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教师简介

【主讲教师】张向葵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校长兼党直属支部书记;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动教师】

胡亚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潜能开发部,部长)

王巧婧(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

刁红梅(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专题讲座部分介绍了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范畴,幼儿社会交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结合教育实例分析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最后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两方面详细而具体地探讨了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策略。互动对话环节中,三位幼儿教师根据以往丰富的教育经验,结合教育案例探讨了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了受欢迎型和不受欢迎型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受欢迎的幼儿走近同伴,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另外,三位老师还探讨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在同伴交往中,除了要引导幼儿积极地与他人交往,还应教会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合理地拒绝他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可见,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是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案例分析《不爱理人的乐乐》将带您了解幼儿不愿与人合作的原因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学习要求】

(一)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幼儿社会交往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学习难点: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理解与认识

1.什么是幼儿的社会交往

2.社会学习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3.认知加工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4.需要层次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5.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6.儿童交往的社会成长价值

7.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

8.什么是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

9.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10.什么是移情能力

11.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

12.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三)实践与应用

1.结合实例谈一谈,幼儿教师应如何通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举例说明移情能力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3.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4.当发现幼儿不愿与同伴交往时,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寻找原因?

(四)反思与提高

1.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班级里是否存在不愿或不会与人交往的孩子,你是否分析关注过他们?

2.你重视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吗?你的哪些做法是可取的?哪些做法还需要改进?

3.班级中有“不受欢迎”的幼儿吗,他们的同伴交往特点是怎样的?试分析他们不受欢迎的原因,与同事探讨恰当的解决办法并写下来。在日后的教育过程中尝试运用写下的方法,分析效果并记录。

案例评析

【案例名称】不爱理人的乐乐——教会幼儿合作交往的技巧

【评析教师】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案例】不爱理人的乐乐——教会幼儿合作交往的技巧

乐乐性格内向,总是喜欢一个人玩儿。在小区和妈妈散步时,经常遇到跟她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游戏,如果妈妈说“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啊!”她就会不停地摇头,拉着妈妈朝其他方向走去。

乐乐妈妈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都跟乐乐年龄差不多,经常互相邀请去各自家里做客。为了丰富她的社交环境,让她有机会与小朋友接触,妈妈经常带乐乐参加这样的活动。当他们别人家里时,小朋友们会主动带客人参观自己的房间,把好吃的、好玩的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可是知道同事和孩子要到他们家里做客时,乐乐会早早地就把房间里的玩具藏起来,客人来了也不许进她的房间,房间里的任何东西都不愿意让别人碰。

乐乐在幼儿园也不太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玩玩具时,她通常会选择一个角落坐下,如果有小朋友想借他的玩具或者想和她一起玩,她就会非常生气,跟老师告状说:“小朋友又抢我玩具了!”有时还会因此打小朋友。

【案例分析】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乐乐不愿意理人、爱打人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乐乐与人交往的环境比较丰富,但是并不愿意与人交往,其原因可能是缺乏同伴交往技巧,或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体验过与人交往的乐趣。而后来乐乐所谓的“打人”行为印证了乐乐缺乏交往技巧这一观点,除了用手推人,她不会用语言表达如何拒绝他人的要求,不会邀请他人加入自己的游戏当中,加之年龄小的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发展尚未完善,有时出于善意地用手一碰,也容易因为力气过大而被同伴解读为“打人”。现实生活中很多幼儿都与乐乐一样,不知道与人交往的好处,没有体会合作带来的乐趣,怕别人抢自己的东西,不懂得与人合作交往的技巧。【案例反思】

合作,是个体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指不同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早在2300多年前,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足见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如今,我们的时代更加强调资源共享,强调“双赢”,强调共同发展。那么,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学习过程里,抑或是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一个人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学会与周围人交往、合作。

自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过去的几年间,“421”家庭模式,也就是四个老人,两个年轻人和一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也与我们越来越近。这种结构使孩子得到了更多关爱,但如果教育方式不当,会大大限制他们合作交往能力的发展。一些家长会认为孩子进入幼儿园后,与小朋友接触多了,再加上老师的引导,他们自然会形成合作能力。这种想法不无道理,但也有一些家长遇到了和欢欢妈妈一样的问题,进入幼儿园以后,在同一种教育方式引导下,其他孩子都形成了较好的合作交往能力,可是自己的孩子在同伴交往时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究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创造游戏活动机会,引导孩子形成合作意识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合作行为也通常开始于游戏活动。所以,成人首先要创造活动机会,让合作进入孩子的意识。孩子在3岁以前,思维发展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忽视周围的人或事物。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周围人与事物的探索增多,这就需要成人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当孩子逐渐认识并了解与人合作的意义时,他(她)的合作行为也会随之产生。例如在朋友聚会时,大家可以带上自己的孩子。这样可以增大孩子的活动范围,让他们认识新的朋友,为合作行为的产生提供可能性。

二、选择恰当的游戏内容,让孩子体验合作的乐趣

有了可以合作的人,接下来就该选择活动内容了。不要小瞧活动内容的重要性,恰当的活动内容不仅可以促使合作行为的产生,而且还能让孩子体会到合作的乐趣。适合培养合作能力的内容有很多:在“过家家”中,大家分配角色,各尽其能;在“藏猫猫”中,大家轮流藏起来,轮流抓人,游戏充满乐趣。我们还可以增大某些游戏的难度:如五岁的孩子一个人就可以完成10块的拼图,但是,对5岁孩子来说50块的拼图难度太大,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和小朋友每人完成其中一部分,最后再把完成的部分综合起来。当孩子从合作中体会到乐趣时,他们再次出现合作行为的机率也将增大。

三、教会孩子运用礼貌用语,为合作创设良好开端

通过故事、聊天等形式引导孩子明白,与人交往时,“我们一起玩好吗?”代表着友好和被接受,而“给我,我也想玩”意味着敌意和被拒绝;在与人一起玩以后,“和你玩真有趣!”代表着接纳与肯定,而“我不爱和你一起玩”则意味着不满意和拒绝。

四、当孩子拒绝与人合作时,描述希望孩子出现的行为而不要急于批评指责

当孩子拒绝与他人合作时,成人应尝试把看到的情况和希望孩子做的事描述出来,如“我看到两个小孩在抢玩具,结果他们谁都玩得不开心!如果他们能拿多一点玩具玩过家家,似乎会更有趣!”描述之后给他们单独相处的机会,成人就会惊奇地发现,两个孩子生气一段时间后,会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描述”远比批评和指责的效果好得多!

专题讲座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一、什么是幼儿的社会交往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1】【2】

幼儿的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与成人(父母、老师等)的交往,以及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两种基本

形式。

二、关于幼儿社会交往的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着重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及三者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班杜拉在谈到同伴交往时认为,儿童通过强化和模仿习得与同伴的交往,即儿童看到了其他儿童的交往行为并从中受到启示,自己也逐渐开始了与同伴的交往。与此同时,成人也强化和鼓励他们这样做。儿童受到了提示或指导,他们的同伴关系便在榜样和强化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对父母来说,这些见解、反馈、指导、鼓励和移情可能是经常的、自发的、自然的。正是这种经常的、自发的、自然的与孩子进行交谈,才对他起到了一种强化作用。这种方式不仅鼓励和指导了儿童之间的交往,还使得他们能够比较恰当地与同伴交往并保持下去,甚至能够形成友谊。

(二)认知加工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际关系是典型的社会思维,社会知识也就是交往知识,包括或涉及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而这些关系正是通过人际交往掌握的。如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平等关系,并通过不断的平等合作,逐步建立起他们能够一起进行活动的规则。儿童通过学习如何进行交往而理解人际关系并获得交往的知识。皮亚杰在阐述儿童的“自我中心”时认为,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在交往中学习交往知识并理解社会规则;二是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表现为逐渐摆脱自我中心,越来越能看到或理解他人的观点。大量研究表明: 幼儿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与他人各种不断交往的过程中, 建立起与父母、同伴、教师之间的社会性联系。在这些联系中,不断发生着幼儿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幼儿的社会性理解和个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三)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与理解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又称为缺失性需要,后三种属于成长需要。家庭和幼儿园是学龄前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和同伴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幼儿有着强烈的社交欲望,他们希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伙伴的互爱和认可。同时,他们又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安全的家庭成长环境,获得归属感和关爱。拥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及和谐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四)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他将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由里到外依次分为小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大系统。家长、教师以及与儿童最为密切接触的其他人员即所谓的小系统,小系统中的人会对儿童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中间系统是由“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包括诸如家庭、学校、邻居和日托中心等抚育儿童成长的小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外系统是影响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最外层的大系统是由文化、行为规范、法律等影响和支持儿童发展和成长的东西组成。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庭、幼儿园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小系统,家长、教师、幼儿同伴构成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生态系统环境的主体,且这些环境及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3】

三、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

(一)是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和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70年代提出了“学会生存”,80 年代提出了“学会学习”,到90年代又提出了“学会关心”的教育主张,这不仅体现了儿童发展与教育观念的变化,同时更重

要的是,“学会关心”凸显出了个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和态度的重要性。一方面,“学会关心”更加关注自身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学会关心”的核心是,不仅要学会关心自己,更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与他人和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学会关心”在技能层面之上更加关注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及其“态度”和“情感”。因此,“学会关心”的实质,包含着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对他人、环境的态度和情感,它体现在个体现实生活的交往活动中。

(二)儿童交往的社会成长价值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儿童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则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其中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与成人或能力强于他的同伴交往是使他进入下一个发展区的最好方法。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指出,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儿童和中介人( 父母、教师) 之间交往互动的质量。因此,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儿童处于一种不断交往的生成状态中, 交往成为儿童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往对儿童的社会化成长不可否认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交往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作为独特存在的个体的认识,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到“我是什么样的人”,包括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特征状况、能力个性、与他人关系、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等各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以及在认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对自我的控制。【4】

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是在封闭的自我中自然生成的,它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和交往中初步建立起来的。对于儿童来说,交往,尤其是同伴交往为他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和衡量标准,对他们确立自我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交往中,儿童学会了使用“我”“我的”, 获得了关于自身与他人关系的各个方面自然而真实的反馈, 学会了认识自己。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孩子才能协调好各种关系, 正确认识、评价自己。【5】2.交往促进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儿童在交往中学习交往知识并且理解规则;二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摆脱自我中心,越来越注意到或理解他人的观点。规则意识和规则能力是交往的核心能力【6】,而儿童的早期社会性认知,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的是同伴交往,正是在同伴交往中掌握了游戏规则、物理经验、社会常识、学习方法,在不断的合作交流行为中,学会平等相处,关注、比较自己观点与他人的不同,才可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主义,从而达到彼此理解与交融。

3.交往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儿童与成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依恋对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良好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培养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感、安全感,是积极性情绪情感得以成长的最初的基石或前提,从而为儿童的个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一旦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儿童则易形成冷漠、孤僻、不信任、焦虑等心理缺陷,造成人格的发展障碍。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则满足了儿童的交往需要、归属需要。在和谐或冲突的交往互动中体验着快乐、悲伤、痛苦、愤怒等情绪,推动了情绪情感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幼儿情绪理解能力与其社会行为之间显著相关,而且儿童情绪理解(表情识别除外)能显著正向预测其亲社会行为;情绪归因能显著负向预测其攻击破坏行为。幼儿情绪理解能通过影响社会行为进而对其同伴关系产生影响。【7】

(三)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影响重大

林崇德(1995)认为,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同伴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影响幼儿的发展:一是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

尊重的需要;二是同伴关系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三是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四是同伴关系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此外,林崇德(1995)还发现:不良的同伴关系会使幼儿成长受阻并可能出现下列问题:(1)退学(或逃学);(2)孤僻、退缩、冷漠、压抑或其它心理障碍;(3)加入不良团伙乃至犯罪。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对成人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四、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在自我意识领域的发展包含着独立性的发展,即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谁以及自己能做什么。一个自信的幼儿对外界充满着好奇,他们相信没有什么可以难倒自己,如果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向大家求助。哈佛大学的小儿科专家贝瑞·布雷佐敦以一个简单的测验测试婴儿的人生观。贝瑞拿两块积木给8个月的婴儿看,告诉他如何拼在一起。乐观的婴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他的反应是:拿一块积木来咬一咬,放到手中前后摩擦,然后丢在桌子上,看看你会不会帮他捡起来。等你捡起来了,他才愿意完成拼积木的任务。这种孩子在生活中由于不断受到大人的赞许和鼓励,面对人生的挑战自然是充满信心。因此,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各种活动并学会愉快地提问,鼓励他们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经常夸奖幼儿,如“你很棒”,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这样幼儿自然会做出积极的回应。其次,应创建气氛良好具有安全感的环境,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纠纷,让幼儿充满自信地成长。第三,要引导孩子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也相信大人会提供协助。(二)培养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

为了长远的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的享受,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延迟满足。延迟满足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1960年,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了有名的糖果实验,实验一直追踪到这些孩子中学毕业。实验内容是,让4 岁的孩子作如下的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事,如果你能等他回来,可以得到两块糖果;如果你想立刻拿到糖果,则只能得到一块。这个实验很快看出孩子的性格特质,由此暗示了孩子的人生走向。十几年后两种反应的孩子在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差异很大。4岁时就能抵抗诱惑的自控型孩子到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社会适应能力很强,充满自信心,人际关系较好,经得起挫折,能面对压力迎接挑战,面对困难也不轻易放弃,在追求目标时也和小时候一样能压抑立即得到满足的冲动。而冲动型的孩子则约有三分之一缺少上述自控型的特质,表现出的特征是让人觉得难以与人接触、顽固、优柔寡断,遇到困难和压力容易退缩,而且和小时候一样不易压抑立即得到满足的冲动。这些孩子中学毕业后又一次接受评估,自控型孩子学习能力较强,入学考试成绩普遍较优。糖果实验显示的是幼儿时期貌似微不足道的小行动,长大后往往扩散成个体社会交往和情感沟通方面的能力。杨丽珠等研究显示: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高的儿童在9岁时的学校社会交往能力总体发展也好,其遵守规则与执行任务能力、与教师交往能力、与同伴交往能力、社交情绪发展水平都显著高于那些在4岁时自我延迟满足能力低的儿童;反之则差。【8】可见,从小培养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是多么重要。

(三)重视移情训练对幼儿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即我们平时常提到的情绪感染与共鸣。让幼儿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移情可以使主体内部产生某种感情共鸣,有利于促进幼儿摆脱以自我为中心,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移情训练可以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帮助幼儿自觉发生分享、助人、安慰等亲社会行为,帮助幼儿认识与接受自己,从而帮助幼儿学习社会交往技能,提高幼儿的心理品质增进其心理强度。【9】

有实验表明: 在接受一段时间的移情训练后,大多数幼儿的同伴关系有了较大的改善,许多

孩子由于能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而避免了同伴间小磕碰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四)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 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它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张文新与林崇德认为,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还有助于改善同伴关系, 受同伴欢迎的儿童在观点采择能力测试上的成绩高于受同伴拒绝的儿童【10】。有研究表明,6岁左右的儿童即开始初步能够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但在利用有关情景线索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或视角方面存在较大困难。

因此,在5一6岁幼儿同伴交往中,家长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学会区分自己和同伴的观点,使幼儿意识到自己和同伴想法的不同,帮助幼儿逐渐学会协调自己和同伴的想法,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方式解决同伴交往中的问题。

(五)训练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引起幼儿情绪反映的社会化动因逐渐增强,幼儿逐渐萌发了自尊、自信的需要。因而,可以通过对幼儿进行一定的行为训练,使幼儿将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内化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中,从而提高幼儿解决同伴交往问题的能力。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行为训练法对4岁幼儿社会交往的提高比6岁儿童效果显著。主要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儿童已有行为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习惯化,对其行为进行矫正会越来越困难;二是随年龄增大,儿童认知能力在不断发展,其行为更多地受到认知的调节,单纯从行为上加以训练已不再可能大幅度改善同伴交往水平。

所以,对于小点的孩子,家长可以运用强化法来促进幼儿以积极的方式解决同伴交往问题,以说理的方式消退幼儿以不友好的方式解决同伴交往问题。同时,还要给予幼儿自行解决同伴交往问题的机会。在幼儿解决同伴交往问题的过程中,成人应该是支持者,而不应是包办代替者。另外,榜样示范也是行为训练的方法。家长要注意在幼儿面前保持良好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积极的方式来解决同伴交往问题。

(六)形成安全的亲子依恋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长久而持续的情感联系或情感连结。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由于这种长久而持续的情感联系或情感联结,婴儿在感到不安时就会趋近这个人;如果强迫婴儿同这个人分离,婴儿就会表现出不满、哭闹。依恋在本质上是一种融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进化与发展的基础是未成熟、弱小的儿童趋近父母的需要,其生物意义在于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关爱、安全感等生存的“必需品”。早期母爱缺失会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认知、语言的发展产生破坏性影响,甚至到了成年,他们还会表现出人格失调,人际关系破裂、犯罪、父母角色意识与能力较差等特征。

吴放、邹泓通过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依恋对幼儿与同伴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积极的影响。这是因为安全性高的依恋关系是建立在成人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反应基础上的, 在与成人长期交往的过程中, 幼儿会模仿成人的行为, 用成人对待自己的同样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同伴。反映到在幼儿园与同伴交往的行为上, 通常表现为攻击性低、乐于助人等。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也会给幼儿带来积极的反馈和强化, 例如受到同伴的喜爱、得到成人的夸奖等。这更有助于幼儿保持与母亲、老师良好的依恋关系。更重要的是, 受到强化的良好社会行为及其结果会反射到幼儿的内部行为模式中去, 成为潜意识中指导幼儿社会交往行为、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主导因素, 建立起了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以看到,对于幼儿生活中的主要看护人的家长来说, 与幼儿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有多么重要。

(七)选择适当抚养方式,妥善处理夫妻冲突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情感表现的一种综合方式。这种综合

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比较有影响的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Maccoby&Matin,1983)是根据父母的控制和温情两个维度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三类: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其中,按要求和反应两个维度划分,放任型又可分为沉弱型和忽视型。权威型父母对儿童较多温情、要求明确、能在亲子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对儿童的约束,比较费时费力但最有效;专制型父母对儿童要求高,但对儿童反应少、缺乏热情,用较绝对的标准约束儿童,强调儿童的顺从,表扬奖励少,有明显的强制色彩;放任型父母对儿童要求少、期望不高,他们或者溺爱儿童或者忽视儿童,对儿童的纪律要求不一致,不主动指导儿童,对儿童有中等程度的热情。

如果儿童处在和谐、欢乐、紧张而有秩序的家庭气氛中,并从家庭中获得安全感,他们就更可能顺利适应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并解决自己遇到的其它问题;而如果家庭气氛粗暴惩罚、混乱冷漠、过分的严厉,则儿童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大,他们的亲子关系的发展也会受到消极的影响。父母婚姻关系不好,经常争吵,挑剔冲突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消极情感就较多,其子女表现出的攻击、犯罪行为也较多。冲突状态下的家庭,常常导致孩子无所适从,造成孩子胆怯、不安,心灵受到严重创伤。

(八)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为幼儿交友创造条件

亲社会行为是指谦让、安慰、支持、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不仅是影响儿童同伴接纳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改善和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父母应支持和鼓励儿童积极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父母可以为儿童和同伴交往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儿童到同伴家做客。首先,在做客前最好提出要求,如尊敬同伴的父母,爱护家具、玩具,讲礼貌,懂道理。其次,支持儿童邀请同伴到家中来玩。在玩之前,父母可建议儿童做出计划,做好准备,在玩中应礼让同伴,照顾好儿童,应尽可能为儿童玩伴单独提供相对独立的空间。最后,在儿童同伴交往中,父母应给予适当指导,并帮助儿童对同伴交往做出评价。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 友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 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 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幼儿社会性培养

幼儿社会性培养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但长期以来,在幼儿保教方面,人们往往只注意对幼儿生活的照顾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教育。作为新一代的使命人,他们将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瞬息万变的、竞争性极强的社会里,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智力,还需要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注意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对幼儿进行社会性的教育。 一、教导幼儿遵守规则,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 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首先让幼儿掌握和遵守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各种感受,并把由此产生的观念、认识、情感转变为行动。幼儿年纪小,尚未形成系统的世界观,因此,要从小开始培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从而逐步学会控制自己,时间长了他们的意志就能得到锻炼和加强。要达到以上目的,首先应该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行为实践机会。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才能进行社会知识、经验、行为规则的学习,将所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并逐渐养成习惯。在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利用周边环境教育资源丰富、扩展孩子们的社会经验,我会经常组织中班的全体小朋友参加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比如到附近的乐购超市进行参观和购买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体验到自己购物的乐趣,感受到货币与物品的关系,学会了感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于幼儿掌握社会交往的本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重视和鼓励幼儿的同伴交往,给予幼儿充分与同伴接触、交往的机会。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游戏不仅是幼儿喜爱的活动,而且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交往机会,满足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例如:角色游戏《我是小主人》,幼儿通过扮演“主人”这一角色,学习了作为主人所应具有的职责和行为要求:照顾好客人;待人有礼貌;当接待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时,更应体贴、关心和爱护等等。通过游戏教育幼儿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关心同伴。其次,可以在游戏中引导和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这种品质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社会性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幼儿自己商量如何进行游戏、建立游戏规则。在游戏中重视引导他们解决争执和矛盾,学习如何协调各种关系,正确采纳别人的意见等。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行为是幼儿行为的榜样,幼儿会主动地观察、学习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要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观念、价值观的选择、言行举止、心理行为特征、外表着装特征等都无时无刻地、潜移默化地、有力地影响着幼儿。如果老师亲切友善、乐于助人,无形中就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幼儿天天与老师在一起,也会逐渐表现出同样积极的行为。其次,老师与幼儿都不是单一、独立相处的,因此,教师对某一孩子的关心、体贴,不仅温暖了这一个孩子的心,也会起到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考试题型: 1.填空(10题) 2.名词解释(5题) 3.简答题(4题) 4.论述题(1题) 5.应用题(活动设计1题)考核要求: 作业一:10分:谈谈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认识. 作业二:20分:分析你所在的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园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闭卷考试:70%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幼儿社会性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依恋的发展; 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4、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6、幼儿品德的发展 幼儿社会性教育: 1、幼儿社会性教育目标; 2、幼儿社会性教育的内容; 3、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方法; 4、幼儿社会性教育评价;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1、什么是幼儿社会性?P13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13 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P16。什么是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掌握定义) 1、社会情感; 2、社会行为技能; 3、社会认知; 4、自我意识; 5、道德品质; 6、社会适应;什么是社会情感? 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什么是社会行为技能? 1、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第一章_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印度狼孩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狼哺育的女孩),他把她们送到了孤儿院,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 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 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讨论回答)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

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提高社会性适应能力 摘要: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其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对以后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影响。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态度有助于推动孩子积极主动地与生活环境交流,促进其认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本文从社会性品质的培养途径和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对如何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社会性品质情感态度 融入终身教育理念的幼儿教育质量追求幼儿健康的、真实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幼儿园从小学的预备阶段真正地转变为人生学习地初始阶段。《纲要》就在总则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地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园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地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素质,如初步的合作、分享意识、主动性、责任感、自信心、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能力以及初步的爱的情感等,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表明:人越是年幼,其个人社会性发展方向的选择就越是依赖着外界对他的影响,对他人的依赖性就越大。对幼儿来说,这种外界影响主要来自幼儿园和家庭。教育者需要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和特点,结合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地社会性品质。 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培养途径 一、有针对地开展社会性适应教育活动

为了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选择、设计一些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专题活动。如根据社会性适应教育的目开展“国庆节”、“重阳节”“劳动节”“教师节”等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父母、长辈、老师的工作,了解祖国的发展变化,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爱劳动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开展“交通规则”“安全标识”等活动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规则。开展“给生病的小朋友写信”之类的活动,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关心他人的积极情感等。还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实际问题(如争抢玩具、攻击小朋友等),开展“做个文明礼貌的好孩子”“我们都是好朋友”等活动,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规则,学习礼貌待人,以及互助、合作和分享。 二、在各类活动中渗透社会性适应教育 《纲要》中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意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各科学习是密切联系的。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诗歌等生动、典型的事例和事物形象来影响幼儿,促进其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的形成。通过故事《小黄莺唱歌》教幼儿有自信心,《两只笨狗熊》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在科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认识火车的活动,让幼儿了解火车工作人员的劳动,培养幼儿对劳动者的热爱;通过认识国旗、国歌等来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体育活动中运用一些体育游戏,《小兔过小桥》、《冻人》等,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在计算活动中通过学习排序、分类等操作活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还可以让幼儿帮助分

秋《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1.第1题 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3.第3题 新生儿不像成人那样看得清楚,直到______个月大他们才能看清楚。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4.第4题 儿童用一个在碗的上方搅动的动作代替一把汤匙,或者把胳膊绕道头上象征绞人的绳索,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5.第5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末时,就已经能够运用感官去使用客体,例如,用一只杯子做喝水的动作。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6.第6题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答案:A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 ? 7.第7题 判断下列问题中,哪个问题是开放式问题。 A.这些水果中的桃子,你喜欢么? B.今天是谁送你来的? C.你今天是怎么来的?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浅谈《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纲要》指导下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摘要】幼儿阶段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对幼儿的未来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纲要》为幼儿社会领域发展的教育目标指明了方向。对此,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从专门的教育活动、随机教育和家园合作三个方面努力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关键词】幼儿新纲要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性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实现社会化的必要途径。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它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心理健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阶段的社会性发展和社会化水平会深深地、长远地影响幼儿将来的社会生活的学习工作。《新纲要》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体现出,通过此领域的各种教育活动,要帮助学前幼儿与周围人交往、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情感联系,要引导学前幼儿逐渐将现行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以逐渐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并且能够逐渐在社会中独立生存、不断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即通过教育使个体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和发展的成熟的人。《新纲要》中对幼儿社会领域发展的目标阐述,又充分体现出对幼儿现有身心发展水平和幼儿将来可能的发展的尊重,体现了学前教育的特点,又为我们教师科学、合理、有效地进行社会领域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但幼儿生活经验有限,因而不免缺乏在集体生活中独立地交往、生存的能力、缺乏主动适应环境的意识。面对幼儿交往能力的不足,作为启蒙老师的我感到责任重大。经过我对幼儿社会交往这个课题的研究,我觉得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专门的教育活动、随机教育和家园合作。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各有特色,各有专长,而且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共同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 一、专门的教育活动 老师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计划及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我组织一些有利于孩子们认识幼儿园、认识小朋友的教育活动,去参观我们幼儿园的动、植物角,去观看中大班哥哥姐姐们做操做游戏等,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针对孩子们霸道,不知谦让等行为,我将各个主题也渗透到其中,比如在“我的好朋友”教育活动中,帮助孩子们认识到同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小朋友相处等,将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以及《新纲要》中的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在线作业

触觉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很敏感了,尤其是用舌头和嘴等敏感器官来杰出外物。_____个月大的婴儿会通过触摸来认识物体。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2.第2题 在3岁时,儿童将会用杯子替代任何一种容器,小便盆、碗、帽子或盘子。这中现象属于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3.第3题 在摆弄客体中的发展变化。婴儿在______岁,婴儿会用汤匙在杯子里搅动,喂一个玩具娃娃,给她梳头,哄她睡觉。 A.3 B.2 C.1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4.第4题 以下表扬行为中,哪些是有效的? A.做得不错,你太棒啦 B.你今天的表现真好。 C.上次你爬到第一层,这次已经爬到最高层了。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_______是指身体内部的和核心部分和皮肤之间的区域,这是所有空间中最隐秘和个人的部分。 A.内部空间 B.私密空间 C.轴向空间 D.末梢空间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6.第6题 人在出生前就有了听觉,______个月时婴儿仅凭声音就能辨认出他们的父母或照看者。 A.3 B.6 C.10 D.12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7.第7题 妈妈对孩子说:“小孩不能烫衣服,否则会烫伤”,孩子说:“长大、长大、长大,我现在是大姐姐了”。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 A.客体代替 B.客体虚构 C.时空转换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8.第8题 _________的儿童很容易大声地、时间地笑、要么就发脾气。 A.容易型 B.迟缓型 C.困难型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3.0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的概念: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以及意义: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孩子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亲子关系、伙伴关系、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亲子关系通常被分成三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及放任型。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外表及个人性格。在儿童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存在一些问题,成为交友困难的儿童, 他们是被忽视型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在幼儿期,要尽量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们逐渐被同伴接受。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及移情。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依靠身体上的攻击,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受父母的惩罚、榜样、强化及挫折的影响。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无明显差异。独生子女社会性发展中可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确实缺失、独特、家长—子女关系。为促进独生子女良好社会性的发展,应注意家庭教育和幼儿园集体教育。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教育已得到广泛重视,今天的教育能否是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将决定其明天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幼儿只有通过活动,在亲身感受、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展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教育已得到广泛重视,今天的教育能否是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将决定其明天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幼儿只有通过活动,在亲身感受、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发展社会性。 家庭和幼儿园是对幼儿最有直接影响的,影响最大的两个大环境,我们应充分注意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塑造环境更好的塑造人。 1.幼儿园教育是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交往的重要途径 我们把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分为互相帮助、谦让、合作、分享以及与陌生人交往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1 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学习掌握交往技能。这是幼儿获得交往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直接途径。课堂教学是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的形式,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利用各种活动设计培养孩子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如,语言活动中用故事《萝卜回来了》教育与同伴交往时,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心中有他人;设计《神奇的纸棒》,给孩子现场录象,让孩子更真实的看到自己是怎样与别人合作的,并从中总结出正确的交往方法;《拼红心》活动中我们利用录象、电脑等教育手段让孩子认识到蛮横无理、胆小怯懦是错误的交往方式,是不会找到好朋友的,继而学会正确的交往方法。 1.2 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幼儿的需要,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最重要的途径。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教师要选择、设计有益于发展幼儿社会交往的游戏,重点把交往能力的五个方面——合作、谦让、帮助、遵守规则、分享等渗透到游戏中去,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交往的内在动机。如,在图书角,有两个孩子发生了争执,两人都在抢《白雪公主》这本书,这时,我就用课堂上所学的《好玩具大家一起玩》来教育幼儿好看的书大家要一起看或轮流看,小朋友之间要谦让,共同分享书中的乐趣;在音乐游戏”好朋友”中,幼儿边找朋友,边对朋友进行积极评价,使双方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在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中,幼儿间必须共同商定、友好合作,这样才能玩得更好;在体育游戏”穿大鞋比赛”中,更让幼儿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为了扩大幼儿的交往面,我们教研组成员还组织了平行班角色游戏。如超市、爱心医院等;在”五一”、“六一”、”十一”等节日活动中开展全园性游艺活动,如贴鼻子、猜谜语等,吸引幼儿克服胆怯和害羞的心理,随意到各个班去玩,以

通化师范成人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期末试卷(7041YDA)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信任对不信任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 B、访谈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印刻期 D、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前道德阶段 B、自律道德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 A、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性别化 B、性别认同 C、性别稳定性 D、性别恒常性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印刻期 B、潜伏期 C、最近发展区 D、关键期 10、儿童的攻击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随着年龄增长,() A、工具性攻击增多,敌意性攻击减少 B、工具性攻击减少,敌意性攻击增多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进入90年代后,心理学家、教育家以及老百姓等都越来越注重起“情商”。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一个人的成败以及对生活的态度,无不和一个人的情感智慧相联系,而情感智慧和社会性发展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社会性发展能够促动幼儿身心的发展,社会性发展教育幼儿如何学习做人。 幼儿园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实行教育的专门机构,比起家庭,幼儿园的教育更有目的性,资源也更为丰富。现阶段幼儿园中的幼儿多数为独生子女,存有着一个幼儿多名大人照顾的现象,特别是爷爷、奶奶对幼儿更是宠爱有加、百依百顺。而幼儿园生活中有着很多不同性格、年龄的幼儿,并且教师的角色和家长的情感纬度不同,幼儿园内还有专门的集体活动,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学习。那么如何切实有效的实施社会教育,首先是要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幼儿生性不甘寂寞,爱与同伴游戏。游戏已进入社会性水准更高的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游戏中有四类儿童:受人尊敬的“小人王”;顺从、随和的依赖者;不受欢迎又受嫌弃的孤立型儿童;因霸道而遭排斥的儿童。独生子女和智力高的儿童常有假想的儿童作伴。个人的兴趣、水平差异已有表现,已养成一套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初步形成。幼儿期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幼儿已经理解到了男女性别及行为上的差异,4岁前男女儿童与同性及异性同伴都玩的十分融洽。4岁之后男女儿童游戏的内容开始分化,5岁后更加明显,儿童意识到适合自己性别角色的行为从而产生同一性。幼儿在与成人及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对自我形成的某种看法,如自己是漂亮还是难看的,自己是聪明的还是笨拙的。这些自我意识通常都是家长及老师对儿童的评价。积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满足感和自信感,这对于儿童今后的学习会有所协助;而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往往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使得儿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容易导致儿童的学习困难。尤其是长期的否定及消极的评价更是如此。此时幼儿形成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这些常常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部分。虽然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对其不良的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不会再有本质的变化。除非儿童遭遇生活中重要的变故或客观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否则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很难再发生变化。所以,应重视幼儿期的心理教育,将其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及人格结构的人,有利于今后的学习。所以,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为此,我们设置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包括:自我意识。如:培养幼儿的幼儿自信心、自我控制、自主性、独立性等;交往与人际关系。如:培养幼儿关心、理解、赞赏他人,鼓励幼儿积极和友好的与他人交往等;社会环境。如:丰富幼儿对幼儿园、家庭、家乡、祖国的理解,爱护环境、关心集体等。 根据幼儿社会性特点我们培养的设计思路 一、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 对幼儿实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但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注重。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把诚实、自信、对集体的理解、责任感、在社会制约范围内的独立性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日本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把社会意识、合作作为首要水平来培养。德国把社会化人格的培养作为入学准备的三大条件之一。瑞典极为重视儿童的个性发展,主张让儿童在与他人合作的环境中实现社会化。这种趋势的出现是必然的,是社会现实迫切需求的反映,同时也与相关理论研究和进展密切相关。 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导

浅谈幼儿社会性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412252165.html, 浅谈幼儿社会性培养 作者:周晓芸 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18期 【摘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是交往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等;二是社会规则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交往规则、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三是自我意识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是儿童时期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园通过品德培养和规则教育进行社会性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群体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幼儿在理解、掌握并运用规则的过程中获得个性更好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性教育;品德教育;规则教育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心理学界及幼儿教育界,开始关注儿童社会性发展,并陆续出现了一些对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成果。如:周宗奎(1992)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揭示了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庞丽娟、李辉(1993)在《婴儿心理学》中阐述了“社会情感”“亲子交往”“同伴交往”“自我系统”等儿童社会性发展问题。这些是当今我国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标志。 一、有关儿童社会性发展内容的论述 《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主编,1989)对社会性含义的解释:“广义的社会性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解释:“有时也称作儿童的社会化。这是每个人在社会中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儿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形成个性,不但成为社会作用的客体,而且成为具有社会作用的主体。” 白爱宝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评价》(1994)中对社会性概念的解释为:“1.社 会性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与结果,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2.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综上所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一是交往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等;二是社会规则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交往规则、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等;三是自我意识系统方面的发展,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等。 二、品德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标志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即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品德反映了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一种个体现象。儿童品德是在与成人不断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儿童与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

0137《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2014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包括以下四种题型: 1、选择题 2、填空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绪论 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 3、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相对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而言,人在社会存在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社会性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称为后成社会性。与个性不同,社会性揭示的是个体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强调的是人的共性。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我)。本我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由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它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即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本我表达最基本需要。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并寻找适合现实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要。超我来决定自我采取的方法是否为道德规范所接受。自我处于人格的中层部分,服务于本我和超我,并竭力在二者之间实现平衡。 比如:一名儿童在课堂上感到饥饿难耐,但是他没有拿出饼干充饥,而是依靠转移注意力来减轻饥饿感,直到下课。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这是儿童的自我在起作用。 (1)口唇期 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的大部分活动在口腔,其性感区是口腔。 这时的活动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特征。如喜欢撕咬的儿童日后可能成为喜欢进行言语攻击的人。 (2)肛门期 自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 父母必须训练儿童正确的排便行为,儿童要学会在到达厕所之前忍耐排便的冲动。这时候儿童会体验到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3)性器期

爱心培养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爱心培养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发展 由权常规资源 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品质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无论在家里还论文摘要:从古至今,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现在的儿童一定要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等等。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爱心就没有了合作,没有了合作的话,那在未来就无法在社会上发展甚至生存了。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爱心,不会爱,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已经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爱心培养社会性自是在幼儿园里,我们的社会性教育中运用较多的往往还是说服、教育为主。如:让孩子要相互谦让、相互合作、礼貌待人等等。所以有时就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两名幼儿争抢玩具,两人都对老师说:“老师你看,他不让我,跟我抢玩具。”又如:一名幼儿把同伴撞哭了,没道歉就走了,提醒他以后,他却一脸无辜的说声:“对不起。”然后走了几步又回转过身来告诉你对方没说“没关系”,来指责同伴的不礼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倍受家长的宠爱。有些家长在把全部的爱倾注给孩子的同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也去爱别人,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呈现出“单向输入”,而不是“双向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爱心缺乏现象在我国儿童中相当普遍。不少孩子对不小心冒犯了自己的人会采取报复;对处于困难中的同伴有一半孩子表示不愿意提供帮助。这与当今的素质教育目标是多么的不和谐。从古至今,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现在的儿童一定要学会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等等。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爱心就没有了合作,没有了合作的话,那在未来就无法发展甚至生存了。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爱心,不会爱,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因此,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已经是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自我人格的建构、社会性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已经颁布并实施至今了,从《纲要》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幼儿社会性教育已得到了广泛重视。幼儿园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媒介和环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今天的教育能否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将决定其明天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 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我个人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品质和行为。 一对幼儿进行爱心教育 孩子单纯、幼稚,喜欢摸仿。作为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对人对事要热忱友好,为幼儿树立楷模。因为孩子可以从成人爱心的谈话和行为中,感受并学习成人心灵深处的这种优良品质。记得今年四川“5。12”地震后,通过互连网我们观看了许多灾区的图片,当时我边看边给孩子讲解图片的内容,禁不住眼泪直流,轻声和配班老师商量捐

幼儿社会性的培养

教师简介 【主讲教师】张向葵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校长兼党直属支部书记;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互动教师】 胡亚南(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潜能开发部,部长) 王巧婧(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 刁红梅(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教师)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对幼儿个性、情绪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专题讲座部分介绍了幼儿的社会交往的范畴,幼儿社会交往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结合教育实例分析了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最后从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两方面详细而具体地探讨了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提出了有价值的、可操作的策略。互动对话环节中,三位幼儿教师根据以往丰富的教育经验,结合教育案例探讨了幼儿同伴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分析了受欢迎型和不受欢迎型幼儿同伴交往的特点,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不受欢迎的幼儿走近同伴,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另外,三位老师还探讨了一个新的观点,即在同伴交往中,除了要引导幼儿积极地与他人交往,还应教会孩子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合理地拒绝他人。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可见,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是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案例分析《不爱理人的乐乐》将带您了解幼儿不愿与人合作的原因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学习要求】 (一)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幼儿社会交往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学习难点: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理解与认识 1.什么是幼儿的社会交往 2.社会学习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3.认知加工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4.需要层次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5.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的幼儿交往观点 6.儿童交往的社会成长价值 7.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意义 8.什么是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 9.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10.什么是移情能力 11.什么是观点采择能力 12.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三)实践与应用

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课题: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 目标: 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 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难点: 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方法: 讲授、讨论 课时: 课时 过程: 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 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

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完美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 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 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及道德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四)攻击性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在幼儿社会性 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青海省海东地区地直机关幼儿园 赵生梅 主题词:蒙台梭利教育环境幼儿社会性发展积极意义 内容提要:给儿童充分的爱和自由,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是蒙特梭利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我园引入蒙氏教育,开办潜能班的七八年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因为它特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培养的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服务、社会性行为、同伴关系、社会性情感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文: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成长不是外界所能给予的,而是其内部潜在的生命发展的结果,这种发展的源泉来自于是儿童的生命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教育的力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教育力量需要通过环境来发挥作用,而环境,既可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也可能阻碍儿童的了解。环境的作用正如蒙台梭利所说:

“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对环境的强调。”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创设“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将对其身心的正常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传统的教育忽视或弱化了儿童社会性的培养,或将社会性领域的教育孤立起来,使得儿童存在着发展的不均衡,社会性品质发展滞后,导致青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缺陷日益突出。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就加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也更加迫切和必要。 在我园蒙台梭利特色教学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早期的环境经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让儿童在一个能够充分满足其内在需要、与其年龄特征相适应的环境中成长,儿童的精神生命就能得到迅速发展。而蒙台梭利教育正是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有准备的环境”。所谓“有准备的环境”,从物质和人文两个方面,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身心发展所需要的活动练习的空间,一个充满爱、自由、快乐和便利的场所,更是一个建立了规则的井然有序的温馨乐园。这样的环境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为其社会性及个性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蒙特梭利教育思想的核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浅谈如何在生活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领域的学习体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把社会领域列为五大领域之一,足以看出社会领域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当中,受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条件、社会活动教材内容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领域的活动竟成为不少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鸡肋”。其实,幼儿社会领域(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指南》中写道:“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知识、能力和智慧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由此,社会领域的学习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因此,我觉得除了积极实施社会科计划中各种教学活动,在课余时间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也是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教育途径之一。在生活中见缝插针地引导幼儿运用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巩固经验,这比起以生硬的说教方式来对幼儿进行人格和品行的影响效果更好。 一、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记得刚认识晶晶时,我曾误会晶晶是个木讷的小男孩。她的头发,服饰甚至样貌都是偏男孩子风格的,而且她老不愿意和我说话。有一天,她破天荒地穿了一条宽松的长裙!于是我赶紧抓住机会,边摸着她的裙边,边带着惊奇的口吻夸赞道:“哇!晶晶今天穿了裙子!你穿裙子真好看啊!”同时引导着其他小朋友赞美她今天的打扮。(幸亏孩子们也很配合。)晶晶听后只是望向别处,微微一笑,然后走开了。但接着几天她都穿着不同的裙子回来,然后笑眯眯地站在我面前,意思是“老师,我今天好看吗?”自此,晶晶每次看见我都会主动跟我打招呼或者交谈。我觉得教师都应该树立“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这样的教育观念,这样会使孩子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有利于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让他们学会大胆进行交往。同时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别人,让他们明白到不能只享受着赞美,却忽视了如何去赞美别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