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浅谈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认识

06历史庞向南 0603400017

摘要:当代资本主义以罗斯福新政为分水岭,与古典资本主义大相径庭,有其自身鲜明的特征。谈及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就不能不谈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术语已经在现代被广泛使用,但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使用中的歧义显而易见。人们不能越过马克思来谈论资本主义,或许只有回归马克思的《资本论》,才能弄清这个问题。

关键词: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马克思

一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

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的认识,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界定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术语已经在现代被广泛使用,但使用中的歧义是显而易见的。有时指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有时指的是一种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经济;有时指的是一种国家类型,即资本主义国家。对此,李伯重先生在《资本主义萌芽情结》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一词,尽管是当代世界政治语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术语之一,但涵义却一向不很明确。”那么,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呢?《大辞典》第4573页这样解释道:“资本主义(capitalism),以生产机关私有为基础,资本家投入巨大资本购置机械,雇佣劳动者从事生产事业。所得的利润归资本家,劳动者只得到工资。这种生产组织和相互结合的政治、社会制度,叫做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肇因于16世纪的新大陆、新航路的发现,导致产业革命,发生生产过剩的现象,必须借政治势力开拓国外市场,国际战争、帝国主义随之产生。”可以看出,这种解释似乎着眼于资本主义在经济方面所具有的剥削性质,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许多西方学者来说,“资本主义”只是用来指称西方国家经济制度的一个方便用词,而为了区别当今资本主义和传统资本主义,还用许多形容词来加以描述,如“网络资本主义”、“新资本主义”、“后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等①。这样一来,关于什么是资本主义的问题也就有必要加以界定。作为一个概念,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最早使用“资本主义”这一术语的是萨克雷,他

①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2001年6月版,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78页。

在1854年使用这个词来描述拥有资本这种状况。而在资本主义制度意义上,首先使用这个词的是杜埃,他在1884年写的题为《更美好的时光》一书使用这个词来指一种经济制度。在西方一些学者看来,马克思的追随者和19世纪末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一术语的用法,使之成为他们要推翻的这个经济制度的一个蔑称。而马克思使用“资本主义”这个概念的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指他所需研究的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相应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

其实,现代人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主要是基于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最令人惊诧的是,马克思本人从未使用过这个词。一直到二十世纪初,这个词才忽然流行起来。”①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这一名著中,F.布罗代尔就说过,“资本主义”这个词“马克思自己从未使用过”②。号称“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杰弗·霍奇森,在其代表作《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一书中也认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直接写下这样一个定义”③。那么,马克思本人究竟是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呢?

马克思本人只是在《资本论》中使用过“资本主义的”一词,未正式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语,也没有在什么地方宣布说哪个论断就是自己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但他实际上对资本主义提供了自己明确的界定,这就是他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概念和定义。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其决定的因素和标志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这种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所遵循的便是“资本”运行的规律。他认为:(1)“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④;(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即资本的存在”⑤;(3)“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⑥一言以蔽之,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三位一体,不可分割,资本主义是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经济形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这种社会经济形态的标志。

①《读书》,1996年第8期,第66页

② F.布劳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2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242页。

③杰弗·霍奇森:《资本主义、价值和剥削——一种激进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28页。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5页。

⑤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3页。

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195页。

“资本”(capital)一词,源于拉丁语的Caput一语,最初的含义与“头”有关。马克思之前的学者对“资本”一词的理解似乎都局限在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料上。而马克思则不同,他透过现象追寻本质,由资本可以赚钱深入到资本如何赚钱,由此得出结论:资本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①换言之,资本家如果要赚钱,即要使自己手中的货币增殖,有一个由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而要完成这个转变其必要的和决定的因素,是工资雇佣劳动的采用,以在“自由”的基础上形成“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关系。这一结论,构成了马克思整个资本主义研究的基础,或者说是其全部资本主义理论的核心,以致他把自己的研究和理论概括为三个字:“资本论”。

早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这样表述道:“资本主义的生产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过程从属于资本,或者说,这种生产方式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为基础,而且这种关系是起决定作用的、占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本主义”的一个相当完善的定义。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与一切前资本主义生产不一样,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不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必须使生产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的基础上;但这种生产方式的最终形式,又必须以劳动者与劳动条件(主要是土地)的分离为前提,因为“只有当劳动条件以(资本)这种形式同劳动对立的时候,劳动才是雇佣劳动。”

③;由于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来的,它要成长壮大以致发展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只能在这种生产关系在整个经济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时候,这个时代才会到来。

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包括三个基本成分:大批的生产手段是私人所有,或者直接归个人所有,或者是通过若干公司间接为私人所有;产品在“市场”中交换,就是说商品和服务是被买和卖的;价格绝大部分是由竞争而不是由某种政府的价格管理来确定。11个人企业在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时互相竞争,每个企业都试图获取利润。竞争是价格的第一决定性因素;在这个社会中,大多数人是为

①转引自M.N.沃尔科夫主编:《政治经济学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8页。

②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1页。

③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卷,第533页。

了获得报酬而为其他人工作,为那些拥有生产手段的人工作。绝大多数工作的人们是“工资劳动者”。进一步说,所有三个结构同时存在的社会才是资本主义社会。必须强调的是,用市场去配置产品和服务不能使一个社会成为资本主义。今天无论在哪里,“市场经济”这个词几乎都被用做(和通常代替)“资本主义”的同义词。这是一个严重的原则性错误。正像我们将要看到的,有一种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它是完全可能的,也是确实有希望实现的。竞争不是社会主义的对立面,“市场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矛盾的修辞。可行的后继制度中将不会存在和当代资本主义一样冷酷的竞争,但它绝不禁止市场竞争。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特征

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以后的资本主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资本主义,属于当代资本主义,这是一个与古典资本主义大相径庭的制度,是一个马克思未曾分析、列宁未曾经经历、斯大林有意歪曲其形象的资本主义,而我们今天所被告知的、所广为流传的是斯大林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声称资本主义已陷入“总危机”之中,事实证明了“总危机”论的荒谬。

(一)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性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指出,在市场的自发作用下,每个人为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他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去实现公共利益。政府应放任经济自由发展,依靠市场自发调节。亚当·斯密在主张由“看不见的手”充当社会经济主要调节器的同时,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有限的,无非是充当一个经济上的“守夜人”的角色。

市场机制广泛地发挥作用,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社会进步。但随着资本主义向其高级阶段的发展,种种难题也随之出现,而且是市场本身无法克服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时,认为市场机制的全面运行空前地调动了人类的创造力与生产力,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与资本,然而人类为此付出(从自然、社会到人文)的代价,也是空前的。这种代价的增迭,曾一次次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困厄与危机,即那种并非由“看不见的手”可以回春的恶疾。这些困厄与危机,

一次次缓解或“化凶为吉”,在他们看来,首先是得力于“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然而,不管怎么说,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竞争方式和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不仅没有走到尽头,反而越来越有力地支配着经济活动和经济生活。

(二)政府作用和看得见的手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国家只扮演一个及其简单的被动的角色——充当“巡夜警察”。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了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平等,经济的周期性巨大震荡,社会矛盾的尖锐冲突。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总爆发即是明证。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国家的经济职能和经济政策的基本看法。人们不再强调市场经济具有最好的自我完善能力,也不再认为功能最小的国家就是最理想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帮助人们完成了这一国家观的转变,同时也为公共部门和政府的经济政策规定了怎样以及如何进行扩张和紧缩的固定规则。

凯恩斯主张抛弃自由放任原则,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施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以确保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它导致了西方国家经济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折,被称作“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的这一套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被后人称为“凯恩斯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把“凯恩斯主义”作为国策长期奉行,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的出现。

当代资本主义与古典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区别即是,前者比后者更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原理,其现行的经济体制对马克思严厉批判过的“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性”起了有力的反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功能的发挥,是看得见的手作用的结果;政府及其计划,实际上是竞争机制新安装上的“微调”。

(三)社会福利的大众化

资本主义社会福利是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分水岭,战前,以社会保障为主的福利经济制度只是各国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战后,则变成了各国政府稳定经济和社会的一种战略性的长远措施,甚至形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整套福利体系。战后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的实践,呈现出明显的从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的转变。福利国家向福利社会的过渡,实质上就是将某些社会福利计划实行社会化,即将原由国家负责的社会福利计划改由社会负责;更具体一些说,就是将某些社会福利计划实行多元化、私人化和市场化,其结果当然是减少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和负担。

总的来说,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尽管出现许多问题,但由于存在一个多世纪的福利国家在政治、经济中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历史传统,在这个长期的历史中,已经培育出一个福利国家既得利益的庞大阶层,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制度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政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就是保守主义者也不敢轻言取消社会福利计划,因此,对福利制度,两大派别的主张只是在方式和结构上有所差异。可以预想,资本主义的福利制度将长期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到9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福利制度上兴起了第三条道路,即折中新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经济福利思想与政策,探索一条新型的社会福利制度。

客观而公正地看,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体系的建立,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协调发展,是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克服市场失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持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巩固资本主义政权;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稳定提升;扩大公民自由,增强创新意识。它防止了某些极端的社会不公正现象,遏制了对于制度存在价值的严重挑战。但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果,例如政府开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税收负担过重,劳动力成本提高和生产效益率降低;削弱了市场机制的力量,妨碍了竞争,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福利经济制度已使西方一些国家由于成本增加而失去了他们原有的竞争力,难以得到国际范围内的平均利润;福利经济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

(四)货币发行权掌握在资本家而非政府手里

自从人们学会用等价物(贝壳、石头、稀有金属)起,货币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是什么构成了货币?由它还衍生出很多其他难题:需要多少货币?货币发行权归谁?掌控程度又当如何?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无一例外地牵涉其中。事实是,一代又一代的政客和他们的智囊,其成败得失都与货币命运攸关。可以说,货币问题牵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由货

币发行、流通等引发的权力博弈往往超越经济范畴,而渗透至国家、政治、军事等领域,控制货币发行权实际上等于取得了社会资产的控制权。

“谁控制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控制了整个国家”,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资本家想尽一切办法控制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建立所谓中央银行的私有银行、制造经济泡沫、发动经济危机……由于货币也是商品,具备流通性和替代性,重要的是,它是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媒介,于是对那些拥有货币发行权的人来说,可以很轻易地制造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等经济的泡沫被吹到足够大的程度时,也就到了收手的时候了。届时,整个国家金融体系崩溃,纸币变成废纸,经济大萧条出现,人们辛苦经营积累起来的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除了早有准备、伺机而动的投机者之外,大多数人都难以逃出经济衰退的噩梦。那些在绝望中抛售出来的私人或国有核心资产,被银行家、资本家接手,此时,这些都将成为不良资产而被贬价处理。

通过一系列手段,资本家最终掌握了货币发行权,并控制了总统选举,以使政府围绕自己服务;这些金融巨头一定程度上还控制了舆论,迷惑世人的双眼,于是他们便成为“大道隐于形”的世界财富巨人。

(五)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但有公平的趋势

要讨论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先要界定什么是财富。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衡量财富的标准是不同的。历史上曾用贝壳、帛、黄金等来衡量一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少;在西方,铝、丝绸也曾被用来当作财富的标志;在现代社会,货币普遍被视作财富的标志,基本上所有生产、生活资料的价值都可以由货币给出。虽然货币可以用来衡量财富,但是财富不是货币。因为存在着通货膨胀等因素,用货币来衡量财富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在货币贬值的情况下,百万富翁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成穷光蛋,这样我们很难说明一个持有一百万卢布的人是否很富有。在此,我们定义财富为: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一切物质。这样就把财富的分配问题转化成怎样去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的问题。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而这只是私有制产生的后果之一,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等等一系列问题不时映入眼帘。针对这些弊端,美国洛约拉大学哲学教授大卫·施韦卡特提出了“经济民主”的经济运行模式,明确指出经济民主具有三个特点:

(1)工人自我管理:每一个生产企业的工人民主地控制着他们的生产企业;(2)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政府价格控制的环境下,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互相作用。原材料、生产设备和消费商品,主要是根据供需力量形成的价格进行买和卖;(3)投资的社会控制:靠资本的资产税产生新的投资基金,并通过一个公共投资银行网络投还给经济①。这种模式究竟何时能够运行以及能否运行有待时间的检验。

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早期的自由竞争时代到一般垄断时代,现时更是进入了国家垄断时代,资本的占有形式不再仅以单独的私人占有出现,而呈现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也就是联合起来的私人占有和国家占有。联合起来的私人占有(如股份制公司)使得财富在资本占有者之间可以得到公平的分配(按股份比例分成),每个资本占有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同等的满足感,也就是说财富在资本占有者之间得到了平均分配。而国家占有的资本主要是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为私人资本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满足了整个社会各阶层的需要,称之为社会财富。很显然,社会财富成为了私人财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国家占有的资本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向全社会征收,越富有的交税越多,越穷的交税越少。这样,税收重新调整了私人财富的分配,将一部分的私人财富(特别是资本占有者的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社会财富又成为私人财富的一部分。再者,从资本积累的规律看,资本的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资本积累又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增大。那么生产越发展,资本家所获得的财富越多,雇佣劳动力(工人阶级)得到的财富就越少,于是马克思得出一个结论:资本的积累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从而产生两极分化,社会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但是这中间忽视了两个问题:(1)投在生产资料上的那部分资本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用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满足了整个社会不断膨胀的需要,它名义上是属于资本占有者的私人财富,但在功效上却等同于社会财富。上文已经论述过,社会财富是私人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资本占有者表面上从社会上敛聚了大量财富,但实际上又把这部分财富平均分配给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2)随着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在同样时间里生产同样产品所需要的

①【美】大卫·施韦卡特著宋萌荣译:《超越资本主义》,2006年2月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8页。

劳动力大大减少,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总额可能减少了,但是对于单个劳动者来说,其收入是增加了的。当然,增幅是没有资本占有者的大,但关键是增加的收入是否满足了其相对扩大的需要,如果满足了,笔者认为,不会产生什么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所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资本占有者的私人财富在实际意义上很大程度地转化成了社会财富,社会财富又成了社会中每个人的私人财富,从而实现了财富的较公平分配。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生产中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社会生产中的竞争也由原来技术的竞争、资本的竞争逐步过渡到人才的竞争上来,人的知识越来越成为另一种资本,与金钱意义上的资本地位平等。这样资本占有者和雇佣劳动力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普通劳动者可以凭借其知识资本与资本占有者享有同等的财富分配的权利。从这一点来看,财富的分配也是趋于公平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 何顺果:《关于“资本主义”的定义》[J],《世界历史》,1997年第5期。

[4]司正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7月版。

[5]【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还是政府:不完善的可选事物间的抉择》[M],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6] 【美】大卫·施韦卡特著宋萌荣译:《超越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月版。

[7] 边鹏飞,陶岳潮:《反思与求索: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8] 王逸舟:《对资本主义再认识》[J],《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第4期。

[9]宋鸿兵:《货币战争》[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版。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谈谈我的中国梦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谈谈我的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传达给我们每个青年大学生最强烈的信号,是党和国家宏伟大业向我们发出的深情召唤。 俗话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党中央对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高度倚重,对青年学生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推动祖国未来事业、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大学生接续奋斗的源动力。作为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我们只有把自己的热情、激情、活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才能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唯有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让自己的青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追求。但是,何为我的梦想?何为中国梦?我们又该怎样实现我们的梦? 一、中国梦 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二、我的梦 首先,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生活时代不同,其历史责任与使命也相应地有所不同。当代青年大学生,很少像过去那样,在战场或艰苦环境当中经受刻苦的锻炼,拥有壮怀激烈、报效国家的机会与责任。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负责,我们要扛起自己肩上的责任,这是我们作为现代大学色所追求目标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成长、成才的基础。 其次,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在学校要珍惜所有能珍惜的机会,一方面要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在锻炼自己能力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同时我们要紧跟党走,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紧跟党的步伐。实现“中国梦”的路并不是依靠青年学生一腔热血就可以实现的。青年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才能寻求到努力的方向,才能寻求到实现“中国梦”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中国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便是高校青年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我们要学习并弘扬这些精神,让自己更加满怀信心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三、我们该怎么做? 作为国家培养出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三大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潮的批判 2双百方针: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艺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3两结合创作手法: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 4三突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所有人物都要从不同角度为主要英雄人物作远、近、正、反的铺垫 5伤痕文学: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源于此 6反思文学:茹志鹃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起步的标志,“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品主要有鲁彦周《天云山传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 7改革文学:1978年后,作家们纷纷将热情投注于沸腾的现实生活,天津作家蒋子龙率先推出了《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改革小说侧重反应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8寻根文学:在1985年前后一些作者在杭州开会,其中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郑义、李杭育、郑万隆等人,倡导寻根文学并形成寻根文学小说流派,他们试图超越政治,深入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学的思考。其特点是,以现代意识关照现实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是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代表作《爸爸爸》《棋王》《小鲍庄》 9先锋小说: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鸣、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余华、残雪等人得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可当做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这一开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先锋小说是在寻根小说由高潮走向低谷时出现的文学形态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而产生的新文学思潮,主要活动期1986—1989 10朦胧诗: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以北岛、舒婷、顾城为代表的一代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的先锋新诗潮,它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性与意像化的表现手法,蕴含着感伤情调和反叛精神 11新写实小说:“新写实”思潮是在小说领域中形成大观的文学创作思潮,它特指方方、池莉、刘震云、刘恒等人的创作,关注人们当下的生存状态、生存本相、生活原状、即生活的本真面貌,用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从而写出当代人的生命存在状态,“新写实”提出了对生活的“零度介入”状态 简答、论述 1《创业史》(柳青)中梁三老汉人物形象分析 梁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梁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 1、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2、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3、中心议题:文艺队伍的团结与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 4、意义:①实现了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队伍的大会师; ②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③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 ④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朦胧诗:是指成长于“文革”时期,备受生活的冷落与嘲弄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他们多强调主体的真实,追求象征和意象化,蕴含着伤感情调和反叛精神。代表人物:北岛、舒婷、顾城。朦胧诗的特点: 1、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 2、在艺术上,追求意象化。 伤痕小说: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这一小说现象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伤痕小说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 反思小说:指的是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小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延续和深化。它不仅展示了极左思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巨大危害,而且努力探讨极左思潮得以实行的社会历史根源。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张贤亮的《绿化树》、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和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李国文的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等。 先锋小说:指的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马原、洪峰、格非、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页)。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洪峰的《极地之侧》,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余华的《现实一种》,苏童的《罂粟之家》等。 先锋小说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技巧为主要目的,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的操作彻底地表达带有神秘、悲观和虚无色彩的某种情绪。 “双百方针”: 毛泽东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中国当代文学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性发展,各阶段分别体现了怎样的历史特征? 1949~1966十七年时期的文学:走进历史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展现中华民族除旧布新的、以工农兵为主题的社会变革风貌,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文革时期”的文学:政治直接“美学化” 新时期的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潮 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包罗万象 3、中国当代文学的实绩。(简答) 1)题材与体裁的新开拓2)主题与思想的新境界3)人物形象的新典型 4)风格与形式的新发展5)创作队伍的新面貌6)受众广泛的新环境 7)民族文学的新生机8)理论批判的新突破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学术界的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完成了文艺工作者、作家的组织化。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历史的伟大开端。 2.1958年“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应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方法之一,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式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4.第二次文代会:1953年9月23日至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更名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郭沫若。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第二次文代会对建国四年来的文艺工作做出了总结;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未来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最高准则。 5.百花文学: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各地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得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宗璞《红豆》、郭小川《一个和八个》、《在桥梁工地上》等 6.《红豆》:《红豆》通过写1949年某教会大学的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的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故事,表现了知识分子在人生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的欢乐。思想和艺术贡献:知识分子的主题;人物塑造没有观念化的痕迹;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倒叙的手法。 7.历史剧:以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的戏剧。不论何种戏剧形式或剧种,都可以运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来展示情节,创作故事。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强调历史的真实性,要求言必有据,事皆可证,这样就容易妨碍作者的创造性,戏剧效果不强;一种是只取一点历史因由,随意创造,这样又缺乏历史真实感。五六十年代历史剧的创作,涉及话剧、京剧、昆曲等多种戏剧样式。以话剧而言,数量约在20部之间。它们的作者主要是老一代的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等。这些作家在处理他们所不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时,往往生硬而捉襟见肘;比较而言,“历史”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

中国当代文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洪峰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3、反思文学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贤亮的《绿化树》、王蒙的《蝴蝶》等;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4、朦胧诗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在主题或内容上有哲理的思考,又追求意象的象征性和意蕴的不确定性,具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 5、新写实小说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有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 6、寻根文学产生于80年代中期,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是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7、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张洁等。 8、归来诗人: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9、新生代诗歌80年代中期,一批更年轻的诗人张扬生命意识,崇尚非崇高、非优美的美学原则,强调语言之于诗的根本性地位,追求能够呈现生命与生存的、自然本色的、非意象化的直接性语言。代表诗人有韩东《有关大雁塔》等 10、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等,代表作品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11、新历史小说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作家以自己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对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叙事的重新陈说或再度书写,其目的在于改写、解构被既往话语赋予特定价值和意义的历史叙事。如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莫言的《红高粱》、苏童《1934年的逃亡》等 12、台湾乡土文学 70年代台湾民族意识大觉悟,促使了社会、文化、文学的民族和乡土回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当代文学: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十七年的文学:(1949-1966)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 3文革“十年”文学:(1966-1976):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新时期文学:(1976- )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8月十一大宣布“文革”以粉碎四人帮结束,并把文革之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时期”。文学界虽将文革之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事实上,直到1978年5月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才是新时期的真正到来。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五四”文学精神回归。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复调:巴赫金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复调小说”的理论。他认为,陀氏创作的是一种“多声部性”的小说,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恰恰是在不同声音、不同意识相互交往的联接点上,思想才得以产生并开始生活”,所以“思想就其本质上来讲是对话的”。 6显性文学:即公开发表,进入了“印刷传媒”,处在流通地位,可以“正当”地、“合法”地拥有读者的作品。 7潜在写作:潜在写作: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8反讽:是个中外现代小说中常见的—种叙述方式和美学效果。反讽简单讲就是说反话或反语,目的是造成幽默、讽刺或嘲弄效果。 9元小说:小说家在小说中提示和交代他是怎样在叙事、怎样在虚构,这被称为叙事的自我指涉,有自指性。在此,作者强制将读者带离想象,强制读者意识到叙事的虚构性和想像性。许多现代小说中都有这种叙事的自我指涉,或者也被称为元叙述,如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人的小说。大量存在这种自我指涉的小说,理论家们就称它为元小说,或超小说、自反式小说等等 五六十年代 1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百花文学: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3、纪要:1966年2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1979年5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1966年2月部队文艺工作

中国当代青年价值观

组织行为学第二次作业—论当代中国年轻人的价值观 杨晓宇2013201633 价值观代表了人们最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的最终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模式或存在状态更可取。”这个定义包含判断的成分,反映出个体对于正确和错误、好与坏、可取和不可取的看法与观念。 从总体上看,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宏观上的价值观。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的分析看来,中国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的权利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阳光气质和阴柔气质的得分和排名在被研究对象中处于居中位置,而不确定性规避得分较低,长期取向中国排名第一。这说明,我们国家整体的价值观念是传统与开放并存,重视集体,尊重一定程度上的等级,追求男女平等,注重节俭、持久与传统。但同时,一个集体中的个体价值观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 当代中国的年轻人(这里主要指80后、90后)由于成长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价值观的影响,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所以,在新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下,相比于我们的父辈、祖辈,当代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显得更加开放和灵活,当然有时候这种所谓的开放也是一种讽刺。 2014年3月28日,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榜榜首是“文章姚笛偷情被拍”。文章是中国优秀的青年演员,通过《裸婚时代》、《蜗居》、《小爸爸》等电视剧塑造的新好男人形象被大众广泛接受和认可,现实生

活中他也与马伊琍演绎着幸福的生活,所以文章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新好男人的代表,很多人说“文章都出轨了,让我们还怎么相信爱情?”。姚笛是近年来很受欢迎的青年女演员,通过《裸婚时代》、《失恋33天》、《新恋爱时代》等作品塑造了一个开朗、阳光、自信、漂亮、直爽的都市白领的形象,被大众接受和喜欢。我们常常会混淆虚拟与现实,会因为一部剧而喜欢上一个人,就像我当年迷恋《裸婚时代》时也想象着如果他们两个真的在一起那该有多好,只是现实生活中文章已为人夫、为人父。当这件事情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了,很多当年与我有一样想法的人都极力的反对,并放出“文章姚笛滚出娱乐圈”的狠话。我们的价值观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传统的操守观念让我们鄙夷破坏别人家庭的行为,唾弃对家庭不忠的行为。不过,微博上支持文章与姚笛在一起的也大有人在。有些网友说“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在爱面前无所谓对错”;有些人认为文章与姚笛很般配,本来就应该在一起;甚至有的网友认为马伊琍大文章7岁,早就成了黄脸婆,被抛弃是迟早的事;还有的网友比较可爱,认为这有可能是在为《裸婚时代2》作势宣传。当事人没有站出来澄清也没有发表任何言论,每天只有无数网友自说自话的猜测、愤怒或是坐等好戏上场。我们作为局外人对这件事情本身本没必要过分在意,但从对于这件事情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到态度背后价值观的差异。放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件事情应该很少有人会为他们说话,但在今天,年轻人追求所谓的自由,竟然会有那么多人持有“爱无所谓对错”的态度。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是多元的、开放的,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仍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浅析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当代青年人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当代青年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当代青年人传统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当代青年人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对当代青年人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 在中国的很多古诗中就蕴含了许多做人的准则和思想道德。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说过“国家兴亡之学,名族盛衰之学”。《周易乾卦》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当代青年人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够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取胜,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可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加强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工作,而且可以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建设性作用。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当代青年人的爱国情怀

2020年整理当代世界经济心得体会.pdf

当代世界经济心得体会 世界的发展和竞争从来就是以经济为基础的。当代世界的发展和竞争更是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和竞争。我国的对外开放实质是把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衔接,把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相互衔接,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两种资源。换句话说,对外开放就是面向世界经济、世界市场开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对外开放就是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 在当代世界,特别是2O世纪8O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引人注目的大趋势。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加快,主要体现在金融业、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国际互联网、技术知识、经济风险全球化等方面,这些经济因素的发展趋势将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全球开放,这就必然加剧全球竞争,改变现有的国际分工和交换格局,形成对世界各国现有体制的激烈冲击。这种冲击和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它不仅要求世界各国进一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和开放市场,而且市场开放的范围从传统的货物市场扩大到服务市场、农产品市场、知识产权市场、金融市场、电信市场以及各类要素市场,最终实现全方位的市场开放,不仅要求有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以便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要求各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财产结构对外开放,以适应企业跨国并购,建立全球生产和经营网络的需要,不仅要求开放贸易、投资和生产等经营性活动,而且

要求开放各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讯和金融基础设施,以适应IT革命、物流革命、组织管理革命以及推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都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1 2020年5月29日

”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调查报告 ——人民网调查专栏”态度”第三期 05月06日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为全面了解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现状,人民网强国社区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国内专业民意调查机构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青年人的职业观、婚恋观和亲情观。在调查实施中,除了对青年群体(15~34周岁的人群)进行调查外,也对非青年(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群体关于青年人的看法进行了调查,线上线下调查同步进行,时间为4月12日至4月23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关于”青年”年龄范围的定义在世界各地因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异,本次调查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定义,即:15至34周岁的人群,为青年。调查结果如下: 一、职业观 当代青年择业不惧压力,看重工作发展前景;工作中有较强的上进心,虽然压力偏大,但对工作基本满意;对自己所从事 1 2020年5月29日

的行业有基本了解,在实际工作中明确职业理想,并为此作出努力。 (一)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发展前景、稳定性和薪酬福利 调查结果显示,青年择业最看重的三个条件是发展前景(70.5%)、稳定性(67.3%)以及薪酬福利(60.0%),而工作压力小(27.2%)对青年择业的影响较小。 另外,男青年与女青年在择业观上存在显著差别。男青年认为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工作的发展前景,而女青年则认为工作的稳定性才是影响择业的最重要因素。 2 2020年5月29日

(二) 工作状态 1. 当代青年具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工作态度需要端正 数据显示,78%的被访青年认为当代青年在工作中有上进心是主流现象,六成以上被访青年认为多数青年能够在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踏实肯干”。 然而,非青年(注:指35周岁及以上的人群)认为”工作态度不认真,混日子”是当代青年在工作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2. 当代青年工作压力偏大 调查发现,青年人的工作压力得分为61.8分(注:百分制,下同),属于中等偏高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感受到了越 3 2020年5月29日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新民歌运动,1958,是本时期出现的较为复杂的文艺现象,这场运动始于群众自发,但后来转化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全民运动”。实际上配合与反映了当时忽略客观现实规律的“共产风”和“浮夸风”,绝大多数作品粗制滥造,没有艺术感。在民歌运动的同时,理论上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讨论,毛泽东提出:“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作为前提和结论,提出要“开一代诗风”。 政治抒情诗: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1、重大的政治命题,强烈的时代精神。要求诗人服膺政治斗争的需要,诗歌的主题通常是普遍的政治主题,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阶级、人民的代言人“大我”。贺敬之《骑在时代的马背上放身歌唱》; 2.高昂的格调和战斗的主旋律。重视能直接产生情感效应的节奏和音韵,使作品适合朗读,强调其斗争性和宣传鼓动。严阵《竹矛》、郭沫若《十年颂歌》; 3.热情奔放的语言。(重视情感效应。) 生活抒情诗:20世纪50年代初对当代诗坛产生广泛影响的具有写实主义的诗体。主要追求如何对生活场景与事件的具体描摹上,表现新的生活风貌和诗人的精神境界。他们的抒情诗中增加了“写实”的叙事因素,往往带有单纯的情节。以闻捷、李瑛、李季为代表,如闻捷的《天山牧歌》,反映新疆哈萨克、维吾尔、蒙古民族解放后的新生活面貌的激情赞歌。 长篇叙事诗: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诗坛从颂歌到战歌的变化使得抒情诗便显得领域日渐狭隘,逐渐形成了一种难以突破的模式。在解放区叙事诗创作成功的一批诗人的“史诗情节”将他们重新带入叙事诗创作。希望告别浮躁,写出内涵深广的诗歌。这些长篇叙事诗大多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中国近半个世纪历史的风云变幻,塑造了不少具有史诗性特征的英雄形象。产生较大影响的有李季《杨高传》,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新散曲体:句式多采用轻捷明快的短句,体式上融合民歌和自由体的形式,以参差的长短句配合整齐中寓有变化的韵律,从而节奏明快、音律优美、活泼而和谐的诗体形式。 抒情性散文,也有称艺术性散文、美文。是一种注重抒情、突出作品艺术审美功能,追求诗意的散文。抒情性散文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深厚的传统,现代文学也有不少抒情散文大家,杨牧、秦牧、刘白羽三大散文家。 “杨朔模式”,即(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不足在于表现宏大的政治主题,不可避免的被时代所限,而又因为刻意追求“诗意”,显得做作,遮蔽了生活的真实。“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志”的结构,遭人诟病,有人评价“杨朔模式”为“散文新八股”。 叙事散文是一种侧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同抒情散文相比,1949—1962年的叙事散文创作数量相对较少。吴伯萧《北极星》曹靖华《望断南飞雁》菡子《乡村集》等比较有影响。叙事性散文主要是着重会议革命历史中的人和事。 “三家村”的杂文 60年代初政策调整的时期,邓拓、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的笔名在北京《前线》杂志上开辟了“三家村札记”专栏,合写《三家村札记》,“三家村”因此得名。 作者都是敢于坚持真理、勇于针砭时弊的人,他们取材丰富,主题鲜明,感情炽烈、暴露“大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 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 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 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 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 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 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 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 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高一第八课 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设计

https://www.doczj.com/doc/23206959.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课标要求: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等史实。理解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认识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压迫的史实,学会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掌握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民族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所进行的斗争,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迫与摧残;本国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摧残与破坏;民族资产阶级斗争的目的。 难点:为什么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 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指出发展曲折,设问:为什么中国民资发展曲折缓慢呢?由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的漫画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在夹缝中求生存 1、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具体表现) ①限制机器进口 ②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 ③直接摧残中国的民族工业 ④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可以补充一些材料来增加学生对此认识,如: 材料1、华商在上海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2、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19世纪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3、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洋商者。 2、本国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具体表现) ①受清政府的压迫 可以补充材料: 90年代,天津武举李富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富明不甘心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富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②军阀官僚政府大举内债和滥发纸币也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③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压迫民族资本主义 https://www.doczj.com/doc/23206959.html, -------华夏教育资源库

当代青年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当代青年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王培智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731 更新时间:2004-4-17 文章录入:goalkeeper ]【作者简介】省委党校2000级科社专业在职研究生 【原文出处】江苏党校报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10日 【总期数】242 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他们的想象力、理想、充沛的精力和憧憬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同时也为青年的成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机遇和大有作为的发展空间。21世纪头2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为发挥青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生力军的作用,必须了解青年、研究青年、培养青年。 一 青年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群体也由过去的青年学生、青年农民、青年工人、青年知识分子演变成多种职业、多种身份的群体,进入到社会各个不同的阶层。在这一过程中,青年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青年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群体中的阶层呈现出复杂化、上升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对于青年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从农村看,青年农民首先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由过去的传统青年农民,分化成从事多种职业的青年。他们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有的成为管理者阶层,有的成为私营企业主,有的成为个体工商户,更多的青年农民成为城市的打工仔,从事与农业劳动不同性质的各种非农业劳动。青年农民的这种分化,是社会分层的一种具体表现,对于社会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对于其他阶层,他们还是社会的底层,从事的是苦、脏、累、险等工作。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的社会应该为农民获取社会资源提供更多的公平机会,作为青年农民也应该尽快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些传统的职业群体在逐步减少,一些新的职业群体正在出现,信息网络、电子商务、金融、证券、保险、市场营销、文化传媒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在这些白领阶层中,大部分人都是青年,这些人一般通过人才市场和职业流动进入到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和职业,一些创业成功者快速步入到社会分层结构的中、上层,他们在青年群

浅谈“中国梦”赋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浅谈“中国梦”赋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传达给每个青年最强烈的信号,是党和国家宏伟大业向每位青年发出的深情召唤。也是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让党的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高度倚重,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推动祖国未来事业、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的源动力。作为高校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只有把自己的热情、激情、活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才能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唯有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让自己的青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辉。一、中国崛起与“中国梦” 十八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在参观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说:“刚才我们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也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宿

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坚信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中国梦”深刻道出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同时,“中国梦”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 的脚步。“中国梦”是最大限度为实现中国崛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中国梦”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段和他人的援助。如果没有中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 21 世纪头 20 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 21 世纪头 50 年“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