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类比等式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互动。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还不错。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一、成功之处:

1、复习引入让学生更易接受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示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2、类比探究新知让学生更易把握

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3、分析等式性质和不等式性质的异同发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4、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习事半功倍

电子白板的交互使用,在白板上及时书写,修改错误之处,都给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省了时间。

二、不足之处

1、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导致后面的目标检测部分课上没有时间完成。

2、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时,语言规范不到位,学生没有掌握整体回答问题的思路脉络,在这里花费了很多时间。

3、整节课在时间的分配上把握的不是很恰当,主要是由于课前预设不到位。

4、自己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好,表扬性语言很单一而且生涩。

三、改进措施

针对本节课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备课,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前,充分预判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处理方法,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设置问题要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想象空间。

如果重新讲这节课,我会缩短探究不等式的性质的时间,因为类比等式的性质同学们很容易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要重点强调不等式的性质3,这样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易出错的问题比如不等式的性质3的应用

教师要重点强调。这样整节课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我想教学效果会更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

9.2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1]

9.2一元一次不等式(1)教学反思 安阳市第十一中学陈丽娜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复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找满足不等式的正整数解及带有字母的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学中我采用类比(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让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不等式的解法与方程的解法只是最后系数化为1不同,其它的步骤是相同的,强调最后一步“负变,正不变”,学生掌握得很好。并强调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可以画简易数轴,“<”是向左拐,“>”是向右拐,空心是不包含,实心是包含。让学生在易错点上引起足够重视。 通过探究新知的环节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让学生真正去思考、去尝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在课堂的整体把握上,能做到游刃有余,学生整体回答时,都非常认真、投

入,整个班的班风、班貌非常好。课堂巡视时特别关注与学生的交流,能及时肯定、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板书,自己讲题,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本节课的几点遗憾: 1、在例1的处理上有点稍快,虽然强调了易错点,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但是部分学困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今后应加强跟踪训练员,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学法指导。 2、在列不等式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懂如何用不等式表示“负数”、“正数”、“非正数”、“非负数”,“不大于”、“不小于”,应该加强训练,让学生理解其实质内涵,为后面的应用题作准备, 3、部分学生虽然会做题,但是由于粗心导致出错,说明细心不够,重视程度不够,掌握还是不踏实,在以后的学习中,让学生养成细致、耐心的习惯,潜移默化中渗透到解题中。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在学习数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换位思考,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尽力做到每一次都是精彩的课堂!

2.1.2等式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试题版】

2.1.2等式性质与不等式的性质 1. 已知a>b,c>d,且c,d均不为0,那么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的是() A.ad>bc B.ac>bd C.a-c>b-d D.a+c>b+d 2. 给出下列命题: ①a>b?a2>b2;②a2>b2?a>b;③a>b?b a<1;④a>b? 1 a< 1 b. 其中正确的命题个数是() A.0B.1 C.2 D.3 3. 若-1<α<β<1,则下列各式中恒成立的是() A.-2<α-β<0B.-2<α-β<-1 C.-1<α-β<0 D.-1<α-β<1 4. 若a>b>0,c b d B. a c< b d C.a d> b c D. a d< b c 5.若a,b,c∈R,a>b,则下列不等式恒成立的是() A.1 a< 1 b B.a 2>b2 C. a c2+1> b c2+1D.a|c|>b|c| 6.有外表一样,重量不同的四个小球,它们的重量分别是a,b,c,d,已知a+b=c+d,a

+d >b +c ,a +c b >a >c B .b >c >d >a C .d >b >c >a D .c >a >d >b 7.已知a >0,b >0,c >0,若 c a +b ><,则mb _____ma , b m a m --_____b a (用>,<填空). 10.已知若a >b > c ,且a +b +c =0,则b 2-4ac 0.(填“>”“<”或“=”) 11.已知12,36a b ≤≤≤≤,则32a 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 12.已知-1≤x +y ≤4,且2≤x -y ≤3,则z =2x -3y 的取值范围是 . 13.对于实数a ,b ,c ,有下列说法: ①若a >b ,则ac bc 2,则a >b ;③若a ab >b 2;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4.设a ,b 为正实数,有下列命题: ①若a 2-b 2=1,则a -b <1; ②若1b -1a =1,则a -b <1;

不等式的性质2

主备人: 审核: 包科领导: 年级组长: 使用时间: §2.不等式的性质 2 【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能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不等式性质的运用,培养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不等式性质的条件与应用。 难点:准确使用性质,得出正确结论。 【学法指导】 1.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内容,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2.红笔勾出疑难点,提交小组讨论; 3.预习p2-p4, 【自主探究】 1,不等式的性质 性质1,对称性 a b >? 。 性质2 , 传递性 , 如果 ,,a b b c >> 那么 性质3,可加性 , 如果 a b > 那么,a c + b c + 推论1,移项法则 , 如果 a b c +>,那么a c b - 推论2,同向可加性, 如果,,a b c d >>那么a c + b d + 性质4,可乘性, 如果a>b,c>0那么ac bc 如果a>b,c<0那么ac bc 推论1,如果a>b>0,c>d>0那么ac bd 推论2,如果a>b>0, 那么a 2 b 2 , 推论3,如果a>b>0, 那么a n b n (n 为正整数) 推论4,如果a>b>0, (n 为正整数) 性质5,倒数法则,如果a>b,ab>0那么 1a 1b , 如果a>b,ab<0那么 1a 1b 【合作探究】 1,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若 a>b,则ac 2 >bc 2 B ,若ac 2>bc 2 则a>b ; C ,若a>b,ab ≠0则11a b > ; D,若a>b,c>d,则ac>bd 2,若 110a b <<,则下列不等式①a+b;③ 2b a a b +>;④a

七年级初一数学下册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不等式912不等式的性质导学案3新人教

9、1 不等式的性质 德育目标: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性质。 2、能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正确的不等式的变形。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学习难点: 如何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 学习过程:一、课堂引入:(知识复习) 等式有哪些性质? 性质1: 性质2: 不等式也有类似的性质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不等式的性质。 二、自学教材学生自学课本P116—117 思考 ①比一比,谁能最准最快的填写。 7﹥4 7+3 _______4+3, 7+0_______4+0, 7+(-2)_ _ 4+(-2), 7+(-3)_ _4+(-3), 7+c _______4+c 若a < b,则a+c _ _b+c 你能发现什么? 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______。 ②比一比,哪一组能最齐最准最快填写。 7 > 4 7×3_______4×3, 7×2_______4×2, 7×1_______4×1, 你能发现什么? 不等式的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_____。 ③比一比,谁最细心最快的填写。 7 > 4 7×(-1)____4×(-1), 7×(-2)____4×(-2), 7×(-3)____4×(-3), 你能发现什么? 不等式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_____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文字表示符号表示 (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不等号的方向 若a0, 则ac bc(或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 若a4 7-3 _______ 4-3, 7-2 _______4-2, 7-0 _______4-0, 7-(-2)____4-(-2), 7-(-3)____4-(-3), 7>4 7÷3_______4÷3 7÷2_______4÷2 7÷1_______4÷1 7>4 7÷(-1)____4÷(-1), 7÷(-2)____4÷(-2), 7÷(-3)____4÷(-3),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 反思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房县城关四中黄小妹 本节课我采用类比等式性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组织活泼互动、有效的教学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他们有兴趣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接下来出示的问题1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问题2、3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还有就是给他们时间先记一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便于后

面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运用符号评议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评议表达能力。 练习,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并从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为了照顾学困生,让学生起来回答时候有点耽误时间。 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一是有利于培养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二也是为了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力争用蕴育自信,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中去。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9.1.2--1不等式的性质

9.1.2 不等式的性质 一知识要点: 1.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如果a >b ,那么a ±c >b ±c 。 不等式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符号语言:如果a >b ,并且c >0,那么ac >bc 。 不等式性质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符号语言:如果a >b ,并且c <0,那么ac <bc 。 思考?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0,结果怎样? 2. 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注意事项: 1).在运用“不等式性质3”时应注意不等号的方向变化。 2).正确应用不等式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解不等式。 二 例题教学: 题型1:不等式的性质的理解 例1 设a >b ,用“<”或“>”填空,并说明依据不等式的那条性质. (1) 3a ____3b ; (2) a -8____b -8 ; (3) -2a ____-2b ; (4) 2a ____ 2 b ; (5) -3.5b +1_____-3.5a +1 例2设a ? b ,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 (A) (B) (C) (D) 66-<-b a b a 33->-2 2-<-b a 11-->--b a

例 3.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填入不等号,使不等式成立.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不等式性质. (1)若a-3<9,则 a___ 12(根据不等式性质___ ) (2)若-a<10,则a___ -10(根据不等式性质___ ); (3)若0.5a>-2则a ___ -4(根据不等式性质:___ ); (4)若-a>0,则 a___ 0(根据不等式性质___ )。 题型2:不等式的性质的运用 例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 (1) x-7>26 (2) 3x<2x+1 (3) -2/3x>50(4) -4x>3 例2: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的形式. (1)x + 3 > 8 (2)2x < 6 (3)-2x > 3 例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9.1.2 不等式的性质 说课稿

《9.1.2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叫孙有玺,来自音河中学。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性质(1)》一课的教学和大家一起探讨。下面我将从学生状况、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下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有一定合作探究意识,在知识方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及基本性质。这些都为自主探究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平衡的反映,学习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习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准确运用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类比的思想对等式性质及不等式性质进行了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等”与“不等”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不等式的性质是本节不等式变形的基础,也是今后解不等式(组)的依据,所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是本节课的重点。

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和等式的性质不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不等式性质3的理解与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比较、讨论,并加以强化练习达到突破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属于性质类知识,重在探索,意在应用。因此,我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主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自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对于不等式性质的发现,我采用了下面的作法,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等式的性质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复习等式性质后,教师提出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先引导学生对不等式的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会发现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后会说出不等式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仍是不等式”。此时,教师抓住学生叙述中的问题予以纠正,不能笼统的说“仍是不等式”,因为“=”没有方向性,而不等号有方向性,所以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接着,让学生不等式作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的变形,会发现什么呢?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甚至会发生争执,教师要深入学生,通过共同探讨,学生会发现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都乘以或除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 我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挥合作精神,学会运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去探究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性质将不等式变形,也为例题的教学做一些铺垫,我先设置了两组抢

不等式性质教学反思 (2)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这次公开课准备的比较充分,使得我这次的转正课能够顺利完成。第一次当着这么多前辈老师讲课,我显得紧张。特别是我们初一数学科组的各位老师建言献策,给了我充分的鼓励与帮助,充分展示了集体智慧的力量。 上课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设计“不等式的性质”学习卷。在集备组的多次建议修改下,我把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不等式这三个内容整合到本节课;基本思路是:用比较数的大小引进不等式的概念;利用表格对不等式两边进行运算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展开小组讨论加深对不等式性质3的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不等式转化为()x a a >是常数的形式(其实就是解简单不等式,但本节课还没出现“方程的解”这个概念)。 本节课用的是平行班,强调的是实用性。从新课到练习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讨论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为后续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自己在这节公开课吸取的经验是: 1、 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及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了份大概的讲话稿,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以帮助克服紧张情绪。 2、 专业术语阐述不够清楚,需要加强。部分学生会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是负数”、“是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理解不清,我只是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并没有对学生为什么出错进行深究,导致学生在复习回顾环节出错又在新课后的巩固练习出错。 3、 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我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250>-化作25x <-之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2.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含答案)

【课堂例题】 例1.利用性质1和性质2证明: (1)如果a b c +>,那么a c b >-; (2)如果,a b c d >>,那么a c b d +>+ 例2.利用性质3证明: 如果0,0a b c d >>>>,那么ac bd >. (选用)例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 如果0a b >>,那么110a b < <.

【知识再现】 1.不等式性质的基础: a b >? ;a b =? ;a b >,则 ; 性质2.(加法性质) 若a b >,则 ; 性质3.(乘法性质) 若,0a b c >>,则 ; 若,0a b c ><,则 . 3.几条比较有用的推论: 性质4.(同向可加性) 若,a b c d >>,则 ; 性质5.(正数同向可乘性) 若0,0a b c d >>>>,则 ; 性质6.(正数的倒数性质) 若0a b >>,则 ; 性质7.(正数的乘方性质) 若0a b >>,则 *()n N ∈; 性质8.(正数的开方性质) 若0a b >>,则 *(,1)n N n ∈>. 【基础训练】 1.请用不等号表示下列关系: (1)a 是非负实数, ; (2)实数a 小于3,但不小于2-, ; (3)a 和b 的差的绝对值大于2,且小于等于9, . 2.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在相应的括号内填入“√”或“×”. (1)若a b >,则a b c c >;( ) (2)若ac bc <,则a b <;( ) (3)若a b <,则1 1 a b <; ( ) (4)若22ac bc >,则a b >;( ) (5)若a b >,则n n a b >;( ) (6)若0,0a b c d >>>>,则a b c d >;( ) 3.用“>”或“<”号填空: (1)若a b >,则a - b -; (2)若0,0a b >>,则b a 1b a +; (3)若,0a b c >>,则d ac + d bc +; (4)若,0a b c ><,则()c d a - ()c d b -; (5)若,,0a b d e c >><,则d ac - e b c -. 4.(1)如果a b >,那么下列不等式中必定成立的是( ) (A) 1 1 a b <; (B) 22a b >; (C)22ac bc >; (D)2211 a b c c >++. (2)如果0a b >>,那么下列不等式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1 1 a b <; (B) 2ab b >; (C)22ac bc >; (D) 22a b >. 5.已知,x y R ∈,使1 1 ,x y x y >>同时成立的一组,x y 的值可以是 .

9.1.2不等式的性质2

铁冲中学七年级数学导学案 制定人: 审核: 课题 9.1.2不等式的性质(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培养学生利用类比方法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准确的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学习难点 不等式性质3在解不等式中的运用。 课堂流程 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 情境导入 目标点睛 1.解方程 (1) x -7=26 (2)3x = 2x +1 (3) 3 2 x = 50 (4)-4x=3 解方程的的目的是使方程最后转换成x=a 的形式,同样解不等式的目的也要使不等式逐步化为x >a 或x

不等式的性质1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类比等式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互动。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还不错。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一、成功之处: 1、复习引入让学生更易接受 课堂开始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示得,口欲言而示能”的境界,使他们有兴趣进入数学课堂,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2、类比探究新知让学生更易把握 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3、分析等式性质和不等式性质的异同发展学生思维 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4、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习事半功倍 电子白板的交互使用,在白板上及时书写,修改错误之处,都给学生的学习、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节省了时间。 二、不足之处 1、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得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导致后面的目标检测部分课上没有时间完成。 2、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时,语言规范不到位,学生没有掌握整体回答问题的思路脉络,在这里花费了很多时间。 3、整节课在时间的分配上把握的不是很恰当,主要是由于课前预设不到位。 4、自己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好,表扬性语言很单一而且生涩。 三、改进措施 针对本节课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备课,抓住重点,详略得当,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前,充分预判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处理方法,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水平,设置问题要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想象空间。 如果重新讲这节课,我会缩短探究不等式的性质的时间,因为类比等式的性质同学们很容易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要重点强调不等式的性质3,这样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应用不等式的性质,易出错的问题比如不等式的性质3的应用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的存在,不等关系是其中的一种. 2.了解不等式及其概念;会用不等式表示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 3.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学习重点: 不等式的概念和不等式的性质. 学习难点: 不等式的性质3以及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表示. 教学过程: (一)探究性质 1.明确定义 2.不等式的意义:表示生活中量与量之间不等关系的式子. 例题:1.“神七”速度v超过11200米/秒,才能脱离地球引力,飞入太空,怎样表示v和11200之间的关系? 3.想一想: (1)如果a<b,用不等号连接下列各式的两边. ①a + 2 b + 2 ②a– 5 b– 5 (2)如果2x-8≥3 ,那么2x11. 4.小结: 不等式性质1: 即 (二)探究性质 1.用不等号填空: ①已知5<8,则5×3 8×3;5×(-3)8×(-3) ②已知-5>-8,则-5×3 -8×3;-5×(-3)-8×(-3) 归纳: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 2.用不等号填空: ①已知6<8,那么6÷2 8÷2;6÷(-2)8÷(-2) ②已知-6>-8,那么-6÷2 -8÷2;6÷(-2)-8÷(-2)

归纳: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 ;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 . (三)例题分析 例1.(1)若x +1>3,则x 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 __. (2)2x >-6,则x 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 _____. (3)-3y ≤5,则y .根据 . 例2.如果m > n .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正确. (1)m +7 < n +7 ( ) (2)m -2 < n -2 ( ) (3)3m < 3n ( ) (4)9 9n m >( ) 例3.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不等式化为“x a >”或“x a <”的形式. (1)546x x <- (2)5621x x -+<+ (四)课堂练习 1.用代数式表示:比x 的5倍大1的数不小于x 的 21与4的差_____________. 2.若a >b .下列各不等式中正确的是( ) A .a -1b ,则a +1>b +1 ②若a >b ,则a -1>b -1 ③若a >b ,则-2a <-2b ④若a >b ,则2a <2b

《2.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2.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今天这一节,又是不如意的一节。关于不等式性质的内容,书上很少,用算式把不等式的后两个基本性质得出来,就是应用了。我觉得缺点什么,上课的效果也告诉我学生觉得很简单,都不用讲,居然还用了两节课。回想起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说“不教也会”,那么到底该教什么?内容是关于字母表示数。我这节的情况雷同。 课前定了目标:1.对比等式基本性质和不等式基本性质;2.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化简不等式;3.利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比较大小。 后来看了些资料,又重新制定了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描述任意实数a、b的大小关系;3.通过数形结合得到不等式公理:a>b←→a-b>0,a<0.(后来发现,时间仓促,我没理解这个不等式公理的作用。) 因为英语老师外出培训,调给我一节课,加上早自习就是三节,周五早自习是例行周考,发放了1.3-1.4的小试卷,后面两节中间隔着课间操。下面先回顾前一节的状况: 做了简单的课件,内容如下图: 怎么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解决初步接触的不等式呢?我带着困惑打开了第一个问题,问学生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提法。大家明显也一头雾水,有人喊起我前面试翻页笔时看到的平面坐标系。 师:我承认是这么准备的,但是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继续不解。)

我只好问大家会用什么办法解决,异口同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师:咱们还没学呢,要用它先得…… 生:“证明!”(杨健和季全博一起说。) 师:对,还没有经过论证正确性的东西,要暂且放下不能用。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我继续引导,)如果这里<的位置是=,咱们能解决吧?(我写下x+4=0。学生们大声说x=-4。) 师:嗯,你用的什么办法? 生:等式的基本性质1。 师:嗯,这是用代数的方式来解决,那么可不可以数形结合,用图像法解方程呢?(有人回忆起了二元一次方程组,顺势回顾了图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整个过程,梳理出先将该方程当成函数值为零时的一次函数对待,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会得到一条直线,然后找这条直线上纵坐标为零的点,写出它的横坐标,即可解得该方程。)梳理完之后,我板书展示了这一过程,就势追问: 师:可否用此图解决不等式x+4>0呢? 生:应该可以。 (师继续展示,将横轴上-4的位置挖空并向右覆盖) 师:这便是能使函数值大于零的x的范围,可以表示为…… 生:x>-4。 (展示完毕,由学生来试一试,完成-x+4<0和3x-6>0的函数图象求解。) (张宁宁和李小伟分别进行了两道题目的解决,张完成下台,李画错

《不等式的性质(2)》的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2)》教学反思 大悟县实验中学李汉平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会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学会运用类比的思想来解不等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言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其难点是:不等式性质3在解不等式中的运用。 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运用引导发现法教学,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板块:一是: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是:引导探索,讲授新课。三是:运用新知,例题讲解。四是:知识反馈,巩固新知。五是:课堂小结,收获新知。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 本课我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问题为中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亲身体验问题的发生、发现、发展与解决的全过程,采取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入研讨、步步为营的措施,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广阔空间,开辟了探究、研讨、解决问题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快快乐乐地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要以实际生活为背景。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使他们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进一步认识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在生活中处处用数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教材格局。本节课对教材做出了全新的调整,注意以问题为线索来探究不等式的解法,在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放开手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自我“,真正构建了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不等式基本性质1

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八中学胡凌霄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学生已经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同时经历了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研究过程及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学习时可以类比七年级上册学习的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②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能说出不等式为什么可以从一种形式变形为另一种形式,发展其代数变形能力,养成步步有据、准确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研究等式的基本性质过程类比研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过程,体会类比的数学方法。 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①通过学生自我探索,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实质性认识与理解。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第三环节:例题讲解及运用巩固;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利用班上同学站在不同的位置上比高矮。请最高的同学和最矮的同学“同时站在地面上”,“矮的同学站在桌子上”,“高的同学站到楼下一楼”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比较高矮。问题1:怎样比才公平? 活动目的:让学生体会当两位同学同时增高相同的高度或同时减少相同的高度时,比较才是公平的,高的同学仍然高,矮的同学仍然矮,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对能自己参与的活动很感兴趣,体会到不相等的两个量的比较要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即要加同时加,要减同时减。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验证明确结论 活动内容:参照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提出问题: (1)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请用字母表示它。不等式有类似的性质吗?先猜一猜。 (2)用等号或不等号完成下面的填空。 如果2 < 3;那么 2 × 5 3 × 5; 2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沧州市第九中学罗福长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探索解不等式方法的基础,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良好素材。学生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降低了学生学习不等式性质的难度,也为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提供条件,初

步培养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归纳、比较的探究过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强了不等式的对比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发现规律,辅助对教学重点的突出。本节课的开始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及其解集;在不等式性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性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试一试”这一环节也没有先直接给出完整的解法而是让一个学生板书后发现问题才纠正补充完整。总的来说,这节课进行的还比较顺利,但和平时比起来自己感觉差了很多。由于前后各有一部摄像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阵势,提前也没有演练,学生都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特别在学生探究不等式性质时,仅仅观察了给出的几个例子,而没有让学生再用其他的不等式或

9.1.2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9.1.2不等式的性质 黄冈市蕲春县第三实验中学叶学林 一.课标分析: 从《课标》看,方程与不等式是同“数与代数”领域内同一标题下的两部分内容,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存在许多可以进行类比的内容。学生对于等式的认识已经具备一定的积累,充分发挥心理学中正向迁移的积极作用,可以为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提供一条合理的学习之路。 《课标》提到: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在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应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在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中大胆探索归纳式学习方法、勇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不等式的性质。 2.内容解析: (1)本节内容是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中的重点部分,是不等式的第二课时,此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等式的性质,加深对不等式的认识的基础上,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2)不等式的性质是深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解决与不等式有关问题的基础和依据。这三条性质不仅要掌握它们的内容、理解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对这些性质进行拓展探究。 (3)不等式的性质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学习不等式,要经常用到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迭代的思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不等式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本节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因此,“不等式的性质”在中学数学内容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利用不等式的观点解决问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上看,学生已经学过等式的定义、性质,并掌握了等式的运算 规律等,通过类比、猜测、验证的方法来探索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初步体会不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 平时我们听课很多都是新授课,课的模式我们也探讨很多了,而此节就课型而言应算作习题课,为何上此课型,主要是提出一种上法,让同仁加以探讨,得出几种模式。本节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是在学生掌握用基本不等式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不等式的应用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求最值,二是它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一是梳理基本不等式的知识点;二是练习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三是基本不等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四是高考中基本不等式的典型题型。时间安排是这样:第一环节大概5分钟;第二环节大概10分钟;第三环节大概15分钟;第四环节大概10分钟。 在实际操作时可能第一和第二环节有超时,故最后课堂内容不能在40分钟完成。当然,我的目的只是提出一种习题课的课堂模式,具体时间上我们可以通过对习题的增减来达到吻合。对于第四环节可能同仁有不同看法,认为只是让学生看一下高考题,起不到实质效果,还不如不要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此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形式,并作为资料保存课后自己再练习加以巩固。 高中一二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应该要有三年一盘棋的思维和行动,每个内容上完后把近几年的经典高考题拿出来进行分析,我觉得不论

对学生或老师都相当有益,如果能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三年时间的积累,让学生或多或少会对高考内容的重点、难点,命题的形式及命题的规律有自己的研究或者是想法,相信对他们高三的复习和迎考有很大的帮助。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2 在复习完基本不等式第二课时后,我对这节课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通常会把自己当做课堂上的主人而过多的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或者学生会因为长时间的习惯于听老师来讲解而忘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个让学生讨论的环节,但是当我说了同学们可以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获得的结论之后教室里还是会很安静。这样的课堂活动经过了一分钟后,我不得不自己来讲解我设计好的问题。此时我感觉到这节已经失败了,因为我占据了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 二、要设计好教学问题 在教学中应合理设计教学中所要用的问题,我设计的学生互动环节为什么没有成功呢?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我没有设计好问题,在提问题时没有明确我要求他们要给我什么样的结果。在这节课中,我大部分的问题都是这样问的:请同学们自己首先来做一下这道题目,然后跟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当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首先会自己一个人去完成题目,而不会跟自己的'伙伴合作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