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记住李学勤!他将中国历史年代,往前推了2000年素材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记住李学勤!他将中国历史年代,往前推了2000年素材

记住李学勤!他将中国历史年代,往前推了2000年!

相信,几乎每个炎黄子孙,

都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而自豪,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

中华民族历史有据可考的确切纪年,

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

从西周上溯至夏的两千年,

由于历史年代模糊,

没有确定的年表,

国际学界的一些专家甚至认为

中华民族历史可信的历史

只有3000年……

到底有没有大禹这个人?

到底有没有大禹治水这回事?

夏商周三朝如何断代?

有一位叫李学勤的老人一语惊人,他提出要重估中国古代文明,因为中华文明在高度、广度、长度等方面都被严重低估了!

这位19岁从清华退学,

从临时工成为国宝级的大家,

一辈子就只做了一件事:

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奥秘,

——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寻根!

正是在李学勤带领和努力下,

将中国有据可依的历史年代,

向前推进了两千多年,

一直推到夏代初年。

虽然他的名字我们不甚熟悉,

在历史学圈儿,

李先生就是‘大神’一样的存在,

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等身份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遗憾的是,

2月24日0点11分,

李学勤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

享年86岁。

我们又一次以这种悲痛的方式,

认识这位共和国的脊梁。

NO.1

一片甲骨惊天下

19岁的他不惜从清华退学

1933年,李学勤出生在

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协和医院的大夫,

从他一出生,父亲就希望他能成为

一名出色的脑外科医生。

李学勤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梦想,

——成为一名科学家,

他从小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兴趣,

对数理逻辑情有独钟,

面对那些如同天书般的符号,

他看得津津有味。

在小学时他曾经将

易经64卦和28星宿画在钱币上,

研发了一套棋来玩。

他说:“我喜欢看读不懂的东西,

越看不懂就越想看、越想学。”

上中学后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数理逻辑的书籍,其中清华大学金岳霖先生

有关数理逻辑的专著让他爱不释手。

金岳霖先生

1948年,李学勤初中毕业,

为了实现自己成为科学家的梦想,

15岁的他报考了国立北平高等工业学校,

还考取了机电系的第一名。

可是在入学体检时,

却被告知自己竟然患上了肺结核!不要说能不能上学,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

确诊肺结核等于被判了死刑!

这吓坏了李学勤,

虽然后来证实这是一个错误,

但这个意外的小插曲,

改变了李学勤的人生道路。

没有上成大学的李学勤回到了中学,一天,一位同学偶然说的一句话,几乎是改变了他的命运:

我父亲告诉我,甲骨文是

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中国最难懂的东西就是甲骨文!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李学勤第一次听说了“甲骨文”,

对符号情有独钟的他,

特别想知道,

这个“甲骨文”到底是什么东西!李学勤当时就决定

“我一定要弄懂这个东西!”

1928年殷墟第一次发掘工作人员合影。彼时,“甲骨文”三个字

可是个经常能上报纸的“热搜词”。

从1928年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

殷墟考古一共进行了15次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甲骨文。

这些记录了商代的古老文字,

称得上是一片甲骨惊天下!

殷墟甲骨

当时,学界正在对

甲骨分期进行着激烈大讨论。

这些都让李学勤十分着迷,

他经常去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

阅读各种有关甲骨文的书刊和拓本,

由此机缘他认识了甲骨文专家曾毅公先生。曾先生看到这个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

如此喜欢甲骨文,

不禁起了爱才之心,

把那些并不对外开放的特藏书籍和

拓本也一并借给了李学勤。

1951年李学勤面临高考,

他希望能够在大学继续对甲骨文的研究,但是当时中国的大学并没有这个专业。

最终,他考入了清华大学,

跟随金岳霖学习数理逻辑。

可就在他在清华学习的第二年,国内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

按照当时的政策,李学勤应该转到北京大学哲学系继续学习。

一心想转到被北大考古系的李学勤得到的答复却是:

学习可以,但不能转系!

当年李学勤正在为

转系的事情绝望之时,

社科院考古所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考古所所长郑振铎听说有个年轻人

在甲骨文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和名气,希望他能够来帮忙拼合破碎的甲骨。拼合甲骨是一项艰难而又庞杂的工作,容不得半点的分心,

李学勤非常要想参与这项工作,

他下定决心,放弃了学历学位,

从清华退学,

成了中科院考古所的临时工!

退学之后的李学勤,

此生再也没有了校园求学经历。

NO.2

破译战国文字

李学勤终于心从梦想

在考古所终日醉心于符号和古文字中,

很快他提出了甲骨文“非王卜辞”学说,轰动学界影响至今。

之后,李学勤对形形色色的战国文字,诸如金文、陶文、古玺、货币等

文字进行了综合研究,

成为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

战国文字的异同

到了文革期间,

全国的科研工作几乎陷于瘫痪,

李学勤也不得不放下了

他喜爱的古文字研究,

参加各种大小“运动”。

1971年底,湖南省军区

在长沙东郊建造地下医院时,

遇到了一件怪事……

工人用钢钎进行钻探时

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

有人用火一点,

竟然蹿起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

湖南省博物馆马上意识到,

这有可能是一处古代墓葬!

果不其然,经过挖掘,

这里竟然就是后来被誉为

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的

长沙马王堆汉墓!

在1975年春,

马王堆汉墓帛书陆续出土,

李学勤终于迎来了再次工作的机会。听到可以工作的好消息,

李学勤形容自己“抱头鼠窜”一样赶紧跑去报到!

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现

和帛书的出土,

终于让李学勤等来了久违的工作。

古代帛书是很难在地下保存的,

所以到今天为止,

可以说是汉代以前的

这种帛书可以说真的是凤毛麟角

李学勤接手帛书的拼接和翻译工作,很快他便将《胎产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

等医药学文献拼接翻译。

经过李学勤之手,

这些穿越了2100多年的医学瑰宝,终于重见天日。

“马王堆医书”不仅成为

医学界专有名词,

其中一些内容甚至改写了传统医学史。

李学勤(中)

1975年12月,

湖北省云梦县出土大量秦简,

随即文物局派李学勤带队前往云梦。在当时秦简还未有出土先例,

李学勤还以为这次是误报。

同行的前辈张政烺说:

“如果真是秦简,

就请大家吃烤鸭。”

李学勤紧跟着说:

“我请吃薄饼!”

1976年,李学勤(右一)参与整理云梦睡虎地秦简到了云梦县看到竹简之后,

李学勤又惊又喜,

墓主人是一名与秦法相关的低级官吏,

这些竹简是货真价实的秦简!

经过20多天紧张地解读,

李学勤很快从这些篆隶混杂的字体中,

确定了1155枚竹简的基本内容:

书写的分明是秦国法律和户籍制度,

这引起了学术界的一次轰动!

上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县,

考古队听说有村民挖出

一块刻着符号的河光石,

石头上清清楚楚地刻着

19个古文字,

可文字到底写的是啥,没人知道!

经过李学勤的仔细考证,

将其破译解释为:

“现任监罟(监管捕鱼的小官)的罪臣公乘得在此看守陵墓,他的旧将曼

以此敬告后来的善良贤德之人。”

守丘刻石及其释文

李学勤对这块“守丘刻石”的破译,成为打开中山古国的钥匙,

后来考古人员据此推测,

在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存在王室陵墓。1977年,通过挖掘,

神秘的战国中山国

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古中山国精美的青铜器

“如果不是老先生破译了这石头上的19个字,可能它会永远被埋没,

而战国中山国的横空出世

可能要推迟多年。”

NO.3

一个像饭盒一样的青铜器

竟藏着3000年前的秘密

虽然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可是其中可以追溯到准确年号的历史,

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

甚至很多历史和考古学家认为,

“上古的尧、舜、禹是不存在的,

大禹治水也是杜撰。”

大禹治水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

先秦的很多历史细节

都变得扑朔迷离,

李学勤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

通过破译记录历史的古文字,

推进中国在夏商周时期的断代研究,

推进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年代,

这不仅是他的梦想,

也是中国史学家们的梦想。

1978年,李学勤出访澳大利亚时,

偶然在一本文献中

看到一个著录为“鲜盘”的青铜器,

他判断这可能是周穆王时期的器物,

可惜的是,这件重要的青铜器

是美国一个收藏家的藏品。

整整8年后,1986年春,

李学勤到英国考察中国的青铜器时,

一件光彩四溢、精美异常的鲜簋

马上吸引了他的目光。

鲜簋(鲜盘)西周中期前段(穆王世)

看着看着,他突然发觉青铜器上文字

跟8年前看到的“鲜盘”上的铭文一样呢。

这个簋的铭文太重要了,

可明确推算出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

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

的记载完全相符合。

李学勤非常激动,

这是证实历史年代最有力的佐证。

为了解决公元前841年

之前的中国历史年代问题,

1996年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上马,其目的就是要为这三个历史时期

确定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

为中华文明寻根。

63岁的李学勤,成为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

1986年9月,著名学者张政烺、胡厚宣、李学勤、林沄鉴定文物2002年,一件脏兮兮、

外观普通,长得像“饭盒”的青铜器

被带回了北京。

这件青铜器被土和锈覆盖,

体表铭文残缺,难以解读,

起初并未引起别人的注意。

当李学勤一眼看出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9个字时,

心砰砰砰跳得越来越急,

他意识到,这件青铜器上

一定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秘密!

凭着对古文字几十年的深入研究,

李学勤将98字铭文

逐一释读出来。

这竟然是一篇完整记载大禹治水的铭文,

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