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

1.与生俱来的新闻特点:真实、新鲜。

第二节两种新闻定义

新闻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定义二:新闻是新机事实变动的信息。

共同点:概括了和放映了新闻的“真”和“新”两个基本特点。

区别:定义一---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定义二---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1.新闻是一种报道(定义一)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因该尽可能多地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也不妨作些分析,但应尽可能避免下判断,更不要以判断代替事实。

?在中国媒体许多新闻中,报道、分析、判断,往往交织在一起,一篇优秀的新闻要求这三者水乳交融,而不能油水分离。

第三节新闻本源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

1.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记者不仅仅要从事实出发找新闻,而且必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这也要求新闻记者具有新闻敏感。

2.易于新闻本源混淆的一个概念是新闻本源: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

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

记者采访他人;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第四节新闻要素

1.新闻五要素:简称5W

(who) ;(where); (what);(why);(when)

2.明确新闻五要素,对新闻工作的三大作用:

?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时迅速弄清每一事实的要点。

?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有助于明了新闻体裁的不同要义,不同体裁对五要素有不同的侧重点。

1.新闻的分类:

以新闻内容来分类:

在中国: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综合性日报把报社分为:政法部,经济部,教卫部,体育部等。

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

一般的地方报纸、电台、电视台,把新闻分为三大块: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硬新闻与软新闻。

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突发性新闻,延续性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

第一节新闻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广义的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互的知识累积。

狭义的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的东西。

2.信息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

从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认识角度出发,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

?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扩缩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压缩也可以扩展。

?组合性: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信息的有机结合,可以产生出新的信息来。

?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相对性:信息的相对性是和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联。

3.信息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加强深度报道:依据信息可以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

?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这是信息的组合性特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

?加强全方位报道:运用信息使用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作多侧面、多角度的报道,又称“全息”报道。

1.宣传和新闻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宣传与新闻的区别:

?出发点不同:宣传:宣传者自身的需要;新闻:受众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宣传:传播一定观念,最终目的,要人们理解、接受、支持它;新闻:以新闻谋利。

?传播的方式不同。

?传播的要求不同:

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新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

2.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6W1H

第三节新闻与舆论

1. 舆论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和态度。

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存在和影响范围的广泛性);评价性(对事物作出的判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

2.舆论的社会功能

由其“民意表达和民众力量的显示”的本质特性所规定的。是社会控制的有力形式之一。?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国家和政府的决策过程;决策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决策和执行人物行为)

?对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

3.新闻媒介与舆论向导

新闻媒介凭借其自身的特性,不时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中。

●反应并代表舆论;引发舆论;引导舆论。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第三节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

1.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16-18世纪,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手抄新闻的出现和盛行时期,这是古代社会书

信新闻的继续,最早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兴起。

第二阶段:新闻书的出现,最早的新闻书在德国法兰克福发行,

第三阶段:周刊(周报)、日报的兴起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周刊是德国奥格斯堡发行的《德国观察周刊》,每星期一张,仅刊登

一项新闻。

?世界上最早的日报是1663年,德国莱比锡出版的《莱比锡新闻》仍采用书本形式。

?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单项两面印刷的《牛津公报》1665年全是新闻,没有言论。

?现代日报的始祖是1702年,伦敦出版的《英国每日新闻》,按日出版,两面印刷。

2.广播:以无线电(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广播诞生于1906年的圣诞节,范斯顿在她设于马萨诸塞州的实验电台首次实验性广播,将谈话、歌唱及音乐等声音传播出来。

?最早的广播新闻,1920年8月31日,美国底特律8MK实验广播电台广播了一条关于密执安州州长的新闻。

?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向匹兹堡的KDKA 电台颁发营业执照,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3.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

?电视机荧光屏的雏形是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柯运用硒的光电效应发明的电视扫描盘。

?世界上流行的彩电制式有三种,即美国的NISC制,德国的PAL制,法国的SECAM制。?中国在1958年成立北京电视台,不久,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色电视节目。

第四节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媒体

1.互联网: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信息网络

最初四项基本功能:电子邮件,新闻组,远程登录,文件传输。

3.网络新闻:

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拷贝复制阶段:加工整合阶段:独家原创阶段。

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基本长处:

?传播上的快捷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传播的多样性和沟通上的交互性。

网络新闻的发展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权威性和可信度不高。

?数量和质量,缺乏有深度,有力度,高质量的报道。

?原创性和严肃性。

4.其他新兴媒体

博客:Web Blog 播客:Pod Cast 手机

第五节媒体融合

狭义媒体融合上是指在网络,数字等技术的基础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新老媒体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走向一体化。

广义上的融合,还包括媒体所有权、人员、资源、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媒体融合的影响:

?带来了媒体结构的变化。

?对新闻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也给新闻教育带来新的课题。

?将对整个新闻产业链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节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

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国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1.从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来看:

?私营媒介:公营媒介:国营媒介:

2. 从国家制度上看:

?以中国等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

特点:

?新闻媒介以有利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

?自觉地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党委确立具体的编辑方针。

?党和国家从多方面支持、扶植新闻媒介。

?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新闻媒介:

特点:

?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政党和政府,基本上没有自己直接控制的新闻媒介。

?除美国以私营独占媒体外,西方其他发达国家都存在着私营、公营并存的格局。

?报纸杂志无需登记,可以自由创办;电台、电视台的创办往往需经严格审查。

?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

基本特点:

?一般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新闻媒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

?新闻媒介大多数有一定的政府和政党背景。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发展成为最优先的目标。

第二节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水平和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为: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需要日益迫切,

这大大刺激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告越来越多,新闻事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获利丰厚的企业,

刺激了投资和扩大再生产。

?同时,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高日益先进的物质手段。

第三节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

1.报纸的特点:报纸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

长处:

?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可作为资料长期保存。

?选择强,便于读者自有安排时间,自有挑选内容来读。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缺点:时效性差;阅读报纸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群众基础不及电视、广播广泛;文字远不及声音、图像那样真切,有感染力。

2.广播的特点: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

长处:传播迅速、时效性强;渗透性好;对象广泛,群众性强;感染力强。

不足:一瞬即过,过耳不留,使受众难以进行仔细地研究和推敲;听众必须按照电台安排的节目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

3.电视的特点:以无效电波所传送的图像和声音的媒介

长处: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见解,简洁明了。

不足:有广播存在的缺陷外,电视的视觉性同时带来局限,长于报道外在的看得见的动态新闻,对复杂的题材作深度报道比较困难;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还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第四节受众的多元化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1.电台:

8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电台开始实行频道专业化。

我国的电台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分化。最初从综合分化出经济台,再分出文艺台、交通台,到本世纪初,真正实行频率专业化;各省(市)一般有新闻、交通、财政、戏曲、音乐、体育、少儿等频率。

2.电视台:

西方各国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电视频道专业化。

中国的电视分化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开始有经济、体育、文艺等频道,本世纪初正式向频道专业化。

3.报纸:

以办报方针分:

?政治性报纸:以追求政治利益为目的,多由政党、政治团体、国家机关来主持,用以宣传一个政党、政府的正式主张、纲领、政策。以硬新闻为主,重视言论。如《人民日报》、日本的《赤旗报》、意大利的《团结报》

?商业性报纸: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的。

?政治性的企业报(政企合一型):即追求利润又追求政治利益,经济上作为信息产业独立经营,政治上有既定的目标。

以报纸内容分:

?综合性报纸:面向整个社会,包括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刊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新闻。如《人民日报》,《文汇报》

?专业性报纸:集中地反映一个行业、一个系统或某一阶层、某一年龄阶层的读者所需要的新闻。

在西方,以报纸内容分,把报纸分为两大类:

?严肃的高级报纸:以刊登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等硬新闻为主,内容严肃,格调较高,以政府官员,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流为主的读者对象。

?大众化的通俗报纸:以刊登社会新闻、文化、娱乐、知识介绍为主;以社会下层群众为

主要读者对象。

以阶级属性分:无产阶级报纸,资产阶级报纸。

以发行范围分:全球性报纸;全国性报纸;地方性报纸。

以出版时间分:日报;晚报;周报。

在我国公开发行的2000多家报纸中,大致有三种:

共产党县、市级以上的机关报;晚报;专业性报纸。

第五节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决定新闻体裁的多样化

1.报纸的新闻文体:

世界各国的报纸基本上由四大块内容:新闻,言论,副刊(专版),广告。

我国目前报纸上尚在流行的体裁有三大种:

A.新闻: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通讯:详细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

B.言论:

新闻评论:配合当天报纸上的新闻而发的评论,简明扼要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事件的性质。(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著)

时评:以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为评论对象,揭示其内含的意义、性质,引发公众的关注。(本报评论员,言论专栏多为时评)

政论:阐释党和国家新出台的政策,重大举措,或者就去以重要事件阐明本报的立场,态度。

C.杂交品种:指新闻、言论、文学、历史有机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批边缘问题,主要有五种。新闻特写;新闻评述;调差报告;深度报道;杂文。

D.西方各国的新闻文体,以美国为例,他们的报纸言论比较单一,就是社论和读者来信两种。西方的新闻表现形式有四种:

?纯新闻(straight News Report)--又称客观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Interpretive Report)--新闻分析。

?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揭丑报道”。

?特稿(Feature)--捕捉读者的爱好。

第六节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六章新闻媒介的性质

第一节新闻媒介的共性、特性、个性

1. 共性: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包括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

2.特性:特指一类新闻媒介比较另一类新闻媒介的特点

3.个性:是指一家新闻媒介比较其他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等)

有鲜明个性的新闻媒介往往体现在:

?以新闻报道的速度及时见长。

?以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取胜。

?以发表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为世人瞩目。

?以编排的新颖、活泼。具有独创性显得抢眼。

?以社区新闻,或国际新闻,或煽情新闻来显示个性的。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业的外在表现形式。确立这一双重属性,极大地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

?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

?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更新。

?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

?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效益,开源节流,发展壮大。

同时,也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

?有些新闻媒介为争取受众,不惜降低价格、台格,传播一些低级庸俗的煽情新闻和格调低下的节目。

?有些新闻媒介搞有偿新闻,甚至在整个新闻版面出售给一家企业。

第五节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中国新闻媒体的基本性质: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中国的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

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社会。

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

新闻事业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所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

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

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功能效果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第二节新闻媒介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1.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

2.新闻链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

3.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能力

4.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

5.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第五节我国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

?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通畅,并用来指导人民的思想工作。

?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帮助他们纠正官僚主义,特殊化,揭露种种腐败行为,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建设。

?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

?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

?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二节大众传媒与政治

1.政治对大众媒介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的新闻体制的影响,新闻体制中起决定性作

用是媒介的所有制。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

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进行舆论向导。

政治活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政界(主要是政府部门)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

?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

?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2.大众传媒以自己的功能和特性影响社会政治的发展过程,并发挥着一定的社会政治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参与政治决策;塑造政治文化;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大众传媒与经济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运作方式的三大决定因素,其中经济使其中最活跃、最具活力的因素。

?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快速扩张;

?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以传播的术语讲,大众传媒具有监测环境、协调关系、传承文化等重要功能,而这几项功能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首先表现在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主要以刊载经济新闻的形式。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同时表现为监督市场秩序、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和其他偏差。

?大众传媒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功能还表现为:刊登商业广告、激活或满足消费需求。

?最后,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润,提供大批的就业机会。

第四节大众传媒与文化

1.主流媒体呵护主流价值观

主流价值观:是指出于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反映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道德的基本取向,反映出一个国家主流社会的基本意愿。

主流媒体称为主流价值观的支柱还在于媒体的影响过程和人们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十分默契。

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即适度效果论或称宏观效果论。

在中国,主流媒体除具有共有的持续长久,覆盖面广的性能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受众心目中的权威性。

2.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文化的主要形态为大众文化,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首先,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对象完全一致。

其次,大众传媒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

再次,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也正是大众传媒所长。

3.大众传媒对于文化的消极影响

?大众传媒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大众传媒削弱了文化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文化帝国”现象也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优惠的现象。

第九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第一节新闻自由的含义

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的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

包括:不受批准自由出版报刊;不受任何形式的事先审查,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发表任何意见;不受限制地自由接近新闻源。

第二节新闻自由最伟大的口号

第一时期(16世纪到17世纪),封建王朝采取高压政策妄图扼杀出版自由。

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586年颁布的《星法院法令》,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年出版禁令的范本。

第二时期(17世纪到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第三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为反对资产阶级政府控制,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

欧洲各国采取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各种手段来扼制出版自由的斗争:

出版物的事先检查制;取代报刊事先检查制,各国政府先后制定煽动法、诽谤法,扼制出版物;征收印花税,实行津贴制。

第三节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是属于人民的。各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新闻自由是不可转让的,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践新闻自由权的也是新闻媒介。

第四节新闻法规

1. 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有四种正规的途径:

?司法控制:国家以法律来监控。

?行政控制:行政部门以各种规定、税收来控制。

?资本控制:大公司垄断媒介市场。

?媒体的自律。

2. 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

?一是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欧洲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形式。

?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案例法,在英、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通用。

?三是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3.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

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4. 保护新闻自由的新闻法规:

?国家安全法;新闻诽谤;隐私权

第十一章传媒业的经营

第一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原则

?普遍服务原则:这是传媒业公众利益至上理念在经营上的体现。要义:公平、公道地位全体人民提供信息等服务,而不考虑其成本。

?编营分离原则:新闻生产和经营必须分开,在编辑部和广告部之间要筑起一道防火墙,防止广告经营部对编辑部的干扰,保证编辑的独立性,使新闻生产保持客观性、公正性。?受众中心原则:4P理论。

第二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争取受众,赢得市场份额,获取足够的利润,靠的是传媒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传媒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核心竞争力:一家传媒超越其竞争对手的强项,这个强项就使一家传媒能占得市场先机,或稳固地占据市场相当份额。

媒体的公信力:公众对于一家媒体的信任度和诚信度。

对于受众来说,能然受众信任的新闻媒体最关键的就是做到以下几条:

?新闻真实、及时。

?新闻要有吸引力,满足受众需要。

?说真话,反映公众要求、愿望。

?敢担当,勇于揭露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不良行为和不法之徒。

?有责任心,对受众服务到位。

第三节传媒业经营的基本路径

三大基本潮流:

1.集约化:以最小的投入收获最大的产出,走内涵发展之路,即合理化整合内部人、才、财和产、供、消的资源,不断开拓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生产率。

对于传媒业来说,集约化经营必然走向集团化经营。

全球传媒集团的两种类型:单一的传媒集团;混合多媒体集团。

2.专业化:是指广播电视针对特定的受众设置特定的频道、频率,也可以称为频道化、频率化。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的,到90年代基本完成。

完成专业化的两大基本因素:受众分化;新技术的采用。

在西方各国,率先实施专业化的广播电台。

电视台的专业和传输网络化同步进行的。

世界上最开始的专业频道是1980年美国电视大亨特纳的有线电视新闻网即CNN。

电视专业频道以新闻、影视、体育、时尚、综艺节目为大宗,尤其是影视是其中数量最大的。中国的专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

中国广电专业的三大问题:频道、频率设置雷同;节目回放率过高;专业化程度低。

3.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跨媒体即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不同媒体组建成一个集团公司;跨区域即跨国界,跨越同一国家的不同行政区域,在异地开展经营;跨行业即传媒业外的资金,人才大批进入传媒业,尤其是电讯、金融业进入最为普遍。

典型:美国传媒业巨头维亚康姆(Viacom)

“三跨”经营可以壮大自身实力,迅速占领市场,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可以打造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政府在03年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文件中,允许并鼓励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以资产为细节,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兼并、联合、重组,实行“三跨”经营。“第一财经”是代表作。

第十三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我国新闻工作的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党性原则。

第一节新闻真实性

1.含义: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任何报道都是经过选择的:一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中选择极其有限的事件用以公开传播;二是对选中的每一事件还得再选择其中的部分事实公开传播,这里有个主次、重轻、缓急的选择。

2.几组与新闻真实有关的概念:

新闻真实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单个事实和整体事实;新闻真实和本质真实;真实与真相。3.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

4.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添枝加叶,层层拔高;要件残缺,隐瞒事实;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因果不符。分为:故意性事实和非故意性事实。

5.为维持新闻真实性不懈地努力:

新闻失实的特点:新闻失实趋向常态;故意性事实的比例增大;新闻失实入侵公共领域。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些地方,部门党风严重不正,个别领导想利用新闻来自我吹嘘,骗取荣誉或掩盖劣迹,欺上瞒下;记者,编辑队伍中的作风问题造成新闻失实的突出原因。

6.坚持唯物论,维护真实性

“合理想象”,“扩大宣传效果”这两种错误新闻观点对新闻真实性造成有害影响。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群众性

1.含义:

在内容上,新闻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

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2.新闻业以来群众的需要而存在,满足群众需要是我们的天职。

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我国新闻工作路线

第五节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1.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

2.坚持党性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是使新闻事业不变质的保证。

?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和立场。

?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

?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

?推动、指导我国的各项改革(包括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3.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

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真实性的统一。

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

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4.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是一致的:

第十四章新闻选择

第二节新闻选择的标准

1.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2.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括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包括五个“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3.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包括五个方面:

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4.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其目的是“去毒”,即把危害国家或人民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准公开传播。

第三节新闻选择的具体运用回馈(2)

1.新闻选择的过程:

新新新宣新新版受社

闻 A 闻 B 闻 C 传 D 闻 E 闻 F 面 G H 会

来定价价法写组众效

源义果

回馈(1)

2.新闻选择的标准要和新闻媒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3.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

?不能把新闻价值等同于新闻的价值。

?新闻定义无法概括新闻选择的标准。

?不能用新闻价值一个概念囊括全部新闻工作。

第十五章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

第一节新闻专业理念

?新闻业首先是为社会总系统的有效运作提供信息支持。

?新闻业作为现存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倾向于维护既有的社会秩序。

?新闻业还在促进整个社会系统进步和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新闻业来说,新闻专业理念是为了确保新闻业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有效功能的一种保障,从而也是新闻赖以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立足的保障。

新闻专业理念的基本出发点:新闻媒介是社会公共事业(社会公器),必须为公众服务,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

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从历史上看,对新闻专业理念干扰最大的是来自政治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市场压力。政治压力,最大的来自政府;另一端压力来自于市场。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则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外化形式;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则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内化形式。

第十六章中国的新闻改革

第一节 30年代的四次跨越

1.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

从1979年到1982年,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否定“阶级斗争工具”论,重新恢复报纸作为“新闻纸”的本来面目,是这4年的主课题。

2.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

这是从1983年开始的,信息概念引入新闻界,导致新闻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从而引起新闻媒介的巨大变化。

3.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的性质

这是从1992年以后开始的,这是对新闻事业只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跨越。

当党的十四大确认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以后,新闻界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要重新审视新闻事业的归属问题,并逐步形成一个共识:

这个理论带来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思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在保证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耳目喉舌的前提下,以企业管理的方法来经营新闻媒介。

到20世纪末,中国新闻媒介的竞争态势可以用“3x3”来描绘:

?从全国而言,报纸、电台、电视台形成三足鼎立,各自竭力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就电台而言,综合性日报、晚报、专业报、形成三足鼎立,各有一批相对稳定的读者。?就电视台而言,无线台、经济台、教育台形成三足鼎立。

竞争给媒介带来的显著变化:

受众中心地位的认同;调整内部结构,搞活媒介机制;扩充硬件,扩大容量。

4.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

从1996年开始,中国传媒业的重头戏是结构调整和结构转型,结果是把中国传媒业原先单一结构走向多元结构,从而转变媒体的增长方式,这也标志着中国媒体的改革向着深层发展。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基本目标是想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滥”的状况,做大做强中国传媒业,具体目标可以归纳为:

适度的市场集中;从粗放型发展转化为集约化增长;从小而全媒体走向专业化媒体;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在结构调整和转型中,传媒业采取了六大举措:

?报业集团--报业的集约化经营;

?频率、频道专业化--广播电视多元化之路;

?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中国传媒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制播分离、编营分离--传媒的产业化之路;

?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从封闭结构走向开放结构;

?二分大众传媒--从单一结构走向多元化结构。

第二节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

1.从自发走向自觉--中央掌握改革主导权。

2.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成为新闻改革的主动力。

3.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新闻报道成为新闻改革的主攻目标。

4.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中国政党打造主流媒体。

第三节中国新闻媒介的走势

1.制度架构--从人治走向法治

?建立新闻法: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提升大众社会权利:新闻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

?建立理想的制度--大众传播真正从人治走向法治。

2.竞争格局--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

?相对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的特点。

?从相对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的具体表现。

?从相对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竞争对现实的影响。

3.媒体运作--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

?传者的角色转化:经历了计划经济年代向市场经济年代的转换,其强制化、权威化的特点逐渐减弱,服务特点逐渐加强。

?受众的角色转化

?媒介风格的转化

4.受众兴趣--从雅俗共赏走向雅俗分赏——受众的分化;媒体的分化是其原因。

5.新闻理念--从新闻学走向大众传播学

◆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的各自规定性: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

的研究对象的学科,重点是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以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为支点,着重研究大众传播工具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的关系。

◆深层的社会原因

◆转化的途径:新闻学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受众理论,把它作为学科框架内的

重头戏,加以深入研究;新闻学要吸收大众传播的效果理论。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新闻: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价值:是事实具有的、满足社会与公众对新闻需要的要素的总和。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就是记者敏锐地发现、鉴别和预见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 新闻价值取向:是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要解决的,是新闻工作者按照什么导向、标准对新闻价值进行选择、取舍、和呈现的问题,表现为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倾向性。新闻事业:1、狭义的新闻事业是一切新闻机构及其全部业务活动的总称。 2、广义的新闻事业还包括新闻教育和研究机构及其教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 新闻本源:人类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证明,客观存在的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通过提供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告)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和程度。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准确、内容新鲜、报道及时、传播公开

2、新闻价值的一般要素:(一)新鲜性(二)重要性(三)显着性 (四)接近性(五)趣味性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1)传播信息,报道新闻; 2)反映舆论,引导舆论;3)服务受众,服务社会。 4、新闻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受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5、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含义: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新闻媒体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把握新闻真实性的科学内涵,把新闻真实性原则落实到新闻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不断提高公信力。 6、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 四、论述题 1、请你谈谈对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答:首先,它肯定了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是第二性的,从根本上划清了唯物主义新闻本源观和唯心主义新闻本源观的界限。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这也就意味着,新闻一定要符合客观事实,不符合客观事实就不是新闻。 其次,定义明确指出,事实要成为新闻,必须通过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报道。 第三,定义强调,新闻报道的事实是新近发生的。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冶金概论复习题与答案

1.金属是如何分类的?黑色金属宝库哪些? 答: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两类。黑色金属包括:铁、铬、锰。 2.简述各种冶金方法及其特点? 答:(1)火法冶金。它是指在高温下矿石经熔炼与精炼反应及熔化作业,使其中的金属和杂质分开,获得较纯金属的过程。整个过程可分为原料准备、冶炼和精炼三个工序。过程所需能源主要靠燃料供给,也有依靠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热来提供的。 (2)湿法冶金。它是在常温或低于100℃下,用溶剂处理矿石或精矿,使所要提取的金属溶解于溶液中,而其他杂质不溶解,然后再从溶液中将金属提取和分离出来的过程。由于绝大部分溶剂为水溶液,故也称水法冶金。该方法包括浸出、分离、富集和提取等工序。 3.钢铁冶炼的任务是什么? 答:在炼铁炉把铁矿石炼成生铁,再以生铁为原料,用不同方法炼成合格的钢,再铸成钢锭或连铸坯。 4.提取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 答:提取冶金学:是研究如何从矿石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的生产过程,由于该过程伴有化学反应,故又称化学冶金。 物理冶金学:是通过成形加工制备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或合金材料,研究其组成、结构的在联系,以及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有效地使用和发展特 定性能的金属材料服务。它包括金属学、粉末冶金、金属铸造、金属 压力加工等。 (3)电冶金:它是利用电能提取和精炼金属的方法。按电能形式可分为两类: 1) 电热冶金:利用电能转变成热能,在高温下提炼金属,本质上与火 法冶金相同。 2)电化学冶金:用化学反应使金属从含金属的盐类的水溶剂或熔体中 析出,前者成为溶液电解,如铜的电解冶炼,可归入湿法冶金;后者 称为熔盐电解,如电解铝,可列入火法冶金。 5.钢铁与的区别 答:钢和铁最根本的区别是含碳量不同。生铁中含碳量大于2%,钢中含碳量小于2%。钢的综合性能,特别是机械性能(抗拉强度、韧性、塑形)比生铁好得多,因而用途也比生铁广泛的多。 6.为什么要进行选矿?常用对选矿方法有哪几种? 答:选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矿石品位; 常用的方法有:重力选矿法、磁力选矿法、浮游选矿法。 (1)重力选矿法:简称重选,是利用不同密度或粒度的矿粒在选矿介质中具有不同沉 降速度的特性,将在介质中运动的矿粒混合物进行选别,从而达到 使被选矿物与脉石分离的目的。 (2)磁力选矿法:简称磁选法。磁选法是利用矿物和脉石的磁性差异,在不均匀的磁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资料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题

2015.4 简答: 简述陆定一新闻定义的内容、优点及不足。 以传播技术作为划分依据,人类新闻事业可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对无产阶级报刊党性原则的主要概括是什么?简述当前我国媒介滥用权利的几种表现。 简述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特征。 论述: 试述新闻事业的总体特性和基本特性。 试述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开展舆论监督的意义。 2014.10 简答题: 简述西方最早手抄新闻的发展情况?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的支配性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简述新闻事业的多种功能。 简述防止新闻失实的办法。 简述正确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工作应注意的基本原则。 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 试述新闻与信息的异同关系。 2014.4 简答: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列宁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述“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概念异同。 简述新闻传播基本规律的要点。 简述新闻政策和新闻法规的关系。 简述“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本含义。 论述: 试述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兼具的主动性和受动性。 试述我国新闻事业的本土特色。 2013.7 简答: 简述新闻与历史的共同点和区别。 新闻事业的多样性功能包含哪些方面? 简述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 简述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基本要求。 简述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 论述: 结合实例论述你对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理解。

在新闻工作中如何才能坚持“政治家办报”?请联系实际加以论述。 历年试题简答: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 简述新闻报道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性。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闻原本是一种信息? 简述西方新闻价值理论五要素说的局限性。 为什么说失去了真实新闻事业就失去了信誉和优势? 简述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和社会与公众监督新闻舆论的统一。 新闻职业有何弱点?举例说明新闻职业的弱点虽然难避免却可以弥补。正面宣传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简述新闻从业者的业务修养。 为什么说新闻理论对新闻实践具有宏观指导作用? 新闻价值五要素说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党性原则? 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修养。 简述新闻价值规律的三个基本点。 简述资本主义新闻事业在历史上的正面作用。 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原则形成的三个阶段。 简述新闻“新”的含义。 为什么说西方新闻价值要素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简述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简述新闻法制和新闻伦理的关系。 简述新闻与情报的不同之处。 简述“新闻价值五要素说”。 简述拉斯韦尔5W模式包括的因素。 简要说明新闻媒介为什么要具体分析“群众需要”。 范长江的新闻定义有哪些优缺点? 简述新闻事业运作规律的基本含义。 简要概括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哪里? 为什么说报道新闻是新闻事业的主要功能? 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简述新闻事业指导性的特点。 简述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与特点。 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到不断创新?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新闻学概论考点整理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闻学概论期末考点 1、P3 2003年全国抗击SARS的斗争中,关于“非典”的病原和病源的报道,给予中国媒体极深的经验教训。 2、P5 媒体审判,即以媒体的判断代替法院的审判。 3、P6 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把新闻自由的实践看作是探索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如何运行的伟大尝试。 4、P6 “意见自由市场”的理论最早是从英国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引出来的。 5、P23 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6、P24 大众传播特点:一个媒介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是一种无定向传播。 7、P26 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案例整理) 8、P36 变动产生新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典型案例 9、P37 新闻五要素:谁、时间、地点、原因、事情

10、P41 新闻与读者关系分类:硬新闻、软新闻。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11、P44 信息分类:广义信息、一般信息、狭义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12、P45 信息特点:共享性(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13、P53 “魔弹论”就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宣传对象只是俯首帖耳的听众。 14、P55 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15、P57 舆论定义:是公众针对特定公共事务的一致意见(态度),其目的就是要使公共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冶金概论试卷

一选择题 1.高炉生产得产品有: A)生铁B)炉渣C)高炉煤气D)炉尘 2.高炉干式除尘得方法有: A)文氏管B)布袋除尘C)电除尘D)洗涤塔 3.高炉内对煤气阻力最大得区域为: A)块状带B)滴落带C)软熔带D)风口回旋区 4.炼钢过程得主要反应就是: A)碳得氧化B)硅得氧化C)锰得氧化D)磷得氧化 5.常用得氧枪喷头类型为: A)直孔型B)拉瓦尔型C)螺旋型D)扇型 6.炼钢终点控制主要控制: A)钢水成分B)钢水温度C)冶炼时间D)终渣量 7.碱性电弧炉炼钢按工艺方法可分为: A)双渣留渣法B)返回吹氧法C)氧化法D)不氧化法 8.氧枪得常用冷却保护介质为: A)水B)气态碳氢化合物C)燃料油D)植物油 9.采用顶吹氧底复合吹炼时,底部吹入得可能就是: A)N2 B)Ar C)O2 D)H2 10高炉中配加焦炭得作用就是: A)作还原剂B)燃烧后产生热量C)作料柱骨架,起支撑料柱作用D)氧化剂 1:A、B、C、D 2:B、C 3:C 4:A 5:B 6:A、B 7:B、C 8:A 9:A、B、C 10:A、B、C 二名词解释 1)冶金学2)热脆3)硫负荷4)烧结矿5)炉外精炼 1、冶金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经济地从矿石或其它原料中提取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并用一定 加工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得金属材料得科学。 2、钢材在轧制与锻造时,由于温度升高,晶界上得富含硫化物得网状结构又变成液态,在力得作用下,就会引起这些富硫液相沿晶界滑动,造成钢材得破裂,产生了所谓得热脆现象 3、冶炼一吨生铁由炉料带入高炉硫得总量称为“硫负荷” 4、将各种粉状铁,配入适宜得燃料与熔剂,均匀混合,然后放在烧结机上点火烧结。在燃料燃烧产生高温与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作用下,部分混合料颗粒表面发生软化熔融,产生一定数量得液相,并润湿其它未融化得矿石颗粒。冷却后,液相将矿粉颗粒粘结成块。这一过程叫就是烧结,所得到得块矿叫烧结矿。 5、炉外精炼就是对炼钢炉得钢水在钢包或专用容器中进行再次精炼,又称“二次精炼”。包括对钢水得温度、成分进行调整,进一步去除有害元素与夹杂物,使钢水达到洁净、均匀与稳定。 三填空 1 钢铁工业得主要污染包括、与。 2 渣中与浓度之比值称为炉渣碱度。 3 氧从气相进入金属液有与两种途径。 4 在烧结过程中,烧结料沿料层高度方向由上到下依次分为,,,,。 5 高炉冶炼过程中送往高炉得热风就是由提供得。 6 钢液浇铸得任务就是,常用得方法就是。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重点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像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3、信息:(一般)指与人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只强调对象与人的作用与联系。 (广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的各自的属性。具有和物质、能量等量齐观的地位。 (狭义)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即排除其他可能性,只采取其中一个的可能性。(在新闻学里主要指狭义这一定义)4、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 5、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物公开发表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6、新闻体制——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新闻体制集中表现为媒体的所有制问题。 7、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是工具,是真实地(与文学比较)、及时地(与电影、戏剧、小说、诗歌比较)反映世界新近变动(与历

史比较)的大众(与书信、情报等比较)传播工具,属于上层建筑。 8、新闻媒介的个性——是指媒体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 如,NBC以硬新闻见长,ABC以国际新闻见长,CBS以选举报道见长;《北京晚报》具有京派文化典雅、庄重、厚实的风格,《新民晚报》具有海派文化实用、精致、活泼的风格,《羊城晚报》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 9、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是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 10、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新闻的五要素能够经的起调查核对。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 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 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 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经济背景 1.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 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 3.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 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 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 2.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 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 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1.定性 人文科学研究法 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 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 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实地调查法步骤 ①提出研究假设、 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 ③确定抽样方案 ④设计调查问卷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 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 4.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传播学与奠基人 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 2)卢因:场论 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 民众——舆论 领袖——媒体 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学者们对传播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基本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的传播类型;人类的传播过程与结构 传播学的方法具有多元性和综合化的特点。从方法体系上来说,主要包括定性的和定量两大类。定性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定量的方法来自社会学、心理学等,包括实地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 传播及人类传播的发展 1、传播 定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信息的共享 2.有意义地施力发展 3.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信息的流动与交流人类的传播流动过程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三、名词解释题 1.舆论 答: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舆论具有公开性、公共性、紧迫性、广泛性和评价性等特性。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这些特殊素质的共同特征就是能够引起广大受众的共同兴趣,能为广大受众所关注。3.报纸的二次售卖 答:报纸的二次售卖是指报纸既向读者出售新闻媒介内容,又向广告主出售广告版面。第一次销售中,将报纸卖给读者,读者购买的是信息,这一次销售的是信息的实效性,落脚点是发行量。第二次销售把读者卖给广告客户,广告客户购买的是读者的注意力,这一次销售的落脚点是广告量。 4.接近权 答: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这个新的权利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普遍的社会影响。其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5.议程设置理论 答:所谓“议程设置”是有关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大众关注焦点的理论。“议程设置”也称“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对所报道重心的选择,从而构建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所注重的那些问题,并按照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轻重秩序来理解事件。 6.新闻学 答: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讨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7.硬新闻 答: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总结 《新闻学概论》课程是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新闻学概论》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新闻事业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学习者应明确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科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规范新闻学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又要联系中国新闻工作的实际,总结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新闻学理论。 明确新闻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新闻事业、新闻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新闻理论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的新闻现象。 新闻学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新闻学包括: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实务(采、写、编、评、摄、经营管理),狭义的新闻学就是新闻理论。 新闻学研究的内容: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的特点、样式、规律、功能、目的等等。重点是现代新闻业和社会的关系,具体说,新闻业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与社会的互动。 《新闻学概论》中的新闻学,主要是在狭义上使用。 一、中国新闻教育对新闻学发展的贡献: 1、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正式新闻教育的开端。 2、我国大学设立新闻系始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普通文科内创办报学系,由上海英文《密勒氏评论报》主笔柏德逊(Don Patterson)主持系务,并发行英文《约大周刊》。 3、我们认为,新闻学要想发展到“学术性专业的层次”,这种研究视域和理论建构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政治、经济、文化视域对新闻学研究来说还具有一定的外在性,那么专业视域则是新闻学研究的内在视域。它以新闻和新闻传播为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新闻和新闻传播自身的逻辑和质的规定性来思考各种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专业视域称之为“本质视域”。 二、学习新闻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我们正确对待新出现的各种新闻现象。 3、指导我国新闻改革的顺利进行。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 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 --- 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 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 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6.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7.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2.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 拉斯韦尔“ 5W模式”:查书 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冶金概论题库

冶金概论题库 一、填空题 1、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的方法可归结为三种:火法冶金、湿法冶金、电冶金,其中电冶金按电能形式分为电热冶金和电化学冶金。冶金分类: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 2、炼钢原材料(高炉炼铁原料)主要由铁矿石、溶剂和燃料组成。 3、铁矿石入炉前处理步骤包括破碎和筛分、焙烧、混匀、选矿。选矿包括重选、磁选和浮选。 4、非高炉炼铁按工艺特征、产品类型及用途分为直接还原法和熔融还原法。 5、高炉炼铁常用铁矿石有赤铁矿、磁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 6、高炉炼铁主要产品是生铁,副产品是炉渣、高炉煤气及其带出的炉尘。 7、高炉炼铁其主体设备除了高炉本体以外,还包括炉后供料和炉顶装料系统、送风系统、煤气除尘系统、渣铁处理系统和喷吹系统等。 8、转炉炼钢原材料按性质分类,可分为金属料、非金属料和气体。金属料包括铁水、废钢、铁合金、直接还原铁及碳化铁,非金属料包括石灰、白云石、萤石、合成造渣剂,气体包括氧气、氮气和氩气等。按用途分类,可分为金属料、造渣剂、化渣剂、氧化剂、冷却剂和增碳剂等。 9、火法炼铜主要工艺步骤包括四个主要步骤,即造镏熔炼、铜镏吹炼、火法精练和电解精练。 10、从矿石中提取氧化铝的方法分为酸法和碱法两大类,酸法未能在工业中应用,碱法分为拜耳法、碱石灰烧结法和拜耳-烧结联合法,其中以拜耳法为主。 11、冶金工业废气治理方法分为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燃烧法和催化转化法。 12、冶金工业固体废物对人类环境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和污染大气。 二、简答题 1、高炉炉渣有什么作用,它是如何形成的? ①渣铁之间进行合金元素的还原及脱硫反应,起着控制生铁成分的作用。比如,高碱度渣能促进脱硫反应,有利于锰的还原,从而提高生铁质量;SiO%含量高的炉渣促进Si的还原,从而控制生铁含Si量等。②炉渣的形成造成了高炉内的软熔带及滴落带,对炉内煤气流分布及炉料的下降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炉渣的性质和数量对高炉操作直接产生作用。③炉渣附着在炉墙上形成渣皮,起保护炉衬的作用。但是另一种情况下又可能侵蚀炉衬,起破坏性作用。因此,炉渣成分和性质直接影响高炉寿命。 形成原因:炼铁所用的铁矿石中金属铁的品位一般都不会太高,含有其它矿物,在炼铁的时候由于密度差异这些杂质会上浮,再通过渣铁分离,分离出的渣即为炉渣。

新闻学概论复习提纲答案(完整版)

《新闻学概论》复习要点(2008)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报道: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是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有根据。新闻报道是专指对新闻的客观叙述。 2新闻本源: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主要功能是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应从事物的变动着手寻找新闻 3信息: 广义上,信息是泛指对事物的存在方式、属性特征以及相互联系的表征和描述。是认识过程中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主要包括物理、生物和社会信息三种形式。信息论中的信息含义,信息就是消除或减少收信人对讯息的某种不确定性。信息是不确定性减少的量。在新闻学领域内,信息是受众预先未知的,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要素,即包含着未知的、新鲜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 4宣传: 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它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宣传内容涉及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宣传的表述可以用语言、文字、图画或音乐的形式进行。只有当行为对宣传者有益时,这种行为或消息才被称为宣传。 “光辉泛化法”: 即无条件的美化,不加验证的予以接受,极力推崇自己的观点 “洗牌作弊法” 精心选择单向极端的材料,引导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5广告 广告是以促销商品或服务,宣传观念为目标,以付费的形式,利用大众媒介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 6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于特定的现实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它体现着公众利益。舆论具有公开、公共、急迫、广泛、主观的特性,是民意和公众力量的显示。 7事实 汉语词典中,事实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新闻学意义上的事实,是指事物的客观存在。包括事物已经发生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过程(事件),也包括事物的存在状态、特征和变化 具体事实 指人体感官直接可以感受到的事实 概括事实 指由具体事实综合、概括、统计和提炼而成 新闻事实 新闻事实是指新近发生的,含有新的信息的,会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就是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作品的基本素材。 8议程设置 也称议程安排,指的是大众传媒安排公众议论的话题,把公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争端上的功能。 9合理想象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很难进行核对,难以保证真实性,所以不能用作新闻写作 10“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四不方针”是著名报人张继鸾在1926年接手《大公报》时提出的办报主张。其主要内容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不卖: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坚持客观公正;不私: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不盲从于信息,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 11“社会公器” 社会公器是服务社会大众的公共信息、文化事业和社会舆论机关,为不同阶级提供共享的信息环境,是社会成员沟通的桥梁,思想的黏合剂,是社会舆论的客观反映 12新闻客观性 新闻(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它打上了传播者的主观印迹,但事实本质不会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所以新闻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新闻的客观属性。 13公正报道原则 1给予各方平等利用媒体表达意见的机会。2对争议各方采取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不应当随意发

新闻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绪论: 1.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性理论 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2)社会责任论 3)发展新闻学 4)党报理论 2. 1918年,蔡元培创立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3. 1919年,徐宝璜出版中国人写的第一本完整的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4. 1978年建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新闻学研究机构。 第二章 一、新闻起源 1、唯心主义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欲求”说 代表人物: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 代表作品:《新闻学原理》 主要观点: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 2、唯物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说” 主要观点: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在原始社会就已开始,人类通过传播新闻信息协调行动、趋利避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参考作品:恩格斯《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阐明好奇心源自于人类劳动过程 二、新闻传播发展过程(十个阶段) (一)、原始人的手势语交流:原始人智力低下,语言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手势语成为最初的表达手段。 (二)、口语新闻媒介:当有声语言完善到可以交流的程度,出现了原始新闻的传播,语言和说话器官构成口语新闻媒介。以上两方面都可称为新闻传播的人身载体。 (三)、实物媒介:以某些物体作为媒介,构成原始社会的实物新闻媒介。 (四)、声光媒介:原始社会的声光媒介,多指用鼓声,烽火和烟雾传播信息。需要事先对信号的含义进行约定,并在视听能力所及的限度内使用。这种传播的共时性和有限距离,制约了传播范围。 (五)、图示媒介:图示媒介用线条把事物的分布写下来,构成信息画面,是象形思维的产物。以上三个方面的传播媒介可通称为体外传播载体。 (六)、手抄媒体:标志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开始,传媒发展出现了第一次历史性跨跃。成果:1)文字 2)手抄新闻:如中国殷墟甲骨文;盛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中期; 3)手抄报纸:如唐代《邸报》;公元前59年,罗马议事厅《每日纪闻》;1550年至1566年间的意大利《威尼斯公报》是最有名的手抄报纸。 (七)、印刷媒体:一种高效复制的媒介,开拓了辽阔的信息空间,标志着第二次新闻传播革命的出现。第一份以报纸形式出现的新闻传单,是1529年维也纳政府因土耳其的侵入而刊印的,其内容是向整个基督教世界要求援助这个被围困的城市。 1605年,英国第一位报人:奈森尼乐巴特出版了《约克郡谋杀案》新闻专刊; 1814年,《泰晤士报》和《晚邮报》采用了蒸汽印刷机,宣布了印刷新闻时代的到来。(八)、电子新闻媒介:电信号及其发射、接收装置传播信息,称作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三、第四次革命。 1920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广播电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KDKA电台正式播音;1925年10月,苏格兰的约翰贝尔德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36年,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BBC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建立; 同年11月20日,世界上最早的电视节目英国伦敦奥林匹克展览厅内诞生,著名的女歌星艾德尔迪克森演唱了一首名叫《电视》的歌。 (九)、互联网传播媒介:20世纪70年代兴起,又称“第四媒体”,互联网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五次传播革命的开始。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诞生于美国。 4,传播学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学派和批判学派。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①口语传播时代②文字传播时代③印刷传播时代④电子传播时代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符号式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符号的构成:信号和象征符 3,符号的特性:随意性 4,非语言符号:①伴生符②体态符号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时空化的符号 5,符号意义的分类: ①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这是诗学和语义学中的一种分类,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 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②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这是逻辑学中的分类。在逻辑学中,符号一般称为概念符号, 而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延和内涵。外延式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③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这是符号学中的分类方法之一。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 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②受传者③讯息④媒介⑤反馈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可能出大题):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①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学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它界定 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这五个要素又构成了后来传播学 研究五个基本内容,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作 为早期的过程模式,它是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 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②与拉斯韦尔同时,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一文中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即“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 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这个模式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 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也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 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也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