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丽江女游客被殴打毁容事件网络舆情案例分析版

云南丽江女游客被殴打毁容事件网络舆情案例分析版

云南丽江女游客被殴打毁容事件网络舆情案例分析版
云南丽江女游客被殴打毁容事件网络舆情案例分析版

8 月17 日上午,丽江市古城区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和荣松犯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被告人杜澄、曹二车龙补、吴原华、赵智、和凌波犯寻衅滋事罪一案公开宣判,至此舆情告一段落。

三、传播特点

从事件的全网走势变化来看,1 月24 日晚,网友@ 琳哒是我发布微博后引起的网络舆论声势并不大,直至1 月25 日,被网友关注转发、媒体转载报道后网络舆论走势才开始增速走高,并于政府官方部门通过微博发声后达到监测时间内舆论值高峰。此后,由于官方回应失误引发的次生舆情,导致整个舆情事件周期反复,形成舆情“长尾效应”,严重影响丽江城市旅游口碑。

根据数据统计,仅2017 年1 月24 日20 时至1 月26 日9 时期间,全网关于“女子丽江遭暴打致毁容”的消息共84.7 万条,微博成为了该事件的主要舆论平台,相关数据达83.8 万条,占全部数据的98.9% 。新浪微博相关话题# 丽江恶性毁容抢劫# 阅读量超3.1 亿。

三、应对存在的问题

1. 通报针对性不足,造成舆情持续高热互联网时代,唯有更透明公开,才能打消受害者和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怀疑。丽江女游客被打事件中,当地警方前期虽然积极响应、数次回应舆论,但是警方通报依旧“自说自话”,故意回避、模糊当事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例如是否存在抢劫、打人者是不是寻衅滋事罪、打人者是否被全

部控制等,导致舆情持续被质疑和追问,并保持高热。在全民都是监督员的网络时代,政府部门如何开展网络回应工作值得我们深思。

2. 警方官微失言,诱发次生舆情

丽江负面舆情爆发后,公安、旅游、工商、宣传等政府部门如何应对舆情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网络形象。而这些部门短期内应对一再失误促使负面舆情不断升温,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受损。2 月10 日丽江警方官微转发指责被打毁容女游客放荡的网文,导致舆情反复发酵,形成“长尾效应”。官方错误的措辞表述,使得丽江警方在舆情泥淖中越陷越深,本来已经逐渐平息的舆情,再度被推至风口浪尖。

3. 线下处置失败,网上舆论不断发酵网络舆情是现实问题在互联网上的反应,应对工作的成效最终取决于先下实体工作,因此网上舆情越来越呈现出“线下决定线上”、“实情决定舆情”的特点。丽江女游客被打事件中,尽管官方能够第一时间及时发布信息,但网络质疑的声音却一浪高于一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线下工作没有做好。丽江警方在没有取得受害女游客的谅解下,抢先通过网络对事件进行回应,导致该名女游客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接连通过微博对官方的声音进行质疑,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官方通报的权威性,无法有效取得舆论信任。

四、应对启示

1. 重视舆论焦点,做到针对回应互联网最大程度地回归了网民

的话语权,网民的舆论监督力量愈加不可小觑,当负面舆情爆发时,相关部门首先应及时回应,开展危机公关,与当事人平等对话,满足公众和媒体信息需求。在云南丽江女游客被打事件中,面对网络上的质疑声,政府部门的回应必须做到有的放矢,牢牢掌握舆论关注的焦点,少说官话套话,以柔性姿态化

解官民对立情绪,做到有针对性的回应,打消舆论对司法公正的怀疑。

2. 借助权威媒体发声,助推舆情降温权威是重大突发事件发布的主要通道。在微博、微信等架构的传播新秩序下,网络舆情呈现传播快、碎片化等特性,大量信息以几何增长的形式向受众传播,严重削弱了官方的声音。许多政府在重视新媒体运行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忽略权威媒体的重要性,导致官方发声不畅,削弱了官方回应的效果。可以说,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权威与否、真诚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件本身的走向。

3. 强化部门新媒体平台运营。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丽江警方在本次事件中响应及时、处置迅速,有效压缩了舆论炒作的空间,但丽江警方官微乱发言导致矛盾激化,其中暴露出的新媒体运营问题值得深刻反思。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政务发布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其履职能力,对于进一步完善政务新媒体平台运营,构建专业的政府发布矩阵显得十分必要。

4. 线上线下处置双轨运行当前政府部门对于网络舆情处置存在

一个误区,以为只要在网络上积极回应网民关注,就能缓解舆论压力,堵住众人悠悠之口。事实上,网络舆情的最终突破口在于线下工作,线下工作没做好,线上急于表态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引发舆论质疑。总体来说“线上处置是治标,线下处置是治本”,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网络舆情处置工作中,

“线上线下” 双管齐下,实现舆情标本又兼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