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

1、发展背景

现有梯度推移理论最早产生于西方。早在1862 年, 西方产业布局理论的先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 H . Tunen ) 就开始注意到了经济生活中的梯度现象, 提出了农业圈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区逐步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达到荒野的梯度分布。后来, 阿尔弗雷德?韦伯(A. Weber ,1909又从资源和能源的角度探讨了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区域间的变化梯度, 并据此得出了工厂的最优区位, 初步揭示了产业的空间集聚机制, 从而使梯度理论进一步丰富。马歇尔(Marshell,1 961 ) 在上述理论特别是韦伯产业集聚理论的影响下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思想(external scale economies则为现有梯度推移理论奠定了雏形, 为产业空间布局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梯度推移理论最终成形于美国哈弗大学教授拉坦弗农(Ruttan Ve r n o n )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梯度转移理论被引入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中国“七五”计划首次正式提出将中国经济发

展区域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重点突出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在东部发展起来后,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计划,而后又实行中部崛起战略。这正体现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思想。梯度推移理论的前提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梯度。实行梯度推移的目的是随着梯度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传统的梯度

推移理论(狭义梯度推移理论)存在静态性、反对跨越发展和不全面的局限性,已不能充分适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一些学者又提出了广义梯度推移理论。2、内涵及具体内容

1)狭义梯度推移理论还可以细分为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和动态梯度推移理论。

(1)静态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专业部门所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因此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与梯度转移理论相类似的是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雁行模式,他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列为不同的发展梯度,并冠之以第一、二、三、四批大雁等。雁行形态论在生产按比较优势在国际间

转移这一问题上,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有相似之处。

静态梯度推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梯度推进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该理论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也有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限定按梯度推进,这样做就有可能把不同梯度地区发展的位置凝固化了,把差距进一步扩大了,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

(2)鉴于上述弊端,近年来梯度发展理论正由静态定位理论发展为动态理论。其中最有权威的是迈达尔理论,认为:随着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分布上必然会产生两种趋势,即生产向某些地区集中的极化趋势和生产向广大地区分散的扩展趋势;前者受极化效应支配,后者受扩展效应支配。根据这一原理,处在高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在于预防经济结构老化,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保持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处在低梯度的地区,经济发展首先应重点发展占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尽快接过那些从高梯度地区淘汰或外溢出来的产业,发展地区经济,并尽量争取外援,从最低的发展梯度向上攀登,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在梯度推移过程中,由于一些梯度的产生或消失导致了另一些梯度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经济水平提高与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并存的困境。如何避免经济梯度推移的负面效应,并使其与社会的、文化

的、自然生态的等多种梯度的改变协调起来,是广义梯度理论区别于传统梯度理论的要旨所在。广义梯度的内在规定,揭示了区域间梯度分布的多样性,扩充了梯度推移的内容。就经济技术方面的梯度推移而言,它不仅是经济总量和科学技术的单向运动,而且包括了多种生产要素在多个方向上的运动——人口流动、资金流动、知识流、信息流、资源流等等。

在区域经济学中,所谓梯度一般只需考虑某一方向上的情形,它的数学表达式为:

grad^= △巾/ △ S式中的分母△ S 一般是指所考察区域上的空间距离,分子△巾书为表征梯度现象的硬性或软性的指标,包括自然资源、GDP 、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优劣程度、人口密度等。

通过对定义式中分子△巾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广义梯度理论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自然界中物质、能量等客观事物具有梯度分布的特征。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基本的底蕴都有梯度特征并且逐渐多样化。作为自然界主体的人类正是在自然界诸多要素梯8 度分布的基础上,从事着必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

二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发展水平上存在梯度分布。不同于直观的自然现象的人类文明中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在发展程度上也存在着客观的梯度分布。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梯度是梯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三是指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梯度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可以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害的环境梯度及其推移则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除了对△巾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外,广义梯度对其分母厶S 的含义也作了拓宽,它将△ S不看作空间距离而看作经济距离。在经济生活中,两地间交往的难易程度,并不主要地决定于空间距离的远近,而往往决定于交通、通信条件的便利与否。以经济距离来代替空间距离,更符合空间经济活动的特征。空间距离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经济距离却可因人类的努力而缩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