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多少年:( B )

A.、1000多年 B、2000多年 C、3000多年D、4000多年

2、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 A )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五四运动

3、使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D)

A、《辛丑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南京条约》

4、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根据是:(B)

A、中国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5、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C)

A、封建社会

B、前资本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具有两重性,其根源在于(C)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资金少、规模小、力量弱

B.受到官府的控制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成长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

D.民族资产阶级大多数来自过去的地主、商人和官僚

二、多项选择题

1、17世纪以后的中国,未能赶上世界的先进潮流,越来越落后于西欧。主要的原因是下列的哪些因素在清代中叶以后已经成为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桎梏:

(A、B、C、D)

A.、传统的封建生产方式

B.、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C.、以家族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D.、以封建经学为统治思想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

2、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的条约有:(A、B、

D、E)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 C、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E、黄埔条约

3、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中国产生的新的社会阶级是:(B、D)

A、地主阶级

B、无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资产阶级

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特征是:(A、B)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B、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C、军事上的软弱性;

D、具有革命的彻底性

5、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B、D)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6、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A、C)

A、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打倒帝国主义

C、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D、推翻封建统治

三、辨析题

1、鸦片战争是虎门销烟引起的。

答:错误。英国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是它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只是导火索。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向外扩张,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中,英国有巨额贸易逆差。为了弥补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虎门销烟是正义之举。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和政治动乱,为摆脱困境,英国政府就更加急切地向外侵略,于是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2、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

答:错误。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3、中国的落后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

答:错误。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但是,近代中国落后了。中国的落后并不是鸦片战争以后才开始的,而是在鸦片战争前相当一段时间,中国已经明显地落后于西方主要国家。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经历了资本主义改革和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而中国国内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加上封建国家的闭关自守等原因,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西方列强的侵略,大大加重和加深了这种落后。这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正是前一个落后,使当时的中国无力阻止殖民主义侵略者的横暴相加;而殖民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又使中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之间,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依附的一面,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反革命性的一面。

答:错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革命中的两面性是:革命性的一面和妥协性的一面。革命性指的是,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民族民主革命,是革命的动力之一。妥协性指的是,资产阶级不敢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四、简答题

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答:17世纪以后的中国,未能赶上世界的先进潮流,越来越落后于西欧。主要的原因是清代中叶以后,传统的封建生产方式,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家族宗法制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以封建经学为统治思想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已经成为新的生产力与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桎梏。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是什么?

答: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等附件。主要内容有:①割让香港,②赔款,③开放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关税率为“值百抽五”⑤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⑥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损害了中国的关税、司法等主权,使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独立的封建的中国开始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英国侵略者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答: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对华贸易长期处于入超状态,英国工业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的顽强抵抗,销量不大,而英国商人却需要用大量银元购买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于是,英国殖民者以走私毒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逆差的手段,强迫殖民地印度种植鸦片,再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加工,然后走私到中国贩卖。

1825年和1837年英国发生了两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商品滞销,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人民不满。为了摆脱危机和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英国政府迫不及待地要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虎门销烟成为这一必然爆发的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5、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哪些突出优点?

答:第一,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因此他们具有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性,特别能战斗;第二,高度集中,便于工人阶级整个阶级的团结战斗,便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第三,他们的大多数来自破产农民,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亲密的可靠联盟,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五、论述题

1、鸦片战争是在怎样的形势下爆发的?、

答: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是与当时国内外形势紧密相关的.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国家。这个古老的国家,曾经创造了居于世界前列的灿烂的东方文化和科学技术.但自明清以后,由于传统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及封建经学为统治思想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桎梏,资本主义始终没有冲破封建势力的顽固束缚而建立起新的生产方式.中国开始落伍了。特别是清王朝统治者对内残酷掠夺和剥削,对外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表现出极端的顽固,腐朽和愚昧,使中国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停滞,军备松弛,社会紊乱,广大农民四处起义,阶级矛盾和社会

危机大量积聚,清王朝已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之中,中国的封建社会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正当清王朝危机四伏之时,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一些国家如英、法、美等已相继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通过不断扩大资本原始积累和对外殖民掠夺,陆续地完成了产业革命,急欲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特别是英国,在17世纪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在18世纪后半期进行了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工业产值急剧增长,有“世界工厂”之称.与此同时,它也不断地进行殖民扩张,在18世纪末,已先后建立起对印度、非洲等地的殖民统治。它们为了摆脱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便把武装入侵的目标指向了人口众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的中国。而英国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与中国反走私的斗争则成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线。中英鸦片战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的.

2、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的地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必须认识到,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而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基本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

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封建地租剥削与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显著的优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教材已作了概括,其中第一条、第二条指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并把其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第三、四条指明封建经济已经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但发展缓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第五条、第六条说明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广大人民极端贫困和毫无政治权力,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第一,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第二,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第三,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富裕。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5、为什么说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

答:革命任务是由社会的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个,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一个是外国帝国主义,一个是国内的封建主义。所以,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统治的民主革命,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

上述两大革命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关联的,不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就不能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因为帝国主义是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反之,不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因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主要社会基础。

由于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不是反对资本主义,所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中国的这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又可称之为“民族民主革命”,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外国侵略者劫洗并烧毁圆明园的罪行发生在:(B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中日甲午战争

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B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B、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3、鸦片战争后,首先被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的是:(C )

A.中国外交B.中国内政C.中国海关D.中国军事

4、海关管理权的丧失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D)

A、中国成为世界上关税最低的国家

B、便利列强通过海关控制中国外交

C、有利于西方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D、民族工业失去了关税保护

5、帝国主义列强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是通过:(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近代中国赔款最多的条约是:(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一再谋求扩大在华的传教权,其根本原因是:(B)

A、与佛教争夺势力范围

B、从精神上侵略中国

C、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D、为清政府提供精神武器

8、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是:(B)

A、虎门销烟

B、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C、定海保卫战

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9、《马关条约》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主要含义是:(C)

A、由沿海地区进入内地、内河

B、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C、列强自此掀起了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狂潮

D、列强自此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10、德法俄三国一起干涉“还辽”,充分表明:(D)

A、俄法德三国是同盟国

B、列强有维护中国主权独立的一面

C、日本已暂时独霸中国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矛盾又勾结

11、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最根本的原因是:(C)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B、清政府的奋起还击

C、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帝国主义列强自动放弃

12、义和团对后人最具激励作用的是:(B)

A.改良主义思潮B.爱国主义精神

C.排斥外国思想D.民主主义精神

13、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潮萌发,其核心是:(A)

A、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B、学习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效法西方,实行君主立宪政治

14、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

B、魏源

C、严复

D、李鸿章

15、《海国图志》一书在当时的直接作用是:(A)

A、引导人们了解外部世界

B、探索出了救国救民之路

C、批评了封建的统治政策

D、介绍了西方的政治思想

16、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C)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17、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出现于:(B)

A、19世纪60年代

B、19世纪7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下半叶,沙俄侵占我国东北部领土,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

(A、D)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天津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北京条约》E.《中俄伊犁条约》

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是:(A、B、、D、E)

A、广州

B、厦门

C、福州

D、宁波

E、上海

3、中日甲午战后,干涉日本退还辽东半岛的国家有:(C、D、E)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俄国

E、德国

4、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边疆危机”的表现是:(A、B、D、E)

A、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

B、英国从缅甸入侵云南

C、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

D、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

E、日本吞并琉球、侵犯中国台湾

5、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进行的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B)

A、社会制度的腐败

B、经济技术的落后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D、没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力量

6、中国早期改良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C、D、E)

A、龚自珍

B、王韬

C、薛福成

D、马建忠

E、郑观应

7、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观点是:(A、B、C、D)

A、坚持“师夷制夷”的爱国思想

B、“商战固本”论

C、设立议院

D、实行“君民共主”

8、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A、B、C、

D)

A、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B、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C、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D、看到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三、辨析题

1、外国资本主义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答:错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客观上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但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让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而是把中国变成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外国资本主义凭借种种特权,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大量掠夺中国的财富,扼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生机。外国资本主义勾结封建主义,买办资本主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勾结封建主义绞杀了中国的任何进步和革命。因此说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2、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的政治关系——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二者互相勾结,以共同反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格局,从此最后确定下来。

答:错误。半殖民地的政治关系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最后确定下来的。经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彻底走上了以对外投降卖国来维持其对内独裁统治的道路,成了“洋人的朝庭"。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上述“新格局”开始形成。

3、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与11国代表签订的《辛丑条约》中的条款之一。

答:错误。允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条款是在甲午战后,中日两国签订的《马关条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西方列强援引片面的最惠国条款,获取同样特权。

4、鸦片战争后,我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自然经济解体是其根本原因。

答:错误。鸦片战争后,我国劳动人民日益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侵略者采取种种手段掠夺中国的财富,割地赔款,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开设工厂、商业贸易直到鸦片走私,加上封建官僚的层层盘剥,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自然经济解体也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有关

5、1900年6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清政府经过激烈的争论,决定支持义和团的反帝斗争,并允许义和团进入北京,表明清政府反对八国联军的侵略,态度是坚决的.

答:错误。清政府为了躲避义和团的锋芒,暂时利用义和团去和洋人作战,然后借用帝国主义列强的力量来消灭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后,清政府即发出对义和团要痛加剿除的“上谕”,并向各国政府声明,其本意并不是要“持乱民以与各国挑衅”,请求各国“谅解”。

6、“落后就要挨打”,因此,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是“不识时务”、“昧于大势”。

答:错误。“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屡遭外来侵略的悲惨经历中得出的刻骨铭心的教训,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落后就要挨打”决不等于“落后只能挨打”。“落后就要挨打”是一个积极的命题,它要求我们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警醒我们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改变任人宰割,听人摆布,受尽屈辱的悲惨命运。“落后只能挨打”是一个消极的命题,它宣扬奴隶主义、“顺民哲学”,涣散人们的斗争意志,鼓吹在强敌当前、横逆袭来的时候,只应该俯首帖耳,逆来顺受,任凭侵略者作威作福,予取予求。

7、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中国勒索最多赔款的条约。

答:正确。《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向中国勒索最多赔款的条约。它规定:清政府向帝国主义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9.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当时每年财政收入的12倍,全国人民每人负担2两半白银。

四、简答题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签订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自主”,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③赔款白银二亿两,④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任意投资设厂;⑤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表现在:

①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所谓“势力范围”,即是走向独占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正面临着被瓜分——由帝国主义各国共同统治的半殖民地沦为帝国主义各国分割统治的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②生产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筑路开矿,从而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借贷资本输出:由于借款要以海关收入和盐厘为担保,因此,帝国主义列强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而且控制了中国政府。

这一切,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2、《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危害是什么?

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失败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①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亿两),②在北京划“使馆区”允许驻外国军队,北京——天津——山海关12处战略要地允许驻外国军队,③清政府负责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④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归列六部之首。,

严重危害是:①经济上,空前的巨额赔款和用除田赋外的所有重要税收作担保,使中国财政进一步被外国控制。②军事上,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③政治上,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总之,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反抗斗争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主要原因:有矛盾就有斗争,有压迫就有反抗。具体地说:

①由于资本一帝国主义不断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使得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化。

②由于封建统治者顽固坚持对外投降卖国,对内专制独裁的反动政策,使得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尖锐。

基本特点:

①斗争的内容由战前单纯的反封建转化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②农民在斗争中充分显示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领导这些斗争的多是旧式会党,既没有明确的纲领,又缺乏统一的领导,以致被清政府各个击破。

4、资本—帝国主义对华经济掠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5、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政治主张和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政治主张的中心是忧国忧时,要求革除弊政,自救图强,富国强兵,学习西方。其基本政治主张是:

①要求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主张抵御外侮,反对一切不平等条约。

②要求进行政治改革。主张改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议会制度,开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设立股份公司,与资本主义列强开展“商战”I关税自主,收回利权,保护民族工商业。

④要求废除八股,兴办工艺学校,培养工商人才,开办报馆,准许议论时政。

中国早期维新思想的这些主张,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争取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后来的变法维新运动作了准备。

6、义和团运动有何历史意义和历史教训? …

答“历史意义:①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打乱了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计划,充分地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同外国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②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暴露了它的虚弱本质,.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它灭亡的进程。

③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④对当时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历史教训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必须同时反对本国的封建主义,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又一次证明了: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单靠农民自发的斗争,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五、论述题

1、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未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

答: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这一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封建经济结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再是近代中国的唯一经济形式。在外来资本主义势力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客观上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侵略者绝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变中国为他们的殖民地。在中国,他们划分势力范围,操纵中国的海关、内外交通和贸易,乃至控制经济命脉,使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境地,破坏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同时,它们利用本国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在商品资本的竞争中压迫、阻挠或兼并中国的民族企业。另外,还极力地维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保持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阻止其向民族资本主义转变。

②严重的封建主义束缚,是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广大的农村仍是自然经济为主,产品除了用于交租和其它赋税外,主要用来自身消费,很少进行交换,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产品主要用来挥霍。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不顾时势的急剧变化,仍视先进的技术为“奇技淫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一起对民族资本进行压制,直到甲午战争时还不许民间设工厂。后来,虽然许可了,但利用封建制度,习惯势力,苛捐杂税,关税制度乃至拒绝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建议和政策,严重束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中国资本主义的先天不足,使其无力对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在鸦片战争时,中国的资本主义是很微弱的,只存在于沿江、沿海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和有限的工业部门。这样,距离以大机器工业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还很遥远。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本来就不充分,再加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所以大部分民族资本企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极其落后,有些企业机器依赖进口,没有摆脱帝国主义控制,因此中国的资本主义始终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也就不能形成强大的阶级力量同帝国主义及封建主义相对抗。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因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同时它又在不同程度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无力改变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破坏中国资本主义的命运。

2、试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答:毛泽东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帝国主义的侵略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主要根源。

1840年以来,资本一帝国主义国家,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

①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

②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辛丑条约》甚至明文规定。禁止中国人成立和参加任何反帝组织,“违者斩”,地方管辖区内如发生此类事件,“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地方官员“即行革职”。

③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得资本一帝国主义国家不仅从中国榨取了巨额利润,掠夺了大量资源,而且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陷于附庸地位,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大量战争赔款,更是对中国财富的疯狂掠夺。

⑤此外,还有战争中的烧杀抢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后,曾公开抢劫3天,从皇宫到各王府直至民宅无一幸免,奇珍玉宝,金银玉器,洗劫一空。

⑥在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也不放松,通过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多种途径,实施文化侵略政策,造就了一批为它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

封建主义的统治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又一重要根源。

①经济上,竭力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上,顽固坚持卖国独裁统治,残酷镇压一切爱国民主运动。

③思想上,极力推行文化专制主义,顽固抗拒世界进步文化思想的传播,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几点结论: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是造成中国民族不独立、政治不民主、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②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③打倒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主义,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

3、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它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19世纪末,还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侵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他们还取得了在中国的驻军权和派驻军舰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防主权,包括领海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它们还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长期不能有效发展的根源。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它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有理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地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4、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绕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定一次又一次不平等条约,但是却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通过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中国人民的奋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提出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强烈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能早日独立富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剌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二百兆以后始也。”

严复在其《救亡决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在其《天演论》中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指出,中国如果不自强就有可能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权利。这对中国人来说是一副药力猛烈的清醒剂,也是一个振聋发聩的警世钟。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5、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虽然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应当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毛泽东同志把鸦片战争及其以后一百年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第一,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它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它是不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八国联军之战后短短10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地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的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有效地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才是不可避免的。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

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中国人民巨大灾难的根源,与此同时,腐败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能力和资格。而清政府之所以丧失了这种能力,从根本上说,是封建专制

制度造成的。因此,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又要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二,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奋起直追,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但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就没有进行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难以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的兴起。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分析

浅谈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摘要:前些天,中国的J—10隐形战机试飞成功,中国再次震撼了全世界,因为它能与美国的F—35一决高下。中国确实要站起来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而告终。自此以后,以《南京条约》的签订为开端,中国的大片领土逐渐被资本主义国家蚕食,大好河山变得残破不堪,使一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大的民族逐渐衰败下来。中国在那段时间里垮的那么彻底,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分析一下我们失败的原因。以史为鉴,才能让中国长盛不衰。 关键词:鸦片战争清政府英国失败原因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是被侵略者,正义完全站在中国一边。中国抗战是正义之战。而英军则出师不义。中国的正义之战为什么败给了英国的非正义之战?鸦片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六十八年,但我们能用旁观者的眼光去更好地认清中国失败的原因。这点是当时的统治者无法认识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和自己的阅读分析,我认为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有三个原因。 (一)清朝政府的腐败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无论从任何角度来分析都少不了清政府的腐败。 清政府愚昧无知,清王朝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长期以来,它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视外国为“蛮夷”,拒绝—切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入,因此,清廷同西欧各国近行贸易虽有近200年的历史,但都是外国人到中国来,而很少有中国人到西欧去,更谈不上对西方列强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林则徐是较早注意了解世情的人物之一,史载:“林则徐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从中了解西方列强的情况。不过,出于时间短,手段少,翻译人才缺乏,他对西方列强的了解是很有限的,对英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了解也甚为肤浅,因此,所作的判断往往不够准确。直到英国舰队巳在来华途中,林则徐仍向道光帝奏称: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运载鸦片。奸夷借以扬言恫吓,以求得准许其贸易。现在各兵船只在外洋游奕,此东彼西,总无定处。此外别无动静,诚如圣谕(该夷)实无能为。可见林则徐对英国政府出动诲陆军大举进犯中国,也完全缺乏了解,这当然会影响广东方面战备工作的加强。至于其他沿海省份的战备工作就更差了,如英军抵达浙江定海时,兵勇都毫无准备,大沽口的大炮都不堪用,天津、大沽驻防的清军总共不及千人,这与清朝上下对英国将发动的武装侵略了解甚少有直接关系。 鸦片战争时,清军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八旗兵骄奢淫逸、贪吃懒散、酗酒赌博的作风严重。绿营兵一般既无训练,又无纪律,千里调遣,所到之处,居民横遭骚扰。封建统治者在整个战争中和战方针不定。说战,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稍受挫折,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在这种情形下,当然更谈不到鼓起坚强的军心和民心。封建统治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仍然纵兵扰民,当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帮助的军队,反而不如得到一些汉奸导引的外国侵略者那样熟悉地理情况。但为侵略者所收买的汉奸在居民中终究只占极少数。英国在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时,显然不能不考虑到以少数的军队去和成亿的中国人敌对是危险的事。中国政府的外强中干和中国人民对这个政府的敌对情绪,是他们认为可以利用的机会。英军初到广东时,用汉文发表一个声明,向中国人保证对于和平居民并无恶意,愿彼此和睦相处,英军所攻击的仅仅是政府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浅析

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浅析 【摘要】鸦片战争一过去170年,但由此开始的百年大耻却始终让国人念念不忘。尽管鸦片战争以中国惨败为终,但也由此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正视历史,痛定思痛,笔者将从经济,政治,军事三方面分析反思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1840-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而南京条约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遭受更加深重的苦难。鸦片战争的原因,在经济上表现为中国封闭保守的封建经济和罪恶的鸦片贸易,政治上则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集团,在军事上为武器落后,战斗力弱。 一、封闭保守的封建经济和罪恶的鸦片贸易 “战争是交战双方力量的较量,而经济实力是一切力量的基础。它不仅制约着政治、军事力量,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利。”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封建经济的落后。 英国早在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且从19世纪40年代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中取得了垄断地位,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而当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仍然在清王朝的

统治下,仍然在封建主义的老路上爬行。封闭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自给自足,生产工具落后,生产率极低。并且由此制约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停滞不前。清朝华丽辉煌的外表下腐朽破烂的经济惨景,被闭关锁国制造出的假象所掩盖了。 罪恶的鸦片贸易更是沉重打击了封建经济,英国也借此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中英两国如此悬殊的经济实力,鸦片战争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二、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集团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失人心,伤国体,竟至不可收拾,是不能无恨耳”。但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集团。作为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不论在禁烟问题上还是在战争问题上都没有一贯的坚定方针。他和他的臣子们情况对于外国情况没有任何了解,甚至在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两年之后皇帝还询问英国坐落何方,可见清帝昏庸到什么地步。 在暗无天日的清朝统治集团中,林则徐是头脑比较清醒的,一贯坚定地主战论者。他力主禁烟,却被无情的排挤和打击。当整个封建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应用物理学(2)班 2012326690041 舒炳锋 摘要:本文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这三个方面述评了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笔者认为这是一部熔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可供各种文化层次和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的大众史学读物。 引言:读史明智,以故为鉴能使我们少犯错误,读历史,品读风云人物。 关键词:爱国救国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五四运动 正文: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章,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朽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革命纵然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果实却总是为地主阶级用这样那样方法所窃取。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官民制度两种化,引起了极大的不满。新起的皇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的压迫下。在作者看来,太平天国的城市政策带有致命的弱点,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也就很明显的不过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流寇主义、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大。当时社会和国民素质还不足以推行资本主义,这其中需要一个类似君主立宪的过渡阶段,而那时的中国不得不处

明知失败的鸦片战争为什么还要打

明知失败的鸦片战争为什么还要打 ——对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必然性的研究 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鸦片战争前的背景,其中涉及英国的背景与中国的背景两个方面。第二部分介绍鸦片战争爆发必然性。第三部分将分析鸦片战争清政府明知失败仍要打的原因。第四部分则是参考书目。 一、鸦片战争前的背景: 英国部分: 1、从新航路的开辟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5世纪开始,欧洲人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市场。从此世界开始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面对广大的市场,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不断地生产产品,倾销在它们的市场中。当时英国的毛纺织业十分发达,大量的商品销往海外。因而对纺织的原材料——羊毛的需求量飞速增加,同时对牧场用地也有很大需求。这些土地,英国资产阶级便从农民手中抢来。因而将农民与他们的生产要素——土地分离的“圈地运动”便应运而生。圈地运动抢占农民土地,并拆毁他们的住宅。这直接导致农民丧失土地和住所,只得跑到城市,作为资本家工厂里的工人,通过被资本家剥削来勉强换得糊口。这一过程使得英国资产阶级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并为其原始积累做出了贡献。 2、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到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完成 这一时期的英国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简单的手工业和有部分分工的工场手工业也开始向机器大工业发生转变。机器开始广泛地使用在生产过程中。大量的产品生产出来,销往海外。由于机器大工业占据了主要的生产方式并成为主流,它必须消灭原有的生产方式,建立属于它的配套的技术基础。因此,推动技术进步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便在英国兴起。珍妮机的出现,改良后的蒸汽机的出现,使得英国的实力和生产力跃为全球第一。再加上这一时期,英国战胜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海上军事实力也成为世界第一。广泛建立殖民地,称霸世界的野心日昭。 3、正常贸易时期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此时更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商品倾销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但实际上在双方贸易中英国出口的羊毛、尼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根本不受青睐,相反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需要从中国买进大量的商品。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另外,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 4、借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正常的贸易英国无法得到好处,因而它便采取向中国走私鸦片来牟取暴利扭转逆差。当时,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来种植罂粟,在加工成鸦片销往中国。这一卑鄙的手段使得英国从中国捞走了大量的白银。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概况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国情概况 17世纪中叶,中国和英国几乎同时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大动荡。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立宪制度,新兴的资产阶级逐渐取得了政权,而四年以后,中国的明王朝在李自成发动的农民起义冲击下也轰然倒塌,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此后慓悍的满族骑兵杀入关内,建立了大清王朝。从此,东、西方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革命后的英国走上资本主义快车道,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清王朝建立后仍维护传统的封建根基,经济发展日益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自17世纪以后,中国先进、西方落后的历史渐渐改观了。 200年以后,当西方的殖民船队再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时候,他们见到的已经不是昔日的中国了。这个曾使西方人羡慕、敬畏的千年帝国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19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英国。 经济上,19世纪初的英国已经先后用武力战胜了老牌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殖民强国,夺取了海外殖民的霸权。同时经济高度发展,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工业生产已经广泛使用蒸汽机作动力,机器生产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一半,产品行销世界各地,号称“世界工场”。此时的英国厂房林立,机器轰鸣,火车、汽船已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而当时的中国仍旧是封闭式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尽管在明朝中后期的丝织、制茶和采矿等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一贯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星星点点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淹没在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民间的运输大部分靠人拉肩扛,最先进的也只是畜力车。曾经给中国带来荣耀和繁荣的封建经济已开始走下坡路,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适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掌了权的资产阶级处处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甚至公开鼓励对外武力扩张,处处显示出新生政权的活力。而在中国连续运转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已腐蚀严重,运转不灵了。官吏昏庸无能、腐败成风。他们大肆圈占农田,收受贿赂。典型的例子是乾隆皇帝在位时的宠臣和坤,他在掌权的20多年里聚敛了大量钱财。嘉庆皇帝登基以后,抄了和坤的家,抄出的钱财相当于清政府国库十几年收入的总和。当时的中下层官吏也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腐败之风愈刮愈烈。伴随统治阶级的腐化、无能,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大清国的统治摇摇欲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报告

作者:胡绳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书报告 印刷时间:1998年3月1日 版次:2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文章,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近代史对我们而言不仅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一段抗争的历史。从太平天国到五四运动,由旧民族主义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阶段,虽然中国的命运仍没有改变,但不管是落后的农民阶级腐朽的统治阶级、先进的资产阶级还是更为优秀的无产阶级都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不朽的痕迹。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胡绳的观点是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主要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而这些都导致了经济发展的滞后,思想文化的沉闷,各级政府的腐败,为后来鸦片战争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五口通商和买办阶级的产生以及租界的出现。到了太平天国的兴起,洪秀全等人利用被“修饰”过的上帝和人民的迷信号召农民起义,拜上帝会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民革命即使取得了推翻一个旧的封建皇朝的胜利,但是胜利往往总是被地主阶级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所窃取。洪秀全等人上台后,官民制度产生两极分化,引起了农民的极大的不满。新起的皇朝仍然是地主阶级的政权,农民仍然处于封建的压迫下。我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弱点是他们所设计的整个社会由废除剥削制度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组成的方案,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来的社会制度事实上从未真正实行过,也不可能真正实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的灭亡是势在必行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仅靠农民起义的弊端,因为虽然他们富于社会经验,见多识广,更多权变和机灵,但是他们也往往把无组织性、无纪律性、单纯破坏性这些坏东西带进了农民革命队伍,阻碍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再后来,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但以本人的浅见,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中来得大.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论述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原因 摘要: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清政府的动摇不定;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军事武器装备的落后;英国综合能力的强大。 关键词:历史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落后英国制度 鸦片战争,从1840年6月英国侵略军封锁珠江口和广东海面开始,到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仅仅两年的时间,最后以中国惨败而告终。然而,这并不只是一场战争的失败,更是中国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点。接着,1843年10月,签订中英《虎门条约》。美国、法国等西方列强趁火打劫,逼迫清政府牵动不平等条约,如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夏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 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大量的特权,破坏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了我国的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和司法主权……也正是从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导致了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我认为,当时的清政府之所以会在这场事关民族命运的战争中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封建制度的弊端主要有: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

碍历史发展的因素。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封建制度根深蒂固,中央集权往往导致了权利集中在皇帝一人,形成君主专制.专制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所以往往引发分裂混乱,造成宦官和外戚专权。 清政府就是极端君主制,什么都皇帝说了算,超乎通常意义上的皇权集中范围,出现了以抹煞臣僚政治个性,严密控制臣僚思想意识和政治活动为显著特征的非理性强化趋势,许多属于臣僚职责范围的事务,改由自己操办,皇权恶性发展,皇帝逐渐成为事必躬亲的专制家长,而且高度强调臣僚要与自己“一德一心”,反对臣僚独立思考,鼓吹臣僚凡事唯皇帝之令是从,以皇帝之是非取代臣僚之是非;广泛利用奏折制度、特务统治等手段强化对臣僚的严密监督与控制。极端君主专制局面一旦形成,就会深刻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带有明显非理性特色和恐怖色彩的个人独裁,并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久安长治。相反,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消极影响。 总之,所谓极端君主专制,就是它不但将皇权作为一切政治权力的源泉,而且以片面的极端方式,将皇帝权威推进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如此多的弊端终究造成了中国在晚清时期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强大的英国侵略军给了闭关自缚的清政府当头一棒。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

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义和团运动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强大力量,而且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本书对于民族资产阶级救国救民的探索,作了中肯的评价。作者认为,戊戌维新基本上是一场爱国主义的运动,尽管维新派敌视农民革命,只主张改良,但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他们对国势危急的大声疾呼,对改革主张的有力的宣传,“唤起了群众的爱国热情,因而使他们所发动的政治改良运动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本书还给予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高度赞扬了孙中山及其同志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提出的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又专门叙述了资产阶级的爱国运动,并指出在当时条件下,“体现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以及中国社会在其发展道路上的迫切要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正是打击了站在它背后的帝国主义。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预示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在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展开”。作者在满腔热情地歌颂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同时,又鞭笞了陷中华民族于水火中的丑类。当我们读到鸦片战争的惨痛结局、太平天国的壮烈失败、八国联军的滔天罪行和外国人“代表中国”出使外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反思 两百多年前叩击国门的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样的结果不仅在当时难以接受,在今天也被国人视为巨大的屈辱。因此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对失败的反思却一刻也没停止过。是武器落后还是指挥无能?是国力衰弱还是用人不当?透过历史的表象,人们思考着失败的种种原因,设想着胜利的种种可能。在众多的胜利假设中,人口优势论、奸臣误国论甚有说服力,意志让人相信鸦片战争不过是提早了仅百年的抗日战争,只是缺了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领袖。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看看所谓的人口优势论。 在战争中,最直观呈现的是武器装备,清军在这方面的劣势一览无遗。鸦片战争期间,清军装备的主要是仿制的土枪土炮,辅之以刀矛弓箭,而英军装备的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火枪。清军使用的火炮在样式上和英军使用的火炮大体相同,但是由于质量上的巨大差异,其射程范围、射击速度、射击精度和威力都远不及英国的火炮。正是如此,在战争的全过程中,清军未能击沉英军的一艘战舰,而自己的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中英双方差距最大的还是海防力量。英国海军为当时世界之最,拥有各类舰船400余艘,都以蒸汽为动力。清军的海军,当时称“水师”,拥有舰船数量上虽有百艘之多,但速度、吨位、技术均不及英国海军。而且水师的任务主要是缉拿海盗,算不上是一支正式的海军,大体上相当于海岸警卫队。一言以蔽之,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武器装备各自的水平,英军已经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兵器上处于劣势的清王朝,在兵力上却处于优势。是时清朝有八旗兵约20万,绿营兵约60万,总兵力达到80万。英国的兵力却小得多,本土和海外的兵力总共不过20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而且中英两国远隔万里,英军自然不能全数派到中国。鸦片战争初期,英国远征军的总兵力,大约是7000人,后期兵力不断增加,至战争结束时,大约有2万人。与清军相比,大约是1:40。鉴于此,普遍的观点认为,只要清政府决心抵抗,指挥得当,发挥人民战争优势,以逸待劳,以众击寡,是完全可以击败英国的。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优势,实际状况却恰恰相反。 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全部分散在全国各地,以营为单位驻防,每营从200至1000人不等,每营又数十名不等分散在当时的市镇要冲等地。这些分散各地的军队扮演着警察的角色,日常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因此不仅集中费时费日,而且还不能全盘调动,只能抽调一部分,否则地方完了。这样实际兵力和参战兵力就是两个不同量的概念。80万常备军真正能投入到战斗中数量极为有限,而且主要还是从地方抽调。当时清军调兵的大概速度,邻省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编综述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一、单项选择题 1.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俄国十月革命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新中国的成立 2.1919 ~ 1949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A.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1919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 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 4.抗日战争胜利后,取代日本在中国地位的是( ) A. 英国 B.美国 C.法国 D.苏联 5.五四运动以后,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 B.官僚垄断经济 C.封建经济 D.半封建经济 6.1919 年以后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主力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7.1919 年以后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领导力量是:() A.小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8. 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开始于() A.金融业 B.商业 C.工商业 D.农业9.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哪些列强互相争夺的对象?() A.徳意日 B.美英法 C.美英日 D.俄意日 1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政治上具有两重性的阶级是() A.地主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二、多项选择题 1.1919 ~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的矛盾 B.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主义的革命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以前一段的历史。实际上讲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除英国之外,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亦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俄国则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一方面,中国的对手不再是古代的“蛮夷之邦”,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另一方面,统治中国的是腐朽、专制、已经趋向没落的封建王朝。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仍然实行清初开始制定的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一种严格管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将对外贸易的城市限制为广州一口;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公行制度,由清政府认可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以限制外商的交易对象;制订一系列管理、防范外国人的章程,对外商在中国的活动作了严格规定。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最初有防范郑成功等领导的反清斗争的目的,但决非历史的偶然。在经济上,它是封闭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地产物,封建自然经济满足于自给自足,缺乏扩大对外贸易的观念和动力。在政治上,它暴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民族狭隘性。他试图通过“海禁”、“闭关”来防止汉人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在文化上,闭关政策反映的是盲目自大的传统“夏夷观”,它使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排拒外来事物,使中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的逐渐加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具有了某种程度的自卫作用。但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对抗中,闭关政策暴露出其封建性和落后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越拉越大。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关键词:清政府;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160多年前爆发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人被西洋的蛮夷拖进了近代,如蒋廷黻先生所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在这场战争中,大清朝被新兴的英国打败了。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开拓海外市场和殖民地,对中国实行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从理论上讲,这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则是一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自卫的正义战争,从战争的正义性和客观条件来看,中国并非完全处于劣势。中国是蕴藏着雄厚力量的大国,在人力、物力、军队数量等方面处于明显优势,而且是在本土作战,地形熟悉,补给方便,又处于敌明我暗、以逸待劳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战胜侵略者的有利因素。英国所进行的是掠夺性的侵略战争,有着它致命的弱点。它得不到本国人民的广泛支持;英中之间远隔重洋,相距几万里,交通不便,补给困难,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兵力单薄。它投入侵华战争的兵力起初才4000人,最多时15000人,进攻南京时兵力不过7000人。从军事上讲,用少数兵力侵入一个遥远的大国,完全是一种海盗式的冒险行动。英国军队里还有大量印度籍士兵,与英国侵略者之间矛盾重重。然而历史是无情的,落后就要挨打,并不因为落后的一方掌握着正义就有所厚待。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这是一场两个时代的战争,当时英国在武器装备、作战方式上明显比中国先进,英国的军事力量明显比中国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 鸦片战争中,英国是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达,武器精良,占有火力上的明显优势。用军事史学家的语言来说,当时的英国军队,早已从弓箭大刀长矛的“冷兵器时代”全面进入了“火器时代”,战斗中的“点杀伤”已为“面杀伤”所取代。作战中更重要的是火力和火力与人的组织形式,个人的勇猛已退出决定性的位置。而当时中国军队主要用的是弓箭大刀长矛,其中也有一些火绳枪,但需要点燃火绳缓慢的捕捉目标,常常在火药引发时,目标已移动或对手早已开枪将其击倒。中国的火炮铸造技术全面落后,不仅制造工艺差,而且使用的主要原料铁在质量上也远逊于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由于铁质太差,铸造出来的火炮十分粗糙,威力也小,往往数千斤大炮不如英军的小炮。中国人手工铸造的大炮,铸件“布满蜂眼”,炮膛“毫无算学尺度”,装药少了打不出去,装多了自炸自伤,即便有几门装有瞄准镜的西式大炮,兵员也缺乏科学的训练和战场配合。 以兵丁所用枪支为例进行比较,英军主要使用伯克式前装滑膛燧发枪和布伦威克式前装滑膛击发枪,射程分别为200和300米,射速为2/3发/分钟和3/4发/分种,清军所使用为兵丁鸟枪,射程100米,射速为1/2发/分钟,双方差距可见一斑;自18世纪以来,西方军队所用步枪均使用刺刀,而兵丁鸟枪由于枪身太长(2米左右)而无法装配刺刀;而且在制造工艺上英国比中国更加精密和规格化,中国的制造技术不但没有长进反而后退了。清军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兵丁鸟枪并不普及,使用冷兵器的部队至少占到一半,而鸟枪的质量也不容乐观,有的一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火炮中也有不少前明遗物。 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要素,但不是最主要的,更重要的是战略战术的运用。入侵的英军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战争观念,将人和武器组合成一部精密的机器:战前侦察测绘,细致到每一段河道的深度;舰炮和步兵之间,配合到射击时间与进攻距离之间的确切的数量关系;在混乱的中国士兵面前,英国兵排成数排半圆形的进击队型,前队射击,后队装弹,互相交替上前,既不留有火力的间歇,又自我形成安全保护。英国人的战争思想正在逐步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而这些方面,当时的清军均遥不可及。

第一单元-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是被侵略者,正义完全站在中国一边。中国抗战是正义之战。而英军则出师不义。中国的正义之战为什么败给了英国的非正义之战?鸦片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六十八年,但我们能用旁观者的眼光去更好地认清中国失败的原因。这点是当时的统治者无法认识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和自己的阅读分析,我认为鸦片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有三个原因。 (一)清朝政府的腐败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无论从任何角度来分析都少不了清政府的腐败。清政府愚昧无知,清王朝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帝国,长期以来,它夜郎自大,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视外国为“蛮夷”,拒绝—切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传入,因此,清廷同西欧各国近行贸易虽有近200年的历史,但都是外国人到中国来,而很少有中国人到西欧去,更谈不上对西方列强有什么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林则徐是较早注意了解世情的人物之一,史载:“林则徐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从中了解西方列强的情况。不过,出于时间短,手段少,翻译人才缺乏,他对西方列强的了解是很有限的,对英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了解也甚为肤浅,因此,所作的判断往往不够准确。直到英国舰队巳在来华途中,林则徐仍向道光帝奏称: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运载鸦片。奸夷借以扬言恫吓,以求得准许其贸易。现在各兵船只在外洋游奕,此东彼西,总无定处。此外别无动静,诚如圣谕(该夷)实无能为。可见林则徐对英国政府出动诲陆军大举进犯中国,也完全缺乏了解,这当然会影响广东方面战备工作的加强。至于其他沿海省份的战备工作就更差了,如英军抵达浙江定海时,兵勇都毫无准备,大沽口的大炮都不堪用,天津、大沽驻防的清军总共不及千人,这与清朝上下对英国将发动的武装侵略了解甚少有直接关系。鸦片战争时,清军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八旗兵骄奢淫逸、贪吃懒散、酗酒赌博的作风严重。绿营兵一般既无训练,又无纪律,千里调遣,所到之处,居民横遭骚扰。封建统治者在整个战争中和战方针不定。说战,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稍受挫折,立刻求和,和议不成,又空喊作战。在这种情形下,当然更谈不到鼓起坚强的军心和民心。封建统治者既然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仍然纵兵扰民,当然它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没有群众帮助的军队,反而不如得到一些汉奸导引的外国侵略者那样熟悉地理情况。但为侵略者所收买的汉奸在居民中终究只占极少数。英国在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时,显然不能不考虑到以少数的军队去和成亿的中国人敌对是危险的事。中国政府的外强中干和中国人民对这个政府的敌对情绪,是他们认为可以利用的机会。英军初到广东时,用汉文发表一个声明,向中国人保证对于和平居民并无恶意,愿彼此和睦相处,英军所攻击的仅仅是政府的官员、军官和兵士。中国清政府如果不是残酷对待人民,英国侵略者哪有可乘之机。 (二)鸦片战争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中英两军素质,应战能力,装备的差距太大。清军数量上虽处于优势,但素质上却很差,与英军相去甚远。清军官兵们愚昧无知。各军营武官文员冒滥吃缺、克扣军饷的现象普遍存在。需索陋规、诈取贿赂,也是军营中的普遍现象。士兵们生活无保障,缺乏训练,技艺生疏,一临实战,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此外清军纪律败坏,聚赌贸易,其中有的还吸食鸦片,甚至抢劫百姓;战时征调,则沿途勒索,捶挞贫民,不听号令。加上清军将帅统率无方,不通兵法,难以发挥本来就已很低的战斗力。因此,在战场上往往指挥失当。英军却与此相反。他们文化水平较高,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战略目标明确。作战时,配合密切,能很好地运用战术。为了克服兵力不足的弱点,他们甚至放弃

浅析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及国际背景(一)

浅析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及国际背景(一) [摘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其爆发前,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方面,存在着深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的国内背景与国际背景,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终于拉开了纷繁复杂、轰轰烈烈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同时,这些问题的处理对于处理今日中国在有关方面的问题也起到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阶级矛盾民族危机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民族之一,曾以自己的勤奋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她却一直是在一种孤立、封闭与和谐的“亚西亚”的状态中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建立在东方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央集权主义的体制下遵循着一种富足而又少嫌宁静祥和的生活理念。她虽也几度浮沉,历经沧桑,但她终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而在这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她又太过陶醉于自己的辉煌,执迷于“万世一系”、“为天下共主” 、“君临万国” 的美梦,而不能感觉她身边世界正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要了解中国是如何进入近代社会的,那么就要知道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前的历史背景,即国内环境与国际背景。这是我们确切定位近代中国的客观的基本条件。 首先我们分析国内的环境。 一、封建社会末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封建经济的特征是:一方面,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自然经济结构通过农业和手工业的直接结合,节省了巨大的物力并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贵族和皇室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因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作为封建社会两大基本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斗争之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根源,即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总是利用其掌握的经济或政治上的特权谋求对生产资料的最大占有,大搞土地兼并,从而使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贵族权贵手中,而广大的农民则更多的失去其赖以为生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2000多年。土地兼并现象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代,较之前朝,而是更加突出、更加严重、更加尖锐了。正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湖南巡抚杨锡绞所说:“今日田之归于富户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