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高2020届高2017级高三二轮复习选修4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 溶液pH 的计算

[学习目标定位] 1.学会pH 的简单计算。2.了解溶液稀释时pH 的变化规律,会计算各类混合溶液的pH 。

一 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

1.根据常温下,水的离子积K w =c (H +

)·c (OH -

),回答下列问题: (1)c (H +

)为1.0×10

-12

mol·L

-1

的溶液呈碱性,判断的依据是c (OH -)>c (H +

)。

(2)pH =3的某盐酸溶液中,c (H +

)为1.0×10-

3_mol·L -

1,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

)为1.0×10

11_mol·L -1。

(3)0.05 mol·L -1 H 2SO 4溶液中,c (OH -

)=1.0×10

-13

mol·L -

1,其pH 为1。

(4)将0.4 g NaOH 固体溶于水,得到1 L 溶液,c (OH -

)=0.01_mol·L -

1,c (H +

)=1.0×10

-12

_mol·L

-1

,pH =12。

2.常温下,pH =2的盐酸与pH =4的盐酸,若按1∶10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c (H +

)为1.0×10

-3

_mol·L -

1,pH 为3。

3.常温下,将200 mL 5×10-

3 mol·L -

1 NaOH 溶液与100 mL 2×10-

2 mol·L -

1 NaOH 溶液混合后,溶液的c (OH -

)为1.0×10-

2_mol·L -

1,c (H +

)为1.0×10

-12

_mol·L -

1,pH 为12。

4.常温下,pH =12的NaOH 溶液与pH =2的硫酸,若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为7;若按9∶11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3;若按11∶9的体积比混合后,溶液的pH 为11。

1.强酸、强碱溶液pH 的计算方法 (1)强酸

c mol·L -

1H n A 强酸溶液――→电离

c (H +)=nc mol·L -

1―→pH =-lg nc 。 (2)强碱

c mol·L -1B(OH)n 强碱溶液――→电离

c (OH -

)=nc mol·L -1

――→K w

n (H +

)=10-

14nc

mol·L -1―→pH =14

+lg_nc 。2.酸、碱溶液混合后pH 的计算方法 (1)强酸与强酸混合

c (H +

)混=c 1(H +

)·V 1+c 2(H +

)·V 2

V 1+V 2

,然后再求pH 。

(2)强碱与强碱混合

先计算c (OH -

)混=c 1(OH -

)·V 1+c 2(OH -

)·V 2

V 1+V 2

,

再求c (H +

)混=K w c (OH -

)混,最后求pH 。 (3)强酸与强碱混合

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pH =7。 ②酸过量:

先求c (H +

)余=c (H +

)·V (酸)-c (OH -

)·V (碱)

V (酸)+V (碱)

,

再求pH 。 ③碱过量:

先求c (OH -

)余=c (OH -

)·V (碱)-c (H +

)·V (酸)

V (酸)+V (碱)

,

再求c (H +

)=K w c (OH -

)余

,最后求pH 。

1.常温下,pH =13的强碱溶液与pH =2的强酸溶液混合,所得混合液的pH =11,则强碱与强酸的体积比是( ) A.11∶1 B.9∶1 C.1∶11 D.1∶9

答案 D

解析 可设碱与酸的体积分别为V 碱

和V

,由题意可知,混合后碱过量,可列等

式:

10-(14-13)

·V 碱-10-

2·V 酸V 酸+V 碱

=10-(14-

11),解之可得V 碱∶V 酸=1∶9。

2.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 一定大于7的是( ) A.pH =3的硝酸跟pH =11的氢氧化钾溶液 B.pH =3的盐酸跟pH =11的氨水 C.pH =3硫酸跟pH =11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 =3的磷酸跟pH =11的氢氧化钾溶液 答案 B

解析 A 、C 两项中都是强酸与强碱中和,等体积混合时酸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和碱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即pH 强酸+pH 强碱=14,恰好完全中和,pH =7;B 项,pH 强酸+pH

弱碱

=14,混合后碱过量,pH >7;D 项,pH 弱酸+pH 强碱=14,混合后酸过量,pH <7。二 酸碱溶液

稀释后的pH 变化规律

1.计算下列酸溶液稀释后的pH

(1)pH=2的盐酸,若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3;若加水稀释10n倍,其pH为2+n。

(2)若将pH=5的盐酸加水稀释103倍,其pH接近于7。

(3)pH=2的醋酸溶液,若加水稀释10倍,其pH大小范围应是2

2.计算下列碱溶液稀释后的pH

(1)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若加水稀释10倍,其pH为10;若加水稀释10n倍,其pH为11-n。

(2)pH=11的氨水,若加水稀释10n倍,其pH大小范围应是(11-n)

酸或碱溶液稀释后溶液pH的变化

3.pH=2的A、B两种酸溶液各1 mL,分别加水稀释到1 000 mL,其中pH与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B.稀释后,A酸溶液的酸性比B酸溶液的酸性强

C.a=5时,A是强酸,B是弱酸

D.一定有关系:5>a>2

答案C

解析由图像可以看出稀释过程中两种酸的pH增大程度不同,说明两种酸的酸性强弱不同,故pH=2的两种酸的浓度一定不同,A项错误;由图知,稀释后A溶液的pH大于B溶液的

pH,则A中c(H+)小于B中c(H+),此时A酸溶液的酸性比B酸溶液的弱,B项错误;a=5时表明,pH=2的A酸溶液稀释1 000倍,pH增加3,故A一定是强酸,pH=2的B酸溶液稀释1 000倍后,pH<5,说明B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则B是弱酸,C项正确;若A、B都是弱酸,稀释1 000倍后,A、B两溶液pH均要增大,而增加的值均小于3,有5>a>2,若A是强酸,则a=5,D项错误。

4.某温度下,pH=11的氨水和Na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100倍,溶液的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判断错误的是()

A.a值一定大于9

B.Ⅰ为NaOH溶液稀释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

C.完全中和稀释相同倍数后的两溶液,消耗相同浓度的稀H2SO4的体积V(NaOH)

D.稀释后氨水中水的电离程度比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

答案D

解析氨水稀释过程中,NH3·H2O NH+4+OH-平衡向右移动,n(OH-)增大,所以pH=11的NaOH溶液和氨水稀释至100倍后,NaOH溶液的pH=9,氨水溶液的pH>9。因此,Ⅰ、Ⅱ曲线分别表示NaOH溶液和氨水稀释时溶液的pH变化曲线,a>9,A和B项都正确;稀释前pH=11的氨水和NaOH溶液比较,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完全中和稀释相同倍数后的两溶液,消耗相同浓度的稀H2SO4的体积V(NaOH)

1.溶液pH计算

碱按碱、酸按酸,同强混合在中间;

异强混合看过量,无限稀释7为限。

2.pH差值≥2的两种强酸等体积混合后,pH混=pH小+0.3

pH差值≥2的两种强碱等体积混合后,pH混=pH大-0.3

1.在25 ℃的条件下,将体积都为10 mL、pH都等于3的醋酸和盐酸,加水稀释到a mL和b mL,测得稀释后溶液的pH均为5,则稀释时加入水的体积为()

A.a =b =1 000 mL

B.a =b >1 000 mL

C.a

D.a >b

答案 D

解析 在溶液中,盐酸电离是不可逆的,而CH 3COOH 的电离是可逆的,存在电离平衡。若a =b ,稀释后的CH 3COOH 溶液pH<5,若使CH 3COOH 溶液pH =5,就必须继续加水稀释,即a >b 。 2.某温度下,相同pH 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溶液pH 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Ⅱ为盐酸稀释时的pH 变化曲线

B.b 点溶液的导电性比c 点溶液的导电性强

C.a 点K w 的数值比c 点K w 的数值大

D.b 点酸的总浓度大于a 点酸的总浓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点知:Ⅱ应为醋酸溶液稀释时的pH 变化曲线,A 项错误;溶液导电性取决于离子浓度,b 点的H +

浓度大,导电性强,B 项正确;K w 的大小取决于温度,C 项错误;相同pH 的盐酸和醋酸溶液,醋酸溶液浓度远大于盐酸的浓度,稀释到相同体积时,醋酸溶液(Ⅱ)浓度大于盐酸(Ⅰ)浓度,D 项错误。

3.常温下,将pH =1的硫酸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份加入适量水,另一份加入与该硫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两者pH 都增大了1。则加入水和加入NaOH 溶液的体积比约为( )

A.11∶1

B.10∶1

C.6∶1

D.5∶1 答案 C

解析 设所取每份硫酸的体积为V 1,使硫酸由pH =1变为pH =2,所加水的体积为9V 1;设所加NaOH 溶液的体积为V 2,则有c (H +)=0.1V 1-0.05V 2V 1+V 2 mol·L -1=0.01 mol·L -1,解得V 2=32V 1,

即V 水∶V NaOH =6∶1。

4.将0.1 mol·L -

1 HCl 溶液和0.06 mol·L -1

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后,则该溶液的pH 是

( )

A.1.7

B.12.3

C.12

D.1 答案 C

解析 这是强酸和强碱的混合,要先判断混合液的酸碱性。酸中c (H +

)=0.1 mol·L -

1;碱中

c (OH -)=0.12 mol·L -1,等体积混合碱过量,根据pH 值的计算方法,要先求c (OH -),再求c (H +

),最后求pH 值。c (OH -

)余=c (OH -

)·V 碱-c (H +

)·V 酸V 酸+V 碱=0.01 mol·L -1,c (H +)=K w c (OH -

)余

=1×10-

12 mol·L -1,则pH =-lg c (H +

)=12。

5.(1)某温度(T ℃)时,测得0.01 mol·L -

1 NaOH 溶液的pH =11,则该温度下水的K w =________。 (2)在此温度下,将pH =a 的NaOH 溶液V a L 与pH =b 的H 2SO 4溶液V b L 混合。 ①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且a =11,b =3,则V a ∶V b =________。 ②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且V a ∶V b =10∶1,则a +b =__________。 ③若所得混合液的pH =10,且a =12,b =2,则V a ∶V b =________。 答案 (1)10

-13

(2)①1∶10 ②12 ③1∶9

解析 (1)T ℃时,0.01 mol·L -1

的NaOH 溶液中c (OH -)=10-2 mol·L -1,其pH =11,即c (H +

)=

10

-11

mol·L -

1,则水的离子积为10-13

(2)①pH =11的NaOH 溶液中c (OH -

)=10-

2 mol·L -

1,pH =3的H 2SO 4溶液中c (H +

)=10-

3 mol·L -

1,若混合后呈中性,则硫酸溶液体积为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10倍,即V a ∶V b =1∶10。 ②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且V a ∶V b =10∶1,则硫酸溶液中c (H +

)为氢氧化钠溶液中c (OH -

)的10倍。即硫酸中c (H +

)=10-

b mol·L -

1,氢氧化钠溶液中c (OH -

)=10

-b -1

mol·L -1,其c (H +

)=

10-

1310

-b -1=10

-(12-b )mol·L -

1,pH 为12-b ,亦即a =12-b ,所以a +b =12。 ③若混合液pH =10,即c (OH -

)=10-

3 mol·L -

1,则c (OH -

)=10-

3 mol·L -

1=0.1V a -0.01V b

V a +V b

mol·L -

1,得V a ∶V b =1∶9。

[基础过关]

题组1 溶液pH 的计算

1.在常温下,将pH =8的NaOH 溶液与pH =10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最接近于( )

A.8.3

B.8.7

C.9

D.9.7 答案 D

解析 两溶液都是碱液,混合后总的c (OH -

)接近0.5×10-

4 mol·L -

1,故c (H +

)会接近2×10-10

mol·L -

1,故选D 。

2.已知100 ℃时,0.01 mol·L -

1 NaHSO 4溶液中水电离的c (H +

)=10

-10

mol·L -

1,该温度下将pH

=8的Ba(OH)2溶液V 1 L 与pH =5的NaHSO 4溶液V 2 L 混合,所得溶液pH =7,则V 1∶V 2为( )

A.2∶9

B.1∶9

C.1∶1

D.1∶2 答案 A

解析 根据100 ℃时,0.01 mol·L -

1 NaHSO 4溶液中水电离的c (H +

)=10-10

mol·L -

1,确定水的

离子积为1.0×10

-12

,该温度下将pH =8的Ba(OH)2溶液V 1L 与pH =5的NaHSO 4溶液V 2 L

混合,所得溶液pH =7,溶液呈碱性,所以c (OH -

)=10-

5 mol·L -

1=(10-

4 V 1-10-

5 V 2)/(V 1+V 2),则V 1∶V 2=2∶9。

3.有人曾建议用AG 表示溶液的酸度,AG 的定义为AG =lg [c (H +

)/c (OH -

)]。下列表述正确的

是( )

A.在25 ℃时,若溶液呈中性,则pH =7,AG =1

B.在25 ℃时,若溶液呈酸性,则pH <7,AG <0

C.在25 ℃时,若溶液呈碱性,则pH >7,AG >0

D.在25 ℃时,溶液的pH 与AG 的换算公式为AG =2(7-pH) 答案 D

解析 若溶液呈中性,则c (H +

)=c (OH -

),c (H +

)/c (OH -

)=1,AG =0;若溶液呈酸性,c (H +

)>

c (OH -

),c (H +

)/c (OH -

)>1,AG >0;若溶液呈碱性,c (H +

)<c (OH -

),c (H +

)/c (OH -

)<1,AG <0;

AG =lg [c (H +

)/c (OH -

)]=lg c (H +

)-lg c (OH -

),又pH =-lg c (H +

),c (OH -

)=1×10

-14

/c (H +

),整

理得AG =2(7-pH),D 项对。

4.室温时,将x mL pH =a 的稀NaOH 溶液与y mL pH =b 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下列关于反应后溶液pH 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若x =y ,且a +b =14,则pH>7 B.若10x =y ,且a +b =13,则pH =7 C.若ax =by ,且a +b =13,则pH =7 D.若x =10y ,且a +b =14,则pH>7 答案 D

解析 n (OH -

)n (H +)=c (OH -

)·x mL c (H +

)·y mL =x y ·10a -

1410-b =x y ·10a +b -14。若a +b =14,x =y ,则n (OH -)=n (H +

),pH =7,A 项错误;若a +b =13,10x =y ,则n (OH -

)n (H +)=x y ·10a +b -14=1

100,溶液呈酸性,pH<7,B 项错误;若ax =by 且a +b =13,则n (OH -

)n (H +)=x y ·10a +b -14=b 10a <1(a >b ),故pH<7,C 项错误;若x =10y ,且a +b =14,则n (OH -

)n (H +)=10,pH>7,D 项正确。

题组2 溶液稀释pH 的变化规律

5.将10 mL pH =1的CH 3COOH 加水稀释至100 mL 后,溶液的pH 为( ) A.2

B.2

C.1

D.无法判断

答案 C

解析 弱酸、弱碱在稀释过程中不仅有浓度的变化,还有电离平衡的移动,不能求得具体的数值,只能确定其pH 的范围。

6.pH =3的两种一元酸HX 和HY 溶液,分别取50 mL 加入足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H 2的体积分别为V (HX)和V (HY),若V (HX)>V (HY),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X 可能是强酸 B.HY 一定是强酸

C.HX 的酸性强于HY 的酸性

D.反应开始时二者生成H 2的速率相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了强、弱酸的判断及溶液酸性大小的比较。据题意,Mg 粉足量,酸不足,应根据酸的物质的量来计算H 2的体积,由V (HX)>V (HY),知pH 相等时,HX 的物质的量浓度比HY 的大,即HX 是酸性比HY 弱的弱酸,而无法判断HY 是强酸还是弱酸,故A 、B 、C 错误;D 项反应开始时生成H 2的速率取决于c (H +

),因为开始时c (H +

)相等,故D 项正确。

7.pH =11的X 、Y 两种碱溶液各10 mL,分别稀释至1 000 mL,其pH 与溶液体积(V )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Y 两种碱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相等

B.稀释后,X 溶液碱性比Y 溶液碱性强

C.若9

D.完全中和X 、Y 两溶液时,消耗同浓度盐酸的体积V (X)>V (Y) 答案 C

题组3 一强一弱的比较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水稀释0.1 mol·L

-1

的氨水,则溶液中c (NH 3·H 2O )

c (OH -

)

增大 B.pH =3的盐酸和醋酸分别升高相同的温度,pH 均不变

C.在等体积等pH 的盐酸和醋酸两溶液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相同锌粒,若只有一种溶液中的锌粒有剩余,则该溶液一定是盐酸

D.两种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 1和c 2,pH 分别为a 和a +1,则c 2=10c 1 答案 C

解析A项,加水稀释时,n(NH3·H2O)减小,n(OH-)增大,所以c(NH3·H2O)

c(OH-)减小;B项,盐酸升

温,pH不变,但醋酸溶液升温电离度增大,pH减小;D项,溶液越稀,电离程度越大,若电离程度相同时,c2=10c1,由于c1对应的NH3·H2O电离程度大,所以c2>10c1。

9.常温下,①pH=2的CH3COOH溶液;②pH=2的H2SO4溶液;③pH=12的氨水;④pH=12的NaOH溶液。相同条件下,有关上述溶液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水电离的c(H+):①=②=③=④

B.将②、④溶液混合后,pH=7,消耗溶液的体积:②<④

C.等体积的①、②、④溶液分别与足量铝粉反应,生成H2的量:②最大

D.向10 mL上述四溶液中各加入90 mL水后,溶液的pH:③>④>①>②

答案A

解析A项,由于c(H+)=c(OH-),所以对水的抑制程度相同,c(H+)水相同;B项,由于c(H+)=c(OH-),若pH=7,体积②=④;C项,由于CH3COOH继续电离,所以①放出H2最多;D项,pH 应为③>④>②>①。

10.常温下,浓度均为0.10 mol·L-1、体积均为V0的MOH和R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

V,pH随lg V

V0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OH的碱性强于ROH的碱性

B.ROH的电离程度:b点大于a点

C.若两溶液无限稀释,则它们的c(OH-)相等

D.当lg V

V0=2时,若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则

c(M+)

c(R+)增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图信息可判断MOH是强碱,而ROH为弱碱,A项正确;B项,ROH是弱碱,加水稀释时,电离程度增大,正确;C项,若两溶液无限稀释,pH最终无限接近于7,它们的c(OH-)相

等,正确;D项,当lg V

V0=2时,两溶液同时升高温度,由于ROH是弱碱,c(R

+)增大,c(M+)不变,

则c (M +

)c (R +)

减小,错误。 [能力提升]

11.已知水在25 ℃和95 ℃时,其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1)则25 ℃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应为________(填“A ”或“B ”),请说明理由: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 ℃时,将pH =9的NaOH 溶液与pH =4的H 2SO 4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pH =7,则NaOH 溶液与H 2SO 4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__。

(3)95 ℃时,若100体积pH 1=a 的某强酸溶液与1体积pH 2=b 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前,该强酸的pH 1与强碱的pH 2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温度低时,电离程度小,K w 小 (2)10∶1 (3)a +b =14(或pH 1+pH 2=14)

解析 (1)当温度升高时,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也增大,水中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都增大,水的pH 减小,但溶液仍然呈中性。因此结合图像中A 、B 曲线变化情况及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可以判断,25 ℃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应为A,理由为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水的电离程度增大。

(2)25 ℃时所得混合溶液的pH =7,溶液呈中性即酸碱恰好中和,即n (OH -

)=n (H +

),则V [NaOH(aq)]·10-

5 mol·L -

1=V [H 2SO 4(aq)]·10-

4 mol·L -

1,得V [NaOH(aq)]∶V [H 2SO 4(aq)]=10∶1。

(3)要注意的是95 ℃时,水的离子积为1×10

-12,即c (H +)·c (OH -

)=1×10

-12

,根据95 ℃时混合

后溶液呈中性,pH 2=b 的某强碱溶液中c (OH -

)=10b -12

,有100×10-

a =1×10

b -12

,即10

-a +2

10b

-12

,所以其关系:a +b =14或pH 1+pH 2=14。

12.在25 ℃时,有pH 为a 的HCl 溶液和pH 为b 的NaOH 溶液,取V a L 该HCl 溶液用该NaOH 溶液中和,需V b L NaOH 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a +b =14,则V a ∶V b =________。 (2)若a +b =13,则V a ∶V b =________。

(3)若a +b >14,则V a ∶V b =________,且V a ________(填“>”“<”或“=”)V b 。 答案 (1)1 (2)1∶10 (3)10a

+b -14

>

解析 中和时:n (H +

)=n (OH -

),即10-a

·V a =10-

1410

-b ×V b ;V a ∶V b =10a +b -

14;

a+b=14时,V a∶V b=1;a+b=13时,V a∶V b=1∶10;

a+b>14时,V a∶V b=10a+b-14>1,且V a>V b。

13.某温度(T℃)下的溶液中,c(H+)=10-x mol·L-1,c(OH-)=10-y mol·L-1,x与y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温度下,水的离子积K w=________,则该温度T______(填“>”“<”或“=”)25。

(2)在此温度下,向Ba(OH)2溶液中逐滴加入pH=a的盐酸,测得混合溶液的部分pH如表所示:

假设溶液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a=________,实验②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OH-)=______mol·L-1。

(3)在此温度下,将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与0.1 mol·L-1的Ba(OH)2溶液按下表中甲、乙、丙、丁不同方式混合:

①按丁方式混合后,所得溶液显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

②写出按乙方式混合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按甲方式混合后,所得溶液的pH为__________。

答案(1)1×10-12>(2)410-7(3)①中②Ba2++OH-+H++SO2-4===BaSO4↓+H2O ③11

解析(1)K w=c(H+)·c(OH-)=10-x·10-y=10-(x+y),根据图示可知当x=12时,c(OH-)=1 mol·L-1,当y=12时,c(H+)=1 mol·L-1,故K w=1×

10-12。根据温度越高水的电离程度越大,K w也随之越大,可知此时的T>25。

(2)此条件下,pH=6时,溶液呈中性。根据表中实验①的数据可得Ba(OH)2溶液中c(OH-)=10

-4

mol·L -1,根据表中实验③的数据有22.00×10-3 L ×10-4 mol·L -1=22.00×10-3 L ×10-

a

mol·L -

1,可得a =4,即pH =4。实验②中,所得溶液pH =7,Ba(OH)2过量,溶液呈碱性,由H 2O 电离产生的 c (OH -

)等于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

),即由水电离产生的 c (OH -

)=10-

7 mol·L -

1。 (3)①按丁方式混合时,Ba(OH)2提供的OH -

与NaHSO 4提供的H +

的物质的量相等,混合后溶液呈中性。②按乙方式混合时,反应前:n (Ba 2+

)=10-

3 mol,n (OH -

)=2×10-

3 mol,n (H +

)=n (SO 2-

4)

=10-

3 mol,实际反应的Ba 2+

、OH -

、H +

、SO 2-

4均为10-

3 mol,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a

2+

+OH -

+H +

+SO 2-

4===BaSO 4↓+H 2O 。③按甲方式混合时,OH -

过量,反应后溶液中c (OH -

)=2×0.1×10-0.1×515 mol·L -1=0.1 mol·L -1,c (H +)=10-11 mol·L -1,pH =11。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三全年教学计划:物质结构与性质-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三全年教学计划:物质结构 与性质 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高三化学选修三全年教学计划。 【考纲展示】 (1)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 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典型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4) 了解“等电子体原理”的含义,能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体原理”的应用。 (5) 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 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6) 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考题回顾】 1.(2019年江苏卷) 已知A、B、C、D、E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A (1)A、B、C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2)B的氢化物的分子空间构型是。其中心原子采取杂化。

(3)写出化合物AC2的电子式 ;一种由B、C组成的化合物与AC2互为等电子体,其化学式为。 (4)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ECl3形成的配合物的化学式为。 (5)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与D的单质反应时,B被还原到最低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2019年江苏卷)生物质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能源。生物质气(主要成分为CO、CO2、H2等)与H2混合,催化合成甲醇是生物质能利用的方法之一。 (1)上述反应的催化剂含有Cu、Zn、Al等元素。写出基态Zn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2)根据等电子原理,写出CO分子结构式。 (3)甲醇催化氧化可得到甲醛,甲醛与新制Cu(OH)2的碱性溶液反应生成Cu2O沉淀。 ①甲醇的沸点比甲醛的高,其主要原因是 ;甲醛分子中碳原子轨道的杂 化类型为。 ②甲醛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1mol甲醛分子中σ键的数目为。 ③在1个Cu2O晶胞中(结构如图所示),所包含的Cu原子数目为。 【设计说明】

高三5月模拟理综化学试题(答案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精品】高三5月模拟理综化学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唐三彩”和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硅酸盐 B.我国发射的“北斗组网卫星”所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韩愈的诗句“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富含糖类 D.古法酿酒工艺中酒化酶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2.下列各组离子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遇酚酞变红的溶液中:Na+、Cl-、Ba2+、CH3COO- B.常温下,K W/c(H+)=1×10-13 mol·L-1的溶液中:SO42-、Fe2+、ClO-、NH4+ C.水电离出的c(H+)=10-10 mol·L-1的溶液中:Na+、K+、Cl-、HCO3- D.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的溶液中:NH4+、K+、Cl-、I- 3.某同学分别用下列装置a和b制备溴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烧瓶中均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液溴沸点低 B.a装置锥形瓶中出现淡黄色沉淀,说明烧瓶中发生取代反应 C.b装置试管中CCl4吸收Br2,液体变红棕色 D.b装置中的倒置漏斗起防倒吸作用,漏斗内形成白烟 4.环与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多环烷烃称为螺环烷烃,共用的碳原子称为螺原子。现有两种螺环烷烃X、Y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和Y互为同分异构体 B.Y中所有的碳原子可以共面

C.X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 D.螺[5,5]十一烷的一氯代物有三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5.短周期元素W、X、Y、Z、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c、d、e、f、h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单质和a都由X组成,b由W、Y、Q三种元素组成,d能使品红溶液褪色,e是液体,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个别产物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二元化合物沸点:e>d>c B.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Q>Y>X C.元素的非金属性:Y>X>W D.原子半径的大小:Z>Q>Y 6.利用膜技术原理和电化学原理制备少量硫酸和绿色硝化剂N2O5,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极a和电极c都发生氧化反应 B.电极d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C.c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N2O4-2e-+H2O=N2O5+2H+ D.装置A中每消耗64gSO2,理论上装置A和装置B中均有2moH+通过质子交换膜7.某温度下,向50 mL饱和CuCl溶液中缓慢加入NaI固体并搅拌,溶液中c(I-)与c(Cu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已知:K sp(CuI)=1.0×10-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 sp(CuCl)=1.0×10-9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绝对经典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2021年高三化学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年高三化学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本试卷共16页,40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对应题号右边的方框,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涂黑。考生应根据自己选做的题目准确填涂题号,不得多选。答题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O 16 S 32 Fe 56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理科综合化学试卷,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纲要求的基本能力,

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知识考查涉及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注重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考查了较多的知识点:化学计量的有关计算、有机物的基本反应类型、化学与环境、热化学、溶液中的离子关系等;试题重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律、溶液中的离子、化学实验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平衡的移动、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应用、等主干知识。注重常见化学方法,应用化学思想,体现学科基本要求,综合性非常强。 选择题共21小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航天服材质是由碳化硅、陶瓷和碳纤维等复合而成,它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是放射性警示的标志 C.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和“霾”的分散质微粒不相同 D.煤的主要成分为单质碳、苯、二甲苯等,因而可通过煤的干馏将它们分离 【知识点】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物分离、环境污染、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答案解析】D 解析:A、各成分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所以,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正确;B、图示是是放射性警示的标志,故B正确;C、雾是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霾的分散质直径小于1nm,故C正确;D、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可以得到苯、二甲苯等,煤的主要成分中并不直接含有它们,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平时注意材料的知识积累。难度不大。 8.下表中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或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作者:————————————————————————————————日期:

备战高中:梳理选修五知识点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3CH2CH3和(CH3)4C,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3CH2Br和 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 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汇总 【一】化学反应的焓变1、(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或kJ·mol,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计算反应焓变ΔH。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θθθθΔH=[cΔfHm(C)+dΔfHm(D)]-[aΔfHm(A)+bΔfHm(B)]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高考题汇总

2009年高考:29.(15分) 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 (1)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W的氯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 (2)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 (3)R和Y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4)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其原因是 ; 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 ; (5)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L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 29(1)原子晶体。(2)NO2和N2O4(3)As2S5。(4)①NH3> AsH3 > PH3,因为前者中含有氢键,后两者构型相同,分子间作用力不同;②电子数相同的有SiH4、PH3和H2S结构分别为正四面体,三角锥和V形。(5)SiCl4 + 4NH3 = Si(NH2)4 + 4HCl,3Si(NH2)4 = 8NH3 + Si3N4 2010年高考:37.【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X、Y和Z分属不同的周期,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是W原子序数的5倍.在由元素W、X、Y、Z组成的所有可能的二组分化合物中,由元素W与Y形成的化合物M的熔点最高.请

2020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化学试题(附答案)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化学2020.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 S—32Cr—52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2.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18 8O B. Al3+的结构示意图:

C. CCl 4分子的比例模型: D. Na 2O 2 的电子式:Na ··O ······O ···· ··Na 3.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Na 2SiO 3易溶于水,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 B. CO 2不支持燃烧,可用作镁着火时的灭火剂 C. NaHCO 3能与碱反应,可用作食品膨松剂 D. ClO 2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饮用水消毒 4.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pH =12的溶液:Al 3+、K +、Cl -、SO 2- 4 B. 无色透明的溶液:Na +、Mg 2+、NO -3、Br - C. 加入铁粉放出H 2的溶液:NH +4、Fe 3+、CH 3COO -、SO 2- 4 D. c(NaClO)=0.1 mol·L -1的溶液:H +、NH +4、MnO -4、I - 5.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l 2O 3溶于NaOH 溶液:Al 2O 3+2OH -===2AlO - 2+2H 2O B. AgNO 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g ++NH 3·H 2O===AgOH ↓+NH + 4 C. 用惰性电极电解0.1 mol·L -1 CuCl 2溶液:2Cl - +2H 2O=====电解 H 2↑+Cl 2↑+2OH - D. 过量NaHCO 3溶液和澄清石灰水混合:Ca 2+ +HCO - 3+OH - ===CaCO 3↓+H 2O 6. 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设计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高考化学选修三汇编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第I卷 2012年【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VIA族的氧、硫、硒(Se)、碲(Te)等元素在化合物中常表现出多种氧化态,含VIA族元素的化台物在研究和生产中有许多重要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单质的常见形式为S8,其环状结构如下图所示,S原子采用的轨道杂化方式是; (2)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是指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O、S、Se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Se原子序数为,其核外M层电子的排布式为; (4)H2Se的酸性比H2S (填“强”或“弱”)。气态SeO3分子的立体构型为,SO32-离子的立体构型为;[来源:学#科#网](5)H2SeO3的K1和K2分别为2.7x l0-3和2.5x l0-8,H2SeO4第一步几乎完全电离,K2为1.2X10-2,请根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释: ①H2SeO3和H2SeO4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电离的原因: ; ② H2SeO4比H2SeO3酸性强的原因: (6)ZnS在荧光体、光导体材料、涂料、颜料等行业中应用广泛。立方ZnS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其晶胞边长为540.0 pm.密度为(列式并计算),a 位置S2-离子与b位置Zn2+离子之间的距离为pm(列示表示)

2013年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构成了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Si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电子数为。 (2)硅主要以硅酸盐、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3)单质硅存在与金刚石结构类似的晶体,其中原子与原子之间以相结合,其晶胞中共有8个原子,其中在面心位置贡献个原子。 (4)单质硅可通过甲硅烷(SiH4)分解反应来制备。工业上采用Mg2Si和NH4Cl在液氨介质中反应制得Si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5)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 化学键C—C C—H C—O Si—Si Si—H Si—O 键能/(kJ?mol-1356 413 336 226 318 452 ①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 ②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 (6)在硅酸盐中,SiO4- 4四面体(如下图(a))通过共用顶角氧离子可形成岛状、链状、层状、骨架网状四大类结构型式。图(b)为一种无限长单链结构的多硅酸根,其中Si 原子的杂化形式为,Si与O的原子数之比为,化学式 为。 2014年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早期发现的一种天然准晶颗粒由三种Al、Cu、Fe元素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准晶是一种无平移周期序,但有严格准周期位置序的独特晶体,可通过 方法区分晶体、准晶体和非晶体。

精品2019届高三化学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5月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V-51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FeCl2有氧化性,能用于雕刻电路板 B.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C. 明矾加入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D. SiO2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装氢氟酸 【答案】C 【解析】A、用于雕刻电路板是利用的FeCl3氧化性,能将铜氧化溶解,选项A错误;B、金刚石的主要成分是碳,可以与氧气反应,选项B错误;C、由于Al3+水解生成的Al(OH)3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并使之沉降,所以明矾可作净水剂,选项C正确;D、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不与强酸反应,但可以与氢氟酸反应,不能用石英器皿盛装氢氟酸,选项D错误。答案选C。 2. 设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SO42-数目为0.05N A B. 100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溶液中所含的氢原子数为12N A C. 100mL 1mol/L CH3COONH4溶液中含有的NH4+数目为0.1N A D. 0.2molNH3与0.3molO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充分反应,所得NO的分子数为0.2N A 【答案】B 【解析】A、没有给定体积,无法计算,选项A错误;B、100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溶液中所含的氢原子数为 =12N A,选项B正确;C、NH4+水解,使粒子数目减少,小于0.1N A,选项C错误;D、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所得NO的分子数小于0.2N A,选项D错误。答案选B。 3.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醇、乙酸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 B. 糖类、油脂、蛋白质均能发生水解反应 C. 通过乙烯的取代反应可制得氯乙烷 D. C4H8Cl2有9种同分异构体 【答案】D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合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是按照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化合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按官能团分类 表l-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烷烃的命名 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所剩余的原子团叫做烃基。烷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就叫烷基,以英文缩写字母R表示。例如,甲烷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原子团“—CH3”叫做甲基,乙烷(CH3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原子团“—CH2CH3”叫做乙基。 烷烃可以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来命名。碳原子数在十以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例如,CH4叫甲烷,C5H12叫戊烷。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用数字来表示。例如,C17H36叫十七烷。前面提到的戊烷的三种异构体,可用“正”“异”“新”来区别,这种命名方法叫习惯命名法。由于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越复杂,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越多,习惯命名法在实际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有机化学中广泛采用系统命名法。下面以带支链的烷烃为例,初步介绍系统命名法的命名步骤。 (1)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中碳原子数目称作“某烷”。 (2)选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为起点,用l,2,3等阿拉伯数字依次给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在主链中的位置。例如: (3)将支链的名称写在主链名称的前面,在支链的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它在主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名称之间用一短线隔开。例如,用系统命名法对异戊烷命名: 2—甲基丁烷 (4)如果主链上有相同的支链,可以将支链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支链的个数。两个表示支链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需用“,”隔开。 下面以2,3—二甲基己烷为例,对一般烷烃的命名可图示如下: 如果主链上有几个不同的支链,把简单的写在前面,把复杂的写在后面。例如: 2—甲基—4—乙基庚烷 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前面已经讲过,烷烃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其他有机物的命名原则是在烷烃命名原则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将含有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烯”或“某炔”。 (2)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 (3)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只需标明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编号较小的数字)。用“二”“三"等表示双键或三键的个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三化学复习巩固训练: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化学复习巩固训练:选修4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含解析) 1.对可逆反应2SO2+O2≒2SO3,在混合气体中充入一定量的18O2,足够长的时间后,18O 原子() A.只存在于O2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 只存在于O2和SO2中 D. 存在于O2、SO2和SO3中 2.可逆反应2A (气) + 3B (气) 2C (气) + D(气),在四种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的 是() A.V A = 0.5mol/(L·min) B.V B = 0.6mol/(L·min) C.V C = 0.35mol/(L·min) D.V D = 0.4mol/(L·min) 3.反应NH4HS(s)NH3(g)+H2S(g)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下列各种情况中,不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温度、容积不变时,通入SO2气体 B.移走一部分NH4HS固体 C.容积不变,充入氨气 D.保持压强不变,充入氮气 4.水的三态的熵值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S(s)>S(l)>S(g) B.S(l)>S(s)>S(g) C.S(g)>S(l)>S(s) D.S(g)>S(s)>S(l) 5.反应2A(g)2B(g)+E(g)△H>0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降低,A的浓度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A.加压 B.减压 C.减少E的浓度 D.降温 6.足量的Fe粉与一定量的盐酸反应,为了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产生氢气的总量,应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A.NaNO3溶液B.NaCl固体C.Na2SO4溶液D.CuSO4粉末 7.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 H2(g) + I2(g)2HI (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H2、I2、HI的分子数之比为1∶1∶2 B.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发生变化 C.单位时间生成n mol H2,同时消耗成2n mol HI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江西省宜春市2020届高三化学5月模拟考试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2020届高三化学5月模拟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l35.5 Fe56 Mn55 Cu64 Zn65 V51 第I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第14~18题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得6分,选对但不全对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7.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说法错误的是 A.构成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完全水解后形成的都是α-氨基酸 B.冠状病毒在空气中可以以“气溶胶”形式进行传播 C.乙醚、95%的乙醇、“84”消毒液等可有效杀灭活病毒 D.绝大多数病毒疫苗应避光、冷藏保存 8.下列实验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A.浓缩硝酸钾溶液,应选择装置④ B.从碘水中分离出碘单质,应选择装置②① C.溴单质和四氯化碳的分离,应选择装置② D.粗盐的提纯,应用到装置③④

9.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C9H18O2的酯,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可水解产生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两种有机物,则符合此条件的C9H18O2的结构有18种 B.甲苯和Cl2在光照下的反应与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C.1 mol 与NaOH溶液反应,最多可消耗3 mol NaOH D.淀粉、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在NaOH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 10.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硝基(-NO2)与46 g NO2所含的电子数均为23N A B.l mol环己烷中含有共价键数为12N A C.向FeI2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当有1 mol Fe2+被氧化时,转移的电子数为N A D.电解精炼铜时,若转移了N A个电子,则阳极质量减小32g 11.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原子半径是所有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W的核外电子数与X、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等,Y的原子序数是Z的最外层电子数的2倍,由W、X、Y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M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熔点:Y单质高于X单质 B.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顺序为W>Y>Z C.W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比Y的简单氢化物稳定性低 D.W分别与X、Y、Z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均只有两种 12.25℃时向40 mL 0.05 mol/L的FeCl3溶液中一次性加入10 mL 0.15 mol/L的KSCN溶液,发生反应,混合溶液中c(Fe3+)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化学选修5难点总结

高中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难点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1、有机化合物分类 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烷烃的命名是其它有机物命名的基础,主要包括选主链、编号、定取代基位置,为正确命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牢记“长、多、近、小”; ①主链要长:最长碳链作主链,主链碳数称某烷。 ②支链数目要多:两链等长时,则选择连接支链数目多者为主链。 ③起点碳离支链要近:支链近端为起点,依次编号定支链。 ④支链位置序号之和要小:主链上有多个取代基时,按取代基所在位置序号之和较小给取代基定位。 (2)牢记五个“必须”; ①注明取代基的位置时,必须用阿拉伯数字2、3、4…表示。 ②相同取代基合并后的总数,必须用汉字二、三、四…表示。 ③名称中的阿拉伯数字2、3、4相邻时,必须用逗号“,”隔开。 ④名称中凡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相邻时,都必须用短线“—”隔开。 ⑤如果有不同的取代基,不管取代基的位次大小如何,都必须把简单的写在前面,复杂的写在后面。 为便于记忆,可编成如下顺口溜: 定主链,称某烷,作母体;选起点,编号数,定支位;支名前、母名后;支名同,要合并;支名异,简在前;支链名,位次号,短线“—”隔。 (3)写法:取代基位置→取代基数目→取代基名称→烃名称。 以2,3—二甲基己烷为例,对一般有机物的命名可分析如下图: 其它烃或烃的衍生物命名时,需考虑官能团,选主链时应是含官能团在内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时应是离官能团最近的一端编号,命名时应标出官能团的位置。

3、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形式 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形成的都是共价键,根据碳原子形成的共同电子对数可分为单键、双键和叁键。根据形成键双方是否为同种元素的原子又分子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4、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多样性导致了有机化合物中普遍存在同分异构现象。 5、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烯烃中的、炔烃中的-C≡C-、卤代烃中的-X、醇中的-OH、醛中的、酮中的、羧酸中的决定了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化学性质。 二、烃

2016年高三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练习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O(g)+O 2 (g)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345678910 ... A.已知冰的熔化热为6.0kJ/mol,冰中氢键键能为20kJ/mol,假设1mol冰中有2mol氢键,且熔化热完全用于破坏冰的氢键,则最多只能破坏冰中15%的氢键 B.已知一定温度下,往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醋酸钠固体,则CH 3 COOH CH 3 COO-+H+向左移动,Ka变小 C.实验测得环己烷(l)、环己烯(l)和苯(l)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3916kJ/mol、-3747kJ/mol 和-3265kJ/mol,可以证明在苯分子中不存在独立的碳碳双键 D.已知:Fe 2 O 3 (s)+3C(石墨)2Fe(s)+3CO(g),△H=+489.0kJ/mol。 2 CO 2 (g),△H=-283.0kJ/mol。 C(石墨)+O 2 (g)CO 2 (g),△H=-393.5kJ/mol。 则4Fe(s)+3O2(g)2Fe2O3(s),△H=-1641.0kJ/mol 2.SF 6 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330kJ。则S(s)+ 3F 2 (g)=SF 6 (g)的反应热△H为 A.-1780kJ/mol B.-1220kJ/mol C.-450kJ/mol D.+430 kJ/mol 3.电镀废液中Cr 2 O 72- 可通过下列反应转化成铬黄(PbCrO 4 ): Cr 2 O 72- (aq)+2Pb2+(aq)+H 2 O(l)2PbCrO 4 (s)+2H+(aq)ΔH<0 该反应达平衡后,改变横坐标表示的反应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4.常温下0.1mol·L-1醋酸溶液的pH=a,下列能使溶液pH=(a+1)的措施是A.将溶液稀释到原体积的10倍B.加入适量的醋酸钠固体 C.加入等体积0.2mol·L-1盐酸D.提高溶液的温度 5.下列液体均处于25℃,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物质的溶液p H<7,则该物质一定是酸或强酸弱碱盐 B.p H=4.5的番茄汁中c(H+)是p H=6.5的牛奶中c(H+)的100倍 C.AgCl在同浓度的CaCl 2 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相同 D.p H=5.6的CH 3 COOH与CH 3 COONa混合溶液中,c(Na+)>c(CH 3 COO-) 6.对滴有酚酞试液的下列溶液,操作后颜色变深的是 A.明矾溶液加热 B.CH 3 COONa溶液加热 C.氨水中加入少量NH 4 Cl固体 D.小苏打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