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

论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

论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
论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

总252期 第12期 2010年12月

贵州社会科学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 ol.252,No.12

December 2010

作者简介:蒋建国,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媒介文化研究与消费文化研究。

论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

蒋建国

(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网络消费文化已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媒介消费文化的传播特征相比,

网络消费文化的传播体现了信息社会的消费需要。它在消费主体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消费对象与消费主体之间具有共享性,消费内容上具有明显的消遣性,消费形态上又体现了现代消费文化的断裂性。

关键词:网络;消费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C913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0)12-049-052

马克 波斯特(M ark Poster)认为,信息超级高速公路以及虚拟现实是丰富现有消费文化形式

的传播媒介。[1](P45)

网络消费文化作为当代文化的主要形态,对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影响日益深入,对网民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影响也日益突出。网络消费文化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符号消费为主要方式,可以满足受众在信息搜寻、休闲娱乐、商务活动和互动交流等多方面消费需求的文化形态。作为当代消费社会的文化表现形式,网络消费文化既体现了信息时代虚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表现了网民在赛博空间的 无限风光!。网络消费文化兼容了传统媒体消费的内容,极大地发挥了电子文化的优势,它将高技术使用和低技能消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消费门槛很低,但消费内容却无限精彩。从商业性和符号性的角度上看,网络消费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具有以下特点:

一、网络消费文化主体的独立性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消费的 可得性!变得非常容易,任何拥有电脑的网民与宽带连接就可以进入一个充满奇异的空间。与电视作为家庭消费媒介不同,电视消费尽管有分众化的趋势,但在中国家庭文化背景下,家庭成员一起收看电视仍

然是主导的消费模式。而网络消费的受众基本上是排他性的,一台电脑的使用者一般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网络消费过程中,参与者与交流者即使形成 群体!,但信息编码和解码者是以个体形象出现的。网络消费建构了个人世界,个体的高度自由使网络空间充满了无数的 声音!。个体的高度参与性是塑造网络文化多元性的前提。这种独立性的消费,使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现实社会关系的干扰。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卓己分析的那样:把个人从教会、亲属和邻里共同体的制约中解脱出来的结果是,个人的自我认同,也就是行为规范不再受共同体监控,也得不到保护,一切都是个人的责任。无论多么有能力的 智民!,当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对其进行 访问!时,从时间上来说, 智民!也会无暇顾及个人的交流。互联网神话形成的前提条件,首先是把个人变成

超人!。[2](P234)

这里所谓的 超人!不是受众在现实生活中的无所不能,而是指那些摆脱现实生活影响而进入赛博空间的遨游者。荷兰学者约斯 德 穆尔(M ul,J.)分析了赛博空间的时空转移,他认为,赛博空间不仅是???甚或在首要意义上不是???超越人类生命发生于其间的地理空间或者历史时间的一种新的体验维度,而且也是进入几

乎与我们日常生活所有方面都有关的五花八门的迷宫式的关联域。这就是说,不仅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转变成为虚拟环境,而且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同时也日益与虚拟空间和虚拟时间交织在一起。易言之,移居赛博空间!与一种(通常是难以觉察的)赛博空间对日常生活的殖民化!携手并行。[3](P2)正是在这种殖民化的虚拟空间里,受众实现了身!与术!的分离。由于网络消费者的匿名性特征,消费者可以对术!的展示格外大胆,网民的创造性的生产与消费是网络消费文化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网络消费中,作为消费文化创造者的受众同时也是孤独的消费者。网络消费是一个自主性的消费过程,作为受众的消费者在信息接近权、消费主动权、消费话语权等方面享受极高的独立性。正如波斯特所分析的那样,由于没有面对面语言情境中显明的体态语言、地位状态、人格力量、性别、衣着风格等暗示,交谈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由于电脑书写取消了社会权威,因此对他人的干预更加不合惯例,更不遵从礼节。有效回应的标准转变为打字的速度和表述的简洁性。[1](P100)然而,这种不受监督的高度自主性,对网络消费文明造成了很多潜在的威胁,也对网络消费主义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网络消费文化对象的共享性

网络消费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网上购物行为,而是宽泛意义上的网络信息消费,网络消费以电脑界面为窗口,打开的是一个新的世界,它会改变我们的文化类型、风格以及社会和我们的生存方式。[4]网络消费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作为消费者的网民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获得了传统媒体时代无法比拟的消费自主权。在正如保罗 莱文森(Paul Levinson)所言,电脑屏幕到来了,它不仅接受信息,而且发送信息,在家里、在办公室里,在全球各地,这证明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另一个判断???信息的散播正在创立一个新的权力结构: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5](P9)与广播、电视等播放式媒体的消费不同,网民在网络消费中不单单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而是具有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网民上网是典型的消费行为并产生文化意义,同时,网络如同一块留言簿!,任何消费者都可以在消费过程中进行创作,网络世界对任何有写作能力的网民开放,只要网民进入博客、BBS等信息平台,就可以成为面向全世界发布信息,并形成无数网络消费中心。尽管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大量网民生产的信息会产生沉余!,但网民在客观上成为网络消费文化的建构者和解构者。网络的交互性特征使网民得到了极大地生产和消费权力,从而使网络与网民之间形成共生关系。正是由于网络将无数消费者联接起来并让他们自由地进行信息生产,网络世界才变得如此精彩。

由于网络与网民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网络消费文化也表现出大众消费文化的特征。在网络世界中,没有性别、男女、年龄、地位的区隔,网民身份上的匿名性使他们获得了极大的消费自主权。在网络虚拟世界,意义的创造与消费没有等级上的划分,社会精英被祛魅!了。印刷时代的深度思维被网络消费的随意性所替代,我思故我在!转变为我上网故我在!。网络使消费者获得平等话语权的同时,还使网络与网民形成了共同体!。鲍曼(Zygmunt Bauman)描述的共同体!是充满诱惑的乌托邦,他说,共同体是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场所。它就像是一个家(roof),在它的下面,可以遮风避雨;它又像是一个壁炉,在严寒的日子里,靠近它,可以暖和我们的手。[6](P2)这种共同体的境界是美好的,对于网络消费者而言,网络并不是一个纯净而高尚的文化世界,而是充满了各种信息垃圾和有害产品的杂乱世界。我们梦想中的共同体!与实际存在的共同体!有着明显的差距。网络的无边界特征意味着信息消费存在着难以预测的风险,各种色情、垃圾文化并没有经过网络的过滤,并且极具消费性和诱惑力,往往使消费者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网络消费的风险是系统性、随机性的,它不仅会带来许多消费病毒,入侵电脑和消费者的肌体,还会造成网民与网络的冲突。

网络消费文化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依存和冲突关系,正如约斯 德 穆尔所忧虑的那样:在功能上与网络连接的个人电脑就是一种信息黑洞,它能够让电脑用户在网络的信息宇宙中进行超级跳跃,在可能存在的信息世界的虚拟设置中,从一个星座跳到另一个星座。然而,问题依然存在,以这种方式呈现的赛博空间究竟是否能够让人类栖居?最终的问题是,是否我们应当积极努

50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52期

力实现向后人类(Post-human)生命形式的转型以适应赛博空间,抑或我们更应当努力去调试我们自身与我们时空维度的关系。[3](P19)对于网民而言,网络消费文化渗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它并没有促使我们很好地在技术消费和文化生活方面保持和谐的关系。网络消费文化的共生性更多地是指消费主体与客体的依存关系,网民的绝对自由!往往会导致网络消费文化的生态失衡,扩大消费风险的危害。而网络空间在缺乏制度性约束的环境下也会导致消费文化的变异。

三、网络消费文化内容的消遣性

消遣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打发空闲时光的方式,它的范围要比娱乐活动更为广泛。娱乐是指快乐有趣的活动,而消遣既可以是娱乐活动,也可以是其他的消磨时光的方式。在网络消费中,看影视作品、玩电子游戏是娱乐活动,而进行网上聊天、公共论坛、网络文学等方面的活动则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还具有自我排遣、自我表现等方面的目的。费瑟斯通(M ike Featherstone)认为消费文化所强调的是内容是,遵循享乐主义、追逐眼前的快感,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发展自私和自恋的人格类型。[7](P165)这也是网络消费文化所呈现出的内容。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网络消费,是一种典型的虚拟消费。它与现实生活有着明显的区隔性。从总体上看,尽管有网民上网有时是为了科学研究、查找资料等等,这些活动与工作相关,对建构消费文化意义不大。这里所探讨的是网民在工作之余的网络消费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寻找一种自我解脱、自我消遣、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以网民为本体的网络世界,属于消遣的自我世界,公共政治世界是属于他人!的世界,一个无奈的、自己不能作主只能服从的世界,个人无法参与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的制定,只能听命于别人!确立的规则。对于这个世界,很多人采取了不认同的接受!的态度。[8](P24)而在网络时代,当人们处在一种无助、沮丧、悲伤甚至崩溃的境遇的时候,就会用囧!来形容自己。在囧时代!,网民在现实世界更多地感受到危机、风险、困惑和消沉。现实社会的无奈,促使网民将网络视为精神避风港。这恰恰与网民的犬儒主义!心态相吻合。犬儒主义者对现实不满,但是又设法逃离现实,并逃遁的态度游戏人生,在虚幻中寻找自我解脱的方式。这符合网络消遣的心理状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方式受到很大制约。广州大洋论坛近期有个帖子非常热,发帖者一家三口年收入20万元,但感觉还是不够花。发帖者算了算,扣除基本消费如长辈的零花钱、房贷、汽车费用、电话和互联网费、水电费、一般购物等,每年的总开支已逼近20万元,而这还不包括电器的更换、旅游等。发帖者埋怨说:一家人都没什么娱乐消费了,就是有时上上网而已。!这一现象并非个案,它说明中产阶层要维持体面的生活,其业余消遣也就没有更多的选择。选择上网消遣可能是许多中低收入网民的不得已!而为之。

与传统播放式媒介消费的被动接受不同,网络消费是以消费者的意愿为中心的,所有的节目都由网民主动点击!,而所有被点击!的节目都可以转瞬即逝,网民可以有无限的选择权,因为网络消遣的内容没有边际,网民的消费欲望可以随着鼠标移动而不断转移,从而满足身体接受刺激的乐趣。正如鲍曼所言,后现代生活策略的中心不是建立身份,而是逃避限制。[9](P96)网络消费文化表现为即时性、碎片化和无深度,这适合没有身份限制的网民的消费需要,对于追求现实快感的网民而言,消费就是满足感官上的快乐,消遣就是即时性遗忘。面对目不暇接的精彩游戏!,消费主义心态要求网民要尽快享受,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消费符号,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满足延迟,如果你能够即时获得满足,不管你追求什么,现在就努力得到它;因为你不能知道,今天你追求的满足明天还会不会是你的目标。![9](P98)网络消遣没有结果,没有未来,只有欲望的无休止的延伸。

四、网络消费文化形态的断裂性

社会学者通常用断裂!描述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在网络消费中所形成的文化断裂,主要是消费文化的现实与虚拟之间、混浊与清醒之间、享乐与道德之间、个体与社会等方面产生的价值对立,并由此产生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网络消费主要以符号体验的满足为目的,因此网络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虚拟的符号文化对消费欲望的引诱。商业性网站的大量存在是网络消费文化形成的基础,搜狐、网易、声浪三大门户网站的主要收入来自网络广告,而网络广告市场是以网民

51

第12期论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

的点击率来决定其发展前景的。因此,门户网站信息的可消费性是其获得规模效应的重要标准。无论是新闻、购物、时尚还是娱乐专栏,门户网站都用突出的字体表现消费性的公共话题!,尤其以突发事件、明星隐私、社会奇观!为重点报道内容。而这些重点新闻是不断滚动的,它以满足网民猎奇!心理为目的,因为要不断提供新的素材填补消费者的即时性消费欲望,网络新闻的变动性使它难以形成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谈不上对社会事件的持续性关注。在许多商业网站看来,新闻就是消费性的轰动效应,缺乏消费价值的新闻很快就被网络过滤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贴近现实生活被符合消费欲望!所替代,网络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被消费价值!所阻隔。在商业逻辑的支配下,网络消费文化呈现的虚拟性的符号景观导致了人文价值的衰落,网民的信息消费以新奇题材为中心,而不是以审美价值为中心。数据化的信息库里充满了各种奇闻趣事,可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却很少留下痕迹。网络消费文化扮演着历史的终结者!角色,印刷时代纸质文本的严肃性也被网络时代消费符号的任意性所消解,网络消费文化的价值扭曲日益严重。正如曼纽尔 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所言:在网络社会的理想类型下所概述的社会转化过程,超越了生产的社会与技术关系领域:这些过程也深刻影响了文化与权力。文化表现抽离了历史与地理,变成了主要由电子传播网络中介与观众以多样化的符码和价值互动,而最终汇集于数字化的视听超文本之中。[10](P439)

互联网消费可以摆脱时间与空间的制约,这符合现代性的脱域(disembeding)特征。吉登斯认为,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网络消费者可以摆脱消费地理的限制,在广播的时-空中释放消费欲望和重新组织社会关系。正是由于网络消费功能的无限放大,许多网民产生了盲目的网络媒介崇拜。媒介崇拜是人们在使用媒介时表现出的一种对媒介过分依赖、认同、轻信和盲从的心理状态,行为上将媒介作为必不可少的日常习惯和日常仪式,心理上将媒介作为极其可靠的经验代理,几乎完全依靠媒介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把媒介内容看作不容置疑的现实再现、权威发言和真理表达,进而将媒介的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11](P18)网民的网络崇拜心理,无疑主观地放大了网络消费的功能,忽视了网络消费的风险,尤其在网络购物、网络交友方面轻信甚至盲从虚假信息和恶意欺诈,从而沉溺于网络乌托邦之中而不能自拔。网络崇拜是消费异化的表现,是网民丧失主体性价值认同的结果,它导致了网民与网络关系的颠倒,使网络成为支配网民的技术魔兽!。显然,这种异化的网络消费关系,势必导致网民形体与思想的分裂,个体与社会的分离,它所造成的价值断裂和文化断裂,在青少年网民和低学历网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并成为消费时代网络社会病的主要症候。

[本文为教育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资助(10JDJNJD1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08CXW00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马克 波斯特 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日)佐藤卓己.现代传媒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荷兰)约斯 德 穆尔著.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与人类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聂庆璞 传播媒介的嬗变与网络文学的发展[J] 贵州社会科学,2008(10)

[5](美)保罗 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英)齐格蒙特 鲍曼.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英)迈克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8]陶东风.去精英化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J].学术月刊,2009(5).

[9](英)齐格蒙特 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10](美)曼纽尔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1]樊葵.论媒介崇拜[J].当代传播,2007(5).

[责任编辑:李 桃]

52贵州社会科学总第252期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特征

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尤其会给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带来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互联网+”正在成为一种大趋势。商业形态的变化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又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的进化和转型。在很多领域,凡是没有在移动端布局的企业以后基本上会死掉。只有尽早发现变化、拥抱变化,尽早启动“互联网+”,才能先发制人,免遭社会淘汰。 一、互联网发展概述 自1969年互联网发明以来,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以门户为特征的yahoo!和google时代,整合全球的信息,消费者在这个阶段扮演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是单向的人找信息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始于2011年)是以solomo(社交+本地化+移动)为特征的时代,这个时代正在开启。 二、“互联网+”时代消费形态的变化特征 移动浪潮来袭,当每台设备都能连接网络,人和设备之间,设备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全部连接在一起,“互联网+”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移动技术和社交网络的合力将最终改变商业、工业及整个世界的经济。在移动互联的新时代,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在线化。从使用时间的长短来看,现在的人除了睡觉,几乎16个小时跟移动端在一起,比pc端多出数倍的使用时间。据edison research调研数据显示,87.1%的18~24岁年轻人手机从未离开他们身边,八成的年轻人每天醒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有六成年轻人认为接下来的5年里,任何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见图2)。 高频率的在线加快了消费者得到各种信息的速度,时效性更强,信息量更大。在线化对传统企业产生天翻地覆的影ⅱ向,包括工作的在线化、传统的层级信息传递转化为网络状;营销的在线化,冲击了实体销售渠道,社会化营销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技术开发的在线化,众筹、众包等新兴技术开发方式取代实验室开发方式…… 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仅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且会召集一批朋友一起影响到企业的需求决策。移动互联网推动所谓的“长尾经济”出现,即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也会占据相当高的市场份额,甚至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抗衡。由于个性化产品的出现,精准管理和柔性生产显得特别重要。由于个性化的需求,针对细分群体开展的创客实验、社群共同研发等也得到蓬勃发展。有了“互联网+”,企业能从线上获得消费者快速变化的需求,能快速探索、研究、发现消费者的改变,能与消费者互动并让消费者参与产品研发。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网络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23189291.html, 网络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网上市场是一个虚拟市场,它是由一群上网的人口组成的,也被看成是一个不同分块的市场的集合。经过十年快速的发展,中国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互联网应用走向多元化。在当今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谁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谁就可能在竞争中取胜,取得主导地位。 一、网络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及变化 由于互联网商务的出现,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者的地位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互联网迅速的发展促进了消费者主权地位的提高;网络营销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化。 (一)网络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网络用户是网络营销的主要个体消费者,他们的购买行为决定了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要做好网络市场营销工作,就必须对网络消费者的群体特征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网络消费需求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1、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在近代,由于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发展,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计算机网络交织的世界,消费品市场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范围全球化、产品的设计多样化,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消费准则,整个市场营销又回到了个性化的基础之上。没有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小的消费市场,个性化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 2、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 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个性消费使网络消费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对于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因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即便在同一需求层次上,他们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为网络消费者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国别、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因而会产生明显的需求差异性。所以,从事网络营销的厂商,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成为信息网络时代人类文化演进的一种新形态,引起了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网络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日趋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化。本文尝试对目前网络文化研究所集中的网络文化概念、网络文化特征、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产业研究这几个领域进行系统回顾和文献梳理。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文化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开始,网络媒体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鉴于此,对于网络文化的研究也显得愈发重要。近年来,学界对网络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不断扩展,从而使得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相关研究内容也逐渐丰富。 一、网络文化概念研究 “文化”一直被认为是学术史上最复杂的术语之一,对文化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网络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因此对网络文化的界定自然也是有所差异。“网络文化”是什么?这一问题因研究者不同的研究视角而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当前,学界对网络文化的研究视角主要由以下几种: 1、从网络本身的技术特性出发,强调网络这一载体,认为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对网络文化的一种狭义理解。例如,李仁武在《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2。尹韵公也认为网络文化是“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意识等等,以此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联系和友谊,共同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3。 1鲍宗豪.《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2匡文波.《论网络文化》,《图书馆》,1999,(2)。 3尹韵公.《论网络文化》,《新闻与写作》,2007(5)。

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需求的表现 从传统时代到网络时代,互联网与移动应用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从应用的绝对人口数和接触时长来说,这些后起之秀达到甚至超越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而消费者随着互联网业发生了变化。 首先表现在媒体接触时间的变化。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多屏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接触时间成为最大的变化。其次,表现在消费者主动性消费的增加。由于互联网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商品/服务的信息作为依据,再决定其购买行为。 要说移动互联网时代,它是在前面几个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称得上时代,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用户量来支撑,而统计表明移动互联网时代接入的数在上一个时代即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上用10年增长了10倍,、系统平台、应用服务都在迅猛发展。更多的人可以在更多的地点和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到互联网。都说互联网无国界,移动互联网更是做到了无地界。目前移动互联网正全面超越桌面互联网,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已达6.18亿,其中利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已超过81%,达到4.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已全面超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终端。手机网民的剧增,乃至桌面互联网的内容和服务快速向移动互联网转化,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用户行为的变化,用户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也反作用于移动互联网行业,因此研究移动互联网与消费者的相互影响很有必要,消费者得到便利,行业得到发展,这是双赢的发展前景。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到底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的呢,又有何影响呢,我认为大致有如下三点: 一、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成为移动互联网就是因为设备的移动化,便捷化,使用随时随地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特征。因此,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是随时切换的,移动终端让人们接触的地点从室内到室外到无处不在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进一步扩大互联网的应用范围,这种扩大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同时增加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之前人们只能在公司、住宅等固定场所才能有接入互联网的机会,而现在走在路上、商场里、交通工具上都能接触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以说占据了人们最后的一点碎片时间。你可以随时随地在电梯、餐厅、地铁里看到人们拿着手机上网、玩游戏、使用各种。因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发展起来,而它们正是基于设备的移动化,利用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也丰富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二、本地化服务 依托基于运营商基站及GPS定位带来的本地化服务,用户能够方便地找到身边所需的服务,甚至可以通过依据相同位置建立起用户之间的互动联系。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这样一个本地化的趋势很自然就形成了,而这是传统互联网无法实现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你在一个地方购物之余想了解一下周边的哪一家餐厅的食物好吃、你在开车时想找到最近的购物中心或者停车场的入口,这一切移动互联网都已经帮您实现了。而人们天生有一种被认可被采纳的需求,即社交的需求,这在马斯洛需求理论里面也有提及。因此各种应用如果能够有助于使用者得到他人的肯定,促进社交关系的发展,那一定也会蓬勃发展。2013年微信朋友圈可以说有全面超越微博的发展势头,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朋友圈具备

网络文化的特征

从心理学看现代网络文化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络化已逐渐社会化。网络作为一种媒体, 作为一种工具, 直接融入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 正在发挥着 巨大而神奇的作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有着其独特的特征,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现代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 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对网络文化的定义,但是很多学者都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些想法比如: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万俊人在谈论网络文化时指出 , 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翁寒松认为 , 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 , 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变异”, 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 , 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 , 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郭良对网络文化概念的界定比较抽象 , 他认为 , 网络文化就是“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臧学英对网络文化的界定是: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 ,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 , 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 , 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 , 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 形态 , 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范晓红认为网络文化也可称为信息文化。她指出 ,“网络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是网络媒介不断发挥作用的体现 , 也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的文化发展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 , 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 , 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 , 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 , 而这正是它的独特之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 , 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李仁武副教授指出 , 从狭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 作为“第四媒体”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 , 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 1曾长秋,汤长安.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M].怀化学院学报,2004.

网络游戏七大特点浅析

网络游戏七大特点浅析 作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游戏的发展研究一直颇受关注。尽管网络游戏迅猛发展,其最基本特点一直未曾改变。本文将以传播学角度出发点,浅析网络游戏的七大特点。 一、超时空性 网络文化的时空压缩性是其特征之一。时空压缩性指的是在网上,没有自然空间的地理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驰骋于任意不同的自然地域空间和文化空间中。而时间成为一种可以选择和操作的路径,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现在和过去间切换。时间与空间凝结在一点:电脑的显示器。 网络游戏作为以网络为基础的一种内容产品,也具有时空压缩性。但网络游戏不仅仅将真实时空压缩在某一个网络终端,其更多的是创造了空间和时间,表现出独特的“超越时空性”,我们把这种特点称为网络游戏的超时空性。 二、隐匿性 在网络这个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空间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在网络游戏中,当人们相互交往时,现实社会中的一切自然和非自然特征都省去了。在网络游戏中,玩家运用文字符号、声音符号、色彩符号来扩大或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符号化思维和活动赋予玩家以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改变着虚拟世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游戏文化世界。 三、平等性 网络赋予了人有史以来最大的自由,在这个代码的世界中没有中心,没有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款款。在游戏中人们不仅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也可以放心大胆的评论和表达,张扬个性、展示才华,追逐内心深处的理想,哪怕是黑暗的。 四、无限接近真实的虚拟性 网络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无数比特通过一定规律的排列,最终在网上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现实社会一切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切都只是代码的存在方式,或者叫做信息的存在方式。这一特点就是网络游戏的虚拟性。 尽管网络游戏不是真实的,但凭借日新月异的技术,我们已经能仅仅通过视觉和听觉创造一个和现实几无二致的虚拟世界,从中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值得

论网络时代的消费者行为特征及营销策略本科毕业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6月,我国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民规模达到3.38亿,普及率达到25.5%,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其中,在网络消费中占据着极其重要部分的网络购物,其使用率为26%,在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中仅为第10名,即便如此,其用户规模在金融危机中仍逆势上扬,由7400万扩大到8788万,增加了近1400万用户,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价格透明和购买方便的网络购物。 目前中国网民中,大约4个人中有1个人是购物用户,而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每3个网民中就有2个人在网上购物。中国网络购物的潜力还远未被释放。此外,政府已相当重视电子商务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和引导电子商务发展;业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如火如荼,不仅涌现出更多平台类电子商务网站,也有越来越多有远见的传统企业开始进军电子商务。在这种大形势下,预期未来几年电子商务会保持快速发展之势。 互联网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企业市场营销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同时消费行为特征的变化也必然要求企业制定新的市场营销策略以适应这些变化。 (二)选题的意义 通过对网络时代下的消费者特征及营销策略的研究,将网络这个背景引入到了消费者特征的分析中,从而使得对于消费者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从客观上起到了推进消费者行为特征研究的作用,从而弥补了过去对消费者特征认识的不足,对消费者行为研究起到了一定的理论补充和推进作用。 本文对网络背景下消费者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提出了新的营销对策,在实践上使得企业能够对消费者的特征进行正确的认识,使得企业更加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进行更好的市场细分,采用更加先进的营销手段和方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本文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浅谈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

浅谈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7-13 09:42:00 ] 作者:张峰编辑:studa090420 - [论文关键词]西方;网络文化;特征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特点的研究,并指出西方学者缺乏对网络文化霸权主义的认识。 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它起源于西方国家,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作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以各种形式的信息为主要内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在网络的大熔炉中共同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先进的传输技术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一、西方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研究 美国学者David Po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与文化的3个逻辑层次相对应,网络文化也具有3个层面上的内涵: 首先,网络文化表现为一种自由、民主、平等的网络精神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这些道德、价值、审美等方面的内在心理因素是各种网络文化形式中最基础、最根本的东西。简言之,就是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新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文化有制度层面的内涵。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网络制度既包括基于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各种网络协议,也包括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对网络使用行为的规范。 最后,网络文化也有外化的物质形态。这也是网络文化最初级的形态,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本身。当计算机和网络的硬件和软件为人们开创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这些外化的物质就和它们提供的可能性一起,成为新媒介文化的组成部分。 网络文化研究在西方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沉稳的学理探讨阶段。西方网络文化研究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网络文化的大众化阶段,以新闻界为主力,主要是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做描述性的研究;第二个阶段称为网络文化研究阶段,具有各种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开始介入网络文化研究,其关注的焦点是“虚拟社区”和“在线身份识别”;第三个阶段是网络文化批判性研究阶段。网络文化研究扩展到4个领域——网络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关于电子空间的话语方式、使用网络的障碍和网络空间的界面设计,以及这4个领域间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关系。 第一阶段:描述性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美国的一些主要报刊开始就互联网、网络空间和“信息超高速公路”等话题展开探讨,一些专门的连线记者和早期的网络使用者撰写了许多文章。他们的研究一般都只是描述性地介绍网络及网络文化一些基本常识,对网络文化的形态、作用等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早期研究受到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经常发出类似反乌托邦或乌托邦式的咆哮,关于网络文化的好坏之争贯穿始终。这一阶段的

论网络文化的法律调整(一)

论网络文化的法律调整(一)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法律调整民法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法律的规制和保障。正当的网上言论自由,必须受到充分和有效的保护。目前法无明文禁止和许可的特殊社区,其合法与否,需加以探讨。网上政务公开,应当成为政府的法定义务。法律难以阻碍网络文化扩张。法律要制止对网络文化的不当干预。 网络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法律的调整当然不可或缺,却也不可避免地有些手足无措。法律对网络文化的作为和规制,自然成为法学领域一个崭新的课题,“网络文化法”作为法学学科1个子部门步入前台,也呈必然之势。 在互联网兴起之初,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就已经被发觉,比如网际欺诈、信息滥发和网上狂言等现象1]。目前,针对一些具体问题也有所关注,比如就网络政务公开,有论者指出政府网站的“网八股”问题,实际上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不负责任,到处害人2]。在法学领域,学界对网络文化的法律规制进行了研究,有论者提出法律规制是保障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主导型路径3]。 一、网络文化法的内涵和定位 网络文化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交流为核心。它以计算机及其连结网络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技术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活动领域和思维理念。网络文化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4]。 网络文化缘起于黑客文化和吉布森等人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黑客最初是一群无组织的编程迷。大约在1959年左右,MIT(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就出现了第1批黑客,还提出了所谓“黑客伦理”:反对集权和权威主义,强调人们拥有绝对的信息自由和使用计算机的权利,主张利用计算机过上更好的生活。1970后随着微机的出现,黑客多为通过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网入侵和破坏计算机与网络的个人,黑客文化被视为反文化。在吉布森等人的科幻小说中,赛博朋克、电子人和能够形成交感幻觉的网络空间等假想物本用于反讽信息技术的发展,但却对网络空间和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网络文化的内涵早已超越了黑客文化和科幻小说中的赛博朋克的范畴,发展为一种与计算机媒介通信和在线交流相关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不仅包括与网际行为有关的规范、习俗、礼仪和特殊的语言符号形式,还包括网际欺诈、信息滥发和网上狂言等现象1]。网络文化见之于客观的具体表现主要有:网上新闻、电子邮件、网上视听、网络游戏、网上社区、网上聊天和网络学堂等。与许多新生事物类似,网络经历了爆炒之后的衰落,迷茫之中的探寻之后,终于以相对冷静的姿态占据或者搭建了社会舞台中不可或缺之1景。网络文化也从数年前“新人类”的时尚休闲方式,演变成为民众日常工作、学习和交往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和载体,乃至许多政界人士重视的传播平台。 网络空间的出现改变着社会生活,它同时也对作为人类社会维系规则之一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着具有虚拟性、全球性和即时性的全新网络空间,旧的法律已经不能有效地解决其间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一种新的法律制度——网络法律开始应运而生5]。具体到文化视域考察,学界已认识到网络文化在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由于传统过滤技术的弊端、一些网络行为的危害以及网络相关法律的缺失等原因,有必要对网络文化加以法律规制3],网络文化法日渐成为1种社会需要。所谓网络文化法,就是指调整网络文化的传播、运营和调控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不是指以此冠名的法典,而是学理上的1个统称,其在事实上是散见于其他有名法律的。与其他法律并无二致:网络文化法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网络文化的蓬勃发展,客观上当然需要法律的调整,但不仅仅是规制,更重要的是促进、支持和保障,这是时代赋予网络文化法的历史使命。网

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综述

综 述 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研究综述 向英明 (中南大学图书馆 长沙 410083) 摘 要 对近年来学术界、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网络文化,从概念的界定、特点、价值、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负面效应、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文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回顾。 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文化 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网络文化成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这些关注构成了学术界关于文化研究的一大亮点。本文对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学术界人士参与讨论这个问题。 1 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 网络文化 是什么?这是人们在研究网络文化的时候碰到的第一问题。厘清网络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专家们普遍认为,网络文化的概念虽然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应该如何科学、准确地界定,仍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关于 文化 的界定,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人们还来不及对网络文化做出更深入地思考。即使如此,许多学者仍从自身对网络文化的理解,以不同的视角对网络文化的概念作了界定。 李仁武副教授在 试论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文中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互联网作为 第四媒体 所进行的教育、宣传、娱乐等各种文化活动;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同人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 1 臧学英在 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 一文中对网络文化作了这样的界定;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2 万俊人则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 3 翁寒松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文化 一文中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是:数字化生存已日益成为我们的主流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化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其形式和内容自然会发生某些 变异 ,自然要大量地体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特征,因而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征的网络文化,广义地说就是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 4 郭良把网络文化界定为 由于电脑网络的应用和普及而给人们带来的新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及其形成的观念和行为上的特征 。 5 而李贤民教授和匡文波博士认为,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以上几种界定,不仅文字表述上有差异,而且在实质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反映了大部分学者对网络文化的理解是不同的。关于网络文化的内涵界定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6-7 2 关于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哪些特点?对此,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匡文波博士认为,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融合而生成的新型文化,网络文化是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表现在:(1)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2)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文化;(3)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4)网络文化具有交互性;(5)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 8 傅治平教授对网络时代的文化范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给文化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界面,将使文化范式发生剧烈的改变,这种新的文化范式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的兼容。现实文化是指人类一切习惯、 35 2004年第1期(No.1.2004) 图书馆(Library)

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网络文化及其影响 一、网络文化发展的前提——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1)开放性和共享性指向一切在网络世界中传播的文化信息,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与共享。互联网的开放性带来了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互联网用户可以借助于网络,自由地占有近乎无限的文化资源。网络文化的供应没有配额,不受数量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这种开放性与共享性是网络技术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2)与报纸、书本等传统媒介相比,网络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双向互动性和信息流动性。这种互动一方面表现在人与机器的互动,电脑以日益人性化的界面、对话框、提示语言等,实现与使用者的互动;互动性体现为人与人的交流互动。每一个网民不仅仅是网络资源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这种交流中会创造新的文化信息,每一个身处网络世界的人都在不由自主地参与和推进网络文化的建设。通过网络分布子全球各地具有共同爱好的人们都可以相互联系,人与人交往的限制大大减少了。 (3)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是指人们借助各种网络软件和多媒体界面,通过自身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和无止尽的再生能力在网上创造出一个“社区文化。” 在网络世界中“现实”与“虚拟”是模糊不清的,一方面人的主体意识在网络世界中得道前所未有的张扬,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永远依附在网络这个物质形式和空间状态中,面对庞大的网络世界,人们会在精神上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渺小感和无助感,每个人都只能是网络文化的一员,再也难以游离出这样一个庞大的新型的文化空间,也难以摆脱网络语境。网络的强大与人们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会使人产生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化,而这种精神异化带来的人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对峙,将成成灰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构成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悖论。 (4)网络文化的无序性表现在网络文化信息发布具有高度的自由性与随意性,缺乏有效的真伪识别和质量审核,导致网络文化信息良莠不齐,既有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又混杂着大量的信息“污垢”和信息“垃圾”。网络信息所出的网站、网页的推陈出新,网络信息自身的更新,使得网络信息从形式、内容到地址都具有极强的动态性;信息取舍的网状型因用户的现实需要和随意组合而产生,这种非线性的杂乱编排,最终造成网络信息用户界面、检索方式的各不相同,表现出网络信息的无序性特征。导致的结果就是:离散式、草根式的网络文化个体的文化生产和传播的无序性,会给现实有序的文化生产、传播带来极大的冲击。(5)网络文化的“新”值得是网络文化的基础啊——信息技术是全新的,传播方式是全新的,行为方式是全新的。但是从继承性来说,网络文化的无法回避对传统、既有文化的继承,创造网络文化的人也不可避免要受到传统、既有的文化影响,传统、既有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文化形态等都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烙印,在进行新文化创造时,这些固有文化影响还是会显现出来。 同时,由于互联网快速的传播功能和巨大的储存功能,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网站不断涌现,一大批数字化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网络世界广泛流传,网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网络文化的创新性还表现在在网络世界中,人们认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都得到了全面的更新,知识总量迅速膨胀。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说网络

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

网络文化的构成及认识路径 彭兰 尽管已有很多研究者对于网络文化做出了自己的界定, 但对于网络文化, 要做出一个简单的定义, 是很困难的。网络文化的研究, 其目的不是要在网络中划出一个圈, 指出哪些对象属于或不属于网络文化的范畴, 而是要从文化的角度揭示网络中所有活动与现象的社会意义, 包括短期的和长期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因此, 要全面认识、分析网络文化, 更重要的在于找到认识网络文化的角度与路径。 网络文化的构成层面 要认识网络文化, 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 这包括:网络文化行为: 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 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 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 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网络文化产品: 这既包括网民利用网络传播的各种原创的文化产品, 例如文章、图片、视频、动画等, 也包括一些组织或商业机构利用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 网络文化事件: 网络中出现的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事件, 它们不仅对于网络文化的走向起到一定作用, 也会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网络文化现象: 有时网络中并不一定发生特定的事件, 但是, 一些网民行为或网络文化产品等会表现出一定的共同趋向或特征, 形成某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精神: 网络文化的一些内在价值取向与特质。目前中国网络文化精神的主要取向表现为: 自由性、开放性、平民性、非主流性等。但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渗透程度的变化,网络文化精神也会发生变化。 网络文化产业: 网络文化具有文化产业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它不仅是文化产业的增长点与制高点, 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变革的力量。 网络文化制度: 网络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也会在社会制度层面反映出来。网络文化所推动的制度发展、变化甚至变革, 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体现。 网络文化秩序与格局: 网络文化具有复杂的主体构成, 由文化的生产、消费、管理、应用等多种主体间形成的关系与秩序, 不同国家、民族、阶层、群体文化的相互关系与态度, 也是网络文化的重要构成层面。 不同层面的网络文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网络社会景观。研究网络文化, 有时需要从以上层面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有时又需要将这些不同层面的认识综合起来、统一起来。

当前网络文化低俗化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

当前网络文化低俗化的表现、成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网络作为一种走在世界前列的产业,因此它所带来的影响是我们始料未及的,网络文化低俗化作为其中的一种影响着我们。然而,它的表现和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要全民行动,从政府管理、网站自律、社会监督、全民素养提升等几方面, 建立抵制网络低俗内容的长效管理机制, 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建立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关键词:网络低俗文化;表现;成因;对策 从远古时候人类的符号、实物文化到后来人类开始出现的文字文化;从古战事烽火传递到现在这个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可以看出人类历史上的文化是不断向前演变和发展的。不可否认,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它不同于传统的文化,网络文化没有时间、地区、国家等的限制,它涉及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生活、体育和娱乐等各个方面,布满互联网时代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出现和存在以及发展,也正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方便。然而,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中一种就是网络低俗文化今天我从个人角度,浅谈一下关于网络低俗文化的看法(主要包括网络文化低俗化的定义及表现、成因与对策)。 一、网络低俗文化的定义及表现 1、网络低俗文化的定义 网络低俗,“网络低俗文化”的简称,即网络上发布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宣扬血腥暴力、凶杀、恶意谩骂、侮辱诽谤他人的信息;容易诱发青少年不良思想行为和干扰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内容,包括直接或隐晦表现人体性部位、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污辱性的图片、音视频、动漫、文章等,非法的性用品广告和性病治疗广告,以及散布色情交易、不正当交友等信息;侵犯他人隐私的内容,包括走光、偷拍、露点,以及利用网络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的信息等;违背正确婚恋观和家庭伦理道德的内容,包括宣扬婚外情、一夜情、换妻等的信息。 2、低俗文化的表现 现如今,网络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们生活在网络提供的新的空间与环境中,不免会有深深的不安与忧虑。很多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它在创造着新的创作方向、文化方式、传播途径的同时,也无可厚非的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文化的低俗化。这种现象尤其是以网民自主发帖为主的网络社区中,例如论坛BBS、博客、微博客、QQ群等存在大量庸俗、低俗等的内容,主要是以视频、语言、图片等的方式发表的一些暴力、淫秽、恶意侵犯他人隐私、虚假等的内容,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新事物的文化品位,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低俗文化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1、根据网络谣言或恶意诽谤,报道低俗新闻;2、大肆炒作违反社会公德、违背公共秩序的新闻;3、报道商家和名人庸俗炒作行为。例如因为一系列雷人言论在网络上一路走红的“凤姐”。罗玉凤是重庆綦江人,被人称为“凤姐”。她自称懂诗画、会弹琴,精通古汉语,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社会心理学者韦志中教授认为,凤姐是典型的病态型自恋人格。一个自我认同有病态的人,可能是两个极端的表现:一种是过分贬低自己;一种是过分夸大自己,凤姐属于第二种。她会继续活在自我建构的自怜的环境中,由于当下人们爱猎奇,她还会吸引一些人的眼球一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之后,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尽管没有人关注了,她还会继续“建构”;另一种是终于有一天她所建构的自恋的大厦会倒塌,自我也就崩溃了。所以,她是一个悲剧人物。我们要做的只有抵制这类低俗的炒作方式,只有全民行动,凤姐这类的物才能消失。

中国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中国网络消费者的特征 ——关于网络消费者市场阶层的调查 网络消费者是指通过互联网在电子商务市场中进行消费和购物等活动的消 费者人群。消费者因为感情动机,理智动机,信任动机,商品价格或是受到商品特性及质量的影响而选择进行网上购物。 然而,网络消费面对着不同的人群,目前,我国网络消费者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男性网民居多;年轻人是网上消费的主流;具有较低文化水平的网民增加较快;中低收入者所占比重可观。网络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表现出来的消费心理有理智求实的心理,追求物关价廉、时髦奇特、时空便捷的心理,孩童化消费和从众心理等。 网络用户是网络营销的主要个体消费者,他们的购买行为决定了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要做好网络市场营销工作,就必须对网络消费者的群体特征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网络消费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近代,由于工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方式的发展,使消费者的个性被淹没于大量低成本、单一化的产品洪流之中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计算机网络交织的世界,消费品市场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范围全球化、产品的设计多样化,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消费准则,整个市场营销又回到了个性化的基础之上。没有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小的消费市场,个性化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 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个性消费使网络消费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对于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因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即便在同一需求层次上,他们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为网络消费者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国别、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因而会产生明显的需求差异性。 消费的主动性增强。在社会化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对消费的风险感随着选择的增多而上升。在许多大额或高档的消费中,消费者往往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或许这种分析、比较不是很充分和合理,但消费者能从中得到心理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感或减少购买后产生的后悔感,增加对产品的信任程度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消费者与厂家、商家的互动意识增强。 追求方便的消费过程。在网上购物,除了能够完成实际的购物需求以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还能得到许多信息,并得到在各种传统商店没有的乐趣。今天,人们对现实消费过程出现了两种追求的趋势: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程度高的消费者以方便性购买为目标,他们追求的是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而另一部分消费者,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他们希望通过消费来寻找生活的乐趣。今后,这两种相反的消费心理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理性化。网络营销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消费者会利用在网上得到的信息对商品进行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网络文化特征及其影响1

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影响 数字化是当今的时代特征,尼葛洛庞帝写的那本风靡世界的《数字化生存》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未来数字化世界的奇妙图景。我们正生存在数字化世界中,正如尼葛洛庞帝说:“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不管愿意或不愿意,我们都不能选择,因为人类正面临数字化的生存这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 具有数字化特征的互联网地飞速发展,使互联网本身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媒体,网络已经成为普通大众的另一个活动空间:从“网络恶搞”到“火星文”风行,从“人肉搜索”到“全民偷菜”,从“贾君鹏事件”到“QQ360之战”……借助网络工具,人们在虚拟空间内上演了一幕幕的文化狂欢节,这些只是网络文化中的很小一部分。网络文化的诞生,不仅为人类文化增添了又一朵奇葩,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重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芸芸大众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部分。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的含义在学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狭义地说,是指与网络时代相关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广义地说,网络文化史指网络时代所代表的新的文明成果与状态总和。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文化,是技术与文化的联姻,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新型文化并存的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网络文化既是具有现代文化精神的技术,同时也是具有现代技术特质的文化。从网络文化的技术和文化层面看,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技术特性 网络文化的技术特性是从网络的视角来看网络文化,主要是一种形式上的关注,侧重于技术性特点。 1、具有技术依赖性。网络文化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 以上网者为主体, 以虚拟的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 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对于电脑来说任何信息只有以数字的形式出现, 它才能予以识别、理解和处理。可以说, 人类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哪一种文化像网络文化这样如此依赖于技术手段。 2、存在形态的虚拟性。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可以用文字和图片虚拟出一个现实空间,有商店、学校、医院、社区等等。虚拟并不等于虚无,它是人类在网络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实践活动,用互不见面通过网络的间接的“人机交流”代替了面对面的直接的“人际交流”,是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3、开放迅捷性。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传播载体, 如果互联网是封闭的, 只允许少数人上网和使用, 那么网络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就网络文化的信息使用来说, 网络空间是一个任意存取的环境, 是思想自由交流的场所。互联网可以实现瞬时传输,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在网络上能迅速形成一种文化风向。 4、交互和共享性。多媒体为交互与共享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在网络环境下, 互联网技术使“在线”的每个受众都同时具有双重身份, 即既是信息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