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效率管理)讲求方法提高效率

(效率管理)讲求方法提高效率

(效率管理)讲求方法提高效率
(效率管理)讲求方法提高效率

讲求方法提高效率

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练习二十四第十四题(教材第108页):

W老师:谈话法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全班同学喜欢不同季节的人数。

接着教师从第一组第一排同学问起:你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喜欢?教师逐一提问,学生逐一回答,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的统计表格内用“正”字法一个学生加一划。全班69名学生,教师问了69次,写了69划。算下来足足用了12分钟,接近一个课时的三分之一时间。

Z老师:(教师投影四个季节图片,学生欣赏后)你们能说说我们班上喜欢什么季节的人最多?

生1:我认为是喜欢春天的人数量最多。

生2:我觉得是喜欢秋天的人数最多。

生3:我猜测应该是喜欢冬天的人数最多。

Z老师:有的同学说喜欢春天的人数最多,有的同学说喜欢冬天的人数更多,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个季节的人数最多呢?

生1:我建议喜欢春天的同学站一排,喜欢夏天的同学站一排,喜欢秋天的同学站一排,喜欢冬天的同学站一排。

生2:我认为这种办法很麻烦,我们可以先统计各小组喜欢各个季节的人数。在纸上写出这四个季节,然后各小组用画

正字的方法去统计。再将各小组合计起来,就是全班喜欢各个季节的人数情况。

Z老师:你们觉得这种办法怎么样?

生:很好。

Z老师:这个同学聪明,提出这么好的一个办法,那我们就以画正字的方式去记录本班同学喜欢各个季节的人数。

①小组长统计喜欢各个季节的人数。

②老师收集各小组数据,小组汇报老师用画正字的形式记录喜欢各个季节的人数。

关于“统计”的教学问题

在一年级下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的基础上,本册教材编排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对于该内容的教学,我们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这个角度来认识和分析。

小学生的统计观念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二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做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三是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对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统计观念则主要包含前两个层次,故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探索统计的方法和体会统计的作用。

首先,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记录数据的过程,

感受统计的现实意义。在根据数据绘制统计图的时候,学生会发现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从而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教学时,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或小组交流画图的方法,然后再总结归纳出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图的画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可能会进一步提出“1格表示2个单位,则半格就表示1个单位”“数据很大时,还可以用1格表示3个单位、4个单位……”这样一些闪烁思维火花的推断。教学时有的老师考虑到“以1当5,以1当10”等内容后面的教材还有安排,故不愿意让学生对本册结论作进一步的拓广,我们认为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这些推断进行适当分析,但不要求学生掌握。“以1当2”与“以1当5,以1当10,以1当n”在思维的链条上是前环扣后环的关系,处理问题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其次,应加强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让其逐步学会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相应的决策和预测。如统计显示本班喜欢跳绳的同学比喜欢踢毽的多,则我们在采购体育用品时,跳绳就应多买些;某停车场停放了21辆小汽车,4辆面包车,则说明该地区小汽车的拥有量比面包车高;等等。

“统计”教学实录与反思

执教:江西省遂川县新江中心小学邹庆兰

评析:江西省遂川县教育局教研室邓园生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教学难点: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实录:

一、激趣引入、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

师:老师今天很高兴,带了点礼物想送给大家,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生:想。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礼物?(出示动物卡片)生:是一些小动物。

师: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能告诉老师喜欢哪种动物吗?

生1:我最喜欢猴子。

生2:我最喜欢熊猫。

生3:我也最喜欢熊猫。

生4:我最喜欢马。

生5:我最喜欢鸭子。

……

师:从这个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生1:可以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喜欢猴子的有12人,喜欢熊猫的有14人,喜欢马的有8人,喜欢鸭子的有4人。生2:我还知道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喜欢鸭子的人数最少。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所收集的数据除了在统计表中表示出来,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

生1:用统计图表示。

生2:用涂格子的方法表示。

师:你们能教教老师怎样涂吗?(出示统计图)

猴子熊

马鸭

生: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喜欢猴子的有12人就要涂12格;喜欢熊猫的有14人,就涂14个格子;喜欢鸭子的有4人,就涂4个格子;喜欢马的有8人,就涂8个格子。

(教师在黑板上涂,涂到第7格。)

师:现在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呢?小组商量商量,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

(学生小组交流)

②学生合作交流尝试多种方法。

组1:我们组认为在马旁边的格子再涂5个格子,合起来刚好是12个格子。

组2:我们组认为现在格子不够了,就在上面再画5个格子合起来刚好是12个格子。

组3:我们组认为在图的下面画5个格子,这样合起来也是12个格子。

组4:我们组觉得一个格子表示1个人不够,就用1个格子表示2个人,涂6个格子就是12人,这样更方便一些。师:你们觉得哪种办法好?

生1:我们认为组4的方法好,这样不用涂那么多格子,可以节省时间。

生2:我也喜欢组4的方法,这样很方便。

生:……

师:既然你们都喜欢组4的办法,那我们就以这种办法去完成统计图。

③学生合作,动手操作完成统计图,并选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示,学生评论。

④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涂得非常好,当我们在遇到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或者是更大的数子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统计(板书课题)

⑤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师:刚才我们把统计图完成得非常好,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你能从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喜欢猴子的人数比喜欢熊猫的人数少2人。

生2:我知道喜欢鸭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知道喜欢猴子的和喜欢熊猫的一共有26人。

生4:我知道喜欢熊猫的人数最多。

生5:我知道喜欢熊猫的比喜欢鸭子的人数少6人。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学习得可认真啦!你们喜欢参加些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

师:谁来告诉老师喜欢参加些什么体育运动?

生1:我最喜欢跑步。

生2:跳绳。

生3:我喜欢打球。

生4:我也喜欢参加跑步这项运动。

……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书体育运动名称)

师:老师把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运动板书在黑板上,下面我们推举一位统计员上台以画正字形式统计我们班上喜欢各种体育运动的人数。

①学生自己报,统计员统计。

②汇报统结果。

③小组合作完成统计图。

师:同学们画得真好,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生1:我是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喜欢跑步的有12人,就涂6个格子;喜欢跳绳的有16人,就涂8个格子;喜欢打球的有10人,就涂5个格子。这样又好涂又好看。

生2:我也是按这样的方法来涂的。

师:你们能说说你从统计图中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喜欢跑步的比喜欢跳绳的少4人。生2:我从图中可以知道喜欢打球的比喜欢跳绳的少6人。生3:我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跑步的和喜欢打球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4:我知道喜欢跳绳的比喜欢打球的多6人。

生5:我知道喜欢跳绳的和喜欢打球的一共有26人。

生6:我从图中可以看出喜欢这三种体育运动的一共有多少人?12+16+10=38人。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统计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一种重要的数学知识,统计表和统计图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统计到的数据。通过看同时也可以依据统计出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如果收集的数据过大,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或更大的数去制作统计图。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课后请同学们

调查每个同学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把数据填写入统计表中,并把数据大小制作统计图。

反思:

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教师就从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导入新课,从“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哪种动物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当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过程在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设计学生课后自己实践,把收集的数据按不同的单位制作统计图,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纵观整节课,教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