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完美打印版 2014.12 整理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完美打印版 2014.12 整理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完美打印版 2014.12 整理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完美打印版 2014.12 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污染控制化学:主要研究控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益。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分:

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

环境本底:也称环境背景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环境容量:特定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这里的特定环境功能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

生物半衰期(BHL):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代谢作用下,污染物削减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即生物半衰期

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全过程控制模式: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路线,使不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量化并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也就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所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

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称为热岛效应。

各圈层环境化学:研究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形成、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

污染控制化学:主要有研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温度层结:通常把静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大气垂直递减率: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降低率,Γ=-dT/dz。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的比,用Γd 表示。

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即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若Γ<

Γd ,表明大气是稳定的,Γ>Γd,大气是不稳定的;Γ=Γd,大气处于平衡状态。

光化学第一定律:光子的能量大于化学键能时,才能引起光离解反应;分子对某特定波长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谱,才能产生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说明分子吸收光的过程时单光子过程;对大气污染物而言,反应大都发生在对流层,只涉及到太阳光,符合光化学第二定律。

自由基:也称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带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光量子产率: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后,进行光化学反应的光子占吸收总光子数之比,称为光量子产率; = 生成或破坏给定物种的摩尔数/体系吸收光子的摩尔数。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的活动或是自然过程所直接排入大气或在大气中新转化生成的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总悬浮颗粒物(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粒径多在100微米以下,最多的在10微米以下;

(1)飘尘: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粒径主要<10微米;

(2)降尘:能用采样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10微米的粒子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

(3)可吸入粒子: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粒径<=10微米。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可使污染物浓度降低。

硫酸烟雾:主要是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

酸性降水: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种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最常见的是酸雨。这种降水过程称为湿沉降。

酸雨:雨水的pH值约为5.6,可看作未受污染的大气降水的pH背景值,并作为判断酸雨的界限。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

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大气:各种固体或液体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分散体系,也是气溶胶体系。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粒子称为大气颗粒物(分散性、凝聚性、形成气溶胶性)。

干沉降:指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或与其它物体碰撞后发生的沉降。

湿沉降:是指通过降雨、降雪等降水过程而使大气颗粒物发生沉降的过程。其是去除大气颗粒物和痕量气态污染物的有效方法。湿沉降包括雨除和冲刷两种机制。

温室气体: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称温室气体。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暂时硬度,碳酸盐硬度,Ca2+、Mg2+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

永久硬度,非碳酸盐硬度,Ca2+、Mg2+的氯化物、硫酸盐和硝酸盐

溶解气体与Henry定律:溶解于水中的气体与大气中的气体存在平衡关系,气体的大气分压P G与气体的溶解度的比表现为常数关系,称为Henry定律,该常数称为Henry定律常数K H。

亨利定律: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正比于液体所接触的该种气体的分压(除去水蒸汽的)。

碳酸平衡:在封闭体系中,H2CO3*、HCO3-和CO32-可随pH变化而改变,但总的碳酸量始终保持不变(即C T保持不变)。而对于开放体系来说,HCO3-、CO32-和C T均随pH的改变而变化,但H2CO3*总保持与大气相平衡的固定数值。

吸附等温线:在一定温度,处于平衡状态时被吸附的物质和该物质在溶液中的浓度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水环境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主要有L-型、F-型和H-型。

吸附机制:水环境体系中固体颗粒吸附作用可以分为表面吸附、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1)表面吸附:指吸附剂和吸附质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而产生的物理吸附,其源于胶体颗粒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表面吸附在常温就能够进行,且水体胶体可以同时吸附多种物质;但物理吸附吸附作用较弱、容易解吸。

(2)化学吸附:指吸附剂和吸附质间由于发生化学作用,即通过化学键而引起的吸附。化学吸附是一吸热过程,通常在较高温度下进行;化学吸附具有选择性;吸附只能形成单分子层;吸附物质很难解吸。

(3)离子交换吸附:指胶体颗粒对溶液中各种离子的吸附,其是一种物理化学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包括阳离子交换吸附和阴离子交换吸附。

(4)专属吸附:指除化学键作用外,还有强憎水作用和范德华力共同发生作用的吸附。

电子活度:电子活度(a e )即平衡状态下的氧化还原体系电子的有效浓度,用来衡量溶液接受或迁移电子的相对倾向;也可以应用负对数pE来表示。pE= -lg(a e+ )

电子活度越大或pE 越小, 体系供出电子的倾向越大

胶体颗粒物的聚集可称为凝聚或絮凝。由电介质促成的称为凝聚,由聚合物促成的称为絮凝(1)凝聚过程:是在外来因素(如化学物质)作用下降低静电斥力,引力超过斥力时胶粒便合在一起。

(2)絮凝过程:借助于某种架桥物质(聚合物)联结胶体粒子,使凝结的粒子变的更大。水体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生色团定义:生色团指分子中含有的,能对光辐射产生吸收、具有跃迁的不饱和基团。

碱度: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即能够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1)总碱度:水中各种碱度成分的总和,即加酸至HCO3-和CO32-全部转化为CO2。指示剂为甲基橙

(2)酚酞碱度:表示OH-被中和,CO32-全部转化为HCO3-,此时碳酸盐只中和了一半。(3)苛性碱度:全部转化为CO32-所需酸量时的碱度称为苛性碱度。无特异指示剂。

酸度:凡在水中离解或水解后生成可与强碱(OH-)反应的物质(包括强酸、弱酸和强酸弱碱盐)总量;即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1)无机酸度: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滴定到pH=4.3

(2)游离CO2酸度: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定到pH=8.3

(3)总酸度:在pH=10.8处得到。但此时滴定曲线无明显突跃,难以选择适合的指示剂pE定义:为电子活度的负对数pE=-㏒(ae),pE越小,体系给予电子能力越强,还原性越强;pE越大,体系接受电子的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

pH定义: 为质子活度的负对数pH=-㏒(aH+),如果把酸、碱看作是质子给予体和质子接受体,质子活度aH+,也就是氢离子浓度,代表了溶液接受和给予质子的能力大小,pH可以直观地表达酸性强弱。

生产率:水体产生生物体的能力称为生产率。

BOD:指在一定提及的水中有机物降解所需要耗用的氧的量。BOD越高的水体,不可能很

快的补充氧气,显然对水生生物是不利的。

压缩双电层凝聚:由于水中电解质浓度增大而离子强度升高,压缩扩散层,使颗粒相互吸引结合凝聚。

专属吸附凝聚:胶体颗粒专属吸附异电的离子化合态,降低表面电位,即产生电中和现象,使颗粒脱稳而凝聚。这种凝聚可以出现超荷状况,使胶体颗粒改变电荷符号后,又趋于稳定分散状况。

决定电位: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杂体系的pE,称之为“决定电位”。

分配系数(Kp):有机污染物在沉积物(土壤)表面浓度与水中浓度比;Kp =Cs/Cw 。

标化分配系数(Koc):纯有机碳与水体系达到平衡时,有机物在有机碳和水相浓度的比。絮团卷扫絮凝:已经发生凝聚或絮凝的聚集体絮团物,在运动中以其巨大表面吸附卷带胶体微粒,生成更大絮团,使体系失去稳定而沉降。

辛醇-水分配系数:是指在有机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平衡体系中,水饱和辛醇相中有机物的浓度(C O)与辛醇饱和水相中有机物浓度(C W)的比值。它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是描述有机化合物在环境中行为的重要物理化学参数,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附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

光解作用:

光解反应能够使有机物结构发生不可逆转地改变,其对水环境有机污染物归趋有重要影响。光解过程主要有直接光解和间接光解,间接光解又包含敏化光解和氧化光解。

(1)直接光解指化合物本身直接直接吸收太阳能而发生的分解反应;

(1)间接光解指由其它化合物吸收光子生成多种活性物种,进而引发有机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的过程。

(3)敏化光解即水体中天然物质被阳光激发后又将其激发能转移至化合物而使其分解的反应;氧化反应是指阳光辐射产生的强氧化自由基等中间体与化合物作用而发生的转化反应。生物降解作用:

(1)生长代谢:有机污染物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营养物质),微生物利用其中的碳,把有机物彻底降解,矿化。

(2)共代谢: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唯一碳源和能源,必须有其它化合物存在提供给微生物碳源和能源,这种有机污染物才能被降解。

颗粒层吸附絮凝:水溶液透过颗粒层过滤时,由于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中胶体颗粒相互接近而发生凝聚或絮凝。吸附作用强烈时,可对凝聚过程起强化作用,使在溶液中不能凝聚的颗粒得到凝聚。

生物絮凝:藻类、细菌等微小生物在水中也具有胶体性质,带电荷,可以发生凝聚。特别是它们往往可以分泌出某种高分子物质,发挥絮凝作用,或形成胶团状物质。

表面吸附:由于胶体表面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因此固液界面存在表面吸附作用。胶体表面积越大,吸附作用越强。

积累稳定常数:络合反应中,逐级反应的稳定常数的乘积,表示所包括的逐级反应加和后的效果。

第四章土壤环境化学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构成了土壤的骨骼-粗的土粒;同时提供潜在养分-通过风化作用逐渐释放。

次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新形成的矿物。此生矿一般比较小,属于粘粒范围,因此也被称为

粘粒矿物。

土壤圈:处于岩石圈最外面的一层疏松的部分,具有支持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能力。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还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的能力。主要元素O、Si、Al、Fe、C、Ca、K、Na、Mg、Ti、N、S、P等。

土壤污染:当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并破坏了土壤的功能和影响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称为土壤污染。

土壤盐基饱和度:在盐基不饱和土壤中,盐基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离子交换: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成为离子交换

土壤酸度

(1)活性酸度: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称有效酸度,通常用pH表示。

(2)潜性酸度:土壤潜性酸度的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Al3+。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但当它们经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浓度,使土壤pH值降低。

土壤碱度:土壤溶液中OH-的主要来源,是CO32-和HCO3-的碱金属(Na,K)及碱土金属(Ca,Mg)的盐类。碳酸盐碱度和重碳酸盐度的总和称为总碱度。通常把交换性Na+、K+、Mg2+占交换量的百分数称为碱化度。

土壤的缓冲性能: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为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的活动创造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土壤的缓冲性能是土壤的重要性质之一。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土壤氧化还原能力的大小可以用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来衡量,其值是以氧化态物质与还原态物质的相对浓度比为依据的。

扩散:由于热能引起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使物质分子发生转移的过程。

质体流动:由水或土壤微粒或者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的物质流动。当土壤水或土壤微粒发生流动时也带动农药发生质体流动。离子交换: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层中,补偿离子可以喝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离子价为依据作等价交换,成为离子交换(或代替)。

第五章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及毒性

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镶嵌组成的、厚度为75-100?的流动变动复杂体。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1)膜孔滤过: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质,可借助膜两侧静水压以及渗透压经膜孔滤过;(2)被动扩散:脂溶性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即顺浓度梯度扩散通过由类脂层屏障的生物膜;脂/水分配系数越大,扩散系数越大;

(3)被动易化扩散:有些物质可在高浓度侧与膜上特异性蛋白质载体结合,通过细胞膜,至浓度低侧解离出原物质;

4)主动转运: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下,一些物质可在低浓度侧与膜上高浓度特异性蛋白载体结合,通过生物膜,至高浓度侧解离出原物质;

(5)胞吞和胞饮:少数物质与膜上某种蛋白质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膜接触后,可改变这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膜的外包或内线陷而被包围进入膜内;固体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吞,液态物质的这一转运称为胞饮。

血-脑屏障:位于脑部毛细血管壁。污染物能否进入脑部取决于其脂溶性

排泄:污染物质及其代谢物质向机体外的转运过程。

蓄积:有机体长期接触某污染物质,若吸收超过排泄及其代谢转化,则会出现污染物质在体内逐增的现象,称为生物蓄积;

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浓度的现象;生物放大或生物富集是属于生物积累的一种情况。生物积累=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

生物富集: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富集常用生物富集系数(BCF)表示,Cb/Ce;Cb——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机体中的浓度;Ce——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在有机体周围环境中的浓度;降解性小、脂溶性高、水溶性低的物质,生物浓缩系数高;生物放大: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大的现象。

代谢(转化):物质在生物作用下经受的化学变化。

单糖酵解:细胞内单糖不论在有氧化或在无氧化条件下,都可经过相应的一系列酶促反应形成丙酮酸。

生物氧化:指有机质在机体细胞内的氧化,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氮的微生物转化:

(1)同化:是植物或微生物把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转变成机体中的蛋白质、核酸等的有机物质的过程。

(2)氨化:有机氮化物(蛋白、核酸还有尿素、卵磷脂等),被微生物分解释放氨的过程。(3)硝化:是氨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亚硝酸盐,进而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亚硝化:2NH3 + 3O2 →2H+ + 2NO2- + H2O + 能量,

硝化:2NO2- + O2 →2NO3- + 能量;

(4)反硝化:硝酸盐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还原的过程。

第一,HNO3 + 2H →HNO2 + H2O

第二,硝酸盐→N2 :2HNO3→2HNO2→2HNO →NO →N2O→N2,

第三,硝酸还原为亚硝酸和氨;

条件:厌氧环境,丰富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硝酸盐作为氮源,中性至碱性,25度左右;

(5)固氮:在固氮菌作用下,把分子N2还原为氨的过程。

毒物:进入机体后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的变化,干扰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并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理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剂量-效应关系:毒物剂量(浓度)与反(效)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称为剂量-效(反)应关系

毒物的联合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

(1)协同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个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2)相加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3)独立作用:是指独立作用的毒性低于相加作用,但高于其中单项毒物的毒性。

(4)拮抗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

中毒可分为急性、慢性和亚急性(或亚慢)三种:

急性中毒:高剂量毒物在短时间使机体致毒;

半数有效剂量(ED50)或半数有效浓度(EC50):使受试生物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毒物剂量或毒物浓度。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使受试生物半数产生死亡所需毒物剂量或

毒物浓度。

慢性中毒:低剂量毒物长期逐渐进入机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使机体致毒。

阈剂量(浓度):长期暴露在毒物下引起机体损害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最高允许剂量(浓度):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致突变作用:是指生物细胞内DNA改变,引起遗传特性突变作用。

间接致癌物:又称前致癌物,它们不能直接与DNA反应,而需要机体代谢活化转变,经过近致癌物至终致癌物后,才能与DNA反应导致遗传密码修改,如苯并[a]芘,二甲基亚硝胺。大多数目前的致癌物都是间接致癌物。

链长规律:是指脂肪酸、脂族碳氢化合物和烷基苯等有机物质,在一定范围内碳链越长,降解也越快的现象,以及有机聚合物降解速率随分子的增大呈现减小趋势的现象。P357

链分支规律:是指烷基苯磺酸盐、烷基化合物等有机物中,烷基支链越多,分支程度越大,降解也越慢的现象。

取代规律:是指取代基的种类、位置及数量对有机物质降解速率的影响规律。

致突变:是生物细胞内的DNA改变,引起遗传特性突变的作用。

致癌:体细胞不受限制的生长。

致畸:人或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异常;

氧化途径:饱和脂肪酸与辅酶A结合,形成脂酰辅酶A,羧基的β位上的碳原子经历脱氢-加羟-羰基化等氧化过程,然后与辅酶A结合,形成乙酰辅酶A和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辅酶A的过程

甲烷发酵:在无氧氧化条件下,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可借助于产酸菌的作用将竭诚简单的有机酸、醇等化合物。

第六章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表面活性剂:是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性基团和疏水性基团物质。

有毒重金属:非人体必需又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和化合物,在人体中只有少量存在但对正常代谢作用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第七章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PTS:(PersistentToxicSubstances,PTS):是指一类具有很强的毒性,在环境中难降解,可远距离传输,并随食物链在动物和人体中累积、放大,具有内分泌干扰特性的污染物,包括POPs和某些重金属污染物。

放射性活度:核衰变速率(-dN/dt)是表示核素放射性强弱的基本物理量,通常称为放射性活度,符合为A。A=A0e-lt

微生物修复技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分为自然条件下的修复和人为控制条件下的修复。

超积累植物:指对重金属的吸收量超过一般植物100倍以上的植物。超级累植物积累的Cr,Co,Ni,Cu,Pb含量一般在110mg/kg(干重)以上,积累的Mn,Zn含量一般在10mg/kg (干重)以上。

Fenton试剂:指在天然或人为添加的亚铁离子时,与过氧化氢发生作用,能够产生高反应活性的羟基自由基的试剂。

第八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有毒化学品:是指那些进入环境后经蓄积、生物积累和转化或化学反应等方式损害环境和生态系统,或通过暴露接触对生物乃至人体具有严重危害或潜在风险的化学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某些人工合成或天然的有机化合物,它们能在各种环境介质中长距离迁移,并能长久存在于环境而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遗传毒物:能够直接损伤DNA或产生其他遗传学效应而使基因和染色体发生改变的化学物质称为遗传毒物,又称致突变物或诱变剂。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能干扰肌体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或清除的各种外源性物质。

绿色化学:就是研究利用一类原理在化学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加工生产过程中减少或消除使用或产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物质的科学。

手性:实物和镜像不能重叠的现象称为手性。

超临界流体:一些物质在超临界条件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兼具两种状态的特点。

原子经济性反应:美国Stanford大学的Trost教授认为化学合成应考虑原料分子中的原子进入所希望得到产品中的数量原子经济性的目标就是在设计合成路线时尽量使原料分子中的原子更多或全部变成最终预期产品中的原子。

绿色工程着眼于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达到提高可持续能力的目的。

工业生态学:是基于系统工程和生态学原理结合的一种科学方法。

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教学文稿

1、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变化的物质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物理效应:有物理作用引起的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热岛效应:因燃料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CO、SO2、NO等)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O3、硫酸盐颗粒物等) 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比值 化学计量混合物: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 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的逆温 大气温度/密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或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Гd 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过程 湍流/动力乱流: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所产生 对流/热力乱流: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 最大混合层高度:污染物最大可扩散的高度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或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 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自由基的稳定性: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自由基的活性: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整理

1.水分活度:食品中水分逸出的程度,可以用食品中水的蒸汽压与同温度下纯水饱和蒸汽压之比表示,也可以用平衡相对湿度表示。 2.吸温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食品的水分含量(用每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与它的Aw之间的关系图称为吸湿等温线(Moisture sorption isotherms缩写为MSI)。 分子流动性(Mm):是分子的旋转移动和平转移动性的总度量。决定食品Mm值的主要因素是水和食品中占支配地位的非水成分。 3.氨基酸等电点:偶极离子以电中性状态存在时的pH被称为等电点 4. 蛋白质一级结构:指氨基酸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序列; 二级结构:氨基酸残基周期性的(有规则的)空间排列; 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进一步折叠成紧密的三维结构。(多肽链的空间排列。) 四级结构:是指含有多于一条多肽链的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排列。 5.蛋白质变性:天然蛋白质分子因环境因素的改变而使其构象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性。 6.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在食品加工、保藏、制备和消费期间影响蛋白质在食品体系中性能的那些蛋白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7.水合能力:当干蛋白质粉与相对湿度为90-95%的水蒸汽达到平衡时,每克蛋白质所结合的水的克数。 8单糖:指凡不能被水解为更小单位的糖类物质,如葡萄糖、果糖等。 9.低聚糖(寡糖):凡能被水解成为少数,2-6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 10.多糖:凡能水解为多个单糖分子的糖类物质,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 11.美拉德反应:凡是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称为羰氨反应。 12.淀粉的糊化:在一定温度下,淀粉粒在水中发生膨胀,形成粘稠的糊状胶体溶液,这一现象称为"淀粉的糊化"。 13.糊化淀粉的老化:已糊化的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室温下放置,会变成不透明,甚至凝结沉淀。 14改性淀粉:为适应食品加工的需要,将天然淀粉经物理、化学、酶等处理,使淀粉原有的物理性质,如水溶性、粘度、色泽、味道、流动性等发生变化,这样经过处理的淀粉称为变(改)性淀粉。 15同质多晶现象: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可以形成不同形态晶体,但融化后生成相同液相的现象叫同质多晶现象,例如由单质碳形成石墨和金刚石两种晶体。 16脂的介晶相(液晶):油脂的液晶态可简单看作油脂处于结晶和熔融之间,也就是液体和固体之间时的状态。此时,分子排列处于有序和无序之间的一种状态,即相互作用力弱的烃链区熔化,而相互作用力大的极性基团区未熔化时的状态。脂类在水中也能形成类似于表面活性物质存在方式的液晶结构。 17油脂的塑性是与油脂的加工和使用特性紧密相关的物理属性。其定义为在一定外力的作用下,表观固体脂肪所具有的抗变性的能力。 18乳化剂:能改善乳浊液各构成相之间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的物质。19油脂自动氧化(autoxidation):是活化的含烯底物(如不饱和油脂)与基态氧发生的游离基反应。生成氢过氧化物,氢过氧化物继而分解产生低级醛酮、羧酸。这些物质具有令人不快的气味,从而使油脂发生酸败(蛤败)。 20抗氧化剂:能推迟会自动氧化的物质发生氧化,并能减慢氧化速率的物质。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930 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左联】 3 于 月2 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 “左联”的委员。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培养革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6 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日成立于汉口。由郭沫3 月27 的简称,1938 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文协 若,会”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文协”的机

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协”的日常工作。艺》。“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抗日斗争相结合。成。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年6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 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波、王平陵、傅彦长、 国民党御用文人、上海市政府委员、员,、《前锋月刊》等。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国民党军官等。出版刊物《前锋周报》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新文艺的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 年5 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

mxt-环境化学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气温垂直递减率: 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T-绝对温度,K;Z-高度。 2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3吸附等温线:在恒温等条件下,吸附量Q与吸附物平衡浓度c的关系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其相应的数学方程式称为吸附等温式。适用于水体颗粒物对污染物的吸附等温式有Henry型、弗莱特利希(Freundlich)和朗格缪尔(Langmuir)三种等温式。 4盐基饱和度: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阳离子交换量X100% 5生物放大: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噬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6天然水的碱度: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7Kow:辛醇-水分配系数,既化学物质在辛醇中浓度和在水中浓度的比例。 8标化分配系数:表示有机毒物在沉积物(或土壤)与水之间的分配系数,以有机碳为基础。Koc=Kp/Xoc。 二、回答下列问题 1过氧自由基HO2·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HO2·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甲醛(HCHO)的光分解: HCHO+hν→H·+HC·O H·+O2→HO2· HC·O+O2→CO+HO2· 2简述大气污染物的汇的机制 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土壤)相碰撞而被捕获(被表面吸附或吸收)的过程,统称为干沉降。 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称为湿沉降。 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的过程,称为化学去除 3简述环境污染物的三致作用。 三致作用定义; 致突变作用; 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 4简述土壤的缓冲性能及其原理。 答:定义:土壤缓冲性能是指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度发生激烈变化的能力,它可以保持土壤反应的相对稳定,为植物生长和土壤生物的活动创造比较稳定的生活环境。 溶液的缓冲作用: 无机酸(碳酸等)+有机酸(腐殖酸、其他) 酸酸和碱 胶体的缓冲作用: 对酸的缓冲作用:胶体-M+HCl胶体-H+MCl 对碱的缓冲作用:胶体-H+MOH胶体-M+H2O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水分活度:是指食品中睡得蒸汽压与纯水饱和蒸汽压的比值即Aw=P/P0。水分活度能反映水与各种非水分缔合的强度,比水分含量能更可靠的预示食品的稳定性、安全和其他性质。 2、焦糖化作用:将糖和糖浆直接加热,可产生焦糖化的复杂反应。大多数的热解反应能引起糖分子脱水,因而把双键引入糖环,产生不饱和中间产物,而这些不饱和环会发生聚合,生成具有颜色的聚合物。 3、淀粉老化:热的淀粉糊冷却时,一般形成具有粘弹性的凝胶,凝胶连结区的形成意味着淀粉分子形成结晶的第一步。稀淀粉溶液冷却时,线性分子重新排列并通过氢键形成不溶性沉淀。浓的淀粉糊冷却时,在有限的区域内,淀粉分子重新排列很快,线性分子缔合,溶解度减小,淀粉溶解度减小的过程即为淀粉的老化。 4、膳食纤维: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不溶性的植物细胞壁材料,主要是纤维素和木质素,另一部分是非淀粉的水溶性多糖。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不被消化的聚合物。 5、维生素A:是一类有营养活性的不饱和烃,如视黄醇及相关化合物和某些类胡萝卜素。6、脂肪的同质多晶:所谓同质多晶型物是指化学组成相同,但具不同晶型的物质,在熔化时可得到相同的物质。 7、胃合蛋白反应:是指一组反应,它包括蛋白质的最初水解,接着肽键的重新合成,参与作用的酶通常是木瓜蛋白酶或胰凝乳蛋白酶。 8、食品营养强化剂:为增强营养成分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属于天然营养素范围的食品添加剂。 9、异酸:油脂在氢化过程中,一些双键被饱和,一些双键可能重新定位,一些双键可能由顺式转变为反式构型,所产生的异构物被称为异酸。 11、预糊化淀粉:淀粉浆料糊化后及尚未老化前,立即干燥脱水,该淀粉分子仍保持其糊化状态,这样的淀粉称为预糊化淀粉。 12、海藻酸:海藻酸是从褐藻中提取出来的,是由β-1,4-D-甘露糖醛酸和α-1,4-L-古洛糖醛酸组成的线性高聚物。 12、酶制剂:采用适当的理化方法从生物组织(细胞、微生物)提取的或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备的,具有一定的纯度及酶促活性的生化制品,常作为食品添加剂。 13、食品添加剂: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及满足防腐与加工的需要的天然或化学合成的添加到食品中的一类物质。 14、β-淀粉酶:是水解酶的一种,它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水解α-1,4-糖苷键,产生β-麦芽糖。 15、氨基酸的疏水性:氨基酸从乙醇转移至水的自由能变化被用来表示氨基酸的疏水性。 16、糖苷:糖苷是指环状单糖上的半缩醛与R-OH、R2-NH 及R3-SH 等失去水后形成的产品称为糖苷,糖苷一般含有呋喃或吡喃糖环。 17、脂肪的固脂指数:塑性脂肪的固液比称为固体脂肪指数(SFI) 18、食品风味:是指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的感受。 19、美拉德反应:食品在油炸、焙烤等加工或储藏过程中,还原糖同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残基的游离氨基发生羰氨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美拉德反应。 20、维生素原:原来没有维生素活性,在体内能转变为维生素的物质称为维生素原,如胡萝卜素就是维生素A原。 21、脂肪的塑性:固体脂肪在外力作用下,当外力超过分子间作用力时,开始流动,但是当外力停止后,脂肪恢复原有稠度。 22、中性脂肪:一般是指脂肪酸和醇类组成的酯,但有时也包含烃类,是三酰甘油,二酰甘

环境化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物环境效应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的转化 二、选择题 1.属于环境物理效应的是ABD 。 A.热岛效应 B.温室效应 C.土壤的盐碱化 D.噪声 2.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__A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Hg C.Pb D .As 3.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__B____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Cd B. Hg C.Pb D.As 4.属于环境化学效应的是ABC 。 A.光化学烟雾 B. 臭氧层破坏 C. 酸雨 D. 温室效应 5.联合国已将每年的__C__定为“世界水日”,提醒人们注意水资源的开发、管理和保护。 A. 4.22 B. 3.28 C. 3.22 D. 6.22 三、填空题 1.世界环境日为6月5日,国际保护O3层日为9月16日。 2.环境化学主要包括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污染控制化学。 3.世界上曾发生过的八大公害事件是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 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日本痛痛病事件、日本水俣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 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5.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 6.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7.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 8.环境效应按污染物引起的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 境生物效应。 9. 海湾战争是迄今历史上最大的石油火灾及海洋石油污染事故,也是人类历史上最 严重的一次环境污染。 10.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 态。 四、问答题 1.当前人类生存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 2.环境化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各是什么?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 热岛环流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温室效应二次污染物 二、填空 1.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HNO3 、NO3和N2O5。 2.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3.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性质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4.导致降水酸性的主要物质是硫酸,其次是硝酸,还有有机酸等其他酸类。 5.许多大气污染事件都与逆温现象有关,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 6.SO2的催化氧化速度与溶液中S(IV)和Fe(III)的浓度、pH,离子强度和温度有关。 7.SO42-、NO3-、Cl-、HCO3-。 8.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HO·和HO2·。 9.能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主要有CO2、CH4、N2O、CFC。 10.气团在大气中的稳定性与气温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减温率两个因素有关。 11.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焚烧 和农业排放。 12.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分散性气溶胶和凝聚性气溶胶。 13.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14.大气中的主要碳氢化合物有烷烃、烯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它们是光化 学烟雾形成的重要一次污染物。 15.伦敦烟雾事件是由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氧化所形成 硫酸盐颗粒物引起的。 16.SO42-、Ca2+、NH4+3种。 17.近海地区的降水中通常含有较多的Na、Cl和SO42-;而在远离海洋的森林草原 地区,降水中含HCO3-、SO42-、Ca2+和有机成分;在工业区和城市,降水中则含SO42-、NO3-和NH4+较多。 18. Whitby等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和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三种不同的粒度膜,即 爱根核膜、积聚膜和粗粒子膜。 19.温室效应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过多排放。 20.大气颗粒物按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1.为了防止酸雨的危害,关键是要控制NO x和SO2等致酸物质的排放。 22.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23.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24.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三、选择题 1、由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在迁移过程中受到ABCD 的影响。 A、风 B、湍流 C、天气形势 D、地理地势 2、大气中HO·自由基的来源有ACD 的光离解。 A、O3 B、H2CO C H2O2 D HNO2 3、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BC 。 A、RO B、R自由基 C、H2O D、HO2 4、酸雨是指pH C 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6.0 B、<7.0 C、<5.6 D、<5.0 5、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 A 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O3 B、NO2 C、碳氢化合物 D、SO2 6、大气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 D 。 A、寒冷的夜间 B、多云的冬季 C、寒冷而晴朗的冬天 D、寒冷而晴朗的夜间 7、下列物质中属于温室气体的有ABCD 。 A、二氧化碳 B、甲烷 C、氟氯烃 D、一氧化二氮 8、硫酸型烟雾污染多发生于 D 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9、根据Whittby的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 A um的粒子称为爱根核模。 A、0.05 B、0.1 C、1 D、2 10、保护地球生命屏障的臭氧层位于大气圈的 B 中。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中间层 D. 电离层 11、大气颗粒物中粒径 D um的颗粒,称为飘尘。 A、>10 B、<5 C、>15 D、<10 12、下列属于二次污染物的是CD 。 A、CO B、SO2 C、NO2 D、SO3 13、光化学烟雾一般发生在大气湿度较低、气温为24~32℃的夏季晴天,污染高峰出现在 C 。 A、早晨 B、傍晚 C、中午或稍后 D、夜间 14、洛杉矶烟雾属于 A 。 A.氧化型烟雾 B. 还原型烟雾 C. 煤炭型烟雾 D. 硫酸型烟雾 15、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C 。 A. Γ > 0 B. Γ= 0 C.Γ< 0 D.Γ≠0 16、大气中HO2·的主要来源是ACD 。 A、HCHO B、O3 C、CH3ONO2 D、H2O2 四、问答题 1、试述酸雨的主要成分、形成、影响因素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写出光化学烟雾的链反应机制。 3、试述温室气体造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防治措施。 4、试比较伦敦烟雾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区别。 5、说明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机理。 3.简述环境化学的特点。 4.环境中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 一、名词解释: 亨利定律水体富营养化分配定律辛醇-水分配系数吸附等温线分配系数 生长代谢赤潮共代谢水解速率直接光解间接光解生物浓缩因子 二、填空 1、天然水中的总碱度= [HCO3-] +2 [CO32-] + [OH-] - [H+] 。 2、水中污染物大体可分为8类:①耗氧污染物,②致病污染物,③合成有机物,④植物营养物,⑤无机物与矿物质,⑥由土壤、岩石等冲刷下来的沉积物,⑦放射性物质, ⑧热污染。 3、水循环过程通常由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4个环节组成。 4、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性吸附等。 5、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 6、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降解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7、一般天然水体的决定电位是溶解氧,而有机污染物积累的厌氧体系中决定电位是有机物。 8、腐殖质与环境有机物之间的作用主要涉及吸附效应、溶解效应、对水解反应的催化作用、对微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光敏效应和猝灭效应等。 9、水体呈富营养状态时,水面藻类增殖,成片成团地覆盖水体表面。这种现象发生在湖面上称为水华或湖靛,而发生在海湾或河口区域则称为赤潮。 10、海水以Cl- 和Na+离子为主。 11、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是K+,Na+,Ca2+,Mg2+,HCO3-,NO3-,Cl-,SO42-。 12、天然水体中最重要的无机配位体是OH-和Cl-,其次是HCO3-和SO42-等。 13、水体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Henry型、Langmuir型和Freundlich型三种 14、有机化合物在土壤(沉积物)中的吸着存在着二种主要机理:分配作用和吸附作用。 15、辛醇-水分配系数常用k ow表示,反映了化合物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的迁移能力,它与化合物的水溶性、土壤吸咐常数和生物浓缩因子密切相关。 16、水体中典型的自养生物是藻类,自养生物的C、N、P源分别是CO2、NO3-、PO43-。 17、影响生物降解的因素是有机化合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和微生物的种类,此外,温度、pH、反应体系的溶解氧等也能影响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速率。 18、水中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主要是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解解释 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α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α的单键进行旋转,N—Cα、Cα—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7、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of enzymes):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的必需基团。 8、酶的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酶的变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包括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 9、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enzymes):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脱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腺苷化—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10、酶原和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同工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都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同一基因或不同基因编码,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12、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在胞浆。主要包括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和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历4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2分子ATP。关键酶主要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的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13、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食品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第一章水分 一、名词解释 1.结合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2.自由水: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4.水分活度:又称束缚水或固定水,通常是指存在于溶质或其它非水组分附近的、与溶质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的力结合的那部分水。 5.滞后现象:向干燥食品中添加水(回吸作用)的方法绘制的水分吸附等温线和按解吸过程绘制的等温线并不相互重叠,这种不重叠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6.吸湿等温线:在恒定温度下,以食品的水分含量(用单位干物质质量中水的质量表示,g 水/g干物质)对它的水分活度绘图形成的曲线。 第二章碳水化合物 一、名词解释 1、手性碳原子: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基团,四个基团在空间的两种不同排列(构型)呈镜面对称。 7、转化糖:用稀酸或酶对蔗糖作用后所得含等量的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物。 8、焦糖化反应:糖类物质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加热到熔点以上(蔗糖200℃)时,糖发生脱水与降解并生成黑褐色物质的反应。 9、美拉德反应:食品中的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物质的反应,又称羰氨反应。 10、淀粉糊化:淀粉粒在适当温度下,破坏结晶区弱的氢键,在水中溶胀,分裂,胶束则全部崩溃,形成均匀的糊状溶液的过程被称为糊化。 11、α-淀粉:胶束彻底崩溃,形成被水包围的淀粉分子,成胶体溶液状态。 12、β-淀粉:淀粉的天然状态,分子间靠氢键紧密排列,间隙很小,具有胶束结构。 13、糊化温度:指双折射消失的温度。 14、淀粉老化:α-淀粉溶液经缓慢冷却或淀粉凝胶经长期放置,会变为不透明甚至产生沉淀的现象。 六、简答题 17、什么是糊化?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那些? 淀粉的糊化:淀粉悬浮液加热到一定温度,颗粒开始吸水膨胀,溶液粘度增加,成为粘稠的胶体溶液的过程。 影响因素:淀粉结构,温度,水分,糖,脂类,PH值 20、何谓高甲氧基果胶?阐明高甲氧基果胶形成凝胶的机理? 天然果胶的一类的分子中,超过一半的羧基是甲酯化的,成为高甲氧基果胶。

英国文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版)

名词解释 1.Epic(史诗)(appeared in the the Anglo-Saxon Period ) It is a narrative of heroic action, often with a principal hero, usually mythical in its content, grand in its style, offering inspiration and ennoblement within a particular culture or national tradition. A long narrative poem telling about the deeds of great hero and reflecting the values of the society from which it originated. Epic is an extended narrative poem in elevated or dignified language, like Homer’s Iliad & Odyssey. It usually celebrates the feats of one or more legendary or traditional heroes. The action is simple, but full of magnificence. Today, some long narrative works, like novels that reveal an age & its people, are also called epic. E.g. Beowulf (the pagan(异教徒),secular(非宗教的) poetry)Iliad 《伊利亚特》,Odyssey《奥德赛》Paradise Lost 《失乐园》,The Divine Comedy《神曲》 2.Romance (传奇)(Anglo-Norman feudal England) ?Romance is any imaginative literature that is set in an idealized world and that deals with heroic adventures and battles between good characters and villains or monsters. ?Originally, the term referred to a medieval (中世纪) tale dealing with the love and adventures of kings, queens, knights, and ladies, and including supernatural happenings. Form:long composition, in verse, in prose Content:description of life and adventures of a noble hero Character:a knight, a man of noble birth, skilled in the use of weapons; often described as riding forth to seek adventures, taking part in tournaments(骑士比武), or fighting for his lord in battles; devoted to the church and the king ?Romance lacks general resemblance to truth or reality. ?It exaggerates the vices of human nature and idealizes the virtues. ?It contains perilous (dangerous) adventures more or less remote from ordinary life. ?It lays emphasis on supreme devotion to a fair lady. ①The Romance Cycles/Groups/Divisions Three Groups ●matters of Britain Adventure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 ●matters of France Emperor Charlemagne and his peers ●matters of Rome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attacks of Troy Le Morte D’Arthur (亚瑟王之死) ②Class Nature (阶级性) of the Romance Loyalty to king and lord was the theme of the romances, as loyalty was the corner-stone(the most important part基石)of feudal morality. The romances were composed not for the common but for the noble, of the noble, and by the poets patronized (supported 庇护,保护)by the noble. 3. Alliteration(押头韵): a repeated initial(开头的) consonant(协调,一致) to successive(连续的) words. e.g. 1.To his kin the kindest, keenest for praise. 2.Sing a song of southern singer 4. Understatement(低调陈述)(for ironical humor)

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完美打印版 2014.12 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污染控制化学:主要研究控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谓之环境效益。 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分: 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 环境本底:也称环境背景值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环境容量:特定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这里的特定环境功能一般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 生物半衰期(BHL):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后,在代谢作用下,污染物削减到初始浓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即生物半衰期 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全过程控制模式:主要是通过改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路线,使不生成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实现废物或排放物的内部循环,达到污染最小量化并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也就是当前政府和学术界所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 热岛效应:因燃料的燃烧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称为热岛效应。 各圈层环境化学:研究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形成、迁移、转化和归趋过程的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 污染控制化学:主要有研究污染的化学机制和工艺技术中的基础性化学。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 大气温度层结:通常把静大气的温度和密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和大气密度层结。 大气垂直递减率: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降低率,Γ=-dT/dz。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空气块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块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的比,用Γd 表示。 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即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的程度;若Γ<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第一章 1,氨基酸(amino acid):就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与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 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 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 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 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与固定相 (可以就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 11,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14,高压液相层析(HPLC):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她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5,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的分离纯化技术。 16,SDS-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在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只就是按照分子的大小,而不就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大小分离的。 17,等电聚胶电泳(IFE):利用一种特殊的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氨凝胶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足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 18,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e):等电聚胶电泳与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胶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就是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19,Edman降解(Edman degradation):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饰,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20,同源蛋白质(homologous protein):来自不同种类生物的序列与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 第二章 1,构形(configuration):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与重新形成就是不会改变的。构形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2,构象(conformation):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放置所产生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与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3,肽单位(peptide unit):又称为肽基(peptide group),就是肽键主链上的重复结构。就是由参于肽链形成的氮原子,碳原子与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氨氢原子与两个相邻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 4,蛋白质二级结构(protein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布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常见的有二级结构有α-螺旋与β-折叠。二级结构就是通过骨架上的羰基与酰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5,蛋白质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蛋白质分子处于它的天然折叠状态的三维构象。三级结构就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三级结构主要就是靠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与盐键维持的。 6,蛋白质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实际上就是具有三级结构多肽(亚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7,α-螺旋(α-heliv):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就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就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每个氨基酸残基(第n个)的羰基与多肽链C端方向的第4个残基(第4+n个)的酰胺氮形成氢键。在古典的右手α-螺旋结构中,螺距为0、54nm,每一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上升0、15nm、 8, β-折叠(β-sheet): 蛋白质中常见的二级结构,就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片的构象就是通过一个肽键的羰基氧与位于同一个肽链的另一个酰氨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几乎都垂直伸展的肽链,这些肽链可以就是平行排列(由N到C方向)或者就是反平行排列(肽链反向排列)。 9,β-转角(β-turn):也就是多肽链中常见的二级结构,就是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级结构(α-螺旋与β-折叠),使肽链走向改变的一种非重复多肽区,一般含有2~16个氨基酸残基。含有5个以上的氨基酸残基的转角又常称为环(loop)。常见的转角含有4个氨基酸残基有两种类型:转角I的特点就是:第一个氨基酸残基羰基氧与第四个残基的酰氨氮之间形成氢键;转角Ⅱ的第三个残基往往就是甘氨酸。这两种转角中的第二个残侉大都就是脯氨酸。 10,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也称为基元(motif)、在蛋白质中,特别就是球蛋白中,经常可以瞧到由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1,结构域(domain):在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内的独立折叠单元。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