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筛选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于每日早餐及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4 U(kg·d),然后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调整预混胰岛素应用剂量;观察组患者每日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2 U/(kg·d),三餐前口服瑞格列奈,初始计量为0.5~1.0 mg,然后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调整甘精胰岛素与瑞格列奈剂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并且控制效果发挥速度较快,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标签:甘精胰岛素;瑞格列奈;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安全性

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转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并且主要以中老年人发病率最为显著,是威胁中老年人群晚年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1]。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糖尿病根治手段,仅可通过血糖控制治疗消除高血糖对靶细胞、胰岛细胞的损伤,控制并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进而改善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结局。口服降糖药物是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血糖控制疗法,但不同降糖药物其实际临床疗效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对于病情相对较为复杂的老年患者[2-3]。本组研究通过对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析,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5年6月-2016年3月江苏省建湖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对本组研究均完全知情同意,经血糖监测、临床表现以及OGTT试验证实为2型糖尿病,符合第8版《内科学》中2型糖尿病相关诊治标准[4],患者均无药物过敏史,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多器官功能不全者,漏服药物达3次及以上患者自动脱落本组研究。80例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35~86岁,平均(52.9±4.2)岁;2型糖尿病病程1~5年,平均(3.2±0.5)年;合并冠心病19例,高血压15例,高血脂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型糖尿病胰岛素使用建议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作为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动物胰岛素(1代胰岛素)、人胰岛素(2代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3代胰岛素);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又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推荐采用人胰岛素;费用许可时,可以胰岛素类似物;尽量不用动物胰岛素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时,需教育患者规范注射步骤,胰岛素注射器和胰岛素笔的使用方法,注射部位轮换,胰岛素治疗方案简介: 1. 起始胰岛素治疗: (1)基础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多种口服降糖药充分治疗,血糖仍未达标时,应该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在睡前用中效/长效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2 单位/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剂量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如用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空腹血糖目标可定为5.6mmol/L。 (2)预混胰岛素在多种口服降糖药充分治疗后血糖仍未达标时,可以加预混胰岛素治疗,当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具体方法有2种:

1) 每日一次预混胰岛素:多于晚餐前注射,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单位/公斤体重/日;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2)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2~0.4 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和晚餐前后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2.强化胰岛素治疗 强化胰岛素治疗有4种方法: 1)基础-追加方案: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仍未达标者,应该改为基础-追加方案,即睡前中效/长效胰岛素+任一餐时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监测空腹和注射餐时胰岛素后下一餐前血糖。睡前中效/长效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2 单位/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剂量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餐前胰岛素一般首剂给予4U,根据下次餐前血糖水平调整上一餐前胰岛素剂量, 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个单位,直至血糖达标。 2)餐时+基础胰岛素为目前常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即:三餐前短效/速效+睡前基础胰岛素(中效/长效);根据三餐前及睡

胰岛素的适应症和用法

糖尿病患者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早晨高血糖不易调整。早晨高血糖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提示两种可能:一种是“苏木杰现象”,指午夜低血糖后出现早晨高血糖的现1、胰岛素应用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 3、处于应激状态时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 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 7、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 8、某些继发糖尿病 9、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 10、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 目标:把血糖降到4567(空腹4~5,餐后2小时6~7),控 制血糖不超过5678(空腹<5.6,餐后2小时<7.8) 糖尿病运动糖尿病中医药糖尿病饮食糖尿病与水果 象,多见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患者出现苏木杰反应大多由于胰岛素用量不当,或没按时加餐,或病情控制较好时体力活动增加。

#3 2、胰岛素使用原则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 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 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 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 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 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所有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用胰岛素治疗

所有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用胰岛素治疗。根据病情的需要,不同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剂型、剂量、次数也各不相同。现谨向您介绍胰岛素的十种用法: 1.一天用一次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其药效持续的时间约为12小时,故一般糖尿病患者每天需要注射两次。但若患者的胰岛功能损害较轻,仅仅是白天三餐后的血糖较高,而夜间不进食情况下的空腹血糖控制得较好,可于早餐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相反,若患者白天的血糖控制的较好,仅空腹血糖高,如肥胖、晚餐进食过多或清晨时血糖明显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可在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注射的剂量按每公斤体重0.2单位计算。患者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可使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期正好出现在早餐前。这有利于患者控制清晨高血糖。 2.睡前用一次中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药:身体超重的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后容易发胖。此类患者若血糖不太高,白天可口服3次双胍类降糖药,以降糖、降脂、降体重,然后睡前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以对抗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清晨高血糖。 3.一天用两次中效胰岛素:此用法适用于空腹和餐后血糖轻度升高的患者。这样使用胰岛素后,若患者的空腹血糖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而餐后血糖仍然高,可改用诺和灵30R,一日注射两次。 4.一天用两次诺和灵30R或50R:此用法适用于大部分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要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该制剂为人胰岛素,其优点是:吸收性能好,作用强。患者可根据餐后血糖的高低,适当增减胰岛素R的比例,一般该制剂一天只需注射两次。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即对午餐后的高血糖控制不佳,故午餐后血糖高的患者在使用诺和灵的同时,还需加用一次口服降糖药。 5.一天用3次短效胰岛素:此用法适用于血糖很高且初次使用胰岛素、或出现严重感染及刚做过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其优点是:患者可根据餐前血糖和进食量来调节胰岛素的用量,且用药后患者较少出现低血糖;其缺点是:对夜间和清晨高血糖控制不佳。 6.早餐前和午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晚餐前用诺和灵30R:此用法适用于一天使用两次诺和灵30R的血糖控制不佳者。此用法的优点是: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提高疗效,避免患者发生低血糖。早餐、中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可控制两餐后的血糖,用诺和灵30R来控制晚餐后和夜间的血糖比较符合人体分泌胰岛素的生理状况。 7.三餐前用短效胰岛素,睡前用中效胰岛素:此用法适用于老年或劳动强度大、饮食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或早餐前和午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晚餐前用诺和灵30R的清晨血糖控制不佳者。三餐前用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甘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一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一: 晚餐前用速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液,早餐前用全天总量的2/3,晚餐前用全天总量的1/3。若经胰岛素调整后上午血糖仍较高或夜间出现低血糖症(多在凌晨3—4点钟)。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二: 病人在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若经调整胰岛素用量,在糖尿病的下采用胰岛素泵等等这些方法经临床验证对于降低血糖有着很好的疗效。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三: 早餐前仍注射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注射中效胰岛素后宜进少量餐,最好为蛋白质类食物。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四: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给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先于早、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2次,也可用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胰岛素于早餐前1次皮下注射,每隔3天测空腹及三餐后2血搪,若经胰岛素调整后血糖仍不,可增加用药,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1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方法五: 对1型糖尿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给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使其合理而有规律的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手段积极配合治疗,这是1型糖尿病诊疗中最关键的一步。 上述就是全军重点糖尿病治疗中心专家对1型糖尿病如何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相关介绍。专家提醒:1型糖尿病患者除了接受胰岛素治疗以外还可以选择科学有效的疗法。在此推荐:细胞渗透修复疗法. 细胞渗透修复疗法是临床上运用干细胞进行微创操作,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干细胞可用于治疗各种细胞损伤性疾病如糖尿病。由于胰岛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受损,所以胰岛素量分泌不足或不能分泌导致血糖升高,继而全身性器官受损和代谢功能紊乱,随之产生各种并发症。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的胰岛β细胞,恢复胰岛功能,使之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糖尿病临床康复。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进展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护理进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生活的普及,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年递增,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胰岛素是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其重要作用已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外大量临床验证已经充分证明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护士掌握好胰岛素的护理、治疗常识及进展,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康复护理。 1 胰岛素的分类及应用现状[1] 1.1胰岛素制剂类型及作用特点 1.1.1速效胰岛素即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注射后5-l0min起效,作用时间持续3一5h。速效胰岛素更接近于正常餐时胰岛素分泌,与等量的短效胰岛素相比,前者能达到更高和更快的血浆胰岛素峰值而且持续时间更短。应在注射后5min内进餐,以获得最佳疗效和减少低血糖反应的危险[2]。临床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多使用速效胰岛素,降血糖效果好。 1.1.2短效胰岛素(正规胰岛素,RI) 该制剂作用快,皮下注射后30min生效,2---4h 达高峰,持续时间5-7h,静脉注射后立即生效,15 -30min达高峰,持续2h。每瓶10m1:400u,800u, 1000u。但每日多次皮下注射,难以使患者24h血糖达到接近正常而又不出现低血糖,体内胰岛素波动较大,血糖控制不易理想[3]。 1.1.3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1.5--2h生效,8一12h作用最强,可持续18h左右,作用持续时间长短与所用剂量有关。每瓶l0ml:400u,1000u。主要作用是维持人体胰岛素的基础分泌,每天单独注射1--2次或与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混合使用。1.1.4长效胰岛素(甘精INS)皮下注射后3--4h生效,8--12h作用最强,持续24h,每瓶l0ml:400u,800u,1000u。理想的长效胰岛素制剂应吸收缓慢、恒定,没有血中峰值,低血糖风险低,良好的血糖控制,以及长的半减期,适宜每日一次给药[4]。通常在睡前用药,只需每天在同一时间注射即可。因为无峰效,需在每餐前加注短效胰岛素以预防餐后高血糖。 1.1.5预混胰岛素(包括30R,50R,70R)是生产厂家把两种作用时间不同的胰岛素预先混合好,然后上市出售,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给临床应用带来了许多方便。常用品种有:诺和灵30R为30%短效胰岛素与70%中效胰岛素混合,诺和灵50R为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1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1、胰岛素的适应证: 1)1型糖尿病的替代治疗。 2)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及乳酸酸中毒。 3)控制糖尿病病人手术期、妊娠期及分娩期的血糖。 4)糖尿病病人并发急性感染时。 5)糖尿病病人合并结核。 6)糖尿病病人有肝、肾疾病及功能不全。 7)2型糖尿病病人对口服降糖药无效。 2、胰岛素需要量: 在生理性基础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大约是1U/h,在进食后高血糖刺激下,约5U/h(包括基础状态的1U。一般开始胰岛素用量0.2-1.0/kg.d,由于个体间所需胰岛素剂量较大,初始量一般偏于保守,约0.4U/kg左右,3天后根据血糖反应调整剂量,每次加减2-4U。 3:胰岛素剂型的选择: 种类发生作用时间高峰时间持续时间给药途径 超短效待确定 短效胰岛素 0.5-1h 2-3h 4-5h 皮下、静脉中效胰岛素 2-3h 4-6h 8-12h 皮下 长效胰岛素 3-6h 14-20h 24-36h 皮下 (注:我院目前多用诺和公司产品) 4、用法: 胰岛素应皮下注射,一般餐前15-30分钟注射。 1)短效胰岛素:由于短效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消失也快,刚开始胰岛素注射时,多选用每天3或4次短效胰岛素注射,当血糖控制满意时,再换用混合胰岛素制剂。短效胰岛素是将全天的用量分成3份,早餐前略多,午餐前略少,晚餐前为全天1/3左右,如30U/d,可分配为早12U、中8U、晚10U。 2)混合胰岛素: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不方便,可改用混合胰岛素,如30R(短效:中效=30:70)和50R(短效:中效=50:50),将全天胰岛素量分为3份,早餐前注射2/3,晚餐前1/3,根据注射后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3)短效换混合算法:30R=R×(0.6-0.8)(早餐前2/3,晚餐前1/3) 如短效R早12U、中8U、晚10U换30R:(12+8+10)×0.6=18U(早:18×2/3=12U,晚18×1/3=6U。 #2 血糖控制目标 生化指标理想良好差 空腹血糖(mmol/L) 4.4-6.1 ≤7.0 >7.0 非空腹血糖(mmol/L) 4.4-8.0 ≤10.0 >10.0 糖化血红蛋白(%)<6.5 6.5-7.5 >7.5 体重指数(kg/m2) 男性<25 <27 ≥27 女性<24 <26 ≥26 强直性脊柱炎特点及诊断标准 强制性脊柱炎特点是:1.多为男性患者;2.好发年龄为15-30岁;3.有家族史,90%-95%患者HLA-B27阳性;4.RF为阴性;5.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柱。6.肌腱、韧带附着处炎症为本病特征性改变;7.X线片典型的骶髂关节炎和脊柱呈竹节状改变;

面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面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4-07-11发表评论(4人参与)分享 【编者按】早在2009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所发表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指南中就明确提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仍>9%时,可以直接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也提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状缓解后可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但对于这部分患者,具体该如何起始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停用后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何选择?临床医生可以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中获取更具体的信息。 如果您面对这样一位患者——男性,48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因近三个月体重减轻了5kg来就医。门诊查空腹血糖1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2%。您准备给予怎样的降糖治疗呢? A. 生活方式干预 B. 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C. 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 这是一个关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且血糖很高的病例的降糖治疗选择问题。近年来,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999-2005年,哈尔滨地区新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2007年上海地区研究发现,每年糖尿病新发病率远超过美国同期水平。虽然目前我国尚缺乏历年的糖尿病发病率数据,但参考美国近年来新诊断患者的发病率,推算出的中国每年新发病例数在680~740万。而最新的覆盖全国的HbAlc 筛查网数据显示,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HbAlc超过9%的患者比例达28.8%。由此可见,我国新发2型糖尿病人群存在两大临床特点—数量巨大和诊断时血糖水平较高。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可行性 近年来,有关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获益的临床证据越来越多。其实,早在1997年,就有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为期两周的胰岛素泵治疗)后,病情缓解率达到70%(即不需要药物治疗,单纯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疗法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此后来自加拿大和中国的多个临床研究证实,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胰岛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1型糖尿病一经确诊,就需要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进行胰岛素治疗.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缺乏,需要每天至少三次胰岛素治疗. 一: 三餐前应用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进餐后血糖升高,而胰岛素的分泌不能相应升高,仍处于低水平,不能控制餐后的高血糖,所以要在每次进餐前注射胰岛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 短效胰岛素包括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等,由于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在1小时左右起作用,所以要在餐前20~30分钟注射.首先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1.:经过三餐前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如果餐后血糖达标(6~8),也要测下一餐前的血糖,如果低于(4.5),是由于短效胰岛素的作用所致,这就需要更换为速效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治疗.因为速效胰岛素的作用维持时间较短效胰岛素短,很少引起下一餐前的低血糖. 如果经过三餐前的短效胰岛素治疗后,餐后血糖一直较高,这时需要酌情增加短效胰岛素的剂量,每次在餐前酌情增加.剂量的调整一定要在控制饮食和相对固定每餐进食量的情况下进行调整 速效胰岛素(诺和锐、优泌乐等)皮下注射后在半小时左右起作用,所以要在餐前5~15分钟注射,由于速效胰岛素起效快,如果在餐前忘记注射,可以在进餐时注射,也可以在进餐后即刻注射. 首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餐后血糖调整餐前胰岛素的用量,使餐后血糖达标. 二、控制黎明现象 有些1型患者在三餐前应用胰岛素后,餐后血糖控制较理想,但是在清晨时出现血糖升高,这就是黎明现象.黎明现象主要是升糖激素在清晨时分泌所致的清晨高血糖. 在诊断黎明现象时,要排除夜间低血糖后清晨高血糖(Somogyi现象),监测凌晨2~3点的血糖可以明确清晨高血糖的原因.控制黎明现象可以选择以下方法. (一) 一天四次胰岛素治疗 1: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睡前应用中效胰岛素: 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在晚上10点左右注射中效胰岛素(NPH),因为中效胰岛素的峰值时间为6~8小时,正好能控制清晨出现的高血糖,一般先从小剂量开始,根据凌晨2~3点的血糖(此时是否有低血糖)和清晨的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 (具体用量视个人年龄、体重、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等方面来计算) 2:三餐前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每日加用1次甘精胰岛素: 三餐应用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每日应用一次甘精胰岛素,从小剂量开始(至今尚末得到有关妊娠期间使用的确切资料、儿童患者使用本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尚待评估,)根据凌晨2~3点的血糖与清晨的血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早餐前应用,在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时,还能够减少三餐前胰岛素用量,也可以在晚餐前应用,控制空腹高血糖的效果更明显,注意:要保证每天在同一时间注射,以符合长效胰岛素的作用,持续24小时的特点. (具体用量视个人年龄、体重、身体素质、病情轻重等方面来确定) (二):一天3次胰岛素治疗 为了控制黎明现象,同时不增加胰岛素注射次数,可以在早、中餐前应用短效

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

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 文章目录*一、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二、六种情况需调整胰岛素*三、调整胰岛素剂量的4个注意事项 1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1、健康人胰岛素需求量一般每天不 超过每公斤体重1单位,大多数病友为每日40~50单位胰岛素。 2、初诊1型糖尿病病友每日胰岛素剂量可考虑从0.5~0.8单位/体重(公斤)起始。以体重60公斤为例,每天胰岛素治疗剂 量约为30~48单位。 3、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达标者联合胰岛素(尤其是基础胰岛素),可考虑从0.1~0.2单位/体重(公斤)开始,以体重60公斤为例,每天胰岛素治疗剂量约为6~12单位。一般可根据病友起 始胰岛素治疗时的血糖水平确定。糖化血红蛋白8 0=“” 0=“”1=“”8.0%者从0.2单位/体重(公斤)起始;也可根据空腹血糖水平确定,如空腹血糖为10.0mmol/L者,起始基础胰岛素为10单位。 4、血糖很高或重症糖尿病患者,如每日2次诺和灵30R血糖不降,可增加次数,改为:①早餐、中餐前用诺和灵日,晚餐前用诺和灵30R,用同样剂量,血糖达标。②睡前用长效来得时胰岛素, 三餐前用速效胰岛素诺和锐。③三餐前和睡前4次短效胰岛素: 适用于初次用胰岛素或发生酮症而又暂时不能住院的患者。④- 日6次短效胰岛素:适合于1型糖尿病或有特殊需要的患者。

六种情况需调整胰岛素1、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达标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最近两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首先要控制在7%以下,进一步达到6.5%以下。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不达标,说明治疗方案需要进行调整。 2、空腹血糖异常 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0毫摩尔/升左右。若空腹血糖异常往往需要调整睡前的胰岛素剂量。 3、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 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应控制在8.0毫摩/升左右。餐后血糖升高大多与进食过多或餐前胰岛素剂量不足有关。 4、发生低血糖 若发生低血糖反应(如出冷汗、心悸等),有条件的话,应及时检测血糖并进食,在饮食与运动规律的情况下,应减少胰岛素的 剂量。 5、饮食和运动变化 糖尿病患者规律饮食和运动是很重要的,饮食和运动发生变化,就需要相应调整胰岛素的用量,特别是在减少进食或运动量 增加时应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 6、合并其他疾病 当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时,血糖常会有波动,需通过血糖检 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特别是在合并感染的情况下,血糖会难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共10页word资料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 杨国庆,母义明 根据201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1]。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为家庭、国家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但有效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为达到尽早、有效、持久的血糖达标,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均至关重要。由于近年来大量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CDS根据最近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基于中国大陆人群的循证医学数据,针对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做了大量修改和补充,于2019年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终可能均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目标血糖水平[4]。现就新版指南中,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做一解读。 1 基础胰岛素起始治疗 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糖尿病治疗指南确立了基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指南推荐,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当生活方式干预加1种口服降糖药(OHA)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是最有效的血糖控制策略。在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指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2种或2种以上OHA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未达标即可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相对较轻,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自身特点的治疗策略。基础胰岛素不仅有效控制空腹血糖,进而实现血糖全面达标;更重要的是,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目前临床应用的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和长效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与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与胰岛素治疗的护理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需长期治疗,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病人多出现焦虑,恐惧和失望的心理。护士对病人应有针对性的心理安慰,深入浅出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熟知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同时指导病人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体育锻炼及配合药物治疗,使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决心。 1饮食治疗的护理 饮食治疗的护理是对糖尿病病人最基本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控制饮食,其目的在于减轻胰岛ß细胞的负担,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饮食应以控制总热量为原则,实行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同时应定时定量。 1.1根据病人自身体重和状态,估算一天中大致消耗的热量。 一般情况下:休息状态的成人:每日83.7-125.5KJ(25-30kcal)/kg,轻体力劳动者:125.5-146.4kg(30-35kcal)/kg,中等体力劳动者:83.7-167.4KJ(25-40kcal)/kg,重体力劳动者:每日167.4kJ(40kcal)以上。生长发育期、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及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10%--20%,过重或肥胖者相应减少10%-20%。对于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分配。脂肪;每日0.6-1.0/kg,约占热量的30%。蛋白质;每日0.8-1.2/kg约占热量的12%-15%,其余部分碳水化合物补充约占50%-60%。 1.2三餐分配:按食物内容分表将上述热量折算为1/5,2/5,2/5,或1/3,1/3,1/3.三餐饮食的内容要搭配均匀,每餐均有碳

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且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防止血糖波动过大,这样有利于减缓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岛素的释放。按此食谱食用2-3周血糖应下降,多数轻症糖尿病病人,病情逐渐好转,血糖、尿糖基本恢复正常,若血糖、尿糖控制不佳时可加用药物治疗,但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避免低血糖,应作必要的调整,可与两餐中或睡前加餐,但应包括在总热量中。在治疗过程中,常规检查病人血糖或尿糖。 2休息、活动指导 运动疗法是一种辅助治疗,它能促进糖的氧化利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还可避免肥胖和精神过度紧张。运动疗法应根据年龄、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指导病人进行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可在医护指导下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方式有慢跑、太极拳、游泳、健身操、散步、气功及家务劳动等,不可间断,要持之以恒,为了避免低血糖发生,最好选择在饭后血糖较高时进行,在活动时应注意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并携带甜点,及写有姓名、家庭地址、亲人电话号码的病情卡以应急。 3口服降糖药物的护理 口服降糖药物有磺脲类和双胍类。教育病人按时按剂量服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观察病人血糖、CHB、尿糖、尿量和体重的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和药物剂量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告诉患者磺脲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厌食、胃酸分泌增多,腹部烧灼感,同时服用制酸剂可减轻或防止发生。服用剂量过大或饮食不配合可发生低血糖反应。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胰岛素的治疗 一、胰岛素应用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 3)处于应激状态时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 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 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 4、某些继发糖尿病 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 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 二、胰岛素使用原则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 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 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 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 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 水平 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 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 三、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10----20d 完成如下过程:1、初始剂量的选择2、餐前剂量分配3、剂量缓慢调整4、最终治疗量)。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24----32U,空腹平均分泌0.5---1U/h ,进餐后分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 8----10 倍,高达1.5---4U/h ,因此将24U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或PZI,正规胰岛素与N混合后,各 自起作用,与P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胰岛素〉50U/d,应睡前加注少量胰岛素, 有酮症者增加液体,必要时小剂量胰岛素维持静点)

20162型糖尿病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糖尿病知识培训考核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药物不属于磺脲类药物的是(A) A.米格列奈 B.优降糖 C.美吡哒 D.亚莫利 2.吡格列酮口服降糖药是(A) A.胰岛素增敏剂 B.α糖苷酶抑制剂 C.双胍类药物 D. 磺脲类药物 3.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B) A.视网膜病变 B.大血管并发症 C.微血管并发症 D. 糖尿病肾病 4. 磺脲类药物的禁忌证是(D)型糖尿病 B.肝肾功能不全 C.孕妇、需要手术病人 D. 以上均是 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D) A.体重增加 B.头痛、乏力 C.贫血和红细胞减少 D. 以上均是 6.作用机制主要是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肝脏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减少肝葡萄糖的输出的药物是(B)。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岛素增敏剂 7.主要抑制多糖的水解,使葡萄糖的吸收减慢,使餐后血糖曲线较为平稳,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药物是(C)。 A. 磺脲类药物 B. 双胍类药物 C. α糖苷酶抑制剂 D. 胰

岛素增敏剂 8. 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除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 标外,理想的血压是(B) A <140/90 B <130/80 C <135/90 D <130/90 9.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降糖的机制是(A) A.刺激胰腺分泌胰岛素 B.抑制肝葡萄糖的合成 C.增加外周肌肉胰岛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 D. 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10.世界糖尿病日是(C) A.11月12日 B.11月13日 C.11月14日 D. 11月15日 11.鱼精蛋白锌的胰岛素类型是(C) A.短效() B.中效() C.长效() D. 预混() 12.下列哪些患者不适宜胰岛素强化治疗(D) A.已有晚期并发症者 B.精神病或精神迟缓者 C.2岁以下幼儿 D. 以上均是 13.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糖化血红蛋白 的比例是(A) A.小于等于 6.5% B. 大于等于 6.5% C. 小于等于7.5% D. 大于等于7.5% 14.I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A) A.胰岛素缺乏 B.胰岛素缺乏与胰岛素抵抗共同存在 C.胰岛素抵抗 D. 胰岛素分泌延迟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要点 一、中国1型糖尿病(T1DM)患者生存状况 (一)中国T1DM患者血糖达标率低 (二)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 (三)中国T1DM患者寿命短 二、中国T1DM胰岛素治疗方案与国外差异 中国3C研究发现,国际倡导的“基础+餐时”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在我国应用率低,接受调查的 764例T1DM患者,仅34.7%使用每日注射4次的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而有45.0%采用每日2 针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且使用每日2次注射方案者以儿童、青少年居多。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对1 270例入组患者的分析显示,仅有12.5%的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34.3%的患者使用每日注射4次的基础加餐时胰素治疗方案。西太平洋地区T1DM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胰岛素治疗以每日2次方案者居多(占67.9%),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使用率较低(4.7%),与西方国家相比有显著差距。

三、规范中国T1DM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 规范我国T1DM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患者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和糖尿 病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胰岛素类型 一、按制剂来源分类 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 二、按作用时间分类 1. 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也称常规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如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如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2. 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谷赖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目前国内有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常规胰岛素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静脉输注胰岛素剂型,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静脉输注,但评估和注意事项较多,未被广泛推荐。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只能用于皮下注射,不能用于静脉输注(表1)。 T1DM胰岛素治疗 一、T1DM胰岛素治疗原则 1. T1DM患者因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完全或部分需要外源性胰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唯一病因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唯一病因 目的研究胰岛素的“抵”“抗”和血糖“高”“低”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及对其影响。方法通过多年来对糖尿病治疗工作的研究,总结治疗经验,分析在血糖“高”“低”的情况下胰岛素对糖尿病的影响。结果血糖和胰岛素配合不好,抵的力量就会减低。如血糖高,胰岛素含量低,就是1型糖尿病;血糖低,胰岛素含量高,就会出现低血糖症;血糖高,胰岛素含量也高,就会出现肥胖症。结论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足够地大于“抗”的力量,让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消耗流量不要减少,胰岛素抵抗就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血糖和胰岛素的共同目的,就是使胰岛素抵抗达到平衡,不要让AFG减少或断流,减少抗的力量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唯一正确的思路。 标签:胰岛素抵抗;抵的力量;抗的力量 1 要准确理解本作者对糖尿病病因的理论,就必须掌握以下概念 1.1 AFG 单位时间内,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量,简称AFG。胰岛素的主要作用和服务作用:胰岛素在体内的生理作用主要有4个方面[1],为了方便分析胰岛素对血糖浓度升降的影响,把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分成两个方面:①是胰岛素的主要作用,②是胰岛素的服务作用。胰岛素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发挥作用,胰岛素的服务作用就是胰岛素的其它三个生理作用(①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②抑制蛋白质、脂肪在肝内转化为葡萄糖;③抑制肝糖原分解)。胰岛素的服务作用就是平稳血糖浓度,保证胰岛素的主要作用平稳顺利地进行。 1.2空腹血糖的形成是胰岛素的服务作用通过血糖的服务通道而形成的人体进食是葡萄糖的唯一来源。由于人体进食通过消化吸收后,血糖量会大量增加,血糖的主要通道上的葡萄糖流量虽然有增加,但也不会与进食的后血糖增加量成正比,有相当一部分通过胰岛素的服务作用将葡萄糖送入肝脏,形成肝糖原。由于胰岛素的释放量是受血糖浓度控制的,血糖越高,胰岛素的释放量就大,多释放出来的胰岛素就是用作为胰岛素的服务作用。这样胰岛素的服务作用就会加强: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抑制蛋白质、脂肪在肝内转化为葡萄糖;抑制肝糖原分解。血糖的服务通道就会通过贮藏葡萄糖来降低血糖,让血糖不至于因为进食而升得太高。由于肝脏对葡萄糖吸收的敏感性远远大于肌体,所以肝糖原在胰岛素的服务作用下能吸收大部分葡萄糖,从而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 2 胰岛素抵抗中的“抵”和胰岛素抵抗中的“抗” 胰岛素抵抗也可以看成是葡萄糖抵抗,是胰岛素主要作用和细胞胰岛素受体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抵”和“抗”的目的是将葡萄糖送入细胞吸收消耗[2]。胰岛素主要作用的能力是一个综合作用能力,其大小除决定于胰岛素含量外,还与血糖浓度有关。胰岛素和血糖浓度就象两个一起去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的“兄弟”,它们紧密配合。这个任务就是让细胞吸收葡萄糖;它们紧密配合的作用能力就是胰岛素抵抗中“抵”的力量。胰岛素抵抗中的“抗”就是现代医学所谓的细胞胰岛素受

糖尿病的治疗进展

糖尿病的治疗进展 1 前言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因胰岛素(Insulin)绝对或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减低引起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继发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代谢障碍]1[。持续高血糖是其基本生化特征,也是其并发症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质量减轻。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分型标准,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常表现为依赖或需要胰岛素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岛素相对不足及胰岛素缺陷,一般不需要依赖胰岛素的治疗。本文对糖尿病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 治疗进展 2.1 药物治疗 2.1.1 口服药物治疗 2.1.1.1 磺脲]62[-(Sulfonylurea) 1955年发现磺胺类抗菌药氨基磺丁脲(Carbutamide,B255)有降糖作用,但毒性大,此后从构效关系上发现其它药物。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胰岛β细胞膜上的磺脲受体(SUR),后者与ATP依赖性钾通道(KATP)相连并与葡萄糖代谢产生的ATP起作用,促进KATP关闭,抑制内流,从而促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高糖时这种效应可被放大。磺脲类药物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第一代药物有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D-860)、氯磺丙脲(Chlorpropamide,D-607)、醋磺己脲(Acetohexamide)、妥拉磺脲(Tolazamide);第二代药物有格列本脲(G libenclamide)、格列吡嗪(G lipizide)、格列齐特(G liclazide)、格列喹酮(G liquidone)、格列波脲(G libornuride)、格列美脲(G limepiride)。第二代同第一代比,与β细胞选择性结合能力显著增强,使用剂量较小,且引发低血糖、粒细胞减少及心血管不良反应率较低,故逐渐取代第一代。其中以格列美脲最为优秀,它是适用于单药治疗及与胰岛素联合使用的唯一的磺酰脲类药物。格列齐特和格列波脲还能减弱血小板粘附力,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恢复纤溶活力,并能降低微血管对血管活性胺类的敏感性,这些作用对预防或减轻糖尿病人微血管并发症是有利的。 2.1.1.2 氯茴苯酸]8-7[(Megliginides) 这类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岛β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关闭ATP依赖性钾通道,抑制外流,使胰岛β细胞去极化,从而使β细胞的内流增加,诱发胰岛素分泌。理想的胰岛素促泌剂要求能够很好地模拟人的胰岛素生理分泌,传统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对胰腺KATP 通道没有选择作用,对心脏的不良反应也多,且由于作用时间长,易引起低血糖,又无法阻止胰岛β细胞的进一步坏死,最终导致胰岛素依赖。此类药物长期应用有保护胰腺β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应用的有瑞格列奈(repaglinide)和那格列奈(nateglinide)。那格列奈对β细胞的作用比瑞格列奈更为迅速,持续时间更短,对周围葡萄糖浓度更敏感而易于反应,所以有人也称这类药为血糖依赖型胰岛素促泌。 9[-(Incretin Hormones) 2.2.1.3 肠促胰岛]10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由肠道内壁细胞产生的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肠道促胰岛素

2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时相及其代谢调节

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有胰岛素作用受损所造成的异质性疾病。这个定义可被2型糖尿病病人中胰岛素抵抗的高存在率所支持。但是,胰岛素抵抗并不能完全阐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β细胞功能受损是各种葡萄糖调节受损状态所必需的缺陷;然而,在空腹及葡萄糖刺激状态下β细胞功能受损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空腹状态下,胰岛素基础分泌率随着胰岛素作用的进行性下降而增加。因此,空腹血浆胰岛素浓度常常作为胰岛素敏感性的标志物。在给予葡萄糖刺激后,快速胰岛素释放的特异性改变是一种早期和进行性的缺陷。后者可能代表一种固有的缺陷,但是其持续性衰减可受葡萄糖毒性和脂毒性的影响。为了理解β细胞功能失调对2型糖尿病代谢稳定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分别考虑胰岛素分泌的不同时相。胰岛素分泌可以分为基础(吸收后)和刺激(餐后)两种状态。前者主要存在于两餐之间的时期并且在一夜之后的空腹时期起主要作用;而在碳水化合物很充足而必须被清除时,则由后者来调节葡萄糖代谢。有关动物和人体试验均支持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在餐后葡萄糖稳态中所起的重要生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在肝脏发挥的,它能迅速抑制内源性葡萄糖产生并抑制餐后血糖水平的升高。在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快速释放的丧失是一种早期和非常普遍的缺陷,它在餐后高血糖的发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发病意义,可能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 正文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专家委员会关于糖尿病的诊断与分类[1],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它是由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有胰岛素作用受损造成。这个定义可被2型糖尿病病人中胰岛素抵抗的高存在率所支持。在“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Haffner 等[2]报道在本研究中入选的糖尿病病人中有85%以上的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非西班牙裔美国病人和非洲裔美国病人之间并无差别。同样,区域性影响并不明显,这提示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环境的影响无关。 经过一夜禁食之后的血浆葡萄糖水平是内源性葡萄糖产生(EGP)特别是糖异生作用的结果[3]。因此,肝脏胰岛素作用受损能导致空腹高血糖。尽管血浆胰岛素浓度生理性升高,肌肉组织的胰岛素抵抗是造成葡萄糖利用减少的主要原因[3]。胰岛素作用受损的潜在机制包括受体后信号通路、葡萄糖转运、和/或细胞间葡萄糖代谢调节酶等方面的细胞缺陷[3,4]。 但是,胰岛素抵抗并不能完全阐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在2型糖尿病病人的亲属中[6-8],甚至在糖耐量正常(NGT)的肥胖个体中[5]可以存在胰岛素作用受损。我们最近分析了NGT个体以及葡萄糖调节受损(IGR)的三个亚组病人的代谢特征,这三个亚组包括:1)NGT而空腹血糖受损(IFG)的个体,餐后两小时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40mg/dl;IFG/NGT;n=8例),2)糖耐量减低(IGT)而空腹血糖正常(NFG)的个体(NFG/IGT;n=38例),3)同时具有IFG和IGT的个体(IFG/IGT;n=15例)。在所有的个体中均进行了75克OGTT试验以便测定血浆葡萄糖、胰岛素和C肽的浓度[9]。然后再用葡萄糖诱导的C肽/胰岛素分泌最小模式来分析血浆C肽浓度曲线,以评估基础和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的分泌情况,β细胞分泌能力以β细胞指数表示[10]。与正常个体(2.6±0.1,两者P值均小于0.01)相比,IFG/NGT个体(3.78±0.78)和NFG/IGT个体(4.05±0.43,与正常相比,P<0.05)胰岛素敏感性(稳态模型评价[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较高。IFG/IGT个体胰岛素敏感性受损程度更为明显(6.04±0.86;与正常人和NFG/IGT个体相比,P<0.05)。基础胰岛素分泌随着不同组别葡萄糖调节的HOMA值递增而增加(正常:1.8±0.1;IFG/NGT:2.3±0.3;NFG/IGT:2.3±0.2;IFG/IGT:2.7±0.3 u/min?m2;与正常个体相比,P<0.01)。β细胞指数呈进行性下降,从正常个体(5.15±0.09 log[pmol胰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