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胺7

亚胺7

亚胺7
亚胺7

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吡啶二亚胺铜(I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

发光性能研究

樊 瑞 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年6月

国内图书分类号:0627.42

国际图书分类号:661.783/789

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吡啶二亚胺铜(II)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

发光性能研究

硕士研究生:樊瑞娟

导师:顾大明 教授

副导师:范瑞清

申 请 学 位:理学硕士

学科、专业:无机化学

所在单位:应用化学系

答辩日期:2006年6月

授予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0627.42

U.D.C: 661.783/789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s Degree in Science STUDY OF SYNTHESE STRUCTURES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BIS(IMINO)PYRIDYL CU(II) COMLEXES

Candidate: Fan Ruijuan

Supervisor: Prof. Gu Daming

Associate Supervisor: Fan Ruiqi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Science

Speciality: Inorganic Chemistry

Affiliation: Depart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 Date of Defence: June, 2006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有机蓝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的研究一直是发光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但其稳定性、亮度等问题至今尚未很好解决。因此利用金属配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和配体的可调性来设计、合成高效稳定的蓝色有机发光材料具有实际意义。本论文旨在设计、合成五个吡啶二亚胺金属铜(II)配合物,并进行结构和光学性能的表征。

合成了2,6-二[1-(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1)、2,6-二[1-(2,6-二甲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2)、2,6-二[1-(2-甲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3)、2,6-二[1-(4-甲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4)和2,6-二[1-(2,6-二乙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5)等五种配体,对五种配体的合成条件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使其产率提高到85%以上。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等测试手段对所合成的配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配体的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五种配体在室温下二氯甲烷溶液中产生蓝紫色荧光,最大发射峰波长λmax分别为369、386、378、380和382 nm,配体发射光谱的能量顺序是L1 > L5 > L3 ≈ L4 > L2。

利用上述五种配体分别与无水CuCl2在乙腈溶液中反应合成了相应的金属铜(II)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将其培养成单晶,测试了它们的晶体结构。配合物均是以金属铜为中心近似C s对称的扭曲三角双锥构型。研究了这五种配合物的发光性能,配合物在室温二氯甲烷溶液中产生蓝色荧光,最大发射峰波长λmax = 466、494、478、479和486 nm。配合物发射光谱的能量顺序是Cu1 > Cu3≈ Cu4 > Cu5 > Cu2,在五个配合物中金属中心起的重要作用是增强了配体的π*→π荧光发射。

总结出吡啶二亚胺金属铜(II)配合物在室温下二氯甲烷溶液中产生荧光的规律,讨论了配体中的取代基对吸收和发射波长的影响,进一步得出结论:配体的π共轭体系、共轭大π键的共平面性及其刚性程度、分子母体上取代基的种类等都是可调控过渡金属配合物分子发光特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吡啶二亚胺配体;铜(II)配合物;晶体结构;蓝光

- I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Synthesis and the properties research of organic blue luminescence material is always hot research in luminescent material domain, but its stability, brightness has not solved yet. Therefore it’s challenging to designs and synthesizes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 with highly effective blue light via using the controllability of metallic ion and the ligand. The present paper is for the purpose of designing synthesizes five bis(iminoalkyl)pyridine Cu II complexes, the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these complexes were determined.

2,6-bis(iminoalkyl)pyridine ligands 2,6-bis[1-(phenylimino)ethyl]pyridine (L1), 2,6-bis[1-(2,6-dimethylphenylimino)ethyl]pyridine (L2), 2,6-bis[1-(2-methylphenyl-imino)ethyl]pyridine (L3), 2,6-bis[1-(4-methylphenylimino)ethyl]- pyridine (L4), 2,6-bis[1-(2,6-diethylphenylimino)ethyl]pyridine (L5) were synthesized. The syntheses technics of five ligands have been improved as literature reported and the yield increased to 85% above. The structure of five ligand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NMR, IR spectra etc, and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were determined by UV-Vis and emission spectra. They all have blue fluorescent at room temperature in dichloromethane solution. The emission maximum peak for five ligands is 369, 386, 378, 380 and 382 nm, the order of ligand emission spectrum energy is L1 > L5 > L3≈L4 > L2.

Five copper complexes of these ligands were prepared by reaction of CuCl2 with a stoichiometric amount of the corresponding 2,6-bis(iminoalkyl)pyridine ligand in acetonitrile. All ligands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es, NMR, IR spectra etc. All copper complexes were obtained as crystals,the crystal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crystal diffraction. Five complexes can be best described as distorted trigonal-bipyramidal with metal copper as the central. The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five complexes were studied, they all have blue fluorescent at room temperature in dichloromethane solution. The emission maximum peak for five ligands is 466, 494, 478, 479 and 486 nm. The order of emission spectrum energy is Cu1 > Cu3≈ Cu4 > Cu5 > Cu2, the metal centers played a key role in five preparations to enhancing fluorescence emission of the ligand π*→π.

- II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 rules of bis(iminoalkyl)pyridine Cu II complexes have blue fluorescent at room temperature in dichloromethane solution have been summarized. The effect of substituent group in ligands toward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have been discussed. The size of π conjugate system, the common plane property of conjugate π bond and its rigidity degree, substituent group species of ligands can affect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metal complexes.

Keywords Bis(imino)pyridyl ligands, Copper complexes, Crystal structure, Blue luminescence

- III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第1章 绪 论 (1)

1.1 课题背景 (1)

1.2 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

1.3 金属配合物发光的基本原理 (7)

1.3.1 基态和激发态 (7)

1.3.2 金属配合物发光 (8)

1.3.3 金属配合物发光与结构的关系 (10)

1.4 主要研究内容 (11)

第2章吡啶二亚胺配体的制备和表征 (12)

2.1 实验部分 (12)

2.1.1 实验仪器 (12)

2.1.2 实验药品 (13)

2.1.3 化合物的表征方法 (14)

2.2 配体的合成 (14)

2.2.1 试剂的预处理 (14)

2.2.2 2,6-吡啶二甲酸的制备 (15)

2.2.3 2,6-吡啶二甲酸二甲酯的制备 (15)

2.2.4 2,6-二乙酰基吡啶的制备 (15)

2.2.5 2,6-二[1-(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1)的制备 (16)

2.2.6 2,6-二[1-(2,6-二甲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2)的制备 (17)

2.2.7 2,6-二[1-(2-甲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3)的制备 (17)

2.2.8 2,6-二[1-(4-甲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4)的制备 (18)

2.2.9 2,6-二[1-(2,6-二乙基苯基亚胺)乙基]吡啶(L5)的制备 (19)

2.3 配体及中间产物的表征 (19)

2.3.1 核磁共振谱的测定 (19)

2.3.2 配体的红外表征 (24)

2.3.3 配体的元素分析 (27)

- IV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2.3.4 配体的紫外表征 (28)

2.3.5 配体的荧光表征 (29)

2.4 本章小结 (30)

第3章系列Cu(Ⅱ)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31)

3.1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31)

3.1.1 金属配合物Cu1的制备 (31)

3.1.2 金属配合物Cu2的制备 (32)

3.1.3 金属配合物Cu3的制备 (32)

3.1.4 金属配合物Cu4的制备 (32)

3.1.5 金属配合物Cu5的制备 (33)

3.2 金属配合物的表征 (33)

3.2.1 金属配合物的红外表征 (33)

3.2.2 金属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37)

3.2.3 金属配合物的紫外表征 (37)

3.2.4 金属配合物的荧光表征 (38)

3.2.5 金属配合物的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 (39)

3.3 本章小结 (44)

结论 (45)

参考文献 (46)

附录 (5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8)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69)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69)

致谢 (70)

- V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 绪 论

1.1课题背景

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通讯、卫星、雷达、显示、记录、光学计算机、生物分子探针等高科技领域。特别是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满足各种信息显示需求的发光材料发展尤为迅速。发光材料可分为无机发光材料和有机发光材料两大类。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材料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和更宽的发光颜色选择范围,并且具有容易大面积成膜的优越性。按照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高分子聚合物、金属配合物、纳米无机-有机聚合物。近年来,发光的有机化合物和配合物在传感器技术和电致发光材料方面所具有的良好性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金属配合物的性质介于有机物和无机物之间,具有有机物的高荧光量子效率的优点,其稳定性又可与无机化合物相媲美,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发光材料。从以8-羟基喹啉铝(AlQ)为代表的一类材料中,人们又看到金属配合物还具有易于升华精制,玻璃化温度高不易与载流子传输层的界面形成复合物等特点。近年来,蓝色有机发光材料在电致发光器件方面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稳定性、亮度等问题尚未解决,得到的蓝色发光材料较少。因此,在寻找蓝色有机发光材料中利用金属配合物的金属离子和配体的可调性来设计合成出高效的蓝色有机发光材料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采用含吡啶环的酮与各种不同取代的芳胺进行缩合,生成具有不同几何构型的配体,分别与无水CuCl2作用形成具有光学性能的金属配合物。通过改变配体共轭体系的大小、共轭大π键的共平面性及其刚性程度、修饰分子母体上取代基的种类及取代基所在位置和分子的几何结构设计合成具有蓝光性能的金属配合物,并使其能满足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要求,成为新型的有机蓝色电致发光材料。

1.2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金属配合物既具有有机物高荧光量子效率的优点,其稳定性又可与无机物相媲美,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发光材料。用于电致发光的金属配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合物要求金属配位数应尽量达到饱和,许多金属配合物在溶液中有高效的荧光量子产率,但在固体中的荧光却弱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在溶液中溶剂分子可以充当配体,使其达到饱和的配位数。而在固体中,由于配位数不饱和,使其稳定性差,在真空蒸镀时容易分解。

8-羟基喹啉铝(Alq 3)是Kodak 公司[1]最早提出的用作EL 器件中发光层材料的物质,由于它具有玻璃化温度高,本身具有电子传输性,可以用真空蒸镀法成膜等优点,一直为研究有机EL 器件的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使用。Alq 3几乎满足了有机器件对材料提出的所有要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EL 绿光材料。人们由此希望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修饰或改变,以便获得性能更好或同等的其他颜色的器件。

被用作EL 器件中发光层材料8-羟基喹啉类的配合物还有镓、铟、锌、铍、镁等金属,研究发现,其中Znq 2也具有很高的发光亮度,其亮度达到16200 cd/m 2。常用的金属离子还有Be 2+、Zn 2+、Al 3+、Ga 3+[2~4]以及稀土元素如Eu 3+、Gd 3+等[5]。

2000年Q.Wu [6]等报道了三种锌的配合物,其结构如图1-1所示。化合物Ⅰ在溶液和固态呈现蓝色荧光。化合物Ⅱ和Ⅲ在固态呈现蓝色荧光,使用化合物Ⅰ作发射层制作了蓝色电致发光器件。

图1-1 三种锌配合物的结构图 Fig. 1-1 Structure of three Zn complexes

W. Y . Wong 等[7]于2000年报道了含较大共轭体系镉的配合物(见图1-2)。

图1-2 镉配合物的结构图 Fig. 1-2 Structure of Cd complex

O

R

Z n

O O

N

N N

Ⅱ R = -C H 3

Ⅲ R = -C H (C H 3)C H 2C H 3

N Cd

2Cl

Cl

N H N H N

N

Z n C O

C H 3C H 3Ⅰ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3 -

测定了配体4-[2-(9-anthryl)vinyl]pyridine 和该配体镉配合物在室温下二氯甲烷溶液中的荧光光谱,讨论了配合物和配体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H. Kunkely 等[8]研究了汞配合物(如图1-3所示)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该化合物在液态和固态都呈现荧光,在苯溶液中以420 nm 为激发波长,于 638 nm 得到了最大发射波长,呈现红色荧光。

图1-3 汞配合物的结构图 Fig. 1-3 Structure of Hg complex

1993年日本的Hamada [9]首先报道了用铍的配合物作为发光层材料,由其

组装的一个双层结构器件,最大发光波长在516 nm ,发光效率可达到 3.5l m/W ,尽管该材料的特性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为贵金属,且毒性较大,对环境不利,因此应用价值不大。

Schiff 碱类金属配合物中被研究较多的是锌甲亚胺配合物,有1∶1和1∶2型,其分子结构如图1-4所示。这类配合物都满足了电荷平衡和配位数饱和两个必要条件,可以得到非常纯的荧光固体,且能制备性能良好的非晶态薄膜。

N

O O

N

Zn R

N

O O N Zn

R 2

R 1

a

b

(a )1∶1型;(b )1∶2型;R :(CH 2)n ;R 1,R 2:(CH 2)n CH 3

图1-4 锌配合物的分子结构 Fig. 1-4 Structure of Zn complexes

1998年,吉林大学与香港大学合作进行了利用磷光材料制备电致发光器件

的实验,并提出突破25%理论限制的可能性。所用的材料就是Os 磷光配合物,

N

O

Hg II CH 3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其结构如图1-5所示[10]。

图1-5 Os 配合物的结构图 Fig. 1-5 Structure of Os complexes

钌与多环芳香族有机物构成的螯合物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和很好的氧化还原稳定性,其中钌的多吡啶配合物Ru(bpy)32+(如图1-6所示)是一类磷光发射的高效率红光发射材料,具有高稳定性、高荧光量子产率和较好的氧化还原稳定性[11]。

图1-6 金属钌的配合物的结构图 Fig. 1-6 Structure of metal Ru complex

朱惠芳等[12]设计合成了一个新型的不对称的双齿配体:1-(1-咪唑基)-4-(咪唑基-1’-甲基)苯(IIMB ),并研究了该配体与[Ag(NH 3)2]N 3的组装反应,并在室温下即得到了配合物的固态荧光光谱。

李丹等[13]通过引进含还原性的膦配体PPh 3,合成了两个在空气中稳定的混配配合物,[Au 2(PPh 3)2(μ-4,4’-bpy)](ClO 4)2和[Cu 2(PPh 3)4(CH 3CN)2(μ-4,4’-bpy)](BF 4)2,并利用X 射线单晶衍射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了两个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

近年来,大量的铜配合物尤其是N ,O ,P 配位的单核、双核以及多核铜配合物引起了配位化学领域的特别关注[14~16]。

N N Os PPh 3

3

CN CN N N Os PPh 3

PPh 3

CN N N Os PPh 3

PPh 3

CN CN N N Os PPh 3

PPh 3

CN CN (CH 3)3C

(CH 3)3C

N N Ru 2+

N

N N

N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2000年,Zhang 等[17]首次报道了一个烯键配位Cu 配合物,其在空气中稳定性极高,而且有着很强的红光发射(K max = 647 nm)。

图1-7 烯键配位Cu 配合物的结构图 Fig. 1-7 Structure of alkene copper complex

Yam 等[18~20]合成了三核配合物[Cu 3(μ-dppm)3(μ3-?1―C ≡C ―Ph)2]+和[Cu 3(μ-dppm)3(μ3-?1―C ≡C ―Ph)]2+。这两种配合物具有较强的固态发射和合适的发射寿命,在电致发光显示器件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Quynh 等[21]利用芳香π配体Ph 5Cp 与Cu(I)合成出配合物(Ph 5

Cp)Cu(PPh 3)(如图1-8所示)由X 射线单晶衍射数据表明,P ―Cu ―P 的角度是179.1°,基本是线形的。

图1-8 (Ph 5Cp)Cu(PPh 3)的结构式 Fig. 1-8 Structure of (Ph 5Cp)Cu(PPh 3)

2001年,Michiko B. Inoue 等[22]设计合成出了一种铜配合物(如图1-9),其在紫外区显示出了新的谱带。这种特殊性是由于电负性的氨基化合物直接与芳基键合。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N

N N

N

Cu

O

O

CO 2-CO 2-

图1-9 金属铜配合物的结构图 Fig. 1-9 Structure of metal copper complex

尹业高等[23]研究出两种Schiff 碱的Cu(II)配合物[Cu(II)(L 1)]ClO 4和[Cu(II)(L 2)(H 2O)2](BF 4)2,尽管都是Cu(II)的配合物,且都具有可比的配位的环境,但两种晶体所显示出的颜色却不同。两种配合物的IR 光谱分别在 1628 cm -1和1640 cm -1处给出了一个较强的V C =N 吸收带,而紫外可见光谱在 375 nm 和363 nm 处分别给出了一个基于C =N 键的π → π* 跃迁的吸收带。

Yu Peng Tian 等[24]合成了有一种铜的配合物

Cu(Cabo)(PPh 3)2 (如图1-10所示) 室温下该配合物的固态发射光谱在376 nm 处有强峰,可归因于配体之间的π* → π电荷转移。

图1-10 金属Cu(II)配合物结构图 Fig. 1-10 Structure of metal Cu(II) complex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1.3金属配合物发光的基本原理

发光是物体以某种方式吸收的能量转化为光辐射的过程。发光材料即为各种类型的激发作用下能发光的物质。通过发光可以更有效地把外界提供的能量转化为所需要的可见光。目前,发光材料己应用到人民生活、国民生产等诸多领域。下面就主要以金属配合物发光的基本原理[25,26]做一简单介绍。

1.3.1基态和激发态

1.3.1.1 基态基态是分子的稳定状态,即能量最低的状态,当一个分子中所有电子的排布完全遵从能量最低原理、Pauli原理和Hund规则时,称分子处于基态。

1.3.1.2 激发态激发态是指将分子中的电子由低能轨道转移到高能轨道所形成的状态,是分子的一种不稳定状态,其能量相对较高。例如,甲醛分子中n 轨道上的一个电子可以被激发到π* 轨道,这种激发称为n →π* 跃迁,跃迁后形成的状态称为(n,π*)激发态。同理,一个π电子也可以被激发到π* 轨道(发生π→π* 跃迁),形成(π,π*)激发态。

1.3.1.3 激发态的多重态分子或原子的多重态是指在强度适当的磁场影响下化合物在原子吸收和发射光谱中谱线的数目( 2 s + 1,其中s为体系内电子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当体系中所有电子都是自旋成对时,s = 0,2 s + 1 = 1,此时的状态为单重态,用S表示。大多数分子的基态都是单重态。当分子受到激发,电子跃迁至能级较高的轨道,如果被激发的电子保持其自旋方向不变,即保持自旋配对,则体系的总自旋量子数s = 0, 2 s + 1 = 1,此时体系处在激发单重态。如果被激发的电子在激发时发生了自旋翻转,不再配对,而为自旋平行,那么体系的总自旋量子数s = 1 , 2 s + 1 = 3,体系处在三重态,用T表示。激发态的电子组态和多重态是决定其化学和物理性能的两个因素。

1.3.1.4激发态的能量激发态的能量是决定激发态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自旋相同的电子间的排斥力比自旋相反的电子间的排斥力小,因此对于同一电子组态的激发态,单重态的能量比三重态的能量高,能量差值的大小取决于所涉及轨道的空间重叠程度。当电子占据的轨道空间不重叠,S-T能量差值小;当占据的轨道空间重叠时,S-T能量差值较大。

分子吸收了某一特定波长的光而达到激发态,由于激发态是一个不稳定的中间态,受激物必将通过各种途径耗散多余的能量以达到某一个稳定状态。一个受激分子的能量耗散过程可以由图1-11来表示。

- 7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振动弛豫能量转移电子传递

内部转换

h γ

图1-11 激发态的能量耗散途径

Fig. 1-11 Energy dissipation approach of excited state

1.3.2 金属配合物发光

某些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形成的配合物具有发光性质,其发光能力与金属离子的电子构型及有机配体的立体结构有关。金属配合物的发光有三种类型:(1) L * → L 发光;(2) M * → M 发光;(3) M * → L 或 L * → M 发光(见图1-12)。

1.3.

2.1 L * →

L 发光 这种类型的发光也可称为金属离子微扰的配体发光,一般L * → L 跃迁较强,M * → M 跃迁较弱,其发光光谱基本上是只受到金属离子微扰的配体发光,这种发光在金属配合物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

M L *

L

M :金属离子的基态;M *:金属离子的激发态

L :配体的基态;L *:配体的激发态 图1-12 金属配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 Fig. 1-12 The types of electron transition in complex

1.3.

2.2 M * → M 发光 这一类型的发光也称为配体微扰的金属离子特征发光。其发光过程是配合物首先经由配体的π → π* 跃迁被激发,然后通过向金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属离子传递能量,最终导致金属发生d* → d 或f* → f 跃迁,即金属离子发光。其发光光谱基本上是只受到存在的配体微扰的金属离子荧光光谱。属于这种发光类型的金属离子都具有未充满电子的d或f轨道。

1.3.

2.3 M →L* 或 L →M* 发光这种类型的发光,在电子跃迁的过程中发生了电荷转移,所以也称为电荷转移跃迁发光。这类配合物一般π - π* 之间能量差较小,d轨道分裂较大。电子容易从配体的基态跃迁到金属离子的激发态L → M* (称为LMCT,配体到金属的电子跃迁),或者从金属离子的基态跃迁到配体的激发态 M →L* (称为MLCT,金属到配体的电子跃迁)。这类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一般易被氧化或还原,并且具有抗磁性。属于这一类型的配合物较少。

对于金属配合物体系中经常发生的电子跃迁形式具体概述如下[27]:

(1)LMCT ligand to metal charge transfer (配体到金属的电子跃迁)电子从配体向金属离子转移所伴随的跃迁,它一般发生于配体有能量较高的孤对电子,或金属离子具有能量较低的空轨道。

(2)MLCT metal to ligand change transfer (金属到配体的电子跃迁)电子密度从金属离子向配体转移所伴随的跃迁,它一般发生于金属离子易于氧化,且配体具有低能量π* 空轨道的情形,该类跃迁在UV上的特征是在可见或近紫外区有着明显吸收,消光系数在103~104范围内,由MLCT产生的发射有时很强,在低温下尤其明显。

(3)LLCT ligand to ligarid charge transfer (配体到配体的电子跃迁)电子从一种配体转移到另一种配体所产生的跃迁,它一般发生于一种配体具有孤对电子,而另一种配体具有低能量的π* 空轨道,如吡啶类芳香配体。常见的LLCT 主要是XLCT (halide to ligand charge transfer),即从卤素原子到配体的电荷转移。XLCT主要存在于金属卤化物与芳香配体形成的金属有机化合物中。(4)ILCT intraligand charge transfer (配体内部的电子跃迁)配体本身的内部电子转移。这种跃迁主要涉及那些具有共轭体系的配体,因为这些配体易发生能量较低的π→ π* 跃迁,如吡啶类,Phen类,另外,含有杂原子N, P 的共轭体系中,除了可能发生π→ π* 跃迁,还可能有 n →π* 。配合物π→ π* 跃迁与自由配体的π→ π* 跃迁在UV上吸收带的形状和位置很类似,这是对吸收峰归属时的依据,但两者的寿命及量子效率可能大不相同。由ILCT激发态引起的发射是很特别的,他的发射特征和自由配体在相同条件下的发射特征类似,通常配合物的发射比自由配体略有红移,寿命一般比MLCT激发态长。

- 9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5) CTTS Charge transfer to solvent (配合物到溶剂的电子跃迁) 配合物到溶剂的电子转移。当配体缺少接受电子的低能轨道时,配合物就会把电子转移给周围环境中的溶剂分子,这种跃迁通常在阴离子型配合物中发生,发生这种跃迁时,在UV 光谱上,吸收带会随溶剂、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6) MCCT metal centered charge transfer (以金属离子为中心的电子跃迁)以金属离子为中心的电荷转移。MC 激发态会使金属和配体之间的键变弱,容易发生配体的取代反应。该激发态很容易发生非辐射跃迁,所以具有光化学不稳定性,量子效率低,寿命短,一般在10~500 μs 范围,该激发态的发射通常呈宽带,结构不具特征性。具有此类发光形式的主要是过渡金属配合物。

1.3.3 金属配合物发光与结构的关系

金属配合物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两部分组成,显然,配合物的发光能力与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结构都有很大关系。金属离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金属离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与惰性气体相同的结构,为抗磁性的离子,当它与含有芳基的有机配体配合时,多数都会发出较强的荧光。因为形成配合物后会使原来有机配体的单线最低激发态S 1变为n 态,并使原来的非刚性平面构型转变为刚性平面结构,使原来不发光的(或弱荧光)有机配体转变为强荧光者。此类配合物的荧光强度随金属离子的原子量增加而减弱,吸收峰和发射峰也相应向长波方向移动,这一类配合物由L 吸光和发光,故称 L * → L 发光。

第二类金属离子也具有与惰性气体相同的最外电子层结构和抗磁性,然而其次外层为未充满电子的f 层,这类离子能产生 f * → f 吸光跃迁,但都比较弱。当它们形成配合物后,由于f * 层能级比配体最低单线态能级低,因此被激发配体的能量可能转移给金属离子形成M *,然后再由激发态M * 返回基态

M ,而产生 M * → M 的荧光发射。

(见图1-13)

L *

L i o n

图1-13 M *→M 的跃迁示意图

Fig. 1-13 The sketch map of M * → M transi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类金属离子为过渡金属离子,它们与有机配体配位后大多数都不产生荧光或者磷光,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因为它们是顺磁性的,可逆的电荷转移作用导致荧光淬灭,也可能是因为激发态由单线态转入三线态,而后通过内转化失活。

能与金属离子形成荧光配合物的有机试剂,绝大多数是芳香族化合物,这些配体通常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大都含有孤对电子,能与金属形成五元或六元环。这些试剂在形成配合物以前不发荧光或荧光很弱,配位后能发射较强的荧光。

1.4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有机材料中的金属配合物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前景的一类发光材料。对有机蓝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的研究一直是发光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而稳定的蓝光化合物在电致发光器件方面用途很大(要实现全色显示,发红、绿、蓝光的材料必不可少。现在性能良好的红、绿光的材料已经得到,而蓝光材料因稳定性、亮度等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因此在制备蓝色有机发光材料中利用金属配合物的金属离子和配体的可调性来设计和合成出高效的蓝色有机发光材料非常具有挑战性。吡啶二亚胺作为一类具有较大共轭体系的三齿含氮配体,该类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发光性能报道较少,我们对此类化合物的发光性能很感兴趣。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制备新型吡啶二亚胺金属铜配合物及其表征,工作包括:

(1) 制备2,6-二乙酰基吡啶。

(2) 采用2,6-二乙酰基吡啶与五种不同取代的苯胺在甲醇溶液(含少量甲酸作催化剂)回流制备五种吡啶二亚胺配体。

(3) 利用五种吡啶二亚胺配体分别与无水CuCl2反应,制备五种新的吡啶二亚胺铜(II)配合物,将五种配合物培养成单晶。

(4) 利用氢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和元素分析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

(5) 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配体和金属配合物进行了发光性能的测试。

(6) 比较配体和配合物发光性能的不同,比较配体之间和配合物之间发光性能的差异,讨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 11 -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2章吡啶二亚胺配体的制备和表征

本实验进行了有机配体的合成实验,得到了具有很好发光性能的吡啶二亚胺配体。有机化合物能否发光以及发光波长,发光效率如何,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如共轭长度、空间效应、取代基等因素[28~30]。因此本实验通过改变上述因素,制备五种不同有机配体,并研究了它们的发光性能。

2.1实验部分

2.1.1实验仪器

在本实验中所用的主要仪器见表2-1。

表2-1 实验仪器

Table 2-1 Experimental instrument

实验仪器 型号 生产厂家

真空线装置 —自制

磁力搅拌器 78-1 华荣仪器有限公司 电热恒温干燥箱 202 科伟永鑫实验仪器厂 加热套 —自制 电子计数天平 TDA(C)常青仪器厂 氮气瓶 —哈尔滨卿华工业气体有限公司 显微熔点测定仪 CXM-100 上海长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

元素分析仪 Perkin-Elmer PE 2400美国Perkin-Elmer公司

红外谱仪 Nicolet Impact 410美国

核磁共振谱仪 VarianMercury 300 MHz型美国

液氮生物容器 YDS-10型成都金凤液氮容器有限公司

旋片式真空泵 ZXZ 浙江黄岩求精真空泵厂

- 12 -

聚乙烯亚胺产品介绍

EPOMIN 简介 日本触媒株式会社自从1969年乙烯亚胺产品工业化生产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乙烯亚胺衍生物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EPOMIN是我司聚乙烯亚胺的注册商标,它包括一系列的乙烯亚胺衍生物产品,是由乙烯亚胺开环聚合而成。 EPOMIN是一种水溶性聚合物,具有很强的反应性及高阳离子密度,广泛用于水处理剂、螯合剂、粘合剂、纤维处理剂等领域。 我们会依据所积累的经验,在EPOMIN的最终使用和产品开发方面,尽可能的向客户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技术服务。 此外,生产EPOMIN的川崎工厂,于1997年7月通过了“乙烯亚胺衍生物生产”的ISO9002(JCQA)的认证,这确保我们向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同时,在2000年6月,通过了ISO14001的认证,确保环境维持/改善。 EPOMIN的生产方法 EPOMIN的原料--乙烯亚胺,以前的生产方法是将一乙醇胺先用硫酸酯化,然后在氢氧化钠中加热环化制得。 日本触媒公司开发了新的气相催化法,由一乙醇胺直接脱水环化生成乙烯亚胺,并于1990年成功的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EPOMIN由乙烯亚胺在酸性催化剂下开环聚合而成。 EPOMIN不是完全的线形聚合物,而是含有部分支链的聚合物,包括伯、仲、叔胺。

EPOMIN的特征 EPOMIN是含有胺基的聚合物,具有以下特征: ●在现有材料中具有最高的阳离子密度 ●高反应性 ●水溶性 EPOMIN性状表 ○:溶解△:部分溶解X:不溶解 ※1:没有闪点 分析方法 1、分子量 (1)、SP系列:数平均分子量,采用沸点升高测定法(2)、P系列:数平均分子量,采用渗透压测定法 2、胺值:酸量滴定法(无水系统) 3、分解温度:在氮气中采用差示扫描测热法 4、闪点:克里弗兰开杯法 5、胺基比例:NMR(13C)

聚乙烯亚胺产品介绍

聚乙烯亚胺产品介绍 聚乙烯亚胺的特征 聚乙烯亚胺是含有胺基的聚合物,具有以下特征: 1) 在现有材料中具有最高的阳离子密度 2) 高反应性 3) 水溶性 聚乙烯亚胺分析方法 1、分子量 (1)300-10000:数平均分子量,采用沸点升高测定法 (2)70000:数平均分子量,采用渗透压测定法 2、胺值:酸量滴定法(无水系统) 3、分解温度:在氮气中采用差示扫描测热法 4、闪点:克里弗兰开杯法 5、胺基比例:NMR(13C) 聚乙烯亚胺性状表

聚乙烯亚胺功能 1、高附着性、高吸附性 胺基能与羟基反应生成氢键,胺基能与羧基反应生成离子键,胺基也能与碳酰基反应生成共价键。同时,由于具有极性基团(胺基)和疏水基(乙烯基)构造,能够与不同的物质相结合。利用这些综合结合力,可广泛应用于接着、油墨、涂料、粘结剂等领域。 2、高阳离子性 聚乙烯亚胺在水中以聚阳离子的形态存在,能够中和和吸附所有阴离子物质。还能螯化重金属离子。利用其高度的阳离子性,可以应用于造纸、水处理、电镀液、分散剂等领域。 3、高反应性 聚乙烯亚胺由于具有反应性很强的伯胺和仲胺,能够很容易地与环氧、醛、异氰

酸酯化合物和酸性气体反应。利用其此种反应特性可作为环氧树脂改性剂、醛吸附剂和染料固定剂使用。 聚乙烯亚胺用途

聚乙烯亚胺注意事项 (1)储藏安定性 放置在低温阴暗场所,可保持约1年的稳定性。但是放置在高温(80度以上)下与空气(氧气)接触会发生着色,表面生成薄膜等品质恶化的情况。 吸湿性强,并且会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保存时请注意。 (2)可用材料 可用材料不锈钢 合成树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 不可用材料软铁等铁材料---产品会被铁锈着色,水溶液的铁锈对产品有硬化作用。 含铜或黄铜的合金---会与产品反应,生成青绿色的化合物。 (3)保存 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 请保存在无渗透性的地面上。 使用后请密封保存。 请尽量保存在低温阴暗处。

常见的有机化学基团名称翻译

有机化学基团名称翻译 A 伸乙烷合萘基;伸二氢苊基 acenaphtheneylene 亚乙烷合萘基;亚二氢苊 基 acenaphthenylidene 醋酰胺基;乙酰胺基 acetamido; acetamino 乙炔基 acetenyl;ethynyl 乙酰乙酰基 acetoacetyl 丙酮基 acetonyl 亚丙酮基 acetonylidene 乙酰氧基 acetoxy 乙酰基 acetyl 乙酰亚胺基 acetylimino 酸硝基 aci-nitro 吖啶基 acridinyl 丙烯酰基 acrylyl; acryloyl 己二酰基 adipoyl; adipyl 脲[基]羰基;脲甲酰基 allophanyl; allophanoyl 烯丙基 allyl 甲脒基 amidino; guanyl 酰胺基 amido 酰胺草酰基;草酰胺酰基 amidoxalyl; oxamoyl 胺基 amino 戊基 amyl; pentyl 伸戊基 amylene 亚戊基 amylidene 亚戊基 amylidene; pentylidene 苯胺基 anilino 大茴香亚甲基;对甲氧苯亚甲基;对甲氧亚苄 基 anisal; anisylidene 甲氧苯胺基 anisidino 大茴香酰基;对甲氧苯甲酰基;对甲氧苄酰 基 anisoyl 大茴香亚甲基;对甲氧亚苄基;对甲氧苯亚甲 基 anisylidene; p-methoxybenzylidene; anisal 邻胺苯甲酰基;邻胺苄酰基 anthraniloyl; anthranoyl 蒽基 anthranyl; anthryl 蒽醌基 anthraquinonyl 伸蒽基;次蒽基 anthrylene 精胺酰基 arginyl 亚胂酸基 arsinico 胂基 arsino 胂酸基 arsono 亚胂基 arsylene 细辛基;2,4,5-三甲氧苯基 asaryl; 2,4,5-trimethoxyphenyl 天[门]冬酰胺酰基 asparaginyl; asparagyl 天[门]冬胺酰基 aspartyl 阿托酰基;颠茄酰基;2-苯丙烯酰基 atropoyl 壬二酰基 azelaxyl 迭氮基;三氮基 azido; triazo 偶氮亚胺基 azimino; azimido 次偶氮基 azino 偶氮基 azo 氧偶氮基 azoxy B 苯亚甲基;亚苄基 benzal 苯甲酰胺基;苄酰胺基 benzamido 苯亚磺酰基 benzene sulfinyl; phenylsulfinyl 苯磺酰胺基 benzenesulfonamido 苯磺酰基 benzenesulfonyl 次苄基 benzenyl; benzylidyne 二苯甲基 benzhydryl; diphenylmethyl 二苯亚甲基 benzhydrylidene; diphenylmethylene 联苯胺基 benzidino 亚苄基;苯亚甲基 benzilidene 二苯羟乙酰基 benziloyl 苯并咪唑基 benzimidazolyl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1英文名称:N,N'-methylene diacrylamide 化学名称: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1] 也称作甲叉双丙烯酰胺[2] 简称:MBA 理化性能 结构式:CH2=CHCONHCH2NHCOCH=CH2 分子量:154.17 相对密度:1.352 熔点:184℃ 外观:白色或浅黄色粉末 溶解性:溶于水、亦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 毒性:低毒,对皮肤、眼睛、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应用 用作水性环氧树脂胶黏剂的交联剂 4质量指标 外观白色或浅黄色粉末 水分≤0.5% MBA的质量分数≥99.0% 熔点180~185℃ 丙烯酰胺

目录 分子结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丙烯酰胺 英文名称:Acrylamide 中文别名:2-丙烯酰胺;丙烯醯胺050-01[6];丙烯酰胺水合液;AM;丙烯酰胺单体 英文别名:Propenamide; Ethylenecarboxamide; Acrylamide ultra sequencing gel; Acrylamide, Molecular Biology Grade; Acrylamide monomer; Acrylamide-bis premix 37.5:1; Acrylamide electrophoresis; prop-2-enamide CAS号:79-06-1 分子式:C3H5NO 分子量:71.0779 物性数据 1.性状: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无气味。[1] 2.pH值:5.0~6.5(50%水溶液)[2] 3.熔点(℃):8 4.5[3] 4.沸点(℃):125(3.33kPa);192.6[4] 5.相对密度(水=1):1.12[5] 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45[6] 7.饱和蒸气压(kPa):0.21(84.5℃)[7] 8.临界压力(MPa):5.73[8] 9.辛醇/水分配系数:-0.67[9] 10.闪点(℃):138(CC)[10]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反渗透膜制备与表征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反渗透膜制备与表征 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反渗透膜制备与表征聚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反渗透膜制备与表征谷金钰1,李昊2,许文盛2,张平仓2 (1.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北京100038;2.长江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10) 摘要:饮用水短缺和水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反渗透技术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方法来生产纯水和处理废水,以缓解这个问题。但是,反渗透膜的污染尤其是生物污染严重制约着其高效应用。膜表面改性技术是提升膜抗污染性能的最常用手段,通过多巴胺盐酸盐(DA)在聚酰胺反渗透膜表面自聚,生成超薄聚多巴胺涂层(PDA),进一步利用PDA涂层上的活性基团将聚乙烯亚胺(PEI)接枝到反渗透膜表面,得到稳定持久的PDA-PEI改性反渗透膜。通过对改性膜的XPS测试,亲水性和抗菌性试验,得到以下结论:PDA成功涂层于反渗透膜表面,且PEI成功接枝于PDA涂层表面;PDA-PEI改性增大了膜表面的亲水性,提升了反渗透膜抗污染的能力,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抗菌能力。关键词:反渗透膜;净水技术;表面改性;抗污染性;抗菌性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水污染的 加剧,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等[1-2]。我国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的一个重要因素[3-5]。而自反渗透技术诞生以来,已经取得了蓬勃发展,在海水淡化、苦咸水脱盐、纯水/超纯水生产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化工等行业[6-7]。但其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受到膜污染问题的困扰,反渗透膜的污染,尤其是生物污染,会造成反渗透膜通量和截留率下降,严重影响着反渗透膜的使用[8-1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对现有反渗透膜进行表面改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11-13]。通过表面改性可改变膜表面性质进而提升其抗污染性能,但现有改性技术大多只提升其抗有机污染的能力,而对其抗生物污染能力的影响效果不明显。本研究以陶氏化学生产的XLE超低压反渗透膜为原始膜,通过多巴胺在其表面的自聚,进一步接枝聚乙烯亚胺,以期同时提升其抗有机污染与生物污染的性能。 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2.1 试验材料反渗透膜选用陶氏化学(DOW)生产的XLE超低压反渗透膜。改性剂多巴胺盐酸盐(DA,生物级)与聚乙烯亚胺(PEI,纯度>99%)购自阿拉丁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其他试剂次氯酸钠(分析纯)、氯化钠(分析纯)、异丙醇(分析纯)、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超级纯)、盐酸(分析纯)、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胺(分析纯)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2.2 PDA-PEI改性膜的制备本试验通过多巴胺在商业反渗透膜表面的自聚在反渗透膜表面形成超薄 聚多巴胺涂层(PDA),再利用PDA涂层上的活性基团与PEI

N-羟甲基丙烯酰胺

N-羟甲基丙烯酰胺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极易溶解于水,溶于醇和丙酮。微溶于苯和甲苯。 分子式:CH2=CHCONHCH2OH 分子量:101.10(按1979年国际原子量) 一、技术要求 1、外观的测定 目测。 2、熔点范围的测定(按GB617《熔点测定法》进行) 3、总醛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0.45g样品(称准至0.0002g)置于100ml容量瓶中。冲稀至刻度(溶液Ⅰ)。准确称取5.0ml溶液Ⅰ,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25.0ml碘标准溶液[c(1/2I2)=0.1mol/L]和30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盖上瓶塞,在55±2℃的水浴上保温15min,冷却后加入6mol/L 盐酸12.5ml。析出的碘用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临近终点时以1ml0.5%淀粉溶液为指示剂,滴至蓝色消失,同时作空白试验。 总醛量X1(%)按式(1)计算: X1=[(V0-V)c*0.015]/m*100 (1) 式中V0——滴定空白试验时所用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样品滴定时所需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m——样品的质量,g; 0.015——每毫摩尔滴定溶液所相当甲醛的质量,g; c——滴定中所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摩尔浓度。 4、游离醛的测定 称取2g样品(称准至0.0002g)置于250ml碘量瓶中。用15ml水溶解,再加入10%氯化铵5ml和0.5mol/L氢氧化钠10ml,立即盖上瓶塞,放置30min。以3滴溴百里香酚蓝为指示剂。用0.5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溶液由蓝色变为绿色即为终眯,同时做空白试验。 游离醛X2(%)按式(2)计算: X2=[(V0-V)c*0.004503]/m*100 (2) 式中V0——空白试验所需的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样品滴定时所需的盐酸标准体积,ml; m——样品的质量,g; 0.004503(6/4*0.03002)——甲醛与氢氧化铵反应时毫摩尔的克数; c——滴定时所需的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 5、含量的测定 准确取 3.0ml溶液Ⅰ,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20.0ml0.1mol/L溴液,25ml[c(1/2H2SO4)=1mol/L]硫酸,立即盖紧瓶塞,放置于暗处40min。加5%KI25ml(由瓶塞周围加入,以免溴逸出),5min后用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近终点时加入0.5%淀粉溶液1ml为指示剂,再滴定至无色(同时做空白试验)。 含量X3(%)按式(3)计算:

易制毒化学品名称对照表

易制毒化学品名称对照表

条例附表名称其他名称 CAS号 第一类 1.1-苯基-2-丙酮苯基-2-丙酮;苯基甲基酮;甲基苄基(甲)酮P2P;BMK;(苯基丙酮;苄基甲基酮) 103-79-7 2.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胡椒基甲基酮;3,4-MDP2P;PMK;1-(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5-烯;3,4-亚甲二氧基苄基甲基(甲)酮 4676-39-5 3.胡椒醛 3,4-亚甲二氧苯甲醛;(洋茉莉醛) 120-57-0 4.黄樟素 5-(2-丙烯基)-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4-烯丙基-1,2亚甲二氧基苯;烯丙基邻苯二酚亚甲醚;(黄樟脑) 94-59-7 5.黄樟油 68153-14-0 6.异黄樟素 1,2-(亚甲二氧基)-4-丙烯基苯;5-(1-丙烯)-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异黄樟脑) 120-58-1 7.N-乙酰邻氨基苯酸邻-乙酰氨苯甲酸;2-乙酰氨苯甲酸 89-52-1 8.邻氨基苯甲酸邻-氨苯甲酸;1-氨基-2-苯甲酸;维生素L1;2-氨基苯甲酸;邻-羰基苯胺;(氨茴酸) 118-92-3 9.麦角酸 9,10-二脱氢-6-甲基-麦角灵-8-羧酸 82-58-6 10.麦角胺 12-羟基-2-甲基-5-α-(苯甲基)-麦角-3,6,18-三酮 113-15-5 11.麦角新碱右旋麦角酸;左旋-2-丙醇酰胺 60-79-7 12.麻黄素类 第二类 1.苯乙酸α-甲基苯甲酸;(苯醋酸) 103-82-2 2.醋酸酐乙酐;乙酰化氧;AA;(醋酐;乙酸酐) 108-24-7 3.三氯甲烷氯仿 67-66-3 4.乙醚 1,1’-氧代二乙烷;乙氧基乙烷;(二乙醚) 60-29-7 5.哌啶五亚甲基亚胺;(六氢吡啶;胡椒环) 110-89-4 第三类 1.甲苯甲基苯;苯甲烷 108-88-3 2.丙酮 2-丙酮;二甲基酮;β-酮基丙烷;(醋酮;木酮) 67-64-1 3.甲基乙基酮 2-丁酮;乙基甲基酮;2-羰基丁烷;甲基丙酮;MEK;(丁酮) 78-93-3 4.高锰酸钾(灰锰氧;过锰酸钾) 7722-64-7 5.硫酸发烟硫酸 7664-93-9 6.盐酸氢氯酸(氯化氢) 7647-01-0

甲基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酰胺化学品安全技 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甲基丙烯酰胺 化学品英文名称:methacrylamide 英文名称2:α-methylpropenamide 技术说明书编码:1803CAS No.: 79-39-0 分子式: C 4H 7NO 分子量:85.1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本品对眼睛、皮肤有刺激作用。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燃烧分解时, 放出有毒的氮氧化物气体。若遇高热,可发生聚合反应,放出大量热量而引起容器破裂和爆炸事故。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若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甲基丙烯酰胺 79-39-0

28种易制毒化学品名录

28种易制毒化学品名录1、麻黄碱分子式 2、麦角新碱分子式 3、麦角胺分子式C33H35N5O 4、麦角酸分子式 5、1-苯基-2-丙酮(1-Phenyl-2-分子式 6、伪麻黄碱分子式 7、N-乙酰邻氨基苯酸(N-Acetylanthranilic A分子式 8、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分子式C10H10O3 9、胡椒醛分子式C8H603 10、黄樟脑分子式 11、异黄樟脑分子式 12、醋酸酐分子式C4H6O3;(CH3CO)2O 13、丙酮分子式C3H6O; 14、邻氨基苯甲酸分子式C7H7NO2;NH 15、乙醚分子式C4H10O; 16、苯乙酸分子式 17、哌啶分子式C5H11N 18、甲基乙基酮分子式 19、甲苯分子式 20、高锰酸钾分子式 21、硫酸分子式 22、盐酸分子式 23、三氯甲烷分子式 24、氯化铵分子式 25、氯化亚砜分子式 26、硫酸钡分子式 27、氯化钯分子式 28、醋酸钠分子式

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 序号中文名称 化学名别名 1 氰氰气 2 氰化钠山奈 3 氰化钾山奈钾 4 氰化钙 5 氰化银钾银氰化钾 6 氰化镉 7 氰化汞氰化高汞;二氰化汞 8 氰化金钾亚金氰化钾 9 氰化碘碘化氰 10 氰化氢氢氰酸 11 异氰酸甲酯甲基异氰酸酯 12 丙酮氰醇丙酮合氰化氢;2- 基异丁腈;氰丙醇 13 异氰酸苯酯苯基异氰酸酯 14 甲苯-2,4-二异氰酸酯2,4-二异酸甲苯酯 15 异硫氰酸烯丙酯人造芥子油;烯丙基异硫氰酸酯;烯丙基芥子油 16 四乙基铅发动机燃料抗爆混合物 17 硝酸汞硝酸高汞 18 氯化汞氯化高汞;二氯化汞;升汞 19 碘化汞碘化高汞;二碘化汞 20 溴化汞溴化高汞;二溴化汞 21 氧化汞一氧化汞;黄降汞;红降汞;三仙丹 22 硫氰酸汞硫氰化汞;硫氰酸高汞 23 乙酸汞醋酸汞 24 乙酸甲氧基乙基汞醋酸甲氧基乙基汞 25 氯化甲氧基乙基汞 26 二乙基汞 27 重铬酸钠红矾钠 28 羰基镍四羰基镍;四碳镍 29 五羰基铁羰基铁 30 铊金属铊 31 氧化亚铊一氧化(二)铊 32 氧化铊三氧化(二)铊 33 碳酸亚铊碳酸铊 34 硫酸亚铊硫酸铊 35 乙酸亚铊乙酸铊;醋酸铊 36 丙二酸铊丙二酸亚铊 37 硫酸三乙基锡 38 二丁基氧化锡氧化二丁基锡

酰胺,酰亚胺

酰胺与酰亚胺 [1]羧酸直接酰胺化的一个新方法。荣国斌,有机化学,1996,16(1),68~71。 [2]HCO2H/DMF甲酰化芳香胺。徐福培等,上海科技大学学报,1990,13(3),51~54。 [3]益肤酰胺合成的新方法。邢有权,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3,10(3),68~70。 [4]氨基酸酰胺的制备。蹇敦龙等,化学试剂,1992,14(6),374。 [5]用β-羰基羧酸酯制备其酰胺的简便方法。王哲清等,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10),469-471。 [6]油脂与胺制脂肪酰胺方法简介。黄显慈,四川化工,1995,(4),54-55。 甲酰胺 [1]甲酸甲酯氨化制甲酰胺反应研究。江一绞,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90,(2),25~28。[3]甲酸甲酯生产甲酰胺催化新工艺研究。吕绍洁等,合成化学,1999,7(3),299~303。 [3]N-甲基甲酰胺(NMF)的合成。贾信焕等,河北化工,1988,(2),5~8。 [4]甲酸甲酯胺化合成N-甲基甲酰胺的研究。孙党莉等,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95,20(4),29~32。 N-乙烯基甲酰胺 [1]N-乙烯基甲酰胺(N-Vinylformamide).沢山茂,有合化(日),1997,55(10),926~927。 〈1〉Ger.3128478; 特开昭58-23809 (1983);〈2〉U。S。4490557(1984);〈3〉特开昭60- 193953;昭61-97309。 N,N-二甲基甲酰胺(DMF) [1]二甲基甲酰胺的生产。应卫勇等,化工生产与技术,1994,1(4),5~8。 [2]DMF的生产与应用。王乐夫等,广东化工,1993,(2),20~23。 [3]二甲基甲酰胺的生产和应用。王洪记,陕西化工,1996,(2),15~17。 [4]二甲替甲酰胺的新制法。[译],广东化工,1982,(4),75~76。 [5]二甲基甲酰胺生产技术改造问题。朱凌皓,山西化工,1983,(2),13~15。 [6]二甲基甲酰胺的生产方法及需求预测。陈南羽,辽宁化工,1992,(6),14~20。 [7]三甲胺氧化制备N,N-二甲基甲酰胺的研究。陈洪龄等,化学工程师,1995,(4),7~8。 [8]二甲基甲酰胺的精制。鲍兴威,辽宁化工,1991,(2),43~45。 [9]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乙酰胺(DMA)的新生产路线。陈知清,山西化工,1986,(2),39~44。 二甲基甲酰胺衍生物 [1]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醛(DMFDMA)的制备。张海峰等,化学试剂,1990,12(2),125。 (CH3O)2CHN(CH3)2 DMFDMA [2]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缩醛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王昭煜等,化学试剂,1990,12(1),35~39。 [3]钨钼杂多酸及其盐与DMF加合物的制备和性质研究。顾翼东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11(3), 221~225。 乙酰胺衍生物 [1]二甲基乙酰胺的制法。王之德,四川化工,1983,(3),38~42。 [2]漂白活化剂四乙酰乙二胺(TAED)的制备。〈1〉王振宇,日用化学工业,1995,(2),46~47;〈2〉※陆海燕等,现代化工,1996,16(9),30。天津化工,1996,(3),16.〈3〉朱云峰等,上海化工,2004,29(4),24-26。 [3]四乙酰乙二胺的合成研究。1)陆海燕等,精细化工,1998,15(5),49-51。2)徐天有等,化工时

丙烯酰胺和聚乙烯亚胺

聚丙烯酰胺基液与聚乙烯亚胺交联研究 编译:康博 高琳(西南石油大学) 审校:刘廷元 摘要:在高温油藏开发中,有机交联凝胶常用于控制产水量。这些凝胶大多数都由一种聚丙烯酰胺与一种有机交联剂组成。聚乙烯亚胺可以作为一种丙烯酰胺-特丁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有机交联剂。据一些文献报道,聚乙烯亚胺也同样可以与丙烯酰胺共聚物以及均聚物形成环形凝胶。本文笔者运用气相色谱法,C13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法和稳定剪切粘度法,对丙烯酰胺-特丁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与聚乙烯亚胺交联体系,以及丙烯酰胺均聚物与聚乙烯亚胺交联体系这两种控水凝胶体系进行了比较性实验研究。为了深入了解这两种凝胶体系的差异,研究中综合分析了反应生成气,结构变化和成胶时间等数据。实验发现在温度低至60℃时,反应生成异丁烯。并且,气相色谱法研究第一次表明CO2是丙烯酰胺-特丁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特丁基丙烯酸酯基团的热分解的产物。较低的pH初始值可以改变两种凝胶体系的成胶时间,而较高的矿化度可以延长成胶时间。本文将总结这些实验结果,解释所涉及到的主要反应机理,并讨论这些新的发现怎样影响这些凝胶体系在油田现场的应用。 关键词:聚乙烯亚胺 聚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特丁基丙烯酸酯共聚物 交联 凝胶 1 引言 对于成熟的油气藏,过量的产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会导致由于建造更大的油气分离站而增加额外的成本。除此之外,油层高含水还会引起结垢、乳化、细菌和腐蚀等问题。因此,全球石油行业每年投入上亿资金去处理高含水问题。 目前,有包括机械堵水和化学堵水等多种控水工艺。在所有这些可用的堵水工艺中,聚合物凝胶由于保持油相相对渗透率不受影响,通过有选择性的减少渗透率,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或者完全封堵产水带的水流,而得以广泛应用。对于一口指定井,油藏温度、岩石岩性和地层水矿化度等多种因素影响聚合物凝胶的选择。 据文献报道,大多数堵水凝胶都是以聚丙烯酰胺及其共聚物为主体基液的聚合物。根据所使用的交联剂,聚合物凝胶可分为有机交联凝胶和无机交联凝胶两类。 无机交联凝胶主要依靠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中带负电的羧基与交联剂中带正电的三价阳离子(如Cr3+和Al3+)之间的离子间相互作用交联形成凝胶体系。这类聚合物凝胶相对稳定并且适合于低温油藏。但是当产水带处理温度升高时 ,根据早期研究(文献9),由于离子键的减弱,无机交联凝胶的堵水效果大幅度下降。 对于高温油藏(在高温条件下),人们更多使用有机交联聚合物凝胶。由于聚合物和有机交联剂间的共价键作用,有机交联凝胶在高温下也相对稳定。 目前,聚乙烯亚胺已经作为交联剂分别与丙烯酰胺-特丁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与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乙甲基丙磺酸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混合物,形成凝胶体系。笔者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高温下聚乙烯亚胺可以和一种简单的丙烯酰胺均聚物进行交联。 本文详细研究了在温度从80℃到140℃间,丙烯酰胺-特丁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与聚乙烯亚胺交联,聚丙烯酰胺与聚乙烯亚胺交联的成胶反应动力学。丙烯酰胺-特丁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聚丙烯酰胺、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的分子式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聚丙烯酰胺与聚乙烯亚胺交联反应发生在聚乙烯亚胺中的亚胺氮原子和聚丙烯酰胺中的酰胺基团(转氨基作用)。反映方程式如图2。而丙烯酰胺-特丁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与聚乙烯亚胺交联主要是依靠图3所示,特丁基丙烯酸酯基团的取代反应。其反应机理的详细报道(研究)见文献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考虑:(1)聚合物水解,(2)不同初始pH值,不同矿化度下凝胶的成胶时间(3)反应的气体生成物等因素,综合运用气相色谱法、C13核磁共振光谱分析法和稳定剪切粘度

剧毒品名录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院令第344号)的规定,现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铁道部、交通部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确定的《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予以公布。 二00三年六月二十四日 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版) 说明 一、剧毒化学品的判定界限 1、剧毒化学品的定义 剧毒化学品是指具有非常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含农药)和天然毒素。 2、剧毒化学品毒性判定界限 大鼠试验,经口LD50≤50mg/kg,经皮LD50≤200mg/kg,吸入LC50≤500ppm(气体)或L(蒸气)或L(尘雾),经皮LD50试验数据,可参考免试验数据。 二、本目录为2002年版,共收录335种剧毒化学品。本目录将随着我国对化学品危险性鉴别水平和毒性认识的提高,不定期进行修订和公布新的目录。 三、1、"序号"是指本目录录入剧毒化学品的顺序。 2、"中文名称"和"英文名称"是指剧毒化学品的中文和英文名称。其中:"化学名"是按照化学品命名方法给予的名称;"别名"是指除"化学名"以外的习惯或俗名。 "*"表示该剧毒化学品含量来源于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品名表》(GB13368-90) "※"表示该剧毒化学品会含量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检验报告。 3、"分子式"是指该剧毒化学品的元素组成。

4、"CAS号"是指美国化学文摘社为一种化学物质指定的唯一索引编号。 5、"UN号"是指联合国危险货物运输专家委员会在《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桔皮书)中对危险货物指定的编号。在目录中标注2个UN号是指该剧毒化学品2种不同形态危险货物指定的编号。 6、"受限范围"是指该剧毒化学品受到中国政府的限制范围。 "Ι"表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剧毒化学品 "П"表示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 "Ш"表示在蔬菜、果树、茶叶和中草药材上不得使用的农药。 四、本目录是以化学品毒性指标作为判定界限而收录,不改变现行有关危险化学品的分类。运输部门可以从管理实际出发,按现行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分类,制定实施相应的监管措施。 序号化学名别名 1 氰氰气 2 氰化钠山奈 3 氰化钾山奈钾 4 氰化钙 5 氰化银钾银氰化钾 6 氰化镉 7 氰化汞氰化高汞;二氰化汞 8 氰化金钾亚金氰化钾 9 氰化碘碘化氰 10 氰化氢氢氰酸 11 异氰酸甲酯甲基异氰酸酯

聚乙烯亚胺的衍生物在造纸上的应用

聚乙烯亚胺的衍生物在造纸上的应用 王雪娟施士焱 (武汉市强龙化工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武汉430023) 造纸工业是以纤维为原料的化学加工业,纸张的许多特殊的优越性能(如抗水性、抗油性、湿强度、平滑性、印刷适性、柔软性等等)都需要通过各种化学品的应用来实现。当前,我国造纸工业正在由酸性施胶向中性施胶转变,AKD施胶剂(烷基烯酮二聚体分散液)是造纸工业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中性施胶剂。 1 聚乙烯亚胺的衍生物有着不可多得的特性 聚乙烯亚胺(PEI)的衍生物是造纸工业和造纸化学品生产中使用广泛的聚合物胶体,聚 乙烯亚胺单体是一种三元环化合物,由于三元环的不稳定性,在适当的催化剂的催化下,可开环聚合生成不同分子量的聚乙烯亚胺(PEI)。 在以上聚合物分子简式中,均含有伯胺、仲胺、叔胺。而在伯胺、仲胺分子上的活泼H,均可以继续聚合反应,形成大分子化合物。根据文献报导,聚乙烯亚胺分子中,伯胺:仲胺:叔胺=1:2:1,可见聚乙烯亚胺属于高支链度聚合物,它可以与水无限互溶。聚乙烯亚胺配制成10%水溶液,其溶液pH值高达10~12,聚乙烯亚胺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其水溶液具有正电荷性,正电荷性的强弱与催化机理密切相关,采用不同的催化剂,可得到不同正电荷的聚乙烯亚胺;正电荷性的强弱与溶液的酸碱性密切相关:溶液呈碱性状态,正电荷值大约在20%~30%左右,随着溶液pH值下降,正电荷值不断提高,当溶液是中性状态时,正电荷值可达50%左右,溶液呈酸性状态时,正电荷值可高达70%左右。正因为聚乙烯亚胺有这些不可多得的特性,为其在不同工业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特别是在造纸工业领域中带有广泛的应用性,既可以做助留剂、助滤剂,又可以做湿增强剂,中性施胶剂,特别是做湿增强剂,请允许我引用一下浙江理工大学留日博士生的话:“在众多含有N 原子高聚物分子中,聚乙烯亚胺作湿增强剂用效果最佳,机理是什么,目前还没有研究清楚。”这是三年前协会在杭州召开的造纸化学品研讨会上发表的,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相信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是有长足的发展的。 2在施胶剂产品中作聚合物保护胶的应用 含C14~C22烷基二烯酮和1%~20%重量的聚合物保护胶体所组成的烷基二烯酮分散液用作纸、纸板或特种纸板生产时的施胶,并使纤维素纤维变得憎水,具有优良的施胶效果。 以上所谈及的l%~20%重量的聚合物保护胶体,品种很多,这里重点介绍几个实例说明PEI在造纸工业上作施胶剂的应用: 例一:215g无水PE1同6.1g苯甲酸在150℃~180℃温度下反应,时间l0小时,然后反应混合物冷却,溶解在水中,即制备了用苯甲酸酰胺化的聚乙烯亚胺水溶液浓度20%,将此溶液加热到80℃,加醋酸将pH值调到4,把熔融的硬脂酰二烯酮加到此溶液中,使新制备的分散液中的硬脂酰二烯酮的含量是10%。将混合液在均匀器中通过高剪力均化。在二次均化中,将得到的水溶性硬脂酰二烯酮分散液快速冷却到室温。

易制毒化

易制毒化学品目录

易制毒化学品的分类和品种目录 剧毒品名称 1 氰氰气 2 氰化钠山奈 3 氰化钾山奈钾 4 氰化钙 5 氰化银钾银氰化钾 6 氰化镉 7 氰化汞氰化高汞;二氰化汞 8 氰化金钾亚金氰化钾 9 氰化碘碘化氰 10 氰化氢氢氰酸 11 异氰酸甲酯甲基异氰酸酯

12 丙酮氰醇丙酮合氰化氢;2- 基异丁腈;氰丙醇 13 异氰酸苯酯苯基异氰酸酯 14 甲苯-2,4-二异氰酸酯2,4-二异酸甲苯酯 15 异硫氰酸烯丙酯人造芥子油;烯丙基异硫氰酸酯;烯丙基芥子油 16 四乙基铅发动机燃料抗爆混合物 17 硝酸汞硝酸高汞 18 氯化汞氯化高汞;二氯化汞;升汞 19 碘化汞碘化高汞;二碘化汞 20 溴化汞溴化高汞;二溴化汞 21 氧化汞一氧化汞;黄降汞;红降汞;三仙丹 22 硫氰酸汞硫氰化汞;硫氰酸高汞 23 乙酸汞醋酸汞 24 乙酸甲氧基乙基汞醋酸甲氧基乙基汞 25 氯化甲氧基乙基汞 26 二乙基汞 27 重铬酸钠红矾钠 28 羰基镍四羰基镍;四碳镍 29 五羰基铁羰基铁 30 铊金属铊 31 氧化亚铊一氧化(二)铊 32 氧化铊三氧化(二)铊 33 碳酸亚铊碳酸铊 34 硫酸亚铊硫酸铊 35 乙酸亚铊乙酸铊;醋酸铊 36 丙二酸铊丙二酸亚铊 37 硫酸三乙基锡 38 二丁基氧化锡氧化二丁基锡 39 乙酸三乙基锡三乙基乙酸锡 40 四乙基锡四乙锡 41 乙酸三甲基锡醋酸三甲基锡 42 磷化锌二磷化三锌 43 五氧化二钒钒(酸)酐 44 五氯化锑过氯化锑;氯化锑 45 四氧化锇锇酸酐 46 砷化氢砷化三氢;胂 47 三氧化(二)砷白砒;砒霜;亚砷(酸)酐 48 五氧化(二)砷砷(酸)酐 49 三氯化砷氯化亚砷 50 亚砷酸钠偏压砷酸钠 51 亚砷酸钾偏亚砷酸钾 52 乙酰亚砷酸铜祖母绿;翡翠绿;巴黎绿;帝绿;苔绿;维也纳绿;草地绿;翠绿 53 砷酸原砷酸

羟甲基丙烯酰胺

产品一: 产品名称:N―羟甲基丙烯酰胺水溶液(NMA-48) 英文名N-Methylol Acrylamide 分子式:CH2CHCONHCH2OH 分子量:101.1 一、产品说明 NMA是一种特殊的单体,其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官能团,即乙烯基和羟甲基。通过乳液聚合或溶液聚合NMA可与多种乙烯基单体进行共聚,得到热塑性聚合物。这种聚合物的大分子链上有羟甲基侧基,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自交联,因此不需要另外加入交联剂便可以得到交联结构的聚合物。NMA共聚物的交联,在常温干燥时即可进行,添加催化剂或加热可提高交联速度,多种物质被发现能有效地促进交联。NMA中的羟甲基能进行许多反应,如在一定条件下可与丙烯酰胺、醇、酚、对苯二酚及磷酸等反应,有些反应已被有效地利用。 本公司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生产了N-羟甲基丙烯酰胺48%水溶液(普通型)、超低游离醛N-羟甲基丙烯酰胺48%水溶液(超低醛型)二种型号的单体。其中普通型使用方便、经济,超低醛型适合于对游离甲醛要求高的产品。 三、用途 NM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广泛应用于各种合成高聚物中, 如涂料、粘合剂、造纸助剂等。NMA在化学工业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四、包装 NMA水溶液为塑料桶包装,每桶净重200KG或1000KG。 五、贮存与使用 于阴凉处保存,远离热源,避免强光照射。热和光会引发NMA聚合,尤其是在有酸或金属杂质存在的情况下。 NMA水溶液在低于–10℃时,会产生结晶,可用温水浴慢慢加热使结晶溶解,这并不影响NMA质量和性能,贮存温度超过28℃以上的情况应尽力避免。 即使在理想的贮存条件下,NMA最好不要超过三个月的贮存期。 当桶内NMA溶液可能受到外来物质污染时,不应该打开盖子。抽取或盛装NMA溶液的器具必须清洁,避免受杂质污染,取完一次用量后应迅速拧紧盖子。 六、安全与卫生 本品不燃不爆,有毒,切勿吞服及吸入,接触皮肤后立即用水冲洗。

有机化学基团名称翻译

伸乙烷合萘基;伸二氢苊基acenaphtheneylene 乙烷合萘基;二氢苊基acenaphthenyl 亚乙烷合萘基;亚二氢苊基acenaphthenylidene 醋酰胺基;乙酰胺基acetamido; acetamino 乙炔基acetenyl;ethynyl 乙酰乙酰基acetoacetyl 丙酮基acetonyl 亚丙酮基acetonylidene 乙酰氧基acetoxy 乙酰基acetyl 乙酰亚胺基acetylimino 酸硝基aci-nitro 吖啶基acridinyl 丙烯酰基acrylyl; acryloyl 己二酰基adipoyl; adipyl 脲[基]羰基;脲甲酰基allophanyl; allophanoyl 烯丙基allyl 甲脒基amidino; guanyl 酰胺基amido 酰胺草酰基;草酰胺酰基amidoxalyl; oxamoyl 胺基amino 戊基amyl; pentyl 伸戊基amylene 亚戊基amylidene 亚戊基amylidene; pentylidene 苯胺基anilino 大茴香亚甲基;对甲氧苯亚甲基;对甲氧亚苄基anisal; anisylidene 甲氧苯胺基anisidino 大茴香酰基;对甲氧苯甲酰基;对甲氧苄酰基anisoyl

大茴香亚甲基;对甲氧亚苄基;对甲氧苯亚甲基anisylidene; p-methoxybenzylidene; anisal 邻胺苯甲酰基;邻胺苄酰基anthraniloyl; anthranoyl 蒽基anthranyl; anthryl 蒽醌基anthraquinonyl 伸蒽基;次蒽基anthrylene 精胺酰基arginyl 亚胂酸基arsinico 胂基arsino 胂酸基arsono 亚胂基arsylene 天[门]冬酰胺酰基asparaginyl; asparagyl 天[门]冬胺酰基aspartyl 阿托酰基;颠茄酰基;2-苯丙烯酰基atropoyl 壬二酰基azelaxyl 迭氮基;三氮基azido; triazo 偶氮亚胺基azimino; azimido 次偶氮基azino 偶氮基azo 氧偶氮基azoxy 苯亚甲基;亚苄基benzal 苯甲酰胺基;苄酰胺基benzamido 苯亚磺酰基benzene sulfinyl; phenylsulfinyl 苯磺酰胺基benzenesulfonamido 苯磺酰基benzenesulfonyl 次苄基benzenyl; benzylidyne 二苯甲基benzhydryl; diphenylmethyl 二苯亚甲基benzhydrylidene; diphenylmethylene 联苯胺基benzidino

PEI-聚乙烯亚胺

PEI(聚乙烯亚胺的缩写) 性质:又称聚氮杂环丙烷。一种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无色或淡黄色黏稠状液体,有吸湿性,溶于水、乙醇,不溶于苯。 分子式:(CH2CH2NH)n 英文名:poly(ethylene imine),简称PEI[1] CAS号:9002-98-6(polyethylenimine branched 粘稠状液体) 市售品通常为20%~50%浓度的水溶液。造纸工业中用的聚合度在100左右,其水溶液呈阳性,5%水溶液pH值为8~11,在酸存在下会凝胶化。聚乙烯亚胺有较高的反应活力,能与纤维素中的羟基反应并交联聚合,使纸张产生湿强度,并具有干增强作用。任何酸、碱和硫酸铝的存在,均将影响其湿强度和留着率。主要用作未施胶的吸收性纸(如滤纸、吸墨水纸、卫生纸等)的湿强度剂,但其损纸较难处理。此外并能加快纸浆滤水,使白水中细小纤维易于絮凝。对酸性染料有较强结合力,可用作酸性染料染纸时的固色剂。还可用以处理玻璃纸,使纸减少润湿变形等。聚乙烯亚胺还可用于纤维改性、印染助剂、离子交换树脂及凝聚与沉降(金属的捕集、废水处理)等。 实例: HG-20 聚乙烯亚胺的详细说明 品名:聚乙烯亚胺 含量:50% 分子量:4300-6500 外观:黄色透明液体 PH: 8-11 用途:碱锌细化剂;镀锌中间体!! 添加量:50-100mg/L 消耗量:3g/KAH CAS No.:25987-06-8 新用途:在一定条件下,聚乙烯亚胺固体材料可以大量吸收潮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分离过程也非常方便。可以永久的将二氧化碳封存在聚乙烯亚胺固体材料中,也可以将二氧化碳提炼出来用于其他领域。该材料能够重复使用,且一如既往的保持超高吸收效能。

易制毒化学品目录资料

易制毒化学品的分类和品种目录 剧毒品名称 1 氰氰气 2 氰化钠山奈 3 氰化钾山奈钾 4 氰化钙 5 氰化银钾银氰化钾 6 氰化镉 7 氰化汞氰化高汞;二氰化汞 8 氰化金钾亚金氰化钾 9 氰化碘碘化氰 10 氰化氢氢氰酸 11 异氰酸甲酯甲基异氰酸酯

12 丙酮氰醇丙酮合氰化氢;2- 基异丁腈;氰丙醇 13 异氰酸苯酯苯基异氰酸酯 14 甲苯-2,4-二异氰酸酯2,4-二异酸甲苯酯 15 异硫氰酸烯丙酯人造芥子油;烯丙基异硫氰酸酯;烯丙基芥子油 16 四乙基铅发动机燃料抗爆混合物 17 硝酸汞硝酸高汞 18 氯化汞氯化高汞;二氯化汞;升汞 19 碘化汞碘化高汞;二碘化汞 20 溴化汞溴化高汞;二溴化汞 21 氧化汞一氧化汞;黄降汞;红降汞;三仙丹 22 硫氰酸汞硫氰化汞;硫氰酸高汞 23 乙酸汞醋酸汞 24 乙酸甲氧基乙基汞醋酸甲氧基乙基汞 25 氯化甲氧基乙基汞 26 二乙基汞 27 重铬酸钠红矾钠 28 羰基镍四羰基镍;四碳镍 29 五羰基铁羰基铁 30 铊金属铊 31 氧化亚铊一氧化(二)铊 32 氧化铊三氧化(二)铊 33 碳酸亚铊碳酸铊 34 硫酸亚铊硫酸铊 35 乙酸亚铊乙酸铊;醋酸铊 36 丙二酸铊丙二酸亚铊 37 硫酸三乙基锡 38 二丁基氧化锡氧化二丁基锡 39 乙酸三乙基锡三乙基乙酸锡 40 四乙基锡四乙锡 41 乙酸三甲基锡醋酸三甲基锡 42 磷化锌二磷化三锌 43 五氧化二钒钒(酸)酐 44 五氯化锑过氯化锑;氯化锑 45 四氧化锇锇酸酐 46 砷化氢砷化三氢;胂 47 三氧化(二)砷白砒;砒霜;亚砷(酸)酐 48 五氧化(二)砷砷(酸)酐 49 三氯化砷氯化亚砷 50 亚砷酸钠偏压砷酸钠 51 亚砷酸钾偏亚砷酸钾 52 乙酰亚砷酸铜祖母绿;翡翠绿;巴黎绿;帝绿;苔绿;维也纳绿;草地绿;翠绿 53 砷酸原砷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