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昼夜交替和时差

昼夜交替和时差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一、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

2.昼夜现象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

也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现象地球自转在同一时刻上,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我们把向着太阳的半球,就是被太阳光照射到的这半边,叫做白天(昼半球);另外背着太阳的半球,就是没有被太阳光照射到的那半边,叫做黑夜(夜半球)。

昼夜交替(动态概念)

3.昼夜交替的周期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是一个太阳日。

4.昼夜交替的意义

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就使得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5.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不是同一概念

地球不透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形成昼夜现象,不论地球是否运动,该现象都会存在,而昼夜交替现象则是在地球运动起来后产生的,是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变化。

地球自转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即24小时,但是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地球上同样存在昼夜交替的现象,只是交替的周期变成了1年。

昼半球夜

球二、晨昏线(圈)

太阳平行光线

它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是平分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大圆圈。

是由晨线和昏线构成的。

1.晨线:

它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那么在这条线上的地方,都是正值日出。

2.昏线:

它是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那么在这条线上的地方,都是正值日落。

3.晨昏线的特点:

1)晨线把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其所在的平面经过地心,因而晨昏线是一个大圆圈;

2)晨昏圈所在的这个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晨昏圈永远与赤道相互平分,晨昏线一般把纬线圈分为两个部分:昼弧、夜弧;

昼弧是指处在昼半球里的各纬线圈的弧长;

夜弧是指处在夜半球里的各纬线圈的弧长。

4)晨昏圈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不断向西移动,西移的速度与地球自转的速度一致;

5)晨昏圈只有在二分日与某一经线圈重合,其它时间与经线圈相交;

6)晨昏圈只有在二分日与所有纬线圈垂直,其它时间与纬线圈相交、相离或者相切(相切只

能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各纬线)。

4.判断晨线和昏线

1)从定义上判读:

2)昼夜半球法(定向法):昼半球的东侧是昏线,西侧是晨线;夜半球的东侧是晨线,西侧是昏线。

3)时间法:晨线是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昼夜分界线;昏线是经过赤道上地方时18时的昼夜分界线。

三、时差

1.地球上不同地点的时刻早晚问题

1)由于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那么在同一纬度地区,我们位于东边的地点要比位于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因而在时间上就有了迟早之分,东边的时刻较早,西边的时刻比东边的地点后看到日出,时刻较晚。

2)如果不是在同一纬度地区,偏东的地点时刻一定早,但不一定先看到日出。

东边时刻早

西

2.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即经度不同,东西方向不同,见到太阳的早晚不同),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2)计时方法:各经度以每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或者说太阳最高,位于上中天)的时刻为12时。

3)早晚:东早西晚,即偏东的地点地方时早,偏西的地点地方时晚(注意:东西位置是相对的,地方时的早晚也是相对的)。

4)时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5)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

所求地方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4分钟/1°×经度差)

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总时差与自由时差计算的简便方法总结

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总时差与自由时差计算的简便方法总结 双代号网络计划中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是什么意思?

还有总时差的缩写为什么是TF,F是什么英文的缩写? 最佳答案 总时差是不影响总工期的情况下该工作拥有的时间 总时差其实就是机动时间或宽裕时间 F。。。。flexible: 自由时差是在不影响后续工作的情况下拥有的时间,可以简单理解就是多余的时间 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总时差与自由时差计算的简便方法总结 项目组织与管理和实物课程的考试都会涉及网络图的计算,双代号时标网络图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的计算是经常考到的,我在学习中总结了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快更准确的解决双代号时标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 一、自由时差,双代号时标网络图自由时差的计算很简单,就是该工作箭线上波形线的长度, 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很容易忽略,如下图: 其中E工作的箭线上没有波形线,但是E工作与其紧后工作之间都有时间间隔,此时E工作的自由时差为E与其紧后工作时间间隔的最小值,即E的自由时差为1。 二、总时差。双代号时标网络图总时差教材中的计算公式=紧后工作的总时差+本工作与该 紧后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所得之和的最小值 这样计算起来比较麻烦,需要计算出每个紧后工作的总时差,我总结的简单的方法如下:计算哪个工作的总时差,就以哪个工作为起点工作,寻找通过该工作的所有线路,然后计算各条线路的波形线的长度和,波形线长度和的最小值就是该工作的总时差。还是以上面的网 络图为例,计算E工作的总时差,

以E工作为起点工作,通过E工作的线路有EH和EJ,两天线路的波形线的和都是2,所 以此时E的总时差就是2。 再比如,计算C工作的总时差,通过C工作的线路有三条,CEH,波形线的和为4;CEJ,波形线的和为4;CGJ,波形线的和为1,那么C的总时差就是1。 施工管理中的自由时差和总是差的计算 一项工作的自由时差(FF)是指在不影响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的前提下,该工作所具有的机动时间,自由时差也叫局部时差或自由机动时间,其计算公式如下: FFi-j=ESj-k—ESi-j—Di-j= ESj-k —EFi-j FFi-j—工作i-j的自由时差。 ESj-k—工作i-j的紧后工作j-k的紧早开始时间,对紧后一项工作ESj-k = Tp 。 ESi-j—工作i-j的最早开始时间。 Di-j—工作i-j的持续时间。 EFi-j—工作i-j的最早完成时间。 工作总时差是指在不影响工期的前提下,该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以TFi-j表示。 即:TFi-j=LSi-j—ESi-j 或TFi-j=LFi-j—EFi-j LSi-j—在总工期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工作i-j的最迟开始时间。 ESi-j—工作i-j的最早开始时间。 LFi-j—在总工期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工作i-j的最迟完成时间。 EFi-j—工作i-j的最早完成时间。 中文词条名:工作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 英文词条名: 工作的总时差是指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工作的自由时差是指在不影响其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 从总时差和自由时差的定义可知,对于同一项工作而言,自由时差不会超过总时差。当工作的总时差为零时,其自由时差必然为零。 图上计算法计算工作时差

建设工程进度控制--总时差和自由时差

建设工程进度控制 例题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M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迟开始时间分别为第12天和第15天,其持续时间为5天。工作M有3项紧后工作,它们的最早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1天、第24天和第28天,则工作M的自由时差为()天。 A.1 B.3 C.4 D.8 [答案]C [解题要点]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的最小值为21,减去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12+5)17等于4。 2.在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M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15天,其持续时间为7天。该工作有两项紧后工作,它们的最早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7天和第30天,最迟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8天和第33天,则工作M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天。 A.均为5 B.分别为6和5 C.均为6 D.分别为11和6 [答案]B [解题要点]本题主要是考六时法计算方法。 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应等于其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所以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等于min[28,33]=28;工作M的总时差为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减工作 M的最早完成时间等于28-(15+7)=6;工作M的自由时差为工作M的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减工作M的最早完成时间所得之差的最小值:min[27-22;30—22]=5。 3.在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N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迟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0天和第25天,其持续时间为9天。该工作有两项紧后工作,它们的最早开始时间分别为第32天和第34天,则工作N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分别为()天。 A.3和0 B.3和2 C.5和0 D.5和3 [答案]D [解题要点]工作N的最早完成时间和最迟完成时间分别为20+9=29;25+9=34;所以其总时差为25-20=5。其自由时差为min[32,34]-29=32-29=3。 4.在工程网络计划中,判别关键工作的条件是该工作()。 A.结束与紧后工作开始之间的时距最小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太阳的视运动,揭示出表面看来是太阳在运动,而实际上是地球在运动(自转),让学生意识到在自然界中很多表面现象背后还隐藏着科学奥秘,教育学生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从同一地区白天和黑夜的现象人手,引发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背后的奥秘。第二,通过做模拟实验来了解昼夜的成因。第三,推算昼夜区域和某地时间。第四,列举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几种昼夜成因观点,进行人类探索昼夜成因的科学史教育。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不是什么新知识,学生已经从大量的生活经验和各种百科全书中知道昼夜现象,形成了初步、但还很模糊的宇宙观。他们虽然对昼夜现象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是要让他们解释清楚“为什么”就可能很困难了。 学习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评价任务 1.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进而认识昼夜交替的原因。 2.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图片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谈话: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1.提问: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讲述:人类很早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4.介绍对昼夜现象的探索。 5.交流各自的发现。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 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 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3)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3.学生实验。 4.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 5.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 6.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正确结论的人。 8.演示:当太阳(电灯)照射地球(地球仪)时,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那一

工程项目管理-总时差和自由时差

(3)总时差和自由时差。工作的总时差是指在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在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i—j的总时差用TF i—j表示;在单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i的总时差用TF i表示。 工作的自由时差是指在不影响其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在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i—j的自由时差用FF i—j表示;在单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i的自由时差用FF i表示。 注意: 从总时差和自由时差的定义可知,对于同一项工作而言,自由时差不会超过总时差。 当工作的总时差为零时,其自由时差必然为零。 在网络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工作的自由时差是该工作可以自由使用的时间。如果利 用某项工作的总时差,则有可能使该工作后续工作的总时差减小。 3.节点最早时间和最迟时间 (1)节点最早时间。节点最早时间是指在双代号网络计划中,以该节点为开始节点的各项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节点i的最早时间用ET i表示。 (2)节点最迟时间。节点最迟时间是指在双代号网络计划中,以该节点为完成节点的各项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节点j的最迟时间用LT j表示。 4.相邻两项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 相邻两项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是指本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与其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值。工作i与工作j之间的时间间隔用LAG i,j表示。 (二)双代号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方法 双代号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既可以按工作计算,也可以按节点计算。 1.按工作计算法 所谓按工作计算法,就是以网络计划中的工作为对象,直接计算各项工作的时间参数。这些时间参数包括: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早完成时间、工作的最迟开始时间和最迟完成时间、工作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此外,还应计算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 为了简化计算,网络计划时间参数中的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都应以时间单位的终了时刻为标准。如第3天开始即是指第3天终了(下班)时刻开始,实际上是第4?天上班时刻才开始;第5天完成即是指第5天终了(下班)时刻完成。

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的比较及例题

大家只要掌握如下知识点一般可以对付网络方面的考题。 自由时差小于等于总时差 总时差是不影响总工期的情况下该工作拥有的时差 自由时差是在不影响后续工作的情况下拥有的时差 打个比方有个工程分为2部分完成(后面称为A部分和B部分),总工期为4天。A部分需1天完成,其后续B部分要2天完成。当A拖延一天从第二天开始开工,项目全部完成正好4天,不影响总工期,所以总时差为1天。只要A拖延,后续工作B的最早开始时间一定受影响,当A部分拖延一天以上不仅影响后续工作B最早开始时间而且影响总工期。所以必须自由时差小于等于总时差 自由时差 例子1: 打比方你有个朋友坐晚上9点的火车去合肥到火车站发现忘带身份证了,打电话让你帮他送过去,为了不耽误他赶火车你必须在9点前将身份证交给他。那么当你交给他身份证时的时间与晚上9点之间的差距就是自由时差把身份证交给他是紧前工作赶火车是紧后工作把身份证交给他不能影响他赶火车也就是紧前工作最早完成不能影响紧后工作最早开始。 例子2: 是活动可以推迟,但是不影响后面活动按时开始的等待时间。比如夫妻俩要出门,老公洗了把脸,刮了刮胡子,穿好外衣就OK了,只用了10分钟。可老婆又是化妆,又是梳头,还得挑衣服,整整用了40分钟。老公虽然早就准备好了,可不能自己走,得等老婆收拾好了一块儿出门,所以老公等老婆的这半个小时,就是自由时差。与总时差不同,不是每个活动都有自由时差,只有当几项历时不同的活动同时并行执行,并且这几项活动全部结束后才能开始后面的活动时,这几项活动中用时较短的才有自由时差,并且自由时差一定是大于0的。 计算公式: 自由时差=所有紧后工作中最早开始时间最小值-最早结束时间 1 总时差=最迟完成时间—尚需完成时间。计算结果若大于0,则不影响总工期。若小于0则影响总工期。 2 拖延时间=总时差+受影响工期,与自由时差无关。 3 自由时差=紧后最早开始时间—本工作最早完成时间。 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精选题解(免B) 1、在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如果其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且工作i -j的完成节点j在关键线路上,则工作i-j的自由时差() A.等于零B.小于零C.小于其相应的总时差 D.等于其相应的总时差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的概念。由于工作i-j 的完成节点j在关键线路上,说明节点j为关键节点,即工作i -j的紧后工作中必有关键工作,此时工作i-j的自由时差就等于其总时差。 2、在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M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15天, 其持续时间为7 天。该工作有两项紧后工作,它们的最早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7天和第30 天,最迟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8天和第33 天,则工作M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天。 A.均为5 B.分别为6和5 C.均为6 D.分别为11 和6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六时法计算方法1、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其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所以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等于[28,33]=28 2、工作M的总时差 = 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 - 工作M的最早完成时间等于28-(15+7)=6 3、工作M的自由时差 = 工作M的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减工作M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太阳光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运动之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额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2、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概念及判断 晨昏线是 半球的分界线。首先它是一个大圆,相对于太阳来说是不动的,只是因为地球自转,相对于地球而言运动,所以晨昏线的更替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即自 向 更替。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要牢牢抓住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晨昏线的西侧是夜半球,东侧是昼半球,则为 线;反之,晨昏线的西侧是昼半球,东侧是夜半球,则为 线。 2、晨昏线(圈)的运动过程 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 向 运 动。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 ,晨昏线在以圆心为中心,在 和 之间摆动,如图所示:AB 为晨昏线(圈)(阴影部分为黑夜)

3、晨昏线、昼夜半球与太阳高度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 ③直射点A B的纬度之和等于90o;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o26′N)时, 切点B的纬度为66o34′N或66o34′S。 当太阳直射在20oS时,切点B的纬度为 70o′N或70oS。 4、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是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即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日即小时。 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但地球不自转有昼夜更替现象吗?合作探究 在下图中的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总时差与自由时差

工程网络计划精华 1.网络工程按工作持续时间划分:肯定型问题、非肯定型问题、随机。 2.总时差:不影响总工期的前提下,本工作可以利用的机动时间。 2)总时差为0的工作不一定是关键工作。 3)关键路线上总时差与自由时差均为0,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开始时间相等(Tp =Tc )。 4)当工作的总时差为零时,自由时差小于等于总时差,其自由时差必然为零,可不必进行专门计算。 5)关键工作紧前工作的总时差与自由时差相等(紧后工作只有关键工作)。 6)总时差和最迟完成时间以计划工期作为约束条件。 7)工程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等于()。 A. 单代号网络计划中终点节点所代表的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B. 单代号网络计划中终点节点所代表的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 C. 双代号网络计划中结束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的最大值 D. 双代号网络计划中结束工作的最迟完成时间的最大值

E. 时标网络计划中最后一项关键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8)已知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的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且工作M的开始节点和完成节点均为关键节点,下列关于工作M说法正确的是()。 A. 为关键工作 B. 总时差等于自由时差 C. 自由时差为零 D. 总时差大于自由时差 因为工作M的完成节点为关键节点,则该工作的紧后工作中必有一项是关键工作。如果该工作的完成节点是终点节点,那么其总时差就等于该工作的自由时差,就是时标网络图中波形线的长度。如果该工作的完成节点非终点节点,那么该工作的总时差等于其紧后工作的总时差与该工作自由时差的最小值。该工作紧后工作总时差的最小值是0,所以该工作的总时差等于自由时差。所以B正确。 9)工程网络计划中,关键工作是指()的工作。 A. 时标网络计划中无波形线 B. 双代号网络计划中两端节点为关键节点 C. 最早开始时间与最迟开始时间相差最小 D. 最早完成时间与最迟完成时间相差最小 E. 与紧后工作之间时间间隔为零的工作 正确答案:CD参考解析: 关键工作指的是网络计划中总时差最小的工作。 工作C的自由时差=(9+15+24-9-12)d=27d 工作F的自由时差为0. 某一工作的自由时差=指向该工作箭头节点的线路的持续时间之和的最大值-本工作所在线路的持续时间之和。如果本工作之前还有工作存在自由时差,则必须再减去之前工作的自由时差。 工作F的自由时差计算:F的箭头节点为5,指向该节点的线路只有一条,为1-2-3-5;工作F所在线路也只有一条,为1-2-3-5,两条线路持续时间相同,因此工作F的自由时差为0. 工作C的自由时差计算:C的箭头节点为8,指向该节点的线路有3条,分别为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2:1.3.2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第2课时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1)昼和夜的形成 (提问)——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讲述)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和昏线各占一半。晨昏线把地球表面平均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半圆线是晨线;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半圆线叫昏线。 (2)昼和夜的表达方法 (讲述)任一瞬间,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示。 (提问)什么是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 直射点上:太阳高度=90° (3)昼夜更替的产生 (讲述)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交替。 (4)昼夜更替的周期 (提问)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 ——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由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 ——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昼夜更替现象也会存在,但更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 2.地方时 (讲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

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且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提问)什么是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1)地方时 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 (练习)当60°E的地方时是9:00时, 则61°E的地方时9:04,75°E的地方时是10:00,哪根经线的地方时是8:00?——45°E 例题: A.已知经度差,求地方时 Eg.当我国领土最东端135°E的地方时为上午10点时,最西端73°E的地方时是几点? 135°-73°= 62°=60°+2° =4小时8分 10-4小时8分=5:52 B.已知地方时差,求经度 Eg.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早49分44秒,兰州的地理经度是103°53'E,计算北京的地理经度? 49分44秒48分104秒 12°26' 103°53'+12°26'=115°79'=116°19' (2)区时 A.时区的划分: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 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 的时间,即区时。 B.区时的计算(相邻两时区之间,时刻相差1小时) 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经度/15,结果四舍五入 eg.计算116°E所在时区 116/15≈7.7 东8区 110°W所在时区 110/15≈7.3 西7区 ②已知时区,求中央经线:时区×15 eg.计算东八区的中央经线 8×15=120°E 计算西三区的中央经线 3×15=45 45°W C.日界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的中央经线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 界线。 ①日界线特征 a.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变更,都从这条线开始。 b.实际的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照顾附 近国家居民生活的方便,避免通过陆地) ②过日界线时间的计算 a.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日期相差整1天,时刻相同 b.从东12区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1天;

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精选题解

1、在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如果其计划工期等于计算工期,且工作i -j的完成节点j在关键线路上,则工作i-j的自由时差()。 A.等于零B.小于零C.小于其相应的总时差 D.等于其相应的总时差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的概念。由于工作i-j的完成节点j在关键线路上,说明节点j为关键节点,即工作i -j的紧后工作中必有关键工作,此时工作i-j的自由时差就等于其总时差。2、在某工程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工作M的最早开始时间为第15天,其持续时间为7 天。该工作有两项紧后工作,它们的最早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7天和第30 天,最迟开始时间分别为第28天和第33 天,则工作M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天。 A.均为5 B.分别为6和5 C.均为6 D.分别为11 和6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六时法计算方法 1、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其紧后工作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所以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等于[28,33]=28 2、工作M的总时差= 工作M的最迟完成时间- 工作M的最早完成时间等于28-(15+7)=6 3、工作M的自由时差= 工作M的紧后工作最早开始时间减工作M的最早完成时间所得之差的最小值:[27-22;30-22]= 5。 3、在工程网络计划中,判别关键工作的条件是该工作()。 A.结束与紧后工作开始之间的时距最小 B.与其紧前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为零 C.与其紧后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为零 D.最迟开始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的差值最小 答案:D 解析:因为总时差最小的工作为关键工作,这是总时差的概念,而最迟开始时间与最早开始时间的差值就是总时差,所应选D。 4、当工程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小于计划工期时,则()。 A.单代号网络计划中关键线路上相邻工作的时间间隔为零 B.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关键节点的最早时间与最迟时间相等 C.双代号网络计划中所有关键工作的自由时差全部为零 D.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中关键线路上相邻工作的时距之和最大 答案:A 解析: B:当工程网络计划的计算工期小于计划工期时,关键线路上的工作的总时差就不为零了,所以双代号网络计划中关键节点的最早时间与最迟时间不相等B错; C:既然关键线路上的工作的总时差不为零,关键工作的自由时差不可能为零,所以C 错。 D:在关键线路上,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中关键线路上相邻工作的时距之和都应该最小。所以D错。 5、单代号搭接网络的计算工期由()决定。 A.终点虚拟节点的最早完成时间 B.最后开始的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C.最后一项工作的持续时间 D.可能由中间某个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 答案:D 解析:根据单代号搭接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过程,我们应知道,其计算工期可能由中间某个工作的最早完成时间来决定. 6、在搭接网络计划中,工作之间的搭接关系是由()决定的。 A.工作的持续时间 B.工作的总时差 C.工作之间的时间差值D.工作的间歇时间 答案:C 解析:在搭接网络计划中,工作之间的搭接关系是由相邻两项工作之间的不同时距决定的。所谓时距,就是在搭接网络计划中相邻两项工作之间的时间差值。 7、在道路工程中,当路基铺设工作开始一段时间后,只要提供了足够的工作面,路面浇筑工作即可开始,则路基铺设工作与路面浇筑工作之间的时间差值称为()搭接关系。 A.FTS B.STS C.FTF D.STF 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它是从开始到开始的关系。所选B。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1.3.2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1.3.2 地球自转与时差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二、能力目标 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 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教学重点』 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画法; 2、时间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地球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 『讲授过程』 『知识回顾』 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轨道 『新课讲授』 『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雅典奥运会,若想看直播现场,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17内容思考什么是晨昏线?地方时又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回答』略 『板书』一、晨昏线(圈) 『讲解』 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 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 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 阳的半球是黑夜(如图)。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 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晨昏线(圈)把经 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绿色虚线)和夜弧(兰 色虚线)。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晨昏线: 『板书』1晨昏圈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板书』2晨昏线的画法:S

『板图』 晨昏线的画法(图2)A 『学生练习』 在上图中的B 图和C 图上绘出晨昏线。 『学生回答』略 『讲解』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 1、 侧面图: 夏至日(6.22) 冬至日(12.22) 2 3、南极上空图 『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 『过渡』假如同学们就是太阳,地球对着太阳的一半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是黑天,由于每天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当北京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北京是12点时,纽约还是黑夜。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下一个问题: N N S S N N

工作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简易方法

项目组织与管理和实物课程的考试都会涉及网络图的计算,双代号时标网络图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的计算是经常考到的,我在学习中总结了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快更准确的解决双代号时标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 一、自由时差,双代号时标网络图自由时差的计算很简单,就是该工作箭线上波形线的长度,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很容易忽略,如下图: 其中E工作的箭线上没有波形线,但是E工作与其紧后工作之间都有时间间隔,此时E工作的自由时差为E与其紧后工作时间间隔的最小值,即E的自由时差为1。 二、总时差。双代号时标网络图总时差教材中的计算公式=紧后工作的总时差+本工作与该紧后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所得之和的最小值 这样计算起来比较麻烦,需要计算出每个紧后工作的总时差,我总结的简单的方法如下: 计算哪个工作的总时差,就以哪个工作为起点工作,寻找通过该工作的所有线路,然后计算各条线路的波形线的长度和,波形线长度和的最小值就是该工作的总时差。还是以上面的网络图为例,计算E工作的总时差, 以E工作为起点工作,通过E工作的线路有EH和EJ,两天线路的波形线的和都是2,所以此时E的总时差就是2。 再比如,计算C工作的总时差,通过C工作的线路有三条,CEH,波形线的和为4;CEJ,波形线的和为4;CGJ,波形线的和为1,那么C的总时差就是1。已知工作A的紧后工作是B和C,工作B的最迟开始时间为14,最早开始时间为10;工作C的最迟完成时间为16,最早完成时间为14;工作A的自由时差为5天,则工作A的总时差为()天。 A. 5 B. 7 C. 9

D. 11 这道题目的 解析: 工作B的最迟开始时间为14,最早开始时间为10得出A最早完成时间为10; A最早完成时间为10,工作C的最早完成时间为14,得出C工作持续4天; C工作持续4天,工作C的最迟完成时间为16得出C的最迟开始时间为12; C的最迟开始时间为12,B的最迟开始时间为14,得出A的最迟完成时间为12; 工作A的自由时差为5天,A最早完成时间为10,A的最迟完成时间为12,得出总时差为7。 搞不懂的是最后一句“A最早完成时间为10,A的最迟完成时间为12”既然求出这两个值,不是总时差是2吗,怎么就变成7了呢,还有总时差为2,怎么比自由时差还小,题目有没有什么问题?”求正确答案,求解答! 这个题如果按照解析来做的话是对的,教你一个简单的做法,时差的计算是最晚开始-最早开始,或者最晚完成-最早完成,可以得出,B的总时差是4天,C的时差是2天,后面往前面送,取最小值,也就是说取C的时差送给前面的工作A,A本身有5天的自由时差,加上后面送的2天,得到A的总时差是7天,这个是肖国祥老师的捷径办法,同理,前面往后面送,取最大值,如果按照解析算的话你要画出来,考试的时候时间有点紧张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教案课件优秀教学设计 3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 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 1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 2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 3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关键路径计算、总时差、自由时差一点通算法

关键路径计算、总时差、自由时差一点通算法

————————————————————————————————作者:————————————————————————————————日期:

关键路径计算、总时差、自由时差 1.关键路径 2. 总时差与自由时差的区别?总时差是指在不延误项目完成日期或违反进度因素的前提下,某活动可以推迟的时间。 总时差=LS-ES=LF-EF ? 自由时差是指在不影响紧后活动最早开始的情况下,当前活动可以推迟的时间。 自由时差=(后一活动)ES-(前一活动的)EF 所以总时差影响总工期,自由时差影响紧后活动。 (1)总时差(TF):当一项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和最迟开始时间不相同时,它们之间的差值是该工作的总时差。计算公式是:TF=LS-ES。 (2)自由时差(FF):在不影响紧后活动完成时间的条件下,一项活动可能被延迟的时间是该项活动的自由时差,它由该项活动的最早完成时间EF和它的紧后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决定的。计算公式是:FF=min{紧后活动的ES}-EF。 (3)关键路径。项目的关键路径是指能够决定项目最早完成时间的一系列活动。它是网络图中的最长路径,具有最少的时差。在实际求关键路径时,一般的方法是看哪些活动的总时差为0,总时差为0的活动称为关键活动,关键活动组成的路径称为关键路径。 尽管关键路径是最长的路径,但它代表了完成项目所需的最短时间。因此,关键路径上各活动持续时间(历时)的和就是项目的计算工期。 ?3.如何计算ES,EF,LS,LF (1)最早开始时间(ES):一项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取决于它的所有紧前活动的完成时间。通过计算到该活动路径上所有活动的完成时间的和,可得到指定活动的ES。如果有多条路径指向此活动,则计算需要时间最长的那条路径,即ES=max{紧前活动的EF}。 (2)最早结束时间(EF):一项活动的最早完成时间取决于该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和它的持续时间(D),即EF=ES+D。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一课。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教材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 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四种假说,其目的是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提出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使学生明白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才能加以判断;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大胆猜测,提出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假说进行解释。 【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快速计算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总时差与自由时差(原创)

快速计算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总时差与自由时差 2011年和2013年度二级建造师《施工管理》全国卷都涉及双代号时标网络图自由时差和总时差的计算,我总结了一些计算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自由时差分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该工作箭线上有波形线。第二种,本工作虽然没有波形线但要考虑其紧后的工作的时间间隔。如下图:单位为周 第一种:求H自由时差,直接读图,波形线长度1,即H自由时差是1周。 第二种:求D自由时差:箭线上没有波形线,但是D工作与其紧后工作之间都有时间间隔,D工作紧后工作有G和H,DG时间间隔是4,DH时间间隔是2,取最小值2,所以D的自由时差是2周。 二、总时差。双代号时标网络图总时差教材中的计算公式=紧后工作的总时差+本工作与该紧后工作之间的时间间隔所得之和的最小值

这样计算起来比较麻烦,需要计算出每个紧后工作的总时差,总结如下:计算哪个工作的总时差,就以哪个工作为起点工作,寻找通过该工作的所有线路,计算每条线路的波形线的长度和,波形线长度和的最小值就是该工作的总时差。 如计算D工作的总时差, 以D工作为起点工作,通过D工作的线路有DGI和DHI。其中DGI线路的波形线的和是4,DHI线路的波形线的和是3,所以E的总时差就是3。 再比如,计算A工作的总时差,通过A工作的线路有三条,ACGI,波形线的和为0;ADGI波形线的和为6;ADHI波形线的和为5,那么C的总时差就是0。 2013年二级建造师施工管理考试第36题(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 36.某分部工程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时间单位:天),工作A的总时差为()天。 A.0 B.2 C.3 D.1

地理13《地球的运动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新人教版)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 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 3.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 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 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昼夜交替的原因 2.地方时和区时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计算 ●教具预备 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地球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准备 地球自转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情景引题]我们知道,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形式,地球上许多的地理现象都与之密切相关,探究这些相关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是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板书标题) 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动手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 1.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平行光(利用投影仪上的光)照在地球仪以上时,地球仪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外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上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的交替。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初中大家就学习过,请大家结合课本16页倒数第三段来回答这个问题。(投影第一个小标题)(由学生回答出: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时,就产生了昼夜交替)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某一个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做成了模型,大家看,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边说边演示)。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转绘到学案图1上面去。 (投影活动1)请大家在学案图1上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并划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请学生上来指图) 2.师:此时我们可以看到,A点现在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上,它此时正看到日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A点会出现一次昼夜的更替。那么在下一时刻,A?(白天)。那么B点呢?(和

计算总时差_自由时差的解题思路

【例】一、某双代号网络计划中(以天为单位),工作K的最早开始时间为6,工作持续时间为4,工作M 的最迟完成时间为22。工作持续时间为10,工作N的最迟完成时间为20,工作持续时间为5,已知工作K只有M,N两项紧后工作,工作K的总时差为(A )天。A.2B.3C.5 D.6 解题思路:工作K的总时差等于其最迟开始时间减去最早开始时间,最早开始时间为6,因此求总时差只需要求最迟开始时间即可。根据题意,工作K的最迟完成时间应等于其紧后工作M和N最迟开始时间的最小值,工作M的最迟开始时间等于22-10=12,工作N的最迟开始时间等于20-5=15,因此工作K的最迟完成时间等于12,工作K的最迟开始时间等于12-4=8,总时差等于最迟开始时间减去最早开始时间等于8-6=2 【例】二、已知工作A的紧后工作是B和C,工作B的最迟开始时间为l4,最早开始时间为10;工作C的最迟完成时间为l6,最早完成时间为l4;工作A的自由时差为5天,则工作A的总时差为()天。A.5 B.7C.9 D.11答案:B 解题要点:根据题意,B 的总时差为4,C的总时差为2,TFA=MIN(LAGAB+4,LAGAC+2),而LAGAB和LAGAC的最小值为5(因为A的自由时差是其与紧后工作之间时间间隔的最小值),所以的TFA最小值为7。 【例】三、某工程网络计划中工作M的总时差和自由时差分别为5天和3天,该计划执行过程中经检查发现只有工作M的实际进度拖后4天,则工作M的实际进度(不影响总工期,但将其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始时间推迟1天)。 解题思路:总时差是不影响总工期的情况下工作的机动时间,自由时差是不影响紧后工作的情况下工作的机动时间,该工作的总时差为5天,自由时差为3天,该工作拖后4天,很显然,不会影响总工期,但会影响到紧后工作的最早开工时间。

昼夜交替教学设计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6.昼夜交替 一,教材分析 《昼夜交替》是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课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假设、验证”中,经历一次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认识到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24小时。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借助实验器材模拟实验→推测诸多现象中哪种情况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最大→分析得出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 2.“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教具。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1、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几组图片”,初步了解“昼夜”现象: ①提问:我们先来看几组图片,这每张PPT里每两幅图片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简要介绍“什么是昼,什么是夜?” 2、引入课题: ①提问:一昼夜有多长?昼夜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昼夜交替”现象,并宣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昼夜为什么会交替?”这个科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同一个地方的白天和黑夜两幅图片”,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二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昼夜交替”自然现象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二)模拟实验研究“昼夜交替”现象。 1、猜想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会引起昼夜交替现象? ①引导学生分析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 ②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才能使白天和黑夜轮流出现,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分小组讨论,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作出猜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