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以及归类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以及归类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以及归类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以及归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

(传媒学院)

姓名:袁瑞

专业:教育技术

年级:2012级

学号:930

指导教师:王卫东

传媒学院

2013年9月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归类以及原因探究

【摘要】:当代青少年是跨越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给予很好得重视,并且根据其原因找出调理的方法。

【关键词】:焦虑抑郁症强迫症社交恐惧恐学学习障碍性别角色模糊形象烦恼恋爱受挫精神分裂叛逆虚荣冲动

引言: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而杂发展阶段,难免受到自身各种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再加上青少年自己积极努力配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使当代青少年可以健康的成长

一、焦虑

1、焦虑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

2、焦虑症的起因

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你的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社会心理因素;焦虑症的发生多与社会背景相关,与生活事件刺激为主要致病源,如生活窘迫、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此外,与移民、生意失败、遭遇意外等也有密切

关系;

第四:抽烟、酗酒与滥用物;过去,研究人员认为焦虑症患者借助酒精、尼古丁与物来抒解焦虑症的低潮。但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这些东西实际上会引发焦虑症及焦虑症。约有30%的严重焦虑症患者酗酒与滥用物;

3、解决方案

面对焦虑,第一,我们首先要增加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只有我们自信了,才会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结果充满期待,从而鼓足干劲使事情的结果向着那一方面发展。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是最终驱逐焦虑。

第二,自我松弛;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情况最差的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长此以往,你再想象到任何危险的情景都觉得这并不是最差的,也就不会对此产生焦虑了。

第三,自我反省;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客观原因。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找老师或朋友,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而发泄的方式则根据个人的行为习惯以及兴趣的不同儿可以不同。

第四,自我刺激;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发病后,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而自己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感到痛苦异常。此时,患者可采用自我刺激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抑或找点儿自己平常喜欢的娱乐活动,忘却痛苦的事情。这样就可以暂时的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他病症,同时也可增强焦虑者的适应能力。

第五,自我催眠;焦虑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经常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即找自己平常不感兴趣并一去做就会昏昏欲睡的的事情来做。

二、抑郁症

1、抑郁症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抑郁是一种病理性的情绪障碍,它影响心身两个方面,其核心症状是情绪的低落和兴趣的缺乏或丧失:而轻微的抑郁发展为抑郁症便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抑郁常见的表现是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表现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还有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精力明显减退,不喜欢与人交流等。

2、抑郁症的起因

第一、悲观的性格。那些自尊心较低,持着消极态度的人更容易抑郁。这些特征也可能实际由轻度的忧郁症造成精神忧郁。

第二、还有身体状况。严重的病情比如心脏病,癌症和艾滋病可能导致忧郁症,部分原因是它所带来的身体的虚弱和压力。忧郁症可使病情恶化,因为它使免疫系统能力降低,结

果导致疼痛难忍。在有些时候,忧郁症是由治病的疗法决定的。

第三、负罪感,无用感和无安全感。人们可能对往事有负罪感。感到自己无用,长此以往,便会对自己的定位有错误的认识,忽略自己在周遭世界中的作用,便会出现抑郁。

3、解决方案

第一:倾听:心理治疗师与抑郁症患者接触,首先要倾听患者的问题,当好患者的倾诉对象是至关重要的,一则患者可以通过倾诉发泄胸中压积的郁闷会产生一种轻松感,二则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倾听了解病史,使患者感到工作人员是在关心和理解他。这时,心理治疗师在倾听过程中的非语言性集中注意的姿势和重复、回述、归纳患者所讲的内容会有助于提高倾听的效果。倾听本身也是所有治疗的核心。

第二:解释指导:通过倾诉对患者有关躯体和精神问题给予解释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矫正有关不正确知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使病人明白自己疾病的性质,对治疗康复的前景心中有数。

第三:减轻逆遇和痛苦:通过患者的情绪表达或疏泄来减轻其心理痛苦或逆遇。如:人们遇到棘手问题或挫折时感到悲观、伤心、失望,但同时又会感到愤怒和不公平等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难以用言语表达,甚至感到这种心理上的痛苦比忍受生理上的痛苦还要艰难。鼓励其将有关问题或体验表达出来而不是压抑。

三、强迫症

1、强迫症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强迫症又称为强迫性神经症或强迫性障碍,其特点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临床以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

2、强迫症的起因

第一、早年不良的社会家庭环境

第二、社会心理因素

第三、极度不安全感支配下的追求完美个性

第四、遗传遗传在强迫症的发病中也有一定作用。例如病人的父母中强迫症的患病率为5%-7% ,比群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患者的同胞、父母及子女,属强迫性人格者也较多。

第五、暴饮暴食会导致强迫症

第六、心理不良习惯导致: 1、完美主义在作怪2、抵制与敌意3、自我贬低2、有上进心,都在乎学习成绩,却不能专心学习,消极情绪较多。

第七、强迫型人格所致

3、解决方案

第一、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在于:人的心理与行为常与他对人对事的认知有关。非适应、非功能的心理和行为是由扭曲的认知产生。如果能更改或修正其错误的认知,就可以改善其心理和行为。常用的认知行为疗法有思维阻断法:1.思维阻断法。思维阻断法是在患者想象其强迫观念过程中.通过外部控制的手段,人为地抑制并中断其思维,经过多次的重复促使强迫观念症状消失。

第二、暴露疗法和反应预防。暴露疗法使患者面对引起焦虑的物品和环境:反应预防要求患者推迟、减少甚至放弃能减轻焦虑的行为,尽可能抑制强迫行为,如缩短洗手时间,减少洗手频度,甚至放弃洗手。在实施行为治疗时,首先应教育患者服从治疗计划,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要求家庭成员鼓励,监督患者完成家庭作业。

第三、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又称交互抑制,是一种以渐进方式解除神经症焦虑状态的技术。系统脱敏法治疗包括3个步骤:肌肉放松训练.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全身放松状态: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这是进行系统脱敏疗法的依据,因而咨访双方一定要共同商定。细化层次:分级脱敏练习放松状态下。想象或体验感到焦虑或恐怖的事件f从最低层级到最高层级),直到适应为止。

四、学习障碍

1、学习障碍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所谓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听、说、读、写、算和沟通技能方面出现落后而导致的学习成绩低下的现象,其实质是学习成绩与智力不相匹配。

2、学习障碍的起因

第一、生理原因。多数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学习障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构异常或功能失调所致。而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主要由遗传因素、脑伤、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等引起。

第二、环境原因。环境因素对学习障碍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早期经验的剥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教育失误等。早期经验剥夺是指在儿童的婴幼儿时期被不恰当地限制其行动,如父母过度保护或家庭环境限制,从而剥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应有的感官探索和动作发展。

第三、儿童较长时间的疾病也有可能剥夺其应有的学习经验。教育上的失误从家庭来看,家庭所处的社会生活地位低、父母文化程度低、占谈举止的粗俗、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教育方法不当、家庭关系紧张都会造成孩子的学习问题;从学校来看,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低、教法落后、教学内容不恰当也会造成儿童的学习障碍。

3、解决方案

第一、先找出问题。在对孩子发展、发育的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到专业机构进行咨询和专业测评,找出孩子学习能力发展上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家长在教育方法、态度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二、理清认识。作为父母,应明白孩子自身的问题,并理解和接受孩子。学习能力失衡并不可怕,国内外有很多成功的先例。所以家长首先要坚定自己对孩子的信心,同时还要有毅力,不要因为一两次困难就放弃,要帮助孩子把学习的阻力降至最低;因为常常受挫,孩子很容易灰心、发脾气,家长必须以无比的耐心包容、帮助孩子。

第三、设计个性化教育方案。孩子不能用一般人的方法去学习,他的教育方案应当是专门为他量身定制的,它综合了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发展现状、学业水平,给予他适合他发展的“空间和机会”。父母要和医生、教师一起为孩子设计教育方案,并坚持实施。

五、社交恐惧

1、社交恐惧症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社交恐怖症是以明显紧张和避免一个或多个社交或表演场合为特征的焦虑障碍。

2、社交恐惧的起因

第一、生理原因。社交恐惧症的发病是因为人体内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所致。这种物质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这种物质过多或过少都可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第二、心理原因。社交恐惧症患者一般自尊心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的外貌没有信心

第三、家庭原因。从小性格受到压抑,或者是父母没有教会他们社交的技能,或者是家庭搬迁过于频繁

第四、社会原因。本身所处的社会环境较为恶劣,与人交往时受到的挫折居多。

第五、思维方式。性格其实就是人自身思维方式的一种外在体现,不正确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社交恐惧症。

第六、性格原因。性格本身就害怕做事情出现问题,害怕和人交往,担心和人交往别人会看出自己的某些缺点,从而导致回避社会。不愿意和人交往。

3、解决方案

第一,治疗社交恐惧症,你要明白,真正关键的还是自己,心理医生能做的是用他丰富的经验来教你如何克服社交恐惧,而你自己必须用心领悟他所教的并付诸实践,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

第二:要有决心,而且这个决心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并坚定不移一直下去的决心。一旦你觉定去改变了,你就不会因为中途所遇到的困难而放弃,而是愈战愈勇,自己去做尝试,而不是等着别人实验出这个方法到底可行不可行。

第三:要有耐心,心病就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而改变这种思维定势,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治疗饿过程中不能因为几次的尴尬而受到沉重的打击。

第四、摆脱社交恐惧,要从培养快乐的心情开始。社交恐惧往往伴随着紧张,焦虑,抑郁。尤其是抑郁,会让人失去做事的兴趣,从而加重恐惧。所以保持快乐的心情会让你保持思路清晰,对治疗社交恐惧充满信心。

第五、多做事,多认识人,光凭理论来治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亲自付诸实践,只有亲身体验,才能逐渐体验到社交的乐趣。从而克服社交恐惧。

六、恐学

1、恐学症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恐学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心理疾病,多见于7—12岁的小学生。由于学生害怕上学,害怕学习,具有恐惧心理,也称为学校恐怖症。“恐学症”有三个特征1、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2、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勉强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焦虑马上缓解。

2、恐学的起因

第一、内因:这类孩子均有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等性格特点。

第二、外因:这类孩子的家长、老师对本人期望值过高,往往超过患儿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因而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3、解决方案

第一、,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当发现孩子不肯上学的现象时,家长应该与他们谈心,尽可能了解所有与他们上学有关的情况。要注意开导,不要采用简单恐吓的方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

第二、肌肉松弛疗法是帮助这类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解除焦虑症状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当孩子接近学校门口时,反复做深呼吸,待全身肌肉渐渐放松之后,再进校门,以克服学时产生的恐怖感和焦虑症状。

第三、家长和老师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严。

第四、家长切勿对这类孩子期望值太高,期望值太高易使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学校恐怖症。

七、恋爱挫折

1、恋爱挫折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异性兴趣增加并渴望和其建立亲密关系。而不论是外因还是内因,一旦此亲密关系解除,大部分青少年即会受到恋爱挫折。而受到恋爱挫折后,

2、恋爱挫折的起因

第一、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结构对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恋爱动机及处理恋爱冲突的方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效应。1:生活在专制型家庭的女大学生,其思想与行为常常受到父母的控制和贬抑,久而久之,便沉淀成自卑、敏感的性格。而为了维护自尊,掩饰自己的不足,要么把自己禁锢起来,回避与异性的交往;要么产生逆反心理,过于主动地寻求与异性的亲密接触。2:从小就父亲缺位的单亲家庭,孩子的内心往往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渴望父爱,渴望父亲的保护。因而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充满“野性和霸气”的异性,女生们则会被这种“野性和霸气”深深地吸引,并将对父爱的憧憬与渴求投射到这位异性身上,盲目地结成恋人关系,而疏于思考两人是否合适。这也使其在长期的相处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恋爱挫折。

第二、社会因素:当今社会校园早恋风靡,在这种风潮的影响下,一些拒绝恋爱的孩子甚至会被歧视或非正常,严重的遭到别人的嘲笑,这也使得更多的青少年盲目地投入一段感情,而不去考虑结果,最后就很容易遭到恋爱挫折。

3、解决方案

引导树立健康的恋爱观:恋爱观是指人们对恋爱的目的、标准、方式、意义以及爱情本质所持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很多案例均表明,不少女大学生对情感问题缺乏理性的认识,存在一些不成熟的恋爱观,如浪漫型、依赖型等。诸如此类的认知偏差,势必导致女大学生在发展与维持恋爱关系时遭受一些挫折和冲突。因此,加强健康恋爱观的引导,应成为女大学生恋爱咨询的一项重要内容。

八、性别角色模糊

1、性别角色模糊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近几年来,中性化不断风行,极大影响了青少年的性别角色意识,模糊了他们对性别角色认识,导致性别角色的偏移,此现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性别角色模糊的起因

第一、学校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有目共睹,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男性教师都是缺乏的,学校性别生态失衡现象相当严重。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对学生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发展、个性的完善,甚至学生的社会化都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第二、大众传媒的误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都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中性化被错误地理解为双性化,成为性别审美的新取向。近几年,各大电视台选秀节目风靡一时,作为娱乐传媒的主要受众群———青少年学生,他们在追捧“明星”的同时也在逐渐构建自己的性别意识习惯和行为方式。各种选秀比赛中的获胜者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在媒体推波助澜之下的“中性之风”的盛行导致了青少年性别角色模糊化。中国青年报登载的《中性化倾向威胁中小学男生》一文中也指出目前男生中性化现象极为明显,其实不仅如此,中性化的女生也不在少数。书刊、电视、广播、电影等媒体不仅是我们了解社会的媒介,也以特定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态度,对个体性别角色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人格结构并未完善的青少年。但是大众传媒由于商业利益的驱使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偏见、歧视或误导。中小学生认识能力有限,缺乏鉴别能力,极容易受到媒体对其性别意识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第三、青春期的反抗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影响。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激发的独立意识使得他们不愿意顺从,不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而青春期的学生生理心理都未定型,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比较模糊。“中性之风”恰巧迎合了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的青少年,使他们从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方面向异性靠拢。

第四、家庭教育中的新困境父母对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有力的。正确认识性别,必须是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孩子和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交往中、在孩子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1)单亲家庭中子女的性别教育缺失在一个完整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作用是无法互相取代的。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多元,各种因素导致单亲家庭的出现,其中离婚式的单亲家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势必造成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缺少父爱的孩子就容易表现得懦弱、自卑、缺乏毅力、优柔寡断;而缺少母爱的孩子又容易表现得孤僻、冷漠、缺乏安全感、狭隘等。(2)完整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边缘化由于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家庭中的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与自己无关。母亲在家庭中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教养责任,这样人为造成了非单亲家庭的单亲生活状态。由于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淡出,导致了亲情关系向女性群体倾斜。(3)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角色期待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至今,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儿女双全”的传统观念已经无法实现。家庭在结构上的变化可能导致父母产生两种不同角色期待:一种是生了个男孩儿时便想有个女儿该多好,生个女儿时又想有个儿子该多好啊。这种与孩子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期待,很容易把男孩儿培养成女孩儿性格或把女孩儿培养成男孩儿性格;另一种是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家庭的角色期待都是一样的,男孩没有当作男孩来养,女孩没有当作女孩来养,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性别角色差异模糊化。因此,有人说独生子女是“被中性化”了

第一、树立正确的性别教育观念第一,中性化绝非双性化。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一个人的性别倾向可以分为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可能导向抹杀性别差异的发展。而双性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点,是在保留本性别固有特征基础上,糅合异性优秀特征的发展。双性化教育本质上是在保留本性别特征基础上的人格平等教育。第二,两性平等并不意味着消除性别差异。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就是实现男女性别平等,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但追求平等并不意味着消除差异,只有在尊重差异基础之上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那种认为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女人能做的男人也该做的“去性别化”的教育思想只会将教育带向误区。

第二、政策调控,让更多男教师走进学校基础教育中教师性别比例失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美国,中小学教师女性比例远远高于男性。美国的男教师比例只有全国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有关专家认为,要增加男教师的比例,首先要从教师培养的招生环节着手,调整招生计划,对招生方案进行性别干预,增加师范生招生中男性的比例,增加男教师的供给数量,从源头上解决比例失调问题。

第三、学校性别教育内容挖掘及课程的开发学校是实现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性别角色认同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家庭进行的性别教育不够系统、缺乏必要的技巧,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校义不容辞地成为了学生性别教育的主阵地。而编写教材对学生进行正规教育成为了一种很好得方法。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具备性别公正意识,并且能从积极的方面理解性别差异。要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开设性别教育课程,促使学生习得双性化的性别角色行为规范。

九、形象烦恼

1、形象烦恼的定义

行像烦恼,这是一种由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

的心理烦恼;。

2、形象烦恼的起因

第一、由于青少年随着青春期的身体发育,自己感觉身体渐渐地变得陌生了,渐渐地被不太匀称的成人的体形所替代,产生一些身体的自我不满意感,从而引起烦恼和焦虑;

第二、由于对自己形象的过高的自我期望,从而出现自我丑陋或者过分夸大自我缺陷,最终产生烦恼和焦虑。

第三、媒体及影视作品对减肥和骨感美的/狂轰乱炸0、过分渲染在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青少年学生由于本身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对各类事物的判断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容易受外部因素的误导,再加上攀比心理作怪,容易对自己的体像产生认识上的偏差,难以接纳自己体像,从而诱发体像烦恼的产生。

第一、在性别烦恼方面,也是女性青少年较男性青少年明显。这提醒我们在开展体像教育时,针对女性青少年,主要内容应该突出对她们进行形体及性别正确认识、接纳方面的教育。

第二、在进行形体正确认识和接纳方面的教育时,有一个现象应特别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形体烦恼并不是女性青少年的/专利0,317%男性青少年存在形体烦恼,1519%的男性青少年曾经采用过各种减肥措施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如何教育男性青少年正确认识并接纳自己的形体也是体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精神分裂

1、精神分裂的定义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组最多见的疾病,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2、精神分裂的起因

第一、遗传因素:就目前而言,虽然精神病还未能被证实是否属于遗传性疾病,但现有研究表明,遗传因素与精神分裂有着密切的关系。且血缘越亲,潜在罹发率越高。

第二、体质诱因:精神分裂原因还与人的体质、神经类型有很大关联。临床发现精神分裂症多发生于内向型、弱而不均衡型或弱型+艺术型,或瘦长型,这就是所谓的分裂性气质。

第三、性激素原因: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与性激素也有极大关系。精神分裂症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发生于青春期性成熟期,并且情绪在月经期波动最为明显。

3、解决方案

第一、有宗教信仰,信仰是一种能量,能起到思想稳定作用。特别是有恐怖思想出现是借助佛的法号等在对抗恐怖思想中能起到强大的精神支持而使内心保持冷静不慌乱。平时多学习些佛教经典,通过学习领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加智慧,能有效减少各种恐怖极端思想在头脑中的产生。

第二、患者平时因多做些善事多发些善心,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在通过发善心做善事的过程中,内心会不断的放下种种贪念,恶念,同时在碰到一些突发问题的时候不会因为一些贪念而产生浮躁或对身边人的不满而产生的困惑,而诱发为精神病,从而达到自己内心保存持久的平静。这是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治愈其病症最根本也最有效的方法。

第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治疗精神分裂症起到很大的作用。有精神分裂症的家庭尽量避免给患者种种压力,正确的引导患者针对性的学习1,2两点中的内容,通过其自身的领悟自我康复。

十一、叛逆

1、叛逆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指青少年独立意识强,不爱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

2、叛逆的起因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以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第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方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时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第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

第四、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第五、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文,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

3、解决方案

第一、父母应与孩子多沟通。父母主动与孩子沟通可以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从而更好地与孩子相处、交流;(2)家长要以身作则,要言传身教,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父母影响,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意见;(3)家长要对孩子进行艺术地批评,可以对孩子的优点或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错误之处,这样孩子能乐意地接受;

第二、家长要尊重和信任孩子。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尊重和信任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平视他们的叛逆行为,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

第三、对于教师也要做到以下几点:(1)学生与老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更不要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意愿行事。

第四、对于社会,社会应该进行整顿,不要让不良风气腐糜整个社会,使青少年学生得到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十二、虚荣

1、虚荣的定义以及表现

虚荣心理是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和尊重。由于虚荣心作祟,通常会引发攀比心理强,花费无计划,经济困惑加大。

2、解决方案

第一、追求真善美。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

第二、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横向的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会促使虚荣心越发的强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第三、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就可以是虚荣心没有机会抬

头。。。

十三、自控能力差,易冲动

1、冲动的定义以及表现

心理学家认为冲动涵盖了包括缺乏考虑,草率地进行一些不恰当或冒险的、多与环境不相称的、经常导致令人不快结果的一系列行为。

2、冲动的原因

第一、冲动大多是由主观性格引起的,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低下,当遇到一点强度刺激时就会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

第二、和家庭教育也有关系,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次做错了事都在家长的庇护下没有受到惩罚,在他的潜意识里就是冲动不会受到惩罚,他就不形成冲动的习惯,即易冲动。

3、解决方案

第一、本人要提高自控能力

第二、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在行动之前一定要考虑事情的可行度有多高

第三、把自己的心态放宽了,凡事不要太计较。

结语:面对青少年成长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将其与身体健康问题一样看重甚至更加重视。要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不要去责怪,而是正确得治疗,正确得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针对每一个不同的青少年找出其心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对症下药,这才是我们每一位心理工作者要去做的。

参考文献:

[1]科学大观园英文刊名:GRAND GARDEN OF SCIENCE年,卷(期):2010(1)

[2]高亚兵等.青少年学生体像烦恼问卷的编制与信度与效度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杂志(待发).

[3] 姚永平,方延洪,王宇江.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及引导.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7):169-171.

[4]李笑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5]王卫东青少年成长所面临的十大问题(163邮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