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仅供参考)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5)

(仅供参考)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5)

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5)

文本

茂名市人民政府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市域规划 (3)

第一节发展目标与战略 (3)

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

第三节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5)

第四节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6)

第五节区域协调发展 (8)

第三章城市规划区规划 (10)

第一节城市规划区发展规模 (10)

第二节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 (10)

第三节城乡统筹规划 (12)

第四章中心城区规划 (14)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规模 (14)

第二节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14)

第三节综合交通规划 (16)

第四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8)

第五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19)

第六节生态环境保护 (20)

第七节市政公用设施 (23)

第八节综合防灾减灾 (25)

第九节城市地下空间 (28)

第十节总体城市设计 (28)

第五章发展单元管控 (30)

第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31)

第七章机制保障 (32)

附表1:茂名市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4)

附表2:茂名市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 (36)

附表3:中心城区城乡建设用地汇总表 (36)

附表4:中心城区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37)

附表5:中心城区发展单元规划管控一览表 (38)

图集

1、规划空间层次图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3、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4、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图

5、规划区空间管制规划图

6、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7、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图

8、中心城区要素管控图

9、中心城区发展单元规划管控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科学指导茂名市的城乡发展与建设,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编制《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5)》(下文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将茂名建设成为经济文化发达、城市治理健全、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康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第三条规划层次及管控目标

本规划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茂名市所辖的茂南区、电白区和高州、信宜、化州三个县级市,总共辖87个镇和22个街道,辖区总面积11427平方公里。市域层次实行结构管控,统筹全市发展规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通过下辖县级市总体规划进行传导实施。

2、城市规划区:为茂名市的茂南区、电白区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为2748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实行分类管控,划定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以及城市增长边界,明确规划区空间管控底线。

3、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

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涉及10个街道,13个镇,包括茂南区的河东街道办、河西街道办、红旗街道办、新华街道办、露天矿街道办、官渡街道办、站前街道办、城南街道办、公馆镇、新坡镇、高山镇、镇盛镇、袂花镇、羊角镇,电白区的高地街道、南海街道、坡心镇、七迳镇、沙院镇、水东镇(含原陈村镇)、旦场镇、电城镇以及博贺镇,总面积(含水域)约为48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层次明确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核心管控要素,通过发展单元向下层次规划传导。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35年,近期至2020年,展望至2050年。

第五条法律效力

本规划文本中加下划线条文为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的成果组成文件包括文本、图集和条文说明。规划文本和图纸具有法律效力。

本规划自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之日起生效。

本规划由茂名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由茂名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章市域规划

第一节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六条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落实省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决策部署,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打造粤西重要的交通枢纽,建立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创新发展和转型提升取得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显著成效,努力把茂名市建设成为世界级石化基地,全国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广东省重要的能源物流基地,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绿城。2050年茂名将形成更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文化更加发达,城市治理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安康幸福,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第七条发展战略

规划提出“三位一体、工业立市”、“相对集中、极化发展”、“循环经济、绿色茂名”、“基建先行、补齐短板”、“区域协调、信息共享”、“分类管控、合理利用”六大发展战略。

第八条发展指标体系

为有效落实城市发展目标,规划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方面,建立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作为分阶段监测和评估总体规划实施效果的标准。详见附表1。

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九条市域发展规模

规划2020年茂名市域户籍人口为846万人、至2035年户籍人口为1007万人。2020年、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分别为644万人和7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分别为423万人和634万人。

第十条市域城镇化发展目标

至2020年,市域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为50%;至2035年,市域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为63%。

第十一条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茂名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心两轴五区”的“核心—轴带”状空间格局。

“一心”指茂名市区,由“北组团、南组团、东组团、中组团”组成,是茂名市域最具辐射力的发展主核。

“双轴”指沿海城镇发展轴和中央城镇发展轴,沿海城镇发展轴依托汕湛高速、沈海高速、深茂铁路、G325形成,包括了茂名中心城区、化州市区、空港新城,是茂名市城镇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是茂湛都市区的主体之一。中央城镇发展轴依托鉴江、G207、茂高快线、茂名大道、包茂高速、洛湛铁路形成,串联起茂名北组团、中组团、南组团、信宜城区和高州城区,是一条城市和产业的聚合发展轴;

“五区”指中南部城镇密集发展区、东南部丘陵城镇发展区、西部台地城镇发展区、北部河谷城镇发展区、东北部山区城镇发展区。

第十二条市域城镇体系

1.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茂名市城镇规模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100万人以上,为茂名中心城区(四大组团);第二等级50-100万人,为信宜、高州、化州市区;第三等级10-50万人,为县域副中心和中心镇;第四等级为一般城镇。最终形成由中心城

市、次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组成的“塔”型等级规模结构。(详见附表2)

2.市域城镇职能结构

市域城镇体系职能划分为四个等级,1个区域中心城市,3个地方性中心城市,25个县域副中心或中心镇,以及若干个一般镇。

第十三条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1)化州市区:市域西部中心城镇,化州市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2)高州市区:市域中部中心城镇,中央城镇密集带的龙头城镇,高州市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服务基地。

(3)信宜市区:市域北部中心城镇,信宜市行政、文化、商贸和旅游服务中心。

(4)沙琅镇:东南部城镇发展区的中心城镇之一,电白区东北部副中心。

(5)杨梅镇(空港新城):航空产业新城,化州南部的中心城镇。

第三节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第十四条市域交通设施和廊道

1、机场

协同湛江共建共享湛江新机场,机场定位为国内干线机场,主要服务于粤西地区,辐射环北部湾经济圈城市,通过沈海高速加强茂名市区与湛江新机场的联系。

推动通用机场布局建设,重点以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力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交通不便利等因素作为规划布局的依据。

2、铁路

至2035年,形成“四横两纵”的铁路网总体布局,“四横”分别为河茂铁路、广茂铁路、茂湛铁路、深茂铁路,“两纵”为洛湛铁路、疏港铁路。高速铁路走廊控制宽度约150米,普通铁路及城际铁路走廊控制宽度约70米。预留广湛高铁选线。

3、公路

形成“四横三纵”的高速公路骨架路网体系(“四横”即沈海高速、汕湛高

速、云茂高速、阳春至信宜高速,“三纵”即包茂高速、汕湛高速博贺港支线、汕湛高速石湾至吴川段),与周边地市联系便捷,市域内各乡镇通达顺畅、布局合理、干支配合、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依照各高速公路设计红线宽度及两侧隔离带宽度要求进行走廊沿线用地预留控制。

4、港口

以港口建设为龙头,重点支持茂名港四大港区形成“一主三辅”的发展格局,即博贺新港区和水东港区、吉达港区、博贺港区,并按照相应需求预留用地。

5.区域交通枢纽

形成茂名东站综合货运枢纽、茂名站综合客运枢纽、茂名西站客货运综合站。

第十五条市域公用设施

1、给水设施

规划9座水厂,供水规模达198万m3/d;另各乡镇宜单独建设小型水厂。

2、排水设施

规划21座水质净化厂;另要求各建制镇建有水质净化厂。

3、电力设施

规划新增500千伏博贺电厂,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7座,扩建220千伏变电站2座。规划保留2条茂名变电站至阳江蝶岭500千伏变电站的线路。新增500千伏芷寮(湛江)至回隆(阳西)线路通道以及博贺电厂电源送出至云浮的500千伏线路通道。

4、燃气设施

规划新增茂名输气站和马踏分输站,3座天然气门站,3座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 保留爱群路茂南北LNG气化站。

第四节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第十六条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设定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加强水资源取用水总量控制,以取用水总量控制为目标,逐步构建水资源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节水型社会,提升用水效率。2035

年,全市水资源取用水总量控制在28.8亿立方米以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构建多水源安全格局,形成以高州水库、罗坑水库、黄沙水库、河角水库及旱平水库等水库群和南盛引水工程(鉴江)、袂花江、儒洞河为水源的供水格局为主,以各区县饮用型水库为辅的多水源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市域供水安全。

加强茂名市11个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42个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力度。

全面推行河长制和湖长制,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完善水治理体系。

第十七条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严格控制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及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增强土地资源承载力及城市建设用地供给潜力,至2035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0m2。全面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并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林业生态保护线划定成果相衔接,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实施。其中,到2020年,市域城市建设用地、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等规模、范围原则上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一致。

第十八条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

进一步强化对现有森林的管护,完善“三防”体系建设,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至203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森林蓄积量达3950万立方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项目建设涉及使用林地和采伐林木的,用地单位需依法向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申办使用林地和采伐林木许可手续。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适度开展森林旅游,完善公园旅游服务体系,保护游客安全,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服务。

第十九条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加强对沼泽湿

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资源的保护。适度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完善湿地公园旅游服务体系,发挥自然保护、环境教育和社区经济效益。

第二十条环境保护与管理

划定水环境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声环境功能区,分别严格执行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水、大气、噪声、土壤、固废等污染综合防治;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确定黑臭水体治理目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海,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防范环境风险,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第二十一条军事设施保护

统筹兼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军事设施保护,促进城市建设和军事设施保护相协调,安排具体建设项目时,应当兼顾军事设施保护需要,并征求有关军事机关意见。

第五节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十二条区域交通协调规划

规划6条与阳江的联系通道,其中铁路2条,高速公路3条,快速通道1条。铁路为深茂铁路、广茂铁路,高速公路为沈海高速、汕湛高速、阳春至玉林高速,快速通道为325国道。

规划6条与湛江的联系通道,其中铁路2条,高速公路3条,快速通道1条。铁路为河茂铁路、茂湛铁路,高速公路为沈海高速、汕湛高速、汕湛高速石湾至吴川支线,快速通道为325国道。

规划4条与广西的联系通道,其中铁路1条,高速公路2条,快速通道1条。铁路为洛湛铁路,高速公路为包茂高速、云茂高速,快速通道为207国道。

规划1条与云浮的联系通道,主要为云茂高速。

第二十三条区域市政设施协调规划

完善区域供水工程,推进建设茂名水东湾新城引罗供水工程,远期建议实行西江至鉴江的引水工程。

规划新增电源24项,其中煤电1项,风电18项,光伏发电4项,余热发电1项。

完善现有长输管道运输系统,包括粤西天然气主管网、茂名-昆明的西南成品油输油管线和珠三角成品油管线以及博贺新港区到茂石化公司炼油厂的原油输入管线、乙烯厂到水东港区化工输送管线、炼油厂到水东港区成品油输出管线。

第二十四条区域产业合作

加强茂名与湛江、阳江、云浮等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在石化、港口等方面,加强与湛江的合作,共同形成粤西地区“大石化和大港口”基地,共同利用良好港口条件,积极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与阳江在产业发展上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阳江传统的轻工制造业基础良好,茂名产业以重化工产业为主。与云浮市要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同时在特色现代农业、区域旅游等方面加强与云浮的区域合作。

第三章城市规划区规划

第一节城市规划区发展规模

第二十五条城市规划区发展规模

到2020年城市规划区总人口为29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3万人,到2035年城市规划区总人口为3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7万人。到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为184平方公里,2035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72平方公里。

第二节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

第二十六条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的划定及管控城市规划区划分为城镇空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实行分区管控。

(1)城镇空间

规划至2035年,规划区城镇空间控制在330平方公里以内,约占规划区总面积的12%。是以城镇居民生产生活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主要包括全部城镇建设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有条件建设区等。

管控要求:本空间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优先保障城镇内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用地控制指标符合国家、广东省、茂名市的相关要求。

(2)生态空间

规划至2035年,规划区内生态空间总规模不低于1245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的45.3%,其中,一级管制区159平方公里,二级管制区1086平方公里。

管控要求:生态空间实行与生态控制线相一致的分级管制度。一级管制区范围原则上不予调整。新增省级以上重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民生公益性项目确需占用或调整禁止建设区的,按程序上报上级政府审批。尚未划定一级水源保护区的重要水库,其控制区范围确定后,应纳入禁止建设区进行管控,修正禁止建设区范围。二级管制区规模实行总量控制,具体界线由下层次规划和生

态控制线专项规划细化。新建市级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和民生公益性项目确需调整限制建设区的,按程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3)农业空间

划定农业空间总规模不低于1172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42.6%,是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的地域,包括生态空间外永久性基本农田、一般农田、部分村庄以及其他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空间。

管控要求:对农业空间的乡村建设行为,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实行乡村建设行政许可制度。国土资源、农业等行政主管部分负责落实永久性基本农田和耕地的管控要求。

第二十七条生态控制线一级管控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划定生态控制线面积159平方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的5.8%。

管控要求:一级管制区包括市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区、一级水源保护区、鉴江干流、全省性重要水源林、省级及以上生态公益林区、市级及以上湿地保护区、水域岸线保护红线范围、无居民岛屿及群岛、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控制线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禁止从事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以及其他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二十八条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线面积共527.78平方公里,其中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361.23公顷。

管控要求:永久基本农田必须坚持农地农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采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永久基本农田的活动;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植树造林;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撂荒永久基本农田;禁止以设施农用地为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建设休闲旅游、仓储厂房等设施;合理引导利用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不得对耕作层造成破坏。

第二十九条城镇开发边界

规划至2035年,规划区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330平方公里以内,约占规划区总面积的12%。城镇的集中开发建设区域须控制在城镇开发边界内,防止城市无序蔓延。

管控要求:城镇开发边界经批准实施后,原则上不得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联动修改。其中,规划实施中因地形差异、用地勘界、产权范围界定等实际情况需要局部微调城镇开发边界的,按程序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通过后进行相应调整。调整城镇开发边界涉及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范围调整需上报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应按照有关部门法律法规规定程序办理审批手续。城镇开发和项目建设涉及使用林地的要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和《广东省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办理使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

第三节城乡统筹规划

第三十条乡村发展指引

以行政村为基础,以连片连线打造为基本要求,推行“3+3+X”的新农村创建模式。深化美丽乡村三大行动,巩固提升“清洁先行”、“清水治污”和“绿满家园”行动;实施农村三大基础工程,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八通四改”全覆盖,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六个一”全覆盖,推进基层治理三大建设全覆盖;实施“一村一策”等X项自选工程,各村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挖掘红色文化、文物、土地、特色饮食以及传统古村落等优势资源,促进特色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培育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开辟内容丰富的旅游线路,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商品,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全面提升发展水平。

第三十一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重点加强镇、中心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逐步消除城乡之间较大的公共服务差距,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形成城镇间的有序竞争机制,为居民、企业生产生活提供

优质公共服务。按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教育、行政管理等设施类型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构建覆盖全市域的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在旅游发展条件较好的镇、村完善和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镇村旅游业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