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_习题集(含答案)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习题集

一、简答题

1.简述农地保护的内容和措施。

2.解决农业用水危机的主要途径有那些?

3.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主要有那些?

4.化肥污染的控制方法有那些?

5.阐述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6.简述全球性土地资源退化问题?

7.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是什么?

8.简述植物养分资源综合管理问题。

9.水体污染对作物的危害有哪些?

10.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对策是什么?

11.土地管理与保护的任务有哪些?

12.阐述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农药污染的控制方法有哪些?

14.酸雨的综合防治对策是什么?

15.大田作物的减灾对策有哪些?

16.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

17.简述湿地的概念、类型、动植物及其保护。

18.防治乡镇企业污染的重要性是什么?

19.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基本对策是什么?

20.生态农业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2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是什么?

22.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3.简述化肥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24.牧区畜牧业自然灾害的减灾对策是什么?

2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什么?

二、填空题

26.我国资源总体特征是()

27.土地的功能有()

28.影响水资源丰缺的主要因素是()

29.我国六大种植作物是()

30.我国肥料养分资源的特点是()

31.食物链的四种类型是()

32.对土壤环境质量影响的农业措施有()

33.按防治对象将农药分为七类是()

34.目前公认的全球三大环境问题是()

35.农业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

36.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问题是()

37.土地的自然与经济特性是()

38.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

39.资源动物主要类型有()

40.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是()

41.水体人为污染源的类型有()

42.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有()

43.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是()

4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有()

45.温室气体的主要种类有()

46.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是()

47.土地的经济用途类别有()

48.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有()

49.农业气候资源的特点是()

50.资源植物主要类型有()

51.沙漠化土地的改良措施是()

52.化肥中主要有害物质是()

53.“三同时”制度指()

54.森林火灾扑救原则是()

55.生态农业的技术措施有()

56.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是()

57.土地的分类有()

58.我国水资源21世纪面临的问题是()

59.按生态类型生物资源可分为()

60.植物所需七种微量元素是()

61.污染土壤的改良措施有()

62.水质的六个主要指标是()

63.我国生产使用氮肥的主要种类有()

64.农业环境监测的原则是()

65.自然灾害系统通常包括()

66.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

67.我国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68.影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障碍因素是()

69.生态系统的四部分组成是()

70.植物养分资源的特征有()

71.土壤是由哪五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72.七大水系由重至轻的污染顺序是()

73.大气污染按影响的范围可分为()

74.农业环境监测的范围有()

75.灾害事件的五个要素是()

三、名词解释题

(略)……

答案

一、简答题

1.答:内容是三方面,一是对农地面积的保护,实践上根据一定发展时期,为满足对农产品的需要,把必须的农地面积划入保护区,对其实行特殊保护,保持农地面积的稳定,同时农地面积的保护还根据需要与可能,开发可垦为农地的废弃地、荒地,适当扩大农地面积;二是农地物质生产能力的保护,避免土地水土流失、沙化等,加大对中低产农地的建设力度,提高农地物质生产水平;三是农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三废”的排放和农地的污染,提高农地质量。

措施是:建立相应的制度,以实现农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约束和规范人们对农地的行为准则。具体有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保护农地用途和农地利用方式保护等。

2.答:主要途径是开源、节流、加强管理。

开源:水利工程开源(如修建各类拦蓄工程,跨流域调水等);有效利用天然降水(蓄积雨水、拦沟筑坝、建池塘、水窖等);污水资源化(废水经过处理达标后用于灌溉);咸水资源化(一定条件下可为农业所利用);人工增雨(人工增加降水措施)。

节流: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如渠道防渗、喷灌、滴灌、微灌、微型水利工程配套等)。提高农田水分生产效率(科学管理、平衡施肥、增加土壤蓄水量等)。

加强管理:倡导节水、保护水源;依法治水、管水;建立水的有偿使用机制;建立高效用水体系。

3.答:○1深入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重点是珍贵、稀少和特有的,内容包括资源的组成、分布、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和利用现状等。

○2野生植物的迁地保护:将部分野生种群迁到适当地方进行人工管理与繁殖,使种群扩大。

○3建立种质资源库:建立和收集种质资源库或遗传基因库,对稀有珍贵的有经济价值的,濒危灭亡的物种进行收集保护。

○4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立法和严格执法:通过《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实施,严格执法。

4.答:○1适时、适量施用化肥(改进技术,普及知识,改进方式等)

○2调整化肥中P、N、K比例(适当增加PK比重,减少N的数量)

○3有机无机化肥配合使用,走生态农业道路(大力提倡有机肥,适当减少化肥用量)

○4广泛深入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据作物和土壤,实行“配方、测土施肥”)

○5改进施肥机具和施肥方法,并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

○6开发化肥新品种,改进化肥的制造方法(化肥应朝高浓度、复合、缓效化发展)

○7加强生态建设,防治水土流失(良好生态环境可减少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肥料)

5.答:○1中国人口众多(近13亿人,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2资源相对短缺(总量大,人均少,不合理开发与浪费,加速资源短缺);○3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增长与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4环境污染加剧(城市污染,河流污染,酸雨危害,垃圾及废弃物污染十分严重);○5资源利用效率低,技术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我国情决定资源投入不足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所以我国选择了一条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兼顾长远和当前、当代人与后代人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必然选择。

6.答:○1水土流失(分为水蚀和风蚀,受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及陡坡、开荒、过度放牧、毁坏植被等影响,面积持续增加)。

○2土地沙化(人为开荒造田,植被破坏,风水侵蚀,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等使沙化严重)。○3次生盐渍化及碱化(不正确利用耕地,不合理灌溉,蒸发量加大,使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4土壤退化(土壤侵蚀、沙化、污染及次生盐渍化等使世界15%的土地面积发生退化。7.答:○1挖掘气候生产潜力,提高作物单产;○2气候资源与其他农业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3根据气候规律安排农业生产,实现减灾增产;○4开发利用气候能源,改良生态环境;○5利用气候“相似原理”引进优良品种;○6开发利用山区的立体气候;○7根据气候资源的分布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实现区域化、专业化生产;○8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突出重点。

8.答: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包含:○1以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持良好的环境为前提,以促进系统内部养分资源循环为核心,将一定条件的植物生产过程或植物—动物生产过程视为一个系统,进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2根据土壤养分资源的特征,以其高效利用为核心,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和轮作制度,运用农艺措施实施作物综合管理。○3根据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物质循环特点和作物养分吸收规律进行施肥调挖,实行综合作物养分管理。

9.答:○1叶片或其他器官表现受害,或导致生长发育受阻,产量降低(较普遍,如城市、工矿废水使作物发育缓慢,茎叶出现斑点);○2产品中有害物质积累,不能食用(如重金属、聚氯联苯等在作物积累,产品不能食用);○3使产品品质降低(水中污物如酚超标使蔬菜品质降低)。

10.答:○1调整产品结构,把好企业发展方向关;○2制定乡镇环境规划,合理安排企业布局;○3加强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4大力推动乡镇企业技术进步,推广清洁生产工艺,积

极对乡镇企业污染进行治理;○5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11.答:(1)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土地法及相关法律;(2).强化土地管理;(3).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4).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5).切实编制,修订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6).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7).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12.特点是森林资源总量可观,物种丰富。问题是:(1).地理分布不均衡,影响总体功能发挥;(2).人均少,承受压力大;(3).结构欠合理,危及可持续利用;(4).林地不足与生态要求差距大;(5).天然林资源减少,森林质量下降;(6).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失衡。

13.答:(1).现有农药安全使用(对农药使用次数、用量、安全间隔期有明确规定);(2).加强农药管理(建立完善的登记制度及毒性安全性评价);(3).现有农药的合理使用,低毒高效农药的研制;(4).改进剂型和施药技术(用包衣、颗粒进行静电喷雾,低容量喷雾等)。

14.答:(1).加强大气污染物和酸雨的连续监测,重视国际间的协作;(2).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3).尾气脱硫脱氨(用分离法和转化法);(4).降低煤炭中含硫量及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15.答:(1).生物工程措施(植树造林、加强农林复合生态带及选育抗逆品种等);(2).水土工程措施(修水库、治理江河、兴修排灌渠等,农田基本建设等);(3).农业技术措施(调控水肥、耕作、覆盖地表、化肥调控、播种、育苗等);(4).其他措施如人工防雹,炮击消雹等。

16.答:首先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危机意识、节约用水、加强水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其次,建立健全保障农业合理高效用水政策、法规、依法治水、管水;第三,建立适应市场下的有偿用水机制,确定水的高效使用的价格收费体系;第四,建立农业高效用水管理体系,如用水管理体制和制度,实现农业高效用水。

17.答:概念——薄层或间隙积水的沼泽、涨潮被水淹没的海滩。

类型——沼泽、滩涂、湿源、泥炭地等。沼泽、滩涂等地的动植物有:藻类、牧草、药用植物、芦苇、红树及鸟类等几百种。

保护——因开荒、围湖、不合理开发利用使湿地减少,湿地在保持生态方面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国1992年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承诺对湿地保护。

18.答:○1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乡镇企业“三废”的治理能促进农业生产、保证农产品的质量);○2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治理乡镇污染改善劳动条件,促进人体健康);○3有利于保护我国农业环境(治理乡镇企业污染,就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我国农业大环境)。

19.答:○1加强对气候变化研究;○2调整农业布局、结构,合理规划耕作制度与种植制度;○3实施“大农业”的战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4开展抗逆品种的选育;○5高度重视农业气候敏感区的综合防御措施。

20.答:○1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2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脱贫致富;○4有利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提高农民素质。

21.答:○1充分开发利用优势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当地优势气候,有利高产优质产品形成);○2用农业气候规律调节农业生产;○3用农业气候区划指导区域生产;○4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气候;○5避免在不利条件下生产;○6利用作物生态规律开发利用气候资源;○7利用先进技术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22.答:○1建立自然保护区,将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生物及其生境保护起来,维持其繁衍、进化,保护其物种;○2加强脆弱生态系统和特殊生境的保护管理,沙漠、草原、湿地、河口、湖泊、高原等脆弱生态系统,重点是保护沙漠植被,治沙绿化;○3生态系统的重建。根据“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有效重建如“三北”防护林等生态系统。

23.答:○1表现在土壤酸化。目前氮肥以铵或酰胺形式施入土壤,交换土壤盐基离子,导致盐基淋失,土壤变酸;○2可能引起土壤重金属污染,磷肥中含铬、镍等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导致污染,磷肥还有放射性及氟的污染;○3对微生物有一定影响,单施氮肥或磷肥有利真菌繁殖,氮磷配施有利细菌数量增加,施肥过量使土壤中的水解酶活性降低。24.答:○1建冬季饮水点,打井、贮水窖通过转场(以利积雪)可减少干旱及黑灾。○2建草料库,放马破雪,机械破雪,转场等可消除白灾。○3建防寒保暖棚,利用地形避冻。做好天气预报,可减轻暴风雪危害。○4植树造林、固沙、预报风沙等可防沙尘暴的危害。○5防治森林火灾和老鼠的危害。○6冷季、春秋季要防呼吸道疾病和冻伤,暖雨季防胃肠道及日射病。

25.答:○1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资源环境意识(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珍惜合理利用土地是三大国策)。○2建立高效益、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3强化环境管理(完善法律、有力执法、严格管理)。○4充分发挥智力与人才资源优势。(发挥智力与人力资源优势,推进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5积极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与管理,改变传统落后的发展模式,加强交流,推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填空题

26.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人均低、质量差异大、低劣资源多、时空分布不均、后备不足。

27.养育、承载、美学和资产四大功能。

28.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土壤和植被、人类活动。

29.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棉花和油菜。

30.有机肥比例高、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利用效率不高。

31.捕食性、腐食性、寄生性和混合性。

32.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农药、化肥、污灌及农用薄膜。

33.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34.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增强、酸雨范围扩大。

35.经济与环保协调、统筹规划、综合防治、资源开发与保护、污染破坏者负担及靠群众保护农业环境的原则。

36.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严重,粗放经营、生产率低,资源数量减少、退化严重,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质量降低。

37.面积有限、利用永续、位置固定、地域差异、稀缺性、多样性、变更困难及资产性。

38.总量丰富、人均地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组合不匹配。

39.珍贵特产类,食用、药用、工业用,实验、观赏及天敌动物。

40.复杂多样性,有效性低,高度分散性及变更性。

41.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退水,畜禽养殖业的废水。

42.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及宣传教育手段。

43.种类多、受灾体广、受害面积大,成灾频繁、突然,预报难,相生相克。

44.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

45.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

46.共生整体性、地域性、有限无限性、多宜性、全球性和层次性。

47.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工矿交通用地及未利用土地。

48.喷灌、滴灌、微灌及膜上膜下灌等。

49.有限性、可更新性、适度性和非线性、匹配性、可塑性、变异性、潜在及非商品性。

50.食用、药用、工业用及美化环保植物。

51.调整农、林、牧生态结构,生物,工程及化学措施。

52.重金属,无机非金属及有机化合物。

53.环保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和投产。

54.集中力量,抓住时机,保全大局,彻底清理。

55.多样化种养,延长食物链,开发能源和节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56.兼顾经济社会、生态、当前和长远、因地制宜、保持生态、综合利用及优化配置原则。

57.按地貌、土壤质地、所有权及经济用途分类。

58.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用水浪费,效益不高,局部水环境恶化。

59.森林、草原、沙漠、湿地、海洋、内陆水域等。

60.铁、硼、锌、钼、铜、锰、氯

61.工程、生物、化学和农业措施。

62.悬浮物、溶氧、有机物、pH、细菌数、有毒有害物。

63.碳铵、尿素、硝铵、氯铵、硫铵、氨水。

64.质量优先、实用性、优先控制污染物、统一安排布局。

65.孕灾环境、灾害源、灾害载体和受灾体。

66.光热丰富,水不足,耕地少而差,有林地少,草地多而差,生物多,资源不匹配。

67.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土地沙化、次生盐渍化,贫瘠化和污染明显。

68.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短缺制约优势发挥,不稳定性,波动剧烈,灾害频繁。

69.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70.共生性,地域性,多样性,有限性,可循环性和多用性。

71.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

72.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和长江。

73.局部性、地域性、广域性和全球性污染。

74.水质、土壤、大气,工业三废、农作物和背景值调查。

75.时间、地点(范围)、性质、强度、损失(直接与间接)。

三、名词解释题

(略)……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范围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 1. diachronic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language over a period of time, also known as historical linguistics, stud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ince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up to the present. 2. arbitrariness Language is arbitrary for the forms of linguistic signs bear no natural resemblance to their meaning. The link between the linguistic signs and their meanings is a matter of convention, and conventions differ radically across languages. 3. langue According to Saussure, langue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s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It can be thought of as the generalized rules of the language that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seem to abide by. 4. competence Chomsky defines competence as the abstract ideal user's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According to him, anyone who knows a language has internalized a set of rules about the sequences permitted in his language. This internalized set of rules is termed as a person's competence. 5. morpheme The most basic element of meaning is traditionally called morpheme. The “morpheme' is the smallest unit in term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ression and content, a unit which can not be divided without destroying or drastically altering the meaning. 6. Morphology Morphology studies morphemes and their different forms and the way they combine in word formation. So it refers to the study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and the rules by which words are formed 7. Semantic triangle According to Ogden and Richard's semantic triangle, there is no direct link between language and the world, or between the symbol ( the linguistic elements, the word, the sentence) and referent ( the object in the world of experience). The link is via thought or reference, the concepts of our minds. 8. Lingua franca Lingua franca is the general term for a language that serves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of speakers. 9. componential analysis Componential analysis is a way to analyze lexical meaning, and it defines the meaning of a lexical element in terms of semantic components. 10.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operative Principle (CP) was proposed by Paul Grice, under which there are four maxims: the maxim of quantity, the maxim of quality, the maxim of relation and the

环境学概论试题B卷1及答案

我以一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保证,在本场考试中,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服从考试管理,决不作弊或帮助别人作弊!签名:学院专业学号级班 ··················密···················封·····················线·················· 命题人签字:系主任签字:审核院长签字:共印份数: 第1页共4页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08—09学年第1学期期末考试2007级、2008级《环境学概论》试题(闭卷B卷)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三种 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共8题,每题2分,共 16分)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完整版)资源与环境概论复习资料(完整版)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10、气候生产力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思考题整理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 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0.5℃/年); (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 (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 (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 (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 (9)空气污染严重; (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50%以上 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 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 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 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 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大多数资源与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

《语言学概论》期末试卷 1.( 单选题 ) 下列关于“语言”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本题 2.0 分) A、语言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 B、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C、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征 D、 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可以任意改变 2.( 单选题 ) 下列元音音素都是后元音的一组是 ( B)(本题 2.0 分) A、[u, ε] B、[α, Λ] C、[α,y] D、[o, a] 3.( 单选题 ) 下列辅音音素都是塞音的一组是 ( B)(本题 2.0 分) A、[k, 1] B、[p, k] C、[p, n] D、[t, v] 4.( 单选题 ) 从语音的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 A)(本题 2.0 分) A、音位 B、音素 C、音节 D、音渡 5.( 单选题 ) 汉语普通话中的“我”和助词“的”单念时发音分别为[uo]和[te],而在实际语流中 ,“我的”发音是 [uo de],这是语流音变中的( A)(本题 2.0 分) A、顺同化现象 B、逆同化现象 C、弱化现象 D、异化现象 6.( 单选题 ) 语音的本质属性是 (C )(本题 2.0 分) A、物理属性 B、生理属性 C、社会属性 D、心理属性 7. ( 单选题) 英语“ students”中的“ -s”是 ( C)(本题 2.0 分)

A、虚词语素 B、词根语素 C、构形语素 D、构词语素 8. ( 单选题) 从词的构造方式看, 下列各项中属于复合词的是( D)(本题 2.0 分) A、木头 B、念头 C、苦头 D、山头 9.( 单选题 ) 划分词类的最本质的标准是 (A )(本题 2.0 分) A、分布标准 B、意义标准 C、形态标准 D、逻辑标准 10.( 单选题 ) 下面词组中 ,结构类型与其他各组不同的一组是( D)(本题 2.0 分) A、年轻漂亮/朴素大方 B、我们大家/首都北京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本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资源配置;稀缺性;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案例1.①争水的游乐场和纺织厂 假设一条小河的流域内只存在一个游乐场和一个纺织厂,并且纺织厂处于河流的上游,而游乐场处于河流的下游。河流的流量很小,其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净化容量几乎为零。纺织厂和游乐场都想利用河流水资源,纺织厂把小河作为纳污体,将未经处理的印染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游乐场则想利用河水来吸引旅客休闲娱乐(如游泳、垂钓和划船等)。如果这两家企业或公司不由同一个主人或主管单位所有,那么该河流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1)纺织厂不承担废水处理费用;(2)纺织厂不承担由于它向河流排放废水引起游乐场收入减少的补偿;(3)纺织厂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不是游乐场;(4)游乐场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除了一般的资本、劳动和土地外,还有取自于河流的水量和水质;(5)河流水资源既不为纺织厂所有,也不为游乐场所有。在这种情况下,游乐场收入减少完全不能反映于纺织厂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费用或成本核算之中,其结果是纺织厂产量越高,排放废水量越大,河流污染也越严重,游乐场的收入也越少,最后招致娱乐场所的关闭或另寻水源。我们称这种纺织厂给游乐场带来不利影响的现象为外部性,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 案例2. 圈地运动与公地的悲剧 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臵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的悲剧是产权不明导致的经济后果。一种资源在产权归属不清晰的情况下,会因使用者大量甚至过度利用而耗竭;由于缺乏产权保护,使用者不愿为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一定的专用性投资或补偿,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利用。只有当资源的产权明晰后,为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资源的所有者才会对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圈地运 ①王金南,环境经济学:理论·方法·政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语言学概论期末考试题

语言学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说法只有是正确的。 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B.语言就是说话,说话就是语言。 C.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D.语言具有地方色彩,说明语言不具有社会性。 2.下列说法只有是错误的。 A.汉语的声调是由音高变化形成的。 B.语言中的轻重音是由音重变化形成的。 C.音位具有区别词形的作用。 I).音素具有区别词形的作用。 3.下列说法只有是正确的。 A.“老”可以同“新、旧、少、嫩”等构成反义词。 B.“大”和“小”是绝对对立的反义词。 C.“红”与“黑”这对反义词具有非此即彼的关系。 D.反义词“冷”和“热”具有相对性。 4.下列说法只有____正确。 A.意译词如“激光”、“电话”都是借词。 B.仿译词如“机关枪”、“铁路”都是借词。 C.“尼姑”、“和尚”、“玻璃”是借词。 D.“爱神”、“北极熊”、“超人”都是借词。 5.下列词义的变化,属于词义的缩小。 A.“meat”原指菜肴,现在指荤菜。 B.“走”本义是跑,现在指步行。 C.“江”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D.“book”原指一种树木,今指成本的著作。 1.C 2.D 3.D 4.C 5.A 3.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B.不同的阶级使用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说明语言具有阶级性 C.人类多种多样的语言说明语言具有任意性特点 D.语言是一种纯自然的现象 4.下列说法只有( )是正确的。 A.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潜在的 B.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潜在的 C.语法的组合规则存在于书面语言中 I).语法的聚合规则存在”ji【j头沿吉中 5.单纯阋就是由一个( )构成的词。 A.词根 B.词干 【!.词缀

《环境学概论》试题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四)答案 一、 名词解释 : (每题 3 分,共 30 分) 1. 大气二次污染 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2、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现代湖 沼学也把这一现象当作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渐衰亡的一种标志。 3.半衰期 :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4.人口环境容量: 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 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5.废物资源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 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6. 生物入侵 : 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 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7. 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 8. 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 ,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保障经济 社会的持续发 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9. 电磁污染: 电场和磁场的交互变化产生电磁波。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汇汛的现象,叫电 磁辐射。过量的电磁辐射就造成了电磁污染。 10. 环境评价: 是研究人类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评价环境质量水平,对环境要素或区域环 境质量进行定量描述,为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0 分) 1. B E F 2. A C D 3. A B D E 4. A E 5. B 四、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 30分) 1. 举例说明按其化学特性大气污染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发生的天气条件是什么? 答:要点①还原型(煤炭型):主要污染物:S02 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阴天、小 风、逆温情况下,在当地地形条件的影响下,污染物被封盖在城市上空,造成对人体健康 极大的危害,致使上千人死亡。 ② 氧化型 ( 汽车尾气型 ) :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石油化工生产。 2. 食品污染的途径和类别有哪些? 答:要点(1)污染途径:①作为食品原料的动物、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环境污染物质进入其 内部并积累起来; ② 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运、销售和烹调过程中,受到污染物质或其他有害物质的玷 污。 (2) 类别:①生物性污染; ②化学性污染; 6. 遗传) ( 生态系统) 7. 8. ( 堆肥) (焚烧) 9. 10. (移动源) (固定源) 11. 12(山谷风) (海陆风) 13 14( 0— 1 20分贝) 2. (气压梯度力) (风) (湍流) 4. (空间辐射) (导线传播) (热带森林和温带植被的破坏) (吸附交换) (络合- 螯合) (工业) (农业) (生活) ( COD ) ( BOD5) (在氮、磷过剩)(水华) (赤潮) 2分,共 二.填空题(每空 1分,共 30分) 1. (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 3. (总有机碳 TOC ) (总需氧量 TOD ) 5. (工业生产、燃料燃烧排放是一些废 气)

2010研究生复试试题-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

《农业资源与环境概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40分) 1农业资源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资利用的各种资源。分类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通常农业资源主要指农业自然资源。即农用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 6 资源科学:研究资源的形成、演化、数量、质量特征与时空分布和开发、利用、保育及其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发展关系的科学。 2农业环境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农业用地、用水、大气、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中国法定环境范畴。 7 农业环境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规律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3 生物资源对人类具有实际和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8 土壤环境容量一般讲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称为土壤环境容量 4 生物富集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9 农业环境保护法:指调整人们在保护、管理和改善农业环境、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以及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 水体富营养化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 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蓝藻、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10 农业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获取农业(牧、渔)环境质量信息,并据此提出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对策的过程。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 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 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励效应的差异。(12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 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要评述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关系的两类不同观点。(10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直接市场评价法。(15分) 3. 推导单用途林业资源、无穷轮伐期条件下的Faustmann 公式,并解释其含义。(15分)

《语言学概论》期末B卷 答案解析

丽水学院 —学年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卷答案(B卷)课程语言学概论使用班级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空格,每空格1分,共14分) 1.在中国,早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汉字的字义、字音、字形进行的,产生了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三个分支,统称为“小学”。 2.被尊称为“19世纪的亚里土多德”的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预设的概念,他的理论被公认为人工智能的理论基础。 3.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舌位前后、舌位高低、圆唇与否3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4.语言的变异可以分为地域变异、社会变异和功能变异等3类。 5.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道德哲学家奥斯汀,他认为,语句有命题意义和施为意义两层意义。 二、判断是非题:对的写“√”,错的写“×”(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2.肺是人类发音的动力站,声带是发音体。 (×)3.元音发音时,声带不一定振动,辅音发音时,声带一定要振动。(√)4.超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或“非音质音位”。 (×)5.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b]和[p]是两个音位。 (√)6.福建“沙县县”简称为“沙县”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机制。

(×)7.词序和虚词是俄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 (√)8.语法手段中的“零形式”也表示语法意义。 (√)9.就其实质而言,语法规则表现的就是组合关系或聚合关系。(×)10.湖南江永的“女书”体现了语言的性别变异。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②)1.语言符号的符号是: ①声音②文字③它所代表的事物④发音器官(④)2.我国青海五屯话是一种: ①皮钦语②洋泾浜③新美拉尼西亚语④克里奥尔语(③)3.合作原则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①奥斯汀②利奇③格赖斯④莫里斯(④)4.英语的man→men采用的语法手段是: ①异根式②重音③词缀④内部屈折(③)5.关于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正确的描述是: ①元音发音时间短暂,辅音发音时间较长。 ②辅音发音响亮,元音发音不响亮。 ③发辅音气流受阻,发元音气流不受阻。 ④发元音和辅音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均衡紧张。 (④)6.俄语、汉语、日语3种语言所属的语法结构类型按次序是:①粘着语-屈折语-孤立语②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 ③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④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③)7.与“春光明媚”结构相同的组合是: ①阳光的温暖②马上开始

最新环境学概论试卷答案.

《环境学概论》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空1分,共19分) 1、当大气稳定度为中性时,烟流的形状呈形。 2、城市环境噪声标准中一类区(居民文教区)昼间和夜间标准分别为 dB和 dB。 3、污水的二级处理常用法和法。 4、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和 。 5、环境问题按成因分为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 6、常用和表示农药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 7、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多样性和多样性。 8、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的装置。 9、酸雨是由于燃料燃烧和天然排放的和所造成的。 10、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 三种类型。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震惊世界的日本富山事件是由于食物和饮用水被污染所引起的。 A.甲基汞 B.多氯联苯 C.镉 D.铅 2、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将固体废物分为。 A.工业固体废物 B.城市垃圾 C.放射性废物 D.危险废物 3、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A.风 B.大气稳定度 C.下垫面状况 D.湍流 4、是世界上第一个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5、水体富营养化可以采用等指标进行判断。 A.总氮 B.总磷 C.叶绿素a D.湖水透明度 6、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的大气标准为。 A.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B.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C.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 D.大气警报标准 7、下列农药中为有机氯类农药。 A.DDT B.乐果 C.敌百虫 D.三氯杀螨醇 8、噪声污染具有等特点。 A. 主观性 B.局部性和多发性 C. 不积累、不持久 D.危害较小 三、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1、大气二次污染物 2、氧垂曲线 3、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4、固体废物处理 5、分贝 1、试从污染类型、污染源、污染物和反应类型四个方面比较伦敦型烟雾和洛杉矶型烟雾。(8分) 2、简述水体中耗氧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一般规律。(4分) 3、土壤条件是如何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的?(8分) 4、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危害?(5分) 5、简述噪声的危害。(5分) 五、绘图题(共1题,共5分) 试绘图说明非保守物质进入河流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作用和污染物的衰减过程。六、论述题(共1题,共15分)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资源环境概论复习题 目录: 1、生态系统 2、最适温度 3、生物资源 4、水体自净 5、全球变暖 6、积温(活动和有效) 7、光合作用 8、光照强度 9、日较差 10、气候生产力 11、土壤环境容量 12、光能利用率 13、自然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分类和特点)15、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16、农业投入产出 17、人类目前面临的 主要环境问题 18、人类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 19、水资源 20、水循环 21、三基点温度 22、生长期 23、种植业 24、森林资源 25、我国资源的总体特征 26、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27、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山西气候资源特点) 28、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29、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0、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31、农业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32、农业环境 33、水循环中的大小循环 34、最高温度 35、无霜冻期和无霜期 36、我国草地资源利用情况 37、我国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包括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适温度:最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温度。 3、生物资源: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体或其部分、生物群体或生态系统中任何其它生物组成部分。 4、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以内,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排入的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逐步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5、全球变暖: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6、积温: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 7、光合作用:即光能合成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化过程。 8、光照强度:指光照的强弱,以单位面积上所接受可见光的能量来量度。简称照度,单位勒克斯。 9、日较差:一日内,气温、气压、湿度等气候要素观测记录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10、气候生产力:以气候条件来计算的农业生产潜力,指在土壤管理、农业技术等都处在最优状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某一作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形成农产品的最大能力。 11、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土壤环境单元所容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或负荷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12、光能利用率:在植物生长期内,单位土地面积上光合产物贮存的能量与其冠层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比值。 13、自然资源:自然界存在的有用自然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气候、生物、水、土地和矿产等5大资源。 14、农业自然资源: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 分类:A、气候资源:即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 B、水资源:即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 C、土地资源:一般指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但不包括海域。 D、生物资源:即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二版思考题

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思考题 第一章 1.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水资源经济学之间逻辑关系是怎么样的? 水资源经济学是自然资源经济学中研究水资源的一个分支学科,而自然资源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研究自然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水资源经济学含于自然资源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含于经济学,三者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 2.什么是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目前我国大约处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什么位置?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首次提出,描述了收入差异由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始收入差异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剧,达到峰值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收入差异开始缩小。 目前我国大约处于最低点右侧上升阶段。U曲线的什么位置?曲线,我国目前大约处于资源依赖性倒2.什么叫资源依赖型倒U型曲线的轨迹,即在工业化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呈现出倒U达到初期,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在工业化中期,社会对资源的依赖性,峰值;而进入工业化后期,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有逐步减弱。曲线的中期。我国目前处于资源依赖性倒U 增长的极限主要观点有什么?该报告有什么贡献?存在什么缺陷? 3. 种趋势是:加5主要观点:人类社会的增长由5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构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生态环境粮食短缺和普遍营养不良、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剧增、的日益恶化)它们都是呈指数型增长的。. 贡献:它提出了全球概念,探讨了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提高了人们对人类面临困境的警觉。缺陷: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世界发展的根本影响,低估了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只能提出“零增长”的错误理论。 第二章 1.什么叫外部效应?外部性的本质是什么? 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它生产单位(或消费者)的生产过程(或生活标准)。 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附带影响,是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结合资源与环境问题,举例说明外部性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