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科育人教学改革的使命与价值

学科育人教学改革的使命与价值

学科育人教学改革的使命与价值
学科育人教学改革的使命与价值

学科育人:教学改革的使命与价值

一、课程改革深化阶段要把教学改革作为重点

(一)原因分析

1.课程与教学的大小之分。

在不同语境下,课程与教学的大小关系是不同的。但课程与教学的价值有大小之分吗?美国学者塞勒提出了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三个隐喻:课程是施工蓝图,教学是施工过程;课程是球赛方案,教学是比赛过程;课程是乐队演奏乐谱,教学是演奏本身。在这里,课程是一种预设,教学是生成,它们是等值的,只是价值取向不同。

2.教学中的黑洞问题

知识传授中存在黑洞。怎么会存在黑洞?因为我们忽略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当我们对基本问题的理解发生错误和偏差时,也产生了教学中的黑洞。所以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必须要回归教育的基本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有清晰的理解,才能摆脱教学中的“黑洞”即“错误”。

(二)结论

课改必须改课,改课必须在课改的背景和框架下进行。

二、课堂教学改革最高价值是“育人”,要用“学科核心素养”来育人(一)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提出三维目标是课改的一大进步,即从教学大纲走向内容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还不是终极目标,它还必须在整合、提升中走向核心素养。它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同时,从改革的历程来看,从90年代国家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到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开启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到2013年进一步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要求“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改革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以及所形成的主题是在改革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它是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

(二)核心素养的核心特征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知识,离

不开能力,也离不开态度、情感、价值观等,但单一的知识、单一的能力、单一的态度等,亦即如果它们处在孤立的、分离的状态,是不能形成核心素养的。反之,让它们产生联系,使之整合,就会形成合力,形成核心素养。不言而喻,综合性是核心素养的本质属性、核心特征。这一特征其实是不难理解的。其一,综合是人存在和发展的状态。其二,综合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与状态。其三,综合是课程改革的走向。

(三)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

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和重要国际组织所研制和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几乎都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或关键,作为核心价值来追求。我国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此作为培养重点。这次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价值体现还是相当鲜明和充分的。一是将“实践创新”作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二是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分布于基本内涵和核心素养的要求中。三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表现进行了具体描述。(四)核心素养的学科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是虚空的,它必须落实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也要落实在学科教学中。同时,学科育人的理念,也必然要求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以及所展开的教学过程,一定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核心素养。这样的落实不能不从学科特质、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结合点、落实点。正因如此,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并使之落实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

三、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学生核心素养是世界“共同主题”,但各国有“非共同表达”。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有中国特色。

(一)内涵界定

我们国家,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不但重视能力,还重视品格,品格与能力同时成为核心素养的内涵。能力固然重要,但人的发展不仅需要能力,要以“能力为重”,而且还需要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品格与能力共同支撑着人的发展。同时,品格与能力又互相支撑。能力应当有方向

感、价值感和道德意义,缺少价值判断与道德支撑的能力,很有可能让这把双刃剑的另一刃显得更危险。品格与能力是并列关系,品格又具有引领能力发展方向的意义。再者,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与亮色是伦理道德文化。“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核心素养中“品格”问题已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二)价值取向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既有个人发展取向,又有社会发展取向,二者是统一的、融合的。国家研制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发展的共同的基本要求,这样的“国家标准”从总体上保证人才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以促进社会发展。但是,这并不否认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核心素养的本体就是人,就是学生的每一个体。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促进个人的终身发展。从另一个角度说,只有真正促进个人的终身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社会发展;反之,社会发展了,才能推动个人发展。

(三)根本任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所谓立德树人,其基本内涵是:为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等等。核心素养非常明确地回答了“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规定了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伦理道德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色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又具有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育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逻辑线索。研究、落实核心素养,最为根本的意义就是推动教育的转向,在探索中建构育人模式。

学科育人是我国的理论创新

学科核心素养的含义:是一种重要的关键能力;是具有学科特质的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教与学的方式。

学科核心素养育人,关键是什么?学科之魂(具有学科特质)学科之眼(培养学生观察的思维方式)学科之法(学科的独特方法)

要重视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关键因此。学科育人不应该价值中立的,而应该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