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土壤的成分

10、土壤的成分

10、土壤的成分
10、土壤的成分

课题:10土壤的成分

青岛版五制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壤的成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土壤与岩石》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成分。通过引导学生研究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进一步掌握记录、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提示学生采集一定量的土壤样本,为课堂探究做好活动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包含两个环节:一是了解土壤与植物、动物、人类的关系,二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土壤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活动二:观察土壤,有什么发现?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交流发现。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它体现了两层意思:一是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教科书图示了学生直接用手捻土壤,感觉土壤的湿度。二是可以利用工具观察土壤,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实验的探究能力。第三部分拓展活动:“查阅资料,了解土壤是怎样形成的。”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对土壤的研究,让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课主要从土壤问题开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观察方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推测及研究,再通过实践证实,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一的物质。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身边常见的土壤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土壤成分、土壤的种类、土壤与植物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不清楚的。《土壤的成分》就是进行“真实”问题学习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尝试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土壤是地球上常见的资源。 2.知道土壤里有沙、黏土、空气、水、腐殖质等成分。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土壤。 2.能制订简单的探究土壤成分的实验计划,并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土壤的成分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带标准答案)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2.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死亡的生物体和动物体的排泄物。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5. 大小不等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一般分为砂粒、黏粒和粉砂粒。根据它们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壤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三类,其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土 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分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06?嘉兴)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这个实验说明() A.土壤中含有水分 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的密度小于铁块D.土壤易溶于水 【分析】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解答】解: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说明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B. 【点评】此类题目我们不常接触,但是只要明确土壤的吸水性,也可解答.

2.(2016秋?高邑县期末)家庭栽培花卉,每隔几年要重新换一次土,其原因是() A.花盆中的土壤被植物吸收了B.土壤的肥力降低 C.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了D.土壤中缺少有机物 【分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 【解答】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花盆中的土壤里的无机盐被花吸收了,要想使花生长良好,必须增施无机盐或者换土.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3.(2015春?嘉兴期末)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D.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分析】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②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解: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A 正确;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B 错误;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C正确; D、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腐殖质越多,土壤

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4.2.土壤的成分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4.2.土壤的成分教学设 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 2.结合自己的猜想,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 3.能依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资料,总结描述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 【教学重难点】 能依据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生存条件,对土壤成分进行合理猜想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工具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白纸、新鲜的土壤、放大镜、牙签、杯子、玻璃棒、玻璃片、饮料瓶、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和植物能生活在土壤里?土壤中含有什么生物生存必须的条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研究土壤成分的秘密。(板书课题:土壤的成分) 二、猜想假设 想一想,为了能够维持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土壤中可能含有 - 1 -

哪些成分?(板书:水、空气)同学们依据原来学过的知识,合理地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非常棒。但科学不能仅停留在猜想假设上,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 三、验证猜想 1.如何证明土壤中是否含有空气呢? 将一个土块放入装有水的杯子里,保持杯子稳定不动,不要去搅拌或者摇晃杯子。 观察发现:有没有气泡出现,有的话就能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2.观察土壤中的颗粒:用手捻一捻土壤,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组成土壤的颗粒;将土壤放入水中,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再观察颗粒。 3.探究讨论:怎么能证明土壤中有水呢?(可引导不同的小组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然后分组汇报) *我们手捏一捏,感觉到湿的就证明土壤里有水。 *我们用纸巾包住土壤捏一捏,观察纸巾会不会湿。 *我们把装有泥土的封闭塑料瓶这个瓶子放到阳光下,如果土壤中含有水分,会怎样?(瓶子里会出现小水珠。)*将装有土壤的罐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之冒出热气,用玻璃片置于罐口上方。(玻璃片上会聚起小水珠) 四、得出结论 通过刚才的实验观察,我们都发现土壤含有哪些成分? 板书:土壤中有砾石、沙粒、粉粒、黏粒、水、空气、腐殖- 2 -

科学初中二年级 土壤的成分(一)

4.1土壤的成分(一) 学习目标: 1、知道土壤中有大量的生物; 2、知道土壤中水分、空气等非生命物质; 3、学习用科学观察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4、知道土壤中空气和水分的体积分数的测量方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土壤的成分。 难点:土壤中空气和水体积分数的测量。 教学流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招贤纳士(展示照片):以学校葫芦基地为题材,之前葫芦产量很高,但近几年产量越来越低,且葫芦不长个,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猜测可能原因是水、肥料、土壤…… 从学生的猜测中选择触手可及的土壤进行研究。 二、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一)活动:寻找土壤中有哪些生命物质? 组织学生观察从葫芦基地取样来的土壤,并寻找土壤中的生物物质? 学生:有蚯蚓、蚂蚁、蝼蛄、草…… 通过舒肤佳的广告,引导学生土壤中还有肉眼看不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微生物 (二)总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动物 土壤生物植物 微生物 (三)思考:(1)参照土壤取样器,自制简单的土壤取样工具(PVC管)(2)为什么要将土壤样本恢复原样? 三、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一)活动:进一步观察土壤,土壤生物要生存,根据生活经验或现有知识,你觉得土壤中还存在哪些物质。请写下这些物质,并写出相应的判断依据。(1)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我的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章第1节《土壤的成分》教案

第1节土壤的成分 1教学目标 1.能列举土壤中有各种不同的生物;能说出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土壤植物和土壤微生物。能列举常见的土壤动物。 2.能说出土壤中有以下非生命物质:水、空气、矿物质和有机质;能通过设计实验和正确的操作证实土壤中水分、空气和矿物质的存在。 3.通过质疑探究、评价改进实验方案、科学采集数据、合理分析问题等一系列探究过程,提高分析提出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增强学生对拓展科学工具应用和深入领会科学方法的学习情感。 2学情分析 土壤是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随处可见的,但是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土壤从哪里来;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猜测土壤中可能有哪些成分,却又没有充足的证据依托。所以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便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真正了解土壤的成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流。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土壤中各组成成分的证明和实验测定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设计、评价等 4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活动:在有花卉和农林作物生长处采集土壤并观察土壤中有哪些生物,试做好观察的记录和分析。 一、新课引入: 提供并欣赏图片(烂漫的花朵,丰硕的果实,葱郁的草地,健壮的庄稼),更有我们引以骄傲且为我们带来幸福生活的茫茫竹海,青青翠竹,这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那么,土壤是由什么组成的?让我们共同探究土壤中有什么(揭题). 二、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提出问题:土壤是绿色植物的家园,土壤中除了扎根其中的植物根系,甚至还有如花生植物的果实,土壤中除了绿色植物,还有其它生物吗?(学生课前活动交流)小结: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三、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完整版)土壤的成分教案

4.1土壤的成分(第一课时) 方埠中心学校张伟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知道土壤中的生命物质:植物,动物,微生物,知道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之一:空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土壤的成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的精神,扩大学生的思维角度。 教学重点: 探究土壤中的生命物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展示桐庐的风景照,问:同学们,看了这些照片,你们觉得咱们的家乡美吗?老师觉得非常漂亮,所以把这些美景和大家一起分享。记得有首歌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觉得我们的家乡就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肥沃的土壤养育着我们,给我们带来了粮食、蔬菜、水果等,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但对于土壤,我们很熟悉却又似乎很陌生。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土壤,深入的了解土壤。 师: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了解它的哪些方面呢?

学生讨论(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土壤中有什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意义,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今天我们选择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来研究——土壤的成分。 二、新课展开: 猜一猜,土壤中有什么? 刚才许多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有的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刚才积极猜测的同学们,你们都很棒。 不过,光有猜测还不行,我们还要经过验证,才能最后得出真正的结论。要想知道土壤中究竟有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 同学们的桌上都放了一些新鲜土壤,请你用肉眼仔细观察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土壤,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土壤中有哪些生物,并把你获得的信息记录在任务单上。比比谁的眼睛更敏锐,哪小组合作效率高。小组汇报你所观察到的结果。 师:我们把观察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发现这些生物包括了植物、动物,老师建议刚才用手扒过土壤的同学等下下课一定要去洗手,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土壤中可能含有微生物 师:的确如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 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甚至很多小动物把土壤当成了他们自己

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土壤中的各种成分 一、复习目标导航 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3、从岩石到土壤 4、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5、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 二、重难点精讲 1、土壤中的生命物质——土壤生物 实验1:观察土壤 (1)取样:挖一个长、宽、深分别是50×50×30的土坑,取少许土壤样本。 (2)观察: 有一些动物,还有一些植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具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提问:土壤除了这些生物外还有其他的物质吗? ①土壤中有空气吗?有水吗? ②土壤中有有机物吗?有无机盐吗?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实验2:土壤中是否有空气?

实验过程: 取相同形状、体积的土壤和铁块,分别放置于两只完全相同的大烧杯中,分别标记为A、B;向A、B中注水,直到水面恰好将土壤块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 实验结果:A烧杯中注入的水比B烧杯中注水量多。 实验结论:土壤中不全部是土壤,还有空气。 实验3:土壤中是否有水?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结果:试管壁有水珠生成,试管口有雾状水蒸汽。 实验结论:土壤中有水的存在。

实验4: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 实验原理:有机物可以燃烧。 实验过程: 取少量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将一定质量的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铁丝网上加热,一段时间后,待土壤冷却时,再用天平称量。 实验结果:土壤能燃烧,冷却后称量,发现土壤质量减少。 实验结论:土壤中存在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实验5: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 实验原理:部分的无机盐可以溶于水。 实验过程: 将燃烧后的土壤放到烧杯中,加足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让它慢慢沉淀下来;提取土壤浸出液约10毫升,过滤后蒸发。 实验结果:发现浸出液中蒸发后有无机盐。

八年级科学下册4.1土壤的成分2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49

4.1 土壤的成分(2) 对应学生用书P154—P155 A组 1.“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A) A. 有机物 B. 无机盐 C. 土壤生物 D. 矿物质 2.某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游览时对青山绿树底下的“红土”很好奇,“红土”与嘉兴的“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采样后带了一块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B) (第2题) A. 有机物含量 B. 空气体积分数 C. 土壤生物数量 D. 无机盐含量 3.在有关“土壤中含有有机物”的验证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D) A.土壤应充分干燥 B.土壤应含有较丰富的有机物

C.实验中的铁丝网孔径要小 D.土壤干燥时应放在火上直接烧烤 4.构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质的状态有(D) A. 固态 B. 液态 C. 气态 D. 固态、液态、气态 5.如图所示,实验中土壤浸出液蒸发后的残留物是(C) (第5题) A. 小细沙 B. 蛋白质 C. 无机盐 D. 金属 6.下列实验中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中含有能燃烧的有机物的是(C)

7.在有花卉、农作物生长的土壤中选取土壤样本,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B) A. 土壤中有较多的土壤生物 B. 取表层土壤样本更方便 C. 土壤中有较多的蚯蚓 D. 土壤中有较多的空气 8.月球表面有月壤。月壤主要由月球岩石碎屑、粉末、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中绝 大部分颗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间,摸上去和面粉一样细腻,但不适合植物生长。科学家设想:人 类移民月球的时候,把月壤改造成类似地球上的土壤来栽培植物。改造过程中,不需要 ...提供的是(D) A. 空气 B. 水 C. 腐殖质 D. 矿物质 9.土壤是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现选择一块干燥的土地,取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正方体土壤,把它和棱长为10厘米的一块正方体铁块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沿烧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和铁块全部浸没为止。往盛有铁块的烧杯中共加3次满量筒刻度的水和图甲所示的水,往盛有土壤的烧杯中共加3次满量筒刻度的水和图乙所示的水。请回答: (第9题) (1)此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土壤中有空气。

土壤成分测定实验报告

土壤有效成分速测 土壤有效养分待测液的制备 1、取相当2g风干土壤于三角瓶中,加入1mol(NaCl)L1‐—(HCl)L1‐浸提液20ml,大力摇1分钟。 2、过滤到干燥洁净的三角瓶或试管中,滤液即为待测液,用于测定铵态氮,磷及钾。 一、铵态氮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铵离子,与纳氏离子作用时,会生成碘化汞铵合氧化汞 的橙黄色络合物,铵离子愈多,生成的橙黄色就越深,通过与已知的铵 态氮含量的标准色阶比较,便可求出土壤铵态氮的含量,在强碱性条件 下,其反应式如下: 值得注意,水田在浸水情况下,会出现Fe2﹢,它会干扰铵的测定,另外,待测液中存在的Fe2﹢,Al3+,Ca2+,Mg2+等离子,也会干扰铵的 测定,故在测铵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使它们产生沉淀,以消除干扰。 NH4++4OH‐+2HgI4‐→碘化汞铵合氧化汞(橙黄色)↓+7I-+H2O 碘化汞离子 2、测定步骤 ①取待测液约5ml,放入试管中,加入固体碳酸钠(约3粒黄豆大小), 摇匀,使溶解静置15min,等溶液澄清后,再吸取上层清液进行测定 1、测定原理

土壤待测液中的有效磷,与钼酸铵作用,生成钼酸杂多酸,在一定酸度范围内,磷钼杂多酸被氯化亚锡或金属锡还原为兰色的磷酸络合物,其反应如下: H 3PO 4+10MoO 4-+2Sn 2++24H + → (MoO 4·4MoO 4-)2·H 3PO 4·4H 2O+2Sn ++8H 2O 待测液的有效磷越多,兰色就越深,将其与标准比色阶比较,就可求出土壤有效磷的含量。 2、测定步骤: 附 1、测定原理 存在于土壤待测液中的钾,在弱碱性条件下与四苯硼钠作用,生成四苯硼钾白色沉淀,其反应式如下: K ++B(C 6H 5)4 → B(C 6H 5)K ↓ 四苯硼离子 四苯硼钾(白色) 土壤待测液中,钾离子越多,白色沉淀越多,因此可以根据浑浊的程度来确定钾的含量,由于铵离子也能和四苯硼钠作用生成白色沉淀干扰测定,故在测钾之前加入甲醛,供生成的环六次甲基四胺,以除去它的干扰,由于反应是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土壤待测液中可能有Fe 3﹢,Al 3+,Ca 2+,Mg 2+等离子,也会产生黄色或白色的氢氧化物,碳酸盐或碱式碳酸盐沉淀,从而干扰钾的测定。为此,在除去铵离子之前,必须先加入碳酸钠于土壤待测液中,以除去Fe 3﹢,Al 3+,Ca 2+ ,Mg 2+等离子的干扰。

《土壤中有什么》优秀教案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堂思考 1、人类还有那些活动加速了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流失? 小结:不合理占用耕地,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过度放牧,缺少植被、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和流失。 2、你觉得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土壤呢? 总结:①、合理利用耕地。(我国建立了《土地管理法》……)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土壤的成分湘教版(一起)

第三单元土壤 第二课土壤的成分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3.科学态度、STSE 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土壤标本土壤成分比例有所不同。 能够认真观察搜集信息,能够认真思考探究问题。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包括有砂、黏土、水、空气,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动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腐殖质。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土壤的组成成分。 知道借助工具和科学方法探究土壤的成分。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土壤标本,托盘,放大镜,镊子,烧杯,搅拌棒,塑料袋, 报纸,筛子,水,量杯 演示实验材料:提前静置的已经用水分离了土壤的实验装置,学生采集土壤时的一些发现的记录(文字、图片、实物)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问题导入:土壤中有什么?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土壤 (1)先用感官再借助工具观察土壤。(例如眼睛看,手捻一捻,用放大镜、镊子配合观察) (2)将观察到的发现记录下来。 (3)组内分类归纳整理记录 (4)交流汇报。 (5)小结:同学们的发现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肉眼容易分辨的物质,包括土壤颗粒、石子、金属碎屑、垃圾、动植物活体以及残体等;第二类是肉眼不容易分辨的物质或看不见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分、腐殖质,这些物质需要通过实验,以及逻辑思维分析其存在。 (6)讨论:怎样想办法分离土壤中的不同物质? (7)实验设计汇报 ①用筛子来分离土壤。 ②把水中的土块搅拌分散,然后静置沉降,观察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③将土壤密封在塑料袋中观察土壤。 ④将干燥的土壤放置水中,观察。 (8)小组实验并记录:你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发现了什么呢?用图或者文字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P8的表格中。 (9)小结:土壤中的主要成分有砂、黏土、水、空气,另外还有动植物的残体和由它们腐解而产生的腐殖质。 (三)整理,下课。

土壤的成分

《土壤的成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生活中熟悉的土壤,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组成以及来源。土壤由水分、空气、矿物质和腐殖质以及大量的生物构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的认知土壤的基本组成,最后过渡到土壤的形成。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形成有关土壤的认知结构。知识内容较为容易,但是在实验设计、操作的技能方面要求比较高。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接下来学习各种各样的土壤和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与设计思想 学生熟悉土壤,但对土壤中的物质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和无机盐。因此说学生缺乏对土壤的知识的深刻认识,在课堂教学前组织学生对土壤进行直观的观察认识,再经过进一步的探讨,有利于学生知道土壤的组成。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实验,对于学生有些困难。在教学中先全面开放式的自主设计验证土壤中有水和空气方案,再将学生不太熟悉的两类物质---无机盐和有机物,采用半开放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不仅要注重实验的效果,更要从实验的设计、实验仪器的规范操作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能预测土壤中有各种类型物质; ⑵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水分、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 ⑶知道土壤中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⑵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⑶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 ⑵愿意亲近土壤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土壤主要组成 (2)难点:学习用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多种方法

土壤的成分

土壤是地球岩石最表层经亿万年风化和生物活动所形成的物质。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作物都是在土壤上栽培。土壤是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交汇点。普通人常常认为土壤只是固体。其实,土壤由固体颗粒、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三部分组成。土壤由固体颗粒构成有大小孔隙的土壤结构,土壤水分(溶液)占据土壤的中小孔隙,土壤空气占据土壤大孔隙。 土壤固体大颗粒称为砂粒,中等粒径的颗粒称为粉粒,细小颗粒称为粘粒。根据三种土粒含量不同,将土壤分为12类,其中较为典型的有三种:砂粒含量特别多的是砂土;粘粒含量特别多的是粘土;而砂粒、粉粒、粘粒三者比例相等的是壤土。壤土的土壤耕性最好,土壤水气比例最易达到理想范围,土壤温度状况也较易保持和调整,也就是说,壤土的土壤物理性质最理想。砂土往往气多水少,温度易偏高。粘土则水多气少,温度易偏低,紧实粘重。 土壤水气比例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有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影响土壤中一些微量元素的有效性。水多气少使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铁、锰等离子大多还原为有效态,但也容易从土壤中淋失。 土壤矿质颗粒和有机质颗粒都带负电,对土壤中的阳离子有吸附性。土壤粘粒所能吸附的盐基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土壤粘粒上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不断进行交换,达成动态平衡。施肥或通过其它途径进入土壤溶液的养分阳离子大多先被土壤粘粒吸附,待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掉溶液中的养分阳离子时,被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再逐渐解吸释放进入土壤溶液,补充被吸收的部分。养分由土壤到植物的机理当然比这样简单的描述要复杂得多。 阳离子交换量中钙、镁、钾、钠四种碱性离子所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比叫做盐基饱和度。做盐基饱和度较高的土壤肥力较高,土壤pH值也较高。 土壤pH值包括土壤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土壤活性酸度土壤溶液中表观的H+活度,而潜在酸度与阳离子交换量(又称土壤缓冲能力)有关。 现在越来越强调土壤管理的重要性。土壤管理主要涉及对土壤物理性质的保护,同时兼顾土壤化学性质,与土壤耕性、土壤肥力和防止土壤侵蚀有关。 土壤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成分有机地组成。 按容积计,在较理想的土壤中矿物质约占38—45%,有机质约占5—12%,孔隙约占50%。按重量计,矿物质占固相部分的90—95%以上,有机质约占1—10%。 土壤的功能:为陆生植物提供营养源和水分,是植物生长、进行光合作用,进行能量交换的主要场所。土壤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要素。 土壤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贫化,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的成分-教案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1、土壤的成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和采集土壤,知道土壤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地点和自然形态。 2.观察土壤样本,知道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 3.通过分析实验,知道并认识土壤中存在空气、水、沙子、黏土等主要成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到土壤由多种物质组成,知道土壤中有空气、水、沙子、黏土等主要成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分析,认识土壤中的空气、水、沙子、黏土等主要成分。教学准备: 土壤样本、水杯、水、镊子、餐巾纸、烧杯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我们周围的土壤,初步了解哪些地方存在土壤?土壤是什么样子的?土壤中有哪些成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小诗: 土壤是伟大的妈妈, 他的怀抱很大很大! 瞧!嫩草发芽了。 看!小树扎根了。 这里,冬眠的青蛙醒来啦! 那里,钻洞的蚯蚓歇息啦! ?? 亿万个生命, 都在他温暖的怀抱中长大! 学生读一读小诗,交流:

这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物质?(土壤) 写了土壤的什么?(主要写了土壤的作用。) 土壤有什么作用?(让嫩草在里面发芽,让小树在里面扎根,让青蛙冬眠,让蚯蚓钻洞,让亿万个生命,在她的怀抱中长大。) 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周围都存在土壤,土壤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板书课题:第二单元研究土壤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1课,了解一下土壤的成分。 板书课题:4、土壤的成分 二、交流土壤采集的过程及感受 教师引导: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在家长的帮助下,到大自然中采集土壤,大家采集了吗?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交流采集土壤的过程及感受。 交流问题:土壤是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和谁一起采集的?怎样采集的?采集的土壤是什么样子的?你们采集的土壤跟你平时看到的土壤是一样的吗? 学生回顾自己采集土壤的过程,交流问题和感受。 教师相机引导,并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 引导:通过土壤的采集,你们知道土壤是什么了吗? 出示句子: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初步了解土壤是什么以及土壤的特点。 三、研究土壤里有什么 教师引导:土壤中有哪些东西呢?你们有仔细观察过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土壤里有什么东西。 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土壤样本,看一看土壤中含有哪些物质。 教师提醒学生操作的注意点:在观察土壤的过程中,可以把分辨出来的土壤中的物体挑出来,分类摆放,可以像课本上一样采用画简图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发现。 相机出示课本上的两幅简图,引导学生模仿学习。

土壤的营养成分是什么

土壤的营养成分是什么 浏览次数:5491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06-6-3 11:41 |提问者:kathy_jj 有机物还是矿物质 最佳答案 以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 指“土壤腐殖质”。土壤有机质的主要部分。是黑色的无定形的有机胶体。腐殖质是具有酸性、含氮量很高的胶体状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土壤中,在一定条件下缓慢地分解,释放出以氮和硫为主的养分来供给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 土壤腐殖质的组分和性质 腐殖质的主体是腐殖物质,腐殖物质是有机物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和再合成的一类组成和结构都很复杂的褐色或暗褐色的天然高分子胶体物质。腐殖物质就是各种腐殖酸及其盐。 一.腐殖质组分的分离 用酸、碱和酒精处理,得到胡敏酸、吉马多美朗酸、富里酸和胡敏素。 处理流程如下: 胡敏素是与矿物结合的胡敏酸或是变质的胡敏酸;吉马多美朗酸是胡敏酸的衍生物。 二.腐殖酸的性质 (一)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其次是灰分元素。主要元素的含量:C:55%~60%,平均58%。 N:3%~6%,平均5.6%。 C/N平均为10~12:1。 褐腐酸的碳、氮含量高于黄腐酸,而氧和硫的含量低于黄腐酸。 (二)腐殖酸的分子结构和分子量 大分子化合物、结构复杂。 以芳香族核为主体,附以各种功能团(酚羟基、羧基、甲氧基等)。 胡敏酸分子量高于富里酸。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对我国黑土和砖红壤所做的分析,胡敏酸平均分子量为2000~2500,富里酸为680~1450。 (三)腐殖酸的电性 腐殖酸带有电荷,既有正电荷,也有负电荷。 腐殖酸所带的电荷来源于基团的解离,解离情况随pH值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腐殖酸所带电荷属可变电荷。 在正常的土壤pH条件下,净电荷为负。 (四)腐殖酸的溶解度和凝聚性 对水溶解度,胡敏酸不溶或难溶,胡敏酸一价盐溶于水,二价或三价盐不溶于水,富里酸及其一价和二价盐均溶于水。

4.1-2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带标准答案)

土壤的成分、各种各样的土壤 1.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土壤由水、空气、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 2.土壤生物包括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死亡的生物体和动物体的排泄物。 4.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和液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有机物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5.大小不等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和排列方式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土壤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一般分为砂粒、黏粒和粉砂粒。根据它们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为壤土类土壤、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三类,其中最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是壤土类 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提供充分的水分、空气和无机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06?嘉兴)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这个实验说明() A.土壤中含有水分?B.土壤中含有空气 C.土壤的密度小于铁块D.土壤易溶于水 【分析】土壤能吸收水分,固定植物体,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空气和无机盐.据此解答. 【解答】解: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放入相同体积和形状的铁块和干燥土壤,用量筒沿烧杯壁缓缓向烧杯内注水,发现两者完全浸没时,放土壤的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大于放铁块的烧杯中的体积.说明土壤的颗粒之间有空隙,含有空气,利于根的呼吸作用. 故选:B. 【点评】此类题目我们不常接触,但是只要明确土壤的吸水性,也可解答.

2.(2016秋?高邑县期末)家庭栽培花卉,每隔几年要重新换一次土,其原因是() A.花盆中的土壤被植物吸收了?B.土壤的肥力降低 C.土壤中有害物质增加了?D.土壤中缺少有机物 【分析】氮肥能促使植物的茎叶旺盛生长,磷肥能使植物多开花多结果,钾肥则有利有机物向植物储存器官内转运. 【解答】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花盆中的土壤里的无机盐被花吸收了,要想使花生长良好,必须增施无机盐或者换土.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 3.(2015春?嘉兴期末)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下列有关土壤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只有固体和液体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 D.土壤中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分析】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②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解答】解: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A正确;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B错误; C、土壤中有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土壤生物,C正确; D、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D正确.

(定)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2、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3、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4、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白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5、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自然界茂盛的植物离不开土壤,究竟是什么使患上植物长患上如此茂盛?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开土壤的秘密,相识一下土壤中有什么。(板书课题:土壤里有什么)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土壤是湿润的说明土壤中有水分,还能发现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的残体,以及土壤中有小石子和沙粒)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