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设计)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

(建筑工程设计)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

(建筑工程设计)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
(建筑工程设计)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

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

(送审稿)

编制说明

2008年5月北京

一、编制依据

本规范是根据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关于委托编制2006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的通知(经规标准【2006】45号),的要求,进行编制的。

二、铁路数据网现状及规范铁路数据网建设的必要性

1、目前铁路数据网现状

铁道部在1992年开始,先后建设了X.25、帧中继网络、ATM 网络。其网络规模覆盖全国各铁路局及铁路站段,地理位置主要在铁路沿线。

X.25网络原来主要承载铁路各种MIS系统的业务,为其提供低速数据通道,随着业务量的增加,业务通道需要的带宽逐渐增大,由于X.25网络提供的通道带宽较小(在2M以下),因此,X.25网络原有业务基本上导入帧中继或ATM网络上,X.25网络目前不再使用。

帧中继、ATM网络,主要为铁路各MIS系统提供通道。网络中继带宽大多采用2M或N×2M速率,少数链路采用STM-1速率。

ATM/帧中继网络在铁通成立后,已移交铁通,铁路仅为铁通ATM/帧中继网络的大客户,铁通为铁路的各MIS系统提供ATM/帧中继通道。

2007年4月铁路进行了第六次提速,列车行驶速度增加到每小时200公里,随着列车行驶速度的加快,将需要更多的、准确的信息,辅以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证列车的行车安全。

目前铁路的各种数据业务,基本上都是IP数据业务,铁路信息化

的发展需求,也正向IP需求集中,同时,由于IP网络能承载数据、语音、图像,因此,从数据网络技术发展趋势上看,正向IP技术这一种数据网络形式集中。

目前铁路既有的IP数据网,是铁路为TMIS、CTC/TDCS、客票、公安系统等分别独立建设的IP数据承载网络,网络带宽很低(基本为2M或n*2M等的连接),设备等级也较低,不能满足铁路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各种与资金往来、安全生产无关的业务都独立建设IP 数据网,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因此,急需为铁路信息化需求建设一个承载与资金往来、安全生产无关业务的共用IP数据网络。

我国铁路正快速跨越式的发展,我国目前及今后几年,将建设多条300Km/h的客运专线铁路及200m/h客货混运铁路。随着这些铁路的建设,也同期建设着为本铁路数据业务服务的共用IP数据网络。京津客运专线铁路数据网正在建设中。

既有铁路的各铁路局,如北京局、西安局、呼和局、广州铁路集团公司、上海局、南昌局及胶济线等,为适应铁路的发展,更好的为铁路生产指挥服务,由于5T业务需求的迫切性及视频监控、动力环境监控、视频会议等业务需求已提出建设铁路IP数据网络的要求。

2、规范铁路IP数据网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300Km/h的客运专线铁路及200m/h客货混运铁路的建设及既有铁路的提速,为保证铁路安全运营及生产指挥,必须为铁路各部门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因此,铁路信息化数据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新建线及既有线铁路的IP数据网建设也纷纷开始或即将开始。

铁路各种信息业务根据其服务对象及对服务质量要求的不同,主要由两种IP数据网来承载信息:专用IP数据网和综合IP数据网。涉及铁路运输安全控制、财务往来等业务,使用专用IP数据网;对于不

涉及铁路运输安全控制、财务往来等业务,使用综合IP数据网。

专用IP数据网的工程设计规范已完成制定或正在制定中。为统一铁路综合IP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的技术标准,使铁路综合IP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必须制定铁路共用IP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

三、编制原则

本规范坚持“尊重现状,适度超前,加强整合,共享资源”的基本原则,结合铁路运输生产实际需要,适应全面深入推进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需要。在编制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原则:

1.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贯彻执行《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参考国家及行业有关IP数据网络方面的规范和标准。

2.规范铁路IP数据网工程的建设,使铁路IP数据网的设计有章可寻,设计效率更高。使铁路IP数据网更高效、更安全的为铁路运输服务。

3.铁路IP数据网是为铁路运输的各个应用系统提供数据通道的网络,系统的设计、规划均应围绕“为铁路运输服务”、“为铁路运营服务”、“为铁路运输、运营提供可靠、安全的承载条件”的用户需求为核心、为依据。

4.铁路IP数据网作为铁路信息系统的承载基础网络,在遵循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其采用的技术、设备水平均应具备先进性。

5.规范将充分考虑新建、改建客货共线铁路及客运专线铁路的用户需求,具备一定的适应性,这样,才能为铁路IP数据网的设计提供依据和标准。

6.规范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为铁路IP数据网的设计提供依据。

四、编制工作概况

2006年3月13日,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关于委托编制2006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的通知(经规标准【2006】45号),确定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做为编制单位,承担编写《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的任务。

2006年4月25日,经规院标准所在北京组织召开《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大纲)审查会。

2006年4月25日经规院下发审查意见“关于印发《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大纲)专家意见的通知”(经规标准【2006】77号),会后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编制大纲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2006年5月开始,编制单位开始进行编制工作。

其间,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组织自己内部编制人员先后多次召开内部编制工作会议,并多次与其他单位专家及铁道部相关部门就业务需求、网络结构、IP地址等方面问题进行讨论。

2007年3月,完成了规范的征求意见稿。

2007年4月6日,经规院向北京、济南、西安铁路局,铁道第一、二、三、四、五勘察设计院,中铁咨询,电化局通号院,铁通公司等单位下发“关于征求对《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经规标准【2007】43号),开始广泛征求意见。

2007年6月4~5日,经规院标准所在北京组织召开《铁路数据

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审查会。

2007年6月13日经规院下发审查意见“关于印发《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专家审查意见的通知”(经规标准【2007】83号),会后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完成了送审稿。

五、编制的主要内容

《铁路数据通信网工程数据规范》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网络结构、路由及网络协议、IP地址分配原则、域名系统、网络安全、网络管理、设备配置原则、辅助设施。还包括了三个附录:缩略语、域名解析路由器命名规则、MPLS VPN的命名规则。

1.在总则中体现规范的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与国家和铁道部强制性标准的关系等。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客货共线铁路、客运专线铁路的共用IP数据网的设计。

2.在基本规定中对铁路数据网工程设计应涵盖范围、设备配置的合理性、新建及改建铁路应如何遵循本规范等方面进行规定。对承载的业务种类进行了规定。铁路数据通信网应承载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等铁路信息系统中(除铁路运输安全控制、财务往来等业务以外)的铁路信息化业务及通信IP数据业务。铁路数据通信网为各信息系统(除涉及铁路运输安全控制、财务往来等信息系统以外)、GSM-R的GPRS提供承载网络。对网络构成原则、网络构架、功能及性能总体要求等进行了规定。对网络的时间同步体系进行了规定。

3.在网络结构章节中,对网络具体结构等进行了规定。铁路数据通信网由广域网部分及局域网部分组成,广域网部分包括全国骨干

网络、区域网络两层结构。

4.在路由及网络协议章节中,对网络域内及域间协议、路由策略、路由选择规则等进行了规定。

5.在IP地址分配原则章节中,对IP地址分配原则进行了规定。

6.在域名系统章节中,对域名系统层次结构、域名服务器要求等进行了规定。

7.在网络安全章节中,对网络防护、网络设备安全、网管安全等进行了规定。

8.在网络管理章节中,对网管接口、网管系统功能等进行了规定。

9.在设备配置原则章节中,对网络设备配置原则、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的配置进行了规定。

10.在辅助设施章节中,对主设备机房、设备供电、防雷及接地等进行了规定。

11.在附录A中,对本规范使用的缩略语进行了说明。

12.在附录B中,对域名解析时路由器命名规则进行了说明。

13.在附录C中,对MPLS VPN的命名规则进行了说明。六、规范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在本规范中,主要涉及到的关键技术包括自治域的划分、路由及网络协议、MPLS-VPN、QoS等。

七、对征求意见稿修改的主要内容

1.第2章

补全缩略语,并作为附录。

2. 第3章

明确本规范范围为数据业务承载网。

3. 第4章

●修改图4.1.1:路局网络和调度所网络分开;仅作逻辑描述。

●大区节点按路局大区节点和铁道部大区节点进行了描述。

●修改图4.3.1:路局网络和调度所网络核心层、汇聚层、接入

层改为核心节点、汇聚节点、接入节点。

●补充“用户接入方式”一节。

4. 第5章

● 5.0.1明确铁路数据网采用多自治域方案,并补充了相关条文

说明。

●增加VPN的编号原则,做为附录。

5.第7章

●7.0.1 明确本规范DNS仅包括承载网络的域名系统。

●增加域名系统路由器命名原则,做为附录。

6. 第10章

10.0.8补充各类节点路由器配置原则并分别描述。

八、问题和建议

1.关于业务接入

由于本规范主要对铁路数据业务的广域承载部分的工程设计进行规范,因此,本规范侧重广域网部分的编写,弱化业务接入的编写内容。在域名系统及网络安全章节中主要规范了广域网部分。

2.客运专线总体方案尚在研究中,但考虑到目前客运专线建设的需要,在规范中也作了初步的规定,随着客运专线系统集成的逐步明确,这部分条文将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网络结构层次的定义

本规范将原来的网络结构层次中的路局/调度所网络更改为区域网络。

4.多自治域

本规范确定了采用多自治域系统的方式。

九、参考文献

1.《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铁信息【2005】4号)

2.《铁路主要技术政策》(铁科技【2004】78号)

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道部令【1999】20号)

4.《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建标【1993】123号)

5.《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试行)》(铁建设【2002】45号)

6.《铁路旅客车站客运信息系统设计规范》(TB10074—2007)7.《铁路信息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报批稿)

8.《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工程设计规范》YD/T 5037-2005

9.《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铁建设[2007]47号

10.《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铁建设[2005]140号

11.《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GB4943-2001

12.《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总体》YD/T 1170—2001

13.《路由器设备技术规范—低端路由器》YD/T 1096-2001 14.《路由器设备技术规范—高端路由器》YD/T l097-2001

15.《IP网络安全技术要求——安全框架》YD/T 1163-2001

16.《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总体技术要求》YD/T 1162.1-2001 17.《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YD/T 1171-2001 18.IEEE/IETF(RFC)相关标准及协议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5-2018与2003对比

1 总则 1.0.2 适用于200km/h一下,原验标适用于160km/h; 新增: 1.0.4 每道工序完成后应检查质量,形成记录; 1.0.5 将各种检测结果纳入竣工文件; 1.0.6 新增内容:各类技术资料按规定编制,履行签认制度 1.0.7 新增内容:三同时 1.0.8 新增内容:合同文件对技术要求高于验标时,按合同及设计文件验收 1.0.9 新增内容:四新质量按设计及相关标准验收。 2.术语 修订: 2.0.8 见证检验与对原验标的2.0.7见证取样检验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建设单位的监督; 2.0.11 主控项目对原验标的2.0.12的主控项目进行修订,增加了质量; 新增: 2.0.15 新增缺陷的术语; 删除: 删除了原验标的2.0.6见证,2.0.9旁站,2.0.15 抽样方案,2.0.16 技术检验,2.0.17计量检验,2.0.18 观感质量,2.0.23-2.0.32取消

掉; 3.基本规定 3 基本规定 3.1.3 对原验标3.1.2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 1 原材料及构配件,不合格不应用于施工 2增加隐蔽工程检查要求 3增加实体质量和外观质量检测要求 3.1.5 新增工程保证资料要求,共6项 3.1.6 新增内容,工程质量应符合设计、验标要求。 3.1.7 新增内容,抽样检验、试验数量可调整,试验方案由施工单位编制,报监理、建设单位确认。 3.1.8 新增内容,梁拱等组合结构按验标相关章节内容验收 3.1.9 新增内容,验标未最初规定时,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制定验收方案。涉及安全、环保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专家论证。 3.2.3对原验标进行了修订,增加“当分部工程较大时,可按照主要结构、材料及施工阶段划分为若干个子分部工程”。 3.2.5对原验标进行了修订,增加“……工程量等划分。检验批分划分以……便于一次验收的工程内容为一个检验批”。 3.2.6 对原验标分部分项及检验批划分进行了修订,主要内容有: 1 明挖基础分部工程里,将原验标的换填地基、重锤夯实、强夯、挤密桩、砂桩、碎石桩、粉喷桩、旋喷桩等分项工程合并为地基处理分项工程进行验收。

小区宽带接入网设计

小区宽带接入网设计 内容摘要:宽带接入技术一种比较新兴的技术叫做ADSL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现在上网需求是普遍存在的,然而在小区建设中最困难得是铺设光缆,给工程增加了难度.对于这种状况,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ADSL技术.介绍了ADSL的基本理论,住宅小区网络需求出发,采用了ADSL 技术在利用原有小区内部电话线在不破坏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宽带小区的前景很好.简述了小区宽带接入的一般要求、目标和设计原则,研究了基于ADSL宽带接入技术的实现方案进行了研究,并给出工程拓扑图形,获取高速度和IP在用户的分布。 关键词:ADSL、小区、宽带 前言 现在信息时代已经来临,除了传统的电话,传真,数据通信的需要,如计算机通信,高速数据通信,会议电视,电子邮件地址和多媒体通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通信网络方面,在我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传输网络,主次干线和大中城市的电话中继线有一个数字,Internet基本实现交换网络已基本实现了程序的程序控制,数字,和访问网络,人们常说客户网络的发展相对缓慢。网络和交换网络的快速发展,接入网的快速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由于接入网是通信网络建设的技术复杂,实现困难,投资成本高,影响广泛,是一个关键的一部分,所以接入网成为通信网络建设的困难。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常用的宽带接入网技术,与社区规划和宽带接入网的几种类型的设计。综合住宅用户,可靠和安全的网络业务,高速宽带上网,局域网互连,并基于宽带接入网的其他业务。 1需求分析 1.1 小区宽带入网的特点和需求 信息社会飞速发展导致人们对智能化住宅要求的增长,宽带小区的建设已成为电信网络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甚至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重心。所有用户的需求是技术开发和实施指南,不同用户需求的宽带接入,接入业务组件和服务的要求也不同。 对互联网接入用户的数据的主要业务,如网页浏览,文件下载,数据服务等,具有明显的非对称TDD,而不是延迟和延迟变化敏感。但视频业务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会产生持续的向下流动,更加加剧了业务流的不对称性。 因此,个人用户接入业务构成主要由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数据和少量低转速的实时交互流。 宽带接入小区后,宽带小区网络有着独特的需求和特点: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 TB10009—20XX (452 — 20XX 20XX年4月25日发布20XX 年4月25日实施 1总则 1为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统一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的技术要求,使设计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节约能源、经济合理和维修方便,制定本规范。 2本规范适用于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 160km/h、货物列车设计行车速度等于或小于120km/h的I、\级标准轨距铁路,采用单相工频绕组接入电力系统三相电网中的两相,二次侧绕组的一端接钢轨,另一端接入牵引侧母线。 单相V,结线方式,在牵引变电所设置两台双绕组单相变压器,联结成开口三角形,一次侧绕组的两个开口端和一个公共端接入电力系统三相电网,二次侧绕组将公共端与钢轨大地相连,两个开口端分别接入牵引侧母线。 三相V,结线方式,一台三相双绕组牵引变压器连接 成开口三角的结线方式。 2. 0. 4 三相一二相平衡牵引变压器 three phase—two phase bal—anced traction transformer 当一次侧就产生相位差90°的二相平衡电压,当二次侧两个供电臂负载平衡时,一次侧三相为对称系的牵引变压器。 5 三相牵引

变压器 three phase traction transformer 包括三相YN,dl1结线和YN,dl1,dl十字交叉结线牵引变压器。 YN,dl1结线为双绕组变压器,一次侧三相结线为Y型,分别接入电力系统三相电网'二次侧结线为\型,其一角和大地相连,另两角分别接入牵引侧母线。 YN,dl1,dl组成的十字交叉变压器,一次侧三相结线为Y型,二次侧dl1,dl结线的两个三角形线圈结成对顶三角形,对顶角接大地,其他各角分别接入牵引侧不同母线。 6 自稱变压器 auto—transformer 两个或多个绕组有一公共部分的变压器。 2. 0. 7 吸流变压器 booster transformer 变换比为1的变压器,其中一个绕组与接触悬挂串联,另一个绕组与绝缘回流导线串联。 2. 0. 8 并联电容补偿装置 xxpensator of paraller capacitance 并联在母线上用于提高功率因数的电容器组、放电线圈及串联电抗器等的总称。 9 分束供电 branch feeding 在枢纽的各分场中,为方便供电和检修的需要,按电化股道群不同供电分区进行供电。 2. 0. 10 电分段 sectioning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基础设计方法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世界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1989年美国 Loma Prieta地震()、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比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等等。因此,专家们预测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地震灾害不仅是大量地面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和倒塌,而且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以1995年日本版神地震为例,地震造成大量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桥隧的毁坏,经济总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近几次大地震造成的大量桥梁的破坏给了全世界桥梁抗震工作者惨痛的经验教训。各国研究机构纷纷重新对本国桥梁抗震规范进行反思,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工作。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对结构抗震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十分重视减振、耗能技术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桥梁、道路方面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经重新编写,并于1996年颁布实施。美国也相继在联邦公路局(FHWA)和加州交通部(CALTRANS)等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与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修订有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ATC-18,ATC-32T和ATC-40等研究报告和技术指南。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或指南无论在设计思想,设计手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 大河的大跨桥梁、大型立交工程以及城市中大量高架桥的兴建,规范已大大不能适应。但是目前所有国内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范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如日本、美国的同类规范相比,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水准远落后于国外同类规范。若不进行改进,则必将给中国不少桥梁工程留下地震隐患。 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部分的抗震设计。基础部分对全桥的地震响应以及墩柱力的分布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础设计不当会导致桥梁墩柱在地震中发生剪断、变形过大不能使用等等,有时甚至是桩在根部直接剪断破坏。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除了基础形式的选择以外还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桩基础连接部分的细部构造、锚固构造等方面。本文首先对中、美、日、欧洲、新西兰五国或地区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基础的部分进行了一般性的比较。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中国的规范在基础抗震设计方面较为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日本规范在这方面作的最为细致,技术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随后的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日本抗震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 二、主要国家桥梁抗震规范基础抗震设计的概况 本文将中国桥梁抗震规范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抗震规范(美国的AASHTO规范、Cal-tans规范、ATC32美国应用技术协会建议规范,新西兰规范NZ,欧洲规范EC8,日本规范JAPAN)进行基础抗震设计方面的比较。 中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基础设计的部分十分笼统,只以若干定性的条款,从工程选址方面加以考虑,而对基础本身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对于桩基础等轻型基础抗震设计重视不够。这方面,日本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是我们应当学乱之处。基于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4.9.1 水泥质量必须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第6.2.1条的规定。 4.9.2 旋喷桩的布置范围、数量和形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 4.9.3 水泥浆配合比例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计量检查。 4.9.4 旋喷桩的施工必须符合设计和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全部检查。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 4.9.5 身无侧限抗压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桩数的2%,并不少于5根,每根桩在成桩28d后取3个试样(在桩径方向1/4处、桩头至桩长2/3长范围内垂直钻芯);监理单位按施工单位抽检次数的10%进行见证检验,且不少于1根。 检验方法:施工单位做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监理单位检查试验报告和见证取样检测。 4.9.6 地基承载力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总桩数的2‰,且每基坑不少于1处;监理单位全部见证检测。

检验方法:平板载荷试验。 4.9.7 旋喷桩施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4.9.7的规定。 表4.9.7 旋喷桩施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检验数量:施工单位检查桩孔数的2%,并不少于5根。 5.1.1 模板及支架、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的施工应符合铁道部现行《铁路混凝土与砌体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第4.1节、第5.1节、第 6.1节和第8.1节的有关规定。 5.1.2 基坑开挖前应按地质、水文资料和环保要求,结合现场情况,指定施工方案,确定开挖范围、开挖坡度、支护方案、弃土位置和防、排水等措施。 5.1.3 基坑土方施工应对支护结构、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和监测,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停止施工及时处理,待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施工。 5.1.4 当基础底面处于软硬不匀地层时,应由勘察设计部门提出处理方案。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G-003-2010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 设计规范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s i g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C M C C 版本号:1.0.0 2011-6-24发布2011-6-24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 I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 4.系统架构 (4) 4.1概念 (4) 4.2系统组成 (5) 4.3接口 (5) 4.4承载业务 (5) 5接入方式 (6) 6系统设计 (7) 6.1PON系统设计 (7) 6.2PTN、MSTP/SDH系统设计 (12) 6.3WLAN系统设计 (12) 7网管系统 (14) 7.1网管功能要求 (14) 7.2网管系统设计 (14) 8设备配置及安装要求 (15) 8.1设备配置要求 (15) 8.2安装要求 (16) 9接入光缆设计 (20) 9.1光缆网结构 (20) 9.2光缆引入方式 (21) 9.3主干光缆设计 (22) 9.4配线光缆设计 (24) 9.5入户线缆设计 (25) 9.6缆线敷设及成端 (26) 9.7配线设施设置原则 (29) 9.8配线设施安装要求 (30) 10接入管道设计 (30) 10.1管道路由 (30) 10.2管道容量 (31) 10.3管材选型 (31) 10.4管材弯曲与波长 (32) 10.5管道埋设 (32) 10.6人(手)孔设置 (33) 11系统技术要求 (34) 11.1网络传输性能指标要求 (34) 11.2设备技术性能要求 (36) 12环境与接地要求 (50) 12.1环境要求 (50) 12.2接地要求 (51)

铁路电力设计规范

铁路电力设计规 1总则 1.0.1为统一铁路电力工程设计标准,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和《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做到安全适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使用维护方便,制订本规。 1.0.2本规适用于铁路110kV及以下的电力工程设计。当铁路电力工程电压等级为110kV 以上时,应按有关国家标准进行设计。本规不适用于电力牵引供电工程设计。 1.0.3铁路电力供应与铁路行车和运输安全密切相关,是铁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电力供应应满足与铁路运输相关的各个等级负荷的用电需要。 1.0.4铁路电力工程设计年度分为近期和远期,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设计时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做到远、近期结合。电气设备的房屋和场地、高压电力线路应按远期的用电量确定;低压电力线路应按近期的用电量确定;其它电力设施及电气设备应按交付运营时的用电量确定,适当考虑发展。 1.0.5铁路电力设计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能源政策,积极采取节能措施,降低电能消耗。 1.0.6铁路电力设计应因地制宜,保护环境,节约土地。 1.0.7铁路电力设计应积极采用安全、可靠、先进、成熟、经济、适用的技术。积极推广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严禁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技术和工艺。 1.0.8铁路电力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公共电网 Public Distribution Network 面向社会提供电能的电力网。 2.0.2外部电源 External Distribution System 铁路供配电系统以外的能够向铁路用电负荷供电的电源。包括公共电网、公共电网以外的发电厂、变电站及输配电线路。 2.0.3专盘专线 Independent External Power Supply 做为外部电源的发电厂或变电站向铁路用电负荷供电的专用开关柜和向铁路供电的电源线路的统称。 2.0.4铁路供配电系统 Railway Distribution System 为铁路运输生产、生活供电且由铁路自行管理的电力设施和电力网络的统称。 2.0.5电力贯通线路 Medium-Voltage Power Line along the Railway 铁路沿线连通两相邻变、配电所的主要对沿线铁路用电负荷供电的10kV或35kV电力线路。 2.0.6自动闭塞电力线路 Railway Medium-Voltage Power Line for signaling equipment 铁路沿线连通两相邻变、配电所的主要对自动闭塞区段信号设备供电的10kV或35kV 电力线路。 2.0.7地区变、配电所 Area Substation 设在铁路枢纽、地区、大型或特大型客运站等用电负荷集中场所的铁路变、配电所。 2.0.8灯桥 Bridge Lighting 设置在铁路站场和车场横跨股道的桁梁上安装有投光灯等照明设备的门形构筑物。 2.0.9远动 telecontrol 应用通信技术,完成遥测、遥信、遥控和遥调等功能的统称。 2.0.10远动系统 telecontrol system 对广阔地区的生产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系统,它包括对生产过程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显示等全部功能与设备。 2.0.11遥测 telemetering 应用通信技术,传输被测变量的测量值。同义词:远程测量。 2.0.12遥信 teleindication,telesignalization 应用通信技术,完成对设备状态信息的监视,如告警状态或开关位置、阀门位置等。同义词:远程信号。 2.0.13遥控 telecommand

光接入网现场验收内容及标准

光接入网现场验收内容及标准

光接入网现场验收内容及标准 一、光缆验收规范 1、管道光缆敷设 一)敷设管道光缆的孔位应符合设计要求。 二)在孔径90mm 及以上的水泥管道、钢管或塑料管道内,应根据设计规定在两人(手)孔间一次性敷设三根或三根以上的子管。 三)子管不得跨人(手)孔敷设,子管在管道内不得有接头。 四)子管在人(手)孔内伸出长度一般为200~400mm;本期工程不用的管孔及子管管孔应及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封堵。 五)光缆敷设前应按“8”字盘放,管井边缘要做好保护,防止光缆外皮被刮破。 六)光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按照设计要求的A、B端敷设光缆。 (2)敷设光缆时的牵引力应符合设计要求。 (3)光缆在各类管材中穿放时,管材的内径应不小于光缆外径的1.5 倍。 (4)光缆出管孔150mm 以内不得做弯曲处理。 (5)管道光缆根据接入需要按设计要求进行中间人孔预留。光缆余长应在人孔内盘放并固定。 (6)敷设后的管道光缆在人(手)孔内应排列、固定整齐。光缆在人(手)孔内子管外的部分应按设计要求保护。 (7)管孔及子管管孔均应按设计要求的材料进行堵塞。 (8)光缆在每个人孔内应按设计要求或建设单位的规定做好标志。 2、埋式光缆敷设 一)直埋光缆埋深应满足通信光缆线路工程设计要求的有关规定,具体埋设深度应符合上表的要求。光缆在沟底应自然平铺状态,不得有绷紧腾空现象。 二)直埋光缆与其他建筑设施平行或交越时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三)光缆可同其他通信光缆同沟敷设,同沟敷设时应平行排列,不得重叠或交叉,缆间的平行净距应≥100mm。 四)回填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充气的光缆在回填土前必须做好保气工作。 (2)先填细土,后填普通土,且不得损伤沟内光缆及其他管线。 (3)市区或市郊埋设的光缆在回填300mm细土后,盖红砖保护。每回填土约300mm处应夯实一次,并及时做好余土清理工作。 (4)回土夯实后的光缆沟,在车行路面或地砖人行道上应与路面平齐,回土在路面修复前不得有凹陷现象;土路可高出路面50~100mm,郊区大地可高出150mm左右。 3、架空光缆敷设 一)架空作业一定要注意好高空作业安全保护。 二)架空光缆敷设后应自然平直,并保持不受拉力、应力,无扭转,无机械损伤。 三)应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光缆的挂钩程式。光缆挂钩的间距应为500mm,允许偏差±30mm。挂钩在吊线上的搭扣方向应一致,挂钩托板应安装齐全、整

数据通信基础

信道的数据速率计算公式 在使用香农理论时!由于s/n(信噪比)通常较大,因此通常使用分贝(dB)表示,例如。s/n=1000.分贝表示就是30dB.如果带宽是3KHZ,这时的极限速率是30Kb/s 通常误码率小于10E-6。 8.2 数据通信基础技术 1.信道特性 数据通信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在一次通信中产生和发送信息的一端称为信源,接收信息的一端称为信宿,而信源和信宿之间的通信线路就称为信道。信道最重要的一个特性就是信道容量——也就是信道上数据所能够达到的传输速率。和信道相关的概念如下。 —带宽:是指发送器和传输媒体的特性限制下的带宽,通常用赫兹或每秒周期表示(对于模拟信道而言,其信道带宽W=最高频率f2-最低频率f1)。通常是信道的电路制成后,带宽就决定了,因此它是影响信道传输速率的客观性因素。 —噪声: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的干扰,这种干扰就称为噪声,它会使得信道的传输速率降低。

在数据通信技术中,人们一方面通过研究新的传输媒介来降低噪声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研究更先进的数据调制技术,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利用信道的带 宽。 图8-2 信道的数据速率计算公式示意图 从图8-2中,可以看出在计算信道的数据速率时有两种考虑的方式。 —有噪声:这时应该使用香农理论。 在使用香农理论时,由于S/N(信噪比)的比值通常太大,因此通常使用分 (S/N)。例如,S/N=1000时,用分贝表示就是30d 贝数(dB)来表示:dB=10 log 10 B。如果带宽是3KHz,则这时的极限数据速率就应该是C=3000 log(1+1000)≈3000×9.97≈30Kb/s(考试是会考该知识点的,应该记住这里的转换公式)。 对于有噪声的信道,我们用误码率来表示传输二进制位时出现差错的概率(出错的位数/传送的总位数),通常要求小于10-6。 —无噪声:这时应该使用尼奎斯特定律(也称为奈式定律)。 在计算时,关键的地方在于理解码元和比特的转换关系。码元是一个数据信号的基本单位,而比特是一个二制数位,一位可以表示两个值。因此,如果码元可取两个离散值,则只需1比特表示;若可取4个离散值,则需要2比特来表示。码元有多少个不同种类取决于其使用的调制技术,关于调制技术的更多细节参见后面的知识点,在此只列出常见的调制技术所携带的码元数,如表8-1所示。

电气化铁路常用标准规范目录---2011.5.13

电气化铁路常用标准、规范目录 1.通用类: 1.1.《铁路电力牵引供电设计规范》TB10009-2005 1.2.《电气图用图形符号》GB4728.1-2005 1.3.《铁路建设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文件编制办法》(铁建设 [2007]152号)TB10504-2007 1.4.《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621-1997 2.供电类: 2.1.《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1993 2.2.《电能质量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GB/T 15543-2008 2. 3.《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GB12325—2008 2.4.《牵引供电系统电能损失的计算方法》TB/T1653-1996 2.5.《牵引变电所变压器容量的计算条件和方法》TB/T1651-1996 2.6.《牵引供电系统电压损失的计算条件和方法》TB/T1652-1996 2.7.《牵引供电系统并联电容无功补偿装置的计算条件和方法》 TB/T2009-1987 3.变电类 3.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3.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1995 3.3.《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2008 3.4.《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1994 3.5.《35kV~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9-1992 3.6.《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 3.7.《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1993 3.8.《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2008 3.9.《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 14285-2006

《铁路抗震设计规范》条文定稿-05-07-18

1 总则 1.0.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统一铁路工程抗震设计标准,满足铁路工程抗震的性能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地区的新建、改建标准轨距客货共线铁路工程的线路、路基、挡土墙、桥梁、隧道等工程的抗震设计。客运专线铁路的抗震设计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设防烈度大于9度的地区或有特殊抗震要求的工程及新型结构,其抗震设计应作专门研究。 1.0.3 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附录D规定的地震基本烈度值。 1.0.4一般情况下,抗震设计可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规定的地震动参数执行。 对做过专门地震研究的地区,可按批准的设计地震动参数或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计。 对特别重要的铁路工程,其场地所在位置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1.0.5铁路工程应按多遇地震、设计地震、罕遇地震三个水准进行抗震设计。 1.0.6 铁路工程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抗震设计 seismic design  抗御地震灾害的工程设计,包括抗震验算及抗震措施。 2.1.2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2.1.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seismic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与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相应的水平加速度。 2.1.4多遇地震 low-level earthquake 地震重现期为50年的地震动。 2.1.5设计地震 design earthquake 地震重现期为475年的地震动。 2.1.6 罕遇地震 high-level earthquake 地震重现期为2450年的地震动。 2.1.7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characteristic period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2.1.8 隔震技术 isolation technology 在结构某些部位采用特殊元件改变结构的振动特性及耗能机制,减小地震时结构产生的地震力。 2.1.9 延性设计 ductility design 利用结构本身的非线性变形能力,消耗地震能量,进行结构抗震设计2.1.10 抗震措施 seismic fortification measures 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2.1.11 场地site 工程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正文)

1 总则 1.0.1为统一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贯彻国家有关法规和铁路技术政策,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小于、等于160km/h客货共线标准轨距的新建、改建Ⅰ、Ⅱ级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1.0.3 采用本规范进行设计时,荷载及桥涵基本构造应按铁道部现行的《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 2.1—3333)的规定采用;结构抗震设计尚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的规定。 1.0.4铁路混凝土桥梁应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宜优先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1.0.5 桥梁上部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竖向和横向及抗扭刚度。采用T型梁时,必须对横隔板施加预应力将梁片连为整体,必要时桥面应连接。1.0.6特殊结构及代表性桥梁应进行车桥耦合动力分析,其行车安全性、平稳性及舒适度指标应符合铁道部现行的《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 2.1—3333) 1.0.9条的规定。 1.0.7 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12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钢筋混凝土结构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以包括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 2.1.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以用预应力钢材预先施加应力的混凝土为主制作的结构。 2.1.3桥跨结构(上部结构) bridge superstructure 梁桥支承以上或拱桥起拱线以上,跨越桥孔的结构。 2.1.4简支梁 simply supported beam 两端为铰支承的梁。 2.1.5连续梁 continuous beam 有三处或三处以上由支座支承的梁。 2.1.6框架 frame 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而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 2.1.7顶进桥涵 jacked-in bridge or culvert 穿越既有线路用顶进方法施工的桥涵。 2.1.8支座 bearing 支承桥跨结构,并将其荷载传给墩(台)的构件。 2.1.9计算荷载 load for calculation 某一特定计算状态下,作用在结构或构件上的荷载。一般不包括预加力。 2.1.10运营荷载 service load 222

PON网络规划设计总体技术要求

PON网络规划设计总体技术要求 (2013版)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2013年7月

目录 第1章概述................................................................................................................................. - 1 - 1.1 背景介绍 ....................................................................................................................... - 1 - 1.2 定义内容 ....................................................................................................................... - 1 - 1.3 编制依据 ....................................................................................................................... - 1 - 第2章PON系统网络架构 ....................................................................................................... - 2 - 2.1 PON系统位置与定界................................................................................................... - 2 - 2.2 PON系统配置模型....................................................................................................... - 2 - 2.3 PON系统承载业务分类............................................................................................... - 3 - 第3章PON系统设计要求 ....................................................................................................... - 4 - 3.1 PON系统承载业务方案............................................................................................... - 4 - 3.1.1 集团客户业务......................................................................................................... - 4 - 3.1.2 家庭宽带业务....................................................................................................... - 12 - 3.1.3 营业厅接入业务................................................................................................... - 13 - 3.1.4 WLAN热点业务...................................................................................................... - 14 - 3.2 PON系统网元部署..................................................................................................... - 15 - 3.3 PON系统传输距离测算............................................................................................. - 17 - 3.4 PON系统内容量测算................................................................................................. - 17 - 3.5 PON系统上联带宽测算............................................................................................. - 19 - 3.6 PON系统保护............................................................................................................. - 20 - 3.7 PON系统网管设计要求............................................................................................. - 25 - 3.8 光分路器设计要求 ..................................................................................................... - 27 - 3.8.1 总体原则............................................................................................................... - 27 - 3.8.2 分光方案对比....................................................................................................... - 27 - 3.8.3 分光器的部署原则............................................................................................... - 28 - 3.9 光缆线路设计要求 ..................................................................................................... - 29 - 3.9.1 光缆芯数的配置原则........................................................................................... - 29 - 3.9.2 光缆线路路由的选择........................................................................................... - 30 - 3.9.3 共建共享模式下资源界面................................................................................... - 30 - 第4章网络配置要求...............................................................................................................- 30 - 4.1 QoS实现方式.............................................................................................................. - 30 - 4.2 VLAN划分原则............................................................................................................ - 31 - 4.3 IP地址规划原则........................................................................................................ - 32 - 4.4 安全和用户认证方式................................................................................................. - 33 -附录.............................................................................................................................................- 33 -

云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

云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 (2007年5月23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 通过2007年5月23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公布 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能力,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的领导,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按年度安排专项经费。 第四条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抗震防灾规划和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监理等的监督管理。 交通、水利、电力、铁路、民航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业有关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设计与施工的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工业经济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建设、地震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建设工程抗震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震、抗震意识。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建设、地震等部门应当将农村建设工程和民房建设的抗震设防纳入农村建设的规划,加强村(居)民自建房屋抗震设防工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咨询,提高城乡民房的抗震能力。 第六条建设、地震、科技等部门应当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隔震、减震等新技术。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建设、地震等部门在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中,应当强化责任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推行便民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章抗震设防要求 第八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二)抗震设防要求高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抗震设防要求的重大建设工程、重要建设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具体范围由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会同建设、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参考答案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 一、填空题 1.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信息位数是指__数据传输___速率。 2.我们平时用的GSM手机采用的是___无线___通信。 3.在通信领域中,数据分为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电脑里的硬盘存储的数据属 于___数字数据。 4.数据包分为三部分:__地址信息______,数据和___校验码____。 5.发送方计算机将数据切分成协议能够处理的较小的部分,称为__分组__. 6.__光纤____更适于高速,高容量的数据传输,因为它衰减程度低,信号纯度高. 7.接收方计算机将数据包中的数据复制到____缓存_____中,以便进行重新组 装. 8.数据可分为_模拟数据_和_数字数据_两大类。 9.调制解调器在信源端是把_数字_信号转换成_模拟_信号,在另一端是把_模拟 _信号反转换成__数字_信号。 10.数字信号实现模拟传输时,数字信号变换成音频信号的过程称为__调制____; 音频信号变换成数字信号的过程称为__解调_____。 11.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信息位数是指__数据传输____速率,而单位时间内 传输的码元个数是指__调制___速率。 12.串行通信可以有_单工__、半双工和_全双工__三种方向性结构。 13.数字调制的三种基本形式为_幅移键控ask_、频移键控法fsk和_相移键控psk. 14.为了能利用廉价的电话公共交换网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远程通信,必须将发送 端的__数字_信号变换成能在电话公共交换网上传输的_模拟_信号。 15._基带传输_是指在线路中直接传送数字信号的电脉冲的简单传输方式。 16.在数字信号脉冲编码方案中,全宽码又称为不归零码,包括_单极性全宽码_和_ 双极性全宽码_两种。 17.在算机通信与网络中,广泛采用的信号同步方式有_异步传输方式_和_同步传 输方式_两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