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俄罗斯经济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当代俄罗斯经济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当代俄罗斯经济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当代俄罗斯经济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当代俄罗斯经济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李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室主任、教授

一、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史研究的状况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学者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评价表现出否定的趋势。1990年代的主流观点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这里既有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以E.盖达尔为代表,也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以A.布茨加林为代表。E.盖达尔在其1995年出版的《国家与演变》将苏联经济的不同阶段分别称为列宁时期“军事共产主义”、“拥有市场和私有制成分的国家垄断即帝国主义经济”、斯大林时期“取消市场和私有制的极权主义经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带有半荫蔽市场和影子私有制成分的国家垄断即帝国主义经济”、 戈尔巴乔夫时期“逐渐向公开的私有制和合法的官僚市场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他这样评价苏联:“正是这个官僚主义国家决定了俄罗斯历史的轨道。国家使现代历史可怕地扭曲了……这个自我吞噬的国家破坏着社会,将其置于脚下,最终也将毁掉自己。”1俄罗斯“新马克思主义”者A.布兹加林同样也全盘否定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他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实行的“计划”和“全民所有制”是典型的“庸俗社会主义”。他使用“变异的社会主义”概念来界定苏联的社会制度,并认为这是一条死路。这一制度一方面很好地适应了20世纪苏联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环境”;另一方面也远离了通向共产主义的轨道。它适应了在殖民帝国、法西斯大国等的包围中生存、成长和斗争,而同时却没能适应科技革命、后工业和信息社会起源的新条件,它不能真正应对20世纪后半期遍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财富增长以及社会化和民主化所带来的挑战。2 20世纪60-70年代“变异社会主义”的内部问题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已经不能在保持原有形象的框架内得到解决,以至于到了80年代中期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使旧制度发生向着“自由王国”的新变异,要么崩溃。前者由于旧制度的刚性已不可能,结果只能是“变异社会主义”以死忘来了断自己。3

但是也有学者一分为二地给予了客观评价。Л.阿巴尔金认为,不能把苏联模式与社会主义的经济类型混为一谈,但他同时强调在评论这一模式本身时需要尽量地摆脱情感因素并尊重事实。这样的经济模式保证了经济在短时期内的快速增长,在苏联战前时期其经济发展速度也是达到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有关。4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过对1990年代经济改革的反思,这种客观评价逐渐成为主流。目前在俄罗斯经济和历史文献中存在着将新经济政策理想化的趋势,肯定新经济政策的成就。5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B.库德罗夫在其2006年出版的《俄罗斯国民经济》中认为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特别是中国和越南在改革时期学习了俄罗斯的新经济政策的经验,直到今天还受到它的影响。新经济政策在部分地转向市场经济基础上取得了杰出的成绩,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国家和社会生活得到改善。不过,他也新经济政策只是过渡性的而非系统性的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要么前进要么后退。苏联后退了,从市场回到了“战时共产主义”,而中国和越南则放弃了过时的非市场体制向着成熟的市场和民主前进了。他指出,某些俄罗斯经济学家对今天的俄罗斯回到新经济政策的主张不仅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且是历史的倒退6。B.库德罗

1Гайдар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иэволюция. М.: ЕврАзия. 1995 г. С.1999-200.

2ХовартМ., Рынокбезотчужденияи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Альтернативы. 2001 г. №2.

3参见:李新、刘晓音,俄罗斯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述评,《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4参见:АбалкинЛ., Курспереходнойэкономики. М.: Финстатинформ. 1997 г.; 李刚军、张红等译《阿巴尔金经济学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参见王丽华主编的《历史性突破:俄罗斯学者论新经济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该书汇集了俄罗斯学者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成果。

6КудровВ.М.,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экономикаРоссии. М.: Дело. 2006 г. С.230.

夫在肯定苏联经济模式在1930年代创造的世界经济奇迹的同时他也认为苏联生产的工业制成品不具有世界标准的竞争力,况且经济增长也是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支撑的,形成了畸形的严重失衡的经济结构,更以严厉的口吻指出,战后最终形成的以强硬的垂直政权为基础的非市场的苏联经济模式“实际上是没有出路的,是乌托邦理论的结果,是违背经济和历史客观规律的。”7战后,1950-1990年期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3倍,50年代后半期经济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到了70年代末以后经济增长趋于停滞。战后经济的突出特点就是生产资源使用的严重浪费。随着时代的变化,当时形成这一模式的特殊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Л.阿巴尔金指出,工业化时代结束了,战争时期结束了,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以及文化和教育水平提高了,人生价值体系也开始发生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相应地要求进行根本性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改革。经过60年代的改革,苏联的建设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说明,经济体制的潜能巨大,“当释放体制内部功能的时候,社会蓬勃地出现首创与创造性的追求。”8但是第一次的改革成效很快就结束了,改革停滞了。因为60年代末对西伯利亚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有力地弥补了维持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要,从此苏联经济越来越依赖于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出口。从而绕开了科技进步和经济改革。B.库德罗夫认为,以垂直政权和国家所有制为基础的苏联经济模式的危机客观上要求进行市场改革。但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尝试并没有带来必要的成果,柯西金的改革也遭到了封杀。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社会出现了裂痕,变革的必要性越来越明显。经济学家们也划分成了市场派和非市场派,苏共党内也分裂成保守派和自由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继新经济政策以来苏联最激进的市场改革,但未能坚持到底。B.库德罗夫强调,1917年十月建立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是自然的,其基础和制度与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要求发生了矛盾。9

80年代末90年代初,向市场经济过渡提到了议事日程。以E.盖达尔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他在《国家与演变》中认为“欧洲文明是最成功的”,而欧洲文明的基本点就是“世代培育起来的私有观念”。所以,俄罗斯摆脱落后实现现代化的捷径只能是照搬西方的经验,“从东方的道路转到西方的道路上来”,摆脱“东方的野蛮和专制”。10相信市场创造奇迹的能力,主张“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调节经济,要求停止国家对经济工作的干预,认为市场与计划水火不相容,让市场的“自然法则”发挥作用,“物竞天择”,打破国家所有制,实行私有化,推行纯粹意义上的私有制。Л.阿巴尔金则提出了向可调节的市场经济过渡方案,与激进的自由市场经济学流派相抗衡。主张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相互之间平等竞争;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市场是协调社会生产参加者的活动的主要工具;在灵活的经济和社会计划基础上实行国家调控经济;将公民的社会保障作为国家最主要的任务。11然而,对这两种改革方案戈尔巴乔夫未能做出决定性的抉择,结果使得自由民主派获得胜利。

90年代中后期,E.盖达尔实施“休克疗法”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地显现出来,反对声此起彼伏。许多自由派学者纷纷与盖达尔划清了界线。H.科索拉波夫认为,“简单地从西方搬来某些东西,移植到俄罗斯的土壤上,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俄罗斯文明的本质。”12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C.格拉季耶夫指出,1991年末西方某些人士强加给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是一种激进的、极端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方法,是“华盛顿共识”的最野蛮形式,是国际法

7КудровВ.М.,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экономикаРоссии. М.: Дело. 2006 г. С.291.

8АбалкинЛ., Курспереходнойэкономики. М.: Финстатинформ. 1997 г.; 李刚军、张红等译《阿巴尔金经济学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9Тамже. С.427.

10Гайдар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иэволюция. М.: ЕврАзия. 1995 г. С.53.

11参见:АбалкинЛ., Курспереходнойэкономики. М.: Финстатинформ. 1997 г.; 李刚军、张红等译《阿巴尔金经济学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转引自张树华、刘显忠,《当代俄罗斯政治思潮》,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92页。

意义的“种族灭绝”。具有仇视俄罗斯和反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滋生了敌视、敛财、堕落、暴力、邪恶以及恣意妄为、毫无正义感等等现象。其目的就是为了国际资本的利益而剥夺债务国的国家主权,严格控制这些国家的政府行动,确保他们的政策与外国“投资者”的要求相符。他赞成市场经济,认为国家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支持是必须的,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十分危险。他主张恢复和加强俄罗斯国家作用,保障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发展;保护俄罗斯公民精神、经济、社会和其他权利及合法利益;发展国家所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为基础的经济;保持和发展国家生产、科技和知识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本国农工综合体和轻工业综合体商品生产者的利益;保障社会的环境安全;保护俄罗斯人民民族精神道德和文化价值观。13A.布茨加林认为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在不适应的技术条件、社会文化、政治状况等因素条件下,强行实现市场改革的结果,造成了极不正常的经济制度,徒具市场的表面形式,而实际上却掩盖着复杂的结构层面和非常独特的关系。独联体国家大规模地迅速从计划经济向所谓的市场经济过渡,其结果是发展了前市场和半市场经济关系,有自然经济,有“寻租”,也有新贵族各种权利形式的人身依附关系。用市场原教旨主义范式来解释这些国家社会经济转型,严重歪曲了世界的真实关系。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转型经济是非常复杂的,而“市场”只是经济空间中许多复杂的结构层之一。14

而B.库德罗夫则认为,90年代俄罗斯进行的经济改革使国家摆脱了无效的行政命令体制,实现了1992年通过的经济改革纲领,打下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关系和机制已经形成,实现了财政稳定,并为世纪之交的经济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他也不否认俄罗斯为此所付出的严重代价,但他认为这都是年轻的改革家们的失误造成的。15在谈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因素时,E.亚辛甚至这样认为,“俄罗斯目前以及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就首先就是由90年代的市场改革……自由主义的市场改革,把国家从共产主义和计划经济当中解放出来,这才是赋予俄罗斯以及其他经济转型国家以巨大发展优势的一个长期性因素”。16他在自己的著述《俄罗斯经济:市场改革的起源和全景》同时认为损失是巨大的,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甚至把90年代俄罗斯出现的无政府状态和混乱局面粉饰为“而混乱……这则是俄罗斯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自由……好比空气之与于人一样不可或缺”。

与前面提到的学者不同,Л.阿巴尔金采取了比较客观的态度评价市场经济改革,认为“这段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改革破坏性任务,建立起了市场经济的基础要素及其基层构架,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混合经济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条件,各种企业家联盟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和社会政治结构。同时,经济改革的不成功也显而易见,对市场威力的崇拜和排除国家对经济调节作用的做饭与战后改革经济的国际实践相矛盾,并且不符合俄罗斯的客观经济条件。“我们的生活危机四伏:经济崩溃,国家解体,理想破灭和道德沦丧”,“如果不悬崖勒马,不停止破坏活动,国家将受到金融崩溃的威胁……给未来提供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应该全力巩固权力机构的权威和责任心”。17世纪之交,俄罗斯面临着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人们开始进行反思。俄罗斯人普遍认为上世纪最后十年是俄罗斯近百年中最糟糕的时期。这十年俄罗斯经历了制度性崩溃和系统性的危机,经受了国家分裂、生活和道德水平下降,社会和百姓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正是这方面的反映,普京对俄罗斯八年的治理整顿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和拥护。

13参见:C.格拉季耶夫,《俄罗斯改革悲剧与出路》。佟宪国,刘淑春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刘淑春,俄罗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改革的教训,《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11;ГлазьевС.:Благосостояниеисправедливость. Какпобедитьбедностьвбогатойстране. М.: 2003;Геноцид. М.: 1998;Почемумысамыебогатые, аживемтакбедно.?М.: 2003;Обучениерынку. М.: 2004。

14参见李新、刘晓音,俄罗斯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述评,《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3期。

15参见КудровВ.М.,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экономикаРоссии. М.: Дело. 2006 г. С.506.

16 E.亚辛,俄罗斯能否在21世纪成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大国?《俄罗斯研究》,2007年,№1。

17李刚军、张红等译《阿巴尔金经济学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9页。

二、当代俄罗斯经济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俄罗斯马克思主义作为官方意识形态被新自由主义所取代,当局按照西方的模式来进行社会的改造。更有人宣称应该公开宣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有罪的意识形态”。俄罗斯经济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转轨,西方经济学潮水般地涌入俄罗斯高校,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充斥经济学界。俄罗斯全面移植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展开了以政治多元化、经济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激进式转轨。然而,照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效仿新自由主义主导的“休克疗法”转轨道路却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经济恶果,这一举措使国民经济在整个20世纪的90年代遭受了超过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大危机,甚至超过二战时期的大规模破坏。1990年代末普里马科夫政府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结束,普京执政八年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探索适合俄罗斯特点的经济改革道路,促使经济以年均7%的速度保持了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与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理论界开始对1990年代对西方经济学范式的“大跃进”进行反思,否定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同时,出现了经济学范式的多元化趋势:

(1)马克思主义复活。俄罗斯经济转轨的失败和新自由主义被抛弃后经济的迅速复苏,使新自由主义者陷入了困境,他们明显地感到了理论的贫困,无法接受和解释这个现实。不得不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贡献。极端自由主义者、“休克疗法”的实施者E.盖达尔和B.马乌在俄罗斯最高权威的经济学杂志《经济问题》2004年第5和6期上连载长篇论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世俗哲学”之间(自由主义辩护)》,在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的全方位科学。文章认为,马克思理论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历史哲学理论、历史分析的方法和经济史理论。所以,正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和对经济史的诠释成为E.盖达尔和B.马乌最感兴趣的问题。E.盖达尔和B.马乌确信,“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发达国家和后共产主义的俄罗斯经济中自由主义趋势占上风的原因。可以用来研究现代社会现象,解释世纪之交自由主义大获全胜的原因。”甚至把自己标榜为“自由马克思主义”。该论文一发表,即刻引发了俄罗斯理论界的大地震,引发了俄罗斯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激烈讨论。之后立刻招致俄罗斯经济学界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的严厉抨击。俄罗斯A.布兹加林即刻在《经济问题》杂志2004年第7期发表长篇文章《我们为什么需要自由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辩护”进行了严厉的抨击。2004年10月,摩尔曼斯克国立科技大学B.罗斯库托夫教授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了《马克思主义及其自由主义的庸俗化者》的报告,对E.盖达尔和B.马乌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自由主义辩护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俄罗斯国立高级经济学院教授和莫斯科大学首席研究员,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副部长Л.格列布涅夫在《经济问题》2004年第10和11期也发表长篇论文加入了这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大讨论。这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激烈论战和交锋,多数学者承认马克思的遗产今天仍有重要价值。以A.布茨加林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独树一帜。主张继承传统马克思主义及其现代国际流派的成就,应该以批判的和创造性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理论、方法和现代经济的统治力量——市场和资本。他林认为,俄罗斯的“自由主义帝国”显然需要完整的理论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1990年代丧失了国家意识形态和坚实的社会哲学理论,充满了自由主义幻想。结果使得自由主义者们不得不再向马克思主义求援,原因是什么呢?显然,如果认为E.盖达尔和B.马乌接受的远不是整个马克思主义,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其他所有遗产的全面批评,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划分成“好的”和“坏的”两半。这完全是错误的。18

(2)新制度经济学范式日臻成熟。俄罗斯对西方经济学的接受逐渐开始理性化,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转向了新制度经济学,并用该经济学范式去反思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制度变迁的教训。世纪之交涌现了一大批的制度经济学教科书和专著,莫斯科国立大学出版

18参见李新,俄罗斯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论战,《社会科学报》,2005年9月8日。

了制度经济学的系列出版物。在产权理论方面,他们认为俄罗斯的私有化使国有产权转入了内部人而非外部人手中,形成了无效率的所有者;转型过程中交易成本过大,造成市场准入障碍和影子经济。俄罗斯著名制度经济学家B.波尔杰罗维奇认为,经济制度移植是从一种经济环境到另一种发展较低级的经济环境的制度移植,移植的含义在于加速制度变迁19。但是,制度移植是具有风险的并常常是昂贵的举措,其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并且往往是滞后的。由于可能出现的失灵还会有额外的成本支出,移植的制度往往会失灵。移植或模仿正式规则,可能会导致这个新的制度完全不同于移植体的原制度,甚至可能是无效制度,从而形成制度冲突,制度冲突产生于供体与受体制度条件的差异。他指出,正是激进的决策总是会产生制度陷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决不是任何制度在一个文化环境中是有效的,就必定在另一个文化环境中也会有效运行。必须考虑到文化惯性和产生制度冲突的可能性。1990年代发生在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大规模的经济转型表现出的结果不能令人满意。俄罗斯尝到了最苦的苦果。价格自由化造成了比多数专家所意想不到的物价飞涨。不惜一切代价稳定物价的努力决定了支付危机的形成和物物交换的出现,也就是形成了新的非货币经济。尝试改革税收体系又促进了影子经济的发展。为了创造竞争环境而削弱国家对资源流动的控制,反而造成了空前的腐败泛滥。休克式私有化的结果没有产生有效的私人有产者,反而形成了一种无效的组织形式——归劳动者所有的开放式股份公司。所有这些变形都伴随着空前深刻和无法预见的生产衰退。陷入了深深的制度陷阱。B.波尔杰罗维奇认为,就制度移植的方式来说,激进自由主义的“休克式”战略仅仅局限于引进形式上的制度。但是,每个规则体系包容着许多实现方式,这是由文化和制度环境所决定的。所以,制度移植的核心是内涵而不是形式,而移植体的适当变形能够轻易地适应新的环境。他强调,要有效地避免制度移植失灵和制度陷阱的出现,不能忽视国家的作用。

俄罗斯学者也开始用新制度经济学范式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即新经济史学,主要有两派。以И.科瓦林琴科院士为代表的计量史学在用经济数学方法模拟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发展了路径依赖理论。B.波尔杰罗维奇是俄罗斯研究QWERTY效应和制度陷阱的第一人,他研究了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悖论,即暂时性的子制度(如物物交换)出人意料地占据了统治地位,使得后来的发展没有朝向市场,而是朝向了伪市场和新传统关系的再生产。B.马耶夫斯基发展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演化理论。20俄罗斯旧制度学派的代表B.伊诺则姆采夫则提出了后经济社会的理论,21实际上是后工业社会的一种表现。传统制度学派在俄罗斯的影响非常广泛,许多经济学家在新、旧两种制度经济学范式之间摇摆。P.努列耶夫主编的《后苏联的俄罗斯经济主体:制度分析》是新、旧两种制度范式结合的典范。22(3)俄罗斯经济学界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范式分析俄罗斯经济。H.列别杰娃提出了不同经济形式的制度基础问题,认为制度结构决定经济文明的特点,而后者是以决定时代性质的经济关系为基础的。经济文明要么建立在统一经济框架内的集体合作基础上,要么建立在个人力量的基础上。后一种社会活动的结果是形成私有制。俄罗斯则是另一种制度结构的类型。一些交叉科学也积极研究俄罗斯经济作为非市场类型的制度结构。历史学与制度经济学相结合研究俄罗斯经济发展的非市场经济体制。圣彼得堡大学Н.德罗茨多娃教授提出了俄罗斯经济史的新制度理论。她指出,“体制运转的效率概念不能只以市场标准来衡量。只要是体制以最小成本达到了目标,这个体制就是有效率的”23。她在自己的研究中证明了,在俄罗斯

19ПолтеровичВ.М. Институциональныеловушки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реформы // Экономикаи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иеметоды. 1999. Т. 35. Вып. 2. C. 24.

20МаевскийВ., Эволюционнаятеорияимакроэкономика. //Вопросыэкономики, 1997, №3; Эволюционнаятеорияи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прогресс. //Вопросыэкономики, 2001, №11.

21参见ИноземцевВ., Запределами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общества. Academia-Наука. 1998 г.

22参见НуреевР.,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субъекты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йРоссии (институциональныйанализ). М. 2003. 23ДроздоваН. П.,Неониституциональнаяконцепция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историиРоссии: Постановкавопрос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теориянапорогеХХI в.-2. Юристъ, 1998. C.393.

历史上“以国家和集体形式的产权实现了其发展目标”。90年代初俄罗斯经济社会学也对俄罗斯的经济结构进行了理论反思。新一代西伯利亚经济社会学派代表О.别松诺娃提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制度理论,即作者称之谓的分配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描述了俄罗斯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其所特有的具体的经济制度自然的、合乎规律发展的进程,具有循环上升的特点。

俄罗斯经济学的社会背景使其难以接受西方主观主义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理性的和倾向于效用最大化的个人与俄国经济理论结构不相适应。所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边际效用理论以及边际学派并没有被俄罗斯学者所接受,结果使得俄罗斯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形成了巨大的断层,俄罗斯经济学的独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俄罗斯当代著名经济学家C.基尔金娜认为俄罗斯经济思想的基本特点在于理解社会进程的客观范式,将社会看作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统一体,将社会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发展规律,分析人们的大群体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模式,崇尚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另一种经济”,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对俄罗斯经济学思想最有影响的当属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历史学派。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首先是作为“俄国经济发展与西欧基本一致”的学说,试图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和进步性提供依据。由此,189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经济思想中迅速占据统治地位,而且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引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此后苏联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牢牢地扎根于俄国的土壤?C.基尔金娜试图解开这个迷。24她借助新制度经济学范式,首先提出了社会的制度元概念,即基本制度的元模式,也就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制度之间的的相互关系。她认为制度元是自然形成的,而非有意识的活动的结果,并且具有历史的稳定性。她将制度元分成两类:以分配经济、公有意识和集体主义为特征的X 制度元以及以市场经济、私有制、自由主义为特征的Y制度元。俄罗斯具有典型的X制度元特征。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是对Y经济现象分析的结果,是以市场制度及其需求-供给-价格机制为基础的。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提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正是列宁及其周围的经济学家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与俄罗斯典型的X制度元的一致性。所以列宁坚信俄国资本主义关系只是暂时的和过渡性的现象。实践也表明了资本主义在俄国集中分配经济的演变过程中的一瞬,试图铲除俄罗斯所固有的X制度元特性而安插其他的如Y制度元几乎是不可能的。十月革命只不过是正式地使俄罗斯社会重新回到其历史发展的轨道上而已。

24КирдинаС.Г., Блескинищета" политическойэкономиисоциализма //Журнал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йтеории, №2, 2006, C. 19.

发展经济学-马春文主编-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2.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经济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什么关系? 4.为什么用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全面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 5.什么是千年发展目标?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经济世界:按照法国年鉴派史学大师布罗代尔的解释,经济世界是在全球形成一个经济整体的情况下,地球上一个部分的经济。一个经济世界有三个组成要素:首先,它占据着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有其特定的界限:其次,一个经济世界总要有一个或几个中心;第三,每个经济世界都分解为延续的区域。 新兴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指工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制成在出口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均收入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阿尔弗雷德·索维提出的,它作为一个新的世界政治范畴使用,泛指战后新建的不结盟国家。逐渐的第三世界被用来泛指西方发达国家以外的发展中国家。 二、问答 1.什么是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经济增长指的是指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是从18世纪末开始,范围是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按照库兹涅茨的分析,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第一,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很高。18世纪以后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人口增长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远远快于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前的整个时期。 第二是生产率的快速增长。按库兹涅茨的估算,人均产量增长的50%~75%来自生产率的增长。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现代经济增长起了很大作用。 第三,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化。库兹涅茨指出,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而工业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呈上升趋势,但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经济史考试题目及答案(全英文)

Review Questions for Lecture/Topic 7: Township & Village Enterprises (TVEs) Q7.1a Indicate some private ownership forms inChina. Q7.1b Indicate some non-private but also non-state ownership forms inChina. Q7.2a Explain whyChina’s township-village enterprises (TVEs) are unique (in terms of ownership forms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Q7.2b A TVE is a coali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s and community (township or village) government. Summarize the community government’s roles in or contributions to the TVE’s development. Q7.3 Summarize the two stages of TVEs’development. Q7.4a Summarize the government policies for TVEs during their golden period from 1979 to mid-1990s. Q7.4b Explain why TVEs at their early days of reform could achieve fast development [Or summarize the initial “favorable”conditions of TVEs at their early days of reform]. Q7.4c Summarize TVEs’development from 1979 to mid-1990s. Q7.5a Summarize the reasons to privatize TVEs in mid-1990s. Q7.5b Indicate the various methods of TVE privatization in mid-1990s. Review Questions for Lecture/Topic 8 (Week 9):China’s Financial System Q8.1 Outline the evolution ofChina’s financial system. Q8.2a Explain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financial broadening. Q8.2b Explain why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s “deep but narrow”with the help of available data.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南开大学2004年考研初试真题(020204-金融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史答案

经济学院 南开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专业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国近代经济史) 专业:经济史 第一部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共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比较序数效用论和基数效用论在描述者均衡时的区别。 2.对于厂商来说,其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1和小于1对其价 格战略(采取降价还是涨价)将产生何种影响? 3.什么是边际产品转换率,当它与消费者对这两种产品和边 际替代率不等时,市场将怎样调整? 4.什么是有效需求,在市场经济中,引起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通常有哪些? 5.财政赤字对宏观经济有哪些影响? 二、计算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在多马()增长模型中,要保持国民收入的动态均衡,投资的增长路径必须符合下式要求: ()()0st = I t I eρ (a)请说明ρ和s的含义。 (b)如果在现实中投资的增长速度为r,与动态均衡所要求的增长速度不同

(r≠ρs),将会发生什么情况?请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 2.假定某企业A的生产函数为:0.50.5 =;另一家企业B的 Q K L 10 生产函数为:0.60.4 10 =。其中Q为产量,K和L分别为资本和 Q K L 劳动的投入量。 (a)如果两家企业使用同样多的资本和劳动,哪一家企业的产量大? (b)如果资本的投入限于9单位,而劳动的投入没有限制,哪家企业劳动的边际产量更大?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信息不对称,请举例说明为什么信息不对称人导致市场失灵? 2.在固定汇率或盯住汇率制度下,那些因素会造成本国货币 升值的压力?根据你学到的经济学知识,分析人民币如果 升值可能对本国经济和其它国家经济造成的影响。 四、分析题(共20分) 根据美国的在关统计,(1)2002年美国的对外贸易赤字规模为489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的4.7%;(2)自2000年以来,美国政府开支不断扩大,从2000年相当于总额2%的财政盈余,发展为2003年相当于总额4%的财政赤字;(3)美国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达到九年来6.1%的最高水平;(4)与此同时,美联储在最近仍然维持45年以来的最低利率水平。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标准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个人整理王玉茹中国经济史课后答案(经济学综合第二本)

————————————————————————————————作者:————————————————————————————————日期: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经济史课后答案

第一章古代社会的资源、环境与生产方式 一、试述中国古代资源禀赋与社会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总是建立在对一定的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是不断开发、利用资源的历史。尤其在技术条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自然资源禀赋影响着国家的经济规模、结构及性质。资源禀赋包括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两部分。 1.土地资源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土壤特征各异,植物品种繁多。表现在农业生产上,能够为其提供种类繁多的土特产品。这是中国土地资源的优势所在。但是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在土地资源上并没有优势。原因在于: (1)中国古代农业可资利用的土地面积小,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2)中国尽管土壤种类繁多,但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的土地较少。 (3)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 2.矿产资源的特点 我国国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自然资源蕴含丰富,属矿产资源富庶国。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的总量大、种类多。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也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富矿少,贫矿多。二是单一矿少。另外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矿产资源利用不充分,“风水说”观念对矿产资源开采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古代社会,以耕织结构为基础的小农经济一直居于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它萌芽于夏商周,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下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经济生产方式被延续下来,并不断强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基础。 三、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第二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经济 一、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经济史课后答案

经济史课后答案(问答题) 一、试述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 小农经济由小农的生产与生活组成。生产即是指小农的主业和主要副业——粮食和纺织原料及其成品生产,生活则是小农经济所赖以生存的更多的必要条件。影响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形成的主要因素主要有: 1、小农家庭的人口规模及其贫困 汉代以后,小农经济基本被认为是五口之家而且家庭普遍贫困。 2、农业“低投入——产出”的形成 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的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小农除了在生活上尽量减少开支,也必须在农业生产投入上尽量减少开支。 3、农业的高剥削率 虽然赋税制度经历了户调制、租用调制、两税法、一条鞭、地丁制等形态的演化,但其中却包含着赋税绝对值的增长。 4、农桑之外的小农生活依赖 小农的产出不仅指粮食产出还应当包括各项农副产品的产出,如种桑、饲养畜禽、果菜水果。中国古代小农生存状况在日益窘迫之下,不得不更多的依赖于副业。 5、国家针对小农副业所做的制度安排 赋税和地租剥削的加重,必然使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副业。而为了稳定财政收入,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会以大规模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小农农副业的恢复和稳定。 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以个体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色,是一种劳动力高度密集型的集约农业。这种集约农业最显着的两大优势是单位面积产量与耕地复种指数都很高。 1.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黄河流域也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1)夏、商、西周、春秋精耕细作的萌芽期,以黄河流域“沟洫农业”为其主要标志。 (2)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精耕细作技术的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3)隋、唐、宋、辽、金、元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世界经济史课后题答案

世界经济史 第二章古代东方的社会经济生活 关键术语 普遍奴隶制:在普遍奴隶制下,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他们不是奴隶,但也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村社,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普遍奴隶制指的是东方专制主义国家中人民所处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法律制度。与古希腊罗马发达的城邦奴隶制相比表现出非发达性,即身份差异模糊,不存在作为私有财产的明确的占有和活跃的买卖。这种奴隶制之下的奴隶不从属于明确的奴隶主,而是为国家(农村公社)的土地耕作,只是表现为社会地位低下。 东方普遍制存在的原因:东方国家的奴隶制,是以国家土地所有制和村社制度为基础的一种特殊的奴隶制度,具有社会阶层划分的单一性;是在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社会中所有权制度落后;平民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不独立,导致普遍“奴隶化”现象出现。 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但并没有给出定义。列宁和普列汉诺夫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争论。马扎亚尔总结亚生产方式的特征。但他的看法没被俄国和中国学者接受。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土地是共同体的基础和财产。亚细亚土地所有制是共同占有和利用土地的公有制。东方社会以土地所有制这一基本关系为基础的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实现。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个人只不过是公社财产的占有者,这种自然经济的特征是农业与手工业结合,导致生产目的成为自给自足,导致农村公社在东方社会长期存在,也是东方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农村公社制度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决定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着自然的宗法血缘关系。 中国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中国是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原生态的轨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形态,形成有普遍奴隶制,封建领土制,封建地主制等社会统治形式(不能说中国的社会形态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西方社会形态则起源于古代所有制,日耳曼所有制。 《汉穆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历史最重要的史料。汉穆拉比时代的古巴比伦,是东方古代典型的原始奴隶制国家。历经30年的编修工作,在约公元前1762年汉穆拉比后期完整地刻石公布于世。法典贯穿着私有财产或宫廷神庙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对于盗窃行为予以严惩。法典保护物权,主要是动产,其中包括金银、牲畜、船舶、祭器,宫廷的奴婢、私人的奴隶、自由民的子女都属于财产之类,不动产包括房屋、田园和牧场。法典规定依法保护牧场和田园。法典维护的是东方古代专制主义国家制度下的奴隶制。 思考题: 1、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①国王为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在实际的土地占有和所有过程中,国王的土地所有权只能 通过农村公社来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国家拥有农民土地的最后处置权。 ②利用灌溉系统的统治(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气候和土地条件,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了东 方农业的基础。无论埃及、还是中国,由于地域辽阔,河流漫长,通过象西方(意大利)那样的有商人、企业主自愿联合“治水”的方式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东方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因此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 ③军队组织和国家统治下的军事扩张。专制主义依赖于这种组织与行为的强大维系着作为国王和皇帝的至高无上的 权力。反过来,统治者为了供养一支庞大的军队组织并巩固国家政权就是把社会生产地“部分产品用来支持这一国家机器”,由此影响到国家各层人民的经济生活。 2、阐述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并说明中国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形态与西方国家各个社会形态行成中的环境差异。 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包括家庭和通过家庭组成的部落或部落的联合。①东方社会以土地所有制这一基本关系为基础的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实现。②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这是农村公社在东方社会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东方社会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农村公社制度以及农业与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决定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存在着自然的宗法血缘关系。 中国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与发生在欧洲的各种社会形态不同。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在基本上没有受到其他社会形态影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所以,一直是沿着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自身发展轨迹而发展着的。而就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来讲,事实上是两个来源:一个是古代所有制形式,其成熟形态是希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