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诗歌遇到雕塑

当诗歌遇到雕塑

当诗歌遇到雕塑
当诗歌遇到雕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31573655.html,

当诗歌遇到雕塑

作者:郝岚

来源:《世界文化》2010年第12期

1902年7月为了维持生计,当时一文不名的小诗人里尔克不得不为里夏德·穆特尔编辑出版的德国新艺术专题丛书写一本评论罗丹作品的小册子。当然很快证明这件事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它的意图。因为与罗丹的接触为诗人彻底打开了诗歌观察、感受和创作的新视野。因为与灵魂世界的真实相比,作为客观存在物的雕塑要真实可感得多。它不仅具有形式,而且能够帮助陷入无形的精神危机的人确认存在,定义真实。而作为赋予手中艺术品以物的存在意义的雕塑家,罗丹在创作过程中也开辟了自己的物的世界,这物的世界填补了精神危机的空白。

此时的里尔克看到的是巴黎的肮脏、贫穷、冷漠、死亡,是令人厌恶的“恶之花”。以巴黎为背景的《布里柯随笔》开篇便充满绝望,“人们来到这里,为了生存,而我却认为,这里正在死去”,面对这样的丑恶,诗人感到“恐惧”,并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怀疑,对精神的价值产生了动摇。因为里尔克发现在标榜文明的大都市人类物欲横流、道德沦丧,这完全不是自己早期诗歌创作的追求,在这样的现状面前那些忧郁的心灵的呻吟显得多么苍白无力。但这“恐惧”并未使他逃离,在一封致莎乐美的信中他提到波德莱尔的《腐尸》,说此时他真正理解了这首诗,面对这可怖的存在物,不能挑选,也不能拒绝。诗人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要从虚幻的主观走向实在的客观,从内走向外,从灵走向物。

在雕塑家客观观察“物”的影响下,里尔克成了一位诗界的“写生者”,他到巴黎植物园直接冷静面对审美对象写出名诗《豹》和《瞪羚》,到卢浮宫希腊厅认真欣赏雕像阿波罗,写出《早年阿波罗》,依照罗丹花园里的一尊佛像写出《佛》……里尔克以他一系列的创作实绩开创了诗坛独一无二的“物诗”之风,即以造型艺术为榜样,仅以感性的具体事物为主题,尽量摒弃主观感情的诗体。他当时的名言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诗并非如人所想只是感情,感情我们已经有得够多了;诗是经验。”写于1902-1907年的《新诗集》便是“物诗”的最好代表。从内在走向外在,从灵魂走向物,其最终目的仍是寻找与确立人性的真实——观察物,走进物,寻找的是物中永不改变的本质与奥秘,从而最终找回失落了的人性。

作为“物诗”典范之作的《豹》极好地证明了“出于恐惧造物”的人性本质:

他的视力因栅木晃来晃去

而困乏,别的什么再也看不见。

世界在他似只一千根栅木

一千根栅木后面便没有世界。

威武步伐之轻柔的移行

数学与古诗词

数学与古诗词 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艺术珍品中的瑰宝。那精炼隽永的语言、委婉游离的措辞、深刻而又含蓄的内容、极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巧妙传神的修辞手法,以及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等,都是古诗词的显著特征。在古诗词中,不少传世作品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古诗词与数学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古诗词中间嵌镶数字。古诗词中的数字犹如点睛之笔,构成诗文的主线或脊梁,就好像围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满盘皆活矣。 如“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大画家、大书法家郑板桥所作的一首咏雪诗也很富有代表性,为一代又一代世人所传诵: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看不见。 诗人由近及远,由少到多,把漫天飞舞的大雪维妙维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由远及近,由有到无,让傲雪的红梅迎风扑面,真是美妙绝伦! 又如“三十功名尘与上,八千里路云和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第二,直接用古诗词编制数学题。例如,在《增删算法统宗》中,就有下面这样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一道完整的数学题。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对于这道并不复杂的数学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吃饭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

人数的三分之一相等,盛菜的碗的个数应该与总人数的四分之一相等,因此,总 人数为:364÷(31+4 1 )=624(人)。 一、读一读,下面镶嵌有数的古诗词。 咏 雪 郑板桥(清)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皆不见。 山村咏怀 邵康节(宋)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祯(清)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绝句 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想一想,下面的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古诗中的数学

古诗中的数学

数学,与古诗词 摘要:1.我和数学的交流史; 2.数学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联系。中国的古诗词流传下来的,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名诗名句, 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语文中研究很多。而这次,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找找这文学瑰宝中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古代诗词数学美数学四要素 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后头中考咯,发现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

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首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诗仙李白后两句在描写江岸两边的景色,但是山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有万座啊?当时我以为仅是修辞手法,后来,发现,之所以是“万重”,那是因为,轻舟随水流行进的速度很快,所以诗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经过的山脉,这一个万重,仅是两字,却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相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同样脍炙人口。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 ;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此处表现的时空之幽远, 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与平面的无限延伸有异曲同工之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

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体悟艺术美-精品文档

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体悟艺术美 、高中阶段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境 “无韵则非诗”让中国现代诗歌不受教师重视 习惯了研读古体诗和格律诗的教师们,深深沉迷于其时而浪漫飘逸、时而委婉动人、时而豪迈奔放、时而沉郁悲凉的诗歌境界中,并为之倾倒、为之折服,脑海中已经深深打上了“无韵则 非诗”的烙印。当接触到打破了“无韵则非诗”的新诗时,教师 们在自由的做诗规则中找不到诗体了。所以,这些不如古体诗和格律诗严谨,用字不严格的现代诗歌很少能够走进有深厚古汉语底蕴的高中教师的内心深处。 (二)考试评价的缺失导致中国现代诗歌教学不受重视 现代诗歌教学在课标规定的教学范围内,但无论是会考,还是中、高考,都不考查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似乎对现代诗歌的考查内容只剩下知识记忆部分。高考作文,诗歌写作几乎成了禁区,那“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已然将学生创作诗歌之门堵死。① (三)支离破碎的讲解和枯燥繁琐的板书导致中国现代诗歌 走不进学生内心 当然,也有一部分高中教师费尽心力,想尽一切办法把中国现代诗歌“掰开了,揉碎了”讲解给学生,结果却把一首完整、优美的诗歌肢解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然而,学生却没有因此

而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语言魅力和审美的张力,反而对教师这种分析感到粗糙乏味,因而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②这样教学的结果导致现代诗歌很少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在高中阶段进行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 诗人橡子说:“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人是荒凉的。”美国当代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Rita Dove)说:“诗歌像宗教一样 培养精神。”可见诗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中学生爱美,其实现代诗如古典诗词一样可以造就“美 人”。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 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现代诗是年轻人的文体,其对于青年学生语言智能的培养、情感生活的丰富、想象力和审 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都很有帮助。教 学生读诗实质上成了“寓教于美”的人才教育手段,其不仅可以 培养人内在的儒雅气质,还可以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各种“美”,影响人的审美感觉,影响环境或心情,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 有人这样形容人生的各个时期:童年像一个梦,少年像一幅 画,青年像一首诗,壮年像一篇散文,中年像一部小说,老年像部哲学。而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画的年纪。可以说“现代诗是与中学生心灵最亲近的文体”。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怎能不调动起学生全部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全部的热情,让现代诗的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把美的种子播撒进他们的心田,让他们诗意地栖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呢? 二、在咼中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美 (一)音乐美 首先,现代诗歌具有外在的音乐美,表现为押韵、重叠复沓等方面,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每节押韵,逐节换韵, 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其实,好的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歌。

新荷小学英文诗朗诵——当你老了

When you are old 当你老了--- William Butler Yeats ——威廉·巴特勒·叶芝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当你老了,头发花白,睡意沉沉, And nod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倦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来,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慢慢读着,追梦当年的眼神 Your eyes had once,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你那柔美的神采与深幽的晕影。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在炉罩边低眉弯腰,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ed 忧戚沉思,喃喃而语,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爱情是怎样逝去,又怎样步上群山,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怎样在繁星之间藏住了脸。 歌词部分 When you are old and tired and gray Wear you overcoat on sunny days When your brave tales have all been told I'll ask for them when you are old 当你老了,倦怠了,头发花白了,晴朗的日子里为你披上外衣。 当你英勇的传奇故事已为大家熟知,我还要再听——当你老了。 When you are old and full of sleep And death no longer makes you weep When your body aches with cold I'll warm your heart when you are old 当你老了,睡思昏沉,当你不再因畏惧死亡而落泪, 当你的躯体因寒冷而疼痛,我会来温暖你的心——当你老了。 You'll still be the same to me A comfort and a mystery And I will be able to see

诗词里的数学

诗词里的数学 宋代邵雍是数理大家,写过一首朗朗上口的数字诗,描写一路的景物,全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也是我们小时候可能就听说过的一首诗,让人难忘啊。 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妙趣横生。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清代纪晓岚是著名的才子,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无独有偶,清代的女诗人何佩玉擅长作数字诗,也连用了十个“一”,生动地勾画了一幅高僧晚归图: 一花一柳一点矶,一抹斜阳一鸟飞。 一山一水一中寺,一林黄叶一僧归。 北宋王安石关心民生疾苦,看北宋王朝很多虚设的官员,饱食终日,于是写道: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把他们比作麻雀,形象了地讽刺了他们贪污腐败、反对变法的丑态。 解放前,法币天天贬值,物价一日数长,一位教师这样描绘饥寒交迫的生活: 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 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 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 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下面还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数字入诗的佳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当你老了 诗朗诵

当你老了 当你年老,鬓斑,睡意昏沉,在炉旁打盹时,取下这本书,慢慢诵读,梦忆从前你双眸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多少人爱你风韵妩媚的时光,爱你的美丽出自假意或真情,但唯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爱你渐衰的脸上愁苦的风霜;弯下身子,在炽红的壁炉边,忧伤地低诉,爱神如何逃走,在头顶上的群山巅漫步闲游,把他的面孔隐没在繁星中间。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与数学有关的诗歌

与数学有关的诗歌 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 我们想变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为欣赏美发现美的审美过程,完全可以渗透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诗歌,甚或者引导学生去创作。我曾听过青岛二中老师的课和教研活动,他们的学生们在这方面所展现的能力和才情使我惊讶。可见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远超过我们所能想象,我们所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启发,搭建一个平台。下面附上我所积累的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诗歌。 一、与课本章节有关的诗歌 第一章《集合、映射与函数》: 日落月出花果香,物换星移看沧桑。 因果变化多联系,安得良策破迷茫? 集合奠基说严谨,映射函数叙苍黄。 看图列表论升降,科海扬帆有锦囊。 第二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 晨雾茫茫碍交通,蘑菇核云蔽长空; 化石岁月巧推算,文海索句快如风. 指数对数相辉映,立方平方看对称; 解释大千无限事,三族函数建奇功。 二、诗歌数学题 朱世杰的《四元玉鉴》、《或问歌录》共有十二个数学问题,都采用诗歌形式提出。如第一题:"今有方池一所,每面丈四方停。葭生两岸长其形,出水三十寸整。东岸蒲生一种,水上一尺无零。葭蒲稍接水齐平,借问三般(水深、蒲长、葭长)怎定?"在元代有一部算经《详明算法》内有关于丈量田亩求法:"古者量田较润长,全凭绳尺以牵量。一形虽有一般法,惟有方田法易详。若见涡斜并凹曲,直须裨补取为方。却将黍实为田积,二四除之亩法强。" 明代程大位有一首类似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饮酒数学诗:"肆中饮客乱纷纷,薄酒名醨厚酒醇。好酒一瓶醉三客,薄酒三瓶醉一人。共同饮了一十九,三十三客醉颜生。试问高明能算士,几多醨酒几多醇?"这道诗题大意是说:好酒一瓶,可以醉倒3位客人;薄酒三瓶,可以醉倒一位客人。如果33位客人醉倒了,他们总共饮下19瓶酒。试问:其中好酒、薄酒分别是多少瓶? 著名《孙子算经》中有一道"物不知其数"问题。这个算题原文为:"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这个问题流传到后世,有过不少有趣的名称,如"鬼谷算"、"韩信点兵"等。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用诗歌形式,写出了数学解法:"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这首诗包含着著名的"剩余定理"。也就说,拿3除的余数乘70,加上5除的余数乘21,再加上7除的余数乘15,结果如比105多,则减105的倍数。上述问题的结果就是:(2×70)+(3×21)+(2×15)-(2×105)=23。 在印度学者婆什迦罗的著作中,也有这样一首数学诗:"素馨花开香扑鼻,诱得蜜蜂来采蜜。熙熙攘攘不知数,一群飞入花丛里。试问此群数有几?且把条件来分析:全体之半平方根,另有两只在一起;总数的九分之几,徘徊在外做游戏。"你如果列出无理方程运算后,则可得出此群蜜蜂为72只。另外有一首写荷花的数学诗,:"平平湖水清可鉴,石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吹到清水面。渔人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这是一首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代数题!你看,长在湖里的红莲,露出湖面的长度是半尺,它被风吹向一边,红莲顶上的花离原水面的距离为2尺,问湖水有多深?根据勾股定理列式算得,湖深为3.75尺。 三、数字入诗: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诗歌教学中的感悟-感受诗歌的“美”

诗歌教学中的感悟—— 享受诗歌的“美”[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特别的魅力。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抓住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享受审美的乐趣。[关键词]:意境想象音乐诵读语言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但由于年代久远,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古诗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发展想象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中的“意境”。而古典诗歌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需要读者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春景,而它表现的就是作者赏春的愉悦之情。这个意境是通过山、水、云、莺、燕、花、草等事物使读者进入诗中的意境来勾画出早春的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画面,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冗务之余的赏春

的愉悦。古典诗歌就是这样,通过诗中的物象使学生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教导《天净沙秋思》一诗中,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光秃秃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袅袅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反复诵读,感知诗文。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乐感极强。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

很优美的英文诗句

很美丽的英文诗句.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叶芝当你老了 WHEN YOU ARE OLD(原文)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EELP AND NOODING BY THE FIRE,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HOW MANY LOVED YOUR MON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AND BE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A LITTLE SADLY,HOW LOVE FLI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我特别喜欢的是第二段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1923)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数学诗歌

三角函数东升西落照苍穹,影短影长角不同。昼夜循环潮起伏,冬春更替草枯荣。立体几何锥顶柱身立海天,高低大小也浑然。平行垂直皆风景,有角有棱足壮观。解析几何代数几何熔一炉,乾坤变幻坐标书。图形百态方程绘,曲线千姿运算求。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张一角三分本等闲,尺规限制设难关。几何顽石横千载,代数神威越九天。步步登攀皆是二,层层寻觅杳无三 我的向量 给你一个方向,你就成为我的向量。给你一个坐标系, 你就在我心空飞翔。给你一个基底..带着我,征途启航。 繁复的几何关系,变成纯代数的情殇。 优美的动态结构,没有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哪怕山高路远, 哪怕风雨苍茫,不管起点在哪里,你始终在水一方。 啊,我的向量,你是一股力量,溶进了我的身体, 在我的血管里,静静地流淌! 拉格朗日,傅立叶旁, 我凝视你凹函数般的脸庞,..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 我要和你追逐黎曼最初的梦想。感情已发散,收敛难挡, 没有你的极限,柯西抓狂,我的心已成自变量, 函数因你波起波荡。低阶的有限阶的,一致的不一致的, 是我想你的皮亚诺余项。狄利克雷,勒贝格杨 一同仰望莱布尼茨的肖像,拉贝、泰勒,无穷小量, 是长廊里麦克劳林的吟唱。 欧几里德留下了几何原本 传抄在雪白的羊皮纸上 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 阿波罗尼生于帕加 凝视着永恒的圆锥曲线 丢番图却在静静的欣赏不定方程的解 微分级数离散收敛是谁的发现? 喜欢你在连续之中逼近我的极限 经过剑桥三一学院 我以牛顿之名许愿 思念就像傅利叶级数一样蔓延 当空间只剩下拓扑的语言 映射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Banach空间 深埋在康托尔集合里面 用超越数去超越永远 那没有尽头的无穷 一切又重现 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圆形, 因为它的离心率永远是零。 我对你的思念就是一个循环小数, 一遍一遍,执迷不悟。 我们就是抛物线,你是焦点,我是准线, 你想我有多深,我念你便有多真。 零向量可以有很多方向,却只有一个长度, 就像我,可以有很多朋友,却只有一个你,值得我来守护。 生活,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却不能没有你,枯燥平平, 就像分母,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却不能没有意义,取值为零。 有了你,我的世界才有无穷大, 因为任何实数,都无法表达,我对你深深的love。 我对你的感情,就像以自然对数e为底的指数函数, 不论经过多少求导的风雨,依然不改本色,真情永驻。 不论我们前面是怎样的随机变量,不论未来有多大的方差,相信波谷过了,波峰还会远吗? 你的生活就是我的定义域,你的思想就是我的对应法则, 你的微笑肯定,就是我存在于此的充要条件。 如果你的心是x轴,那我就是个正弦函数,围你转动,有收有放。 如果我的心是x轴,那你就是开口向上、Δ为负的抛物线,永远都在我的心上。我每天带给你的惊喜和希望, 就像一个无穷集合里的每个元素,虽然取之不尽,却又各不一样。 如果我们有一天身处地球的两侧,咫尺天涯, 那我一定顺着通过地心的大圆来到你的身边,哪怕是用爬。 如果有一天我们分居异面直线的两头, 那我一定穿越时空的阻隔,划条公垂线向你冲来,一刻也不愿逗留。 但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幸被上帝扔到数轴的两端,正负无穷,生死相断, 没有关系,只要求个倒数,我们就能心心相依,永远相伴。 情人是多么的神秘,却又如此的美妙, 就像数学,可以这么通俗,却又那般深奥。 只有把握真题的规律,考试的纲要, 才能叩启象牙的神塔,迎接情人的怀抱!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让“美”蕴含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

让“美”蕴含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 发表时间:2013-09-04T08:29:37.0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8月总第92期供稿作者:李彦华 [导读]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萃,丰富的内涵中美的光华在绽放,在流淌,萦绕盘桓沉淀下人生的哲理,昭示着生命的意义。 ——《观书有感》教学感悟 李彦华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杨庄小学266700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萃,丰富的内涵中美的光华在绽放,在流淌,萦绕盘桓沉淀下人生的哲理,昭示着生命的意义。一首古诗就是一泓“美”的清泉,给老师给学生送来美的享受。那么,怎么利用课堂这个广阔的舞台,引导学生去感悟古诗中蕴含的美呢?我在教授《观书有感》的过程中,隐隐有点感觉,拿来交流,以求指正促进,有所提高。 一、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想让学生感受理解美,要注意创设与古诗内容有关的情境。 1.富于艺术性的课堂开场情境,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授课之初,培养良好的审美心境至关重要。它是学生进入古诗意境,实现正确审美的契机。在本课中,我以谈话的方式设置导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询问学生读过哪些书,再问读书有什么收获。在亲切自然中消除学生紧张情绪,调动学生日常的审美经验,为诗句的审美感悟做铺垫。此外,这一导语设计切合本诗“不断读书,方才增长智慧”的主题,为主旨的最终揭示做了伏笔。 2.课堂中运用辅助手段创设情境,利于学生审美感知的形成。课堂中我不失时机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突出强调引领学生感悟诗文内容。例如对水“清”这一内容的感悟。我利用媒体展示了日出日落水中的倒影,由朝霞到落日余晖让学生感受晨昏变化中池塘水的清澈;通过春日绿柳的婀娜、夏日黑云翻墨的诡谲、秋日的归雁写就的“人”字诗行、冬日雪花飘落中鹊戏梅枝的美,让学生看,让学生想,利用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感受诗句的魅力。 这样,运用情境的创设引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来得真切自然,对古诗的理解易于到位。 二、多种形式美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古典诗词格律严格、节奏感强,声律上又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让理解在诗词节奏的音乐美中慢条斯理地进行,轻重徐缓丝丝入扣,并结合吟诵的一些基本知识来熏陶教育,很有韵味。本课中我也注意了这一点,如“师指名读,正音并指点节奏;适时范读,强调语气及停顿;师生分解接读。”“师据学生获得的清的印象,让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融进诗句中再行朗读。”“师引分析全诗:1、2句写景,3句疑问,4句找出答案。应带什么感情读呢?引生融情再读”等多处朗读。此外,我还加入了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应该说营造的氛围已经很有美感。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依照节奏,读得很有美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音乐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在美中陶冶沉醉,理解古诗心语。 三、巧妙引导,让学生感受古诗用词之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含蓄生动,概括凝练。以极少的字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本诗中的一“半”一“方”,描摹出形状和大小;一“开”,引入比喻还加了动感,“清”得新奇。下文一个“徘徊”,以动写“清”神来之笔。短短两句,作者用词的巧妙就让我们深有感悟。后两句中一个“活”字,真把水写活了。仿佛让人看到流淌着的潺潺清流,让人看到注入池塘后形成的那湾清泉。而“活”字所带有的动感,会让我们产生许许多多富有韵味的美的联想,一字开阔处一个美的天地,给读者一个活泼清新的世界。教学中抓住这些重点字,深挖开去,学生的思维努力有方向,有着力的支点,理解也就更为深入、扎实。 四、对诗歌的审美,要注意营造课堂的一个认知高潮 授课在循序渐进中进行,这其中应该是向着目标的一个层层深入,最终到达课堂所需要达到的一个高度,来完成授课的任务,实现审美的目标。在本诗中,“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的道理,是在活水不断流进的现象中得到揭示的。那么课堂设计者在前面先做足了“势”,极力渲染水之“清”,后悬疑引导,“谁让它这么清?”随之揭示“活水”,再联系题目中“观书”二字,层层深入逐步推进,借诗句内容和题目的“不协调”发问点拨,让道理由“水清”到“读书”对照迁移,对比深化,以物喻理昭然揭示,主题得以明确,让学生恍然有所悟,就像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增添些曲折回环陡然而见的美。 五、对诗歌的审美,在拓展延伸中留下回味 每看名师的课堂,总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总想再一次去聆听,在聆听中欣赏、享受。那课堂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往往在课的结束留有余味,让读者去思索,去感悟这一堂课的主旨。好像叶君健笔下梅兰芳大师的表演,演出结束了大家还沉浸在剧情中,好久才想起雷鸣般的掌声。但这功夫,真不是等闲可作的事!但在审美教育上,我们终究要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尽所能地锤炼自己,不是大河湖海,做条溪流也不枉为人师一回。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作者应该在拓展延伸上有对审美效果的进一步深化。诗歌教学在高潮之后,我推出了对朱熹这一人物的介绍——一个博学大家,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儒家学说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都有所建树。而也许正是因为他如同“活水清塘”一般不断的学习努力,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作者本身,就是诗中道理的一个践行者,一个体现者。这样的结束解说,依然和诗的主题相契合,增加了学生对诗词作者的了解,平添了学习的情趣。 一堂课就是一篇作文,美不美受我们个人能力所限。但设计中让“美”贯穿其中,有一个扣紧主题的导入,有一个揭示主题的高潮,有一个巩固延伸让课堂留些韵味的结尾,我想一堂课就有了进一步锤炼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