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

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结果临床应用监护治疗,包括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必要时安起搏器,收到较好效果。结论掌握好抢救时机,降低死亡率,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绝大多数源于冠状动脉粥样化病变、斑片破裂、出血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血凝块,使冠状动脉的某一支突然全部堵塞,使该冠脉支配区域心肌陷于坏死。受累血管以前降支最为常见,主要引起左室前壁、室间隔前2/3部、心尖部梗死。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引起左室隔面、后壁、室间隔后1/3部及右室梗死。再者为左回旋支,引起左室高侧壁及近心底部左室后壁梗死。左主干闭塞较少见,若闭塞则引起左室广泛梗死。现将近年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我院2008年-2009年12月门诊及住院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5岁。

1.2诊断标准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WHO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

2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19例,再通率为63.3%。6h以内溶栓的15例患者中有11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73.3%。30例中出血7例,其中皮肤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2例,血痰1例,眼底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23.3%。本组30例患者中,出现休克3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心衰1例,严重)窦缓1例,心室率52次/min,持续2min。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尽快地使冠脉再通和血运重建,对于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保护心肌的泵功能,提高早期存活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溶栓冶疗已成为选择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最重要的疗法。根据国外报道大剂量尿激酶血管通畅率可以达到62%。尿激酶足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体内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

冠脉内血栓,从而达到溶栓目的。本组30例患者均使用尿激酶静脉给药法进行溶栓治疗。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在治疗过程中,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出现,从处理方法的角度可从如下分析:

3.1室性心律失常

3.1.1室性过早搏动

急性心肌梗死时常有室性过早搏动。

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室颤阀值降低,室性过早搏动易触发心室颤动,故对“先兆性”室性过早搏动,需立即应用利多卡因治疗,常采取静脉分次注射,第1次50~100mg,以后每8~10分钟加往50mg,直至室性过早搏动消失或总量达4mg/kg,其后1~4mg/min维持,滴注过程中再出现室性过早搏动,应再静注利多卡因50mg,滴注一般持续2d,逐渐减量至停药观察。

3.1.2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对短阵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应用利多卡因治疗,疗效迅速确实,用法同上。如利多卡因无效可换用普鲁卡因酰胺每5分钟,静脉注射100mg,直至起效或总量述到1000mg或出现窦房结或房室结抑制或低血压,转律后用26mg/min 的剂量维持。或用乙胺碘呋酮5mg/kg在20min内注入,转律后用1.0g千24h内均匀滴注。或换用普罗帕酮70mg~脉注射,lorrlin 后可重复,转律后用280mg于24h内均匀滴注。

对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诱发或加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为心力衰竭或休克的病人,可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75~100mg,1-2次,

如无效,可立即进行电复律,电击功率50~100J,转律后静滴利多卡因2日1~4mg/min。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原发性室颤在起病12h内,尤以最初4h内发生率最高。原发性室颤须作紧急非同步电除颤。第1次用200J,如不成功,第2次改用400J,也可第1次即用400J,除颤后应继续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预防复发。

3.1.3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

多属良性心律失常,多数历时短暂,自行消失,一般不属治疗;但心室率快者偶也可引起室颤,因此,心室率在110~120次/min 持续时间长者,可考虑应用利多卡因。心室率55~800:/min持续时间长者,可静注阿托品0.5~1mg,当窦性心律提高后,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即可消失。

3.2房性心律失常

偶发房性过早搏动不需要治疗,频发或多源性房性过早搏动易导致心房颤动,可用镇静剂或B受体阻滞剂治疗(无禁忌时)。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多为短暂自限性,可先观察。对持续时间长,或反复发作,心室率非常快,或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者,需用西地兰或胺碘酮治疗。

3.3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可能是交感神经张力过高所致,亦可能由于心力衰竭或休克;前者近年趋向使用B受体阻滞剂或减慢心率,考虑有泵衰竭存在时可用速尿20-40mg静脉注射。

轻度窦性心动过缓(50次/min)不需处理,如少于50次/min应

给予阿托品治疗,当应用阿托品无效或有禁忌症时,应安置临时起搏器治疗。

3.4传导阻滞

各种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比较常见,严重者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对I度和Ⅱ度I型的房室传导阻滞,可先用阿托品治疗,亦可考虑谨慎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病情发展再应用临时起搏器。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能使心肌耗氧量显著增加,对心肌代谢不利,另外能使心肌电兴奋性增加,激惹室性心律失常,因此一般只在无临时起搏条件或在插入临时起搏导管之前应用。对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包括有可能发展为Ⅲ度者),宜用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治疗,待情况好转后撤除。如传导阻滞成为持续性,则需更换埋藏式的起搏器作永久性应用。

另外,冠脉闭塞后溶栓成功率与冠脉闭塞后开始治疗的时间呈明显正相关,治疗时间离胸痛发作越短,血管再通率越高,左心功能恢复也越早。本组资料中,6h以内溶栓的15例患者中有11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73.3%。可见,对AMI病人进行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提高病人近期和远期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因此,AMI 发病后,应争分夺秒,尽量缩短患者入院至开始溶栓的时间。

参考文献

[1]段亮月.2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溶栓治疗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


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 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 心电图可见:aVF导联呈qr型,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

长导联可见P-P间隔,可见延缓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着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 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导联呈qr型。异常Q波较前明显,ST段抬高更加明显。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呈QS型,ST段回落明显,TⅡ、Ⅲ、aVF、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2.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而前壁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 者病死率比下壁就要高2~3倍了。 例2: 患者男,81岁。因“胸闷两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两小时前突发胸闷,为胸骨后闷痛,伴有出汗、面色苍白及一过性黑朦发作,恶心、呕吐一次。初查心电图如下: 心电图所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均未下传心室, QRS波群缓慢匀齐,频率33次/分,为过缓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60例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60例分析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提高诊治疗效。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所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观察。结果:心肌梗死的时候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常并发心律失常,早期发现心律失常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救治,降低死亡率。 标签: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2)25-0132-01 心血管疾病里最常见的病是急性心肌梗死,常伴随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是致使患者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发生于发病1~2周,特别是在24 h内。增强这类患者心电监护,不但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处理心律失常,还可以降低病死率。现将2006-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监护报告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都和WHO诊断标准相符;动态改变心电图,临床表现心肌缺血,心肌生化的标志物有所升高。本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梗死部位:前壁32例,下壁14例,前壁+下壁8例,心内膜下6例。 1.2方法 检查起搏器、除颤器、气管插管等一系列抢救设备以及药品。操作之前将患者胸前污垢清洁干净,皮肤和电极片要接触紧密,位置要准确安放,三根导联线地相应位置都要放好,防止放在心底部和心尖。保持心电波形的P波、QRS波、T波、ST波。密切观察心电波有无异常,每15 min监测1次心律并详细记录。对加速的室上性早搏更加严密观察。当患者发生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或多源室性早搏时,及时通知医生,准备抢救措施。室颤前一般往往有前趋症状,如果患者发生紫绀、面色苍白以及出汗等症状时,要考虑室颤、室速的可能性,如果心电波有以下几种信号的话就要高度警惕:(1)RonT现象;(2)多源性室早;(3)多形性室早。如果发现以上的状况,可以静脉推注利多卡因50~100 ml并加入10%葡萄糖20 ml,如果出现持续多形性室速或室颤时,可行200~300 J非同步除颤。除颤动作要求迅速,操作熟练,结束后立刻观察心律。成功后,充分给氧,观察血压、呼吸的变化,同时纠正低氧血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2结果 60例患者中42例并发室性早搏,4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心房颤动,2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上性早搏,2例患者死亡。 3讨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并发症之一,多发生在起病1~2周,尤其是24 h内最高,主要由于心肌缺血坏死,炎症水肿[1]。此后随坏死心肌的逐渐恢复,心律失常的发生逐渐减少。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自主神经系统会发生功能失衡,导致心脏电生理变得紊乱,进而发生心律失常。发生心肌梗死的时候,脂肪酸以及儿茶酚胺显著增高,影响了心肌的应激性和自律性,易于诱发各种的心动过速以及室性、房性心律失常[2]。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 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患者的资料。结果临床应用监护治疗,包括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必要时安起搏器,收到较好效果。结论掌握好抢救时机,降低死亡率,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治疗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绝大多数源于冠状动脉粥样化病变、斑片破裂、出血等,在此基础上形成血凝块,使冠状动脉的某一支突然全部堵塞,使该冠脉支配区域心肌陷于坏死。受累血管以前降支最为常见,主要引起左室前壁、室间隔前2/3部、心尖部梗死。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引起左室隔面、后壁、室间隔后1/3部及右室梗死。再者为左回旋支,引起左室高侧壁及近心底部左室后壁梗死。左主干闭塞较少见,若闭塞则引起左室广泛梗死。现将近年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我院2008年-2009年12月门诊及住院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45岁。 1.2诊断标准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符合WHO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1] 2结果 冠状动脉再通19例,再通率为63.3%。6h以内溶栓的15例患者中有11例溶栓成功,成功率为73.3%。30例中出血7例,其中皮肤出血3例,消化道出血2例,血痰1例,眼底出血1例,出血发生率23.3%。本组30例患者中,出现休克3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心衰1例,严重)窦缓1例,心室率52次/min,持续2min。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3.3%。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尽快地使冠脉再通和血运重建,对于挽救濒死心肌、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保护心肌的泵功能,提高早期存活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溶栓冶疗已成为选择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最重要的疗法。根据国外报道大剂量尿激酶血管通畅率可以达到62%。尿激酶足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体内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溶解

急性心梗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患者,男,60 岁,五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痛,程度剧烈,不能缓解,伴大汗淋漓,乏力,来院急诊。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结核、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病史。有胃食管返流病、萎缩性胃炎病史。预防接种患者不能回忆。出身原籍,久居上海。否认疫水疫地接触史,有吸烟史数十年,200 支一年,否认饮酒史。家人均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 体格检查:T: 368C, P:74 次/分,R: 45 次/分,BP: 90/60mmHg。神志清、体型偏胖,无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颈软,平卧位颈静脉充盈明显,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未见抬举样搏动,心率74 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明显杂音。腹隆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扣痛(-),murphy's 征(-),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未见浮肿。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CK:190U/L,AST:30U/L,LDH:300U/L,WBC:11 X 109/L。心电图:U、M、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v2-6胸前导联ST段压低,V3R、 V4R、V5RST段抬高。 请问: 1 .列出医疗诊断? 2.怎样采用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为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答案: 1 .急性心肌梗死。 2.护理评估: 主观资料:患者,男,60 岁,五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痛,程度剧烈,不能缓解,伴大汗淋漓,乏力。有吸烟史数十年,200支一年。 客观资料:T: 36.8C,P:74次/分, R: 45 次/分, BP: 90/60mmHg。体型偏胖,平卧位颈静脉充盈明显。双肺呼吸音低。CK:190U/L,AST: 30U/L, LDH 300U/L,WBC 11 X 109/L。心电图:U、M、avF 导联ST 段弓背向上抬高, v2-6胸前导联ST段压低,V3R、V4R、V5RST段抬高。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易于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献报道AMI后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发生率为10%~93%,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率为3%~39%,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为4%~36%。每年美国有超过30万的人猝死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60%急性心肌梗死性死亡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心室颤动有关。正确评估和处理AMI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1.室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室早常见于AMI患者。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AMI合并的室早属于潜在恶性,既往认为可引起室速或室颤,是一种预警性心律失常。近年的研究则发现孤立的室早不是AMI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报因子;现在CCU中发生VF的几率已经明显减少,因此,不主张在AMI 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对已经发生的室早,是否应当药物干预,也存在争论,因为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没有证实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AMI中重视血运重建治疗(抗血栓、抗凝、冠脉重建),纠正电解质、代谢异常,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AMI患者交感活性上升,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早,同样没有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所以,如果没有症状、发作不频繁、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早,可以不作处理;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患者不能耐受,或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早,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某些药物,如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可增加远期死亡率,应当避免使用。对于药物控制效果不佳,患者不能耐受的室早,可以考虑射频消融。 2.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ccelerated Idioventricular Rhythm,AIVR) AIVR也称缓慢型室速,心率通常在60~120次/分,约20%的AMI患者合并此类心律失常。AIVR在前壁或下壁心梗的发生率大致相等,在冠状动脉再灌注时较为常见,可以由一次室早引发,也可因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逸搏增多引起,其机制可能是临近梗死区内或梗死区内的蒲氏纤维自律性增强而引起。AIVR一般不需治疗,少数情况下导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心绞痛复发时,可采用加速窦性心律的办法,如阿托品、心房起搏等,随着窦性心律频率加快、室性逸搏减少,AIVR可突然终止,除非有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参与,一般不应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等药物。 3.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AMI后室速可分为非持续性(30s内自然终止)和持续性(发作超过30s或需治疗终止);单形性或多形性VT;早期VT(AMI后24或48h内发生)和晚期VT(AMI24或48h后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T orsades de Pointes,TDP)是多形性VT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由抗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急救护理改革前26例,改革后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改革前后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急救护理改革前的26例患者(对照组):治愈9例、明显好转14例、死亡3例,抢救有效率88.5%;改革后的34例患者(观察组):治愈15例、明显好转18例、死亡1例,抢救有效率97.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控制患者饮食、持续心电监护等护理措施,配合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律失常;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常合并严重的心律失常导致心室颤动或心源性休克,病情危急死亡率高,是心脏猝死的主要诱因。因此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急救护理非常重要。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现将急救与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45-77岁,平均(56.12±10.34)岁,体重(63±10)kg。所有AMI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1]。其中合并室性心动过速23例,室上性心律失常20例,持续性心室颤动17例。将2009年实施急救护理改革前的2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予急性心梗常规护理;改革后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给予改革后的急性心梗护理方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改革后护理方法: 1.2.1 心理疏导: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常伴有濒死感,患者极度焦虑和恐惧。因此在积极配合抢救的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耐心回答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病情,消除心理压力,更好的配合治疗。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应该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保持清醒头脑,做出正确决策,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度[2]。 1.2.2 基础护理:患者入院后迅速吸氧,卧床休息,尽早建立静脉通道;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让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休息对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性;对于便秘的患者可视情况应用缓泻剂,并尽力协助患者床上排便,不怕脏,不怕累;每天定时给患者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严格控制患者治疗期间的饮食,以低盐、低脂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宜,避免过饱,并注意补充维生素。

心肌梗死病例分析

1例心肌梗死的护理 -------典型病例 干部病房徐楠 【病史】:患者,男,20岁,于2011年10月26日晚酗酒(饮白酒约500ml)后出现恶心、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于10月27日上午8时左右突然出现心前区闷痛,为压榨样,症状持续不缓解,阵发性加重,于10月27日中午12:20急诊入院,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病史;吸烟史5年,平均每日20支左右;饮酒史3年,平均每日白酒100ml。 【检查】:体格检查:T36.0℃,P 71次/min,R 20次/min,BP129/89 mmHg,发育正常,体型肥胖,体质指数31.14,腰臀比1.04,口唇稍发绀,未见颈静脉怒张及颈动脉异常搏动,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1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A2>P2,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门诊心电图:窦性心律,V2~V5导联ST段抬高0.2~0.6mV,T 波高尖,Ⅲ、aVF导联ST段压低0.2~0.3mV,T波倒置。 入院后复查心电图示:Ⅰ、aVL、V2~V5导联ST段抬高0.2~0.6mV,Ⅲ、aVF导联ST段压低0.2~0.3mV,T 波倒置,V3R~V5R导联呈rS型,ST段压低0.2~0.3mV。患者仍诉心前区闷痛不缓解,急查血常规:WBC 15.1×109/L,中性87.9%;急查电解质、心肌酶正常。给予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同时予以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吗啡镇静镇痛、低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 溶栓后0.5h心电监护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溶栓后1h患者心前区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复查心电图示:V2~V5导联抬高ST段回落大于50%,aVL导联qrS波,于2011年10月28日晨复查心电图(图4)示:Ⅰ、V2~V5导联T波深倒置,aVL导联呈QS型,T波倒置。复查心肌酶提示:谷草转氨酶113U/L,肌酸激酶1350U/L,肌酸激酶同工酶79U/L,乳酸脱氢酶380U/L;空腹血糖5.2 mmol/L;胆固醇5.50mmol/L,LDL1.57mmol/L,TG5.79 mmol/L。

急性心梗诱发的早期心律失常处理原则

急性心梗诱发的早期心律失常处理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诱发的早期心律失常有缓慢和快速之分,两者又分数种类型,每种类型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复杂难记信息量大。以下是对急性心梗早期心律失常处理的小结。 急性心肌梗死(AMI)诱发的早期心律失常包括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两者又有如下分类: 缓慢性心律失常 01窦性心动过缓 ?常见,发生率约9%-25%。 ?部位: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或再灌注时的Bezold-Jarisch反应。 ?处理时机:多为一过性,大多可自行恢复,一般不用处理,但如出现3s及以上的窦性停博或心率慢于40bpm时会诱发恶性心率失常,或出现低血压、血流动力学紊乱,此时需要处理。 ?处理方法:给予阿托品3mg iv,有条件者可植入临时起搏器,但永久起搏器慎用。 02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为7%,新出现的AVB死亡率较高;束支阻滞发生率为5.3%,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预示着AVB或心力衰竭。 ?处理要点:需要关注QRS波。QRS波较窄时,意味着逸博点位于房室结下方,受部分迷走神经支配,此时阿托品可能有效;如QRS波较宽,说明逸博点位置较低,位于心室下方,此位置不受迷走神经支配,因此阿托品无效,只有交感/拟交感神经药物如多巴胺、异丙肾等有效。 ?建议:由于房室传导阻滞时有心肌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无疑会增加心肌供血与缺血矛盾,因此建议植入临时起搏器,以提高稳定心率而不增加心肌收缩力。如果患者出现永久性的LBBB,不能被再灌注治疗缓解,要考虑安装永久起搏器。 ?需关注:植入永久起搏器前需考虑两方面,一是非适应症,二是应同时评价的内容。无症状的持续Ⅰ度AVB伴有束支或分支阻滞以及仅有新的束支或分支阻滞而无AVB为永久起搏器的非适应症;需评价有无心脏转复除颤器指证、是否需要心脏再同步治疗等。如果需要植入起搏器,应尽可能双腔起搏。 AMI不同部位AVB的特点见下表: 不同部位Ⅲ度AVB后的特点见下表:

急性心梗病例分析学习资料

急性心梗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患者,男,60岁,五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痛,程度剧烈,不能缓解,伴大汗淋漓,乏力,来院急诊。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结核、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病史。有胃食管返流病、萎缩性胃炎病史。预防接种患者不能回忆。出身原籍,久居上海。否认疫水疫地接触史,有吸烟史数十年,200支一年,否认饮酒史。家人均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 体格检查:T:36.8℃,P:74次/分,R:45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体型偏胖,无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颈软,平卧位颈静脉充盈明显,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未见抬举样搏动,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明显杂音。腹隆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扣痛(-),murphy’s征(-),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未见浮肿。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CK:190U/L,AST:30U/L,LDH:300U/L,WBC:11×109/L。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v2-6胸前导联ST 段压低,V3R、V4R、V5RST段抬高。 请问: 1.列出医疗诊断? 2. 怎样采用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为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答案:

1.急性心肌梗死。 2.护理评估: 主观资料:患者,男,60岁,五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痛,程度剧烈,不能缓解,伴大汗淋漓,乏力。有吸烟史数十年,200支一年。 客观资料:T:36.8℃,P:74次/分,R:45次/分,BP:90/60mmHg。体型偏胖,平卧位颈静脉充盈明显。双肺呼吸音低。CK:190U/L,AST: 30U/L,LDH:300U/L,WBC:11×109/L。心电图:Ⅱ、Ⅲ、avF导联 ST段弓背向上抬高,v2-6胸前导联ST段压低,V3R、V4R、 V5RST段抬高。

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98例心梗患者,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壁心梗组(48例)和下壁心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 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 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壁心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壁心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壁心梗组(P<0.05)。前壁心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壁心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壁心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壁心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是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由严重而持久性的心肌急性缺血而造成的心肌坏死现象[1]。当前我国患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的患者绝对数量在全球属于第一位。而在患者的增长率上也处于较高的水平,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以及降低其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其引起的心律失常对预后所形成的影响有助于该疾病的认识与预防,本文通过收集本院98例心梗患者,分析急性前壁心梗与下壁心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8例心梗患者,其中男51例、女47例,年龄最小43.5岁,最大71.5岁,平均年龄(6 2.5±6.3)岁。所有参与本次实验研究的患者在事前均告知其本次活动的相关内容并取得同意后再进行实验。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壁心梗组(48例)和下壁心梗组(50例)。前壁心梗组男26例、女22例,患者年龄最小4 3.5岁,最大67.5岁,平均年龄(59.5±5.3)岁。下壁心梗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49.0岁,最大71.5岁,平均年龄(65.22±5.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在6 h 内31例,6~12 h 42例,>12 h 25例。既往史有高血压53例,糖尿病21例,心梗史24例。日吸烟>10支42例,饮酒100~800 ml/d 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所有患者均符合溶栓标准,对其治疗采用如下方法[2]:在100 ml 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在30 min内采用静脉滴注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迈瑞公司提供)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 d的监测。当出现心室颤动(VF)、心房扑动(AF)、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VT)、心房颤动均归属到心律失常的范畴。

医学论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100例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接受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M护理后SAS和SDS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实验组护理后护理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能够缓解疾病所致负性情绪问题,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中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该疾病通常死亡率较高,且病情恶化速度较快。随着再灌注治疗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临床资料,男52例,女48例,年龄48~78岁,平均(62.4±14.2)岁。合并症情况:20例2型糖尿病,45例高血脂症,38例高血压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并发症护理、药物指导和心电监测等在内的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第一,饮食干预。护理人员可依据患者喜好制定日常饮食方案,多食易消化、富含纤维素、高纤维、高蛋白的食物,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完全戒烟戒酒。第二,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主动倾听患者表达,日常护理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帮助患者减轻或是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治疗的信心。第三,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病房的湿度和温度,严格限制探视的人数和时间,保证患者的休息时间和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17T17:19:33.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朱华玲 [导读]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来说,心率失常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 朱华玲(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宜昌 443003)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及疗效,为临床提供有效护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经常规护理,观察组经综合护理,再综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在治愈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经及时抢救、积极采取综合有效护理措施,极大提高了患者预后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6-0229-02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来说,心率失常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因此要在治疗心肌梗死的过程中要严格预防发生心率失常,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为能够有效提高心肌梗死并发心率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本文针对近些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率失常的临床护理方式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近些年我院收治的124 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率失常患者中,男79例,女45例,年龄为51~78岁,平均年龄为(63±9.4)岁。其中97例为室性早搏,22例为阵发性室上速,5例为扑动与颤动。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其护理方式包括: 1.2.1治疗与急救护理 在治疗与急救中,通常包括溶栓、抗凝、止痛、氧气治疗以及抗心律失常。溶栓是指在发病前9h左右,给予无溶栓禁忌的患者300mg 阿司匹林嚼服,静脉滴注100万U尿激酶与100ml生理盐水,50万U在100U组液小壶中行静脉推注30min。[1] 在溶栓后,患者的APTT下降到60s后静脉推注5000U肝素,后再每隔1h行1000U肝素静脉滴注,稳定后再应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代替普通肝素行抗凝。[2]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临床上会表现出剧烈疼痛,因此及时给予患者适量止痛药进行控制,可选择杜冷丁、吗啡、速效救心丸以及冠心舒合丸止痛,同时控制患者的心肌消耗量。 给予患者4~5ml/min氧气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动脉分压,控制梗死范围变大。 患者经肌肉注射利卡多因治疗心率失常,注射量为50~100mg,每隔5~10min注射一次,当患者症状缓解后,可保持1~3mg/min进行滴注,还可使用胺碘酮。[3]患者在联合用药时用,应严格考虑到药物禁忌,以防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与并发症。 1.2.2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医嘱用药,熟练掌握用药原则,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具体根据患者血压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对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止痛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结果。对患者行静脉推注时要保证匀速,与此同时注意患者心率变化情况。[4]在对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将药物稀释之后再注射,以防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需联合用药时,应严格考虑到药物禁忌,以防在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 1.2.3常规护理 (1)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在病发前一周病情变化较大,易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因此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严禁一切探视者进入,以免由于患者情绪变化过大,增加心肌耗氧量,若有必要患者应长期卧床。等到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在2周后适当进行下床锻炼,活动量为不影响其心前区最为适宜,同时还应保障患者充足睡眠。(2)饮食护理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过程中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患者病发后5h左右应严禁患者进食,随着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可使得患者进食流食或者软食等。患者食物应以清淡为主,多食用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保障患者营养补充。[5](3)吸氧护理。对于该类病症患者应做好吸氧护理,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缺氧,控制患者疼痛感,缩小梗死面积。同时还应保障患者排便通畅,以免由于便秘提高患者心肌耗氧量,病情加重。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患者梗死病灶消失,心律表现正常;明显好转:患者梗死面积显著缩小,心率基本正常;死亡:患者发生大面积梗死,临床症状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其中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愈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4.5%与45.1%,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n%)] 组别例数治愈明显好转死亡治愈率 观察组 62 40(64.5) 21(33.9) 1(1.6) 64.5 对照组 62 28(45.1) 31(50.0) 3(4.8) 45.1 χ2? - 6.34 P - <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是较为常见的危重症。该病症发病急、病情复杂。近些年该病症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抢救该病

急性心梗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 患者,男,60岁,五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痛,程度剧烈,不能缓解,伴大汗淋漓,乏力,来院急诊。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结核、肝炎、伤寒等传染病。否认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病史。有胃食管返流病、萎缩性胃炎病史。预防接种患者不能回忆。出身原籍,久居上海。否认疫水疫地接触史,有吸烟史数十年,200支一年,否认饮酒史。家人均健康,否认家族遗传病。 体格检查:T:36.8℃,P:74次/分,R:45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体型偏胖,无贫血貌,皮肤巩膜无黄染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颈软,平卧位颈静脉充盈明显,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未见抬举样搏动,心率74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明显杂音。腹隆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扣痛(-),murphy’s征(-),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未见浮肿。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CK:190U/L,AST:30U/L,LDH:300U/L,WBC:11×109/L。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v2-6胸前导联ST段压低,V3R、V4R、V5RST段抬高。 请问: 1.列出医疗诊断? 2. 怎样采用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为病人进行整体护理? 答案: 1.急性心肌梗死。 2.护理评估: 主观资料:患者,男,60岁,五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痛,程度剧烈,不能缓解,伴大汗淋漓,乏力。有吸烟史数十年,200支一年。 客观资料:T:36.8℃,P:74次/分,R:45次/分,BP:90/60mmHg。体型偏胖,平卧位颈静脉充盈明显。双肺呼吸音低。CK:190U/L,AST:30U/L, LDH:300U/L,WBC:11×109/L。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弓 背向上抬高,v2-6胸前导联ST段压低,V3R、V4R、V5R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护理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急救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7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并对两组患者满意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数据满意率明显低于研究组,数据之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急救护理方案过程中,可以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减少后期不良反应,不仅能提高效果,还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标签:并发心律失常;急救护理;满意度;效果 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疾病主要因为机体内部冠脉血流系统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缺氧、缺血引发心肌急性坏死症状;该疾病症状主要功能出现损坏、胸痛、胸闷等,如患者在患病期间出现此症状,救治不及时、护理不当等均会导致死亡、猝死[1]。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给予患者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严密检测积极治疗。因此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病发心律失常疾病治疗的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方式,最后对患者护理的满意数据进行记录对比,研究报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组选取该疾病患者7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作为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其中男19例,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43.6岁,女20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45.2岁;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急救护理措施,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28~81岁,平均年龄45.5岁;两组患者经医院诊断均属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症状,存在房室传导阻滞21例,室性期伴收缩11例,属于室性心动过速20例,存在窦性心动过缓症状26例,对所有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患运用常规护理方案,其中包含有心电图检测、血压、血压检测等;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急救护理,包含有用药护理、并发症监护、肾功能衰竭护理等。 用药护理:实施该疾病治疗时,由于并发疾病较急,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对患者给予相关治疗,患者需要严格按照治疗医嘱遵循治疗,控制疾病发病情况,降低疾病恶化速度;在该治疗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例如:血液、血压、心电图等,在严密观察期间对相应数据给予记录以此来观察患者心率变化,同时

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讨论

2007-4-2 11:20何朝荣副主任医生查房记录 一、病史特点 1、患者任泽龙,男,52岁 2、胸闷、胸痛3天 3、既往否认高血压病史,否认糖尿病尿、乙肝、结核病史,近一周有受凉后感冒,咳嗽、咳痰,无发热。既往有吸烟、饮酒史,无药物过敏史。 4、体检:T 36.4℃P52 次/分R 18次/分BP 86/60mmHg 神志清楚,呼吸平稳,体型肥胖,查体合作,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左肺底可闻及细湿罗音,未闻及干罗音,心界不大,心率52 次/分,律齐,心音低钝,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阴性,肠鸣音存在,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不肿。 5、辅助检查:郧县县医院于2007.3.30查肺部SCT提示未见主动脉夹层,可见肺部感染;入院后查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正常,查心肌酶CK 1822IU/L、CK-MB186IU/L、LDH680IU/L、HBDH772IU/L、AST220IU/L。查ECG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今晨发作时心电图可见广泛心前区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伴T波倒置,II、III、aVF导联可见ST段弓背向上抬高伴Q波形成,V5R导联可见ST段弓背向上抬高。 二、诊断分析 一)冠心病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功能II级(Killip分级) 患者为老年男性,体型肥胖,有长期吸烟史等多个冠心病发生危险因素,有典型的胸闷胸痛,有典型的心肌梗死心电图动态演变以及心肌酶学显著升高,故冠心病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诊断明确。患者经过溶栓治疗以及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管、改善心肌血供治疗仍有反复胸闷发作且有后背部持续性闷痛,结合发作时心电图今晨发作时心电图可见广泛心前区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伴T波倒置等透壁性心肌缺血表现,症状缓解后抬高的心前区导联回落接近基线。故梗死后心绞痛明确。患者入院体检在双肺底可闻及细湿罗音,所以心功能II级(Killip分级)明确。 从入院后心电图动态变化观察推断患者此次犯罪血管为前降支开口处可能大,合并右冠病变也有较大可能。患者目前频繁发作心绞痛要考虑:1、血管斑块不稳定,诱发冠脉痉挛甚至心肌梗死继续进展。2、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导致冠脉灌注继续减少,但是患者目前无明显呼吸困难,体检肺部罗音不对称不支持,要查心脏彩超进一步了解。3、肺部感染导致体温升高高动力循环状态,诱发心绞痛。 患者背部疼痛原因考虑为:1、心肌梗死后心肌严重缺血导致放射痛,患者心肌梗死程度重且频繁发作心绞痛,所以首先考虑。2、心肌梗死后综合症患者背部疼痛为持续性,结合体检左肺底

心肌梗死伴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就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与再灌注损伤有关。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缓与窦性停搏 : 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 心电图可见:aVF导联呈qr型,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0、1~0、15mV,

长导联可见P-P间隔1、46s,可见延缓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 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 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导联呈 qr型。异常Q波较前明显,ST段抬高更加明显。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呈QS型,ST段回落明显,TⅡ、Ⅲ、aVF、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心肌梗死病例讨论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疑难病例护理讨论

讨论内容:一、心梗病人的应急处理 二、心梗病人的安全转运 三、急性心梗高危患者的识别 一、心梗病人的应急处理 (一)、基本处理 1、吸氧,高流量吸氧,6~8L/Min,心电监护,如病人有气促或呼吸困难,给予端坐卧位或摇高床头, 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韩怡护士) 2、静脉通道建立及给药 快速而有效开放静脉,保证将药物和液体注入体内并使药物迅速吸收和分布,是心梗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心梗病人应选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上肢大血管距离心脏路径短,用药后能够通过上腔静脉系统迅速进入心脏,发挥作用,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等,一般避免下肢静脉,建立1-2条静脉通道。(高翔健护士)(二)、心电除颤的配合 心梗病人最大的凶险在于室颤,一旦发生室颤/无脉室速,应立即给予心电除颤。使用双相波除颤仪时电流量选择120∽200J,如果不清楚除颤仪的有效能量范围,首次电击可选用200J。使用单相波除颤仪时所有电击均选择360J。需要注意的是,电击后不是立即检查心律而是立即继续进行胸外按压。(林孟护师)(三)、胸外心脏按压 ⑴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交界处的正中线上或剑突上2.5~5cm处。 ⑵按压方法:①抢救者一手掌根部紧贴于胸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②抢救者双臂应绷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③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下压与向上放松时间相等;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放松时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离开胸部按压部位,但应尽量放松,使胸骨不受任何压力。④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小儿90~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例以1:1为恰当。与呼吸的比例同上述。⑤按压深度成人为4~5cm,5~13岁者3cm,婴、幼儿2cm。 (苏志颖护师) ⑶按压有效的主要指标:①按压时能扪及大动脉搏动;收缩压2>8.OkPa;心电图恢复窦性心律;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肤等色泽再度转红;③扩大的瞳孔再度缩小;④出现自主呼吸;⑤神志逐渐恢复,可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抽动,肌张力增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