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科学下册3.2《太阳钟》说课稿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3.2《太阳钟》说课稿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3.2《太阳钟》说课稿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3.2《太阳钟》说课稿教科版

太阳钟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左图是晷针倾斜的地平日晷,晷针与晷面的夹角是当地纬度值(此外,还有晷针与晷面垂直的地平日晷)。右图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与地面夹角为90o――当地纬度值;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天北极,下端指向天南极。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就发明了这种日晷。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平躺式的钟表,实际上就是地平日晷的雏形,构造与日影仪相同,只是晷盘上有刻度。使用时,晷盘平放在地上,故以此得名。展示这三种太阳钟的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太阳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并通过自己制作认识到太阳钟的原理。

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手掌日晷。它流传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所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又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对照当今的计时工具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的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能够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难点: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制作日晷材料等。

说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关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相对动与静的物体观察不够,他们在上课思维活跃,喜欢动手,把他们的关注对象引导到课堂上来,对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的奥秘是很有益的。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探究法和自主合作法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而且要思考、联想、想像,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讨论等探究活动,学生不但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移动角度是有规律的,总是自西向东移动,而且在一定时间移动的角度是相同的,这些活动使探究问题更集中、更深入、更加接近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获得成果的喜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思考和学习。

2、合作交流: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在各种活动中由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去观察、实践、体验;然而小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不能单独地去完成一个探究实验,必须要有同学和教师的合作才能顺利完成。

说教学程序:

《太阳钟》有五个教学环节

1、说一说太阳这个钟

2、看一看古代太阳钟

3、做一个简易太阳钟

4、玩一玩手掌太阳钟

5、用一用标准太阳钟

(一)说一说太阳这个钟

1、前几天我们观察过一天中太阳在天空的变化,观察了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那么一天中太阳是怎样移动的?我们能否利用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来判定当时的时间。

2、让学生描述几个时刻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3、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判断这是几点钟的太阳。

[设计意图:通过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太阳入手引入时间的概念,可以是学生感到这是很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并不感到畏惧,同时也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看一看古代太阳钟

1、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2、介绍日晷: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日晷这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在唐朝以前,日晷是平放的,唐朝的科学家僧一行对日晷作了改进,使日晷成为斜面对着太阳,这样测量的范围更加大一些。

3、课件展示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和圭表。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实体会到古代确定时间很困难,对古人如何确定时间产生疑惑,从而带着问题学习。]

(三)做一做简易太阳钟

1、介绍牛顿制作太阳钟的故事。

2、让学生猜一猜牛顿的太阳钟是怎样制作的?

3、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日晷,思考需要什么材料。

4、学生制作太阳钟。(条件允许可以到室外试试自己的太阳钟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太阳钟的制作方法引起学习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动手制作。]

(四)玩一玩手掌太阳钟

1、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2、小组合作到室外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

3、要求学生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验证手掌日晷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通过玩手掌日晷的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科学原理,提高生活和科技水平的意识。]

(五)用一用标准太阳钟

1、出示时节日晷,介绍使用方法。

2、学生使用时节日晷计时,体验太阳钟的准确性。

3、谈谈学了太阳钟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使用时节日晷,认识到利用太阳来计时的科学性,增加学生对太阳钟的认识。] 板书设计:

太阳钟

日晷圭表

五年级科学下册2.3《液体的热胀冷缩》说课稿教科版

液体的热胀冷缩 一、教材分析 《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液体的热胀冷缩这样的认识,而且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本课围绕液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两个活动三个实验,三个实验在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第一个实验探究水的热胀,采取“扶”的策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水体积膨胀的原因。第二个实验探究水的冷缩,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水受冷,体积缩小”。最后一个实验是探究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实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更高,不仅让学生比较饮料、醋、酱油等液体和水受热、遇冷时有什么相同的性质,还让学生比较不同的液体受热受冷有什么不同。每次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构建起热胀冷缩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意识到物体受冷、受热后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物理现象并用这一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五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了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本课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实验活动是科学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最有效的武器。本节课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已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体积变化的实验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意识到要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四、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如下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说教材: 生态环境的破坏,矿物资源的枯竭,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大自然已向人类亮起了红灯。本科在了解岩石,矿物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从资源枯竭的角度来认识岩石。矿物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爱惜资源的'观念,了解一些保护矿物资源的方法,并积极付之行动。 说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观看人类开采矿石的录像资料; ●采用手抄报等形式交流自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采情况; ●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一些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意识到岩石和矿物资源的重要以及滥采矿物的危害;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矿物资源作出一份努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举起一块石英,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吗?不认识。想不想知道呢?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益减少的款物资源。(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很快进入角色。)二,探究新知: (一)看见这个课题,你们平时都有那些了解呢?这节课你们还想学会什么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副板书)。师指着副板书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1、各组展示岩石、矿物广泛用途的资料。 2、小组相互参观各组“展台”,并认真听取各组“讲解员”的介绍。 3、评选最佳“展台”。 4、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奖。 【意图】学生制作展台,集体编写“解说词”,评选最佳“展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加深了对岩石、矿物的了解,为形成“保护矿产资源”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岩石的开采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4.2认识矿物的性质苏教版

《认识矿物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与矿 物”中的第2课。 本课通过组织学生研究几种常见矿物的性质,初步认识自然 界中常见的矿物,感受到自然界中资源的丰富和宝贵,为学习《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打下伏笔;通过自己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的科学探究,知道它们的性质特征,学会鉴别常见矿物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 充分体验人类了解矿物和掌握矿物的性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开发、利用矿物服务,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 一些性质;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2、认识几种常见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二、说学情: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在二、三年级学习过苏教版中《认识石头》、《铁从哪里来》《认识岩石》等内容,又经过本单元第一课的研究,比较了常见石头的异同,认识砂岩、砾岩、花岗岩、石英、黄铁矿、自然金等岩石,收集资料、讨论后了解了岩石的成因、模拟制作了花岗岩,充分认识了花岗岩的组成成分,掌握了用放大镜观察、放进水里、敲击、滴稀盐酸等认识岩石的方法,感知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演变历史,发现岩石中含有化石、丰富的能源、各种金属和矿物质,体验到大自然的奥妙和自然资源的宝贵。但由于生活经历的缺乏,他们对繁多的岩石认识不足,对于各种岩石的性质和用途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本课重点在于采用各种方法研究岩石的性质, 学会鉴别岩石,从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等方面来判断岩石的种类。 三、说教法: 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而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和帮助者。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应该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 为载体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即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一一做出假设 设计探究方案一一探究论证一一得出结论一一交流汇报课后延 伸探究。 四、说学法: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3.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苏教版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第一科。 本科是在学生学生已经学过种子繁殖基础上,将学生视野引入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完成植物繁殖方式多样性的知识建构。主要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不用种子植物也能繁殖,帮助学生了解无性繁殖中营养繁殖的几种类型。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选一种栽培方式对植物进行营养繁殖,目的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奥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认识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和它们的繁殖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二、说教法 课前,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收集各种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和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繁殖植物的活动,使学生在了解植物繁殖的方法后,学会用植物的营养繁殖器官来繁殖;课后,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达到《课标》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 三、说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归纳总结 四、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并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学习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植物可以用种子繁殖后代,对于植物没有种子或某些植物不用种子如何繁殖非常好奇,对于科学探究充满热情,非常愿意动手研究问题,所以教学中只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环境因素,恰当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定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五、说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位:1,知道植物能进行营养繁殖;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及让学生同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有一些是靠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来繁殖的。这部分为后续研究做了铺垫。 第二环节:了解、探索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教师课件展示落叶生根。马铃薯、生姜、水仙花等图片,简单分析他们是用哪部分来繁殖的。教材通过课件展示,举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锦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概念集萃 沉与浮单元概念 1、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 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5、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6、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沉的。 7、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也是浮的。 8、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的。 9、一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把两块泡沫塑料粘在一起放入水中是浮的。 10、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无关。 1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 12、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1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 14、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少,受到的浮力越小。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15、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船,把船造得大些,装载得货物就多。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向上的。 17、当小船漂浮在水面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18、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19、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20、漂浮在水面的泡沫,被拉入水中后,泡沫塑料受到的浮力=拉力+重力。 21、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22、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石头要省力。 23、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因为排开的水量相同,所以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24、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有大小。 25、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26、除了盐水外,其他液体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7、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不一定能浮起来。 28、烘干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不一定是盐。 29、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样的。 30、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会沉。 3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浓盐水中会浮。 32、如果1立方厘米的某物体的重量为1克,那么它在浓盐水中就会上浮。 33、比重计是一种能够比较每立方厘米液体轻重的仪器。 34、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相比,最重的是浓盐水。

教科版五年级小学科学说课设计教程文件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说课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一、教材分析 《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中的第3课。本课主要有三个主要活动,分别是“学生玩气球”、“用气球驱动小车”和“拓展运用”。教材编写思路清晰,符合建构理论和儿童认知特点,能增加学生对反冲力和反冲运动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概念。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设计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主要通过观察法、比较法来开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一)游戏导入,共玩气球。 学生玩气球的方法很多,告诉学生今天给大家带来一种新的玩法,让绳子自由穿过吸管,把吹起来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可以让气球沿一个方向运动。这样的新鲜玩法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产生继续探究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驱动小车。 课本上出示的小车不容易获得,所以我采用了自制的小车,不仅材料容易得到,而且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制作小车的过程,学生的参与性高,一旦成功用气球将小车驱动,学生兴趣大增,有成就感,对接下来反冲力的学习定下良好的基调。同时通过“看哪组的小车跑得最远”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三)自制教具,探究延续。 这个活动是把“动力”对小车的影响作一个小结。然后教师展示自制

教具做为引导,课后让学生利用反冲力原理自行设计玩具,把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继续满足他们科学探究的欲望,增强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玩气球、安装气球小车的活动,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感受反冲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困难的积极态度;知道飞机和火箭的发射原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会组装小车并用气球作动力推动小车。 教学难点:解释小车反冲运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有关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和“神舟十号”发射的影像资料。 2.细线、气球、吸管、自制教具2个。 分组实验:自制小车材料1副、气球1个、吸管1个、透明胶带、橡皮筋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知反冲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源动力,因此,课前先让学生自由玩气球,然后引出老师的新玩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绳子自由穿过吸管,把吹起来的气球固定在吸管上,气球可以沿一个方向运动。(图一所示)看了这个游戏,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原来气球还可以这么玩啊!

五年级科学下册3.2《太阳钟》说课稿教科版

太阳钟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利用日影计时的两种日晷――“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左图是晷针倾斜的地平日晷,晷针与晷面的夹角是当地纬度值(此外,还有晷针与晷面垂直的地平日晷)。右图是赤道式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与地面夹角为90o――当地纬度值;晷针与晷面垂直,上端指向天北极,下端指向天南极。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年间就发明了这种日晷。教材还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平躺式的钟表,实际上就是地平日晷的雏形,构造与日影仪相同,只是晷盘上有刻度。使用时,晷盘平放在地上,故以此得名。展示这三种太阳钟的用意在于使学生认识太阳钟的多样性,激发他们自己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太阳钟,并通过自己制作认识到太阳钟的原理。 用太阳计时的方法多种多样,教材中还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有趣的手掌日晷。它流传于民间,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枝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影子落在手上的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所有的这些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计时方法,又反映了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对照当今的计时工具学生就可以大致了解到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从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的发生变化。 2、“日晷”和“圭表”是根据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制成的计时仪器。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与方向的变化。 2、能够制作简易的圭表或日晷进行计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古人研究时间的成果产生敬佩之情,感受人类对时间测量的探索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晷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难点:日晷和圭表的计时原理。 四、教学准备: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2.4 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空气的热胀冷缩》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 【说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这儿有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又鼓起来吗?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有孩子说用热水烫。为什么烫了就能鼓起来呢?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2.4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说课-空气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热胀冷缩》,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说教材】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空气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再热这一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空气的热胀冷缩》是学生学习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理解和掌握空气的热胀冷缩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来源:] 科学能力: 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并合作完成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愉快; 2.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3.体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 【说教学重点】用多种实验方法观察验证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通过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能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 【说教学难点】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的本质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饮料瓶、捏扁的乒乓球等。我让学生准备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等是想让学生知道,做实验不只限于科学器材,用我们身边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来源:学§科§网Z§X§X§K] 【说教学方法】[来源:ZXXK]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我尽量通过设置疑问来激发学生兴趣。这节课实验并不难,所以我没有设计教师演示实验,只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而且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更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丰富性。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由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实例,学生说出现象产生的种种可能性,提出问题: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猜测,引入课堂探究。 二、课堂探究:[来源:学#科#网Z#X#X#K] 探究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一)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做出猜测→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在这

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说课稿 吉林省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起来了》说课稿 令狐采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双辽市东明镇中心小学校的徐阳。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热起来了》。 一、说教材 《热起来了》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本单元主要探究的是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及热量转移的过程。关于冷热现象,学生已经有了不少经验,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水加一些凉水等。这节课是热单元的起始课,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我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着重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本课围绕“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这个实验探究被衣服包住的书和被衣服包住的身体来进行对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衣服不能生热,只是起保温作用,防止热量散发”。实验后让学生交流,形成解释,让学

生了解加穿衣服会使身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会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让学生经历了“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验证――解释问题”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对学生学会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和现象进行探究、验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我的科研课题想要达成的目标,培养他们在课堂听、说、想、做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的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我们的小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教科版五下第一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一课,用一课时完成。 (二)教材结构: “运动和力”属于物质世界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本单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了他们非常熟悉的小车作对象,研究小车的运动和所受到的力,围绕这个主题尽量充分地展开研究,以求得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直观理解。本课从朝天门的缆车入手,让学生知道有的车是用缆绳拉着运动的;然后让学生自己用提供的材料组装一个用重力作拉力的小车,再用这个装置去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小车运动起来后;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从而认识到力对物体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2、尝试控制实验中的条件,发现拉力与运动的关系。 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培养动手能力。 (四)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意图:这个重点部分的学习,在情感态度上,可让学生开展更紧密地合作,培养学生更加严密的思维习惯,并学会控制实验中的变量来改变实验结果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难点: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 意图:设计简单计划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我们开展探究活动的保证,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因而把设计探究计划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小学课程与教学中,之所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继续开展他们在自发状态下就一直热衷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因为这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科学家,而主要是考虑到: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说明:本活动按“教师出示材料样本—学生预测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组实验观察”的顺序进行,因为观察前的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然条件。而且选择的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胡萝卜、蜡烛头等,这样的设计都体现了用材料有效调控教学的目的。) 6、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说明:排除无关材料的干扰,用新材料新活动再次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并对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说明,为避免划破桌面,建议垫一块小木板或硬纸板),引导思考: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教科版精编版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中的内容,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有关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研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从而为以后探究浮力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和辅垫。本课的教学内容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橡皮泥,从橡皮泥在水中可沉可浮入手,一步步动手研究有关沉浮的严重性质,帮助学生建构起同样质量的橡皮泥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这些科学概念。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本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的探究活动。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例外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严重。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严重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严重。 二、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橡皮泥比较感兴趣,美术课上经常用到,但对于橡皮泥在水中时沉还是浮比较含混。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和探究”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法和学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通过设疑激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实践,仔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从学的方面来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的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动手操作,还要用心思考,得出结论。同时能合作学习,结合协作,培养自己严格的实验品质,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在下面我还将结合详尽教学过程谈教法学法。 3、教学器材准备: 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3个,记录表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提出本课研究的问题。 我先让学生猜测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再通过例外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都是沉的,那橡皮泥要怎么才能浮呢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二)初步感知橡皮泥的浮

2014五年级科学下册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教科版

《造一艘小船》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造一艘小船》。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地在水面上行驶,可以把很多的货物运送到远方,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对于船,大部分学生比较熟悉,许多学生有乘船的经历,有折纸船的经验。他们知道船的作用,也乐意设计制造一艘自己的小船。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知道了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的货物也就越多的规律。 鉴于此,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用橡皮泥造船,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船的展览会,船的发展史)和学生的已有认知,我为学生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从而增大装载量。 2、按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感受人类创造发明的历程,激发创造欲望。 教学重点:相同重量橡皮泥制造的小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上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探究橡皮泥小船如何才能装载更多的货物,从而达到更大的装载量。 教材的处理: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设计制造橡皮泥小船,找到橡皮泥小船能装载更多货物的方法,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我对教材做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船的发展史”放在课堂导入部分,将“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和“船的展览会”放在最后,可以作机动地处理。 为了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由“共鼓造船”的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过“共鼓造船”的故事吗?想看看更多的生活中的船吗?请看大屏幕!——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大全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 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 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 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 《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说课稿一、说教材《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繁殖后代的》第一科。本科是在学生学生已经学过种子繁殖基础上,将学生视野引入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完成植物繁殖方式多样性的知识建构。主要教学内容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不用种子植物也能繁殖,帮助学生了解无性繁殖中营养繁殖的几种类型。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选一种栽培方式对植物进行营养繁殖,目的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奥秘,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去认识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的植物和它们的繁殖方式,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世界的兴趣。二、说教法课前,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寻找收集各种能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和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繁殖植物的活动,使学生在了解植物繁殖的方法后,学会用植物的营养繁殖器官来繁殖;课后,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观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达到《课标》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三、说学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四、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并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学习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了解植物可以用种子繁殖后代,对于植物没有种子或某些植物不用种子如何繁殖非常好奇,对于科学探究充满热情,非常愿意动手研究问题,所以教学中只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和环境因素,恰当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定能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五、说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位:1,知道植物能进行营养繁殖;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六、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通过提问及让学生同桌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有一些是靠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来繁殖的。这部分为后续研究做了铺垫。第二环节:了解、探索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营养繁殖,教师课件展示落叶生根。马铃薯、生姜、水仙花等图片,简单分析他们是用哪部分来繁殖的。教材通过课件展示,举出不用种子繁殖后代的事例,扩展了学生视野。第三环节:介绍营养繁殖的优势,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用营养繁殖植物的方法产生兴趣,再用学到的知识来繁殖植物。这是本科的难点,给学生提供了亲自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吧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想探究的问题,如“土豆有芽眼的地方和没芽眼的一样会发芽吗?”,“叶子的大小都可以发芽吗?”,“用种子繁殖薯和用根繁殖一样吗?”,等问题,小组讨论设计对比试验进行验证。本课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对自己要如何动手,为什么动手,都已心中有数,真正动起手来就得心应手了。最后思考:对于我们培育的植物今后该怎样做,才能让它健康的存活下来?科学探究活动不应受到课堂40分钟的限制,它需要有完整充裕的探究时间。制定后期管理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同时达到了《课标》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的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