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

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

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甲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对18月龄儿童给予免费接种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灭活疫苗间隔6个月接种2剂。接种甲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戊肝疫苗已经研制成功。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如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医疗行为等),丙肝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每6-12个月定期检查,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切勿轻信虚假广告,以免造成病情的延误和经济损失。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慢性乙肝和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因此,患者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治疗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在医生的配合下详细了解抗病毒治疗的必要性、疗程和疗效、所需费用,以及不良反应及其预防和减轻的方法,积极配合,可以提高疗效。相反自行停药可能会引起病毒耐药、反弹或复发。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国家,鼓励有条件者,到医疗机构检查自身乙肝感染状况。疑似乙肝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建议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乙肝感染者的配偶、性伴、家庭成员进行相关检测,了解感染状况。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如为未感染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预防感染。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丙肝病毒感染后多无临床症状,建议有输血史、创伤性治疗、共用注射器、多性伴、器官移植者、HIV感染者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测。通过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70%的丙肝患者可以实现治愈。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乙肝和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与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共同生活、工作、学习不会感染。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时注射乙肝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措施。注射乙肝疫苗后一定要检查有无抗-HBs产生。一般而言,体内产生抗-HBs后,即使同乙肝患者有性等密切接触也不会被感染。另外,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大多数可以自动清除病毒而痊愈。现实中乙肝患者的配偶因为都是成年人,婚后虽然可能被感染,但很少转为慢性乙肝,相反多数可产生对乙肝病毒的免疫。

3.建议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要及时(最好在婚前)注射乙肝疫苗。

由于乙肝病毒存在母婴传播,一些携带乙肝病毒的育龄妇女在生育问题上,产生畏难情绪,担心自己的孩子感染乙肝病毒。自乙肝疫苗问世以来,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如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并保证在出生24h内及时接种(越早越好)首针乙肝疫苗,可保护95%以上的小孩不被感染;但极少数(约2%~3%)可能通过宫内感染而导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阻断宫内感染的方法。总的看来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后是可以避免乙肝病毒感染的。

4.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随着人们对乙肝传播途径的认识,目前确认乙肝传播途径主要为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为保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合法权益,2010年2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取消了入学和就业体检中检测乙肝项目。

但以下入学、就业情况仍需检测乙肝项目:(1)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公务员体检特殊标准(试行)》,“乙肝病原携带者,特警职位,不合格。”(2)根据《卫生部关于民航空勤人员体检鉴定乙肝检测调整意见的复函》要求,民航招收飞行学生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可以保留体检鉴定乙肝项目检测。(3)血站从事采血、

(卫生部政务公开办公室2011血液成分制备、供血等业务工作的员工。

年2月17日发布)

需要指出的是,此规定只针对入学和就业体检,其目的是保护公众的平等教育和就业权利。从医学角度讲,为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乙肝,对于有医疗需要或个人常规健康体检,并不限制检查乙肝感染标志物。对于单位组织在职人员集体健康体检,则应本着自愿和私密的原则(乙肝检查结果只反馈给个人,不得告知单位和任何其他第三方)。

从保护未感染者自身的角度讲,也鼓励个人通过体检、检测了解自身感染状况,如为乙肝易感者(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未具免疫力),应接种乙肝疫苗。

五、综合

1、认识肝炎、科学防治

我国法定传染病系统每年报告超过130万例病毒性肝炎病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病例数的1/3,由此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巨大经济负担,给疾病防治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我国政府重视肝炎防治工作,将乙型病毒性肝炎作为四个重大传染病之一,不断加强病毒性肝炎防治力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制订防治策略,采取综合措施,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与传播,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2、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我国病毒性肝炎流行广泛,感染者众多,防治难度大,防治病毒性肝炎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对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防治病毒性肝炎,需要教育、卫生、财政、药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很多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做好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预防病毒性肝炎教案电子教案

《预防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护国中学龙易 学情分析: 8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平时不注意饮食卫生,爱吃路摊上的食品和“三无”食品。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教育。然而五年级的孩子,让他们独立的去了解全部理论知识是有难度的。 教材分析: 《预防病毒性肝炎》是疾病预防单元中的一课,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的知识及预防措施。编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增强预防疾病的意识,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知道该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教材处理: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是甲肝和乙肝,并且甲肝和乙肝传播途径具有典型性,所以对本课教材我进行了删减,着重介绍甲肝和乙肝。为了使学生能全面的认识乙肝,我补充了我国乙肝的现状,以及我国是如何通过疫苗预防乙肝的。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材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先讲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再讲传播途径,最后讲预防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种类、症状、危害和传播途径。

2、学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常见措施。 3、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 2、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授课年级:8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准备:人体模型、电教设备 教法学法: 1.师讲授法:用通俗易懂的儿童语言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2.资料补充法:用图片,人体模型,视频、收集的小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小组讨论法:给出话题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内化知识。 4.辨析判断法: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试题的辨析。 教学手段: 1、图片——肝脏图片,正常肝与病毒入侵的肝的对比图片,毛蚶。 2、视频——我国乙肝的现状,健康操。 3、辨析题 4、小资料——上海因生吃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我国是如何预防乙肝。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完整版本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一、病毒性肝炎简介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2、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此外还有一些没有研究清楚的肝炎病毒型别,如己型、庚型和TTV。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和丁型大多呈慢性经过,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属于主要卫生挑战,影响到全球3.25亿人。二者是肝癌的根源,每年导致134万人死亡。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均为慢性感染,可能长期不出现症状,有时会长达数年或数十年。至少有60%的肝癌病例因没有及时检测和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所致。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消除目标,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检测和治疗覆盖率低这一差距问题。 3、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经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4、转氨酶升高一定是病毒性肝炎吗? 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转氨酶升高只是肝脏损害的一种表现。因为转氨酶不仅存在于肝组织中,其它组织和器官中,如心肌和骨骼肌等也存在丰富的转氨酶。当这些组织和器官发生病变时,亦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此外,酗酒、熬夜、药物、寄生虫引起的肝脏损害,甚至剧烈运动后都会引起转氨酶升高。因此诊断病毒性肝炎,应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检查、血液中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进行综合诊断。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怎样接种乙肝疫苗?哪些人应该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接种按0、1、6月程序全程接种三针,即首针接种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新生儿接乙肝疫苗,第一针应在出生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

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韩家跃时间:2015年7月19日 病因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HBV、HCV、HDV、HEV,除乙型肝炎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均为RNA 病毒。己型肝炎曾有报道,但至今病原分离未成功。近年报道,属于黄病毒的庚肝病毒和单链DNA的TTV与人类肝炎的关系尚存在争议。 临床表现 1.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本期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慢性肝炎 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症状、体征,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肝功能有异常改变。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谷丙转氨酶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有一项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培训小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培训小结 根据今年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切实做好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病毒性肝炎的诊疗水平,结合横溪镇近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形势,横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决定于2012年4月10日在医院四楼会议室开展一次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的专题培训。 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肝炎防治宣传活动。我院紧紧围绕“认识肝炎,科学防治”宣传主题,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利用上街宣传面广的优势,院领导组织在门诊楼前摆摊设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群众肝炎防治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院领导高度重视“认识肝炎,科学防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珍爱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争使肝炎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在宣传活动周期间,我院充分利用墙报、标语以及街天摆摊设点等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肝炎防治宣传教育。7月28日,利用街天人流量大、宣传面广的优势,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现场讲解教育等宣传肝炎相关知识,营造全民抗击疾病、维护生命健康的氛围。共发放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单300余份,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宣传资料300余份。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对提高人民群众对肝炎防治知识等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后,我院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肝炎防治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我院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本次培训主要由医院防保科科长蒋兴主讲。他首先介绍了病毒性肝炎的定义,然后就其具体的分型作了一一阐述,重点讲解了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临川表现、诊断要点、实验室室检查、主要治疗方法等。 据统计,此次培训共有50余下名临床医生参加,其中中心25人,社区10人,医院防保科人员7人,院部领导2人,会后测试成绩平均分达98分以上,培训效果显著。这次培训内容较多,但极具精髓,为我们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对临床医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即便疫情来临,也能处惊不乱,为防控工作做好道道坚硬的城墙。 横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西 二0一二年四月十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归纳总结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59岁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15岁以下儿童HBsAg 携带率为2.08%,与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我国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2.5百分点,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明显,下降7~8个百分点。特别是4岁以下儿童携带率已降低0.96%,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的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计,全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因该病所致的

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000亿人民币。卫生部将乙肝列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单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单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戊型肝炎由消化道传播,主要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水、食物进行传播。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或者共用生活用具等也可传播。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3.预防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有哪些? 甲、戊型肝炎预防措施: 1、饮用水管理:饮用水要按规程消毒,井水定期消毒,提倡喝开水、不喝生水。 2、粪便的管理:甲肝病人的粪便用一份20%的漂白粉澄清液与一份

粪便拌匀进行消毒,便器使用3-5%漂白粉澄清液浸泡60分钟。 3、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提倡分餐制,共用餐具要消毒,不生食贝壳类水产品。 4、疫苗接种:接种甲肝疫苗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目前尚无戊型肝炎疫苗特效预防。 乙、丙、丁型肝炎预防措施: 1、防止血源传播:严格筛选献血员,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的血液和血制品;不去街头拔牙、耳垂穿孔、纹身等。 2、防止性传播,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3、防止生活接触传播:最好在集体聚餐实行分餐制,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水杯和理发器具。 4、疫苗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凡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尤其是家中或周围密切接触的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宣传标语: 预防肝炎从小做,孕育生命先检查,小孩出生打疫苗,爱肝护肝,防治肝炎,共享健康生活。 预防肝炎要仔细,点点滴滴都注意。人多口罩是必须,小心别人打喷嚏。提高免疫勤锻炼,五谷杂粮都护肝。 预防肝病要注意,街边小吃应少吃,不吸烟来少喝酒,餐具不要混着用,注意卫生防肝病,五谷杂粮都要吃,营养全面养护肝。 鸣沙镇中心卫生院宣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 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 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1996年从美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病毒性肝炎的分布遍及全世界,但在不同地区各型肝炎的感染率有较大差别。我国属于甲型及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但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差别较大。甲型肝炎全年均可发病,而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通常为散发;发病年龄多在14岁以下,在托幼机构,小学校及部队中发病率较高,且可发生大的流行;如水源被污染或生吃污染水中养殖的贝壳类动物食品,可在人群中引起暴发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一)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的血液中亦存在病毒。唾液,胆汁及十指肠液亦均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的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汗、唾液、泪乳汁、阴道分泌物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以潜伏末期和发病初期粪便的传染性最高。 (二)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如果皮肤没有破损是不会传染}。此外,尚有经吸血昆虫(蚊,臭虫,虱等)叮咬传播的可能性。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流腮题库和答案

选择题A 1.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B乙型肝炎C丙型肝炎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 2.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谷丙转氨酶B谷草转氨酶C白蛋白D球蛋白E凝血酶原活动度 3.对HBeAg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A丙种球蛋白B乙肝疫苗C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D乙肝疫苗十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E乙肝疫苗十丙种球蛋白 4.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B消化道传播C注射途径D母婴传播E性接触传播 5.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A明显低钾、低钠血B低蛋白饮食C消化道大出血D合并感染E使用大量的镇静剂 6.肝炎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 A肝细胞变性坏死B汇管区炎细胞浸润C纤维组织增生D假小叶形成E肝细胞再生 7.有关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意义,哪项是正确的() A抗HAV-IgM可长期存在 B抗HAV-IgM阳性时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CHBsAg阳性说明患者有传染性D抗HCV阳性为既往感染 E抗HBe是保护性抗体 8.一小学三年级10天内有5个学生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巩膜黄染、

ALT增高、HBsAg(-)、抗HAVIgG(-)。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乙型肝炎B急性丁型肝炎C急性甲型肝炎D急性戊型肝炎E急性丙型肝炎 选择题B A无传染性 B 具有免疫力 C 病毒无复制 D注射过乙肝疫苗 E 传染性强 1.HBsAg(+),抗HBc(+),HBV-DNA(-),说明此病人() 2.HBsAg(+),HBeAg(+),抗HBcIgM(+),说明此病人() A HAV B HBV C HCV D HDV E HEV 3.HDV常与哪型肝炎病毒合并存在() 4.输血后肝炎多与哪种病毒相关() A 乙肝表明抗原 B 乙肝表面抗体 C 乙型肝炎e抗原 D 乙型肝炎e抗体 E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5.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构成Dane颗粒的核心部分,不游离存在于血清中的是() 6.提示乙肝传染性最强的标志() 7.乙肝病毒的免疫和保护性抗体() 8.提示毒的传染性变弱,病情已处于恢复阶段的标志() 多选题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宣传单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 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 3、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 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 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 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 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 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

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 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 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 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 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 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 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 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 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 四、健康教育 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 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 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测试题

病毒性肝炎习题一 选择题 A型题(最佳选择题。先列出题干,继以列出5个答案:A、B、C、D、E。按题干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2.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谷丙转氨酶 B·谷草转氨酶 C·白蛋白 D·球蛋白 E·凝血酶原活动度 3.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4.对HBeAg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 A·丙种球蛋白 B·乙肝疫苗 C·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乙肝疫苗十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乙肝疫苗十丙种球蛋白 5.某医务工作者在给一HbeAg阳性患者采血时,不小心刺破手指,下列哪项处理最为重要: A·立即酒精消毒

B·接种乙肝疫苗 C·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 E·定期复查肝功能和HBV-IgM 6.当患者血清中只有抗-HBs、抗-HBc、抗-HBe阳性时应考虑: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重型肝炎 D·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E·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 7.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谷丙转氨酶>10OO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 8.关于HBV-DNA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HBV-DNA是单链环状DNA B·HBV-DNA是双链线状DNA C·游离型HBV-DNA是指血清中除HBV颗粒以外形式存在的游离HBV-DNA D·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的HBV-DNA称整合型HBV-DNA E·和HBsAg一样,HBV-DNA阳性只代表有HBV感染,与病毒的复制无关9.有关HAV感染与基因变异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1.A·HAV可分为4个基因型 2.B·与基因型相对应也有4个血清型 3.C·HAV感染后可刺激抗体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4.D·IgM抗体仅存在于感染后6个月之内是近期感染标志 5.E·IgG抗体可保存多年,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10.下述哪项不是HBV的结构成分: 1.A·HBsAg 2.B·HBcAg 3.C·HBeAg 4.D·HBV-DNA 5.E·HBV-DNAp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 托幼机构托儿所及幼儿园是传染病易感集中的群体,很容易发生传染病爆发,尤以病毒性肝炎、菌痢、病毒性腹泻、水痘、腮腺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为多见。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又称HBV)引起的,HBV存在于乙肝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乙肝急性期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时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HBV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上乙型肝炎。 HBV进入血液的主要途径: 1.母婴垂直传播:我国现有HBsAg阳性者约1.4亿人,其中85%通过母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也有少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3.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5.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HBV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传染HBV。

预防措施 1.首先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国内十分重视,自80年代起HBsAg阳性孕妇出生的婴儿均普遍注射乙肝疫苗。通过20年的努力,上海市出生的婴儿HBsAg携带者从9.8%降至0.5%。因而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不久将来HBsAg 携带者将会明显降低,乙肝完全可以预防。其次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医用血液及血制品不被污染。 2.最后要加强对乙肝病人的治疗,慢性活动性乙肝首选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加强卫生常识普及宣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通过上述各种措施,相信不久的将来,乙肝病人将大大大减少。 3.消灭乙肝关键在于预防,乙肝病毒传播的途径概括起来有二个方面: (1)经血传染:如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 (2)在热带、副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会传播乙肝病毒。 4.体液传播:如医疗器材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引起传染。性接触的传播。与乙肝患者或带原者长期密切接触如: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会造成污染而传染乙肝。 重点:

7.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教学设计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教学设计 赣州市水西中学崔霜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平时不注意饮食卫生,爱吃路摊上的食品和“三无”食品。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教育。然而让孩子们独立的去了解全部理论知识是有难度的。 教材分析: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与病毒性肝炎有关的知识及预防措施。编者试图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增强预防疾病的意识,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学生通过学习这一课,能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知道该如何预防病毒性肝炎。 教材处理: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是甲肝和乙肝,并且甲肝和乙肝传播途径具有典型性,所以着重介绍甲肝和乙肝。为了使学生能全面的认识乙肝,我补充了我国乙肝的现状,以及我国是如何通过疫苗预防乙肝的。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讲病毒性肝炎的危害,再讲传播途径,最后讲预防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种类、症状、危害和传播途径。 2、学会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常见措施。 3、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相关知识。 2、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 教学用具准备:人体模型、电教设备 教法学法: 1.师讲授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2.资料补充法:用图片,人体模型,视频、收集的小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3.小组讨论法:给出话题学生结合书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内化知识。 4.辨析判断法: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试题的辨析。 教学手段: 1、图片——肝脏图片,正常肝与病毒入侵的肝的对比图片,毛蚶。 2、视频——我国乙肝的现状,健康操。 3、辨析题 4、小资料——上海因生吃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我国是如何预防乙肝。 这样设计,第一,可以更加具体形象的让学生认识到与肝脏有关的知识,并解释模糊的名词。第二,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第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一、基本知识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 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感染是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2、肝炎的传播途径 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发生感染,因而接种乙肝疫苗还可预防丁肝病毒感染。 乙肝疫苗全程免疫需按0,1,6月接种3针。199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002年起我国实施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的策略,第1针应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并完成全程接种。2009-2011年,实施对15岁以下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措施,以更大程度保护儿童少年免受乙肝病毒危害。 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男性同性恋或有多个性伴侣和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

2021年-(完整版)肝炎防治知识试题

肝炎防治知识试题 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肝炎就是指肝脏发炎。许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肝脏发炎,其中由病毒引起的肝炎,就称为病毒性肝炎。 2、病毒性肝炎分几型,分别有什么病毒引起?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巳、庚7型。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巳型肝炎病毒(HFV)和庚型肝炎病毒(HGV)引起。 3、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是多少? 甲型肝炎为2-6周(平均一个月);乙型肝炎为6周~6个月(一般约3个月);丙型肝炎为5~12周(平均7.8周)。 4、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①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 等;②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 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③生活上的密切接触;⑷性接触传播。(5)消化道传播。 5、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 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6、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多见。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7、世界肝炎宣传日活动是什么时间? 2011年7月28日为世界肝炎宣传日,主题是:认识肝炎,科学防治。 8、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隔离消毒是怎样要求的? 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可以出院。各型肝炎宜分室住院治疗。 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9、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病原学诊断 1.甲型肝炎:①急性期血清抗-HAVIgM阳性。②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 抗-HAV总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③急性早期的粪便免疫电镜查到HAV颗粒。④急性早期粪便中查到HAAg。具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即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⑤血清或粪便中检出HAVRNA。 2.乙型肝炎: (1)现症HBV感染:具有以下任何一项即可作出诊断。①血清HBsAg阳性。②血清HBv DNA阳性或HBV DNA聚合酶阳性。③血清抗-HBc-IgM阳性。 ④肝内HVcAg阳性及(或)HBsAg阳性,或HBV DNA阳性。 (2)急性乙型肝炎:具有以下动态指标中之一项者即可诊断。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转。②急性期血清抗-HBc-IgM呈高滴度,而抗 -HbcIgG(一)或低滴度。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培训资料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培训资料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 1、病原学、形态结构:单股正链RNA 病毒、20面对称体、电镜下可见实心和空心两种颗粒;可分为7个基因型,其中Ⅰ、Ⅱ、Ⅲ、Ⅶ型来自人类,Ⅳ、Ⅴ、Ⅵ型来自猿猴。目前我国已分离的HA V均为Ⅰ型。 2、抵抗力: 耐酸、耐碱、耐乙醚。HA V体外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长期存活。 HA V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对热和紫外线敏感,100℃1分钟可灭活。 3、病毒分型和抗原抗体系统 仅有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1)抗HA V-IgM:是诊断HA V急性感染的指标

2)抗HA 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即过 去感染的标志。 (二)乙型肝炎病毒 1、病原学:HBV是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鸭乙型肝炎病毒则是同科中禽嗜肝DNA病毒属。 HBV形态结构: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为完整的HBV 病毒)、小球形颗粒(数量最多)、管形颗粒。(后两者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仅含HBsAg,无感染性。) 2、HBV基因组结构(重点) HBV基因组中有四个开放读框(ORF)分别位于长链。 1)S区编码前S1蛋白(PreS1),前S2蛋白(PreS2)及HBsAg; 2)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编码HBeAg, C基因编码HBcAg; 3)P区最长,编码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等多种 功能蛋白以参与HBV的复制; 4)X区编码X蛋白,即HBxAg,可能反式激活多种调控基因, 参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时 2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 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 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 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资源: 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总计(时间:90分钟) 【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5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步骤一】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时间:10 分钟) 教师:1. 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4%,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崔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一)定义: 1、病毒性肝炎:是指多种嗜肝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确定的肝炎病毒有甲、乙、丙、丁、戊共五型。 2、病原体不同行,但临床症状基本相似,以疲乏、无力、食欲不正、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乙型和丙型、丁型易转为慢性。 (二)病原学: 1、甲肝(HA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低,低温下可长期存活,传染性高于HEV,发病有家庭聚集现象。在100℃加热5分钟可使病毒灭活,70%酒精25℃3分钟均可有效灭活HAV。 HAV仅一个血清型和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抗HAV-IgM:是诊断HAV急性感染的指标抗HAV-IgG:是保护性抗体,是产生免疫力的标志。 2、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1)HBsAg:出现时间:在HBV感染后2~6个月(潜伏期),持续时间:急性自限性肝炎,6个月内可消失;慢性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可持续阳性。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期出现标志着HBV感染进入恢复期,对HBV再感染有免疫力。但对不同亚型HBV 保护力不完全。 2)HBeAg: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出现时间:随着)HbeAg消失而出现。 3)HbcAg:主要存在于HBV感染的肝细胞内或者DANE颗粒核心中,到血液中被降解为HbeAg。 抗-HBc:抗-HBc-lgM:是HBV近期感染或者慢性感染者病毒活动的标志,抗-HBc-lgG:凡有过HBV感染者均可阳性。 4)HBV DNA:是病毒复制和有传染性最直接的证据。 3、丙肝: 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丙肝患者和慢性丙肝携带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输血、血透、注射、针刺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HCV感染的母亲所生婴儿感染率高。 4、简述丁戊肝炎的病原学 学生:思考并理解乙肝(HBV):血清中抗原抗体的临床意义

病毒性肝炎试题

2. 1 病毒性肝炎章节练习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关于肝炎病毒哪项是正确的: ( ) 是一种RNA病毒正链有四个开放读码区传播方式与HEV相似含双股RNA 型抗体可长期存在 2、关于HBsAg和抗-HBs,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A.感染HBV后最早1-2周,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 B.急性感染时HBsAg多持续1-6周,最长可达20周。 C.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HBsAg可持续多年。 D.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出现于HBcAg阴转后。 E.除血液外,HBsAg还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液中(唾液、尿液、精液)。3、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 )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鼓肠、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E.发热 4、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 )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丙型肝炎 C.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D.慢性乙型肝炎 E.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 5、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甲型肝炎少见为慢性病程 B.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C.丁型肝炎少见慢性病程 D.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E.戊型肝炎多呈急性过程 6、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D.抗-HBe E.抗-HBcIgG 7、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IgM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和HDAg均呈阳性, 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单项抗-HBs高浓度阳性时, 可排除乙肝 E.抗-HA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甲肝病毒感染 8、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D.抗-HBe E.抗-HBcIgG 9、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并发肝肾综合征者应尽早行血液透析治疗 B.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C.肝移植后不会出现病毒性肝炎复发 D.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持久 3. 4. 2 E.胆系感染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10、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 ) A. 小球形颗粒 B.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C. 丝状颗粒 D. 管状颗粒 E. 核状颗粒 11、下列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B.抗HAV-IgG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C.抗HBs是保护性抗体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HDAg均呈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和乙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12、下列指标表示复制, 但除外: ( ) 抗原13、下列试验中, 哪项不是反应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是: ( ) B.胆红素 C.白蛋白 D.谷草转氨酶 E.凝血酶原活动度 14、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A.临床符合急性肝炎。 B.有肝掌、蜘蛛痣、腹水、脾大。 C.血清HCV RNA 阳性。 D.肝内 HCV RNA阳性。 E.或抗-HCV阳性。 15、HBV在机体内复制指标阳性的是: ( ) A.抗PreS2 D.抗HBe E.抗HBc-IgG 16、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 ) A.胆红素> 171μmol/L B.凝血酶原活动度<40% C.血清白蛋白<32g/L D.丙氨酸转氨酶>500u/L E.胆碱酯酶<2500u/L 17、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 ) A.明显低钾低钠血症B.低蛋白饮食 C.消化道大出血 D.合并感染 E.大量放腹水 18、Dane颗粒核心部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 C. HBV-DNA+ DNA-P D.抗HBc 19、最常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