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

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

2005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

试题·参考答案·解析

提示:

本试卷为计算机阅读试卷,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法律与利益有着内在的联系。下列关于法律与利益关系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法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主要通过对利益的调控而实现

B、法律是分配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律表达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利益选择的过程

C、民法的诚信原则在维护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D、离开了法律,利益就无从产生,也无以存在

解析:

本题考查法与利益的关系。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对于一定对象的各种客观需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离开了利益关系,法既无从产生,也无以存在。D选项表述恰好相反,所以错误。法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主要是通过对利益的调控而实现的。法对利益的调控,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利益表达。表达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利益选择的过程。二是利益平衡。在人类社会对匮乏资源控制的不同导致了利益差别,利益差别构成了利益冲突的基本原因。法律必须对各种利益冲突加以平衡,这种平衡一般是通过某些基本原则规定和制度设计体现的,如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所以,A、B、C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D

2、出租车司机甲送孕妇乙去医院,途中乙临产,情形危急。为争取时间,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被交警拦截并被告知罚款。经甲解释,交警对甲未予处罚且为其开警车引道,将乙及时送至医院。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交警主要使用了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

B、警察对违章与否的解释属于“行政解释”

C、在此事件的认定中,交警进行了法的价值判断

D、此事件所反映出的价值之间没有冲突

解析:

法律推理是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从而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法律推理可以分为形式推理、辩证推理两类。形式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是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辩证推理,是侧重对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的实质内容进行价值评价或者在相互冲突的利益间进行选择的推理。在此交通违章的处理中,面对事实与规范的严重矛盾,交警没有使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法,而是以人的生命为重,进行了实质的价值判断,运用辩证推理解决秩序和正义的冲突,选择了正义,为甲开车引道,并未罚款。故A选项错误。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根据解释主体和效力的不同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所谓正式解释,通常也叫法定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限,对有关法律、法规所进行的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是由有权机关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所作出的,故又称为有权解释或法定解释。根据解释的机关不同,法定解释又可以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解释。行政解释是指依法有权解释法律的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可见,我国的行政解释的主体只有特定的行政机关,行政人员不是行政主体,对出租车司机甲将车开至非机动车道掉头是否违章进行了判断与说明,这不属于“行政解释”,仅为警察在法律执行中对法律的一种理解,因此,B选项亦错。

法律的基本价值是自由、秩序与正义。三者经常出现冲突,自由是第一位的,正义是第二位的,秩序是第三位的。本题中,秩序和正义出现了冲突,交警不让司机甲通过非机动车道掉头,是从秩序的角度考虑,但这样就使孕妇处于危险之中,从而不能保证正义的实现。因此D选项不能成立。

法的判断分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所谓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所谓事实判断,在法学上是指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等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判断。换句话说,与价值判断不同的是,法律中的事实判断主要解决客观存在的法律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它并不主张或者说根本抵制从“应然”的角度追问法律应当怎样的问题。本题中,交警在进行实质推理的过程中,对法的秩序和正义进行了衡量,最终选择正义,这一过程是对秩序和正义进行评价判断的过程,而不是追求客观存在的法律到底是什么,因此,交警进行的是价值判断,不是事实判断。因而C选项正确。

答案:C

3、黄某于2000年4月在某市住宅区购得一套住房,2001年7月取得房产证。当年10月黄某将住房租借给廖某。廖某在装修该房时损坏自来水管道,引起漫水,将楼下住户陈某的住房浸泡。陈某要求廖某予以赔偿。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黄某对自己所购买的住房仅有相对权,故其法律义务也是相对的

B、廖某不是住房的所有人,故对陈某的损失不负法律责任

C、此侵权案件首先应依据法律原则来加以处理

D、此案件的处理应直接适用法的正式渊源

解析:

本题考查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法律责任、法律原则和法的正式渊源。一般认为,物权属于绝对权,债权属于相对权。黄某对该套房屋拥有所有权,而所有权为绝对权,即法律上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所针对的是一国之内所有不特定的主体。A选项表述错误。在本题中,廖某虽然不是住房的所有人,但是,他主观上有过错、客观上有侵权行为和损害后果,且行为和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也符合责任主体条件,故对陈某的损失应负法律责任。不是住房的所有人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因此,B选项错误。在我国,法的正式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规章、国际条约以及国际惯例。本题中,显然法院应当依据《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解决这一侵权案件。所以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答案:D

4、陆某在一百货商场购买“幸福”牌电饭煲一台,遗忘在商场门口,被王某拾得。王某拿至家中使用时,因电饭煲漏电发生爆炸,致其面部灼伤。王某向商场索赔,商场以王某不当得利为由不予赔偿。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能够成立?

A、王某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应以与致损事件相关的法律规定为根据

B、不法取得他人之物者应承担该物所致的损害

C、由王某对自己无合法根据占有物品的行为承担损害后果,符合公平原则

D、按照风险责任原则,陆某作为缺陷商品的购买者应为王某的损害承担责任

解析:

王某拾得陆某遗忘在商场门口的电饭煲,拿至家中使用时,因电饭煲漏电发生爆炸,致其面部灼伤。损害后果的存在是客观的,关键为何因素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应该由何者来承担责任?这就应当依据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侵权行为为特殊侵权行为,法律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因此,王某因电饭煲漏电发生爆炸的损害赔偿应当依法进行,A选项正确。王某拾得电饭煲的行为属于不当得利,不是违法行为,因此选项B“不法取得他人之物者应承担该物所致的损害”就不能成立,否则就违反责任法定原则。选项C“由王某对自己无合法根据占有物品的行为承担损害后果,符合公平原则”,曲解了公正原则。在归责问题上,不存在风险责任原则,陆某作为缺陷商品的购买者应为王某的损害承担责任也没有法律根据,因此选项D不能成立。

答案:A

5、某地电缆受到破坏,大面积停电3小时,后查知为邢某偷割电缆所致。邢某被控犯“危害公共安全罪”,处以5年有期徒刑。邢某不服上诉,理由是自己偷割电缆变卖所得仅50元钱,顶多属于“小偷小摸”行为。二审法官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维持原判。对此,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法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邢某行为所作出的判断是一种事实判断

B、《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司法解释

C、在这个案件中,法官主要运用了“演绎推理”

D、邢某对自己行为的辩解是对法律的认识错误

解析:

法的判断分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所谓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所谓事实判断,在法学上是指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等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判断。换句话说,与价值判断不同的是,法律中的事实判断主要解决客观存在的法律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一问题,它并不主张或者说根本抵制从“应然”的角度追问法律应当是怎样的问题。A选项中法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对邢某行为所作出的判断是对邢某行为的价值评判的过程,而不是对客观法律和制度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属于价值判断。A选项的说法错误,当选。

司法解释是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第2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司法解释机关。”本题中,《关于审理破坏公用电信设施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解释,属于司法解释,B选项正确。

法律推理就是法律论辩中运用法律理由的过程,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辩证推理。演绎推理是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而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这三种都是形式的法律推理。辩证推理侧重对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的实质内容进行价值评价或者在相互冲突的利益之间进行选择的推理。法官在判案中,援引法律,将法律这样的一般规定运用到特殊的案件中,属于演绎推理,C选项是正确的。

认识错误一般分为法律认识错误和事实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在有意识地实施某种行为时,对自己的行为在法律性质或意义上有误解。包括如下三种类型:第一,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行为不是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其实该行为是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第二,行为人误认为自己实施的行为是法律规定的违法行为,其实该行为不构成违法行为。第三,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在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处罚上有不正确的理解。事实认识错误,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有不正确的理解。这种认识错误种类繁多,比较复杂,有对行为性质、行为手段的认识错误,有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有对危害结果的

认识错误等。本题中,邢某对自己偷割电缆的行为,认为是小偷小摸,属于对自己实施行为性质的认识错误,是法律认识错误的第三种情形,因此,D选项是正确的。

答案:A

6、郝某的父亲死后,其母季某将郝家住宅独自占用。郝某对此深为不满,拒绝向季某提供生活费。季某将郝某告上法庭。法官审理后判决郝某每月向季某提供生活费300元。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理解是正确的?

A、该事件表明,子女对父母只承担法律义务,不享有法律权利

B、法官作出判决本身是一个法律事实

C、法官的判决在原被告之间不形成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关系

D、子女赡养父母主要是道德问题,法官判决缺乏依据

解析: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对等的、相互的、平衡的,如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子女也有继承父母遗产的权利;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也不是割裂的。因此A选项错误。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郝某对其母亲的赡养法律关系的产生、存续是因为其是母子关系的事实,并非法官的判决。或者说,在法官作判决之前,这个赡养的法律关系就已经存在,法官的判决只是在确认并赋予强制执行力。所以B选项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本题中法官的判决其实是确认和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的问题,并非在生成新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关系。所以C选项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法律与道德之间有着一致性。子女赡养父母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我国《民法通则》、《婚姻法》等都对此有明确规定。本题中,法官判决郝某每月向季某提供生活费300元是依法办事。因此D选项错误。

注意:本题标注的是司法部公布的参考答案。

答案:B

7、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刑法第四百一十条规定的“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是指非法批准征用、占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以及其他土地。对该法律解释,下列哪一种理解是错误的?

A、该解释属于立法解释

B、该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

C、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

D、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

解析:

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规定含义的说明,由于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两种。所谓正式解释,通常也叫法定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权限,对有关法律、法规所进行的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是由有权机关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所作的,故又称为有权解释或法定解释。根据解释的机关不同,法定解释又可以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解释。立法解释是只有立法机关及其授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作出的解释。司法解释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解释。行政解释指依法有权解释法律的行政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非正式解释指未经立法机关授权的机关、团体、社会组织、学术机构以及公民个人对法律所作出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立法法》第7条第1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我国《立法法》第42条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法律所进行的这种解释称为立法解释。因此,A选项正确。《立法法》第4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据此,本题中,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第410条规定解释的效力与所解释的刑法条文的效力相同,B选项正确。

在我国,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法律解释权,享有立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的地位高于享有司法解释权的国家机关,故立法解释的地位和效力高于司法解释。选项C的表述“该解释与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同”就不能成立,符合题目的要求。由于这一关于刑法规定的解释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出的,该解释具有普遍约束力,即该解释的效力具有普遍性。因此,D选项正确。

答案:C

8、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非常设机关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负责审议与其职权有关的法律草案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只能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交付的议案

解析:

A选项,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设性委员会,有民族委员会,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委员会,外事委员会,华侨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另一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需要设立的临时性委员会。因而A选项错误。B选项,根据《全国人大组织法》第37条规定,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的法律草案;其他专门委员会就有关的法律草案向法律委员会提出意见。可见,只有法律委员会才能审议法律草案,而其他专门委员会只能提出意见。因而,B选项的说法不妥。C选项,根据《全国人大组织法》第35条规定:“……各专门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补充任命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由委员长提名,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由此可见,各委员会的人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由大会表决决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以补充任命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所以C选项正确。D选项,根据《全国人大组织法》第3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交付的议案”,由此可见D选项错误。

答案:C

9、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正确?

A、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

B、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

C、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

D、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解析:

《宪法》第10条、88年《宪法修正案》、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A、B、C选项均符合宪法规定,因此正确。D选项:宪法只规定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没有规定土地所有权可以转让,因而D选项错误。

答案:D

10、根据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担任下列哪一职务的人员,应由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予以任免?

A、国家副主席

B、国家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C、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D、国务院副总理

解析:

《宪法》第8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故此D选项为正确选项。但是本题涉及对宪法第80条正确理解的问题,联系宪法第62条全国人大的职权、第67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的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无权决定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的人选。这是全国人大的职权。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

答案:D

11、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A、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

B、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

C、宪法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为对公民的行为约束

D、宪法的法律效力不具有任何强制性

解析:

A选项,在不成文宪法国家,以英国为代表,宪法的制定程序和普通法律是一样的,其效力和普通法律一样,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区别只是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同。A选项错误。

B选项,宪法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依据,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抵触。(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因而B选项正确。C选项,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所以宪法的法律效力不仅仅表现在对公民行为的约束上,对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的约束也很重要。C选项错误。D选项,通常认为,宪法具有弱制裁性,没有直接规定对违宪者的制裁,但是宪法仍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例如,《宪法》第6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因此D选项错误。

答案:B

12、人民代表应当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法行使代表的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规定,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代表,终止代表资格

B、因刑事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代表,终止代表资格

C、因违法受劳动教养处分一年以上的代表,暂时停止代表资格

D、因故一年内不能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代表,暂时停止代表资格

解析:

《代表法》第40条:“代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时停止执行代表职务:(一)因刑事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二)被依法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正在服刑的。前款所列情形在代表任期内消失后,恢复其执行代表职务,但代表资格终止者除外。”同法第41条:“代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代表资格终止:(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迁出或者调离本行政区域的;(二)辞职被接受的;(三)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四)被罢免的;(五)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六)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A选项属于第41条第3项规定的情形,应当终止代表资格,正确。B选项属于第40条第1项规定的情形,应该暂停,而不是终止,错误。C选项不属于第40条规定的刑事强制措施和刑罚,劳动教养不影响人大代表的资格,错误。D选项因故一年内不出席本级人民代表会议不属于暂停范围,错误。

答案:A

13、关于宪法规范的特性,下列哪一项表述不成立?

A、根本性

B、原则性

C、无制裁性

D、相对稳定性

解析:

宪法规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根本性,即宪法只规定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2)最高权威性,即宪法规范的地位高于其他法律规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3)原则性,即宪法规范只规定有关问题的基本原则,其文字表述简明概括;(4)纲领性,即宪法规范明确表明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5)相对稳定性,即宪法规范虽然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发展变化,但不能轻易修改,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因此,A、B、D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答案:C

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下列哪一机关不享有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的制定权?

A、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

B、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

C、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D、辖区内有自治州、自治县的省人民代表大会

解析:

《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9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同法第15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因此,制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即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但不包括辖区内有自治州、自治县的省人民代表大会。所以本题应选D 项。

答案:D

15、西汉末年,某地一男子偷盗他人一头牛并贩卖到外乡,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隐瞒未向官府举报。案发后,该男子受到惩处。依照汉代法律,其妻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B、按包庇罪论处

C、与其丈夫同罪

D、按其丈夫之罪减一等处罚

解析: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主张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且减免刑罚。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对卑幼亲属首匿尊长亲属的犯罪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尊亲长首匿卑幼,除死罪上请减免外,其他也不负刑事责任。结合本题交代的案情,妻子在此原则要求的可以相互隐匿的亲属和罪名范围内,应不负刑事责任。A选项是本题正确答案。

答案:A

16、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拷掠,只得招认“杀妻事实”。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代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提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提刑司对本案可能做出的下列处置中,哪一种做法符合当时“翻异别勘”制度的规定?

A、发回原审州府重审

B、指定本路管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

C、直接上报中央刑部审理

D、直接上报中央御史台审理

解析:

(1)翻异,指的是犯人推翻原来的口供;别勘分为别推(换法官审理)和别移(换司法机关

审理),翻异别勘就是犯人推翻原口供时应该重审的制度。(2)宋代的“翻异别勘制度”分为两种,即原审机关的移司别勘和上级机关的差官别审。但是原审机关对于已经经第二次翻异的则没有权利进行移司别勘,此时要直接由上级机关差官别审。(3)当犯人不服判决临刑称冤或家属代为申冤时,则改由另一个司法机关重审或监司另派官员复审。按照法律规定,申诉必须按照程序逐级进行,不得越诉;翻异一般不得超过三次,妄行翻异叫冤者,复审时加重刑罚。

答案:B

17、汉代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齐太仓令获罪当处墨刑,其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为官奴,替父赎罪。这一事件导致了下列哪一项法律制度改革?

A、汉高祖规定“上请”制度

B、汉文帝废除肉刑

C、汉文帝确立“官当”制度

D、汉景帝规定“八议”制度

解析:

汉代中期,汉文帝鉴于当时继续沿用秦代黥、劓、斩左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而且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也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因此,汉文帝以十三年缇萦上书为契机,开始实行刑制改革,逐步废除肉刑。

汉代的上请制度就是通过请示皇帝给有罪贵族官僚某些优待的制度。

官当是封建社会允许官吏以官职爵位折抵徒刑的一种特权制度。它正式出现在《北魏律》与《陈律》中。

曹魏时期的“八议”制度是对封建特权人物犯罪后实行减免处罚的法律规定。它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答案:B

18、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是世界近代法制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核心和基础。下列关于《法国民法典》的哪一项表述不正确?

A、该法典体现了“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涉”这一立法精神

B、该法典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时代性

C、该法典的影响后来传播到美洲、非洲和亚洲广大地区

D、该法典首次全面规定了法人制度

解析:

《德国民法典》单独规定了法人制度,承认其民事权利主体地位,这是资产阶级民法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规定法人制度的民法典。因此,D选项说法是不正确的,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答案:D

19、某民办科研所与技术员周某签订劳动合同,约定由周某承担科研所的一个产品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由于资金缺乏,项目被迫下马。科研所决定与周某解除劳动关系。对此,该单位法律顾问提供的下列哪一项建议不符合法律规定?

A、告知周某当初聘用他的工作岗位已不存在

B、至少提前30天向周某发出书面通知

C、先安排周某到后勤岗位,如他拒绝就可以解雇

D、如周某同意解除劳动合同可与单位签订解约协议,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如周某不同意签订解约协议,单位有权单方解约并不必支付经济补偿

解析: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由此可知选项A、B、C符合规定。依据《劳动法意见》第36条规定:“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第24条、第26条、第27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按照劳动法和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因此,选项D中,如周某不同意签订解约协议,单位有权单方解约但应支付经济补偿。

答案:D

20、某建筑工程队低价招用20名学徒工,合同中规定他们每天必须从事高空作业或繁重搬运工作,否则不能结算当月工资。用工当月,工程队因违反安全施工规定造成事故,致使学徒工多人伤亡。有关部门经调查发现这些学徒工均是不满15周岁的边远地区农民子弟。对此,劳动行政部门拟采取的下列哪一项措施不符合法律规定?

A、责令雇主解除劳动合同,遣返这批学徒工

B、责令雇主承担遣返费用,并给予经济补偿

C、收缴雇主在非法用工期间的经营所得

D、告知事故受害者及其家属向雇主索赔的权利,并协助他们向雇主索赔

解析:

依据《劳动法》第15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劳动法》第94条:“用人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

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10条:“童工患病或者受伤的,用人单位应当负责送到医疗机构治疗,并负担治疗期间的全部医疗和生活费用。童工伤残或者死亡的,用人单位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或者由民政部门撤销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用人单位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由有关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用人单位还应当一次性地对伤残的童工、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给予赔偿,赔偿金额按照国家工伤保险的有关规定计算。”第11条:“拐骗童工,强迫童工劳动,使用童工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以及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使用不满14周岁的童工,或者造成童工死亡或者严重伤残的,依照刑法关于拐卖儿童罪、强迫劳动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C

21、甲经贸公司租赁乙大型商场柜台代销丙厂名牌床罩。为提高销售额,甲公司采取了多种促销措施。下列措施哪一项违反了法律规定?

A、在摊位广告牌上标明“厂家直销”

B、在商场显著位置摆放该产品所获的各种奖牌

C、开展“微利销售”,实行买一送一或者买100元返券50元

D、对顾客一周之内来退货“不问理由一概退换”

解析: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0条规定:“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租赁他人柜台或者场地的经营者,应当标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甲经贸公司并非生产厂家,却在摊位广告牌上标明“厂家直销”欺骗消费者,违反法律规定,选项A应选。法律并没有对选项B、C、D中的行为作出禁止性规定,故选项B、C、D不应选。

答案:A

22、钟某为其3岁儿子购买某品牌的奶粉,小孩喝后上吐下泻,住院7天才恢复健康。钟某之子从此见任何奶类制品都拒食。经鉴定,该品牌奶粉属劣质品。为此,钟某欲采取维权行动。钟某亲友们提出的下列建议哪一项缺乏法律依据?

A、请媒体曝光,并要求工商管理机关严肃查处

B、向出售该奶粉的商场索赔,或向生产该奶粉的厂家索赔

C、直接提起诉讼,要求商场赔偿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交通费等

D、直接提起仲裁,要求商场和厂家连带赔偿钟某全家所受的精神损害

解析:

依据《产品质量法》规定,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对生产者进行行政处罚。另外,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6条:“……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A选项于法有据。依据《产品质量法》第43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受害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要求赔偿……”B选项正确。《产品质量法》第47条规定:“因产品质量发生民事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通过协商、调解解决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当事人各方的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各方没有达成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题中没有言明当事人之间达成了仲裁协议,因此不能在没有仲裁协议的情况下直接提起仲裁,D选项错误而C选项正确。

答案:D

23、下列哪一项个人所得不应免纳个人所得税?

A、某体育明星在奥运会上获得一块金牌,回国后国家体育总局奖励20万元人民币

B、某科学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每月200元人民币

C、某高校教师取得一项发明专利,学校奖励5万元人民币

D、李某新买的宝马车在某风景区停靠时,被山上落下的石头砸坏,保险公司赔付李某的6万元保险金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个人所得税的免税范围。依据《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免纳个人所得税:(一)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二)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三)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四)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五)保险赔款;(六)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七)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退休工资、离休工资、离休生活补助费;(八)依照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九)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十)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批准免税的所得。”可知A、B、D选项均属于免税的范围,不应当选。

答案:C

24、从事零售业务的个体户王某收到税务机关限期缴纳通知书的期限届满后,仍然拖欠营业税款2000元。税务机关对此采用的下列哪一种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

A、扣押王某价值2500元的营业用冷冻柜

B、书面通知银行从王某的储蓄账户中扣缴拖欠税款

C、从王某的储蓄账户中强制扣缴拖欠税款的滞纳金

D、为防止王某以后再拖欠税款,在强制执行王某的银行存款后继续扣押其冷冻柜6个月,以观后效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是税收的强制执行措施。依《税收征管法》第40条:“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下列强制执行措施:(一)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二)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前款所列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强制执行措施的范围之内。”可知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D

2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A、设计阶段

B、可行性研究阶段

C、竣工验收阶段

D、投入使用阶段

解析:

建设项目依次要经过五个阶段:(1)可行性研究阶段;(2)设计阶段;(3)建设施工阶段;

(4)竣工验收阶段;(5)投入使用阶段。依据《环境保护法》第13条:“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价,规定防治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可见,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之前报批,即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B选项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