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

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春秋左传基本介绍《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6]、《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

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春秋》: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采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桓谭《新论》进一步认为:“《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杨伯峻在《左传》一文中归结《左传》传《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种:即“说明《春秋》

书法、用事实补充《春秋》、订正《春秋》的错误和增加无经的传文。”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和《春秋》没有直接的联系,西汉的今文经博士即“谓《左氏》为不传《春秋》”。晋人王接说:“接常谓《左氏》辞义赡富,自是一家书,不主为经发;《公羊》附经立传,经所不书,传不妄发,于文为俭,通经为长。”陈商说:“孔圣修经,褒贬善恶,类例分明,法家也;左丘明为鲁史,载述时政……以日系月……本非扶助圣言,缘饰经旨,盖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为经,当与《诗》、《书》、《周易》等列;丘明所以为史,当与司马迁、班固等列。”

清人刘逢禄、皮锡瑞均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史书,皮锡瑞在《经学通论;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说,并且引用庄公二十六年《传》:“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杜预《集解》云:“此年《经》、《传》各自言其事者,或《经》是直文,或策书虽存而简牍散落,不究其本末,故《传》不复申解,但言传事而已。”。《左传》有不少解经的内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等,但很明显是加工的痕迹,多数都没有与传文融为一体。宋人林栗说:“《左传》凡言君子曰是刘歆之辞。”《春秋》的一些经文没有相应的《左传》传文,例如《春秋;隐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杜预注:“无传。”《左传》的传文没有相应的《春秋》经文,例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冬)郑公孙夏如晋奔丧,子蟜送葬。”此条无相应的《春秋》经文。亦有“《经》、《传》不尽同”“《经》后之《传》”者。

春秋左传简介

心得体会-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精品

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大兔儿 《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 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书中的前几任君王,在描绘上可以说是平凡无所奇。 毕竟是编年体的史书,一件动摇国之根本大事,只用几行字就讲完了。 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风血雨、谋权弄术、前恩后怨,我总是放下书本再缓缓回味时,才品尝得到。 书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枪,我一剑,勾勒出一桩桩连绵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让我一点一点地着迷,一点一点地沦陷,恨不能一窥所有。 书中郑庄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乱世枭雄,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满怀野心的君王。 从权利欲望的角度看,郑庄公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位能人。 可是在道德上,书中却给了他一个有失教诲的批评,批评他在对待叛乱的弟弟身上有失教诲。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就已极重视道德的修养。 史书没有因为郑庄公在处理他弟弟的叛乱之事上是胜出者,而大肆谄媚褒扬。 史书从道德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批评了郑庄公有失教诲。 的确,书中在记载郑庄公与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没有郑庄公对弟弟的教诲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 有臣子曾提醒郑庄公,‘其弟弟自幼受宠,又有母亲扶持,且还心怀大志,日子久了毕生异心,让郑庄公提早提防与教导’。 而庄公对臣下的提醒只回应了一个意思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视其弟弟的威胁,反而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故意放纵弟弟谋反,最后一鼓而破之,让他的弟

关于_左传_的人物评论

关于《左传》的人物评论 何新文 内容提要 《左传》与所谓“上古帝王之书”的《尚书》、大事纲要式的《春秋》 之类历史著述不同,它同时又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意义的作品。《左传》作者在记 载历史之时,自觉地将“人”这个社会历史的主体作为叙写的对象,将众多的历史 人物具体形象地再现于他的史著之中,从而使《左传》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重 要的历史文学著作,并在此后的文学史上发生了深巨的影响。20世纪的《左传》 研究,已把《左传》的人物描写纳入研究范围,但对于古代的《左传》人物评论却 较少涉及。故本文将对这一内容作出初步的论述。 一 史家传论:汉魏六朝《左传》 人物评论的兴起 古代关于春秋历史人物的评论,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如《左传》书中及《论语》所载孔子对子产和晋文、齐桓等人物的评论;《孟子》书中对子产及齐桓、晋文、管仲等人物的评论;《荀子》书中关于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管仲、子产、晏子等人的评论,还有《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有关人物的评论等等,都在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也对今天的春秋人物研究具有参考意义。但是,为了慎重起见,尤其是考虑到对于《左传》成书年代乃至所谓“左传学”形成时代的不同意见,本文对我国古代《左传》人物评论的述说,拟从汉代开始。 在汉代的《左传》人物评论中,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是首先就应提到的。 司马迁在其《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曾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由此可知,司马迁是见过《左传》的。《史记》根据《左传》等所载史料,撰成了吴、齐、鲁、燕、陈、卫、宋、晋、楚、越、郑等《世家》,评价了春秋列国的许多重要人物;又撰列《十二诸侯年表》,表载《春秋》、《左传》、《国语》中出现的重要人物行事,以供成学治文者“欲览其要”;还专门写有《管晏列传》、《伍子胥列传》、《循吏列传》等,对管仲、晏婴、伍子胥等《左传》所载人物予以论叙。其中如评管仲曰:“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并称其为“世所谓贤臣”;评晏婴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评伍子胥曰:“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耶?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均对其人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明了太史公自己的景仰敬佩之情。 司马迁不仅为《左传》所载春秋人物立传,还以“太史公曰”形式,对这些人物予以直接的评价。如《宋微子世家》评:“宋襄(公)”,《晋世家》评“晋文公”,《楚世家》评“楚灵王”,《越王勾践世家》评“勾践”,《史记?循吏列传》评“楚相孙叔敖、郑相子产、楚昭王相石奢等”。

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三重具象”

利科叙事视角下理雅各《左传》译本中的“三重具象” 本文以保罗·利科(Paul Ricoeur)在《叙事与时间》(Time and Narrative,Temps et récit)中围绕“叙事”(narrative)所提出的洞见为依据,试图对理雅各(James Legge)《春秋左传》(The Ch’un Ts’ew with The Tso Chuen)英译本中以齐桓公小白(S aou-pih,the DukeHwan of Ts’e)与晋文公重耳(Ch’ung-urh,the Duke of Tsin)为代表的、“人”的形象的“重塑”进行“叙事化”探索。在利科的理论框架中,叙事作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类经验交流方式,是回归“具象化”(configurative)“生活世界”(Lebenswelt,lifeworld)的通衢,也是实现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相互)理解的必由之路。 而对西方翻译理论历史的审视可以清楚地展示,翻译研究领域一向以“抽象化”为务,理论家鲜少关注翻译“具象化”的研究路径,以“叙事”为视角对“具象化”的讨论则更不多见。翻译,作为传递人类文明、实现民族间对话的实践性活动,产生于“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服务于身处“生活世界”之中的“你”“我”。 因此,从叙事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具象化”的探讨,其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显而易见。本文以7章篇幅展开论述:第一章“绪论”,首先对理雅各的生平及其主要译作进行介绍,突出其翻译思想与翻译策略中的“叙事性”倾向,并对选择利科的叙事思想为理论视角的原因以及探讨理雅各《春秋左传》译本的动机加以说明。 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叙事”的基本设想,突出翻译作为一种“叙事”的“具象化”特质和“人”学旨归,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方法论框架和基本思路。在回顾海内外相关文献,对前人的研究做出分析并尝试指出其中

0574《左传》释词四则

《左传》释词四则 苏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要:本文就《左传》中“盍姑内省德乎”、“服谗蒐慝”、“弃位而姣”、“君讨臣”四个词语的词义展开考释论证。 关键词:《左传》盍姑内省德乎服谗蒐慝弃位而姣君讨臣考证 《左传》作为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最为厚重的一经,自西汉以来,历代学者多有校释,本文拟在前贤故训的基础上,针对其中一些疑难词语进行考释辨证,力求能有所发明,今公诸同好以请益。 盍姑内省德乎 《左传·僖公十九年》:“宋人围曹,讨不服也。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 章太炎《春秋左传读》:“‘盍姑内省德乎?’《说苑》述之云:‘胡不退修德。’按:《说文》:‘,却也,从彳日夊1,一曰行迟。,2或从内,退,古文从辵。’按:从内者,内 声也,此内字乃之古文省。大刘君识古文,故以‘退’释‘内’也。《墨子·亲士》曰: ‘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精。’俞先生曰:‘内乃坏字,与进对文。’今观此文,则内、 固以声通矣。《释诂》:‘省,察也。’省德,谓自察其德何如也。作修德,则便文易之,非训诂也。寻上文说文王云:‘退修教而复伐之。’则此当以退劝宋公,确然无疑义者。上作退,此作内者,古文不定一体,故彝器每有一字而前后异形者。今人乃以内省德属读,而从内省疚之义,由不知古六书假借也。” (章太炎1982:26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节引了太炎先生之说。(杨伯峻1990:384) 按:太炎先生之说当确之不疑。“内”、“退”异文同义的情况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相对应文字里时常可见。如今本《周易·巽卦》:“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帛书本作“初六,进内,利武人之贞”(邓球柏2002:401);今本《周易·系辞》:“退藏于密”,帛书本作“内藏于闭”(邓球柏2002:510)。又如,在《尉缭子·兵谈》中,今本“则内可以固守”,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可以固守”(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1985:77),《尉缭子·攻权》中,今本“夫力弱故进退不豪”,银雀山出土的简本作“……故进不藁(豪)”(银雀 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1985:81),这里的“”即“”,也就是“退”字。又,从“内”的字亦多有用作“退”的情形,如《马王堆汉墓帛书(一)·德经》“吾不进寸而芮尺”(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6),《马王堆汉墓帛书(一)·道经》“是以声(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功述(遂)身芮(退)”(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80:10),这里作“芮”字形的字,传世本《老子》相对应的都是“退”字。 由此,我们可知“内”作“退”,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皆有大量实证用例,《汉语大词典》

中国古代文学史 左传笔记

《左传》笔记 先秦诗歌主要是《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个源头。 “风骚”传统,又称“诗骚”传统是《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左传等,教材里面叫先秦叙事散文,但是中国传统里面没有现代的西方的文学的观念。诗、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体,这是近代西方的一般文学分类方法。中国有“四部分类”的说法,即“经史子集”。《春秋》、《左传》为经,《战国策》、《国语》为史。也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一、《春秋》和《左传》 《春秋》简介:《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记录是提纲式的,但条陈清晰,言简意赅。如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按照自然事件的顺序依次叙写,全书约一万六千五百余字。 《左传》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相传是解释《春秋》经文的著作,其作者是左丘明,但是后人对此多存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上与《春秋》重合。成书约在战国早期 (一)史的传统,巫史,春秋各诸侯国都有史书。 ①巫史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楚国也有史书。现在保存完整的就是春秋,春秋是在鲁国史的基础上编成的,作者是鲁国史官,但具体是哪一位也不清楚。孔子删削的,基本上不符合实际。春秋即鲁国及牵涉到的诸侯国的大事记。《春秋》的记事简约,每年分若干条,每条少则几个字,多则二十余字,像是鲁国及牵涉到的诸侯国的大事记,如《春秋》记录“郑伯克段于鄢”就只有这一句话,但《左传》就有一个小文章,类似今天新闻里面的要闻。 ②据传《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左传是历史,后来归入经书,成为儒家的经典。所以,我们看左传,要从史和经的角度去看,至于与文学上的关系,要看春秋左传对其它文体的影响。今人把左传看作是文学,实际上会忽略其中更多的意义。如果我们一昧从文学角度去思考它,也会降低左传在中国思想史和文(“文”与“文学”不同)的历史上的地位。 (二)春秋笔法:暗寓褒贬。 《春秋》的作用,让后世的“乱臣贼子惧”,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春秋笔法”的影响。 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朱熹:“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1.春秋三传:《左传》(古文),《谷梁传》和《公羊传》(今文)。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与谷梁传与公羊传不同,是以事来解释的,不是字句或意义的解释。 《春秋》的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作者一定是有史料的,传是对经书的解释,也就是做注。为什么要做注?一般是后人不懂了,不清楚了,需要做注。做注时,一定是有事实或语言上的根据的,一定要有史料。《左传》便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原因。 陈寿、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也是类似《左传》,把当时上百种史料记载同一件事的不同记载放到注里,后来这些书都失传了,有赖裴松之的注保存下来。

古代汉语《左传》选读(南京大学高小方)

《古代汉语》 大学高小方教授 《左传》选读(一) 一、《左传》的名称和性质 1、名称:《左传》是简称,它的全称是《左氏春秋》,又叫《春秋左氏传》。 2、性质:存世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按年月日为顺序来记录历史的书)。 《春秋经》242年历史只用了一万八千字,不能说是叙事详尽。 二、春秋笔法 《春秋》原是鲁国史官所记,后经孔子修订。孔子为达到他“正名”的目的,寓褒贬之意于字里行间,这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 例:《春秋经》微言大义,褒贬或含在字里行间,或有明确的标记词。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齐杼弑其君光”,用一“弑”字(地位低的人杀地位高的人),就将乱臣杼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春秋·襄公三十一年》“莒人弑其君密州”,虽然同样用“弑”,但主语却用了一集合名词“莒人”(音举),这就连同被弑的君主密州也遭了贬斥:若是个好君主,何至于触犯众怒? 三、《春秋》三传 1、为解释《春秋》经义,左丘明(春秋末鲁史)作《左传》,公羊高(战国时齐人,子夏弟子)作《公羊传》,榖梁赤(战国时鲁人,亦子夏弟子)作《榖梁传》。 2、《左传》左丘明(春秋末鲁史)196845字,多用事实解释《春秋》,与《公羊传》(44075字)、《榖梁传》(14512字)的“空言说经”很不同,是三传中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最高的。 3、这三传都不是榖梁赤、公羊高和左丘明他们本人亲自写在竹简上的或丝绸上,而是口耳相传,最后由其弟子记录下来的。师道相传——具有很高的保真度,因为它用一定的调子吟诵,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下来,最后记录下来。把散文用一定的调子诵读出来,传授给自己的弟子,一般说出入不会太大。齐、鲁、与毛诗(《诗经》)的主要区别就是部分字在字型上可能不同(同音假借)。可见传统的吟诵很重要!吟诵,韵文、散文用一定的调子传授,出入只在部分字形上) 四、《左传》的作者 1、“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孔子家语·观周》。 2、现存《孔子家语》是伪书,西汉至三国失传,三国司马昭的岳父王肃做伪 3、这段话来路:西汉大公羊家董仲舒的三传弟子严祖《严氏春秋》(出于左传的反对派公羊家)所引。后来又为(南朝)文阿《左氏义疏》所引。又被(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为西晋杜预《春秋序》写的解释性文字时所引。

春秋左传集解序翻译

《春秋左氏传》序 “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所以纪《春秋》是鲁国史记的名字。主要是记载事件的,把每天发生的事件连缀在日期上,再把每月发生的事件连缀在四时上,再把四时发生的事件连缀在年上。用来远近、别同异也。故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 管理远近发生的事情,区别不同的事情。所以史官记载当时发生的事情,一定要把当年发生的显要(重要)的事情记载下来,一年有四个时节,因此交错互举春和秋作为记载事件的名字。 《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之志。诸侯亦各有国史。大事书之於策,小事《周礼》里有专门负责记载历史事件的史官,掌管记载周王室、诸侯国以及四方的事情,传达四方的意志。各个诸侯国也有自己的史官记载本国的事情。大的事情写在简册上,小的事情就记载在简牍上。 简牍而已。《孟子》曰:楚谓之《梼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孟子》说:楚国的国史叫《梼杌》,晋国的国史叫《乘》,鲁国的国史叫《春秋》,其实他们是一回事,只不过对国史的称呼不同罢了。 韩宣子適鲁,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韩宣子出访鲁国,看见鲁国所藏的《易·象》与《鲁春秋》,说“周礼一直在鲁国延续啊,我现在才知道了周公的文德以及周能够王天下的原因了”。 所以王”。韩子所见,盖周之旧典礼经也。 韩宣子看见的,大概就是周王室过去记载典籍礼仪制度书籍。 周德既衰,官失其守。上之人不能使《春秋》昭明,赴告策书,诸所记注,多违 周王室衰微之后,史官失去了过去的职守。在上之人不能使《春秋》的大义昭明,诸侯之间凶丧祸福不能记载于书册,各个诸侯国史书的记载也都违背了过去的典章制度。 旧章。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孔子凭借鲁国的史书、简册编成《春秋》,校勘它的真伪,记载、辨明它的礼仪制度,向上来遵从周公的遗志,使旧典更新,向下来使将来的法度明晰,令后世

春秋左传简介

春秋左传简介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简介,希望你喜欢。 春秋左传内容提要《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古人之所以重视写史,是因为历史不仅是祖先的生活记录,还可以从中学习各种知识,指导现世人生。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左传》除了阐释《春秋》思想之外,艺术成就也很高,是我国

古代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对后世史书、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其叙事手法历来为人称道。唐刘知几评曰:“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春秋之际,战争频仍,《左传》对战争的记叙尤其令人称道,善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战场氛围,不闻刀剑之声,却如亲历沙场,扣人心弦。并且,人物成为《左传》的主角,将历史从神的阴影下解放出来。遥想当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齐桓晋文争霸,楚庄王也要问鼎中原,礼崩乐坏,同时又在外交场合吟诗作乐,说古论今,也足见古人风致。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为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传世有宋刻本;清代有顾炎武《左传杜注补正》、惠栋《左传补注》、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现代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今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本整理。 春秋左传基本介绍《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6]、《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它在中国

读书要讲究方法

读书要讲究方法 冯友兰先生讲的:“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何谓“精其选”?先生说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要精读,第二类可以泛读,第三类只供翻阅。精读就是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字一字读。泛读就是粗枝大叶地读,知其概要就行。翻阅是“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标题,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精读的书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一本一本地读,在一个时间内只读一本,一本读完了才读第二本。何谓“解其言”?就是首先要读懂书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刘按:参看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何谓“知其意”?先生说,中国有句老话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字都认得,话全懂了,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在文字以外体会其精神实质。刘按:参看语言学、文字学、诠释学、思维科学、文化人类学等著作。冯先生以“明其理”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他说,“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意”和“理”不能完全相合,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作者的“意”所误。读书到这个程度,能够把死书读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才算读到家了。依冯友兰先生的见解看,读书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大有学问,实实在在读懂一本书并不容易,是要学习的。刘按:参看李零教授对经典的解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值得一看。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有四部书:《论语》、《老子》、《孙子》、《周易》。昨天,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重新解读四大经典的“我们的经典”丛书。《丧家狗——我读<论语>》(对《论语》由薄读到厚),《去圣乃得真孔子》(对《论语》由薄读到厚;《人往低处走》《兵以诈立——我读<孙子>》(对《孙子》由薄读到厚),《唯一的规则》(对《孙子》有厚读到薄);李零读论语《论语》何谓“精其选”? 先生说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要精读,第二类可以泛读,第三类只供翻阅。精读就是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字一字读。泛读就是粗枝大叶地读,知其概要就行。翻阅是“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标题,觉得有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精读的书要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一本一本地读,在一个时间内只读一本,一本读完了才读第二本。何谓“解其言”?就是首先要读懂书的文字,攻破语言文字关。 刘按:参看金克木《书读完了》一文 何谓“知其意”? 先生说,中国有句老话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字都认得,话全懂了,未必能知道作者的意思。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在文字以外体会其精神实质。 刘按:参看语言学、文字学、诠释学、思维科学、文化人类学等著作。 何谓“明其理”? 冯先生以“明其理”为读书的最高境界。他说,“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意”和“理”不能完全相合,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作者的“意”所误。读书到这个程度,能够把死书读活,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才算读到家了。依冯友兰先生的见解看,读书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也大有学问,实实在在读懂一本书并不容易,是要学习的。 刘按:参看李零教授对经典的解读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值得一看。 金克木《书读完了》提到的书目 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籍也应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的。

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左传介绍及其相关作品 《左传》简介 【简介】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考证】 《左传》的作者,至今都是未解之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但在刘歆以前《左传》已被许多人抄撮或征引过,故康氏之说也难成立。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所作。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前386年之间。 【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范围包括了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由于《左传》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

《春秋》与《左传》

《春秋》与《左传》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重点:《左传》的史学价值,泓之战的翻译 难点:泓之战的选文翻译 解题: 一、关于《春秋》 从目前确知的情况来看,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当以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和西周时期的金文记载为标志。春秋末年孔子整理、编篡的《尚书》中的一部分文章和《诗》中《雅》、《颂》的一部分诗篇,也是较早的历史记载,前者同甲骨文、金文的记载都是殷周时代王侯贵族的档案文书。后者是西周王室祭祀宴享时的颂诗。这是中国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纪录。 一般说来,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金文记事因青铜器物相联系而包含着传世的明确意识,这与甲骨文是有明确区别的。这些记载,都是当时人际当时事。一般不涉及到对于过往历史的追述;同时,所记之事多以王侯贵族为对象。这两点,表明了他们作为官方文书的性质。 孔子所编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

撰述的历史著作。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撰。《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春秋”本各国国史统称,司马迁也把它们称为“史记”。孔子修《春秋》,当在春秋之末,他在阅读了西周和鲁国文献的基础上,博览备采,撰成此书。《春秋》以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历经鲁国十二公,共242年的历史。大约18000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属辞比事而不乱”。就是编缀文词、排列史事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上的优点,二是用词造句讲究,二是善于综合、 排比史实。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出来,使人们可以对长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春秋》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在史学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春秋》记入死亡,因身份不同,有的书为“崩”,有的书为“卒”,有的书为“薨”。此为记军事行动,因双方或各方情况不同,而有伐、侵、入、战、国、取、救、执、溃、灭、败等种种书

怎样学习古文字

“古文字学的功夫不在古文字”。 这就是说,如果想学好古文字,必须掌握古文字学之外的很多知识。 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里,最重要的是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古文字是记录古汉语的,如果对古汉语很不熟悉,就没有可能学好古文字。熟悉古汉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读古书。 我们至少要想法集中时间,精读一部篇幅适中的比较重要的古书。 学古文字的人,最合适的古书,就是《左传》。 读《左传》不但能熟悉先秦语言,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先秦历史、社会、典制、风俗、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在通读的过程中,培养古汉语的语感。 语感这个东西,很重要。 古代风俗,社会形态这些个东西,因为离我们太远了,想明白怎么回事儿,根本就得从头来。古代官制,宗法制度,兵制,人情礼节,衣食住行,这些都得懂。 其它的书,像诗,书,易,礼,都不如这个左传全面。左传就是个活画卷。 读左传,主要用两种版本,一是《十三经注疏》里的《春秋左传注疏》。 二是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主要用这两种版本。 古人注疏是有一定的体例的,这个要熟悉。 另外,粗读的,《尚书》《逸周书》及《诗经》,《战国策》《史记》和诸子 读古书同时,最好看一点讲上古汉语的语法和词汇的著作,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的通论部分。就是那些一个个小论文,那些就是通论部分。 里面主要讲中国古代文化,讲音韵,讲训诂...... 还有就是王力《汉语史稿》中、下二册里的有关部分。 如果古书读得不够踏实,古汉语方面的通论性著作读得再多也不解决问题。 这像什么呢,比如你学英语,语法学得再好,也没用。 你到英国去,天天听人讲英语,和人对话,学得会很快。 初学者如果读了不好的通论性著作,反而会使思想混乱,甚至还会误入歧途。 所以,王力先生的书,是一定要当圣经看的(至于将来你水平高了,他也并非不可批评)。他讲的方法,方向,是对的。 有些研究古文字的人,为了勉强把古文字资料的文义讲通, 他杜撰啊。他搞出来古书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字义,或曲解古人的训诂, 他也不管古汉语的语法,他就瞎想,瞎猜,这个万万不行。 什么叫训诂,就是故训,就是过去对这个字的讲法。 没有故训做基础,搞玄幻文字学,那是不行的。 大家可以看看说文解字吧,甲骨文吧,还有乐老师常去的论语吧, 里面好多的人,都是玄幻文字学。都是误入歧途的人, 你说他,他还不听,自以为是。那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在古汉语方面有一种比较专门的知识,极为重要,那就是古音学知识。 通假字,不是六书里的假借。通假是用字的方法,假借是造字的方法,这个不要混。 通假,假借,这个怎么来的, 就需要古音了。 你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音来讲这个通借,通用,通假,同源, 你得用古音,而且是上古音。 我们如果不知道上古音,就无法判断古文字资料里的某一个字是不是古书里某一个字的通用字。 形声字往往因为使用不同的声旁而造成异体。比如,蹄,蹢, 你知道古音,这个很容易就看出来了。

中国古诗词名言及翻译

中国古诗词名言及翻译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典中国古诗词名言及翻译大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古诗词名言及翻译精选 1.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译】:办起事来有根据,说起话来有道理。 2.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译】: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以明达事理,而偏听偏信就会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3.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 【译】:形容群英云集,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 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译】:面对着深水羡慕鱼儿,不如回家织网捕鱼,与其徒劳无益地空想,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做点实事。 5.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译】:一般的人都不是圣人或贤人,谁能没有过错?有了过错就改正,那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6. (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曹操 【译】:发现和选拔因出身卑微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就被任用。

7.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译】:开始很容易做到,但能坚持到底的却又很少,告诫我们在学习或工作中,要有始有终,而不能半途而废。 8.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译】:千丈长的堤坝,会因有喽蛄蚂蚁的小洞穴而崩溃;百尺高的房屋,会因有烟囱缝隙里迸出的火星而烧毁。喻指忽视小的漏洞,就可能造成大祸。 9.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译】:坚持不懈地刻下去,就是金属石头也能雕穿刻空。喻指持之以恒,必能有所成就。 10. (轻诺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难。)《老子》 【译】:随便答应别人,必定很少讲信用。常常把事情看得容易的,而做起来就会常常感到很困难。 中国古诗词名言及翻译 1. (三折肱,知为良医。)《左传》 【译】:屡次折断胳膊,由于经过反复治疗而积累了知识,最后使自己也成为良医,说明实践能出真知。 2.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译】:河水太清了就没有鱼,对人的要求太苛刻了,也就失去了伙伴。 3. (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吕氏春秋》 【译】: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上山没有摔倒,而往往在跨

出自春秋左传的名言名句及翻译

出自春秋左传的名言名句及翻译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殖:繁殖,生长。这两句大意是:在松柏大树的下面,草是不能茂盛生长的。公元前五四四年。楚康王崩,郏敖即位,王子围为令尹。时郑国在楚国的使臣子羽以松柏比权大势强的令尹王子围,以树下草比力小势弱的新君郟敖,说了~两句话。后世遂以~比喻弱者受制于强者,在强大势力面前,弱小者受压抑,遭箝制,难以生存和发展。《国语·晋语》:“松柏之地,其草不肥”与~意思相近。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左传好句摘抄 见《左传·裹公二十四年》引古语。太上:最高。这几句大意是:人生最高的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这几句把树立德行看得高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足见古人对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建功立业和著书立说不可忽视。作者在~之后接着说:“虽久不废,此之渭不朽”,意谓树立德行.建功立业并留下言论著作,作到这三点,人虽死了,也永远不会磨灭,这就叫不朽。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见《左传·阳公五年》。这两句大意是: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

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借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一二句提醒为官者不能假公济私,既不能借当官的方便报私恩,提拔,赏赐与自已有私交的人,更不能仗势报复,打击、迫害与自己有私仇的人。这一浅显易懂的古训,历时数千年,仍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吃一堑,长一智。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堑(qiàn欠)壕淘,引申为挫折。这两句大意是:遭受一敬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左传》的原文是:“卫侯来献其乘马,日启服,堑而死”。“堑而死”是堕入淘中而死的意思。~告诉我们:受到一次跌落沟中的教训,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起来,变失败为胜利,增长了才智。明代王阳明《与薛尚谦》:“经一蹶者长一智”,与此意相近。~现巳成为精辟的格言,教育人们树立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使失败也变成知识、智慧和财富。 不以一眚掩大德。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眚(shěng省):眼病,

春秋左传经典语录

春秋左传经典语录 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2、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 3、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4、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5、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6、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7、君处北海,寡人居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8、渡河未济,击其中流。 9、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10、不义不昵,厚将崩。 11、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12、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13、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14、无危则安,无损则全。 15、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16、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7、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 18、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19、君子有容人之量,小人存忌妒之心。 20、凡有血气,皆有争心。 2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2、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23、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2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25、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26、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27、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2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9、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30、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31、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 32、骄奢淫逸,所自邪也。 33、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34、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3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36、天能盖地,地能容小。 37、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38、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39、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 40、民之多幸,国之不幸。 41、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42、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43、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44、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 45、不以一眚掩大德。 46、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47、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4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提纲

烛之武退秦师自学提纲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扎实掌握文本中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烛之武精妙的语言,感受烛之武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背景,掌握重点文学常识。 2、研读并背诵一二段,积累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3、从一二段来看,浅谈你眼中的烛之武。 【作品简介】 1.《左传》左: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传:解释,解说或阐发经书的文字。 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上承《春秋》,下启《史记》,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传》还是十三经之一。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3.《春秋》相传孔丘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鲁春秋》加工整理修订而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书记载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诸侯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因此取名为《春秋》。 4.史书体: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故事背景】 1.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经典古籍书目

呵呵,书海浩大,楼主可选取其中的一些经典精读,下面的应该够你研究一阵子了。 经部 01.《大学》《四书》之一,儒家“修齐治平”理论大纲。 02.《中庸》《四书》之一,儒家推崇的处世哲学。 03.《论语》《四书》之一,儒家创始人孔子言论集。 04.《孟子》《四书》之一,以“性善论”著称的儒家经典。 05.《诗经》《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06.《尚书》《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07.《仪礼》《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08.《周易》《五经》之一,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09.《春秋左传》《五经》之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0.《尔雅》我国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11.《孝经》我国以“孝”治国的理论基础。 史部 01.《山海经》战国?佚名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最古的博物书、最古的神话小说故事。 02.《穆天子传》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游记。 03.《国语》战国?佚名我国最早的国别史。 04.《战国策》西汉?刘向集录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游说和辩论的策略书。 05.《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我国六世纪前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06.《洛阳伽蓝记》后魏?杨衒之现存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 07.《贞观政要》唐?吴兢古代帝王统治术之专著,后世治国者之圭臬。 08.《史通》唐?刘知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09.《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是我国古代史学理论之代表。 10.《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指导治学门径的必读书目,嘉惠一代学林。 子部 01.《老子》春秋?李耳“道家最精要之书。”(梁启超语) 02.《庄子》战国?庄周先秦最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03.《列子》战国?列御寇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采奇”(《文心雕龙》语) 04.《韩非子》战国?韩非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的著作 05.《淮南子》西汉?刘安汉初新道家的代表作。 06.《公孙龙子》战国?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07.《墨子》战国?墨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著作。 08.《荀子》战国?荀况先秦儒家学说集大成之著作。 09.《孙子兵法》春秋?孙武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10.《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综合百家学说,建构一统理论。杂家学说代表作。 11.《尹文子》战国?尹文“宋尹”学派始祖,尹文论法术和形名的专著。 12.《新书》西汉?贾谊汉代杰出的政论文集,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13.《法言》西汉?扬雄首部儒学批判专著。 14.《鬼谷子》纵横家始祖,兵家法宝。 15.《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16.《黄帝内经素问》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 17.《九章算术》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18.《近思录》宋?朱熹理学入门书,蕴含了朱子思想的全部精义。 19.《阴符经》相传苏秦得此书而为六国之相(《战国策》记)。

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古代文学阅读书目

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阅读书目提要·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阅读书目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和基地建设的需要编制的。希望学生在阅读本书目后,对本专业基本文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书目对指导本科生课外阅读,对资料室配置图书,对教师指定参考书均有参考价值。 本书目的条目是由各教研室提供,并参考现有同类书目确定的。不少名家,不少高校,都编制过类似书目,条目的数量和具体内容,彼此差异很大,本系老师的观点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只能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需要强调的是:只读语言文学方面的书是学不好语言文学的。但是,需要读哪些其他专业的书,其标准更难掌握,故本书目只好从阙,并非忽视本专业以外的书。本科生在校期间读哪些书因人而异,要求每位同学通读本书目所列书籍是不现实的。但是让每位本科生对本书目所列书籍有个大致的了解,并精读和泛读其中的一部分,应当说是能够做到的事。 联袂推荐人 徐兴无程章灿俞为民周维培武秀成许结 书目通览 中国古代神话诗经选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庄子集释春秋左传注楚辞选史记选汉魏六朝诗选汉魏六朝赋选乐府诗选古诗十九首初探三曹诗选陶渊明集搜神记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玉台新咏唐诗选唐人小说李太白全集杜诗详注白居易集敦煌变文集唐文选花间集南唐二主词校订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宋词选释苏轼词选李清照集校注稼轩词编年笺注宋诗选注宋文选元杂剧选注元散曲选注西厢记元本琵琶记校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拍案惊奇牡丹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官场现形记长生殿桃花扇四库全书总目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文心雕龙注诗品注沧浪诗话校释原诗艺概人间词话新注谈艺录 1.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著中华书局1960年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体系不整、表述零散的特征,构成了研究和了解中国神话的困难。这部著作将分散在中国上古典籍中的神话材料作了全面的整理,按时间顺序,用现代汉语概述了中国神话。书中的每句话都不出自作者的杜撰,并在每章之后配有丰富的注释,注出原始的文献表述以及诸种异说。既使人们一睹中国神话的全貌,又为神话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作者长期研究中国神话,后在此书的基础上又编成《中国神话辞典》等书。研究中国神话,还可以进一步阅读他的《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等典籍。(徐兴无) 2.诗经选 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此书合余氏《诗经选》和《诗经选译》二书而成,共选诗106篇,其中《国风》78篇,《小雅》23篇,《大雅》3篇,《周颂》2篇,篇幅适中。每篇前有题解,说明篇章大旨,注释以字词训释为主,必要时串讲,简略得当,每篇后皆附有语译,便于初学。(程章灿) 3.论语译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