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知识重点

基础知识重点

基础知识重点
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

学科。

? 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 ? 研究内容如下图: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 心理发展阶段: 1.无脊椎动物:感觉;

2.脊椎动物:知觉;

3.灵长类:思维萌芽;

4.人类:思维和意识。

?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

动的产品;心理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的客观事物的映像;心理支配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心 理 现 象

心理过程

人 格

需要、动机 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二级掌握)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构成。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它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使睡眠和觉醒的神经机构。它使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构成。其中,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小脑的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

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动力定型(掌握)

第三节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种类(内部和外部):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

低。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定义和例子)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联觉:我们把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一、视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其

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光波的波长决定颜色的色调;

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便越大。

?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二、听觉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人类听觉的感受性和年龄有关,20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

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老年人听觉感受性的降低的特点: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的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先高后低再中间)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

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八、痛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

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是共同的。

?痛觉最难于适应。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基本特性(内涵和例子):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理解性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也可

以根据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影响时间知觉准确性的因素很多,例如,分别用视觉、触觉和听觉来估计时间,听觉估计

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消化系统的周期变

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和活动,机体生理活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四、错觉

?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第四节记忆(识记)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进程

?记忆: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种类(5种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

作记忆

?记忆过程(3环节):1.识记 2.保持 3.回忆(再现)和再认

?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试验研究的创始人;记忆材料为无意义音节;遗忘进程是先

快后慢。

第二单元表象

?表象:我们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做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

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表象的特征:直观形象性、片面不稳定性、可操作性、概括性。

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

?

?长时记忆的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

?系列位置效应:就是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

第五节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辐合思维:是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或叫求同思维;

2.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更具创造性的思维。

第三单元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

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

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是一种相反的关系。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两类,即正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3.定势的作用。

?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加以尝试,最后总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2.启发法就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区别: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运动中枢机制:

1.言语运动中枢(也称布洛卡中枢):

这一中枢受到损伤表现为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但其发音器官并没有毛病,而且病人还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还能写字,还能认字,这种言语缺陷叫表达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

2.言语听觉中枢(也称威尔尼克中枢):

颞上回受到损伤,患者能听到声音,听觉器官正常,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所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3.视觉性言语中枢:

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是主管阅读的,叫视觉性言语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患者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

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是主管书写功能的,叫书写性言语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患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了,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

第五单元想象

?想象: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意识: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

的觉知;它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

2.梦: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心理过程。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7±2,即5~9个。

?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是一种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

?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

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2. 注意分配的另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

3. 两种活动如果是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的话,这两种活动也很难做到注意的分配。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

动力。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

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

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

关系的反映。

?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一过程和同一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一

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一点来说,情绪这一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用于动物。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所以,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情绪代表的是感情的反映过程。

情感通过情绪来表现。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第二单元情绪理论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全掌握)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了解名称)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全掌握)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了解名称)

第四单元情绪、情感的种类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

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复合情绪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

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第五单元意志

?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

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注:意志是心理过程,与意志行动不同)?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

1.双趋式冲突

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叫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的时候,人们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这种冲突叫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就是趋避式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就是双重趋避式冲突。

第九节

?人格: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

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本章几点说明:

?基础心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

?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复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

?本章节出题较为灵活,要以看书为主,习题集为辅。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侧重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行为公式:

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

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

分析。

? 5 种重要的学识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

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3个转向)

?荀子提出“性恶说”。(二级掌握)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很重要。

?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对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

引导。(郭念锋)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比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播媒介; 4.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

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社会化:男女之间的差异从三个不同方面描述:①性;②性别;③性别角色。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的分类: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角色失调:4种形式

1.角色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最严重的角色失调)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的概念: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1.主我:是认识的主体。

2.客我:是认识的对象。

3.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1.生理自我(8个月~3岁);

2.社会自我(3岁~13、14岁);

3.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需10年左右)。

由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体开始逐渐脱离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主动和独立的特点,强调自我的价值与自我理想。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心——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因素。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自尊的经典公式:

自尊=成功/抱负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印象形成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第一印象一经建立,对其后的信息的组织、理解有较强的定向作用。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也称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

类似的色彩。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

2.平均模式;

3.加权平均模式;

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而西方人重视的他人是“概况化他人”。(二级掌握:专

栏2-6)

第三单元归因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

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

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

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

亲和的作用:

1.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2.获得信息;

3.减轻心理压力;

4.避免窘境。

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 2.情绪因素; 3.出生顺序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侵犯行为:

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广义的侵犯包括上面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

侵犯的原因:挫折—侵犯学说(all)

侵犯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

2.道德发展水平;

3.自我控制能力;

4.社会角色与群体;

5.大众传媒的影响。

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去个性化和侵犯行为成正相关。

?利他行为:是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不期待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性质:

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1.外部因素:①自然环境;②社会情境;③时间压力;④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①心境;②内疚;③人格

3.利他技能

第三单元社交情绪(全部掌握)

以下为重中之重:

?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2.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嫉妒情绪的特点:①具有针对性;②具有持续性;③具有对抗性;④具有普遍性

3.羞耻与内疚:

①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②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第五节态度

第一单元态度形成

?态度概念: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2.对象性;3.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2.情感成分:个体在评价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由于上述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cognition,认知)、A(affection,情

感)、B(behavior,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态度的属性:1.方向;2.强度;3.深度;4.向中度;5.外显度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①传递者的威信;②传递者的立场;③说服的意图;④说服者的吸引力

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①信息差异;②畏惧;③信息倾向性;④信息的提供方式

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②人格因素;③个体的心理倾向

4.情境:①预先警告;②分心;③重复

?态度转变理论:

海德(F.Heider)的平衡理论:们在转变态度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海德提出了一个 P-0-X 模型说明他的观点。

第三单元态度测量(全部掌握)

以下是重中之重:

?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目前还无法直接测量,所以态度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

在使用量表测量态度时,主要测量态度的方向与态度强度两个属性。前者是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反应的测量,后者是对上述反应的程度的测量。态度量表分单维量表与多维量表。

投射测验的基本假设是,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我们自己具有的特征。

行为反应测量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沟通概念: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沟通的功能: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际沟通的分类: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虚拟沟通是随着互连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

第二单元体语沟通(全部掌握)

?目光与面部表情(全部掌握)

?身体运动和触摸(全部掌握)

?姿势与装饰(全部掌握)

?人际距离:人际距离是沟通与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

1.公众距离: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此时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2.社交距离: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距离。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

3.个人距离: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可以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

4.亲密距离: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受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刺激。

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关系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1.个体性;2.直接性; 3.情感性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4个水平: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

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但有一个特例,就是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可能达到完全的自我暴露。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与幸福:(二级掌握,专栏2-14)

心理学方面调查表明:关键人际关系的顺序依次为:亲子、夫妻、亲密朋友

第四单元人际吸引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2.相似性;3.互补;4.外貌;5.才能;6.人格品质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从众概念: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

保持一致的现象。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堕化(全部掌握)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干扰: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也称社会抑制。

?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all)

?社会堕化: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

偏少的现象。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模仿的概念: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

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的意义: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

塔尔德的《模仿律》:塔尔德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他在研究模仿在犯罪活动中的作用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下降律;

2.几何级数率;

3.先内后外律

?暗示的概念: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

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

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一般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时,往往容易受暗示。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爱情

?爱情的概念: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

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1.依恋;2.利他;3.亲密

?印度学者古普塔等研究表明:激情和浪漫能持续5年左右。

第二单元婚姻

?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

?婚姻的动机:一般来说有三种,即经济、繁衍和爱情。有的学者认为,上古时代,经济第

一、繁衍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繁衍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

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现代社会,由于妇女地位发生了变化,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追求,爱情变成婚姻的主导动机,而后是繁衍和经济动机。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内涵:

广义——心理的种系发展、种族发展、个体心理发展

狭义——个体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1、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指向一定方向并遵循确定顺序

2、不平衡性:人一生心理发展是按不均衡的速率推进的。

第一加速期为初生——幼儿;童年平稳;第二加速期为青春期;成人期缓慢;老年期下降。

3、普遍性和差异性:人类具有普遍性,个体具有特殊性

4、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儿童发展,老年衰退

5、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发展呈连续性进程,但又分为数个阶段。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揭示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简史

1882年,普莱尔的《儿童心理》被公认为是一部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著作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确立的发展心理学的地位。

第三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最常用)

2、纵向研究

3、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高尔顿,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华生

2、二因素论:相互孤立存在的因素,施太伦、吴伟士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二、各主要学派心理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心理发展观

1、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2、本质在于平衡

3、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时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4、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调节的过程

皮亚杰心理发展建构说

图式——动作活动的组织结构。

同化——以既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去吸收新经验的历程(数量上的变化,不能改变图式)

顺应——主体改造已有的认识结构,以适应新情境(质的变化,创造或调整图式)

平衡——主体通过同化与顺应主动趋向于与环境平衡。

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四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岁):抓握、吸吮、客体永久性——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2、前运算阶段(2 –6、7岁):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未掌握守恒——表象思维水平

3、具体运算阶段(6、7 – 11、12岁):守恒、思维可逆、需要事物支持的逻辑运算——逻辑思维水平

4、形式运算阶段(11、12 – 14、15岁):提出假设、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道德认知发展(三期论)

1、前道德判断阶段(4 – 5岁):不能判断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 – 8、9岁):按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又称道德实在论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按自己主观价值标准,又称道德相对论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1、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2、变态行为是本性需要与社会要求失调所致。

3、人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有赖于心理社会经验。

4、社会环境决定了危机能否获得解决。

心理社会危机——社会要求与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

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按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1、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自主感,羞耻感。意志

3、幼儿期(4-7岁):主动感,内疚感。目标

4、童年期(7-12岁):勤奋感,自卑感。能力

5、青少年期(12 – 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孤独感。爱

7、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感,停滞感。关心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感,失望、厌恶感。智慧、贤明

艾里克森心里发展阶段理论主要特点:

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

2、阶段性与连续性统一,个体发展是连续而又具有不同阶段的过程。

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

4、二维性,人格发展成功与否与横向维度上的两极内容有关。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互为决定因素。

2、观察学习——示范行为学习,主要的社会学习形式。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改变自己的动因。

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

1、突破行为主义的研究,探索认知和思维的作用

2、强调行为与认知相结合

3、强调主体作用

(四)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个体成熟)和高级心理机能(社会历史文化)两类。

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1、最近发展区思想——在有指导的情境下,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潜力的开发,教学创造出“最近发展区”)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4个标志:

1、主动性和有意性

2、概括性和间接性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个性化

(五)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道德两难)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服从成人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需要;自我中心

2、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道德判断。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塑造被社会赞同的形象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服从法律和权威

3、后习俗水平——能摆脱外在因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不再是死板的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全人类的正义

第二节婴儿期的发展(0-3岁)

第一单元婴儿期的动作发展(意义、规律、主要动作)

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2、婴儿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整体——分化

2、不随意——随意

3、具有一定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1、手的抓握动作——发展重点是五指分化、手眼协调,意义:

(1)主动探索和认识

(2)操作工具,动作具有间接性

(3)使各种感觉协调活动

2、独立行走——婴儿发展的里程碑,意义:

(1)婴儿移动从被动——主动

(2)扩大认知范围

(3)增进交往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成熟是训练的前提,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二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觉发展(视、听、味、嗅、肤、知)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去习惯化——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

优先注视范式——刺激偏爱程序,婴儿生来就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3周,视焦点26厘米)

2、视觉追踪:(12-48小时)

3、颜色视觉:(15天)

4、对光的察觉:(24-96小时)

5、视敏度:(24小时13/100,7岁发展最快)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三)听觉的发展

1、听觉辨别能力:1天。低音容易反应,高音引起惊跳。婴儿表现:感受抚慰、警觉、痛苦

2、语音感知:对母亲声音敏感

3、音乐感知:6个月能辨别音乐

4、视听协调能力: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视——听协调

(四)味、嗅、肤觉的发展

1、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

2、嗅觉在出生24小时就有表现,1周偏爱母体气味。

3、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

(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2、深度知觉:吉布森的视崖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有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上下(3岁)——前后(4岁)——左右(5岁以自身,7-8岁以客体)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二、记忆的发展

1、出生到3个月:保持能力增长

2、3-6个月:长时记忆能力发展

3、6-12个月:出现“认生”现象。

4、12个月以后:词语逻辑记忆,延迟模仿标志着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三、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

1、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起点,解决问题的手段,有交往功能。

2、间接性和概括性:区别物体特征,遇到类似情景可以采用同样行动

3、缺乏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四、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发展理论

1、先天成熟论:乔姆斯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自然成熟说、转换生成语法、语言获得装置

2、后天学习论:斯金纳、班杜拉、布鲁纳,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起决定作用。

强化说:操作条件反射

社会学习说:模仿成人,选择性模仿。

3、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语音感知和发音)

语音的发展:

1、简单发音阶段(0 – 4个月)

2、多音节阶段(4 – 9个月)

3、学话萌芽阶段(9 – 12个月)

句法的发展:(单词句,双词句,电报句,完整句)

1、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时期。

2、3岁:基本掌握母语语法规则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的发展

1、笑的发展:

自发性微笑(0 – 5周)反射性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 4个月)对所有人微笑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对熟悉的人更多的微笑

2、哭的发展: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3、恐惧的发展:(紧张感、逃避、退缩,懦弱)

本能的恐惧:反射性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怕生:6-8个月,也叫陌生人焦虑

预测性恐惧:想像引起的恐惧,怕黑等

二、气质——托马斯、切斯

1、容易型约40%

2、困难性10%

3、迟缓性15%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知识重点:第3章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1. 企业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组织形势,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 2. 交易费用是指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3. 个人企业优点是利润动机明确,决策灵活自由,管理简便直接。弱点是资金有限,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弱。 4. 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即企业是市场交易费用节约的产物。 5. 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6. 生产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产出是企业获得销售收入的基础 7. 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8. 投入一般可分为可变投入和不便投入。 9. 生产函数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品的产出量这之间的关系,任何生产函数都以一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为条件,当技术水平发生变化时,生产函数也会发生变化。 10. 总产量是指生产出来的用食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11. 平均产量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12. 边际产量是指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

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伙产出 13. 规模报酬: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 14. 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15. 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16. 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17. 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货币指出。也可以说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18. 机会成本是指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最高收入 19. 生产成本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20. 显成本是指企业购买伙租用的生产要素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支出。 21. 隐成本是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的成本。 22. 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和经济利润相对的正常利润,通常是指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正常利润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是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的。所以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

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知识分享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 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 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

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技术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技术经济学 第一章 技术经济活动的四大要素:活动主体、活动目标、实施活动的环境、活动的后果。 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机会成本原理、经济效果原理、预见性原理、可比性原理、全局性原理、适用性原理。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确定目标、系统分析、穷举方案、评价方案、决策。 第二章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一节现金流量及分类 1.现金流量及定义 定义:特定经济系统在某一时点发生了使用权或所有权专一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数量。 资金的时间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哪些因素: ①投资利润 ②率通货膨胀率 ③风险因素 资金时间价值的重要意义: 资金的时间价值表明,在不同时间点上对投资项目所投入的资金和获得的收益,它们的价值是不同的,为了获得经济效果的正确评价,就必须把不同时间点的资金换算成同一时点上的资金,然后在相同的时间基础上进行比较。 2.现金流量图:大小、方向、时点。 3.影响现金流量的经济活动:投资、筹资、经营。

现金流量:现金流量就是实际发生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所构成的资金运动。 现金流量=(年销售收入—销售成本)X(1—税率)+年折旧费 利息: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放弃使用资金所获得的补偿)。 利率:在一个计息周期内,所获得的利息额与借贷资金之比。 单利:仅以本金计算利息,所支付的利息与占用资金的时间、本金、利率成正比。 复利:用本金和前期累计利息总额之和进行计息。 第三节资金的时间价值 1.定义:利率大于0时,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本质:资金作为生产要素,再生产、交换、流通和分配的过程中,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增值。 2.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公式:

3.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在规定的最小计息周期数的计息利率。 名义利率:利息期的实际利率与计息期此说的乘积 第四节等值 资金等值有两点值得注意: ①等值是以特定的利率为前提②在利率相同的情况下, 资金等值与资金数量、资金发生时间、利率三个因素所有关。 第三章经济评价方法 第二节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资格考试]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即有购买的欲望;二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能力。市场需求:在一定时间内,一定价格条件下和一定的市场上所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 1消费者偏好,2消费者个人收入,3产品价格,4替代品价格,5互补品价格,6预期,7其他因素。在一般情况下,需求与价格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1产品价格,2生产成本,3生产技术,4预期,5相关产品价格,6其他因素。供给曲线: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在我国,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在我国,保护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由于保护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因此会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过剩。保护价格只宜在少数产品上实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价格和需求量呈相反方向变化的,价格下跌,需求量增加;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 1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2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叫需求单一弹性,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叫需求缺乏弹性或低弹性。 1替代品数量和相近程度,2商品的重要性,3商品用途的多少,4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凡是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都可以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则称为“必需品”,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由于供给规律的作用,价格的变化和供给变化总是同方向的。 1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2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3供给弹性还受到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4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反映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 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 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 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 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 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 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考点集锦- 教育理论公共基础知识 小编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资料][学科专业知识备考][面试技巧]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

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

旅游经济学重点知识教学提纲

旅游经济学重点知识

旅游经济学重点 第一章导言 ①旅游经济学:经济学概念在旅游方面的延伸,即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指 导,研究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关系、规律及其应 用的科学。 ②旅游活动:狭义的旅游活动是指游人以游览为主要目的所从事的“游览”性活 动。广义的旅游活动既包括游人的游览活动,也包括旅游开发者 的开发活动,旅游者的管理活动以及旅游科技文化教育人员的科 学教育活动等,即游览活动是指与旅游直接相关的各种活动的总 称。 ③旅游经济活动(理解):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旅游学求者与旅游 供给者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形式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现 象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1.是旅游活动伴随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2.是旅游活动在经济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3.主体是旅游者、旅游产品供给者和旅游目的地国家政府 4.是一种综合性服务活动 二、旅游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①应用性 ②结构性:是整体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产业经济学一个重要分支 ③基础性:1.不针对特定地区,具有共性;2.旅游管理学必学

④边缘性:多学科知识的综合 三、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对象:观察和思考的客体,指行动目标 ②研究对象:是旅游经济活动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现象、经济 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实践应用。(旅游产品需求与供给的矛 盾) 四、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旅游资源研究 ①旅游资源调查、分析、分类等 ②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③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④旅游资源保护研究 2.旅游产品研究 ①旅游产品含义(广义、狭义) ②旅游产品的组成和细分(分类原则、依据、方法) ③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④市场开发、供求以及影响因素 3.旅游市场研究 ①旅游市场的分类(产品市场、人才、资金、技术、信息) ②旅游产品价格研究 ③市场管理研究 4.旅游消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 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

产业经济学重点知识整理·苏东水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产业 1.产业的含义:(1)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2)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①需求角度,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或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②供求角度,具有类似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 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3)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2.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目的:制定产业政策,调节产业结构 (1)关联方式分类法 ①技术关联分类法: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等; ②原料关联分类法 ③用途关联分类法 ④方向关联分类法:单向、双向、环向关联;(纵向关联的前向、后向关联) ⑤战略关联分类法:主导、先导、支柱、重点、先行产业。 (2)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阶段(初级生产阶段):农业、畜牧业; 第二阶段(18C60.英国工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纺织、钢铁; 第三阶段(20c)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商业、旅游、娱乐、文化等。(3)生产要素分类法 ①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 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 ②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 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工业。 ③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 所占得比重较大的产业。如航天、生物、高分子、信息、计算机等。 3.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分幼小、新型、朝阳、衰退、夕阳、淘汰产业等。 (3)霍夫曼分类法 消费资料工业(食品、服装、家具)、资本资料工业(金、机、运、化)、其他工业第二节产业经济学 学科领域: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理论、产业政策研究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注,比罗马的昆体良《论演 说家的教育》早300年。其主要思想有:“不陵节而试”,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3.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 “班级授课制”。 4.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做中学”,开启现代教育派。 5.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6. 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别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8. 教育的概念:广义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为思想道德教育。 9.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 我国封建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11.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决定 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收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中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背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 生。 1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 18.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 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9.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 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 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种强制性教育。

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经济学高考知识点总结 (1)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2)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最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从根本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5)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由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6)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7)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由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且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因此需要国家的宏观调; ②主要目标: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8)企业的作用、公司类型: (9)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含义: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重要性:企业经济效益是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 途径: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③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坚持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章节重点考点总结 版

第市场含义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一需求决定 ①消费者的偏好②消费者的个人收入③产品价格反方向④替代品的价格正方向 ⑤互补品的价格部因素 反方向⑥预期⑦其他因素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分 需求变动:由于收入和消费者偏好因素的变化引起表现为需求曲线的位第一章 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需求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价格的关系经市场含义 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济市供给决定①产品价格正方向②生产成本反方向③生产技术④预期学因素⑤相关产品的价格⑥其他因素场基供给变动:由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成本变动引起表现为供给曲线的位移础需 供给函数、供给规律、供给曲线 供给数量变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供给和价格关系求含义目的影响 后果措施均衡供最高限价在均衡价格之下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生产成本 市场短缺变相涨价行政措施价格保护价格在均衡价格之上 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或支持产业市场过剩变相降价政府收购给公式 ①点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小场合需求量无穷小 ②弧弹性价格和需求量变动大场合均需求价格弹①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高档品反方向②Ed<1 销售收入与价格必需品同方向③基本类型衡性 Ed1 不变影响因素 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②商品的重要性③商品用途的多少④时间价弹 需求交叉弹定义 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格性性基本类型①Ed>0替代品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②Ed<0 互补品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③Ed0无关系需求收入弹基本①E1 ②E>1高档品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③E<1 必需品即需求数性类型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④E0 ⑤E<0 低档品供给价格弹基本类型 ①E1 ②E>1 ③E<1 ④E0 ⑤E∞ 性影响因素①时间是首要因素 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效用基数效用 是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区分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两者 是否可加理论序数效用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来分析区别总消费者偏好 ①完备性A>B;A<B;AB②可传递性A>B;B>C;所以A>C③多而不是少多多益善无差异第二章含义消费者偏好是无差异的 是一条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所有组合的曲线曲线特征 ①离原点越远,消费者的偏好程度越高②任意两条不能相交③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斜率绝对值)消影响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的条件预算线斜率是两种商品价格的负比率或两种商品价格的比率负值预算费约束变动特性者收入改变,会使预算线出现平行移动 价格下降向外旋转,价格上升向内旋转行消费者均衡 1、满足效用最大化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点 2、效用最大化是商品边际替代率商品的价格之比为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通过价格—消费曲线推导出来。在需求曲线上消费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消费者理 在名义收入不变时,该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均衡和收入效应论 ①正常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②低档品,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积累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积累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