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IEC 电线电缆载流量

IEC 电线电缆载流量

IEC 电线电缆载流量
IEC 电线电缆载流量

铜芯电线电缆载流量标准

前言

本标准译自国际电工委员会建筑物电气装置第五部分的第523节载流量,标准号为 IEC 60364-5-523 1983年。

改革开放以后,公共事业和住宅建设发展迅速,家用电气设备和其它用电设备日渐增多。但不可忽视的是在每年发生的火灾中,电气火灾也呈上升趋势。在短短的几年中,电气火灾比例增长一倍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电缆电线的绝缘损坏、过热自燃、接触不良、电缆单相接地和相间短路等故障引起的。因此,如何科学的合理的使用电缆电线,准确地选择电缆电线的载流量,合乎规范的进行管理维护,至为关键。

由于目前尚无1000V以下的电缆电线载流量的国家标准,而此部分电缆电线的使用最为量大面广,有鉴于此,全国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提出编制标准计划,上报国家技术监督局,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60364-5-523标准等同采用为国家标准(我国电缆电线符合IEC电缆电线制造标准)。

全国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同国际铜业协会现将IEC 60364-5-523标准有关铜芯电缆电线载流量的标准先行成文,提供设计、生产、施工安装、质检、运行和管理等各界参考。

国际电工委员会已于95年开始对1983年版载流量标准进行修订,现已进入最后批准阶段。经过对二者的详细比较,有以下这些情况和变化告知读者:

1. 适用的电压范围更改为交流1KV和直流。

2. 删除了铜芯1.0mm2和铝芯1.0mm2、1.5mm2的电缆电线载流

量。

3. 载流量基本没有变化,个别变化不超过7%。

4. 电缆电线的品种和温升限值没有变化。

5. 增加了土壤热阻率不为时的修正系数。

6. 表中的电缆电线敷设方式原用文字说明的部分改为示图。

7. 表52-E4、E5中取消无孔托盘的载流量数据。

8. 对条作了以下修改:

(1). 仅仅三相导体有负荷电流且平衡时,4芯、5芯电缆可

有较大的载流量;

(2). 当三相负荷不平衡时,中性线电流引起的温升将被相

线电流减少的发热所抵消。在这种情况下,导体截面应

按最大相线电流选择;

(3). 在中性线有负荷电流,而相线电流不作相应减少时,

当中性线谐波电流大于10%,中性线截面不应小于相线

截面。较大的谐波电流校正系数见附录C。

9. 增加并联导体达到负荷电流分配平衡的一些要求。

国际铜业协会(中国)

全国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1998年12月

国际铜业协会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推广和促进铜使用的非赢利性国际组织。现有正式会员二十九个,代表着世界精铜产量的80%,其协作成员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和铜合金加工企业。国际铜业协会负责制定方针政策、长远规划和资金分配方案,使得促进铜使用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开展。除了在美国纽约的总部外,国际铜业协会在伦敦、圣地亚哥、北京、新加坡、孟买和上海设有地区代表处。国际铜业协会的项目是通过地区代表处和21个独立的铜发展中心以及一些生产厂家来具体实施的。项目的重点集中在主要的铜最终使用上:用于电力和信息传输的电线电缆,用于供水的管道系统,用于建筑内外设计和装修的产品以及工业应用和汽车应用等。国际铜业协会支持有关铜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科学研究。国际铜业协会向各国的政府部门提供制定有关铜和铜合金的政策及法规的相关依据和建议。

国际铜业协会在北京和上海设有代表处。在电能效益、建筑导线、铜水管的应用、新型汽车散热器等方面进行着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参与。

国际铜业协会北京代表处愿同各界人士合作,更好地为铜工业和整个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目录

建筑物电气装置第五篇:电气设备的选择和安装

第52章:布线系统

第523节:载流量

52.布线系统

523.载流量

引言

本节规定的要求是用来在正常工作情况下,以电流持续期间产生的热效应为条件,提供导体和绝缘的合理寿命。其它方面的考虑也影响导体截面积的选择,诸如电击保护(见第41章)、热效应保护(见第42章)、过电流保护(见第43章)、电压降(见第52…节)及导体所连设备的端子温度限值等方面的要求。

目前,本节只涉及标称电压不超过1kV的非铠装电缆。

一般要求

正常运行时任何导体电流持续期间承载的电流必须使表52-A中所列的相应温度限值不被超过。电流值必须按照分条款选择,或按照分条款确定。

注: 1.表52-A中列出的导体最大允许温度取自有关的IEC出版物。表52-C1至52-C4及52-C9至52-C12中的数值均据此温度得出,并在这些表上注明

该温度。

2.对于矿物绝缘电缆,根据电缆的额定温度、电缆端头、环境条件及其它

外界影响条件,允许采用较高的连续运行温度。

如果非铠装电缆的电流不超过选自表52-B1、52-B2及52-C1至52-C12的相当值,并按照表52-D1、52-D2及52-E1至52-E5的系数加以校正,则可认为满足了分条款的要求。

注: 1.考虑到各国家委员会可能希望将本节各表改写成简化形式,供其国家规程使用。一种可行的简化方法举例示于附录A。

2.适用于较小装置经常使用的和适用于按回路设计电流及按过电流保护电

器的类型及其标称电流进行电缆规格选择的简化表在考虑中。

3.本节各表所列数值适用于非铠装电缆,是根据IEC出版物287:《电缆的

持续额定电流的计算(负荷率100%)》所述方法推导出来的,并使用了IEC 出版物502:《额定电压1kV至30kV挤压型固体介质绝缘电力电缆》中规

定的量值,采用的电缆电压为1kV以下,导体电阻为IEC出版物228:《绝

缘电缆的导体》中所列数值。电缆构造(例如导体截面的形状)上已知的

实际变化和制造公差导致合理的电缆尺寸的离散,从而导致每种标称导体

规格载流量的离散。表列载流量的选用已安全地计入这种数值的离散,当

于导体截面积绘制截流量曲线时,诸点均位于一平滑曲线上。

4.对于导体截面等于或大于25mm2的多芯电缆,不论是圆形导体或是异形

导体都是容许的。表列数值是按异形导体的尺寸推导出来的。

载流量的合理值可按IEC出版物287中所述确定,或由试验确定。不论哪一种情况,都需计及负荷的特性,而对于埋设的电缆,还需计及土壤的有效热阻。

环境温度

所采用的环境温度值是考虑中的电缆或导体未带负荷时的周围介质的温度。

按照本节各表选定载流量值时,采取如下参考环境温度:

——对于空气中的电缆,不论其敷设方式:30℃

——对于埋设的电缆,不论是直埋在土壤中或是在地中导管内:20℃

使用本节各表时,如导线或电缆敷设地点的环境温度与上列参考环境温度不同时,必须将表52-C1至52-C12中所列的载流量值乘以表52-D1和52-D2中规定的相应系数,但对于埋地的电缆,如果土壤温度每年只有几个星期超过23℃,则不需校正。

注:对于空气中的电缆和导线,在环境温度偶尔超过参考环境温度的地方,无需校正所采用表列载流量的可能性在考虑中。

表52-D1和52-D2所列的校正系数没有计入可能出现的日光或其它红外线辐射引起的温度上升。在电缆或导线遭受这种辐射的地方,载流量必须按IEC出版物287所规定的方法予以推导。

土壤热阻率

对于在地中埋设的电缆,本节表列载流量是按土壤热阻率为确定的。当土壤种类和地区位置不明时,采用此值作为全球性使用的谨慎的数据,被认为是必要的(见IEC出版物287的附录A)。

在实际土壤热阻率高于的地方,必须适当地降低载流量或者将紧靠电缆周围的土壤以较合适的物料替换。这些情况通常见于很干燥的土地环境。

注:对于在地中埋设的电缆,本节表列载流量只用在建筑物内和建筑物周围的线段。对于其它装置,经调查研究能确定相应于所载负荷的较精确的土壤热阻率时,载流量值可用IEC出版物287中的计算方法推导。

多回路成组

表52-B1内的敷设方式A至D

表52-C1至52-C6所列载流量指的是由下列根数导线组成的单回路:

——两根绝缘导线或两根单芯电缆,或一根双芯电缆;

——三根绝缘导线或三根单芯电缆,或一根三芯电缆;

同组安装更多的导线或电缆时,必须乘以表52-E1至52-E3中规定的校正系数。

注:成组校正系数是在所有带电导线在负荷率100%时持续稳态运行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如果装置运行条件导致负荷率小于100%,可采用较高的校正系数。

表52-B2内的敷设方式E和F

表52-C7至52-C12所列的载流量与敷设参考方式有关。

当原回路或成组回路敷设在托盘、线夹及类似物上时,单回路和成组回路的载流量应按表52-C7至52-C12中所示的电缆在自由空气中的不同排列方式,乘以表52-E4和52-E5所列的敷设和成组校正系数。

分条款和的注:

1.成组降低系数是依各种导体规格、电缆类型和采用的敷设条件的平均值计算出来的。注意每一表下面的附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更精确的计算。

2.成组校正系数是假定该组各回路电缆负载相同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当成组内

包含不同规格的电缆时,应注意较小电缆的电流负载。如果根据已知的运行条件,某一电缆的预计承载的电流大大小于其成组的额定值,为了取得成组内其余电缆的计算系数,此电缆可以忽略不计。

有载导线根数

一个回路内要考虑的导线根数是那些承载负荷电流的导线根数。在可以假定多相回路中导线承载平衡电流时,就不需考虑其中性线。因此,表列三根导线的载流量适用于带中性线的三相平衡回路的导线;在此等情况下,四芯电缆的载流量和每相导体截面积与之相同的三芯电缆一样。

在中性线承载电流,而相线负荷不作相应降低时,回路电流额定值的确定应考虑中性线。

注:例如,这类电流可能由三相回路内大量的谐波电流引起。

只作为保护线(PE线)的导线不应被考虑。PEN线应按中性线一样考虑。

并联导线

在系统的同一相或同一极内并联两根或更多导线时,应采取措施

以保证并联导线平均分担负荷电流。

沿路线敷设条件的变化

布线路径中各部分冷却条件不相同时,载流量的确定应适合路径中条件最不利的部分。

各表总注解:

1. 表列载流量适用于固定的电气装置通常使用的绝缘导线和电缆的类型以

及敷设方式。表列载流量系指持续稳态运行(负荷率100%)的直流电流或标称频率50Hz或60Hz的交流电流。

2. 表52-B1分项列举与载流量对应的参考敷设方式。其它敷设方式被并入

这些参考方式,因这些敷设方式被认为也能安全地使用同样的载流量。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国家的国家规程都需采纳所有这些规定。

3. 表52-B2列出了按参考敷设方式选择载流量的表号,以及参考方式与参

考敷设方式不一致时查阅的表号。

4. 为了方便,在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地方,表52-C1至52-C12中的载流

量可用简单公式根据导体规格算出。这些公式及相应系数见附录B。

表52-B1 敷设方式A至D一览表

敷设方式A至D一览表

绝缘导线穿

管敷设在绝缘墙内A

—多芯电缆

直敷在绝缘墙

—绝缘导线

穿管敷设在封

闭地沟内

—多芯电缆

穿管敷设在绝

缘墙内

5

2

-

C

1

A

5

2

-

C

3

A

5

2

-

D

1

5

2

-

C

2

A

5

2

-

C

4

A

5

2

-

D

1

——

5

2

-

E

1

绝缘导线穿管敷设在墙上B

—绝缘导线

敷设在墙上槽

盒内

—绝缘导线

穿管敷设在通

风的楼板地沟

—绝缘导线、

单芯或多芯电

缆穿管或穿导

管敷设在砌体

5

2

-

C

1

B

5

2

-

C

3

B

5

2

-

D

1

5

2

-

C

2

B

5

2

-

C

4

B

5

2

-

D

1

——

5

2

-

E

1

表52-B1(续)

参考敷设方式具有相同载流

量的其它敷设

方式

表号及栏号

P V C绝缘XLPE/EPR绝缘矿物

单回路额

定值

单回路额

定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多芯电缆敷

设在墙上 C —单芯电缆

敷设在墙、楼板

或天花板上

—多芯电缆

直敷在砌体内

—多芯电缆

敷设楼板上

—单芯电缆

或多芯电缆敷

设在开启或通

风的地沟内

—多芯电缆

在槽盒内或穿

管敷设在空气

中或触及砌体

敷设[数值乘以

(注1)]

5

2

-

C

1

C

5

2

-

C

3

C

5

2

-

D

1

5

2

-

C

2

C

5

2

-

C

4

C

5

2

-

D

1

5

2

-

C

5

7

5

2

-

C

6

1

5

5

2

-

D

1

5

2

-

E

1

多芯电缆敷

设在地中导管内D

—单芯电缆

敷设在地中导

管内

—单芯或多

芯电缆直埋在

地中(注2)

5

2

-

C

1

D

5

2

-

C

3

D

5

2

-

D

2

5

2

-

C

2

D

5

2

-

C

4

D

5

2

-

D

2

——

5

2

-

E

2

5

2

-

E

3

注: 1. 当电缆穿过不长于1m的作机械保护的线管或槽盒,且此线管或槽盒是在空气中或与砌体接触时,不需要降低载流量。在线管或槽盒与较大热阻率材料接触处,长度不应大于0.2m。术语“砌体”不是指隔热材料。电缆在隔热建筑材料内的载流量在考虑中。

2.当土壤热阻率的量级为·m/W时,本项对直埋电缆也能适用。当土壤热阻率低于

·m/W时,直埋电缆的载流量明显地大于敷设在导管内电缆的载流量。

表52-B2 敷设方式E、F及G一览表

敷设方式E、F及G一览表

参考敷设方式表号及栏号

P V C绝缘

X L P E和

E P R绝缘

矿物绝缘

成组校正系数和其它

敷设方式单回

路额

定值

环境

温度

系数

单回

路额

定值

环境

温度

系数

单回

路额

定值

环境

温度

系数

敷设条件

其它

敷设

方式

校正

系数两芯或多芯

电缆敷设在

自由空气中

与墙的间隙

不小于电缆

直径的倍

E

5

2

-

C

9

5

2

-

D

1

5

2

-

C

1

1

5

2

-

D

1

7

5

2

-

C

7

1

5

5

2

-

C

8

5

2

-

D

1

无孔托盘H

5

2

-

E

4

有孔托盘

J或

K

—梯架

—线夹、

挂钩

—悬挂在

吊索上

L

单芯电缆多

根紧靠敷设

在自由空气

与墙的间隙

不小于一根

电缆直径

F

5

2

-

C

9

5

2

-

D

1

5

2

-

C

1

1

5

2

-

D

1

7

5

2

-

C

7

1

5

5

2

-

C

8

5

2

-

D

1

无孔托盘M

5

2

-

E

4

有孔托盘

N或

P

—回路成

组在自由空

气中

—梯架

—线夹、

挂钩

—悬挂在

吊索上

Q

单芯电缆敷

设在自由空

气中,电缆之

间有间隙

至少一根电

缆直径

G 铜

5

2

-

C

9

5

2

-

D

1

5

2

-

C

1

1

5

2

-

D

1

7

5

2

-

C

7

1

5

5

2

-

C

8

5

2

-

D

1

———表52-B1和表52-B2中电缆敷设的注解:

1. 电缆穿管敷设在绝缘墙内:

该墙由防风雨的外强皮、保温层和具有10W/m2K传热系数的木料或类似木料

方式A的内墙皮组成。线管靠近内墙皮固定,但不一定触及。设想电缆的热量只通过内墙皮逸散。线管可以是金属的或是塑料的。

2. 电缆直敷在绝缘墙内:

与项1相似,只是以多芯电缆代替线管。

方式B 3. 线管敷设在墙面上:

固定线管,使线管与墙面之间的空隙小于线管直径的倍。

4. 电缆敷设在墙面上:

电缆的固定使电缆与墙面之间的空隙小于电缆直径的倍。

方式C 5. 电缆敷设在楼板或天花板面上:

与项4相似。电缆敷设在天花板上的额定值略小于(见表52-E1)敷设在墙

上或楼板上的数值。

6. 电缆直埋在地中:

电缆触及土壤敷设。表列载流量是指土壤热阻率为·m/W和埋深为

0.7m。

方式D 7. 电缆敷设在导管内:

电缆穿在与土壤直接接触的非金属导管内。表列载流量对应于土壤热阻率

为·m/W和埋深为0.7m。对于多芯电缆,如果电缆穿在金属管内,也

可以使用这些额定值。

8. 电缆在自由空气中敷设:

方式E、在此方式中电缆的支持方式不阻碍全部热量的逸散。宜计入来自太阳及其F及G它热源的热量。并注意不要阻碍自然的空气对流。实际上,电缆与任何邻近表面之间的间隙只要达到倍电缆外径,就足以允许采用适合于自由

空气条件的载流量。

方式H、9. 电缆托盘:

J、K、M、有孔托盘具有按规则布置的洞孔,以便于使用电缆固定螺丝。如果洞孔所N及P占面积小于表面积的30%,则该托盘应被视作是无孔托盘。

10.梯架:

该结构对电缆周围的气流产生最小的阻力,也就是说,电缆下面的支持金方式L属件所占的面积小于平面面积的10%。

及Q11.线夹、挂钩:

电缆支持件,它们沿电缆全长每隔一段距离支持住电缆,并且基本上容许

电缆四周的空气完全自由流通。

表52-C1 按表52-B1中敷设方式的载流量(A)

按表52-B1中敷设方式的载流量(A)

PVC绝缘/两根有载导体/铜

导体温度:70℃/ 环境温度:在空气中30℃,在地中20℃

注: 16mm2及以下规格是指圆形导体。较大规格的数值是指异型导体,所列载流量值可安全地用于圆形导体。

表52-C2 按表52-B1中敷设方式的载流量(A)

按表52-B1中敷设方式的载流量(A)

XLPE或EPR绝缘/两根有载导体/铜

导体温度:90℃/ 环境温度:在空气中30℃,在地中20℃

注: 16mm2及以下规格是指圆形导体。较大规格的数值是指异型导体,所列载流量值可安全地用于圆形导体。

表52-C3 按表52-B1中敷设方式的载流量(A)

按表52-B1中敷设方式的载流量(A)

PVC绝缘/三根有载导体/铜

导体温度:70℃/ 环境温度:在空气中30℃,在地中20℃

注: 16mm2及以下规格是指圆形导体。较大规格的数值是指异型导体,所列载流量值可安全地用于圆形导体。

104规约学习(非常好)

104规约(2002版)报文解析 1、 初始化 ● 主站发: 68 04 07 00 00 00 目的:给子站发请求链路状态命令。 子站回答:68 04 0B 00 00 00 目的:子站向主站响应链路状态。 子站回答:68 0E 00 00 00 00 46 01 04 00 01 00 00 00 00 00 目的:初始化结束。 2、 对时 时钟同步命令一般不在104中应用,因为网络路由的延时永远不定(随机),导致对时不准。 ● 主站发:68 14 2C 00 6A 00 67 01 06 00 01 00 00 00 00 E5 3F 00 0F 09 0C 04 目的:向子站发送对时报文。357 毫秒 16 秒 0分 15小时 9日 12月 4年 3、 总召唤 ● 主站发:68 0E 00 00 06 00 64 01 06 00 01 00 00 00 00 14 目的:向地址为01的子站发总召唤命令。 子站回答:68 0E 08 00 02 00 64 01 07 00 01 00 00 00 00 14 目的:子站响应总召唤。 子站回答:68 2D 0A 00 02 00 01 A0 14 00 01 00 01 00 00 00 01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目的:子站向主站以ASDU1方式连续上送全遥信,此为第一帧。 报文解析: 子站回答:68 2D 0C 00 02 00 01 A0 14 00 01 00 2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目的:子站继续上送全遥信的下一帧。

104规约报文详解(解剖麻雀_最快速掌握_强力推荐)

--------------------------------------------------------------------------------------------------------------------------------------------------------------------------------------------------------------------------------------------- IEC-60870-5-104:应用模型是: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物理层保证数据的正确送达,保证如何避免冲突。(物理层利用如 RS232上利用全双工) 链路层负责具体对那个slave的通讯,对于成功与否,是否重传由链路层控制(RS485 2线利用禁止链路层确认) 应用层负责具体的一些应用,如问全数据还是单点数据还是类数据等(网络利用CSMA/CD等保证避免冲突的发生) --------------------------------------------------------------------------------------------------------------------------------------------------------------------------------------------------------------------------------------------- 基本定义:端口号2404,站端为Server 控端为Client,平衡式传输,2Byte站地址,2Byte传送原因,3Byte信息地址。 --------------------------------------------------------------------------------------------------------------------------------------------------------------------------------------------------------------------------------------------- 注:APDU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整个数据)= APCI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固定6个字节)+ ASDU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长度可变) --------------------------------------------------------------------------------------------------------------------------------------------------------------------------------------------------------------------------------------------- APDU长度(系统-特定参数,指定每个系统APDU的最大长度)APDU的最大长度域为253(缺省)。视具体系统最大长度可以压缩。 --------------------------------------------------------------------------------------------------------------------------------------------------------------------------------------------------------------------------------------------- 【1个例子】 104报文分析 BUF序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R:68 1510 0002 001E 01 03 0001 0079 00 00 01 10 01 24 13 D2 0A 02分析的结果是I (主动上报SOE,主动上报是因为104是平衡式规约)报文头固定为0x68,即十进制104 长度15字节(不是6帧的,都是I帧) 发送序号=8【控制字节的解析10 00 02 00 ,发送序号:0010H/2=16/2=8】 接收序号=1 【控制字节的解析10 00 02 00 ,接收序号:0002H/2=2/2 =1】 0x1E=30 即M_SP_TB_1 带长时标的单点信息 01 -> SQ:0 信号个数:1 03 00 -> 传送原因:[ T=0 P/N=0 原因=3 | 突发] 01 00 -> 公共地址:1 79 00 00 -> 0x79=121 信息体地址: 121 01 -> 状态: 1 IV:0 NT:0 SB:0 BL:0 10 01 24 13 D2 0A 02 ->低位10 高位01,即0x0110=1*16*16+16=272 时标: 2002/10/18 19:36:00.272 --------------------------------------------------------------------------------------------------------------------------------------------------------------------------------------------------------------------------------------------- 每个字节都为unsigned char类型,如果是2个字节表示1个short型,则都是低位在前,高位在后。 --------------------------------------------------------------------------------------------------------------------------------------------------------------------------------------------------------------------------------------------- 【字节0】0x68即十进制数104,68做为BUF第0个字节,下面的说明依次向后排 --------------------------------------------------------------------------------------------------------------------------------------------------------------------------------------------------------------------------------------------- 【字节1】15即从字节2到最后的所有字节数(长度) --------------------------------------------------------------------------------------------------------------------------------------------------------------------------------------------------------------------------------------------- 【字节2、3、4、5】这4个字节是4个控制域,对应不同类型的格式(I帧、U帧、S帧),意义和格式都不相同

深入监控调试——报文详解

PLM 入门 V 1.0

目录 目录 (1) 版本信息 (2) 一、功能概述 (3) 二、通讯规约介绍 (3) 三、常用工具介绍 (4) 四、调试过程 (5) 4.1环境搭建 (5) 4.2运行调试 (5) 五、报文查看 (7) 5.1如何抓取报文 (7) 5.2以太网TCP104报文和串口IEC103报文: (8) 5.3串口M OD B US报文 (9) 5.4串口非标报文 (10) 六、报文实例 (11) 6.1报文实例-104上送遥脉报文 (11) 6.2报文实例-104上送遥测报文 (11) 6.3报文实例-104遥控报文 (12) 6.4报文实例-IEC103上送遥脉报文 (14) 6.5报文实例-IEC103上送遥测报文 (14) 6.6报文实例-IEC103遥控报文 (15) 6.7报文实例-IEC103压板投退报文 (16) 6.8报文实例-IEC103第一帧报文 (17) 七、实际问题分析 (17) 附A、安装包介绍 (18)

版本信息

一、功能概述 MCU801A,串口服务器,也叫做通讯管理机,在8000监控系统中作为子站(装置)和后台(8000监控)之间通讯的桥梁,起到规约转换的作用。 图1.1 监控抽象结构图 如上图所示,通过MCU,子站的数据可以上送到8000监控后台,监控后台的命令可以下达到每个子站。MCU主要在串口和以太网之间转换规约,主要涉及规约如下: 1、基于以太网的tcp104规约 2、基于串口的iec10 3、Modbus、自定义规约。 二、通讯规约介绍 通讯规约主要规定了通讯机制和数据帧的数据格式。 与我们的MCU相关的通讯规约主要有TCP104、IEC103、MODBUS,还有许多不规则的自定义规约。具体规约参考产品的规约说明文件。

104规约报文说明

主站与子站通过IEC60870-5-104规约通讯协议说明 目录 目录 (1) 前言 (1) 一、IEC60870-5-104应用规约数据单元基本结构 (2) 1.1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 (2) 1.2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2) 1.3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 (3) 二、IEC60870-5-104规约的过程描述 (5) 三、IEC60870-5-104规约源码分析(报文分析) (5) 3.1启动连接(U格式) (5) 3.2启动连接确认(U格式) (6) 3.3总召唤(I格式) (6) 3.4总召唤确认(I格式) (6) 3.5数据确认(S格式) (6) 3.6总召唤结束(I格式) (7) 3.7测试连接(U格式) (7) 3.8测试连接确认(U格式) (7) 3.9.遥信信息(I格式) (7) 3.9遥测信息(I格式) (10) 3.10 SOE信息(I格式) (11) 前言 根据全国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信标准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和最近出版的国标DL/T634.5.104:2002对104规约的参数选择做了如下说明: 1、采用端正101规约中的链路地址和短报文(指链路确认报文) 2、采用召唤一级数据 3、两个字节表示公共地址(站址) 4、两个字节表示传送原因 5、三个字节表示信息体地址 上述3、4、5点与上一次通讯协议具体说明有冲突,为执行国际国内标准,建议根据上述要求对报文做如下修改。

一、IEC60870-5-104应用规约数据单元基本结构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Application protocal data unit)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Application protocal control information)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Application protocal control unit) APDU=APCI + ASDU 1.1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 定义了启动字符、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长度规范、可传输一个完整的应用规约数据单元。 ●启动字符:68H(一个字节) ●长度规范:报文最大长度255字节,应用规约数据单元的最大长度为253字节,控 制域的长度是4字节,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最大长度为249字节。 ●控制域:控制域定义抗报文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的启动和停止、 传输连接的监视。控制域的这些类型被用于完成计数的信息传输的(I格式)、计 数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不计数控制功能(U格式)。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1.2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控制域定义抗报文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的启动和仃止、传输连接的监视。控制域的这些类型被用于完成计数的信息传输的 (I格式)、计数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不计数的控制功能(U格式)。

IEC104规约报文说明

IEC104规约调试小结 一、四遥信息体基地址范围 “可设置104调度规约”有1997年和2002年两个版本,在流程上没有什么变化,02 此配置要根据主站来定,有的主站可能设为1,1,2,我们要改与主站一致。 三、以公共地址字节数=2,传输原因字节数=2,信息体地址字节数=3为例对一些基本的报 文分析 第一步:首次握手(U帧) 发送→激活传输启动:68(启动符)04(长度)07(控制域)00 00 00 接收→确认激活传输启动:68(启动符)04(长度)0B(控制域)00 00 00 第二步:总召唤(I帧) 召唤YC、YX(可变长I帧)初始化后定时发送总召唤,每次总召唤的间隔时间一般设为15分钟召唤一次,不同的主站系统设置不同。 发送→总召唤: 68(启动符)0E(长度)00 00(发送序号)00 00(接收序号)64(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6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14(区分是总召唤还是分组召唤,02年修改后的规约中没有分组召唤) 接收→S帧: 注意:记录接收到的长帧,双方可以按频率发送,比如接收8帧I帧回答一帧S帧,也可以要求接收1帧I帧就应答1帧S帧。 6804 01 00 02 00 接收→总召唤确认(发送帧的镜像,除传送原因不同): 68(启动符)0E(长度)00 00(发送序号)00 00(接收序号)64(类型标示)01(可变结构限定词)07 00(传输原因)01 00(公共地址即RTU地址)00 00 00(信息体地址)14(同上) 发送→S帧: 注意:记录接收到的长帧,双方可以按频率发送,比如接收8帧I帧回答一帧S帧,也可以要求接收1帧I帧就应答1帧S帧。 68 04 01 00 02 00 接收→YX帧(以类型标识1为例): 68(启动符)1A(长度)02 00(发送序号)02 00(接收序号)01(类型标示,单点遥信)

药物临床试验常用表4 临床试验项目计划书样本资料精

临床试验项目计划书样板 阶段: 草案 批准 修正案批准 公司名称: 计划项目编号: 计划方案题目: 项目主管批准人: 姓名 签名 日期 项目管理经理 姓名 签名 日期 数据管理经理 姓名 签名 日期 目录 缩写和定义 1. 文件目的 2. 全球全球临床试验项目临床试验项目临床试验项目可可行性研究 3. 试验项目概述 4. 招募和应急计划 5. 交流计划 6. 标准操作规范标准操作规范章程章程 7. 系统使用和进展报告 7.1 系统使用 7.2 进展报告 8. 研究药物 9. 数据管理 9.1 数据管理流程图 9.2 数据处理和归类指南 9.3 数据库发布计划 10. 安全监督计划 11. 专业临床研究和服务组织管理 12. 监查员会议和培训计划 13. 研究者启动会议计划

1. 文件目的 本计划书是为了记录临床试验项目的细目安排和协议2. 全球临床试验项目可行性研究 试验项目可行性结果 试验项目可行性结果 按照国家或地区可行性报告总结,本临床试验研究是: 可行 不可行 有条件可行 如果不可行的话,请列出原因或有条件可行的的国家或地区的条件: 选择进行研究前研究机构实地考察的国家和地区 选择进行研究前研究机构实地考察的国家和地区 国家或地区 区域项目经理 项目监查员 选择研究机构数目 预计总受试者数 总计: 总计: 全球试验项目可行性统计 全球试验项目可行性统计 按照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提供的反馈信息,筛选 淘汰率预计为多少(%)? 按照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提供的反馈信息,招募 速率预计为多少(受试者/研究机构/月)? 按照批准试验方案书的计划日期,试验药物的可供期和药政批准日期,项目招募日期可预计在: 第一位受试者签署知 情同意书的预计日期 最后一位受试者签署 知情同意书的预计日期 按照批准试验方案的计划日期,试验药物的可供期和药政批准日期,国家和地区启动可预计在: 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 启动预计日期 最后一个国家和地区 的启动日期 按照国家和地区的反馈,招募周期将需要: (周) 基本国家和地区反馈信息 基本国家和地区反馈信息 可能存在的竞 争性临床试验 (请总结国家和地区有关正在或将要进行的可能影响本研究项目的其他竞争性临床试验) 与试验方案有关的问题 (请总结国家和地区有关本试验项目方案设计有关的问题,重点放在那些可能影响试验项目的可行性或进程的问题,包括医疗实践的冲突、药政和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的影响等,以及可以避免或克服的措施) 其他问题 (请列出其他与本研究项目可行性有关的问题) 建议的招募策略 建议的招募策略 招募措施 概述 运用国家 使用起始日期 使用终止日期 广告 由xx公司协助进行针对 研究机构的特别宣传 中国 2008年5月15日 2009年1月15日

104报文解读

104规约大致有1997年和2002年(02版)两个版本,在配置上没什么变化,只 4096个,YK最多可配256个,YM最多可配512个。 4个控制域8位位组:前两个是发送序号,后两个是接收序号。 补充说明: 1、报文中的APDU长度指的是除68和APDU长度字节的所有字节。 2、注意长帧报文的“发送序号”与“接收序号”具有抗报文丢失功能。 3常用的类型标识 遥测:09----带品质描述的遥测量,每个遥测值占3个字节 0a----带3个字节时标的且具有品质描述的遥测值,每个遥测值占6个字节 0b---不带时标的标度化值,每个遥测值占3个字节 0c---带3个字节时标的标度化值,每个遥测值占6个字节 0d---带品质描述的浮点值,每个遥测值占5个字节 0e---带3个字节时标且具有品质描述的浮点值,每个遥测值占8个字节 15---不带品质描述的遥测值,每个遥测值占2个字节 遥信:01---不带时标的单点遥信,每个遥信占1个字节 03---不带时标的双点遥信,每个遥信占1个字节 14---具有状态变位检测的成组单点遥信,每个字节包括8个遥信SOE:02---带3个字节短时标的单点遥信 04---带3个字节短时标的双点遥信 1e---带7个字节时标的单点遥信 1f---带7个字节时标的双点遥信 遥脉:0f---不带时标的电度量,每个电度量占5个字节 10---带3个字节短时标的电度量,每个电度量占8个字节 25---带7个字节长时标的电度量,每个电度量占12个字节 其他:2d---单点遥控 2e---双点遥控 2f---双电遥调 64---召唤全数据 65---召唤全电度 67---时钟同步命令 4、常用的传送原因列表: 1---周期、循环 2---背景扫描 3---突发、自发上传

网络参数及104规约说明-施志晖

104规约的网络结构及报文介绍 中西部施志晖 随着光纤通讯的兴起,为104规约的应用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平台。现在104规约逐渐趋向主流。 1:104规约的网络模式及网络参数的介绍 1.1 104规约的网络模式 1.2 网络参数的介绍 在104通讯时,主站会分配一些IP地址和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 2:104的报文结构及一些参数的理解 2.1 104的报文结构

104的报文共分为3种格式,即U格式,I格式,和S格式。 基本结构为:68+ length+控制8位组1+控制8位组2+控制8位组3+控制8位组4 +ASDU 其中: 控制域的第一个8位位组的第1比特=0定义了I格式,它表明APDU中包含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主要用于主站的总查询,对时,召唤电量,遥控等,子站的变化遥测,soe,变位遥信等的传送。如: 68 0e 00 00 00 00 64 01 06 01 c5 00 00 00 00 14 控制域的第一个8位位组的第1比特为1,第2比特为0定义了S格式,此种格式的APDU 不包含ASDU,当报文接收方收到发送方的I格式报文后,如果没有I格式报文需要发送给对方,可以向对方发送S格式报文以对所接收到的报文进行确认。比如: 子站发送报文: 68 46 0a 2f (发送序号)06 00 (接受序号)0b 0a 03 00 03 00 08 40 00 b5 0a 00 09 40 00 83 fe 00 0a 40 00 71 0a 00 14 40 00 42 f6 00 15 40 00 74 01 00 16 40 00 71 09 00 4a 40 00 13 00 00 4d 40 00 e9 ff 00 4f 40 00 0a 00 00 58 40 00 f6 ff 00 子站接收主站的确认报文: 68 04 01 00 0c 2f 控制域的第一个8位位组的第1比特=1,第2比特=1定义了U格式,此种格式的APDU 也不含ASDU,其作用主要在于实现3种控制功能,即启动子站进行数据传输(STARTDT)、停止子站的数据传输(STOPDT)和TCP链路测试(TESTFR)。比如: 接收报文: 68 04 07 00 00 00 (启动数据传输0000 0111) 发送报文: 68 04 0b 00 00 00 (确认数据传输0000 1011) 2.2 104的实施过程 IEC 60870-5-104包括非常丰富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它不但选取了绝大部分IEC 60870-5-101规约的ASDU,而且还扩展了类型标识为58到64,以及类型标识为107的新的ASDU。但在实际使用中,能够用到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 其实施过程为: (1)TCP连接的建立过程。站端RTU作为服务器,在建立TCP连接前,应一直处于侦听状态并等待调度端的连接请求,当TCP连接已经建立,则应持续地监测TCP连接的状态,以便TCP连接被关闭后能重新进入侦听状态并初始化一些与TCP连接状态有关的程序变量;调度端作为客户机,在建立TCP连接前,应不断地向站端RTU发出连接请求,一旦连接请求被接收,则应监测TCP连接的状态,以便TCP连接被关闭后重新发出连接请求。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连接被建立后,调度端和站端RTU应将发送和接收序号清零,并且子站只有在收到了调度系统的STARTDT后,才能响应数据召唤以及循环上送数据,但在收到STARTDT之前,子站对于遥控、设点等命令仍然应进行响应。 (2)循环遥测数据传送。对于遥测量,可以使用类型标识为9(归一化值)、11(标度化值)和13(短浮点数)及21(不带描述)的ASDU定时循环向调度端发送。 (3)总召唤过程。调度主站向子站发送总召唤命令帧(类型标识为100,传输原因为6),子站向主站发送总召唤命令确认帧(类型标识为100,传输原因为7),然后子站向主站发送单点遥信帧(类型标识为1)和双点遥信帧(类型标识为3),最后向主站发送总召唤命令结束帧(类型标识为100,传输原因为10)。 (4)校时过程。调度主站向子站发送时间同步帧(类型标识为104,传输原因6),子站

临床试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

临床试验项目标准操作规程(SOP) 临床试验项目 标 准 操 作 规 程

临床研究流程图文件编码: 起草人:审核人: 执行日期:批准人: Ⅰ. 目的:建立临床试验的流程图,临床试验的SOP按此图制定。Ⅱ. 范围:适用于所有临床试验SOP。 Ⅲ. 规程 临床研究流程图

Ⅰ. 目的:为使项目管理人员有所参考,提高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率,特撰写此总纲。 Ⅱ. 范围:医学部。 Ⅲ. 规程 1、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即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2、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9个部分: 1、项目范围管理 是为了实现项目的目标,对项目的工作内容进行控制的管理过程。它包括范围的界定,范围的规划,范围的调整等。 2、项目时间管理 是为了确保项目最终的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具体活动的界定,如:活动排序、时间估计、进度安排及时间控制等项工作。 3、项目成本管理 是为了保证完成项目的实际成本、费用不超过预算成本、费用的管理过程。它包括资源的配置,成本、费用的预算以及费用的控制等项工作。 4、项目质量管理 是为了确保项目达到客户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质量规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 5、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是为了保证所有项目关系人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最有效地发挥和利用所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它包括组织的规划、团队的建设、人员的选聘和项目的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 6、项目沟通管理 是为了确保项目的信息的合理收集和传输所需要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它包括沟通规划,信息传输和进度报告等。 7、项目风险管理 涉及项目可能遇到各种不确定因素。它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制订对策和风险控制等。 8、项目采购管理

104规约报文解释说明

链路先握手再通信,不握手不通信,通信中断须再握手(建立链路) 确认报文的来回须对方的认可,认可方式可以是一条专用的报文也可以是下一个询问报文中的FCB来暗示 原因传送的信息都必须带上原因,不允许没有理由的传输 地址每个信息量都有一个唯一的不重复的地址 类型每种信息的传输都有不同的功能类型 68 启动符 5D 长度 6C 控制域1 03 控制域2 78 控制域3 00 控制域4 01 遥信 D0 可变结构限定词(信息体个数) 14 00 传送原因 01 00 站地址 01 00 00 信息体地址(点号=信息体地址-起始地址)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结构说明: TYP:类型标识,可查表 在监视方向的过程信息 <0> := 未定义 <1> := 单点信息M_SP_NA_1 <3> := 双点信息M_DP_NA_1 <5> := 步位置信息M_ST_NA_1 <7> := 32比特串M_BO_NA_1 <9> := 测量值,归一化值M_ME_NA_1 <11> := 测量值,标度化值M_ME_NB_1 <13> := 测量值,短浮点数M_ME_NC_1 <15> := 累计量M_IT_NA_1 <20> := 带状态检出的成组单点信息M_PS_NA_1 <21> := 不带品质描述的归一化测量值M_ME_ND_1 <22..29>:= 为将来的兼容定义保留 <30> := 带时标CP56Time2a的单点信息M_SP_TB_1 <31> := 带时标CP56Time2a的双点信息M_DP_TB_1 <32> := 带时标CP56Time2a的步位置信息M_ST_TB_1 <33> := 带时标CP56Time2a的32比特串M_BO_TB_1 <34> := 带时标CP56Time2a的测量值,归一化值M_ME_TD_1 <35> := 带时标CP56Time2a的测量值,标度化值M_ME_TE_1 <36> := 带时标CP56Time2a的测量值,短浮点数M_ME_TF_1 <37> := 带时标CP56Time2a的累计量M_IT_TB_1 <38> := 带时标CP56Time2a的继电保护装置事件M_EP_TD_1 <39> := 带时标CP56Time2a的继电保护装置成组启动事件M_EP_TE_1 <40> := 带时标CP56Time2a的继电保护装置成组输出电路信息M_EP_TF_1 <41..44>:= 为将来的兼容定义保留 在控制方向的过程信息 类型标识:= UI8[1..8]<45..69> CON <45> := 单命令C_SC_NA_1 CON <46> := 双命令C_DC_NA_1 CON <47> := 步调节命令C_RC_NA_1 CON <48> := 设点命令,归一化值C_SE_NA_1 CON <49> := 设点命令,标度化值C_SE_NB_1 CON <50> := 设点命令,短浮点数C_SE_NC_1 CON <51> := 32比特串C_BO_NA_1 <52..57> := 为将来的兼容定义保留 在控制方向的过程信息,带时标的ASDU CON <58> := 带时标CP56Time2a的单命令C_SC_TA_1 CON <59> := 带时标CP56Time2a的双命令C_DC_TA_1 CON <60> := 带时标CP56Time2a的步调节命令C_RC_TA_1 CON <61> := 带时标CP56Time2a的设点命令,归一化值C_SE_TA_1 CON <62> := 带时标CP56Time2a的设点命令,标度化值C_SE_TB_1 CON <63> := 带时标CP56Time2a的设点命令,短浮点数C_SE_TC_1 CON <64> := 带时标CP56Time2a的32比特串C_BO_TA_1 <65..69> := 为将来的兼容定义保留

104规约报文说明

主站与子站通过IEC60870 -5-104 规约通讯协议说明 目录 目录 (1) 、八―丄 前言 (1) 一、IEC60870-5-104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基本结构 (2) 1.1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 (2) 1.2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2) 1.3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 (3) 二、IEC60870-5-104 规约的过程描述 (5) 三、IEC60870-5-104 规约源码分析(报文分析) (5) 3.1启动连接(U 格式) (5) 3.2启动连接确认(U 格式) (6) 3.3总召唤(I 格式) (6) 3.4总召唤确认(I 格式) (6) 3.5数据确认(S 格式) (6) 3.6总召唤结束(I 格式) (7) 3.7测试连接(U 格式) (7) 3.8测试连接确认(U 格式) (7) 3.9.遥信信息(I 格式) (7) 3.9遥测信息(I 格式) (10) 3.10 SOE 信息(I 格式) (11) 根据全国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信标准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和最近出版的国标 DL/T634.5.104:2002 对104 规约的参数选择做了如下说明: 1、采用端正101 规约中的链路地址和短报文(指链路确认报文) 2、采用召唤一级数据 3、两个字节表示公共地址(站址) 4、两个字节表示传送原因 5、三个字节表示信息体地址 上述3、4、 5 点与上一次通讯协议具体说明有冲突,为执行国际国内标准,建议根据上述要求对报文做如下修改。

IEC60870-5-104应用规约数据单元基本结构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 Applicati on protocal data unit ) 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Application protocal control information ) 应用服务数据单ASDU( Applicati on protocal con trol unit ) APDU=APCI + ASDU 1.1应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 定义了启动字符、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长度规范、可传输一个完整的应用规约数据单丿元。 ? 启动字符:68H(—个字节) ?长度规范:报文最大长度255字节,应用规约数据单元的最大长度为253字节,控制域的长度是4字节,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的最大长度为249字节。 ?控制域:控制域定义抗报文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的启动和停止、传输连接的监视。控制域的这些类型被用于完成计数的信息传输的(I格式)、计 数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不计数控制功能(U格式)。 ?应用服务数据单元 1.2应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控制域定义抗报文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的启动和仃止、传输连接的监视。控制域的这些类型被用于完成计数的信息传输的(I格式)、计数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不计数的控制功能(U格式)。

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数据安全监察计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伦理委员会 药物/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数据安全监察计划 版本号: 版本日期: 项目名称: 申办方 CRO: 主要研究者: 制定日期:

1 对项目的风险等级评估及理由(风险等级分类参见下文说明) 2 拟定的监察频率: 如:时间节点,决定和调整频率的考虑因素等 3 谁来监察: (建议:分为CRA,独立于试验之外的专业内部质控员,必要时成立DSMB) 4 需要特别关注的数据: 4.1.临床前、前期临床试验或国内外同种/同类药品/器械中发现的不良反应 4.2安全警戒值:AE/SAE/SUSAR 4.2.1 预期 4.2.2 非预期 4.3易于出现方案偏离/违背情况 5 对安全数据分析、解释的流程和预案

6 解决数据安全问题的对策 6.1 预期问题的预案 (针对预期问题拟的治疗和随访计划) 6.2 非预期问题的处理预案 (如有效联系电话和报告途径、紧急联系人、救治小组人员及分工、急救绿色通道等) 6.3 对可能发生的方案偏离/违背预防措施 7 报告机制 (描述:数据安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与机构/EC的沟通、上报流程等)如重要不良事件,如2例以上出现3级以上同类不良事件,等。 8 其他: 注:1.该计划适用于大于最小风险的项目; 2.此为建议模板,包含数据安全监管计划的基本要素,各项目可在此模板基础上制定监察计划。“四”和“五”可以分开或合并描述。 3、试验风险的等级 试验风险的等级分为最小风险、低风险、中等度风险、高风险。 3.1最小风险:试验预期伤害或不适的可能性和程度不大于日常生活或者进行常规体格

检查和心理测试时所遇到的风险。如: 不涉及危险性程序的非干预措施研究,抽血,营养评估,行为学调查等; 不使用镇静剂的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步态评估,调查∕问卷表等。 最小风险等级的研究不需要进行数据和安全监察。当风险超过最小风险时,临床试验应制定数据和安全监察计划。 2.2低风险:试验风险稍大于最小风险;发生可逆性的、轻度不良事件(如活动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或扭伤)的可能性增加。如: 低风险干预措施研究,其风险与临床实践中预期产生的风险相当,如内镜检查、口服糖耐量试验、皮肤或肌肉活检、鼻腔清洗、腰穿、骨髓活检、要求 镇静的影像学检查等; 非治疗性干预措施研究,如行为学研究、精神病学调查、营养性治疗等; 涉及已知可能有安全性问题的制剂,但获准在本适应症和人群使用的治疗性试验。 2.3 中等度风险:试验风险大于低风险,但概率不是非常高;发生可逆的、中度不良事件(如低血糖反应、支气管痉挛或感染)的可能性增加,但有充分的监督和保护措施使得其后果最小;严重伤害的可能性非常小到几乎没有。如: 既往有明确的人体安全性数据,提示为适度的、可接受的治疗或干预相关风险的Ⅰ期或Ⅱ期临床试验,如静脉糖耐量试验,器官活检等; 涉及弱势群体的低风险试验; 有较小的不可逆改变可能性的、涉及健康志愿者的研究。 2.4高风险:试验风险大于中等度风险;发生严重而持续的、与实验相关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增加;或者关于不良事件的性质或者可能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 涉及新的化学药品、药物或装置,在人体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毒性数据的试验; 有已知潜在风险的涉及干预或侵入性措施的试验; 病人的基础疾病可能会产生与试验治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涉及集成电路设备的植入; 基因治疗; Ⅰ期临床试验,Ⅲ期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

104规约报文说明

主站和子站通过IEC60870-5-104规约通讯协议说明 目录 目录 (1) 前言 (1) 一、IEC60870-5-104使用规约数据单元基本结构 (2) 1.1 使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 (2) 1.2 使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2) 1.3 使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 (3) 二、IEC60870-5-104规约的过程描述 (5) 三、IEC60870-5-104规约源码分析(报文分析) (5) 3.1启动连接(U格式) (5) 3.2启动连接确认(U格式) (6) 3.3总召唤(I格式) (6) 3.4总召唤确认(I格式) (6) 3.5数据确认(S格式) (6) 3.6总召唤结束(I格式) (7) 3.7测试连接(U格式) (7) 3.8测试连接确认(U格式) (7) 3.9.遥信信息(I格式) (7) 3.9遥测信息(I格式) (10) 3.10 SOE信息(I格式) (11) 前言 根据全国电力系统控制及其通信标准委员会三届五次会议和最近出版的国标DL/T634.5.104:2002对104规约的参数选择做了如下说明: 1、采用端正101规约中的链路地址和短报文(指链路确认报文) 2、采用召唤一级数据 3、两个字节表示公共地址(站址) 4、两个字节表示传送原因 5、三个字节表示信息体地址 上述3、4、5点和上一次通讯协议具体说明有冲突,为执行国际国内标准,建议根据上述要求对报文做如下修改。 一、IEC60870-5-104使用规约数据单元基本结构 使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Application protocal data unit)

使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Application protocal control information) 使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Application protocal control unit) APDU=APCI + ASDU 1.1 使用规约数据单元APDU 定义了启动字符、使用服务数据单元的长度规范、可传输一个完整的使用规约数据单元。 ●启动字符:68H(一个字节) ●长度规范:报文最大长度255字节,使用规约数据单元的最大长度为253字节,控 制域的长度是4字节,使用服务数据单元的最大长度为249字节。 ●控制域:控制域定义抗报文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的启动和停止、 传输连接的监视。控制域的这些类型被用于完成计数的信息传输的(I格式)、计 数的监视功能(S格式)和不计数控制功能(U格式)。 启动68H 使用规约数据单元的长度(APDU) 控制域八位位组1 控制域八位位组2 控制域八位位组3 控制域八位位组4使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启动一个字节 长度一个字节 四个控制域八位位组 IEC60870-5-104的使用服务数据单元使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 最大帧长为249 1.2 使用规约控制信息APCI 控制域定义抗报文丢失和重复传送的控制信息、报文传输的启动和仃止、传输连接的监视。控制域的这些类型被用于完成计数的信息传输的 (I格式)、计数的监视功能(S 发送序号N(S) LSB 0 MSB 发送序号N(S) 接收序号N(R) LSB 0 MSB 接收序号N(R) 0 0 1 接收序号N(R) LSB 0 MSB 接收序号N(R) TESTFR STOPDT STARTDT 1 1 CON ACT CON ACT CON ACT

104规约向IEC61850信息模型转换的研究与实现

收稿日期:200720523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574037)1 104规约向IEC 61850信息 模型转换的研究与实现 李 强,朱永利,董志敏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摘要:面向点的传统规约向面向对象技术的IEC 61850转换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深入研究 IEC 60870-5-104和IEC 61850协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兼顾现有系统又遵循IEC 61850的新型电力远动 通信系统网络结构。通过应用XML Schema 技术对协议映射建模这种新的规约映射方法来设计规约转换网关。该转换网关是利用以太网通信、信息建模以及XML 等技术来实现传统通信协议与IEC 61850协议的无缝转换,它具有配制灵活、通用性强的优点。 关键词:IEC 60870-5-104;IEC 61850;XML Schema ;转换网关;无缝通信 中图分类号:TM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91(2008)02-0098-05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nversion of 104 protocol toward IEC 61850information model L I Qiang ,ZHU Y ong 2li ,Dong Zhi 2min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China )Abstract :The conversion of traditional protocol of the dot 2oriented technique toward object 2oriented IEC 61850is an inevitable trend.Based on the in 2depth study on IEC60870-5-104and IEC 61850,a new network architecture of telecontrol communication which puts both the existing system and IEC 61850into consideration is established .Through applying a new protocol mapping method that uses XML Schema technology to model the protocol mapping ,a conversion gateway is designed.The gateway uses the technique of Ethernet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Modeling and XML to realize the seamlessly convers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nd IEC 61850,it is en 2abled to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rt configuration and strong universality. K ey w ords :IEC 60870-5-104;IEC 61850;XML Schema ;conversion gateway ;seamless communication 0 引 言 目前,在我国电力系统远动信息交换中使用较多的是IEC60870-5-104。在新的网络化规约陆续出台的今天,将采用旧通信规约的远动系统纳入新型网络化远动系统的体系结构中,在保持原有系统结构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使其与最新的国际标准接轨。这是实现电力系统无缝远动通信 的重要环节。 文章在对IEC60870-5-104和IEC 61850协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IEC 61850所定义的数据结构和104数据单元格式的特点,提出了104规约向IEC 61850规约进行映射和转换的方法,并详细描述了它基于XML 技术的具体实现过程,为新旧规约之间的转换创造了条件。 1 IEC 60870-5-104标准简介 IEC60870-5-104远动规约(以下简称104规约)的网络参考模型可分为5层:物理层、链 第35卷第2期2008年3月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Vol 135,No 12 Mar 1,20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