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52、中国共产党打败蒋介石进攻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的1946年7月和9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先后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指示,制定了打败蒋介石进攻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政治方针:在党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争取和团结一切可能争取、团结的人们,建立一个最广泛的反对美蒋反动派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军事原则: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以歼灭敌人之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

12.国民党新军阀统治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实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仍然是代表城市

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的统治。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独裁专制统治;中国仍然没有

实现独立自主。所以,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目标。特点:(1)它与北洋

军阀相比,是以国民党为旗帜控制中央政府,实现了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比旧军阀更有欺骗

性。(2)它又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国家机器,实行残酷的法西斯主义的反动统治,比

旧军阀更具残酷性。(3)对外更依靠帝国主义,比旧军阀更有买办性。

18、试评第三党的政治主张(简答或论述)

大革命失败后,由原国民党左派邓演达和谭平山组织。他们既不满意国民党的政策,也不满意共产党的纲领,主张组建第三党。1930年邓演达考察回国,第三党的名称正式定为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通过纲领文件《政治主张》,基本主张是对内进行“平民

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对外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在一定前提下恢复与苏联的邦交。

这是试图一小资产阶级为主导建立平民政权,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是行不通

的。 1947年,改党为“中国农工民主党”。

57、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简答)

1949年3月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

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在胜利面前,必须警惕骄傲自满情绪,必须警惕资产阶级“糖衣

炮弹”的进攻。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全会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

l、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再次得到发展机会。重工业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轮船航运为主。中国的新式银行是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时期兴起的。大战后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资本集中的现象,形成了一些大的民间

资本集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渗入农村,加速了商品化农业的发展。至

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达200万左右。

影响:(1)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技术提高,大机器生产的工业产生;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

产阶级革命和改革。(2)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

命开始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3)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及军事侵略起了一定的抵

制作用。(4)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4、论述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一大”确立了在政治斗争中,党应“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二大”认为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提出了联合全国革命党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组织与领导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

6、国民党“一大”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发展表现:(1)创办了黄埔军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造就了革命军和农运骨干;

(2)通过东征南讨,消灭了陈炯明、邓本殷军阀势力,平定商团叛乱及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3)以沙面大罢工为起点,工人运动重新走向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爆发,掀起了反帝革命风暴,开展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喝国民会议运动,国民革命兴起;

(4)国民革命军组建,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开始;

(5)农村大革命轰轰烈烈,城乡的国民革命组织迅速建立,国共力量均得到发展;

(6)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

7、简述1924至1926年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

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奉系与冯玉祥国民军首先发生矛盾,奉系与吴佩孚重新携手,共同反冯。1926年初,将冯部挤出华北。奉系内部,郭松龄于1925年底联合冯玉祥倒奉,由于日本的干涉而失败。同时,孙传芳在东南与奉军激战,一跃而为五省霸主。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后奉、直两系“联合”起来,暂时建立了他们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的统治,并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势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这个政府由内阁“摄政”。这时,南方国民革命兴起,1926年7月,北伐开始,北伐军先打吴,再攻孙,最后击奉,各个击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国半壁江山。北洋军阀三大派系只剩下一个张作霖了。

13评述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的内容P172

取消不平等条约是孙中山晚年在外交上举起的主要旗帜,也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伊始,决定采取“攻势的外交策略”,从实现关税自主入手,发起废约、改约运动。在1927年至1928年间,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条例、章程,并就改订新约与各国展开了谈判。相继与美国签订了《整理中美两国关税条约》,与德国、比利时等国签订了《关税条约》和《通商条约》,与日本签订了新的《关税条约》,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收回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政府同各国签订通商条约和关税条约后,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1930年起,南京政府开始于美、英、法、日诸国商议撤废领事裁判权问题。但各国均提出一定的条件,南京政府无法接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便不了了之。

废除不平等条约,是中国人民多年来奋斗的目标,国民党及其南京政府为之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一些成果,如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税自主权,收回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的临时法院以及厦门英租界、天津比租界、威海卫英租界地等。但由于一些国家的阻挠和反对,更由于当时

中国脆弱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南京政府的对外依赖性,致使这次改约远未取消列强在华特权,中国距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还相去甚远。

23、试述土地革命的意义和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实行的路线和政策

意义:从根本上解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产阶级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革命积极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政策:以原耕为基础,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实行抽多不少、抽肥补瘦的原则。

20、试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

1932.5.5《上海停战协定》一签定,蒋介石就宣布把“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早在1929年,蒋介石就提到治理国家无非“攘外安内”,当时“攘外”是指反苏,“安内”则是对付各派新军阀和共产党。1931年7月,蒋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正式提出此口号。此时“安内”则是对付广州国民党中央和镇压共产党。“攘外”则是对日忍辱负重。1932年6月,蒋在庐山召开的“剿匪会议”明确说“会议的目的在安内攘外,决无他意”。从此成为国民党政府这一时期的基本国策。其后,蒋还发表一系列阐述这一方针的言论。宣传国民党军队的责任第一条是剿匪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攘外。在这一误国害民方针下,影响了抗战大业的迅速展开,造成对日侵华的姑息纵容,日本的侵略越来越猖狂,中国的反共内战越打越大,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5略述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是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目的是为分离和蚕食华北。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后,由于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1935年5月,日军胁迫南京政府批准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梅津达成的条件,即世人所称的“何梅协定”。6月,日军胁迫察哈尔代理主席秦德纯与土肥原签定了“秦土协定”,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

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虽一时得逞,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12月16日,北平学生又举行了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游行示威运动。并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成立民先队。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培养锻炼了大批干部。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一二?九”运动准备了“七〃七”抗战,推动了“七〃七”抗战。

28、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有些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华北事变后,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政策由“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时的有限抵抗政策、向国联的申诉政策,华北事变时的对日交涉政策,开始转为对日交涉政策的调整和强硬。

变化的原因:日本的步步进逼,英美对日态度的变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及西南统一于南京政府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促使南京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

30、为什么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表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并提出,如果国民党将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四项保证是对国民党的重大让步。这种让步是有原则的,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也是必要的。这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得到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赞同,表明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40、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是:第一,政治纲领: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革命过程中不可移易、过渡的国家形式,其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第二,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实现耕者有其田,容许富农经济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存在。第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最民主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延伸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经过各方面展开发展到成熟的标志

41共产党:

1、反“扫荡”反“清乡”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军采取了确保其占领区域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从1938年底开始,日军即以主要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和“扫荡”、“清乡”。为了抗击日军,保卫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英勇的反“扫荡”、反“清乡”的军事斗争。其间,具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战斗有黄土岭战斗、云岭保卫战和百团大战等。2、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最先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继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建立之后,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又着手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转换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晋察冀边区和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为其他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树立了榜样和范例。

抗日根据地政府的职能是两方面:一是发动、组织、领导抗日战争;二是在根据地内实施民主政治。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统一战线的政权,即几个抗日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制。

3、抗日经济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抗日根据进行政权建设的同时,又大力进行了经济建设。根据抗日根据地内落后的、分散的小农经济特点,各抗日根据地均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恢复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

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合作事业和对根据地以外地区的贸易,并发展金融事业。在保障工农群众利益的前提下,调节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利益和关系。

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各根据地分别采取了鼓励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等措施和减租减息等政策。并均取得相当的成效。

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抗战提供了主要的物质保证。

4、抗日文化教育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级后抗日根据地大力进行政治、经济建设的同时,又极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抗日根据地,文化发展的方针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教育政策,是以培养抗日战争中急需的干部,提高人民的民族觉性与文化水准为原则。

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及时地为边区的抗战和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培养了大批后备力量,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边区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边区民众抗日觉悟和文化水平。

37、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有什么变化?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了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如国民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又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介石接受条件。近卫声明提出了对华新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掠夺沦陷区的资源,企图“以华治华”、“以战养战”。

38、35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在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要战场,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重大会战,进行了比较英勇的抵抗,消耗了日军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使其无力继续进行战略进攻,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要作用。

(2)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也打退了日军的一些正面进攻。1939年春至1943年秋,面对日军在华中、华南地区正面战场发动的进攻,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有力抗击,损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致使日军未取得很大进展,大量牵制了日军兵力,对敌后战场的抗战和盟军在太平洋上对日军的作战起到了支援作用。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日本诱降下,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制定了反共、防共、限共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相持阶段始终把重心放在防共反共,维持一党独裁专政上,致其抵抗并未取得应有的战果。尤其是在豫湘桂战役中,由于国民党长期消极抗战及其政治、经济、军事上严重腐败的影响,尽管国民党爱国官兵曾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是仍然在短短8个月里,就使20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于敌手,6000万人陷于日寇铁蹄之下,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又制造了山东博山惨案、河北深县惨

案、河南确山惨案、湖南平江惨案,制造皖南事变,屠杀八路军、新四军将士,掀起反共高潮。

(3)在战略反攻阶段,进行了反攻作战,收复失地,接受日军投降。但是,抢占抗战胜利果实和战略要地,剥夺八路军、新四军的受降权利,准备发动新的内战。

4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对华政策

在1937年开始的中日战争初期,美国只是在道义上支持中国,并没有直接干预战争,也没有向中国提供武器和战争借款,倒是德国和苏联向中国提供武器和借款。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才开始介入中国战场,中美进入短暂的盟国时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美国政府开始积极地支持中国抗战。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张给与中国以世界大国的地位。1941年12月下旬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阿卡迪亚会议”上,由于美国的大力支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国之一,第一次正式出现在联合国家中。1942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贷款5亿给中国政府,6月美国政府又决定将8.7亿的军用物资租借给中国政府,并签订了《中美租借协定》。1943年1月11日,中、美双方在华盛顿正式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和换文》,即“中美新约”。希望通过中国拖住和消耗日本。派史迪威来中国,协助蒋介石指挥中国战区作战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不过美国并没有把疲弱的中国当作真正的盟国,在雅尔塔会议上私下出卖中国的利益换取苏联对日参战。51、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五项协议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政协召开的历史条件:(1)中国人民反内战运动高涨;(2)国民党内战独裁方针不得人心;(3)美国政府的调解和撮合;(4)国民党内战准备尚不充分;(5)共产党为促进和平建国,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五项协议的主要内容:和平建国纲领,政府组织,国民大会,军事问题,宪法草案。

基本精神:和平,民主,团结。

56、“中间路线”的基本主张和对它的评价

基本主张:中间路线”是民盟、农工民主党等中间政派的政治主张,主要追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施新资本主义政策,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政治民主的中国。

评价:中间路线”是中国社会性质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各阶级、阶层渴求和平的反映。中间政派的主张,促进了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使蒋介石在政治上处于孤立地位,加速了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统治的结束。同时,由于“中间路线”脱离了人民群众,缺乏阶级基础,又不符合中国国情,加上蒋介石的打击,民盟被解散,“中间路线”遭到破产。

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发出后,中间政派从游离于国共两党之间转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纷纷

奔赴解放区,参加筹建新中国的工作,从而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

57、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召开的意义

内容:(1)提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的三种方式。

(2)提出关于全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各项政策。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

村转向城市,巩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经济上,必须迅速的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必须迅速没收

帝国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产业,对私人资本采取利用、限制策略,以社会主义性质

的国营经济为主导,逐步引导农民、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集体化道路。

(4)外交上,不承认国民党时代任何外交机关及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一切不平等

条约,既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合作,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5)思想战线上的任务: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

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防止骄傲自满、歌功颂德和个人崇拜。

意义: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面胜利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并提出了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为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和革命胜利后建设新中国奠定了基础。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59新政协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

平隆重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以别于1946年1月召开的“旧

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

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

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改北平为北京,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

国歌,以公元纪年。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

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试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建国主张(简答或论述)

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建国方针:①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基本方针是坚持独裁内战。一方面说要“还政于民”,推行“宪政”,另一方面却拒绝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提出的民主要求,提出种种“先决条件”。1946年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同胞书》中说要“实现军令政令统一”,军队必须一律归还国家统辖,企图通过1936年“五五宪草”使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个人独裁合法化,披上“民主”外衣,不改变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维护专制独裁政体。

②中国共产党:基本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提出要同国民党针锋相对的斗争,强调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中外一切反动派。中共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在新时期要巩固国内团结,保证

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并宣言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实施六条紧急措施,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③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在重庆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民盟的纲领、政治报告、宣言和章程,主张综合英美的政治民主和苏联经济民主创立中国式民主一些其他民主党派主张对美苏采取平衡政策,对国共取调和态度,要求政治民主,经济和思想自由;主张要求国民党改革政权,还政于民,给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人身自由,重新制定宪法等。

2018版高考物理一轮(人民版,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十七 第44讲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时期“文化大革 命”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内容1953年我 国开始实行 “一五”计 划,进行三 大改造 (1956年底 基本完成) 有成功的经验, 如1956年中共 八大和1960年 的八字方针;也 有曲折失误,如 “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 年的十年 “文化大革 命”,使社会 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 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主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5.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44讲20世纪50至70年代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教师用书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史世纪代至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历史 含解析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错误!错误!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错误! (2)时间:1953—1957年。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错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错误!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错误!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错误!错误!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错误!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时间:1956年。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错误!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一大二公”,脱离实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4)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错误!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错误!经济领域。 2.表现错误!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间关系

[问题探究1]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 提示:没有。“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问题探究2] 1960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吗? 提示:否。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问题探究3]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系统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 主题1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二“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初中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点概要 一、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列表展示更直观清晰)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3、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通史)练习: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含解析

中国现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解析:C 《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两者性质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依法治国”,故B项错误;题干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在世界上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97个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2016年2月2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宣誓台前,领誓人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在国徽下庄严宣读誓词。全国人大规定这一制度体现了( ) A.人民主权 B.依法治国 C.以史为鉴 D.从严治党 解析:B 全国人大常委会向宪法宣誓,表明了宪法的根本大法的地位,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原则,故答案为B项。 3.20世纪60年代中期,蒋介石曾责问日本右翼元老石井道:“日本豢养‘台独’,还允许他们成立临时政府,不是欺人太甚嘛!”之后,他指示台湾当局相关负责人和媒体发表谈话或刊发文章,揭露和谴责日本政府及其右翼政客支持“台独”、制造“两个中国”之行径。这表明蒋介石( ) A.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 B.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 C.承认新中国地位 D.坚持一个中国论 解析:D 材料中无法看出蒋介石倾向与中国共产党和解,故A项错误;其反对“台独”并不意味着其希望台湾与大陆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承认新中国的地位,故C项错误;蒋介石反对“台独”和“两个中国”都是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反映,故D项正确。 4.(2017·云南昆明质检)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 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 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1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科目考试范围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朝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专题二、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一国两制:1.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基会和海协会,汪辜会谈。 外交成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导弹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现代史阶段复习总结;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2015年11月公开课教案)

2015届中国现代史阶段复习总结:整合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生活 【基本概念】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开始现代化历史的进程。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逐步巩固的历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起步和曲折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并日臻成熟的历史。

【同步练习】 1 (2011湛一模)(28分)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请回答:(2)1949—1956年,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型。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18分) 2 (2010湛江一模)(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有学者认为,近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二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新中国奠定国民经济基础;中国建立国民经济、工业、大学基础体系,制造出“两弹一星”;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第三阶段,1978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二阶段中,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标志是什么?(2分)这一阶段,我国在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4分) (3)在中国和平崛起的第三阶段中,从国内情况分析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有利因素?(6分) 3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六十华诞。6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60年,经典中国,辉煌灿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⑵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方面概括该阶段的时代特征。(7分)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的?(6分) 4.(湛江市2013年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连。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9分)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2分) 5.(湛江市2013年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文科综合 39)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惊人成就。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

中国近代史 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八下中国现代史按分期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 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 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 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 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 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 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 7.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 1956年:中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分析我国形势新变化)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 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与17国建交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4 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 1958 八大二次会议 三面红旗(大、人、总) 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 1964 原子弹&中近程导弹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 文革时期 1966 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 国民经济受到影响 取消高考 1970 东方红一号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6-1978 两年徘徊 1977 2月两个“凡是” 恢复高考 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 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2 “十六字方针” 修宪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 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 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 《义务教育法》 1987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

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何年何月何日?它的成立有何伟大意义? 答:⑴1949年10月1日。⑵、国内意义:它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新时期。国际意义:它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何地召开?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伟大意义?这次会议给当今社会带来了哪些重大变化? 答:⑴时间:1978年底;地点:北京。⑵主要内容: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⑶意义: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④变化[略] 3、请回答下列关于建国后党的历届会议上的有关问题: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提出了怎样的总方针? B、党的“十三大”何时召开?它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①1987年在北京召开;②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新,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C、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各是何时召开?各作出了什么决定? 答:①党的“十四大”1992年召开;决定: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党的“十五大”1997年召开,决定:把邓小 1 / 4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8)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历史必背知识点(8)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 提出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2.香港、澳门的回归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中国人

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四字构想:即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2.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三不”政策的调整: 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4.“两会”成立: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5.“九二共识”: 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九二共识”。 6.汪辜会谈: 1993年,两会领导人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协议,并就两岸经

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两岸关系迈出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年******提出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这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8.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与基础是:一个中国原则。 编辑推荐:历史必背知识点汇总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精心整理中国现代史(1949~~) 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 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 期 政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 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 会主义制度,我国进 入社会主义。一五计划 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 期 (1949 ~1956)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国共产党领导 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 (“一根两基”) 3、(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和“一边倒”。建国头一年,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①1953年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 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 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的基 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 全面建 设社会 主义时 期 (1956 ~1966)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2)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2、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 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 遭受重大的挫折。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梳理总结 绪论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5、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6、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7、资本主义产生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二是,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8、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标志着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9、中国近代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1、反侵略战争等的失败根本原因:a、社会制度腐败;b、经济技术落后。 12、两大任务:a、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b、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1856年,俄国二战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割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领土,割让香港对岸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给英国,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向俄国开放伊犁、喀什尔等商埠。 3、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边界约记》,割去西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4、1881年,中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协议书,割去中国西北7万平方公里领土。 5、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6、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等地留兵驻守。 7、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 8、《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开放牛庄、登州、台湾、汉口、九江、南京等十个口岸。 9、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战争。 10、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地理大全》并编成《四洲志》。 1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2、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13、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第二章对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 1、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天平天国。 2、《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3、洪仁轩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天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

中国近代史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在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第二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自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第六,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节 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第二章 第一节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二节 1.洋务派部分成员: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恭亲王奕訢是清朝统治集团中倡导洋务的首领。 2.洋务派举办洋务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 3.洋务事业: 一是兴办近代企业。(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备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的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可称之为近代军事工业的兵工厂。最重要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 二是建立新式海陆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