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孔子思想的评论

关于孔子思想的评论

关于孔子思想的评论
关于孔子思想的评论

最近于丹《〈论语〉心得》说的人很多,看了一遍书,觉得于丹并未说出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看到这本书真的要哭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孔子的误读,造就了今日中国的酱缸文化。真的到彻底廓清孔子思想真相的时候了!

孔子哭了!孔子早就应该哭了!因为我们的愚蠢和无知,因为我们的误读,不仅让孔子和孔子思想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笑话,也成为我们心中的一个笑话: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快乐的人。《论语》开篇强调“悦”“乐”“不愠”四字,给中国传统文化定下了快乐的基调。由此,中国文化便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日本的“耻感文化”区别开来。孔子是个懂得快乐精神的人,他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取瑟而歌”,喜欢唱卡拉ok。孔子不仅不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他还为我们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快乐不仅是一种生活理想,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率真的人。他憎恶虚假与伪善,他说:“把怨恨隐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对人家友好,我对这种行为感到耻辱。”所以,他会对粗鲁无礼的人大发其火,甚至动手打人,“用手杖击打别人的小腿”。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中国社会理想的奠基人。他期望政治统领社会,学术统领政治;他期望学术源于公众,不受政府钳制。周公是他理想中的政治领袖,创建了西周礼制,孔子的梦想,就是复兴周公之道。梁启超说:“西方为法治,中国为礼治”。同为治理社会的方法,礼治、法治实在难分优劣。所以孔子认为:“以法令引导民众,用刑法规范社会,民众只求免于受罚,不会有任何道德责任。而以德行来引导他们,用礼制来规范社会,民众便会感受到道德责任,内心因为认同而归依。”家庭都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何况一个十几亿人的国家?我们治理国家的模式,近百年来都在向西方模仿、抄袭,这称得上现代中国的最大悲哀。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真正懂得好政府的人。子贡问政时,孔子回答“一个好政府应该有充足的粮食、足够的军备、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子贡问“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项,先去哪个?”“军备。”子贡又问“如果不得已还要去掉一个呢?”孔子答“那就舍去粮食吧。因为自古以来,人都有一死。但是,如果民众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不能成立。”孔子回答得多好!他还告诫后人:“国家有道,贫穷与卑贱是一种羞耻;但国家无道,富有与做官都是令人耻辱的事情。”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的思想,为中国迎来了一场彻底的社会和政治革新。他强调不以出身,而以德行和才能选择从政者;他认为统治者不应为自己敛财和攫权,而要设法给民众带来福利与幸福。在他的思想引导下,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内,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从中国的大地上消亡了。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完全的人道主义者。他崇尚的不是神道,不是君道,是完全的人道。他说的“仁”是人心的境界,两人为仁,仁者爱人。只有这样的礼乐之世,才会君臣有义、父子有恩、兄弟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仁”成为中国方式的宗教。“殷人尚鬼”,到孔子时,他给中国人建了另一座教堂。这座教堂信的不是上帝圣灵,而是家族宗庙。在他的宗教信念中,谁都能做尧舜,人人可成佛陀。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最宽容的哲学家。他期望每个人都反躬自省,他小心翼翼地不为后人制定任何死板的规则。他说的“道”,就是个人自己的主张,所以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他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他说“朝闻道夕可死也”。他希望人们把求道、谋道、为道、行道作为自己一切活动的中心。他也梦想有一种大道,能成为所有个人与国家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了所有的德行、真诚、正义、慈爱和喜好。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最伟大的老师。在他眼中,贫贱者与富贵者永远平等,他只期望弟子们聪慧而勤奋。他从四个方面教育弟子:文献、行动、忠诚和信义。孔子的教育方式不是强制,而是说服,他不在意对错误的惩罚,但强调对正确的奖励。他平易近人,没有后代老师那些可怕的清规戒律。孔子虽然没能使弟子们得到世袭的权力,却巧妙地让他们拥有了“君子”之名。从此,“君子”指的是饱学之人,而与贵族身份无关。孔子也称“君子”为“士”,让他们肩负了一种使命:宁可自我牺牲,也要冲击强权,以民众的名义和利益掌管国家。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中国的第一位平民学者。中国此后的学术,都以孔子所创的儒家思想为主要血脉。孔子学说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他不尚空言,他强调知行合一。他思想的精髓,是学习如何为人做事,即使“不识一字,亦可还我堂堂地做个人。”所以中国学术求会通,而西方学术求的是差别。如果今日学者只重学理,不求人格,永远也无法领悟中国学术的深义。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人士,他的思想推动了欧美民主的进程。17世纪始,耶稣传教士把孔子思想带到欧洲,在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大量思想家、政治家按受了孔子的影响。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称颂孔子:“我全神贯注的读了他的这些著作,我从中汲取了精华……”他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最值得人们尊敬的时期,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期。”赖克韦恩也写道:“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所以有西方学者认为,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通过法国的思想运动,孔子也影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独立宣言》起草者杰弗逊甚至想比照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一种教育体制,作为美国的政治基石。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在现代中国只剩下一位真正继承者,这就是国父孙中山。孙先生从来都把孔子称为民主主义者。他宣称:“孔子和孟子都是民主的倡导者……孔子总是引用尧和舜的话,因为他们不把帝国据为自己的世袭财产。虽然他们的政府名义上是君主专制的,但事实上却是民主的,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赞誉他们的原因。”他还断言:“中国领先于欧洲和美洲几千年就发展出了一种民主哲学……欧洲超过中国的,不在于政治哲学,而只在于物质文明……我们需要向欧洲学习科学,而不是政治哲学。因为在真正的政治哲学原理方面,欧洲还需要向中国学习。”孙先生是唯一要把中国新政治和历史旧传统连根接脉的伟人。他把中国政治原有的考试、监察制度,并入西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创立了他五权分立的政治思想。孙先生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在于他融会中西的政治抱负。国父孙中山的这种远见卓识,将绵历百代。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个厌弃财富的人。所以他说:“吃粗粮,喝白水,曲臂而枕,我在其中仍然很快活。”所以他夸奖子路“穿着破烂的麻布袍子,与衣着轻裘的人并肩而立,却没有丝毫的羞耻之感。”所以他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

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中国与西方在历史与文化精神上有太多的不同,现在却拼命地在往同一条路上挤。致使中国文化传统,在整个中国大地上,已学绝道丧、奄奄一息。

渊源不同。钱穆先生总结过,中国文化源于农耕,仰仗的是天、地、雨水,这三者都不是人力可改变的,所以它的文化形态是静定、保守,讲究“天人相应”“物我合一”,于是有“和合”“顺应”“安分守已”之说;西方源于游牧文化,自给不足,向外扩张,因而它的文化是流动、进取,标榜“天人对立”“物我对立”,于是有“自由”“独立”“自我”之说。中国人“安、足、静、定”的精神气质,遭遇西方“富、强、动、进”文化攻势,势必无所适从,价值观势必沦丧。文化何谈进步,它只有绵延。

文字思维与文化精神不同。中国文字“简单表现复杂,空灵象征具体”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学与艺术的精神。中国文学是人世的,西方文学是社会的。社会只需关注“有”,而人世却要知“无”知“有”。所以中国文学重情不重事,西方文学重事不重情。西方艺术与中国也完全不同,西方艺术的核心是娱乐,而中国艺术的本质为礼乐,礼乐既为艺术,也是道义,更是人生。

孔子哭了!因为汉武帝之后,孔子学说就开始被滥用,以至败坏到为专制统治辩护,这与真正的孔子全无关系。然而今天,中国人的历史观早已被捣成了一团糨糊,于是打倒“孔老二”的喊声至今不绝于耳。一个国家舍弃了历史,又怎会有文化可言?孔子的《春秋》,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命脉。历史千变万化,不外乎一个“治乱盛衰”。稍逢衰乱之世,就否定自己的老祖宗,这种民众与文化心态确实令人悲哀。千万不要忘记,留在我们今天记忆中的历史,大多都是对历史的误解与错读。

孔子哭了!如果他的哭声,仍旧不能唤醒我们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与评价,那我们下一个听到的,将会是后代对我们怨恨的哭声。“复兴国学”是一句大而无当的空话,“复兴儒学”也是一句不学无术的套话。在中国,复兴孔子质朴而本真的思想,倒是一句能够做到的大实话,这也是重建中国文化精神、民族信心与民众价值观的唯一出路。

孔子哭了!他流下了所有中国人的眼泪!

孔子哭了!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人士,他的思想推动了欧美民主的进程。17世纪始,耶稣传教士把孔子思想带到欧洲,在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大量思想家、政治家按受了孔子的影响。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称颂孔子:“我全神贯注的读了他的这些著作,我从中汲取了精华……”他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最值得人们尊敬的时期,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期。”赖克韦恩也写道:“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所以有西方学者认为,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通过法国的思想运动,孔子也影响了美国的民主政治。《独立宣言》起草者杰弗逊甚至想比照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一种教育体制,作为美国的政治基石。

----------------------------------------------------------------------又意淫了.

哭孔孔哭文章十一评,一哭“因为我们的愚蠢和无知”,孔子知道我们卫星上了天,有了原子弹,加入了世贸,马上要办奥运会吗?既然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说现代人愚蠢和无知,借古骂今哗中取宠,这可是文德问题!二哭“不知他是个快乐的人”翻开中国的历史,春秋战乱,三国争斗,水浒造反,清朝屈辱,民国无能,南京大屠杀,死了30多万中国人,中国人何乐之有,孔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并取瑟而歌,真是先已乐而天下乐者!如果他是一个汗滴禾下土者,他能乐的起耒吗?

三哭“我们不知他是一个率直的人”他恨虚假伪善,他说‘把怨恨隐藏起来,表面上装作对人家友好’所以他对粗鲁无礼的人大发其火,甚至动手打人,这真是连说谎都不会,大凡粗鲁无礼的人都是心直口快之人,打他们何意?不言自明!四哭“不知他是中国社会理想的奠基人”人分男女,位分尊卑,子孝父慈,等级制度,愚腐思维,千年锁链锁了一代又一代人,比如梁山伯和祝英台有后人谈恋爱,他们还会干涉!这叫封建余孽,流毒极深!

五哭“不知他是个真正懂得好政府之人”此话从何讲起,王朝更替,他劳而无功!粮食,军备,政道,孙子早已讲得清清楚楚,无粮不能生,无军不能存,无道不能兴,三者取一乃愚人,笑话也!六哭“不知他是个坚定的革命者”这真是天下奇文,革命意昧着什么?他那严懂的封建等级制度观念,能有此等意识,开此先河,金庸写了那么多武艺高强的武侠小说而他坦白地对人说‘我对武功武艺一窃不通’想耒孔子只能是愚生一个,难怪毛从不提他!

七哭“不知他是个完全的人道主义者”他以礼乐治世,根本读不上人道“君臣有义,父子有恩,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刘邦杀韩信,宋江毒李逵,何义之有!父子兄弟为了房产遗产闹的牛死马瘟,吃亏上当,陪了夫人又折兵,往往就败在那朋友之信上,明知道不通又强加于世,分别虚假骗人,八哭“不知他是个宽容的哲学家”哲学乃人类社会科学,何以宽容之说,论道他不如老子“大道废有仁义”,论哲他不如马列,中华民族的解放,孔何功之有

九哭“不知他是伟大的老师”,臭老二根本教不出好学生,修家谱,守孔庙,树碑立传,名利之徒而已,十哭“他是第一位平民学者”这无从考证,也无需考证,十一哭“他是一个伟大的民主人士”,他竞成了美国的政治基石,说不定他还是个归国华侨,再吹再哭下去,马列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都在孔学上发展起来的,不要哭不要吹了,再吹美国人可要开着航空母舰到中国进行孔学申遗了!

从十一哭到十七哭,还有五哭,再哭下去,恐怕人事不醒了,但有一段话应该引起人们的警醒“孔子的春秋,奠定了中国文化命脉,历史千变万化,不外乎治乱盛衰,稍逢衰乱之世,就否定自巳的老祖宗,这种民众与文化心态确是令人悲衰”这些话不但言重了,而且意识模

糊了,不能沉论古文悲观厌世,何况中国文化留给我们的,一是生产技艺,二是抗争本能,前者是物质,后者是精神,物质赖以生存,精神让人震奋创新!其它全是垃圾也!

浅谈孔子的思想

浅谈孔子的思想 历史纷纷扰扰,当今世人对孔子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孔子在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仍然没人能动摇,随着历史的变迁,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沉淀。孔子被后人称之为至圣,这就证明了在后人心中地位之高。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理论政治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人。 孔子思想核心为“仁”,这个字看似简单,而其内涵丰富。孔子在讨论中没有明确指出“仁”的具体含义,而我们在读《论语》时或多或少可以从中体会到“仁”的含义,然后汲取所需,用以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所说的“仁”包罗万千:在上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由此推及亲友邻居等;其次要注重自己的修养;再者要注意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做事不要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孔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思想仍有许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意思就说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了。这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末期适用,在相对和平的今天仍然适用。不论时间流向何处,“孝”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意思是:仁人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遇到有名利的事情就退后。这虽然不被广为接受,可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谦让的美德。中华民族向来愿意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也和儒家思想密不可分。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自己不愿意承担的责任不能逼着别人去承担。这是为人处事的大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责任感的体现,做到这点,我们就能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和支持,矛盾就会减少。这同是也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教育上,孔子的影响更是突出。其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在一个战乱频繁,教育不被重视的时代,这是不可低估的数字。而我们现在大多数人也间接当了孔子的学生,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doc

论孔子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摘要:儒家的权变伦理思想在孔子那里并未做出详尽的阐释,但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奠基人,孔子的思想意蕴、处世原则和方式,是对经与权生动鲜活的诠释。本文从个体的人伦道德层面、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方法论层面对权变思想及其在现代的积极意义进行了阐发。 关键词:权变;个体;社会;方法论 孔子的一生处事为人则处处体现”权”。但在《论语》中仅三处提到”权”,如:”子罕”篇”未可与权”;”微子”篇”废中权”;”尧曰”篇”谨权量”。《(论语集注·微子第十八》)在《论语·子罕》(以下只注篇名)中提出:”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意思是说,可以同他一道学习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取得某种成就;可以一道同他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事事依礼而行;可以一道同他事事依礼而行的人,未必可以同他一道通权达变。”权者称也,所以别轻重。(“《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后来被引申为灵活变通,借指在面对具体境遇中的道德冲突时,行为主体在选择道德行为时的权衡变通。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孔子重礼,推崇仁政,”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八佾》)。孔子的权变思想突出一个”变”字,不是毫无章法、随心所欲地乱变,而是以礼为前提的。我们可以说,权变是实现礼的手段,是具体的措施方法,礼是根本原则,二者相比较,权变则是围绕礼而进行的。正如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说:”道是原则性;权是灵活性。灵活性,在表面上看,似乎是违反原则,但实质上正是与原则性相合。”可以说”权变”是一种度时势,审轻重,而不失其节的为人处世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语教121 45号郑利芳 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他一丝不苟,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他就是万世师表——孔子。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几乎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俗话说“环境育人”,那么孕育了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如何呢,我们且先看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一、时代背景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当时公室没落,大夫兼并,正处于宗室制度被家族制度取代的社会演变之中,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孔子的家境则比较寒酸,因其在家中排行第二,故字曰仲尼,曾祖父是个战争难民,父亲曾是一名勇士,三岁而丧父,到孔子时家道已经衰微,故有“吾十又五而致于学”,足见其受教育之晚。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叫狂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教材建设。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他向学生讲授“六经”,传授“六艺”,教育学生怎么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内容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克已内省、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对现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的教育改革中,有不少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基础的。目前国际上针对特殊教育所提出的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等教育理念,都可以在孔子的思想中找到影子。可见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影响之大。 [关键字]:孔子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影响及启示 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理论政治家,还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曾经被评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虽历经两千多年历史的冲刷和淘洗仍然拥有其勃勃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发展所有的本质和精髓,都可以在孔子这里寻找到根源。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实践(特别是素质教育)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对现代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现在就让我们了解孔子一些主要的教育思想,顺便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及启示。(孔子的教育思想很多,这里主要讲的是现代教育中比较提倡的,得到实践,并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站在教育者的角度: 1、有教无类:即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思想与为政修身》练习题

《孔子思想与为政修身》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A.礼 B.义 C.政、刑 D.仁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体现了孔子“政、刑”的思想。 2.孔林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 A.北京 B.山东曲阜 C.河南信阳 D.福州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孔林属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至圣林,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坐落于山东曲阜。 3.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 A.“直” B.“礼” C.“义” D.“法”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 4.“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孔子作品()中的内容。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孔子作品《大学》中的内容。

5.孔子()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为政以德” B.“天下为公” C.“有教无类” D.“安贫乐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的名言。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 7.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 A.“礼”与“仁” B.“礼”与“道” C.“法”与“仁” D.“礼”与“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 8.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A.“仁” B.“道” C.“义” D.“礼”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9.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 (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在孔子那里,个人不是向外寻求相对他人(物)的自由,而是向内寻求相对于自己的自主,即人格的独立和道德的自主。人只有实现在道德上的自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理由,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把孔子的道德主张称为“道德个人主义”。由孔子仁学所开出的道德自律,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自律是存在着根本差异的,因为西方的道德自律是一种上帝绝对命令的内化,而仁学的道德自律完全由自己的本心开出,所以仁学对人们道德觉悟的要求似乎更高。(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实践家。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他需要培养一批不但能够理解并拥护他的政治主张,而且愿终生为之奋斗的“志士仁人”。为此,他“有教无类”,以教为业,以“六艺”授人,且整理国故,“删正六经”,开了中国教育与学术民间化的先河。孔子所要培养的,是那些能够按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去改造社会,匡扶正义,营造社会仁爱精神的济世之才。孔子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仁人君子”,即他要把他的弟子们培养成那种具有“仁者爱人”、“泛爱众”的人格情操,同时又具有为实现“天下归仁”而奋斗的“志士”,这些被称之为“君子”的志士们“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4)“仁”是一种人生修为之方法。孔子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微子》);仁人君子者“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要求君子须以诚信待人,以恭敬律己。同时还必须摆脱物欲的束缚,故“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里仁》);于是“饭疏食饮水,曲胧

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浅论孔子“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 整理古代文化, 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其教育思想与当前素质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着重讨论他所倡导的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就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研究孔子温故知新和教学相长教育思想,借鉴孔子的经验,古为今用,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p.17)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何谓创新?根据辞海释义,“创,始造之也”。根据此意推断,有独到的见解叫创见。首创未所有的事物叫创造。文学艺术作品的问世叫创作。新是指初次出现的,往往相对旧而言的。孔子一生虽自称述而不作,而事实上是有述有作,是当时知识的集大成者。他编写、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流传后世的宝贵文献就是他温故知新的结晶。 从已知到未知孔子非常善于用已有的文献资料来推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过去的朝代推测将来的社会。有一次,子张问孔子:“十世可知也?”孔子胸有成竹地答道:“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p.21)孔子认为: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所增加的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人继承周朝而当政,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推想而知的。孔子反对“不知而作之者”。[1](p.73)他说世上大概有一种人,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却凭空想象、主观臆测。不学不思,如何能知呢?孔子自认为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无是也”。他在传授弟子“六经”的时候,在讲到历代礼的发展沿革时就说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1](p.26)他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但他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也能说得出来,但他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献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献,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孔子强调以事实为依据是他一贯主张,以致于他的学生子贡一再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1](p.46)这是因为道德文章是可视可闻的,而人性与天道是不可捉摸的。有一次,他的学生季路向他请教有关鬼神之事。孔子很不高兴地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p.11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能完全处理好,怎么去讨论处理论文联盟https://www.doczj.com/doc/229570029.html,整理人与鬼的事;人生活着的的道理都未能弄明白,怎么能懂得死? 举一反三孔子善于用启发式教育,他的得意门生颜回曾形容老师的教学艺术高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独创了著名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p.68)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机,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予以启发诱导。另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说出新意来。在孔子的悉心教导下,他的学生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汇编

论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孔子的教育思想虽然经历了无数朝代变迁,却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土壤,生生不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典范。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精髓,对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巩固职业思想,提高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教育思想艺术教育职业 职业一、正确理解和把握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中,可以学到许多当代教师必修的“德、技、法、能”。 1、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 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孔子的理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主张“仁者爱仁”,以一颗仁心,“泛爱众”,指出如果“人而不仁”,没有仁爱之心,一切教化形式包括“礼乐”都起不了什么作用。只有把师爱更多地温润在平凡的日子里,才能架起通达众生心灵的桥梁,言传身教,方可起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之效。他关注教育公平,主张

面向全体,不分厚薄,“有教无类”,并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待学生,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已见,不唯我独尊,体现民主,“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不保其往也”,只赞许学生的进步,而不赞成其退步,学生已经去掉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其洁净,不抓住学生的过去不放。做到民主公正,严慈相济,赏识与要求相结合,表扬与要求相促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不吝惜赞许,赏识每一个学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每位学生都拥有成功的情绪体验,相信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健康科学持续发展铺路”。 2、敬业、乐业、奉献,展示了教师职业特点 孔子“中庸”为德之至,把言行的不偏不倚、守常不变和乐心境作为最高道德标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教书育人为乐,自觉奉献。“笃信好学,守死善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是说吃粗粮,喝凉水,曲着胳膊当枕头睡觉。虽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但孔子能处之泰然,内心和乐,且不为物欲引诱,将以不义手段获取的富贵看作轻如浮云而不取。这是一种乐业的境界。不漠视、游戏本职,

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精选

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精选 孔子的思想 下面是WTT整理的孔子的思想,供大家参考!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还提出“学不可 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主张。 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处於统治地位。他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受”。自此,儒 总之,历史已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应当冷静地对待孔子

思想。在这当儿,也不要忘了他思想中不适合现代生活需孔子的思想 要的保守、消极的东西,如因强调个人修养而缺乏竞争观 念;因崇尚先王之业,而又厚古薄今之嫌;因申明他是“述 而不作,信而好古”,故而缺乏开创精神;因他有重义轻 利的倾向,从而缺乏商品意识; 因他的“孝”中有绝对服 从父亲的内容,故而也就有束缚人民独立思考的成分,等等。孔子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分成: ( 一 ) 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和孔子相互支持、相互谅解的道德思想。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待 这些矛盾,却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只强调妥协友好 的一面,自然是不对的,但是把人与人之间只看成是 斗争的关系,只看到对抗斗争、武力解决问题的一 面,也是不全面的。纵观和横观人类历史,战争的时 间要少于和平的时间,战争地区要少于和平的地区。 战争手段并不是处理的唯一办法,谦让、妥协、谅 解、友好是更常用的一种基本方式。 孔子道德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提倡人与人之间 要互相克制、谅解、妥协和互相关怀、亲善、友持、 照顾,以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孔子的思想 (二) 富裕之路和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知识讲解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 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一、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孔子的这一思想更需要成长在改革开放富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业 题目: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学号: 20121105635 姓名:胡玉霞 2014年 11 月 16 日

浅析孔子与老子政治思想的异同 姓名:胡玉霞学号:20121105635 班级:政治学与行政学 一、摘要 孔子与老子在共同的时代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反思“礼崩乐坏”和大道隐退之后的世道人心问题。总体而言,就不同之处来说,孔子强调礼治与德治,提倡仁礼并重,以维系社会,安定民生。孔子认为,在“礼崩乐坏”之后,需要人为地提倡、规定一定的道德规范。老子则认为应该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实行“无为而治”。而相同之处,为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生,他们都提出了优良的民本思想,譬如孔子的富民、平均主义思想,老子的均平思想。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消极的地方,负面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最终都为后来极端专制的体制所利用,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关键词:为政以德无为而治克己复礼 不同点 (一)核心价值追求不同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是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他曾说:“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统治者自身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依据优良的道德品质治理国家,以优良的道德品质影响民众,就可以获得民众在心理上的支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并不否认刑政之于治理国家的有效性,但是,刑与政也只能使民众免于犯罪,并不能使社会大众的道德良善。所以他把道德的良善视为政治目的,而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主张“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善良最有效的途径。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态度。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君主应当学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过着勤俭的生活,日理万机不贪享受,治理能顺应社会规律,时代潮流,制利国,利万众的宪政。一旦颁布制定以后,就不轻易改动,让万民在颁布的宪政下自化。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为,其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二)政治哲学基础不同 孔子的哲学基础是“仁”和“礼”,即借助伦理道德与政治道德的规范,抑制或缓和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阶层与阶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以求得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关于“仁”的概念,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基本含义有二,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爱,相互帮助。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二是“克己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孔子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中有很多记载孔子教育主张和教育活动的篇章,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了详细的阐述。它是后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这些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很丰富的,既涉及基本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教育 一. 倡导“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与全面教育相结合 1.孔子,作为我国第一所私学的开创者,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提倡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孔子在招收弟子时,不重身份,不看财产多少,也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很多,各个、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还有父子二人同学于孔子的,如颜回、曾参等。孔子的这种思想观点,奠定了后世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开历史之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教学中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但不从学生实际出发,忽视学生在资质、性格、才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就无法达到统一要实现的目标。孔子将因材施教与全面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这一矛盾。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纯,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已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这样,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做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就都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孔子本人并没有直接提出,是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学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他始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孔之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与他对学生有深刻、准确、全面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孔子十分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方式,观察了解学生,他非常熟悉学生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1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答:(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 (2)关于教育对象:提出“有教无类”其中“无类”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不包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 (3)关于教育目的:致力于通过教育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是指文化知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自然科学知识和劳动知识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内容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知识学习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 (5)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联系第8章教学原则与方法)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谦虚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关于道德修养 立志有恒:“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体力行:“巧言令色,鲜矣仁”,“敏于事而慎于言”,“纳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 改过迁善:“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7)教师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为师无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2、杜威的主要教育观点是什么? 答:(1)关于教育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2)关于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的生长下去。 (3)论课程与教材 为完成活动课程,提出“做中学”的教育原则。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教学的五步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足以产生问题的资料、学生产生问题和假设、设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亲自动手做、验证假设。 (5)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3、《学记》阐述了哪些教育思想? 答:(1)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敏,教学为先”。即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 标签:苏格拉底,孔子,思想] っ说不会离开回答:2人气:2解决时间:2011-02-03 15:36 满意答案 好评率:50%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1、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 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儒家思想,经过后人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发展,延续成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是早期的礼制的规范和规则;是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心中对自己以及家庭和国家信仰的图腾。显而易见,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同时对当今的教育思想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归纳为一个字,“仁”。“仁”是一种价值观,它既是家庭的关系,又是社会的政治关系。那么他的教育思想则可以看做是,教育学生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出身自一个贵族家庭,因此他的生活他的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息息相关的,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与此同时,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胄子才能接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有教无类”是孔子对当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无论贫贱,无论职业,无论阶级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机会。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孔子提出儒学的初期,因为那个兵荒马乱纷争的年代,与孔子仁政的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并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直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呼声下,华丽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因为“三纲五常”等等思想深得统治者们的欢心,儒学思想此时正好为统治阶级对于加强集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从封建统治的角度来说,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和认可从思想根源上抓住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稳定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并为其后近两千年的封建专制的集权统治打下了基础。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这也使得中国人很早就拥有了国家观念以及维护国家与民族统一的信念,这比西欧最早的民族国家早了十多个世纪。这是这种强烈的民族统一观念,当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时候,中国人能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强大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家园。 然而历史在不断前进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的口号已经成了封建王朝的断壁残垣下的尘埃。我们走进了大学的伊甸园,在这里似渴地汲取着不同的思想,分门别类的科技知识。我们以为孔子和茫茫历史长河中那些知名人物一样,只成为了教科书中的几颗字眼,或者是偶尔矗立在某处风霜雨雪中的一尊雕像,再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不是,孔子曰,学而不厌,孔子曰,温故知新,孔子曰,诲人不倦,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提倡出来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孔子教育我们,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仁者特别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做到以上为人的基本要求时,再去学习知识。孔子首先强调:做人与读书,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知

浅析孔子的行政管理思想_李文韬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续教育融合发展的保证。做好学籍管理,一是确认身份后建立学籍档案,然后有权进入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学习活动。建立学籍数据库, 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学习者的信息可靠和全面,便于相关部门的管理;二是实行学分制管理,由之前的学年学籍变成学分制学籍,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考核后达到一定学分就可以毕业和颁发相关证书。三是竞争机制的引进加强学籍管理,学籍上学分的评定可以克服之前的“混文凭” 现象,严进严出,增强竞争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四是建立学籍管理的高素质队伍,学籍管理需要工作认真负责的高准确性。 因此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融合需要学籍管理方式的改变。 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分离,运用了现代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所以扩大了教学规模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成人继续教育适应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受教 育者继续工作和高效生活提供了知识和技术支持,便于形成终身化学习体系。 那么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的融合,既利用了高新技术又提高了教育水平,这是未来教育和学习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方海文,常文英.构建开放课程平台服务现代远程教育[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3(1):80-89. [2] 李珍.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定位和要求[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12(2):134-135.[3]刘文琦.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1):45-46. [4]覃川.美国成人继续教育及对我们的启示[J ].中国成人教育, 1998,12(1):123-124.[5]高延龙,马勇.我国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 2002,31(1):78-79.责任编辑:王宝泉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理论体系不仅有着完整的教育思想,而且在我国历史上还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行政管理思想,虽历经两千五百多年,至今仍闪烁着睿智的光辉。研究、探讨孔子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对于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各级各类公共管理者来说,都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孔子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孔子的行政管理思想内容非常丰富,笔者认为,大体可分为德政、 仁政、勤政三个部分。(一)“为政以德”的德政思想 德政思想是孔子行政管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指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故德者,政之始也”(《孔子家语·入官》)。由此可见,德政思想在孔子心目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德政思想大体上可从以下几点把握: 首先,他强调以民为本。这是孔子德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他讲道“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教导学生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施政原则就是不仅要严肃认真地处理国家事务,尊敬上司,恪守信用,节约用度,更重要的是,要使民不误农时,使人民得到实惠,富裕而长寿,充分体现了孔子重民、爱民、富民、养民、惠民、信民的民本思想。 其次,他主张加强吏治。孔子非常重视行政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在选人、用人、培养人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见解。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意思是说,选拔正直的人,安浅析孔子的行政管理思想 ○李文韬孙柏瑛 [摘要]孔子的行政管理思想大体上可分为德政、仁政、勤政三部分。文章阐述了孔子行政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从思想内容、逻辑体系、伦理特色、因事而宜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基本特点,指出了孔子行政管理思想对于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公共管理者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行政管理思想 [作者简介]李文韬(1991-),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孙柏瑛(1963-),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教授,研究方向: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北京 100872) 史论SHILUN 3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