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观沧海】全文与翻译资料讲解

古诗【观沧海】全文与翻译资料讲解

古诗【观沧海】全文与翻译资料讲解
古诗【观沧海】全文与翻译资料讲解

古诗【观沧海】全文与翻译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背景赏析】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作者简介】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小学必背古诗75首及译文

小学生75首必背古诗及译文 1.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诗: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2.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诗: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3.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诗: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4.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诗: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5.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诗: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6.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译诗: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带。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 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 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诗: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8.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诗: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9.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最新(曹操)诗词鉴赏《观沧海》最全中考鉴赏

《观沧海》(曹操)诗词鉴赏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艺术手法】1、虚实相生: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洪波涌起”衬托下文大海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2、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3、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互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3,《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中“志”的意思是志向。(2分) 4,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 5.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7.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3分)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可)。 5、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借助奇特的想象,运用夸张,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2分)

部编版小学必背古诗文首以及翻译

一上 1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2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3 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处却听不到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4 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5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6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7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8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乘舟将要远行离去,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9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观沧海》鉴赏题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曹操,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重点字词 1.临:登临。 2.何:多么。 3.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4.洪:大。 5.星汉:银河。 6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幸:庆幸。至:极点。 三、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四、重点题 1. 《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观”字统领全篇。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运用夸张和想象地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很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字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根据阅读感受,写出全诗的感情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观沧海》历届中考赏析题合集

《观沧海》诗词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这是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诗人创造出这样一个宏伟的意境,也最能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 【艺术手法】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五年中考试题】 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2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答案】C(2分) 【解析】“日月之行”四句,是作者想象之景,不是实景,实景是“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六句。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练习

第Ⅰ部分(10分) 一、默写《观沧海》 第Ⅱ部分 二、积累运用(8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并蒂(tì) 嗅到(xiù) 覆盖(fù) 花瑞(ruì) B、攲斜(qí) 祷告(dǎo) 烦闷(mèn) 亭亭(tínɡ) C、匿笑(nì) 沐浴(yù) 菡萏(dàn) 徘徊(huái) D、姊妹(zǐ) 繁衍(yán) 遮拦(zhē) 花瓣(bàn) 2.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5分) A、和外国朋友一样, 我们自己也是喜欢民族的、传统的形式和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的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 B、人类文化史上的大浩劫, 秦始皇的焚书, 中世纪的精神桎梏, 各个王朝的文字狱, 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真正中断、灭亡。 C、学校没有一个人否认今年能在教学上开创一个新局面不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D、是靠天等雨, 还是靠人找水?是人定胜天, 还是听天由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 3、选出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笑容可掬(双手捧着)无不骇然(惊惧的样子) B、力倦神疲(累)身材颀长(身体高) C、弃城而走(走开)孔武有力(勇敢) D、悉意经营(尽心尽意)卓越人物(非常优越, 超出一般) 4、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怨天尤人(责怪, 归咎) B、含辛茹苦 (吃, 比喻忍受) C、言简意赅 (完备) D、乳臭未干 (难闻的气味) 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趋之如归(追赶)猝不及防(突然, 出乎意料) B、望洋兴叹(发出)言简意赅(完备) C、萍水相逢(浮萍)趾高气扬(脚) D、煞费苦心(极, 很)风尘仆仆(比喻旅途辛苦) 6、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诗歌鉴赏汇编《观沧海》

诗歌鉴赏《观沧海》 (一)阅读下面的诗,完成6-7题(4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诗中“竦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2分) 7.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全诗借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B.“东临碣石”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名了观沧海的地点。 C.“水何澹澹”两句,动静相衬,写出了大海的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5分) 观沧海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对《观沧海》《望岳》两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都采用写景抒情的方式。 B.两首诗都运用了想象的方法。 C.两首诗都有对偶句。 D.两首诗都是篇末点题。 7.《观沧海》中的“星汉”指的是_______;《望岳》中的“岱宗”指的是______。(2分) 7.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2分) (1)《观沧海》的“观”即“看”,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北征乌桓胜利班师心情乐观;二是所写对象大海雄伟壮丽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2)《望岳》的“望”即“看”,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并未登山,而是在山脚下远望泰山;二是作者想象登山泰山之巅、雄视天下的壮观景象。() 6、两首是分别以和字总领全篇。(2分) 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都描写了雄伟壮丽的景色。 B都融入了作者浪漫的想象。 C都具体描绘了事物的景象。 D都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三)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6-7题(4分) 1.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2分)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 2.作品中的大海具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想要 的抱负。(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7——8题(4分) 7.诗中“志”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五)阅读下面的曲,完成7-8题。(4分) 7、总领全篇内容的诗句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可以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小学生必背古诗30首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泉眼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一个蓬头小孩学着大人钓鱼,侧身坐在莓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不敢大声答话。 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清风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贴的门神),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桃红柳绿,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到处都有迎风招展的酒旗。到处是香烟缭绕的寺庙,亭台楼阁矗立在朦胧的烟雨之中。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没有打磨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水一片翠绿的颜色,恰似白银色的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风吹落了很多的秋叶,催开了早春二月的鲜花;吹过江,卷起千层高的大浪;吹入竹林,吹歪了万竿的竹子。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还是那样照着关塞,离家万里远征,将士至今仍没有回还。 如果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胡人的军队越过阴山。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

《观沧海》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

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解析】A 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C 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古诗30首带翻译

古诗(带翻译) 背诵(不会读的查字典和资料) 三(2 )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背景 韦应物( 737-792),唐 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 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 成为有名的诗人。其诗多写 田园风物,以古风和五律最 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 后人将他与柳 宗元 并 称为 “韦柳”。 古诗今译 涧边丛生的幽草特别让 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 在婉转啼鸣。带雨的春潮在 傍晚来势更湍急,荒郊野渡 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名句赏析 ——“野渡无人舟 自横。” 2 塞下曲——卢 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者背景 卢纶( 748-800),唐 代 诗人。字允言,河中蒲 州(今 山西永济)人。 “大历十才子 ” 古诗今译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 将 军深夜拉动了强弓。黎明 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 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 ——“林暗草惊 风, 将军夜引弓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背景 王之涣( 668-742),唐 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 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 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 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 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 词》、《登鹳鹊楼》等。 古诗今译 奔腾的黄河就来 自云 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 吹 羌笛 的就不 要怨杨 柳不 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 名句赏析 ——“羌笛何须 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古诗今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 渐下 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 景,请 再登上一层高楼。 名句赏析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作者背景 刘禹锡( 772-842),唐 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 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 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 贞革新而被流放, 性格豪迈, 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 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 而称他 “诗豪”。他的七律和 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 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 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 生面之作。 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 很有特色。 4 登鹳 雀楼——王 之涣

古诗文《观沧海》赏析

古诗文《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 魏晋: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译文及注释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注释(1)观:欣赏。(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4)沧:通“苍”,青绿色。(5)海:渤海。(6)何:多么。(7)澹】 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8)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9)萧瑟(xiāo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11)日月:太阳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13)星汉:银河。(14)幸:庆幸。(15)甚:极其,很。(16)至:极点。(17)

哉:语气词。(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19)以:用(歌以咏志)。(20)志:理想。(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观沧海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像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内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1、文体介绍: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学习赏析《观沧海》 2、了解诗人:课文注解 三、赏析诗歌 1、一读扫清文字障碍,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2、二读弄清词义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8)若;好像 3、三读想象画面 1) 登山望海临观——开阔豪迈 2)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水澹澹山岛——景象雄伟 3)草木茂盛丛生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4)风起水涌秋风洪波—— 以上为诗人所“观”之景:实景 诗人的想象:日月经行星汉灿烂——出自海中:虚景“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观沧海》曹操赏析习题

《观沧海》曹操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诗歌鉴赏知识梳理完整版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

《观沧海》教学案知识梳理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着的《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着作和《》、《观沧海》、《薤 露》、 《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三曹: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 三、【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 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海:渤海沧海:大海。 4、何:多么(程度副词)。 5、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6、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耸立。 7、萧瑟: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 8、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洪:大。 9、若:似,好像。 10、星汉:银河。

11、幸:庆幸。甚:极点。至:非常。幸甚至哉:真是幸运到了极点。 12、歌:诗歌。13、以:用来。 14、咏:表达,抒发。志:理想。咏志:即表达心志。 四、【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一丛一丛到处都是,各种草儿长得十分繁茂。 树木被风吹动发出飒飒的声响,海上翻涌起巨大的波涛。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歌吟自己此刻的心志。 五、【赏析】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观察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统领全诗。点 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辽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 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更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古诗观沧海·东临碣石翻译赏析

古诗观沧海·东临碣石翻译赏析 《观沧海·东临碣石》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曹操。其古诗全文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前言】 《步出夏门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用乐府旧题创作的组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作者北征乌桓胜利时。这组诗共分五部分,开头是序曲“艳”,下面是《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作品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注释】 ⑴碣(ié)石:原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大约在6世纪中叶以后,碣石山前的近岸成为陆地而离渤海较远,使碣石山不再成为观海的胜地。 ⑵沧海:大海。海水苍青色,因此称沧海。

⑶澹澹(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 ⑷竦(ǒng)峙:挺立。“竦”和“耸”相同。 ⑸“幸甚”两句:这是为配合音乐的节律而附加的,每一章后面都有,跟正文没有什么关系。 ⑹鵾(ūn)鸡:古书上说的一种形似天鹅的大鸟。 ⑺鸷(zhì)鸟:凶猛的鸟。 ⑻镈(bó):古代锄类农具。 ⑼流澌(ī):江河解冻时流动的冰块。 ⑽蘴(fēng):古同“葑”,芜菁。藾(ài):蒿类植物。 ⑾神龟:古人将它作为长寿动物的代表。 【翻译】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

30首古诗

30首古诗

一年级2017——2018年学年度上学期国学经典诵读 古诗三十首 (一)dēnɡɡuàn què lóu táng wánɡ zhī huàn 登鹤雀楼唐王之涣 Bái rìyīshān jìn, huáng hérùhǎi li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yùqióng qiān lǐmù, gèng shàng yīcéng lóu。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qiū fēng yǐn táng liú yǔ xī 秋风引唐刘禹锡 hé chù qiū fēnɡ zhì, xiāo xiāo sònɡ yàn qún。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zhāo lái rù tínɡ shù,ɡū kè zuì xiān wén。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三)qiū yè jì qiū yuán wài táng wěi yīng wù 秋夜寄丘员外唐韦应物 huái jūn shǔ qiū yè , sàn bù yǒng liáng tiān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kōng shān sōng zǐ luò , yōu rén yīng wèi mián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四)qiū rì hú shàng táng xuē yíng 秋日湖上唐薛莹 luò rì wǔ húyóu, yān bō chù chù chóu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 shěn fú qiān gǔ shì, shuí yǔ wèn dōng liú。 沈浮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五) sù jiàn dé jiāng táng mènɡ hào rán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yí zhōu bó yān zhǔ , rì mù kè chóu xīn。 移舟泊烟渚 , 日暮客愁新。 yě kuàng tiān dī shù , jiāng qīng yuè jìn rén 。 野旷天低树 , 江清月近人。

《观沧海》古诗赏析

《观沧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