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教案(1) 校园里的植物

科学教案(1) 校园里的植物

科学教案(1) 校园里的植物
科学教案(1) 校园里的植物

执教:周继朝

课题:大丰收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很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升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实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度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理解有了哪些提升。

【作业布置】:

家庭作业:阅读“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相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

【板书设计】:

7.我们的大丰收

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

《植物的叶》教学设计(第二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教科书中12、13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捡落叶、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

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1、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五、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捡一些落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植物 教案设计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4、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5、师生观察后交流。 6、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集中在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结构特点上,都需要水分、空气、阳光等生命需求上,都能长大,都要呼吸……) 三、认识植物多样性,给植物分类

三年级科学上册 植物的叶教案 教科版

第五课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大凡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朽迈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例外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调和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例外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例外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

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统统的叶,我们能发现例外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例外?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例外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例外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例外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朽迈的统统过程。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1.6《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在本课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在前面几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再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走出教室,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观察、记录;2.交流观察过程中的新发现和研讨中遇到的新问题。走出教室,学生将运用在前几课中学习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的名称、特征、生长地点,发现室内观察之外的新信息,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再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并强化共识,增强爱护植物、不伤害植物的意识。 【学生分析】 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运用感觉器官观察植物的方法,能够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大小、颜色、形状、薄厚、纹路等特点。学生也能够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用科学词汇描述出来。但是,由于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的观察活动几乎都在室内进行,所观察的植物种类比较有限,也没有与植物的生存环境进行联系,因此本课教师将带领学生去校园里实地观察和认识植物,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汇报观察到的现象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植物的兴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6 校园植物调查 通用版

主题六:校园植物调查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各种不同的植物名称以及主要习性;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搜集、调查、设计、展示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激发创造以及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活动重点】认识校园内的植物。 【活动难点】调查学校校园内植物分布状况。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方式】调查,统计,查阅资料,设计栽培花草树木。 【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 (一)确立主题 关于植物,学生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中已经探究了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对于身边的植物很感兴趣,但是又缺乏深入的研究。 校园的植物叫什么名字?它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校园的植物有多少种?每个种类又有多少棵?校园的植物分布合理吗?校园的绿化率怎么样?和绿色学校的绿化率差距有多大? 教师可以在课的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于校园植物知道多少,有什么问题?通过头脑风暴,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教师可以适时提出自己的一些问题供学生参考。 (二)成立活动小组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相应的活动小组(树种调查组、布局设计组、建议组),研究内容的确定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能太大,太空。 (三)活动前的准备 成立活动小组,分小组确定活动计划,如调查内容,人员,安全注意事项等。

(四)教师注意事项: 由指导老师负责和协调,参与小组的各项活动中,注意监护学生安全。选定切合实际的内容,制定研究计划,选择研究方式方法, 二、活动实施 利用多种手段收集资料 1、分组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并做好观察记录。 2、收集相关的资料整理,做好记录。 三、汇报交流 (一)各小组交流小组活动情况,交流获取的植物的信息资料。 (二)评价活动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四、汇集成果 (一)展示调查卡。 (二)学校宣传实践活动。 (三)总结、展示、评价。

青岛版《科学》六制一年级下册10.《看叶认植物》教学设计

10.《看叶认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看叶认植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一年级下册《和植物握个手》单元的第 三课时。本节课指导通过认识不同植物的叶,使学生知道不同植物的叶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根据叶的颜色、形状等认识植物。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让学生观察周围植物的叶,准备周围植 物的叶的图片、实物等,激发学生观察和探究的欲望。第二部分活动过程,活动一“认一认 植物的叶”,引导学生认识榆树叶、油菜叶、芭蕉叶、枫叶、银杏叶等树叶的特点。活动二 “比一比,它们的叶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松树叶和柏树叶,使学生知道有些植物的叶子 看似很相似,但是也有不同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季节的银杏叶,引导学生知道有些植物在不同季节,叶子的颜色也是有变化的,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第三部分拓展活动,“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使学生认识即使同一 种的植物,品种不同,叶子也不相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 本课通过“不同植物的叶子不同——同一植物不同季节不同——同一种类,不同品种 叶子不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在细微处发现主要特点,从而辨别植物,认识更多植物 名称。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已经对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进行简单地观察 与思考,在本单元学习中,他们虽然平时经常在公园里认识植物的叶,但是他们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颜色、大小等表象上,对其形状、特点知道的甚少,更难与植物的生存环境相联系,且对于观察的方法及结果的描述,没有系统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可以根据叶的颜色、形状等认识植物。 科学探究目标: 1.指导学生能用语言初步描述植物的特征。

认识校园植物教案

认识校园植物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认识校园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2、认识并了解校园的植物。 3、学会如何对一株植物进行记录。 4、学会使用植物检索表查找植物并了解植物。 过程与方法: 1、以观察校园植物为基础,让学生从时常接触的校园中,培养观察 调查植物的能力。 2、尝试应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方法。 3、通过对植物检索表的使用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校园植物,能够欣赏并爱护校园的植物,并且提高学生 的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对植物的认识,体验探索的乐趣,尝试自己查找资料成功的 喜悦。 二、设计思路 本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过去的“会听”逐渐变为“会学”,并在学后还要“会讲”、“会用”的成才目的。本案例的总体思路是让学生学会认识植物,并能通过某一植物的特征查找到它的种名和学名。其共分为4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植物的各部分结构在外形上的

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对植物进行记录。主要采用教师展示学生实践的方法;第三课时让学生学会根据植物的这些特征运用植物检索表查找到植物种名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分类的思想。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法。第四课时在学生大体认识了校园植物之后教师再选择重点植物进行介绍,然后完成校园植物检索表。主要采用学生汇报、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6.认识植物的花、果实与种子 花可从花瓣、颜色、花形、排列方式等区别 果实有浆果、核果、肉质聚合果、荚果、蓇葖果、蒴果、坚果、球果、翅果与隐花果等。

最新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最新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生命特征 作业

科学教案(1) 校园里的植物

执教:周继朝 课题:大丰收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很多种子;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过程与方法: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学生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升合作意识;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教学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 【教学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一张大白纸;几张主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学生准备)个人的观察日记或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 2、生:赞成。

二、我们收获了种子 1、师:统计一下,你观察的一株凤仙花大约收获了多少粒种子? 2、生:(对着自己的观察记录表)汇报。 3、师:引领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实行统计。(通过统计活动,学生获得了一株植物结出的种子数,意在让学生通过数据真切感受“收获”,体会植物物种得以延续并壮大的原因。) 三、我们获得了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1、师:引领学生把观察凤仙花植株高度的数据制作成折线图,通过度析折线图,了解凤仙花在哪段时间里生长最快。(见书P17页制作折线图的方法) 2、师:指导学生根据观察记录,掌握凤仙花从种子到结出新的种子的生命周期。 3、师:指导学生填写书上P17页上的表格。 4、师:引领学生掌握凤仙花的主要生长过程:种子、种子萌芽、幼苗、开花、结果。 5、师: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师: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了解植物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7、师:根据单元起始课学生记录的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经历了这样的种植活动,对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理解有了哪些提升。

校园植物综合实践课选题教案

《校园植物》综合实践课选题教案 常州外国语学校张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综合实践的选题方法 能力目标:1、学生能自主地介绍综合实践选题的案例 2、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学校,爱护校园植物的情感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协作创新等科学素养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选择课题的原则 难点:1、学生能自主地介绍综合实践选题的案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协作创新等科学素养 三、教学工具: ppt、活动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认识这些植物吗?(ppt展示“你认识吗”) 生:…… 师:大家的知识面都很广,这些植物都认识,那老师再考考大家,这些植物图片的背景认识吗? 生:常外校园 师:不错,我们的常外校园非常的美丽,在春的暖风里,柳絮飞扬,樱花绽放,酷热的夏季,香樟树给人带来阴凉;秋天,不仅有秋菊傲霜,还有素雅大方的桂花给人带来阵阵清香;冬天,腊梅绽放,而我们的雪松依然碧绿如常。常外的植物还远不止这些,而这些校园植物不仅点缀了我们的校园,也是我们学习的资源,所以,这学期我们将围绕校园植物展开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希望同学们都能参与进来。 师:有些同学可能要问,校园植物可以开展哪些综合实践活动呢?那让我们先来看下他人的研究。(ppt展示“你知道吗”) 生:(牛顿的故事) 师:不错,牛顿发现这个问题后,用我们现在一个比较时髦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或者说就是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而这个的发现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和意义是非常大的。 师: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也要和牛顿一样来研究苹果,而是从这件事中,我们要发现他成功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什么? 生:善于从身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幼儿园大三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植物 (500字)

都匀市第二幼儿园大三班 科学教案:神奇的植物 [教学目标] 1、通过奇特的植物叶片,初步认识贵州原生或引种的几种神奇植物。 2、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银杏、跳舞草、鹅掌楸、猪笼草的叶片实物及植株图片若干。[教学形式] 采取猜谜语、讲故事,展示实物、师问幼答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 一、银杏 1、猜谜语:我知道许多小朋友都喜欢猜谜语、听故事,今天我先出个谜语,如果猜中了,我就讲个好听的故事给你们听,好不好?

像蝴蝶,像纸扇,秋天黄,真漂亮。(将银杏叶分发给每个幼儿,近距离观察它的独特形状)对!叫银杏。真厉害!想不到这么难的谜语,小朋友一下子就猜着了!好,现在该我讲故事了。 2、讲故事:离都匀不远处,有个地方叫福泉。很久以前,福泉有个好官白秀才,他办事公道,惩恶扬善,深受百姓拥戴。白秀才家门前有棵银杏树,是他小时候同爷爷一道种下的,老百姓为了表示感谢,就把这棵树叫做“白秀才”。千百年来,在一代代老百姓的呵护 下,“白秀才”终于长成世界上最大的银杏树。(向幼儿展示福泉古银杏照片) 3、扩展知识(师问幼答,引导看图):“白秀才”的腰有多粗?(胸径6米。用幼儿教室的大小作比方,要13个叔叔阿姨手牵手才能围一圈)它的个儿有多高?(50米高。比4座二幼教学楼叠起来还高)它有几岁?(6000岁。比二幼几百个小朋友的岁数加起来还大)银杏树不仅长得高大帅气,而且叶子能做药,木材能打家具,可以说,银杏全身都是宝。在公园里、街道旁、高山上,到处都能见到银杏树,春天绿油油,秋天金灿灿,我们的家园真漂亮! 4、巩固认识:再看看我们手里的小树叶,它的模样像什么?(引导幼儿观察、思考,通过叶片的外形特征认识银杏)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设计

校园里的植物 1、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3、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准备: 1、教师在校园内选择一个观察地点,供学生观察。 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课的编排始终围绕植物的形态进行。通过对植物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获取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外部形状等方面的信息,渗透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体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植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认识植物 1、了解学生事先观察到的校园植物:说说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生交流。 2、指导如何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下面我们要到校园里去观察这些植物。出示表格,讲解要求。 我认识的校园 里的植物名称生长环境生长特点 (可以写也可以画)高矮排队 (按由矮到高顺序排出) …… 3、学生实地观察,教师随时指导。 4、汇报交流。 5、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二、从局部认识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2、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摸,有什么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3、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它画下来。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第五课:植物的叶。教科书中12、13页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第一单元《植物》以植物作为观察对象,以观察为主线安排了一些系列活动,学生观察了一棵树后,获得了关于这棵树的轮廓性认识,然后引导孩子关注树的某一部分叶的观察。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分叶子、比较叶的相同和不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本课要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叶子的结构特征和叶的生命过程,培养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和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小学生很好动,比较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愿望。 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叶子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完整,也不够深刻。针对学生的情况,在设计本课时,我创造机会让学生去经历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的活动,把科学课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拉近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们喜欢上科学课。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1、统计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 2、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学生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四、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树叶)先来问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绿色、黄色、红色、嫩绿······)还知道有别的颜色吗? 大家有没有兴趣非常仔细的来观察这些树叶?(有)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叶(板书课题)

一年级上科学《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6.校园里的植物 【教材简析】 在前5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运用看、摸、闻等方法去观察,先整体再局部地认识了植物以及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在本课中,学生将综合运用在前面几课中学习的观察方法,再次走出教室,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这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 走出教室,学生将运用在前几课中学习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特征、名称、生长地点,发现室内观察之外的新信息,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存需要,再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并强化共识,增强爱护植物、不伤害植物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提问学生认识这个植物吗;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梳理各部分特征及生存环境,形成初步的“班级记录表”,激发学生到校园中探究植物的兴趣。 探索板块: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去观察和认识植物前应该做的准备和相关注意事项。带领学生出去观察时,对事先确定的一株植物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安全,并答疑解惑。 研讨板块: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学生分享观察及记录的结果,通过研讨活动,了解相关植物的名称、特点及生存环境。此时需要教师辅以追问和引导。 拓展板块:教师设疑,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前几课中已经学习过观察和记录方法,本课再次走出教室进行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名称、生长地点及特征,学生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但是,记录能力以及对植物的特征认识的不足,让学生会有无从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校园里的植物 教科版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编写人:周银琴 所在学校: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凉风小学 教学内容:《校园里的植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在这一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校园里的各种植物,了解植物的名称及特征等。地位作用: 本课是关于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此前几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植物的叶、茎等结构,并通过种养植物等活动知道植物会生长,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和阳光,进而认识到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本课主要是认识校园里的植物,并选择一棵你喜欢的植物把它画下来,再把孩子在观察记录的中的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校园里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认识校园常见植物,并能知道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你认识的一种植物。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画笔、画画板、记录册、课前到校园里观察植物。 教师准备:课前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弄清校园里所有植物的名称及生活习性,制作带拼音卡片的校园植物(注:学校比较大的,可以选择几个点进行观察了解,其它的点可以留到课后让学生去观察。) 一、通过谈话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让孩子们到校园里观察了植物,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校园里的植物》。(课件出示课题) 二、学生交流,校园里看到的植物。 1、谈话:谁来说一说,你在校园的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植物,并说说你对这种植物的了解。

科学案例-校园里的植物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案例 新泰市小协镇中心小学 赵传伟 2011年11月19日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案例 一、教学构思 本课是在上节课了解了有生命物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对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展开研究。本次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面,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到一个“增长点”。本课的主题活动是对植物进行观察。观察的顺序是先整体——主要有两个活动:说出校园里植物的生长环境、给植物按“高矮”排队,以此来了解植物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形态也各异。后局部——观察树皮、观察叶子、观察花,通过了解植物的相同部位存在着差异,体会植物世界的纷繁复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观察技能,力图让学生体会利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事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也学会了合作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认识到 植物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能够对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 描述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植物的美,爱护植物。意识到细 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了解植物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2、难点:正确观察记录植物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教师事先让学生留心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校园里有很多有生命的物体,其中一类就是植物。可植物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校园里的植物。(点评:联系上节课所学,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入课题。通过教学导入,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内容。)(二)从整体认识植物 1.谈话。 师:在我们学校里就有很多植物,你们认识哪些呢?生自由说。 (可说名称,也可描述外形。) 师:首先我们交流交流你都认识了哪些植物朋友?谁先说? 生1:我认识了月季花,三叶草。 生2: 我还认识了龙柏。 生3:还有冬青。 …… (课堂实录:由于事前布置好观察任务,学生的回答积极性很高。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三)从局部认识植物 师:除了了解植物的名字,和植物交朋友,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 植物的叶教科版

第一单元第五课植物的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教学设计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设计校园里的植物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 (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 (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处。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 (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意识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准备:各种盆栽植物、植物挂图、植物卡。 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 1、出示植物卡(学生常见的植物)。 2、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 3、学生回答。(苹果、小麦、菊花、玉米、西瓜、甘蔗、柳树……) 知道大自然中植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描述植物。 1、谈话:你家养花吗?或种有什么植物吗? 2、谈话:你能用图画或语言来描述你家的植物是什么样的吗? 3、学生在小组中讲述。 4、集体交流:常见植物的特征。 三、比较各种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桃树与向日葵。 2、提问:你能找出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并记录(写下或者画下) 4、交流: (1)不同的地方:叶子形状不一样、果实不一样…… (2)相同的地方: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种在土里、都需要阳光和水…… 5、讲述: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任意选两中植物,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发给学生植物卡) 6、学生分组讨论。 7、小组交流。 8、将交流结果记录在课本64页活动记录中。能找出植物的不同与相同;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结构,有共同的需求;感受到植物的美,珍惜植物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校园植物观察教案3

第二节校园植物调查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一节以调查活动为主的活动课。课前教师应对要进行调查的区域内的植物进行周密的考察,对调查区域内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活环境和用途等有清楚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时,可以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完成实地调查活动;第二课时完成资料的分析和整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调查植物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常见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 尝试植物调查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标 关注身边的植物,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重点:植物调查的一般方法。 难点:植物的调查方法、记录方法和资料整理方法。 四、教学媒体 植物调查所需的工具(放大镜、照相机、记录表等)

五、课时建议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对要调查的区域进行周密的调查,对所要调查的区域中的植物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要充分做好组织纪律、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并对所带物品(包括笔、调查记录表、放大镜等),对所穿的衣物提出要求。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准备几架照相机,以便真实地记录第一手资料。课前注意教育学生爱护校园里或调查区域中的植物,不乱采乱摘,更不要乱吃野果等。 教学过程:教师可将学生分组对学校或附近的预定调查地点进行调查,可以安排每个小组负责一片区域的调查。小组长要充分赴起责任,对整个小组的成员的行动做到管理,并组织小组中的成员对校园植物进行调查,填写调查记录表。小组长还要负责组织学生在调查完成之后将学生领到预定地点集合。小组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植物如果不认识,可以用相机拍下,或取适当的标本,但不可乱采。 学生集合之后,教师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调查所得的资料汇总在一起并妥善保管,以备下一节课应用。 第二课时 这节课主要对第一课时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完成对课本后半部分 的教学。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设计-植物的叶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设计-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四年级下册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校的生物园展开认识植物之旅,让更多学生认识和了解身边植物的名称、形态结构及生长特点等,并利用一定的标准对校园植物进行科学分类,初步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丰富学生的植物知识。 本课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参观生物园”,了解生物园里的各种植物。第二个活动是“给校园里的植物分类”,根据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进行分类,描述它们的异同,了解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常见的分类方法。第三个活动是“学做植物标牌”,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常见的分类方法,通过植物标牌的制作,鼓励学生对校园的植物进行一次调查,了解校园中主要植物的种类、外形特征、分类常识、生活习性等,知道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多,形态各异。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前五课的观察、对比等学习活动,了解了植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植物的种类是多样的,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可以通过对植物的科学观察,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植物。此外,学生对植物的观察方法和对比方法也有了丰富的经验,能展开有序的观察活动,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2.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的植物进行观察,发现植物的主要辨识特征并进行分类,认识更多的植物。 3.通过对校园的植物种类的调查,认识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感受生物的多种多样。 4.产生观察植物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用比较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观察,发现植物的主要辨识特征并进行分类,认识更多的植物。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校园常见植物的实物或图片、植物标牌、纸卡、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校园常见植物的实物或图片、植物标牌、纸卡、《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在校道边上栽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高大、遮阴的榕树,有整齐鲜艳的大红花,还有错落生长的狗尾草。 问题:校园里的植物真多!你都认识它们吗? 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或经验进行表达。 任务:在校园里生长着许多的植物,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它们吗? (二)活动探究 1.活动1参观生物园 介绍:校园里种植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你认识校园里的哪些植物? 出示:教科书上的插图。 任务:观察学校生物园里的植物,说说你所认识的植物种类。 问题:开展实地观察前,要在教室内进行哪些准备工作? 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交流。 汇报:分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引导和记录。 小结:准备工作包括明确我们的观察任务是什么,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校园植物,怎样才能把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 活动:分小组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

植物的生长教案

《12. 植物的生长》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照片、实物等)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及变化。 2、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3、能设计对校园进行绿化的规划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终止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2、能结合自己种植植物的过程,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食物,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原因。 3、能表现出对太空种植粮食的科学研究感兴趣。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5、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各个时期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随着我们种的植物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得怎么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二)学习新课: 1、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3)分小组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汇报。 (4)教师展示一下自己的观察记录,以便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2、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师:在种植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是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交流。 (3)整理发现,并检验发现是对还是错。 (4)师:通过这次终止植物的过程,同学们都经历了劳动的辛苦。现在谁来谈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怎样理解 (5)教师小结。 3、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师:让我们利用有关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种更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校园,种更多的花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