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当今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美国,早在里根任总统时就在其国情咨文中提出: 美国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战略,在于全面提高全社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都开始重视技术创新,基本上已经在技术创新方面走过了20年的路。所以,技术创新在国外并不是新名词。

1.2 技术创新与买方市场的关系

在我们这样拥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为什么竟然对技术创新感到陌生呢?因为,我国近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人民长期解决不了的重大问题是短缺经济。过去,什么产品都不足。建国后,虽然我们的工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直到90年代中期之前短缺经济仍然是困扰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在长期的短缺经济困扰下,不管什么产品只要能生产出来,满足数量的需求就非常不容易了,确实无暇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即便是有所创新,也是长期把注意力放在数量增长上,而无力更多地顾及质量的提高。长此以往,把我们本来极富创新精神的民族,搞得反而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大落后。甚至在翻译 创新一词时也将其翻译为 革新。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全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历史性地出现了买方市场。各种产品,尤其是各种普通性产品迅速出现初步过剩局面,企业界普遍感到钱不好赚,开拓市场越来越困难。再加上1997年7月份以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高位产品出口严重受阻,不得不把其一部分市场转向国内,进一步加剧了全国普通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过剩。国家也在短短几年期间,从过去长期 促生产迅速转向 促消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太大,几乎是全民族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更缺乏物质和技术的准备。然而,准备好也罢,没有准备好也罢,经济规律就是经济规律。买方市场出现了,企业竞争就变成发展的关键。

那么,企业竞争靠什么?仔细看看国外买方市场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从理论到实践,国外发展的经验都明确无误地表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唯一选择,是高水平经济发展的真正主题,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3]。中共中央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在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上,面对新的形势,不失时机地做出了加强技术创新的决定,以期能够有效地引导我们国家的各级各类企业尽快调整发展方向,适应变化了的宏观环境。1.3 技术创新的意义

应该说,中央文件发布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召开之后,全国及各省、市、区都在迅速行动。技术创新从大家不熟悉到迅速引起全民族的重视,我们已经可以感觉到一个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新的飞跃即将到来。尽管,全国技术创新从重视开始,到整体氛围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这一段时间不会太长,并且一旦技术创新的整体氛围形成,我们善以聪明灵活著称的中华民族必将迎来全面进步的新飞跃!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地理学怎么办?如果固守原有的摊摊不动,或者没有大的跨越性的发展,必将被迅速发展的历史所淘汰。因此,宏观环境给我们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经济地理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快跨入创新发展之路。

2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绩与问题

2.1 主要业绩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最大收获之一是全民族思想的开放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伴随改革开放的巨大浪潮,经济地理学也一改过去多少年受原苏联生产力布局思想的单一影响,开始接受欧美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发展经济学、区域科学、信息技术等先进学术成果,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造和提高,使中国经济地理学学术思想迅速活跃起来。加上中国经济地理学擅长进行实践应用的传统优势,促使经济地理学研究与应用取得大量举世属目的成绩。

1979年底,在中国地理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吴传钧先生作了 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学术报告[4],提出了地理学研究的特殊领域 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其后又加以充实、完善,形成了较系统的学术思想。他认为: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指的是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交织在一起,交错构成的发展的开放巨系统。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研究的目标是优化调控,研究的方法应采取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5]。吴先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为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发展中久而未决的研究对象、方向与任务指明了方向,从而为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以周立三先生和邓静中先生等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家在过去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农业区划理论,并主持和指导完成了大量的农业区划成果,为中国农业资源调查与合理开发利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按照农业区划理论与方法,在各地的积极努力下,全国各

#

2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19卷

省、市、县先后完成了自己的农业区划,为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奠定了科学基础。1985年,朱友文等创造性地完成 河南省1978~1984年农业动态区划,使农业区划与农业发展关系更加密切。

在80年代初期,以经济地理专业为主,进行了大规模的全国和区域性的国土规划,为中国国土开发整治和保护奠定了良好的科学基础。其中,胡序威先生、方磊先生、刘东海先生等从理论到实践贡献较大[6,7]。80年代中期开始,综合性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引起经济地理学工作者的重视。结合国家和地方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全国开展了广泛的区域规划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为中国区域规划理论、发展战略理论的形成铺垫了良好的学术基础[8,9]。陆大道先生吸收西方区位论的精华,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区域开发的 点-轴系统理论。其中, 点是各级中心地,亦即是带动各级区域发展的中心城镇和各级区域的集聚点; 轴是在一定方向上联结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镇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产业带,亦可称作 开发轴线和 发展轴线。按照这个理论,中国沿海与长江两个一级轴线构成了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的 T字型开发格局。点轴理论的广泛应用,为经济地理学家参与国家和地方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尤其是为区域开发规划奠定了独特的理论基础。同时,以南京大学宋家泰先生等为代表的城市规划研究与应用,以许学强先生等为代表的小城镇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均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1990年,由吴传钧先生主持的!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在土地利用分类和制图规范方面,既考虑中国实际,又与国际80年代相接轨,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国内外专家的普遍好评。他所主编的!中国土地利用?专著,成为国家和各省区领导进行农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关注的 热点领域之一。由于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不同类型的地域单元,而地理学又特别擅长进行地域性研究。所以,经济地理学工作者开始广泛重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毛汉英先生在大量实践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理论上的进步,促进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向更加深入的层面迈进。1996年11月,中国地理学会组织全国230多位学者在郑州召开了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还编辑出版了大会论文集,进一步推动了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10]。近年来,在PRED协调发展机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调控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部分成果不仅同国际相接轨,而且被政府部门采纳应用,对推动全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90年代初期,李小建等根据对澳大利亚东南部制造业公司调查,研究公司活动与工业变化的关系,进而提出在中国进行公司地理研究的框架,并面向企业,逐步开展了一系列实证研究,使公司地理日益完善[11]。90年代中后期,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张占仓等在连续主持和指导完成50多个县市综合规划或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县域规划的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丰富了基层区规划的内容[12]。

从90年代中期开始,由陆大道先生负责,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全国相关经济地理专家在高度综合的基础上,连续研究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相继出版了颇具影响的!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3]和!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4],对国家区域发展政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也为经济地理学在新形势下如何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开创了崭新的途径。

2.2 主要问题

从适应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新形势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地理目前主要存在如下3个问题。

第一,理论创新不足。吴传钧先生非常深刻地指出,中国从事地理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人员最多,地理学方面可研究的问题也最为复杂,地理学的大单位最多,是地理大国,但不是地理强国。标志之一就是中国在现代地理学理论方面创新不足,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纵观经济地理学近些年在主要研究和应用领域的巨大进展,完成国家或地方的研究任务是主流,系统的理论总结明显不足。加之管理体制的原因,不少理论性总结是在完成了某个方面的一项研究或应用任务后进行的,深度远远不足,更缺乏系统性。长此以往,直接影响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也进一步影响经济地理学学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组织管理创新不足。一是全国性合作的大型项目少,难以形成对国家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综合性成果,影响了中国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功能[15];

#

3

#

第4期张占仓: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二是国际上流行的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制度、课题津贴制度、重要研究岗位人员流动制度、公共性文献资源共享制度等尚处于探索阶段,无法保证研究资源的优化组合,既影响工作效率,也影响研究成果的质量;三是国际性学术交流受资金、管理体制等限制,对多数学者来说仍然比较困难。

第三,研究方法和手段创新不足。至今,大量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仍然依靠比较传统的方法进行调查和研究,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和Internet资源应用均比较薄弱,尚没有完全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3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面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滚滚浪潮,中国经济地理学要想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立足于创新,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尽快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创新能力。3.1 观念创新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现有条件下,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首先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对现实,我们经济地理学工作者不应该只强调我们能干什么,而是应该立足于经济地理学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把注意力放在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想方设法干成社会急需的工作。大多数经济地理学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应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火热的经济建设主战场,要确确实实为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解决一些独特问题,加大力度强化经济地理学的应用性、系统性、适时性和超前性,这是新世纪社会发展对我们经济地理学提出的迫切要求。

3.2 能力创新

有了观念创新,就有了认识上的基础。认识一致以后,如何形成创新能力,成为经济地理学在新的条件下加快发展的关键。

OECD报告认为,在知识经济中 能够使资源增值的理论和方法叫知识[16]。那么,中国经济地理学必须在 使资源增值的理论和方法方面有所突破。否则,是无法适应知识创新的需要的。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M.Romer)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17],经济发展可分为两种基本不同类型的生产投入: 思想(原词为idea,有人译为创意或思路、主意)和 事物,前者系不断积累的非竞争性商品,后者则是具有质量或能量的竞争性商品。非竞争的 思想能用以重新安排 事物,经济增长来源于新 思想,即新 配方的发现和事物由低价值组合向高价值组合的转型。因此,如果把新 思想或新思路也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因素之一的话,应该说我们经济地理学在创造或产生这类产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技术创新需要从新 想法或新思路开始,但是这里所说的新想法或新思路应该是系统的,是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相联系的,并且是需要在市场经济实践中付诸实施、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因而,经济地理学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科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有赖于进一步面向市场、研究市场、进入市场、驾驭市场、指导市场。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市场经济相互适应之日,就是其创新能力形成之时。有了创新能力的支撑,经济地理学必将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3.3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

在基础理论方面,吴传钧先生早已提出我们应该 从地理大国走向地理强国。所谓地理强国,就是要拥有较多的原创性成果,能够在经济地理学的若干领域引领世界的发展潮流,而不是只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最新成果。从我国经济地理学的成果积累和人才积累现状分析,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较大跨度地进行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基础理论的系统化和创新特别重要。在研究方法方面,如何更多地汲取相关现代学科的营养,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营养,丰富和规范我们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对整个学科体系的创新都十分紧要,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开展系统的工作。

3.4 研究领域创新

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经济地理学对以下三大新领域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经济全球化问题。伴随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将对我国经济布局产生重大影响,全球跨国公司生产的全球化步伐将显著加快,善以经济布局研究为特长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必将出现重大变化,经济地理学从理论到实践均需要创新,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二是资本市场运营及其对经济布局的影响。资本市场对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甚至成为影响区域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我们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处于迅速成长阶段。经济地理学对资本市场的研究应尽快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三是知识经济,尤其是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影响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由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全世界的面貌都在出现划时代的变化。中国知识经济发展虽然只是初现端倪,但是发展速

#

4

#地域研究与开发第19卷

度也非常快,对未来区域发展影响深远。特别是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顺利完成和电子商务的启动,全国信息化和网络化步伐大大加快,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已经渗透到普通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之中。作为对信息空间和网络空间都依赖性非常大的经济现象,理应引起我们经济地理学的重视。3.5 组织管理创新

一是要进一步发挥中国地理学会联系广泛的各种渠道,组织中国学者更多地参与国际性学术活动,开阔视野,汲取营养;二是发挥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协调职能,组织全国,甚至包括国外的经济地理工作者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联合攻关,为国家或地方建设与发展服务,以利出更多更大的研究成果,推动经济地理研究与应用上台阶,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三是强化经济地理研究成果的决策应用价值,积极为各级各类决策服务,尤其是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方面要形成强有力的参政议政能力,为经济地理研究成果的应用开辟广阔的市场;四是要十分注意为基层服务,扩大经济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件.中发(1999)14号[Z].1999 08 20.[2] 贾蔚文.技术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N ].宁波日报,

1999 08.

[3] 宋健.优化环境强化创新是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

举[J].中国科技月报,1999(8).

[4] 陆大道.地理学发展与创新[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5] 吴传钧,等.世纪之交的中国地理学[M ].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9.

[6] 吴传钧.人地关系与经济布局[M ].北京;学苑出版

社,1998.

[7] 方磊,张占仓,刘虹.国土规划与城市发展[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8]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5.

[9] 陆大道.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1.[10] 郑度.走向21世纪的中国地理学&&&挑战和机遇

[A ].见: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1]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2] 张占仓.县域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C].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

[13] 陆大道,薛凤旋,等.1997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 ].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7.

[14] 陆大道,刘毅,等.1999中国区域发展报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15] 张占仓.跨世纪时期我国经济地理学面临的任务与发

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4(4).

[16] 冯之浚.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M ].北京:中共中央党

校出版社,1998.

[17] 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 ].北

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O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Economic Geography of China

ZHAN G Zhan cang

(I nstitute o f Geograp hy ,Henan A cademy o f Sciences ,Zhengzhou 450052,China)

Abstract:Starting w ith the analysis of basic concept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technical innovation,the pa per summarized the major achievem ents and the main problems ex isted in the study field of chinese economic ge ograph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door policy w ere carried out.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study of economic ge ography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concentrate on the basic levels and enterprises.It also suggests that idea innovation,ability innovation,basic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ed innova tion,study field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are the focal points of innovation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economic geography.

Key words:technical innovation;economic geography;market economy

#

5#第4期张占仓: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经济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绪论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简答):①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②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③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④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⑤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重点看,论述题) 1、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3、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简答):①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②“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③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④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5、交通便捷程度对区位选择的影响(会计算):①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β=边的数量E/顶点数量V ;②通达度:通达指数i A (顶点i 在网络中的通达度)= ∑=n i ij D 1(顶点i 到顶点j 的最短距离);分 散指数D=∑∑==n i n j ij D 11。 第三章 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的理论前提:①杜能关于“孤 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 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 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 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 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②杜能要 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 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 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 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2、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土地集约度 由中心向外围逐步降低):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 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浅谈如何进行科研创新

浅谈如何进行科研创新 发布时间:2014-9-30 16:10:22 阅读数:127 哈工大报讯(王永靖/文)我21岁进入哈工大-伯明翰大学联合培养计划,23岁获得哈工大和伯明翰大学双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转专业进入智能材料领域开始博士生涯。我的简历其实在中国的大学生中并不出彩,没有获得很多的奖项和奖学金,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也没有参与过大型研究计划,只是千万莘莘学子中的一员,也曾是迷茫的大多数。但让我感到非常幸运的是,我同时接受了中国和英国先进大学的本科教育,在英国和哈工大都认识了很多思想开放、知识渊博的同学和师长,并且我的两位导师:米特斯劳·布勒迪斯教授(本科生导师,国际自控联大规模复杂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和德张·范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英官佐勋章,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都是世界知名的学者和专家。更有趣的是,他们两人是完全不同风格的学者,做事情想问题风格迥然不同。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和对比,所以我只想从我的经历谈谈科研创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什么是科研? 在我刚上大学时,从未考虑过自己会踏上科研这条道路,似乎科研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并不光鲜,一方面我们觉得科研人员太过高大,一定是智力和勤奋程度超群的人才能够胜任;另一方面又过于苦行、清贫,和社会强劲的经济发展格格不入。我从来都对自己的智力没有信心,对于科研完全没有兴趣。对于我在科研和商业的选择上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交通学院的王东升老师。当我把我的疑惑告诉他的时候,他顿了顿说:做科研好的人做商业也会好,反之亦然,两个不矛盾。我在读了博士之后对这句话的感受越来越深刻。其实在英美的经济体系下,科研和企业是一样的,只是企业生产的是商品,科研生产的是知识,其他的环节,比如前期的投资、产品的推广、内部的管理都有着相似之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兰迪·鲍什教授罹患了胰脏癌,在他人生的最后一节课上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年轻时的他并不想读博士,他认为自己有很强的推销能力,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销售经理,而当时他的导师说:既然你有很强的推销能力,不如来销售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来销售知识怎么样? 相信在英美有过研究经历的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一个世界顶级的研究组中会有若干位教授,而这些教授或学者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分工,其中会有一个在本领域基本功扎实、坐得住冷板凳的教授搞理论突破,为整个组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会有一个口才好、亲和力强、人脉广的教授拉项目,为研究组提供资金支撑;会有一个有着世界影响力、经验丰富、涉猎广泛、眼光深远的老学者,对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进行筛选;还有一个很会发表文章、无论是学术上的还是通讯上的都很抢眼的写手,扩大研究结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都是出色的科研人员。当然,尽管大家分工不同,这些人都拥有基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很多大学生会说,自己的成绩不好,基础不好,不适合做科研。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在本科学习的是控制,博士时我准备跟随范教授继续研究控制和优化。范教授看到我在控制方面的成果后同意了我的申请,但入学后第一天他却用充满信心的语气问我:想不想做一点更有前景的学科?我们来试一试做XXX智能材料吧。控制与优化的基础学科为数学,而材料的基础科学是物理与化学。这样的跨度在研究初期对我挑战很大,高中那点可怜的物理和化学基础过了4年本科都还给了老师,不仅学术论文看不懂,甚至一些基本的名词都不清楚。我不止一次向导师阐述了我的担忧,导师笑着对我说:第一,我进入过很多领域,一开始也不了解,可慢慢都获得了一席之地,重要的是勤奋;第二,你在一个领域可以取得成果,在别的领域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成就,具体知识不重要,思考方法、学习方法、做事习惯是更重要的;第三,我已经指导了超过100名博士生,看看我身后书架上的博士毕业论文,我有信心,你也应该有信心。此外,他还亲授他自己读文献、想问题和写论文的心得。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在没有任何人的引导下,我们师徒从零开始就一路摸清了XXX 智能材料这个领域,并在6个月后写出了这个领域的一篇综述论文,渡过了重要而艰难的开创期。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本科要打好基础,学好基础学科,然后到博士才有能力大施拳脚。但随着交叉学科越来越成为科研的前沿,已经很难面面俱到地把众多领域的基础都打牢固了。有着优质的教科书、优质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自学方法,任何知识缺陷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补起来,关键是要有下定决心的勇气和勤奋的态度。

浅谈中国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学科体系与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性质 二、学科体系及其任务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二、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三、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新世纪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热点 本章讨论议题: 1、理论上而言,如何认识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落后于自然地理学? 2、如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些认识对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古代~19世纪末) (一)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1、特点 1) 对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述; 2) 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 3) 对经济地理知识积累具有重要作用 2、代表著作 ◆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汉书》。 ◆欧洲:赫尔泰的《地球的描述》(B550-475年);斯特拉波的《地理学》(B64-A20年) 此外,还有如东晋高僧法显的〈佛国记〉、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徐霞客游记》、〈马可波罗游记〉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阶段(17世纪至18世纪中叶) 1.特点

1)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2)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2、代表著作 ◆17世纪中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 ◆奇泽姆的《商业地理手册》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1.概念的提出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2.学科形成的标志事件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标志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纵向演变, 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 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 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1.区域研究尺度的变化 1)区位论 ◆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科学研究 ◆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此外,其它区域研究及全球化研究—— ◆代表理论:皮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等。 ◆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全球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活动全球化与信息化日益加强,把区域研究放在全球背景下,以扩大研究视野。 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 ◆麦克尼提出的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空间结构的研究。 3、研究思维的变化 1)规范性分析(normative analysis) ◆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 结果。 2)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3)行为主义分析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论文关键词:思维定式传统民俗 论文摘要: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通过长期的民俗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式。主要表现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寻找这些思维定式的源头,就成为理解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出发点。由民间传统到心理定式,实在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民俗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民众在无意识地“履行”着民俗活动的同,在其心理上、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传统的烙印。这样的烙印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心理去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手段。这些表现主要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现借讲授民俗学之机,整理思路,草成此文,就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理上的几种表现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家族本位 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自出生就处于一个家族(宗族)的包围之中。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处处展现著作为地域小社会成员的位置。而作为更重要家庭(家族)的一员,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整个家庭(家族)整体利益中的一环而存在。 先以家庭(家族)中的婚姻为例。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历来是以两家结“秦晋之好”来代指这种婚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家结成了“亲家”。而这词的本意却是指秦国和晋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它是以秦国国君用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国君为代价的。国君女儿实际上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纵观历史的长河,两汉以下,历朝历代未尝不以这种方式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的。不管是求得和平,抑或是出于笼络人心,都是将女子作为政治利益的交换来使用的。对于这样的女子来说,又如何说不是悲哀的,这样的事情说明,婚姻,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再是两个人简单的结婚,而是代之以更大的利益驱动。 我们传统社会对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把父母的好恶放在第一位,而把儿女的感情放在次要位置。父母往往可以横加干涉儿女的婚姻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哀叹千古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凄婉故事。而父母的出发点是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不考虑子女的意愿。这样的结果.结婚的儿女双方家庭,甚至是家族(或宗族),都随着他们的婚姻结合而成为牢固的联盟。而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被抹杀了自己的个人感情,甚至是个性。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利益,每每放在第一位,而个人的利益被放在次要位置。再者,传统社会中的“门户”观念,亦是造成此种观念的源头之一。“门户”,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宗族一姓中之一支,狭义指中国传统的小家庭。延续“门户”,成为历史上的家庭生育后代的目标和理想。将家族比做树木,而保证树枝的繁茂,防止枝干的断节,就是家族最大的任务。没有子嗣,也要纳妾,甚至是过继一个来承继所谓的“门户”。实在也是古人观念的典型反映。而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他负有保护整个家族不受外界侵犯、保证家族延续繁茂的艰巨任务。所以,在困难面前,个人与家族的利益密切相关。因个人是家族中的个人,没有家族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人。故为了保全家族,个人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北魏末年,杨侃参与了诛杀尔朱荣的谋划。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带兵人洛阳时,他潜逃关西回家。后来,尔朱兆的堂弟尔朱夭光到关西,派杨侃的亲家招抚他,并立盟誓许诺饶恕他。侃的从兄“恐为家祸,令侃出应,假其食言,不过一人身段,冀全百口。侃往赴之,秋七月,为天光所害。”(魏书》卷58《杨播列传附子侃传》)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上真的数不胜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盛行“君”、“父”先后的辩论,“君”是指国君,代指朝廷;“父”即指父亲,代指家族。这是关于朝廷和家族利益先后的讨论。 最后还是“父”占了上风。这也就有了为了家族利益而无视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各个世家大族。但是这样的观念对于各个王朝的统治毕竟是有害而无利的,所以在后来,折中为众所周知的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部分)

经济地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况。 答:一.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 (一)史志描述 史志描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初级阶段(17世纪以前)代表作《山 海经》、《禹贡》、《地理学》等 (二)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的前身 1.时间——17世纪至19世纪。 2.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及大规模商贸出现 (2)地理大发现 3.特点: (1)理论与实践方面推动了商业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2)欧洲地理学中的商业地理学逐渐成为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 (3)商业地理著作的体系开始形成,对商业地理现象进行解释。 (三)经济地理学研究-诞生阶段 1.背景 (1)产业革命(2)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中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 1882年,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志》上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 2.特点 经济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研究全面展开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本书观点)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产业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及其原因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即考虑经济活动之间关联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3.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答: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地理学发展的目标之一。 (1) PRED指标体系选定问题 (2)区域发展质量的科学认定 (3)微观尺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区域生态型经济与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问题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电子版)

经济地理学 李小建 目录 ?内容提要 ?序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一、 20 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 ?二、 20 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一、研究对象 ?二、学科体系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二、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四、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第四节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 ?三、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第五节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结构及篇章安排?一、本书编写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市场战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三、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其它市场条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二、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五节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要素及其内涵 ?二、交通网的分布与联系 ?三、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分析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三、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 ?三、韦伯区位论的应用研究 ?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五、理论与现实 ?第三节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二、胡佛的区位理论 ?三、区位的相互依存学派 ?四、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五、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六、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理论: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与行为矩阵 ?一、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二、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一、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

浅谈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

浅谈当今中国人人际关系 摘要: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中国人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多彩的背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华文明,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源远流长的还有灿烂的文化。人际关系是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被赋予时代的气息,人际关系也随之发生微妙的改变。经历历史的变迁,当今人际关系呈现怎样的趋势,又该有怎样的发展?存在着什么利弊端?可无论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仍旧是建立在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文化上。 关键词:人际关系;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儒家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因素很多,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铸就了一个了不起的文明国度。 孔子开创先秦原始儒学,其意义不仅在于集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之大成,而且更主要的在于其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这传统以人文主义精神特质,从而为儒学及以之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确定了基本生命路向。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 ,已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 ,以“礼”为整合手段 ,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 ,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在以“礼”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礼”是维系人际关系最基本的纽带,也是维系封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妻之礼在儒家文化中都有明确的规范,三纲五常更是给当时的百姓系上了缰绳。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普通百姓也遵循着礼的说教,因此程门立雪、孔融让梨一个个著名的故事流传开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时间流逝,”礼”的精髓并没有改变,当今人际关系也遵循着礼。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教导他的子民以礼待人。因而引出问题,当今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呢? 一、走向民主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强调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讲求人人平等。当今社会,传统的等级思想与特权意识逐渐受到批判,当代中国的人际关系开始强调平等,强调尊重他人的隐私———夫妻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同事之间都有保留个人秘密的权利。家庭已成为一个较过去不同的和谐和睦的小团体,在这个小团体中,家庭成员拥有人格上的平等,决策权的平等,个人隐私权和个人生活中的决定得到尊重,不同观点、意见和生活方式得到尊重等权利。这是不同于儒家文化的地方,在传统文化中,封建等级制影响平等自由势力的发展,当今人际关系更倡导平等自由,尊重人权。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重点整理by老眠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第一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 3 、简述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区别。 区位条件是指人类进行活动的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区位因子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也包含有不能用货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子。 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2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外,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也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另外,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在孤立国中,杜能只是考虑了农业的土地利用,而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其他利用方式。 3 、评价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一)农业经济地理学上的意义 1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2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 3 在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因为由之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总体上受益最大。 (二)经济学上的意义 1 杜能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科学抽象法,并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 2 关于合理性生产布局的设定,对韦伯以及克里斯泰勒等后来的区位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启发; 3 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的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其原理不仅可用来说明农业土地的利用方式,对于解释其他土地的利用问题同样有效,可以说是土地利用的普遍性理论基础。 5 、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 1 )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 )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 )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这里,可以用上述的原料指数以及区位重量来得出一般的区位法则: ( 1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 ( 2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消费地; ( 3 )原料指数( Mi ) =1 (或区位重量 =2 )时,工厂区位在原料地、消费地都可(自由区位)。第三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1 、概念题 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地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zhlzw.com中华勵志网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而且认为和做完后,没有任何别扭、不舒服或者负罪感。 也许可能是因为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吧,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好像更强一些。其实,以前很多人批评的“围观”、“看热闹”、“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场进行热门商品的抢购”等等,都是这种从众心理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事实上,从众与否其实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心态处理问题,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随着环境不同的不同反应而已。本文没有打算从进行批判或者褒扬从众的角度分析,而是结合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现状进行几个方面的刨析和思考。 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个性这个东西在中国历来就是被棒打的,尤其是那个年代,我们的父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要争当“三好学

生”,一旦我们有一点“不务正业”,搞个航模或者学习个特长,都被立刻纠正或者叫停,因为那个时候大众的评判标准就是学习好才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管;但是当进入新世纪年以后,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也不精。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大家都在好好的排队买火车票,突然有两个人不自觉的在加塞,当时估计还很气愤内心谴责那两个人呢,但是发现第三个、第四个也加塞了,到第五个时终于绷不住了,也无所顾忌的加入到加塞的行列;还有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

经济地理学重点

经济地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规模经济:指由于专业化水平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成本下降,规模扩大,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P115 2,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人口,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P94 3,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P174 4,互补产品:指两种产品间存在着某种消费依存关系,即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与另一种商品的消费相配套。 5,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产生的阶段扩展。P117 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的扩大。P117 7,范围经济:指企业由于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益。P115 8,霍夫曼比例:是一个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比利式,其重点分析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此比例被称为霍夫曼比例,即,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增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增值。P181 9,增长极:指区域经济中,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聚集而成的经济中心。P209 10,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长生示范、祖师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其与周围的联系,而在此过程中受到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的扩大和强化,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的效应。P209 1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的效应。P209 1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输出要素和经济活动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效应。P209 1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P209 14,区域管制:指通过多种集团的对话协调合作以达到最大程度动员资源的统治方式,以补充市场变化和政府自上而下的控制的不足,最终达到双赢的综合的社会治理方式。P228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P38 答: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以及其所处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的自然特性是其自身特性的主要表现,它一般以一下两种方式参与并影响经济活动。 其作为劳动对象,如在农业农业活动中自然特性就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为作业的空间活动场所影响经济活动,如在城市的交通、建设用地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则起着决定性作用。 2,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形成机制P60 答:农业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的合理行动。其研究认为交通工具唯一时,运费与距离成比例,运费率也因作物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度能给出了地租收入的公式: R=PQ-CQ-KtQ=(P-C-Kt)Q 其中,R为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Q为农产品的生产总量,K为生产地距离城市的距离,t为农产品的运费率。 3.简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和集聚指向论P69 答:运费指向论: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的基础上,如何确定仅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最小运费原理和综合等费线的提出等三个方面。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浅谈企业文化与创新

在我们谈企业文化与创新时,首先我们必须弄清“企业文化”和“创新”这2个概念。企业文化应该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于文化、社会、传统、民俗、信仰及种种制度中。创新是一种发现和挖掘的过程,它不仅仅包括对新事物的发现,同时也包括对旧事物的不断完善,总之是问题承载着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原动力。 对于“企业文化”与“创新”,我们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认识,也不可以用分割的方法来处理这2个问题。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或者是用分割的方法来处理,那我们将很难找到在当前社会下两者的联系。 企业的管理经历了几个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是将人当作机器一样看待,要求人—机的最佳匹配,最终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20世纪20年代以后,管理的中心由物转向人。7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进入三论管理(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管理的重点放在人—机系统的协调控制上。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强调“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企业文化更强调企业精神、全体员工共同

的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因而称其为柔性管理。 在企业管理的不断进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企业文化有 着强烈的时代背景。而今企业文化提倡的是人本管理,这里我们试着提个问题:“为什么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首先我们来分析当前的时代背景,21世纪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有着很多种的提法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又是“网络经济时代”又是一个“消费文化”的时代。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给这个时代赋予了强烈的创新精神。现代企业提倡的人本管理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作为个体的人有着很强的可塑性,没有文化的人是一个愚蠢的人,而没有文化的企业则是一台失控的狂乱飞转的机器。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她是企业的大动脉和神经网络,她给企业带来的巨大财富是无法评估的。根据资料显示: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企业为13年,中国企业只有5-8年。中国民营企业的1亿元门槛成为民营企业不可逾越的死亡线。70年代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现已销声匿迹,而百年老企业美国通用电汽公司为什么依然保持着25岁的旺盛活力,以人为本的摩托罗拉公司为什么让那么多的人才向往?我们来看看摩托罗拉公司的企业价值观:尊重每一个员工作为个人的人格尊严,开诚布公,让每位员工直接参与对话,使他们有机会与公司同心同德,发挥出各自最大的潜能;

经济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经济地理学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洛蒙诺索夫首次提出的,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葛茨在《柏林地理学会会至发表》的《经济地理学得任务》论述了经济地理学的性质特点 2.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相互关系的学科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重点: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区位的重要性:增大区位主体的收益,增强区位主体的竞争力,对经济活动空间行为产生强制性约束 3.区位理论是解释经济活动空间区位的理论,他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是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包括农业、工业、商业、聚落区位理论等构成了人文地学的理论基石 4.区位理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然后从中优选最佳区位;另一层与前者正好相反,即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5.区位理论解决的问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配置问题 6.按照区位主体的分类: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商业区位论,交通区位论,居住区位论,服务区位论,城市区位论 7.区位条件:某一地区的属性或资质 8.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分原因(区位因子1经济因子A成本因子a运费因子b非运费因子B收入因子2非经济因子) 9.经济活动一般包括生产,流通以及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因此成为讨论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环节 10.企业人为因素:要素投入,交通运输,市场因素,区域环境 11.土地的概念:地球表面固有的部分,是人类基本的生存空间 12:土地的特性:自然特性:自然性,差异性,耐久性,固定性 经济特性:稀缺性,报酬递减性,增殖性 13.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是作为劳动对象,另一种是作为作业人的空间或者活动场所 14.市场活动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所考察区位的市场影响力的地域范围,直接影响着当地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需求偏好,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 15.需求门槛: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需求才能都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16.交通要素:一是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二是人和物质的移动即交通流,三是地域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缺乏创新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缺乏创新 ——兼谈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一、几点基本观察 自1979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同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差距已极大地缩小。现在我们无论干什么事都不再像从前那样阮囊羞涩。然而,每当言及新世纪的思想革新和技术创造, 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家, 还是科技、教育工作者, 大家往往感到智慧不够, 动力不足。回顾历史, 我们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 纸术、印刷术)全都是1000 年以前就已发生了的事情。近现代人类所有重大的发明和创新, 无论是技术上的, 或思想上的, 全都来自西方。体现现代物质文明的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火箭、计算机, 人造卫星等产品均由西方人发明, 近现代几乎所有影响力很大的政治、经济、哲学观念和理论都由西方人首先提出, 然后向全世界传播。在整个20 世纪, 我们的发明和创新主要是通过引进欧美的观念、理论和技术, 用汉语再表述, 或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 稍稍予以修正和改进。真正具有原创性的东西很少。中国人是具有丰富智慧的民族。当众多其他的民族还未开化的时候, 我们的祖先就已沐浴到了文明的曙光。在 殷商时期, 即3500 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十分成熟的文字。在西周时期, 即3000 年前, 他们就以官学的形式开始我们今天称为的形式教育。然而, 具有如此悠久历史的中国教育为什么在现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却是如此微小呢?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可能是多元的, 有社会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各方面的因素, 但笔者认为文化上的原因是范 围最大和影响最深刻的。 二、妨碍创新的几个文化因素 我这里所言的文化, 指的是某个社会时期人们习惯了的或传统化了的思想和行为; 所谈的教育, 指的是人们有意识地传递知识、经验、技能和培养人品的社会活动。文化和教育关系密不可分。首先, 文化的发生、传承、革新都得依托教育。可以这样说, 没有教育的支撑, 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将无法积累, 人们的文化也将停滞不前。但是, 教育只能在现有的思想和行为框架下进行, 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受它相关的文化的限定。当文化对教育约束过强, 教育通常只能传承和延续现有知识, 而对人们的思想进步和技术创新不起作用, 甚至起阻碍作用。综合十几年来我们中国自己的学者、专家在哲学、历史、社会、经济等领域所做的观察, 影响我们中国人思想进步和技术革新的文化障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国家管理方面, 我们长期以来教育为政治的工具和附庸, 教育因而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为社会作贡献的能力和方式。任何学问, 只要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必须基0 7于对其领域现状的了解和评价, 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这样才能发展和进步。当教育成了政治的附庸后, 学者只能为政治人物的著作注疏, 歌颂现实, 不得不回避社会问题。这时的教育就等同于在书堆里做学问, 知识分子对社会的革新、进步便不再有兴趣。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 大一统政治就成为了中国历代王朝管理国家的基本模式, 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都得服从并服务国家政治。在以往的2500 年中, 中国出现过两次社会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的出现及随后的整合, 开始了中国绵延2000 年的道统。二 , 儒释道三足鼎立, 各个学派自由交锋和争鸣。而这两个时期中国在政治上都处于分崩离析和大一统的体制被砸碎的时期。虽然这不足以证明教育可以不要政治, 但至少表明没有宽松的政治环境, 没有哲学上的多元化, 创新无法形成。 第二, 自西周以降, 中国的教育一直是官办教育, 民办教育历来都不发达。在欧美, 情况恰好相反, 诸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名校, 都是私立学校。在传统上, 官办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意识形态控制。这种做法的主要动机是出于私立教育可能对道德纯洁、政治忠诚和政权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的顾忌。基于控制的目的而进行的官办教 育至少造成了如下社会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