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的研究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的研究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的研究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的研究

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问题的研究

姓名:钱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指导教师:胡晓鸣

20040601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社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在我国社区规划虽然也提上了日程,但是并没有实践过,而且规划界对其也研究不多,尤其是对其中的重点——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更少。而目前,城市居住区规划所依据的“设计规范”等相关法规,已经严重滞后于城市居住空间发展的需求。由此,笔者选择以2000年杭州市范围内的社区公建配套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力求:①调查研究现状社区公建配套存在的问题;②分析公建配套滞后的动因:⑧探讨社区公建配套的发展趋势;

④提出优化居住区公建配套项目的建议;⑤以杭州市社区现状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杭州市公建配套设施规模指标的设想。

本文首先从社区的现状用地功能着手,通过城市社区功能类型的划分方法,将杭州市的现状社区按其主要功能分成居住型社区、综合型社区、工业型社区、商业型社区、政治型社区、文化型社区、科研型社区、军事型社区、绿地型社区等,将居住社区界定出来。按照完整清晰的边界、适当的规模以及相当的代表性从这些居住社区中选出四个典型社区,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和问卷调查。然后总体上从公共服务设旌用地构成和用地比重两个方面对现状居住社区进行比较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对典型社区问卷调查的分析,综合分析出社区公建配套设施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居住社区公建配套项目的建议、社区公建配套设施的实旌和管理建议以及杭州市公建配套设施规模指标的设想。旨在为目前社区规划仍存在一定盲目性的社区建设,提供城市规划层面上的理论指导和参考,并以此对城市规划领域提出一个需要关注的新问题,新现象。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功能居住社区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

豢缝俸者、.{蛳同濯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5

[Abstract]Thecommunityisthebasicofthecitysocietyorganizationandthe

residentlive.Althoughinourcountrycommunityplanningisuptodate.ithadno

practice,andscholarsstudynotmuch.particularlytheresearchofthepublic

servicefacilities,Butcurrently,thefacilitiesaccordingtotherelatedfaws.isalreadyseriousunsuitedtheneedofcityspacedevelopment.Fromhere,wHterchoicestheaotualitycommunityjnHangzhouin2000asthemainresearchobjecttostudy.

joiningthecityplanningprofessiontheoriestoproceedtoinducethesummary,

tryingfor:①investigatesthefacilitiesproblemsintheactualitycommunity;②

analysisthereasonofthefacilitiesproblems:③studiesthedevelopmenttrendofthepublicservicefacilities;④putsfonNardthesuggestiontooptimizethepublicservicefacilities;⑤putsforwardthetentativeplanofthepublicservicefacilitiesinHangzhouregardingthepresentconditionoftheHangzhoucommunities.

First.basingthepresentconditionoftheactualitycommunityandthecity

communityfunotiontypeofdemarcationmethod。theactualitycommunityin

Hangzhoupressesjtsmain缸notiontobedividedintotheIivedcommunity.the

synthesiscommunity.theindustrycommunity.thebusinesscommunity。thepoliticalcommunity,theculturecommunity.thesciontificresearchcommunity.themilitarycommunity.theGreenlandcommunityetoAccordingtotheoompleteclearboundary.appropriatescaleandveryoftherepresentativethewriterelectsfoMrtypical

modelscommunityfromtheseJivedcommunities.proceedstheon-the-spot

investJ删donandquestionnaire.Thenaccordingtotheconstitutesandthe

proportionsofthegroundintheseIivedcommunities.analysesthetentativeplanofthepublicservicefacil嘣es,ontheotherhand.theanalysisthatpasstoinvesti鲷tetothetypicaImodeIcommunityquestionnaire.synl如esizetoanalyzethe

developmentforthecommunityfacilitiestrend.andputsforwardthesuggestiontooptimizethepublicservice佑cilities.thetentativeplanofthepublicservice

佑c¨itiesinHangzhouregardingthepresentconditionoftheHangzhoucommunitias.

【Keyword】citycommunitycommunityfunctionthelivedcommunity

thepublicservicefacilitiesHangzhou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缘起

1.1.1从居住区到社区

社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根本。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的情况不断出现:

——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形成“小政府,大社会”格局。政府的许多职能,如服务职能等,将通过推动社区建设去承担;

——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如退休职工的管理、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功能,都将分离到社会,由社区这个载体来承接: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随着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体制的改革,城市居民同所居住社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逐步地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

因此,社区作为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城市基层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现,从根本上说,这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这一总体背景密切相关。中国城市社会结构体制的这一转变被社会学家称为“社区整合”,通过社区整合,将使社会形成这样一种格局:“使企业和行政事业成为真正的社会劳动单位,而让生活社区承担更多的社会整合功能,特别是认同性整合功能”。

反映到表象上就是原来的“单位大院”和封闭的综合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施及居民的原有活动模式趋于衰解,其正在向适应新需要的居住空间环境设施、管理服务体制及居民归属感的社区转变。

1.1.2从居住区规划到杜区规划

首先,社区规划也提上了日程。据统计,目前已有T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全国性的地域社区发展计划。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已经成为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尤其是近年来,“可持续社区”的概念被广泛使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则较早地在理论与实践领域进行了探索,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然而,由于其本身内涵的丰富性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国家、地区关注的重点不同,关于社区营造原则及评价标准的界定各不相同。

其次,90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住宅建设在加快城市现代化和提高市民居住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原来毗邻的居民各自搬到大城市里千篇一律的住宅中,原有的街坊邻里关系消失了,老住宅区的公建配套设施住市场经济冲击下显得滞后。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住房私有化、生活现代化进科的加快.许多问题要依赖社会和社区组织解决。这对丁丰富更新规划技术手段.营造未来人都市居住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向2lIt{纪的人都市住宅区建没,应改革以往单一的“住宅建造加上公建改施配套”观念,建芷综合聘任社R的现念。为此,一些争家提出要加强“社区建设”的问题,推出了,“衬:R”、“朴R文化”平¨“朴l≤服务”等…系列相关概念,l骂际卜止在开展的“可持续社I看”研究危疑也埘找旧传统的住宅区觇划,。‘Er深刻的彬Ilm目前,政府发眨计划,p{约十}R觇划I:鼙山l屯政部rj发{n计会‘学.毒义l_"ii:J≠}f霄研,E由¨会学家承担.rr,lH}i:ll:(觇划也址近儿¨F乖…现n0,徭本r还停留^:{{5[念。lq-I.1j缸然Im,我国城市规划J.-÷.1l,Jdr礼l≮艟划n0{iJ|=究_I。典故柑对什会J!;o|f毫了儿rq:。illJ:々、【|¨J)|聪,11ljf找国对丁{kI曩fiJ|=究还越t蟠埘l:挺】:朴会’学领域,什『i规划实质址剃叶r会规划,而¨l三虹删匹在社区的建制管理卜。虽则它乜牺礼I≤物质彤卷觇划,“1绿地、侄垦且场所的布胃."I《企审业单位、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点、建筑风格、小-铺改计等等,f『¨I这强能胥n'觇划的照耍物质坫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5

础,社区规划的真正重点在于立足具体社区发展现状,广泛听取居民建议,明确近期社区发展的紧迫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制定整体协调的发展规划。社区规划最终要落实于各个具体项目,比如住房的修缮、文娱场所的设置、职业培训和教育活动的开展等等,某种角度可以说是市政公共服务的转移延伸和社区化。

但是这并不是说城市规划对社区规划没用,相反,城市规划在方方面面上影响着社区的形成和发展。因为社区毕竟不是精神家园,它是实际存在于土地上的,社区的物质基础也极大地影响着社区的形成和发展。社区的某些功能直接反映在土地上的建筑使用性质上,间接反映在土地的用地性质上,而城市规划的本质是空间规划,即通过有效的空间布局,对城市土地使用类型及其变化的控制,引导和调控特定城市或地域的未来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我国在相当程度上强调了经济效益,体现在规划制定过程中就是显现出对工商业布局的极大重视,而忽略了代表社会效益的社区建设,而这些重要公共设施的布局对社区发展影响甚大,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另一方面,居住区规划的公建配套无疑对社区生活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1.1.3社区公建配套指标体系的欠缺

对居住社区而言,目前城市居住区规划所依据的“设计规范”等相关法规,已经严重滞后于城市居住空间发展的需求。它们不仅仅以技术经济指标的形式对物质空间环境及其服务设施配置进行了过于标准化的限定,忽略物质指标与社会、居民生活间的实际关系及市场规律的作用,而且已不能适应近年来社区老龄化、社区服务迅速发展以及住宅建设的市场化运作等多方面需求,这样的居住区规划必然造成居住杜区的畸形发展。

首先,现在的社区公建设施配置必须讲求社会经济效益。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投资建房,公建配套设施也是国家投资的,实行福利分房,居民当然希望公建配置越多越好。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居住区开发建设的投资主体已由政府转向开发商,居住区的住户也由过去的受益人转为商品的消费者,主体与客体不论在角色上还是其消费理念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方面,开发商只有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居住区,才能形成有效供给,以获取利润;另一方面,居民在住宅市场上购买自己的住房、使用居住区内的任何设施时都必须支付代价,显然,市场经济使得公建配置必须按照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考虑社会经济效益。

其次,居住区建设规模在扩大。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住房是配给制,投资渠道单一,居民住房缺口较大,公建配置不完善的矛盾相应较小;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住宅市场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住宅建设基本缓解了住房紧张的局面,而现在开发的居住区愈来愈趋向大面积成片开发,这就对公建配置的项耳和规模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居住区公建设施配置如何才能物尽其用。当前在居住区公建配置时常常出现一些困惑,即有些配置显得不够,而有些配置义出现空置现象。配多了、配早了存在浪费,不同步建设配晚了,义影响住户的生活和房屋的销售,在已配置的项目义中存在一个合理使用公建配置的问题。

由此可址,目前居住R公建配套设施标准已经不太适成实际的需要。l耵场经济的发展使得配套设施的建殴必颁以市场为导向,而承担引导、虢督功能的公建配盟标准还墙本k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模式r.这就造f戎培征礼K公共设旋的配置逐渐脱离建i殳标准的控制范|=i|{,使得国家对居住圳i公建配置宏观凋控作;H碱弱,¨]的堵佳I《公建配套i殳娩柏:准滞f,i,而祈|.I;J适合市场经济L'i:J公缝配簧醴施标准义没仃l{5|]时in膏,

本深题Ⅲ究j’舟11l的ii婴就是讣对}:述情况.对lf时}。,÷佳川≮公建能’茂状况进?『:|:分{=J亍,汗在此基础上,进仃优化fIJ『究.提…倒J∞的建泌。

1.2研究对象的界定

当人们自主地组织城市时,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就应当能动地去研究城市。中国的社区麸吉代熬里坊裁,到键巷、里器,壹到瑰在屠氆小廷、屠往区,是照着城枣交通的对空观、运载技术水平慢慢发麟起来的。而发展到今天这种情况,也不是一两句话可盼概括的。

但是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土地功能划分和通道设施组织的“切块”就成为影响社区捉懿黪重要条箨。这榉,柱区静公建配套设藏裁鬟得援重装了。蔼鞲篱我国豹城市蔑熬}侧重物质空间规划,讲求较宏观尺度的经济、社会效蕊,其规划尺度一般是对于蹩个城市而言,因此考虑的大多数是大尺度的城市土她功能划分,而且公建配套设施也是考虑均布性,没有深入鄹社区这个层次。装在要避行社区蕊巅,城市规划就簧扶多层次考虑幸±送的公蘸耗套,不光鬃考虑到类似影剧院、体育场等重要公共设施,也要考虑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如中小学、舞盘设施等,再役”F考瘗~个层次述寿社医餐瑾耀房、垃圾站等。歇鞋送墨次看城毒静土她功能使用,社区屡次的土地剐用无疑葵比城市层次复杂,但是其望能真实反映城市问题。

因此,笔者研究的xt象就界定在城市社区层谳上的公建配套。其中城市选择的是杭州市区,较区选撂海城市嚣往衽嚣,公建配套主要研究瑷状衽送公建配套露建橡成及毙蘩。

{.3磁究的现实意义

城市是时代和社会的真实蜮像,衽会革命也带来城市革命,城市的功能、性质、空闻和物质形态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楚劈遵璎,经过?这20多华熬改蕈努薮,麸各个方瓣着,我嚣的公共设箍配套擞濒瀑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其中,主要是城市公筵设施的配套标准及其各项指标严熏滞后。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标准及冀各项指标是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与管理的依据,我国目蘼指导公共设施囊翻翡明确援范主要楚《城紊耨住区蔑巅设计撬藏》稼B弱18卜-§3)。其孛配套方式等标准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配原则——即以千人指标为指辱,无地隧性差异。而随着我国城枣经济不断发震,城露流动人口不辑增加,诲多公筵设施殴进入市场运终,缝笺原则憋不能全面赞{瞬,需要寻我邂当的方式来弥补统配原赠的不足。

这里,笔者关注盼焦点集中在新世纪的城市膳住社区上。较之过去与现在,它会谢什么样懿发震,其蠢铮么撵豹特搓+奄之耪逶瘫靛公建配套体黎怎么捶?鑫魏,本整理论藏蠲手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精神,嚣者选择以2000年杭州市范围内的社区公建配套为主臻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结会城市规划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其现实意义在于:①调豢磷究瑷状衽区公建配套存在豹闻麟;@努轿公建配襄滞后静耪嗣;③探讨枉区公建配套的发展趋势;④提出优化居住区公建配套项目的建议;@以杭州市杜区现状为基础提出相应鲍辘姆市公建配套设藏援摸擐标躲设想。

1.4讲究的榄角、内容与方法

I.4。{臻获——本文疆突褪角懿确悫

按事物的本米面目击认识俗,按事物的麻有面目左创造它!

——帕特里兜?格迪蛳瓿褒状出发楚本文的基本融发点。缝鹾1"I运{℃戳采。程代表曦璀文纯。鞠这种“琏健“文明对人性的压抑.Lj{=』【曲。“艟然没仃规划的卡H『词佳IX戏静一b老的IF1ililifj墩新i2汁的i1了却及域袋寝往宅l:氍毒{:{毙.嶷埂嬲箍恕温蠖蠢尊趣。”——《l:捌螽巍辩仝|5》巾“鹱lF致汁的处败”。同样,l{}ji『n对tⅢ许寥的城带轻城p(蟠比规划衍的城li戳仃7I-{=/L.闲缸观j状的4;砖是经过时问的号验.挫符种力牲佧川的产物,Iq此,珑刷f究型仃意义,

嚣羚,经键疑鞣葭挺{蕊蠢,稻餐求对舔强稿吲l适拜E妖避{j潮鑫彝}弹输,鼓确定溪;|}存燕的闯题和矛霜.分{=|千媾JI!;成动Iq,以砷定JffjI}嘲1勺规划策略嗣I措施。对mt往Ⅲ《公避献套陡施规划也是如此,笔赣认为此成媛以现状站随的公建配套改施的研究为起点。

1.4.2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零文硬究的瘫容为抗姆蠢瑷状城市凝区约公建设薤用她。

本文研究方法立足于以实践调研为先导,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对现象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提出问题的解决途径,以期对实践做出合理的指导。

靛忿,文章其髂粟壤渡下磷究方法:

I.实地调研和现场问卷调查

调研范围:在对2000年杭州市区(主要是上城区、下城区、拱攫Ⅸ、江于区、西湖区)范围肉社区分析后,重点调查了德加社鹜、老房地社区、大关西苑第~社区、耀华社隧等四个典趔社区(见圈1—1),典型社区的选取标准第二章有详细交待。

图1—1典烈牡区分布豳

豳例

挂区

2.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

本文透过慰轻医规粼、鞋嚣Ⅸ划、毒士送动能譬糖美研究娥暴兹牧集,尤冀蹩抗州枣社区的一些第一手资料,如经济、人口等,以及一些相笑资料的收集,扪纳梳理谍题研究的相关背景,并在此麓础上,馓更为扎实具体的现状分析与理论研讨。

3。数撵鞫表翔雏

数据与圈嶷的I门纳缝住对研究对象数据统计资料及现场调研资料归纳帮理的基础。b,针对研究对象变纯拷况的数据iI.1类,I{』以缝汁绘利出研究对蒙活动,变他攫律的幽袁,以之赶蕊琏播述、眈较所国竣客硗现鬻问题的变亿规律。

4.比较分析

镑对鑫分辑对鏊瘿斑於j£{拳|;)《斑警择与典’链雌,分辑比较萁捎埂之闼曲个性5l掰眨皱趣共性.能够从多磋茂_‘向舶度r懈’肘勿n≈现豫和”f髓存纯11≈穆州,从而t延乃全㈣地描豕分忻对象的变化规律.使之Jl柯}’泛晌适¨j性。蚓m隧时过美’0术来n:J:I己鼹做…舟jl硼q摊蜉.

1,4。3本文姻研究梃架

翡江文学硕士学位论文2c目重05本文的研究框架与研究程序如图1—2所示

图1—2论文研究框架

1.5誉内外校医公軎婺服务设施配套的理论与实践发蔗

1.5.1国外城市殿住空间理论与实践发展简裘

疆嚣援刘避近j叫‘年粥袋懿,盎国内强l蠢纂拳|二惩箨辩受援念蠼瑶发。弛l≤趣秘琏蛰涟1lI=界性的社赋笈展运动而产’E的,.1唆孵,联爵旧职傲似哗J'll}外范闭内:W汁Kz乏聪远动.旨铉通过挖:|jl|基层≠t:lkl资源,能进社会的全黼进步澌JJ狭义的经济进步,£i】;j媸删社会绽燧。最裙静{}{:区菠震茫’麓糖肆疆●.、踅币笼驳瓣静隧瓣务《}f器|鼗韵计疆。}^il。t往往楚辘书逢事。后米的实践证明,迤II:仃设『Iq朴I≮锭键必须仃’个、l:意K远、综台}JJ-酬|1l勺舰划米指导。以美濯为铡,始1-.1974年瓣CDl援;鼓K绶旋拨款计划磊米增加r+顼重要灼鼙|棚答{,|:,捌簿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5

个社区必须要在制订一个统一的规划(ConsolidatedPlan)和具体的执行计划(ActionPlan)并获通过之后,方能得到联邦的拨款。理论界和实际操作层面关于制定综合社区规划的呼声日益高涨,继城市规划之后,社区规划又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社区并不是简单的居住设计,其牵涉的面很广,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就是居住理论的研究。对于自工业社会以来国外城市居住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过大量研究(见表1—1)。

表1—1国外城市居住理论与实践发展简表

历史阶段思想渊源与价值基本特征或代表性成果

观念主要理论或基本原则方法、实践或代表作品

空空想以空想社会①公有制为基础的人、阶层平等及“独新协和村(villageofnew想社会人主义思想立社区”思想harmony)共营村庄

主主义为②人与物在地域上的平均一“分散主

义的探中义”城镇模式

时索心

期霍华的社会改良①城一乡一体化结构。田园城市”设计(garden(德的人思想(舍弃②“社会城市”(socialcity)原则city)霍华德的探索

19探索太“社会主

世主义者4和

纪义“个人主

)复义者”的两

苏个极端.发

挥两者优

势)

技术主义时①技术理性及“技①用现代工业技术手段将人与物聚集“明日城市”方案

期术乌托邦主义”的集中主义模式(cityoftomorrow)

(20世纪②“新精英主义”②“现代主义城市”理论

初)(王受之,1999)

有机主义时①生态学思想①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人的工①将人口与=I=作单位分散到期②有机主义观念作、交往与自然相融合,城乡并蒿的居城市蒯围地域

(20世纪20住环境)②邻里单,C模式

--30年代)②赖特的“广肃城市”思想③“雷德鹏”模式

③佩里的“邻避单位”理论

社会生态主城市祉会生态学三J(城市窄问结构模型:①系统的闪了生态分析法

义时期({荨生态学原理I卅心阿模型罾城市}地利Ji}j州划‘j城市(20世纪30运f_l】刮城市宁闻崮彤模型JJJ能l蔓M划

--40年代】,立¨会群件的产多核心模型1壹I城市礼【哇’i管理分随姚划生,涪人、J二£滤等

过程j

浙蹉大学顼士学位论文

社会王程时①寻求“人~社会①“lO次小组”的场所结构理论Qy邻里保护”(neighborhood期一拜撬”秘谐瓣A⑦籀?雅各枣弱“城书活杰”与“多嚣conservation)运动

(20世纪50本主义思想化”分析——《美甬大城市的生与死》圆“社区礴筑”(commnnty--70年代)②人文主义的耳④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理论——architecture)运动麓行为学瑗论《产井空瓣瓣场所行为》@径区要耩每4揉毽联’援翊

④纽曼的“可防卫空间“理论——《可④公众参与、居民自坳等

醛卫空间》

⑥凯文?栋奇的“城市意象”与“证知

地图”——‘城市意藏》

⑥道萨建受耩熬。夫焚浆屠学”簿

多元化探索①人文精神与科1)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黠期学精神相融台①国际社会的反应

(20畿纪70国可持续撮震恙国雷家、政府静调控

年代以来)艨理论④公众参与的全面深入

@生态主义哲学、黪媲捌设计、建筑搏(媲楚蜉)地位与捧用柏变让

政治、文他及生态2)理论与实践的多既化发展

现代化思想等①文化与社会生态学的探索:拉蜚}特的《城市形态的人文方耐'、‘建

成环境豹意史》、釜.枣《铰酋“爱态社匿”瑟怒等

圆。社区建筑”运动的新发展:“社区规划”、“邻里合作”、“社隧发展”、

“居民(截赋)自助”、“住户参与■“社赋台作”、“杖莲技术坍勃”等

@生态原理和可持续黢震麓念懿影响:麦巍咯格嚣“设计结合蠡然气

“绿色运动”(greenmovement)、“可持续牡区”规划理论、“新城市主

义”熬探索簿

④社区经济并发活动(CED)等

1.5.2鞭城泰主义瓣藤索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基于对郊区蔓延而引发的一系列城市社会、经济、环境揖题熬反思,夔国逐濑兴起了一个耨的城带设计运动——新传统主义规划(neotraditionalplanning),衙来更名为更广为人知的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in)。

新城市主义的设计作品始终贯穿着选样一种熬本精神:社区设计必须将公共领域的重要

蛙蘩予鑫太剩蘸之上。这已裁为毫l逮一令凝聚耄圭熬静最基本藤鹚,磐成为耪嚣箨除屡徽出嚣项决策的依据。在邻里与社嚣的组织、藏构方式上,新城市主义在安践中形成了两种其有代表性触设计、评发模式:一种鼹PeterCalthorpe提出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称作渤(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另一种是由AndresDuany鞠EtizabethPlater

Zyberk夫妇(台称DPZ)所倡肆的“传统的邻里开发”,即TND(traditionalneighborhooddevelopment)。

1.6相关撅念的界窳

{.s。{授嚣

“社瞬”溉念最肾源r{tJ‘湃.本崽准其宵‘01』:j:【lI的篾系。它毡“f黪嘲砖会‘学寡赞Ⅱ堕南?腾屁斯提{n的,最和j{10涵义坫指^_§烧的n然感性’毁携毪础i:紧常联系起来的}l:会订视体。现存傲认为,≠t|《麓髀往侥‘定建竣空嘲,建蠢矮弼荚系、稚会l理自瑷缀筹体系的人口为主体的人类1;i一共旧体,它是n二城Il『靛胜过科-I一逐漳i形成的。闪此,扮J《已不地抽象麴社会学名鹾,嚣缝臻蠢明礁撼域器嫩,以琏建为tp心麴生活、经济§}公,≮灞秘的冀:壤龌{奉。

浙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主麟有地域、人口、文化制膦、生活方式和地缘感等孤个要素。

社区翡其体形态避多释多样熬,擐箍茬嚣结构和褥点襁社莲划分免袭村鞋医蠹城市鞋区,我国普遍倾f龟这种分类方法。目前社区的地域界限如何界定在学术界尚采确定,为了研究的方便,本史研究的牧区地域嚣限以鼹败部门的划分为准,即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怂指经蘧校区俸裁竣萋嚣痒了援蒺谲熬翦揖廷黍曼会黎蕊。≤8民政帮蓑予垒嚣接进弦枣社嚣建设瓣意见”,2000年11月)。

{.6.2挂邃与居住壤

瓣巅赛中对詹往送酌定义滏:是一个城泰孛往房集孛,并设喜一定数量及稽应蔑镬鼹公共服势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槎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僦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簸务的社医,褥置,屡往廷在辍帮援划宁是一个鸯特定蔑模浆概念——3—5)了太口,50—100公顷用地面积。

通过和社隧概念的对比,我们可以赭出社区釉居住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熬2个不同概念,辍是在城嚣壤戴中t茬区,龙其是爨往挂毯多鼗辩娱与壤毒屠继等壤卷联系在~起,是城市鬃一特窟龌域内腮住的人群及其所处空间的总和,因此,笔者定中的社麟特指城市规划中静蠛枣屠往牧区。

1.6.3公共暇务浚辘

城市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嶷产、生瓣等活动中不.-j-缺少的重要物质保障,主要是融甫政授资建设宠裁、舞骧索获壤枣器爱蕹供全嚣疆务魈公整瑗髓移琵蠢设蓬。

城市公热设施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市政公用谶旆和社麟公共腋务设旌两犬类,其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耋要钟对烬住区、居住小隧、居住缀鼹三级分别规定丁教育、麟,宁卫生、文佬捧骞、商盈骧务、金融潞奄、社区蘼务、蠢竣公瓣、蠡政簿蓬及萁稳等A粪公共骧势竣藏,其中腮住区级及其以上缎别的八豢设施的用地也熬划归于“公共设施用地”大类的。城市公共设掩趣热副、莰藏熬熬反驶了授市魏鹱秘精耩叟活塞平,褥它缒分维与鳃织题直接影噍舞城市鹩布局结构及市麓的生活藤餐。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杭州市社区概况及典型社区的选取

总的看来,杭州的社区建设工作起步较早、基础较好。1992年第一次“全国社区建设研讨会”在杭州召开,1994年全国第一个“社区建设研究会”在杭州建立,1996年全国第一部社区建设的理论专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一书在杭州问世,1999年第一次“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工作会议”也在杭州举行。初步实践了社区建设管理新体制。1992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城区政府职责与权限的若干意见》:1997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工作的意见》;1999年,颁布了《杭州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

自2000年初起,杭州市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社区体制调整工作,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界线清楚、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全和基本覆盖到位的原则,在市区范围内全部建立社区,截止2002年底,杭州市区的八城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41个街道、54个镇、3个乡所辖的居委会重新划分建立社区437个,其中对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五城区内所有的“城中村”实行了“撤村建居”改革,共撤销63个行政村,为进一步推进杭州市的社区改革和建设莫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杭州市还被授予“全国杜区建设示范城市”荣誉称号,同时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等五城区还被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荣誉称号,杭州市的社区建设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这种社区建设很大程度上是民政部门的工作,而城市规划者和市民(或称之为社民)并没有参与其中。

2.1杭州市区社区概况

2.1.1杭州市主要行政区区划

根据杭州市行政分区图,杭州市辖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8个区,其中余杭区和萧山区为2001年撤销县级市设区并入杭州市。具体情况见表2--1。

表2—1杭州市区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士地面积(平方公里)人口数(万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上城区18.1031_8617700

下城区30.9431.5010161

江干区210.2231.Ol1476

拱墅区87.7327.913172

砖湖区262.5647.061789

滨江区73.309.841348

2.1.2杭州lH补I膏划分依据

目前,红}¨fii划I:[;_lliif有!种做法:‘是定f声住膳住Ii,Llm仃牌委会(镑辖人¨冉:1000--2000人,:j(1(卜-7n(Jp)昕辖I互域作为社『i。仉造这佯划分使得川≮舰祧畦小.资滁分割.备类,j二活璎豢“能化仃IjH的狭小卒问内配置,造成资源的浪赞。i楚jt何庄新道,以街道办事处(管辖人i1往:{fJ【)r)(j-一50000人,10()()()一15000卜)所辖Ii域作为卒卜f{。似规模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过大,不便管理,并容易把社区简单地理解为街道,社区自治组织容易成为政府的附属物,不利于推进社区民主管理。第三为避免社区规模过小易造成资源浪费、规模过大不便管理的现象,使社区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社区定位在小于街道,大于原来居民区的层面上。但并不是打破现有的居委会建制,推倒重来,更不是在街道与居委会增加一个行政层次,而是以现有的居委会为基础,通过合署或合并的办法,重新划分整合社区。

目前杭州就是按第三种方法做的。把社区定位在城市基层自然形成的地域,即社区自治的辖区,便于管理、便于自治、便于资源共享。

杭州市的社区划分,主要以现有居委会为基础,通过合署或合并的办法,重新划分整合社区,划分和整合社区的依据为:

①要素定性标准。以现有居委会为基础,以现存自然小区为基本单位,按照地域、人群、组织机构和认同感等社区要素,充分考虑社区服务、文化、卫生、教育等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划分。

②功能性标准。每个社区必须要有一个市民集聚中心或服务中心为依托,以此为中心向杜区辐射。

③管辖定量标准。一般管辖2000户左右居民,具备一定规模。

④以类别区分标准。一是以主要街巷为界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自然形成的住宅小区为基础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单位家属宿舍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

把社区自然形成的客观性与有利于加强社区建设的主观要求紧密结合,以现有居民区为基础,以地缘关系、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界限清楚、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科学合理调整居民区,调整合并后的居民区名称改为社区,居民委员会改称社区居民委员会。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一般管辖1500~2000户左右,规模较大的居民区可单独建立社区,特大型住宅区可设立若干个社区。市区建成区范围内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置要覆盖到位。消除空白点:“撤村建居”的居民区可就近并入社区,规模较大且地域集中独立的,也可单独设立社区:在建住宅区户数不足的可先并入就近社区,条件成熟再组建。1

2.1.3杭州市五城区社区区划概况

目前杭州市区主城区的五个城区依照上述划分依据,已完成了对原有居委会的调整、撤并工作,现有31个街道,15个镇,2个乡,345个社区,其中撤村建社区数为63个。上城区9个街道,67个社区;下城区6个街道,1个镇,70个社区,撤村建社区数5个;江干区4个街道,5个镇,54个社区,撤村建社区数15个;拱墅区6街道,4个镇,64个社区,撤村建社区数18个;两湖区6街道,5个镇,2个乡,90个社区,撤村建社区数25个。杭州市区五城区内备区、街道、社区概况见表2—2。

表2—2杭州市市区五城区社区区划概况2

\神医

单位\\\内容街道镇乡其中撤村辑【屯K{j政村\个数建社I《数

上城区967

卜.城R6l704

}上千R15l15f19

。资抖术源:“杭州I盯F城lt筵1‘逃-步深化川‘.建址I。作的患屺”、“式J‘j!|!步jJll“城II州.K吐陛n0_}_|_卜意见”,中共杭州11『蠡,}亢州lH人K政府,2001年1门。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5

拱墅区64{6418/24

西湖区6529025}92五城区合计31152345637169

2.1.4本文调查范围内社区情况

本次论文调查的范围主要针对2000年杭州市市区范围的五个城区:上城区、F城区、拱墅区、江干区和西湖区,不包括2001年并入的滨江区、余杭区和萧山区。由于收集资料的欠缺,五城区中有一些镇下辖的社区并不在其中,本文调查的社区,其中包括上城区的67个社区。下城区的64个社区,江干区的39个社区,拱墅区的41个社区,西湖区的52个社区,共263个社区。见表2—3。

表2—3本文调查杭州市市区五城区社区一览表

区街遵社区

湖滨街道东坡路社区、长生路社区、岳王路社区、吴山路社区、洪福里社区、涌金门社区、青年路社区、东平巷社区

小营街道紫金社区、丰乐社区、马市街社区、小营巷社区、万安杜区、菜市桥社区、葵巷社区、老浙大社区、大学路社区

清波街道劳动路社区、清波门社区、定安路社区、高银巷社区、清河坊社区、惠民苑社区

上城站街道茅廊巷社区、金钱巷社区、义井巷社区、梅花碑社区、吉祥社区、西牌楼社区、姚园寺巷社区、长明寺巷社区、城站社区

城紫阳街道十五奎巷社区、太庙社区、袁井巷社区、彩霞岭社区、雄镇楼社区、严

官巷社区、候潮门社区、北落马营社区

区望江街道清泰门社区、甘王社区、莫邪塘社区、兴隆社区、始板桥社区、霞晖社区、大通桥社区、海潮社区、木场巷社区

南星街道馒头山社区、宋城社区、新工社区、凤凰社区、美政社区、紫花埠社区闸口街道复兴南苑社区、复兴北苑社区、海月花园社区、十亩田社区、自塔岭杜区、玉皇杜区、山南社区

近江街道徐家埠社区、耀华社区、江滨社区、江边路社区、近江家园第一社区武林街道仙林社区、竹竿巷社区、中北社区、风麟社区、长寿社区、安吉社区、环西社区

天永街道仓桥{}f:区、胭脂新村社区、皇亲苑社区、延安新村幸十区、灯芯巷社区、戒坛寺巷社区、环北新村社区

长庆街道吴牙社区、于马{叶=医、柳营补区、新华坊}十Ii=、十五家同社区、体育场F路社I爱、浙人御跸社隔、水星阁社区

潮呜街道刀茅巷补R、潮呜亭十区、小犬竺{叶=f-、知足卉辛1:『百、尔河…i、fi扳巷城社R、所告社『X

艮iIi街道自:阔社li、醍I耐iq:lx:、树吲朴I_、体尔社医、永康苑补R、流水尔苑朴区R,流水艏范社l≤、京都蔸社陌

朝晖街道施尔{EV-..I幸{+K、人家范朴K、h-川}}l≮、忙公桥什li、黎阳什R、河尔刑≮、星脐地川《、华暇{}I簧、塘南iq:l百、j】:j},It;m并、人小矫川膏、府

家桥礼l互、浙r人_}1:|蔓、湖r朴I爱、虹阳衬:I≤、搦香hd÷}I《

从上面各城区的现状分析可见,目前杭州市区五城区中规模最普遍的是1500~2000户,而且2000~2500户、2500~3500户的社区也占很大比例,因此社区的规模标准为2000~2500户,其远高于当初划分社区的标准1500~2000户,参考耳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中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标准,即目前杭州的居住社区基本上是居住小区层次,其公建设施配套也应该和居住小区的配套相符。

2.2.2杭州市社区等级

根据笔者的调查.95%以上的社区都包含居住用地,从广义上说明目前杭州市的社区基本上都是城市居住社区。所谓城市居住社区,是指在城市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居住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空间环境设施、社会文化、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特征的生活共同体。

首先,城市居住社区从其表征上看,是城市中以居住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各层次要素与形体布局的有形表现:而就其实质而言,则是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状况在以居住问题为表现层面上的社会空间投影。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以物质空间为载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社会生活活动为内容,社会关系为纽带的社会一空间统一体,同时具有物质空间与社会系统的特征。

其次,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由家庭、邻里等基本单位整合而成的社会一空间连续统(continum)。所谓连续统,就是两端由无数中介点连接在一起的+个统一体。在这一连续统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单元,而若干个具有较密切平¨稳定的交往与互动、具有同一性或类似性居民居住行为以及生活地域场所的家庭就形成了邻里,由若干个邻里有机整合就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社会一空间系统——居住社医。

城市居住{叶=区的这一连续统特祉使得其地域、规模范闱的界定成为1个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居住社医既然是一个地域性÷r会生活共同体,而居住乍活活动链‘个博墒存在的基本活动,那么人至一个城11『乃至地K.小歪。个々Ij哩、组I捆,均,,_『以弛称作W住社限。这也可以解释上一章中的捌可人㈠觇使旬纠莘异妣此之人,

但是,为j,址实川程仃勺,?J操伊陀殷Ⅲ究I~弈的州列确定‘rl:.}C范旧F}i}:太人业匙小。闻此,结合上?荜}n制;t定】。kil观模fr:j汗昕.水史{l』附“l!i=1W内的『}|Kl£4==}:^:这}t种跨腰之内:介-f.俦统意义㈨01、川!新㈠剑城f㈨0’个地城:弹)二tj;。㈨:K或IJ:.J3,2)之川,也j_!|j是道萨迪诬斯的朴㈠等级},;次划分f俐2—2J-J-的萄i缀社㈠一第1,q撕朴㈠。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05图2--2道萨迪距斯的社区等级层次划分(资料来源: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

iijj薹|奠第六级社氍

。曩?,

-;ijji第五缴社区

?^

、。:!;漤第暇缓社区

露,7j爨第三级社区

露。z赣蜜-!蹬第二二级杜区

藏蕊蒸。慧.蕊篇,墓蕊第一级社区

第一援社隧邻里、交往场所、住宅

第二二级社区火型邻壁、绿地、街角小店

第三级社区区段、小学、游戏蝎所,豫店

第四缎社医区段、小学、宗教建筑、商业中心

第五缎社区超级市场

第六级挂区

2.3杭州市居住社区的界定

城市社区是其成员多种活动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多重功能,但在这些社区活动和社区功能中,有的居于主导地位,从而使该社区在整个城市社会分工格局中扮演某种特殊角色,发挥某种特殊作用。根据城市社区内占主导地位的活动或社区发挥的主要功能,我们可以把城市社区划分成若干功能类型。

2.3.i城市社区的功能

城市社区的结构比农村社区复杂,因此,其功能也比农村社区复杂多样。但是,不管哪种社区,都有对外对内两种功能。对外功能是指社区与外社区进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联系.其主要靠社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业等来实现;对内功能则包括组织社区内居民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组织各种社区社会活动,实现居屺的社会参与。施加影响使居民接受社区的规范、传统和习惯,培养社区意识,协调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解决社区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社医生活秩序等等,其主要是由社区内的社医眼务设施来实现。社区的对内对外功能直接反映住十地的使川L,即丰十R的对外功能反映在社匮内的公共服务改施Hj地、I。业州地、仓储J}J地等,社区的对内功能主要反映在朴I_内的措住}H地上的社区服务及医疗卫生等设施,蛆是日前城lH觇划还没宵研究到这个层次,I:『:;|此.笔扦l:婴研究对象还是居值删地,垒r对l:第:级辛十fi中的人州邻氍、绿地秆f街角小憎等公弛醚施酃已门在居住川地基。

RIX_的功能t嘤琏巾以Kl埘8t,J:』J能It-1,i]fi;14j的,11简,}}地【‘政洲|_J把甄点波住计『≮的对内功能上,即希蠼川爱能够n我满足、门我,I:瞳.特圳硅新建的f.}刚i表现的最突m——“白|:_jj性”。闻此,数Ⅱ:能够反映i叶=I泛功能的琏训爰的时外功能,【{114:光满足川i“找需坚,更要为周围幸十隈服务.使相邻"I爰能蟛垃_;}E|交流。现托杭州已经m现r‘些礼隧居住川地假

城市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管理规定

城市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管理规定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及零星住宅(以下统称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保障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维护小区业主和开发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武汉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居住小区。 第三条居住小区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各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规划建设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邮政、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和市政公用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区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在住宅总规模(总建筑面积,下同)开发完成50%之前建成交付使用;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在住宅总规模完成80% 之前建成交付使用。 第四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坚持统筹规划、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应综合设置。 第五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应当和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在符合规定指标总量的前提下,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一规划、合理布置。 第二章权属界定与管理 第六条居住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和非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两种。 第七条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建设成本适宜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管理服务、市政公用设施等。此类公共服务设施除社会公益性配套设施外,其权属归全体业主所有,由业主委员会代为登记,开发企业不得销售,也不得以任何方式处置其使用权。 第八条非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是指适宜市场化运营、建设成本不宜列入且未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商业服务设施(物业管理专用商业服务设施用房除外)等。此类公共服务设施,按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其权属归投资者所有,但交付使用后必须纳入小区统一的物业管理,并不得擅自改变规划用途。 第九条居住小区的车库、车位(含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应当首先满足本小区业主的需要。未列入小区商品房建设成本的地下车库、地下车位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 第十条居住小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具体内容、指标等一般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城乡规划部门提供规划条件时应作为土地出让条件之一进行明确。 第十一条对于分期建设的居住小区,城乡规划部门在审查修建性详细规划、建筑方案和施工图以及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对每期工程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的名称、功能、位置、权属、指标等进一步核定。同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中注明与住宅同期进行验收的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确保公共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 第十二条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工程达到下列要求时,房地产开发企业方可申请竣工综合验收:(一)按照规划建设方案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且经城乡规划部门竣工核实合格。 (二)公共服务设施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已经明确产权、管理权及其关系,并且以书面形式明确管理责任。 第十三条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内容完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且未通过城乡规划部门竣工核实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得办理入住手续。 第三章附则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研究综述 于敬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是承载公共服务的空间载体,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布局的合理和均等化发展对于推动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因此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及时对我国现有的公共设施规划研究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其中的经验,深入分析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面临的新问题,对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实现公共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综述 1.基本概念与内涵 目前,在我国一般认为“公共服务设施”是由“公共”“服务”“设施”三个词语组成,或者是由“公共服务”与“设施”两个词语构成,是这些词语含义的整合1。但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或维基百科中,并没有“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服务”的词条,与之相关的中文词条包括“公共事业”“公共产品”“基础设施”等。与之相关的英文词条包括“public service”2以及“infrastructure”3,前者不仅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等有形的公共物品,还包括提供无形的诸如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一切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而后者则专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4。 1.1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有着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基础,不同国家或经济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界定都不相同,其概念和范围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 1928年法国法学家Duguit在其著作中定义“公共服务”指“所有要完成的活动都应当由政府提供保障、进行安排和监督”。在法国,公共服务涵盖所有涉及大众利益的事物,因此是一项特定的法律制度。同时,公共服务也有其意识形态的内容,分为三大类:主权服务,与国家传统职能相吻合;社会和文化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文化活动;经济服务,法律上成为工商公共服务(SPIC)5。公共服务运行的基本原则是连续性原则、平等原则以及公共服务满足需求或适应需求原则。 2004年5月欧共体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共同利益服务的白皮书》6,提出了欧盟促进高质量的共同利益服务的发展策略,目标关键是确保欧盟所有公民和企业都有权使用高品质的、可负担得起的共同利益的服务。“共同利益服务”已成为欧盟意义上的公共服务概念,包

基础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简介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 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infrastructure)。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 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的范畴 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暖气和新兴太阳能设施等; 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如下: 农村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四个大类。(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说明书

目录 前言-------------------------------------------------- 1 一、规划编制背景----------------------------------------- 1 二、规划编制对象----------------------------------------- 1 三、规划编制目的----------------------------------------- 1 四、规划期限、规模及范围--------------------------------- 2 第一部分武汉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3 一、发展背景--------------------------------------------- 3 二、现状分析与总结--------------------------------------- 3 (一)现状用地-------------------------------------------------- 3(二)现状设施-------------------------------------------------- 4(三)现状评述-------------------------------------------------- 4(四)上轮总规实施回顾------------------------------------------ 5三、规划目标及原则--------------------------------------- 6 (一)规划目标-------------------------------------------------- 6(二)规划原则-------------------------------------------------- 6四、文化设施体系规划------------------------------------- 6 (一)规模测算-------------------------------------------------- 6(二)文化设施布局体系------------------------------------------ 7五、专项设施规划---------------------------------------- 11 (一)博物馆艺术馆(博物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规划----------- 11 (二)音乐厅、剧院规划----------------------------------------- 13 (三)群众艺术艺馆(含文化馆(站)、青少年宫)规划-------------- 14 (四)图书馆规划----------------------------------------------- 15

包括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

精品文档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 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电力设施建设标准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规范居民住宅供电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用电可靠性,结合冀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和配电网现状,本着安全、经济、实用、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本标准。 第二条冀北地区设区市市区新建的属于城市电网供电的住宅小区电力设施建设均执行本标准。 第三条居民住宅区供配电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当地电力发展及城市发展规划 , 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应与居民住宅区设计同步。 第四条居民住宅区供配电方案的制定,应根据负荷性质和容量,按照安全、可靠、经济的原则,保障供电质量,满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用电的需求。 第五条居民住宅区内供配电设施应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简化设计、施工,缩短建设周期,方便运行维护,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第六条居民住宅区供配电设备的选型应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运行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原则,采用免维护或少维护、操作简单、节能环保型的产品。禁止使用国家明令

淘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第七条居民住宅区内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从美化环境、提高供电可靠性出发,应采用架空绝缘导线或电缆。低 压电缆线路的配置应考虑 10-15 年的发展要求。 第二章供配电设计 第八条负荷性质的确定。根据《供配电系统设计规程》 GB50052-95、《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中对电力重要负荷分级的要求,住宅电力负荷分三级: 一级负荷:十九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的消防用电等。 二级负荷:十层至十八层的高层住宅的消防用电。 三级负荷:一级和二级以外的负荷。 第九条负荷容量设计: 1.居民住宅区用电容量按建筑面积 22 50W/m计算, 80 m 及以下的住宅按每户 4 千瓦配置。有特殊需要的住宅,基本配置容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2.公共服务设施应按实际设备容量计算。设备容量不 明确时,按负荷密度估算:办公 60-100W/m2;商业100-150W/m2。 第十条居民住宅区供电: 1.电源要求: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试行) 青岛市规划局 2010年5月

青岛市规划局 关于发布施行《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局编制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于2010年5月10日施行。凡青岛市市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以及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编制说明 青岛市规划局曾于2007年编制了《青岛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试行)》,并作为控规及相关规划编制、管理的参考资料,对强化新区、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民生问题获得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省、市又不断出台了一些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规定等。为了使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系统、均衡,更加符合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规划局对现行相关标准、规划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完成《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及城市发展要求,并参考国内相关城市做法研究制定。本标准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执笔起草。在起草和修改完善过程中,市规划局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研讨、论证,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究汲纳这些意见和建议,使本标准在合法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本标准自2010年5月10日起施行。在本标准施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建议或疑问,请及时向青岛市规划局反映。市规划局将适时组织对本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价,不断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本标准。 本标准包括条文及条文说明两部分,均由青岛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

附表三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标(居住人口3-5万人) 类别序 号 项目名称 千人指标一般规模 配置规定 服务规模 (万人/处) 备注建筑面积 (平方米) 用地面积 (平方米) 建筑面积 (平方米) 用地面积 (平方米) 教育1 幼儿园 281-310 420-450 8班2100 12班2800 8班3000 12班4200 招收2-6岁儿童,占居住区总人口3.0%,就近入园率90%,并 考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30座/千人;建筑9.38-10.32平 方米/座,用地14-15平方米/座,每班25座。 0.7-1.0 2 小学403-441 510-568 “九年一贯 制”学校 18班800 27班12000 36班15000 “九年一贯 制”学校 18班11000 27班16000 36班21000 小学学龄7-12岁,占居住区总人口3.6%,入学率100%,并考 虑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40座/千人;建筑10.08-11.03平 方米/座,用地12.76-14.20平方米/座,每班40座。初中学龄 13-15岁,占居住区总人口1.8%,入学率100%,并考虑10%的 外来人口因素,合20座/千人;建筑12.71-13.82平方米/座, 用地16.70-19.12平方米/座,每班40座。“九年一贯制”学校 学龄7-15岁,占居住区总人口5.4%,入学率100%,并考虑10% 的外来人口因素,合60座/千人;建筑10.89-12.67平方米/ 座,用地14-16平方米/座。(千人指标:建筑面积653-760平 方米,用地面积840-960平方米) 1.2- 2.4 小学:18班规模建筑7500平方米,用地9500平方米; 服务规模1.8万人/处。24班规模建筑10000平方米,用 地12500平方米;服务规模2.4万人/处。24班以下学校 应设不低于200米的环形跑道和60米的直跑道。 初中:18班规模建筑9500平方米,用地1300平方米; 服务规模3.6万人/处。24班规模建筑12500平方米,用 地17000平方米;服务规模4.8万人/处。30班规模建筑 15600平方米,用地21000平方米;服务规模6万人/处。 24班以下学校应设不低于200米的环形跑道和100米的 直跑道,25班以上学校应设不低于200米的环形跑道和 100米的直跑道。 “九年一贯制”学校设置200米环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 有条件的应设置400米环形跑道,同时应保证设置足够的 蓝、排球场地。 中学:30班规模建筑16000平方米,用地22000平方米; 服务规模3万人/处。高中应设不低于400米的环形跑道 和100米的直跑道, 3 初中 254-276 334-382 4 高中 217-233 317-363 24班13000 30班16000 36班19000 24班19000 30班23000 36班28000 高中学龄16-18岁,占居住区总人口1.8%入学率98%,并考虑 10%的外来人口因素,合19座/千人;建筑11.42-12.28平方米 /座,用地16.70-19.12平方米/座,每班45座。 6-8.5 小计 1155-1260 1581-1763 一般小校(园)采用高限,大校(园)采用低限,标准较 高大校(园)可采用高限。 医疗卫生5 社区卫生服务站24 300 0.7-2 含卫生服务中心的居住区不再设置卫生服务站。 6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 75 2500 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辖区域为范围设置,可设综合病床。3-5 小计 74 75 文化体育7 室内文体活动中心 200 可包括文化娱乐(多功能影视厅、文娱艺术等),图书阅览,科 技活动,青少年活动,康乐(健身房、旗牌室、室内体育活动 等)等设施。 0.7-1 可结合商业服务设施或社区管理服务设施综合设置。 8 室外文体活动场 20 400-450 可包括户外娱乐、集会、露天表演、儿童游戏、综合健身、篮 球、门球等场地。 0.7-1 宜设于公共绿地附近,兼有避难场所的功能。 小计220 400-450 商业服务9 菜市场20 1000-2000 1500-2000 3-5 10 其他商业服务 680 可包括便利店、餐饮、综合超市、再生资源回收点、银行储蓄 所等 3-5 再生资源回收点可与密闭式清洁站结合布置,其它可设于 沿城市支路的住宅底层。 小计700 社区管理服务11 社区服务中心 20-30 1000 可包括优抚服务、社会福利、咨询服务、婚姻服务、计生宣传 咨询、家庭劳务服务等及相应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络中 心。 3-5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或集中布置。 12 街道办事处30-40 50 1200-1500 1500 含工商、税务3-5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 13 派出所及巡察30-40 36-50 1200-1500 1500-1800 3-5 14 社区居民委员会20-30 190 还可包括其他便民服务项目0.3-0.9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或设于住宅底层。 15 社区卫生监督所 5 3-5 可与有关项目组合或设于住宅底层。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

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试行) (市规划局 2011年9月) 1、总则 1.1为了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农村地区建立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并推动农村地区规划编制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特制定本指引。 1.2本指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和法规以及各相关部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按照南京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参照同类城市农村地区的技术标准与准则,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制定。 1.3本指引适用于南京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新市镇和新社区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编制规划时,应依据本指引合理安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和规模。 现状新市镇和新社区的更新改造,可参照本指引优化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提高配套标准和服务水平。 1.4本指引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基于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乡统

筹、社会公平、运行高效、兼容配置的原则,综合考虑行业特点、实施管理等因素,对农村地区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配套要求,着重于对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 1.5新市镇、新社区进行规划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指引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6本指引将根据试行的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必要时进行版本更新。 2、术语 2.1农村地区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含主城、副城)、新城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地区。 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具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的一系列设施的总称,包括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商业等社区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 2.3新市镇 农村地区镇街的镇区,规划人口规模一般在 2 万人以上。按照南京的实际情况,可分为两类:(1)有行政建制的现状涉农街道或建制镇的镇区(镇街政府所在地),为其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虽已撤销行政建制但规模较大且功能较为齐全的镇区。 2.4新社区

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v1.0 可编辑可修改杭州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目录 编制说明 1 总则 (3)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3) 3 市级和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导则 (4) 4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 (9) 附录:术语、用词说明及参考文献(规范) (18) 《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条文说明

1 总则 【目的和依据】为突出以人为本,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有效使用城市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并考虑城乡发展需要,制定《杭州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杭州市中心城区(指七区)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在对城市旧区进行更新改造时,可依据本标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以确保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可行,并达到应有的标准和服务水平。 杭州市辖县级市的中心城区可参照本标准实施。 城市特殊功能区域,如风景名胜区、前湾保税港区、港口、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的相关内容,另行规定。 【配置原则】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相关规划,应遵循系统、兼容、创新、继承以及适度超前或相对稳定的原则。 【强制性要求】本标准中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内容或规定应为强制性要求,在城市规划实施时,须优先安排并与其它建设工程同步予以落实;当公共服务设施无独立占地要求时,其建筑面积应作为强制性要求予以落实。 【相关法规】本市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应当严格执行本标准,并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规定。 2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分级和配置要求 【公共服务设施分类】按其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本标准将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七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4)体育;(5)商业金融;(6)社会福利;(7)行政办公;将居住区级以下(含居住区,下同)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八类:(1)教育;(2)医疗卫生;(3)文化娱乐;(4)体育;(5)商业金融服务;(6)社会福利与保障;(7)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8)市政公用。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综合考虑建设规模以及投资、布局方式等,可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五级:市级、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T50- -2009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Standard for com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报批稿) 重庆市建设委员会 2009年3月

根据宜居重庆建设的统一部署,结合《“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2007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和《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7年11月1日)的精神,本标准编制组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借鉴了国家和其它省市的相关标准,通过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征求规划、科研、管理等方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 总则;2 术语;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与分级;4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与依据;5 标准街道社区;6 标准基层社区; 7 农村社区。 本标准由重庆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在标准实施、应用过程中,希望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需要修改、补充的意见和有关资料交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重庆市渝中区朝东路1号,邮编:400011,电话:63737611),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 主编单位:重庆市规划研究中心 主要起草人:余颖刘利宋智王华淳魏英何丹杨李宁审查专家:孟东方周顺元陶坤宏黄天其黄安会董世永廖百茫(按姓氏笔画)

1 总则 (5) 2 术语 (6) 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级 (7) 4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与依据 (8) 4.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 (8) 4.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依据 (8) 5 标准街道社区 (9) 5.1 标准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9) 5.2 标准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9) 5.3 标准街道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9) 6 标准基层社区 (12) 6.1 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12) 6.2 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12) 6.3 标准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12) 7 农村社区 (15) 7.1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15) 7.2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15) 7.3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15) 本标准用词说明 (18)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

ICS 91.020 DB P53 备案号:21149-2007 北京市地方标准 Setting Rules for Public Facilities on Sidewalks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一般要求 (2) 6 废物箱 (2) 7 交通类护栏 (3) 8 街牌 (3) 9 步行者导向牌 (3) 10 公交车站设施 (3) 11 信筒 (3) 12 公用电话亭 (4) 13 信息亭 (4) 14 自行车存车架和围栏 (4) 15 座椅 (4) 16 活动厕所 (4) 17 报刊亭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设施带 (6) 附录B(资料性附录) 路口人行带 (7)

重庆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精心整理8??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8.1??社区定义与分级 ?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本导则将城市社区分为社区街道与社区居委会二级。社区街道服务人口和范围基本与居住区对应,社区居委会服 务人口和范围基本与居住小区对应。 ?社区街道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服务中心,其他设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所、老年公寓、菜市场等。? 社区居委会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服务站,其他设施还有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警务室、托老所、体育活动场、菜店等。? 镇社区与街道社区同级。? 农村社区专指农村聚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导则专指人口大于0.1万人的大型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村庄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等六类。? 8.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8.2.1??社区服务中心选址应设臵在社区街道地理中心,方便服务居民,服务半径为1000m,其办公用房宜独立占地,可与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臵,形成集中的中心,也可相邻设臵或独立设臵。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将其与其它社区管理、服务或文化活动设施组合设臵,应满足交通便利、服务地区位臵适中的要求。 ?社区服务站办公用房宜与其它非独立占地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组合设臵,服务半为400m。?

8.2.4??社区卫生服务站宜结合社区服务站设臵,居民步行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 派出所宜布臵在辖区中心区域且交通便捷的地方,至少有一面与市政道路有便捷的联系。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 在主要城镇道路的路口旁。 ?大型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除学校和卫生室以外,宜集中布臵在位臵适中、内外联系方便的地段。有条件的农村应规划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老年公寓选址宜在环境绿化条件较好、市政设施较完善,交通便利的地区。 ?新建菜市场,提倡与社区中心或者其他适当的公共建筑合建,有条件的也可独立设臵,原则上不宜直接设于住宅底层或裙房,菜市场应当与住宅保持适当的距离,确保安静卫生的居住环境。新建菜店应与社区中心或者其他适当的公共建筑合建。在居住区保留的原有菜市场如设臵在住宅裙房内,则应严格管理,处理好菜市场与住宅之间的关系,尽量降低市场噪音,加强卫生环境管理。室内菜场应设在运输易进出的相对独立地段,并有停车卸货场地。 ?村五保家园应布臵在环境好,相对安静的位臵,有条件的可与相邻村联合设臵。 ?8.3??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 8.3.2??新建住宅按照每100户必须提供15㎡以上社区办公用房。 ?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人口规模宜为3~6万人,服务半径为1000m,配臵标准为建筑面积30㎡/千人,占地面积50㎡/千人,每处建筑面积新区不得小于1200㎡,旧城区不得小于1000㎡。? 社区居委会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按照“一站一场”设臵。服务站服务人口规模宜为0.45~1.5万人,服务半径为400m,配臵标准为建筑面积50㎡/千人,每处建筑面积新区不得小于500㎡,旧城区不得小于300㎡。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动态思考

第40卷第2期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40 N o.2 2010年3月Journal of H enan U niver sity(N atur al Science)M ar.2010 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动态思考 丁 一 (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郑州450000)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各种相关因素,探讨了改善和管理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策略,提出了可行性规划措施. 关键词: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项目 中图分类号:T U984.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4978(2010)02-0217-04 Dynamic Thinking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Urban Residential Community DING Yi (S chool of A r chitectur e,Zhengz hou Univers ity,Zhengz hou450000,China) Abstract:T he pro blems in the community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co nstr uction in pr esent China ar e https://www.doczj.com/doc/263069699.html,bined the resident s demand,wit h other r elevant facto rs,the str ategies for its im pr ovement and manag ement ar e discussed,and t he effectiv e and feasible planning are pro po sed. Key words:co mmunity;public service facilit ies;public welfare projects 社区一词在城市规划中尚未给出准确的定义,在研究时人们常常将其理解为 居住于某一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并拥有配套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受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内容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1964年我国制定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的项目仅有40项,1993年的新指标虽然增加到了8大类72项[2],但在目前仍然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分析我国现阶段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需求的现状,对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规划标准、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我国城市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 1)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滞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滞后表现为与居民需求的脱节.实地调研和资料统计[3]显示,现阶段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居住社区内,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如有线电视、小超市、餐厅等生活服务设施较为齐全,而儿童服务设施、文化设施、老人服务设施、劳动保障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明显不足.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许多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4],居民对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极其强烈.表1所示的调查问卷反映了居民生活中的主要困难以及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其中, 缺乏公共活动场所和公益性设施一项的比重较大,在居委会的5个选项中位居第1,在居民的7个选项中排第4位.因此,为保证公共利益,应加强对公益性公共设施的刚性控制,在规划标准上应予更明确规范,并与住宅建筑同期建设. 2)社区人群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按照人口总量和规划指标体系进行规划的,这样并不合理.因为居住社区内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居民,其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存在着差异,所以按照人口总 收稿日期:2009 12 10 作者简介:丁 一(1983-),男,河南禹州人,硕士研究生.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市规发〔2006〕384号 关于印发《北京市居住公共 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科学发展观,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经市政府同意,我委对《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的通知》(京政发〔2002〕22号)中的指标进行修订,重新制定了《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以下简称《指标》)。 本《指标》是指导规划设计人员编制本市居住地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或规划设计方案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本《指标》已于2006年1月25日经市政府专题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6年6月1日起执行。我委将依据有关规划设计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居住地区规划设计中执行本《指标》情况的监督管理,并请有关部门按照本《指标》要求做好相关工作。

《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设计指标》 文本 1 总则 1.1为保证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设置,提供适宜的居住生活环境,不断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指标。 1.2本指标适用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外城镇地区新建改建居住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特殊地区因地制宜,具体研究。 1.3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和节约用地的原则。使用性质相近或可兼容的公共服务设施尽量综合设置。 1.4居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应依据城市规划确定。 本指标按居住人口规模(或建设规模)分四级。 每户平均居住人口计算值为2.8人,每户(套)住宅建筑面积按实际建筑面积标准计算。 1.5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水平应当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在符合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总指标的条件下,可根据城市规划,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统一安排、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本指标是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设置的最低基本标准。 1.6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性质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福利、交通和市政公用等八类。 1.7居住公共服务设施按照附表1、2、3、4设置。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作者:————————————————————————————————日期: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 “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即俗称的基础建设(physical infrastructure),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soc ial infrastructure)。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商业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市政公用工程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等。它们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城市基础设施的范畴 能源设施: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暖气和新兴太阳能设施等; 供、排水设施: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交通设施:分为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邮电通信设施: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环保设施: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防灾设施: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基础设施可以按其所在地域或使用性质划分如下: 农村基础设施 参照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文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 (2)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指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 (3)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指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指有益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

重庆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8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与设置标准 8.1 社区定义与分级 8.1.1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8.1.2本导则将城市社区分为社区街道与社区居委会二级。社区街道服务人口和范围基本与居住区对应,社区居委会服 务人口和范围基本与居住小区对应。 8.1.3社区街道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服务中心,其他设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所、老年公寓、菜市场等。 8.1.4社区居委会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服务站,其他设施还有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警务室、托老所、体育活动场、菜店等。 8.1.5镇社区与街道社区同级。 8.1.6农村社区专指农村聚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本导则专指人口大于0.1万人的大型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村庄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等六类。 8.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 8.2.1社区服务中心选址应设臵在社区街道地理中心,方便服务居民,服务半径为1000m,其办公用房宜独立占地,可与同级别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臵,形成集中的中心,也可相邻设臵或独立设臵。8.2.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宜结合社区服务中心将其与其它社区管理、服务或文化活动设施组合设臵,应满足交通便利、服务地区位臵适中的要求。

8.2.3社区服务站办公用房宜与其它非独立占地的社区公共服务 设施组合设臵,服务半为400m。 8.2.4社区卫生服务站宜结合社区服务站设臵,居民步行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 8.2.5派出所宜布臵在辖区中心区域且交通便捷的地方,至少有一面与市政道路有便捷的联系。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 在主要城镇道路的路口旁。 8.2.6大型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除学校和卫生室以外,宜集中布臵在位臵适中、内外联系方便的地段。有条件的农村应规划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8.2.7老年公寓选址宜在环境绿化条件较好、市政设施较完善,交通便利的地区。 8.2.8新建菜市场,提倡与社区中心或者其他适当的公共建筑合建,有条件的也可独立设臵,原则上不宜直接设于住宅底层或裙房,菜市场应当与住宅保持适当的距离,确保安静卫生的居住环境。新建菜店应与社区中心或者其他适当的公共建筑合建。在居住区保留的原有菜市场如设臵在住宅裙房内,则应严格管理,处理好菜市场与住宅之间的关系,尽量降低市场噪音,加强卫生环境管理。室内菜场应设在运输易进出的相对独立地段,并有停车卸货场地。 8.2.9村五保家园应布臵在环境好,相对安静的位臵,有条件的可与相邻村联合设臵。 8.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公共服务设施

第六章公共服务设施 6.1一般规定 6.1.1本规范所列各项设施,凡涉及与配建规模、指标相关的人口数,均指中心城区或镇区常住人口;有暂住人 口使用需求的设施,对暂住人口的计算规定则在相应条目中另作规定。 6.1.2当教育、医疗卫生等经营不属城市规划规定的配套项目时,其规划标准可不完全受本规范的限制。 6.1.3中山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分为市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四级。市、区和镇二级为城市 公共设施,列入公共设施用地;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两级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列入居住用地。 6.1.4公共服务设施可分为: ①教育设施 ②医疗卫生设施 ③文化娱乐设施 ④体育设施 ⑤商业设施 ⑥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 ⑦社会福利与保障设施 ⑧市政公用设施 6.2教育设施 6.2.1中等学校 6.2.1.1规模:中心城区按90座/千人(包括普通中学、职校、中专、技校);学校标准规模为30班或36班,每班 50座,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座,用地面积18-21平方米/座;镇中心区按100座/千人计算,建筑和用地指 标可采用中心城区上限指标;按人口配置中学时,应另计入20%暂住人口。 6.2.1.2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 6.2.1.3应选择在交通方便、阳光充足、场地干燥、环境适宜、地势较高、排水通畅的平坦地段。校区内不得有架 空高压输电线穿过。 6.2.1.4学校不宜与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太平间、生产贮藏易燃易爆物品的车间库房等不利于学生学习、身 心健康和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距铁路不应小于300米;与城市主干道相距不小于100米;学校主要教 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大于24米宽道路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 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 6.2.1.5新建或用地受到一定限制的改(扩)建中学,应设有400米或3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不少于四个篮球场 和一个排球场。运动场应有不少于一组的100米直跑道,直跑道每组6条计。 6.2.2职业中学、技校宜独立设置,布点由规划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确定。建筑和用地标准可参照普通 中学执行。 6.2.3技校、中专、高等院校的设置,应以市政府的长远计划来确定。技校、中专的建筑和用地标准,可参照普 通中学上限指标执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