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19
中国联通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升公司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公司生产经营中的应用,调动公司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司设立中国联通科技创新奖,面向全公司生产经营、运行服务等领域的科技工作,建立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激励机制,对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有突出奉献的单位与人员给予奖励与表彰。
第三条科技创新奖由总部技术部组织,总部各部门、各单位、各子公司与各省级公司参加,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进行评选。
第二章奖励范围第四条科技创新奖包含科技进步奖、技术标准奖。
第五条科技进步奖奖励范围要紧是在科技创新研究、技术应用解决方案、新技术试验、运营支撑系统、业务系统、管理支撑系统等方面的优秀成果:(一)对公司技术进展具有重大开创性、指导性的创新研究成果;(二)在公司得到应用并带来经济效益的优秀解决方案;(三)对公司新技术、新业务的部署起到重要作用的技术试验;(四)在优化网络结构、强化网络管理、进行业务创新、改善服务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的有用成果;(五)在公司运营中提高运营效率、增加收入、降低运营成本的先进业务系统或者运营支撑系统;(六)正式出版、公开发行、对公司科技创新有指导作用的信息通信领域优秀科技专著、科技论文。
第六条技术标准奖的评奖范围是公司在国际标准、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化活动中所取得的优秀成果:(一)得到国际标准组织认可与采纳、产生一定国际影响、具有完整技术方案,并能有效保护国家与公司实际利益的国际标准文稿或者国际标准;(二)得到国家有关管理部门采纳与批准、在行业上产生一定影响、具有完整技术方案,并能有效保护公司实际利益的行业标准文稿或者行业标准;(三)对公司的工程建设、运行保护、经营管理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具有创新性、先进性与有用性特点,并先于或者优于国际标准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
第七条为习惯通信科技快速进展的要求,科技进步奖、技术标准奖的申报期限为三年,即申报奖励项目务必是最近三年之内完成的项目,过期项目不属申报奖励范围。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通信电源技术工作委员会(TC4)第四次全会会议纪要时间:2005年12月23日地点:北京市圆山大酒店内容:一、概述通信电源技术工作委员会于2005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会。
参加本次会议的单位有(排名不分先后):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北京市电信规划设计院、上海邮电设计院有限公司、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曲阜圣阳电源实业有限公司、武汉普天通信设备集团公司、杭州伊顿施威特克电源公司、厦门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诺基亚首信通信有限公司、艾诺斯(江苏)华达电源系统有限公司、北京中网华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原中华通信设计院)、艾默生网络能源有限公司、深圳力达电源设备有限公司、宁波隆兴电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等24个单位的30位代表。
会议代表名单见附件1。
二、2005年工作总结周副理事长到会并讲话,向电源技术委员会成员单位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通信的发展趋势及ITU标准工作简况,肯定了电源技术委员会的2005年工作,并希望通信电源标准化工作结合通信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标准的质量。
熊兰英主席总结了2005年的工作情况:通信电源技术工作委员会2005年共组织全员大会两次,一次标准送审稿审查会,两次标准征求意见稿审查会,一次标准修订工作会议。
目前项目进展情况如下表。
三、2006年标准立项全会讨论了2006年的标准立项。
与会代表对所提标准项目的必要性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认为下述两项标准是通信行业迫切需要的,一致通过了项目申请,初步确定了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
四、2006年工作计划全会讨论了2006年工作计划,决定2006年上半年完成已立项目的征求意见稿,下半年完成送审稿并召开审查会,12月底以前报批。
\\\\\\\\\\\\\\\\\\\\\\\\\\\\\\\\\\\\\\\\\\\\\\\\\\\\\\\\\\\\\\\\\\\\\\\\\\\\\\\\\\\\\\\\\\\\\\\\\\\\\\\\\\\\\\\\\\\\\\\\\\\\\\\\\\\前沿资讯Information Frontline7现代传输现代传输的资源、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争取将业务范围辐射到世界各个角落。
烽火中标国家电网2017年信息化集采项目近日,国家电网公布2017年第三次信息化项目中标结果,烽火凭借扎实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成功中标中高端路由器和高端交换机两大标段,其中中高端路由器以综合排名第一斩获该标段最大标包。
作为全球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国家电网经营区域覆盖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国土面积88%,供电人口超过11亿人,年营业额超过3296亿美元。
面向 “十三五”,国家电网信息化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国网云”,因此近年来正积极推进信息化和智能电网建设,密切跟踪“大、云、物、移”等新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构建 “一平台、一系统、多场景、微应用”的大信息化平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坚强智能电网与“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持续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烽火始终关注电力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在智能电网建设提出后,烽火一直协助电力企业建设和实施具备智能电网特色的电力通信网络。
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烽火针对特高压输电及长途输电线路提供OTN、PTN、MSTP光通信设备,针对调度数据网和综合业务数据网提供系列化路由器和交换机产品。
在本次国家电网信息化集采项目中,烽火的交换机、路由器设备通过了严格测试,以可靠的产品质量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此次中标是烽火多年耕耘通信领域积累的深厚底蕴与丰富经验的体现。
一直以来,烽火坚持为建设智能、高效、强健的电力通信网络而努力,贴近客户、坚持创新,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助力中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 中欧开启垂直行业 5G 应用(网络)系列研讨会为了推动中欧信息通信产业交流合作,更好推进5G行业应用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IDT)过程,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与欧洲智库组织Networld2020将于2021年组织垂直行业5G应用(网络)系列研讨会。
首场研讨会于2021年1月28日召开,聚焦智慧制造5G 应用,来自中欧的产业组织、科研机构、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互联网公司、以及家电、制造等垂直行业公司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
Networld2020主席Rui Aguiar 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杨泽民秘书长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介绍了中欧5G在智慧制造领域应用的总体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
会上,来自ABB、博世、TCL和灵动科技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5G应用过案例;来自5GDNA、Networld2020、5G-ACIA和ETSI的专家就未来的需求进行了展望。
最后Rui Aguiar主席和杨泽民秘书长就如何促进5G在智慧制造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作为中欧垂直行业5G应用(网络)系列研讨会的首场研讨会,本次智慧制造5G应用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后续将会组织更多聚焦其他垂直行业应用的研讨会,加强中欧合作,共同促进5G产业链的发展。
◆ CJK IMT工作组线上举行第60次会议来自日本无线工业及商贸联合会(ARIB)、韩国电信技术协会(TTA)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共计71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CCSA代表团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徐晓燕担任团长,参会成员包括国家无 线电监测中心、中国信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兴、华为、新岸线、维沃、三星、上海诺 基亚贝尔、高通、爱立信、英特尔等多名专家。
会议由来自日本ARIB的轮值主席KATO Yasuhiro主持,会议轮值副主席分别由中国中兴公司的周栋和韩国三星公司的CHOI Hyoungjin担任。
会议专家分享了中日韩参与AWG-26、APG23-1、ITU-R WP 5D第36次会议以及3GPP会议的进展,交换了各自计划参与ITU-R WP 5D第37次会议的文稿和相关准备情况。
◆ 工信部批准101项通信行业标准 2021年3月5日,工信部印发2021年第6号公告,批准《工业互联网平台 应用管理接口要求》等101项通信行业标准,修订标准18项,新制定标准83项,涉及工业互联网、电磁兼容、光通信、云计算、量子通信、互联网、宽带集群通信、通信工程建设等领域,自2021年4月1日起实施。
该批批准中有12项互联网标准,规定了互联网基础资源支撑系统与各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域名权威解析服务机构、域名递归解析服务机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监管指令数据交换接口规范,为互联网建设和接入服务等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批标准包括宽带集群通信(B-TrunC)系统第二阶段标准11项,进一步提升了大规模组网、网间切 换和漫游、基站与核心网设备接口开放等能力,实现与窄带数字集群通信、PSTN、公众蜂窝移动通信网 的融合互通,为宽带集群和应急通信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标准依据。
◆ 工信部印发《“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 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互促、应用优势互补、创新业务融合,进一步发挥“双千兆”网络在拉动有效投资、促进信息消费和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1年3月24日,工信部印发《“双千兆”网络协同发 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
《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城市地区和有条件乡镇的“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
2021年底:千兆光纤网络具备覆盖2亿户家庭的能力,万兆无源光网络(10G-PON)及以上端口规模超过500万个,千兆宽带用户突破1000万户。
5G网络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区域、部分重点乡镇覆盖,新增5G基站超过60万个。
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证书一、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概述我国通信学会是由科技部主管、我国工程院和我国科学院科技委员会主管的国家级学会,是国内通信领域最高学术权威和行业组织。
我国通信学会设立的科技进步奖,旨在表彰在通信领域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推动通信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的意义1. 促进科技创新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的设立,激励了通信领域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动力。
2. 提升通信领域科技水平科技进步奖的评选标准严格、权威,获奖项目的质量和水平代表了通信领域的最新科技发展水平,对促进通信领域科技研究和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 增强学术交流合作获得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的科研团队、科技工作者,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学术交流,提高通信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三、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详解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每年设立多个奖项,包括科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国际合作奖等,涵盖了通信领域的技术创新、理论突破、产业应用等方面。
四、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的评选标准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的评选标准严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在通信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对学科发展的贡献;2. 科技成果的原创性、先进性、创新性;3. 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效益和社会效果;4. 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科研人员的专业素养等。
五、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证书的颁发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证书是对获奖者的认可和肯定,证书以正式格式印制,具有国内外通行权威性。
六、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证书的意义1. 肯定获奖者的科技成就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证书是对获奖者在通信领域取得的杰出科技成就的肯定和认可。
2. 具有较高的荣誉性和权威性获得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证书,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的荣誉认可,也代表了通信领域最高学术权威的肯定和认可。
3. 对获奖者科研团队、单位的鼓励和支持我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证书的颁发,也是对获奖者所在科研团队和单位的鼓励和支持,对促进科研团队和单位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2008年5月4日秘书处通过)(2020年6月1日秘书处通过修订)为更好地实施《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范评奖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评奖活动,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奖励范围和申报条件第一条奖励范围和等级协会标准科技奖分别授予在全国信息通信标准领域中制订技术标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及个人。
(一)有科学技术创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制订为国标、行标以及其它标准性文件,以及工程技术规范等,经过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标准项目。
(二)有科学技术创新的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能够维护我国权益的被国际/区域以及其他标准化组织正式采纳的,经过国外或国内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国际标准。
国际/区域及其他标准化组织:指目前协会评奖所涵盖的国际/区域以及其他标准化组织。
例如:ITU、ISO、IEC、ETSI、3GPP、3GPP2、IEEE、IETF、OMA等。
(三)有科学技术创新的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实施中创造较大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并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对本行业和相关行业有示范作用的团体标准。
(四)有科学技术创新的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较大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并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对本企业和其他企业有示范作用的企业标准。
(五)在研究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通信发展实际,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创新性的技术分析,为制定标准或标准化工作提供重要支撑,在标准化活动中产生重大作用的研究报告。
标准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根据申报项目在国际、国内和行业等起到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作用,分别设置特等奖、一等、二等和三等奖,给予获奖单位和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适当奖金。
第二条申报条件申报项目必须是经相关主管部门或本协会及相关社会组织发布并已经实践检验一年以上(含一年)各类标准性文件;或是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经过实验验证已经使用一年以上(含一年)规范性文件;或是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采纳的国际标准文件;或是已经由相关部门在标准化活动中采纳半年以上(含半年)的研究报告等。
2006年度“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一等奖《数字集群标准》主要完成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要完成人:朱龙明;周剑;董晓鲁;徐霞艳;李侠宇;薛育红;黄兴旺;刘金龙;丁梦蛟;吴强;毋德新;周国安;刘英男;庞英文;王波主要内容:2002年底,针对国内市场某些专用集群系统价格昂贵,互通性差导致集群业务在中国未能满足国内运营商需求的实际情况,中兴和华为启动了中国数字集群标准的研究工作。
其中中兴提出的是GoTa系统,华为提出的是GT800系统。
GoTa(Global open Trunking Architecture)是中兴通讯推出的基于CDMA技术,面向未来技术演进的“新一代”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001年起,中兴通讯组织国内外CDMA技术专家,开展利用CDMA技术实现集群的研究。
中兴通讯美国研究所在2002年提出GoTa数字集群体制,2003年初提出GoTa数字集群技术方案,启动商用产品开发。
2003年底开始与运营商合作,启动标准化、商用化、产业化进程。
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包含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并于2004年的1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正式发布。
GoTa是中兴通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的数字集群通讯系统,已在国际与国内申请专利100多项,其中包括基于CDMA技术数字集群系统的基础专利。
现已向多家国外著名通讯设备厂商进行IPR授权,共同进行基于CDMA 数字集群系统的开发与合作,合作厂商对GoTa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基于CDMA 数字集群系统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对GoTa技术鉴定时的评价为“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国际领先”。
GoTa现已成功应用于20多个国家,在国内铁通、卫通已经成功商用,并成功服务十运会,开创国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群系统服务国家重大赛事之先河;在国外如挪威,俄罗斯,马来西亚、贝宁、斯里兰卡、蒙古、越南、海地等国家获得正式的商用合同,开始商用建设和运营。
2006年度“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简介一等奖《数字集群标准》主要完成单位: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主要完成人:朱龙明;周剑;董晓鲁;徐霞艳;李侠宇;薛育红;黄兴旺;刘金龙;丁梦蛟;吴强;毋德新;周国安;刘英男;庞英文;王波主要内容:2002年底,针对国内市场某些专用集群系统价格昂贵,互通性差导致集群业务在中国未能满足国内运营商需求的实际情况,中兴和华为启动了中国数字集群标准的研究工作。
其中中兴提出的是GoTa系统,华为提出的是GT800系统。
GoTa(Global open Trunking Architecture)是中兴通讯推出的基于CDMA技术,面向未来技术演进的“新一代”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001年起,中兴通讯组织国内外CDMA技术专家,开展利用CDMA技术实现集群的研究。
中兴通讯美国研究所在2002年提出GoTa数字集群体制,2003年初提出GoTa数字集群技术方案,启动商用产品开发。
2003年底开始与运营商合作,启动标准化、商用化、产业化进程。
在此基础上起草了包含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并于2004年的1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正式发布。
GoTa是中兴通讯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基于CDMA的数字集群通讯系统,已在国际与国内申请专利100多项,其中包括基于CDMA技术数字集群系统的基础专利。
现已向多家国外著名通讯设备厂商进行IPR授权,共同进行基于CDMA 数字集群系统的开发与合作,合作厂商对GoTa技术给予高度评价,基于CDMA 数字集群系统产业链已基本形成。
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对GoTa技术鉴定时的评价为“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国际领先”。
GoTa现已成功应用于20多个国家,在国内铁通、卫通已经成功商用,并成功服务十运会,开创国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群系统服务国家重大赛事之先河;在国外如挪威,俄罗斯,马来西亚、贝宁、斯里兰卡、蒙古、越南、海地等国家获得正式的商用合同,开始商用建设和运营。
在葡萄牙、美国、乌克兰、哈萨克、塔吉克、埃及、突尼斯、利比亚、沙特、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科特迪瓦等多国家也开通了大量的实验系统。
GoTa获得了各个运营商的高度赞可。
GoTa是中兴通讯自主研制的技术和产品,向行业内企业完全开放,打破国外企业在此领域内的垄断地位,对我国集群产品和集群网络建设、通信安全保障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GoTa产品将在我国数字集群通信网络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GT800(GSM Trunking 800MHz)是华为推出的基于GSM技术,并可以不断演进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华为通过多年的研究和GSM开发经验积累,申请了GT800的核心专利20多项。
并开发出商用系统和终端,参加了国内运营商组织的测试和商用试验,2003年开始制定《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于2004年的11月经信息产业部批准正式发布。
GT800数字集群系统基于成熟TDMA技术体制,在GSM系统上融入了数字集群技术中快速呼叫、共享信道、强大的调度业务,能够充分满足集群专网、共网的用户需求。
GT800具有突出的特点:基于业界最成熟、完善的GSM产业链,具备明显的规模产业优势;集成了GSM系统和数字集群系统的业务,具备丰富的业务功能;采用TDMA技术体制,覆盖稳定,业务可靠,保障调度通信的服务质量;通过优化的系统设计,在群组容量、响应速度上具备专业数字集群系统性能。
目前GT800在国内、海外多个城市建设了商用网络和测试网络,客户包括公网/共网运营商、企业行业用户;在国内,成功为第五届亚太市长峰会、亚太艺术节等大型社会活动提供了保障服务,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2005年6月信息产业部对进行GT800技术鉴定,作出了“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首创,国际领先”的高度评价;在海外,GT800也获得了多项应用,为拉美、南部非洲的多个专网和运营商客户建设GT800网络,提供集群调度服务。
GT800是华为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基于GSM的数字集群通讯系统,已申请国际/国内专利100多项,包括基于GSM技术数字集群系统的基本专利。
同时华为正在进行将GT800推广到国际标准中的工作,在全球最大标准组织3GPP中成功推动了基于GT800集群技术的WI(工作项目),截至到06年10底,已有50多篇技术文稿获得大会通过,GT800中包含的多项业务功能已写入国际规范,其他功能正稳步地向国际标准规范推进。
一等奖《ITU-T多媒体业务(IP网多媒体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远程教学业务)描述与需求建议》主要完成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主要完成人:蒋林涛;聂秀英;孙明俊;金伟;杨崑;何宝宏;孙志斌;罗忠;张清;刘湘宇;马玉发;郑林会主要内容:力争在国际标准制订方面的主动权,是当前各国政府的重要科技发展战略之一。
本项目是在国家“标准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本项目是国家重大标准专项2002BA906A60远程教学通信平台系列标准和中日IPv6合作子项目18的重要成果之一。
本项目共完成了如下3个ITU-T标准建议:1)ITU-T建议F.733 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会议业务描述和需求2)ITU-T 建议F.741 音视频点播业务的业务描述和需求3) ITU-T 建议F.742 远程教学业务的业务描述及需求这三个标准建议主要是按照ITU-T 建议F.701所描述的方法规定基于IP 网络的多媒体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和远程教学业务的定义、功能模型、应用场景以及业务需求。
研究用于各种通用的多媒体应用和业务的一致方法,同时考虑电信、电视和计算机领域的技术融合并将融合技术应用规定的应用和业务。
多媒体视频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以及远程教学业务均是多媒体通信中最重要的业务。
但由于没有一致的业务需求描述,没有完整的体系架构和赢利模型,这些业务未能发展成为电信网络上的主体业务,业务及其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而业务需求标准恰恰是这些业务标准体系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课题组代表我国率先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了标准文稿,得到了ITU-T SG 16与会专家的认可,这也是我国在参与ITU-T SG 16活动中,首次独立提交并获批准的国际建议,实现了我国在多媒体通信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方面零的突破,表明我国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我国不再是简单地跟踪学习,而是有能力起草和制定相应的标准建议。
本项目填补了国内外在IP多媒体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以及远程教学业务领域的研究空白,获得了原创性知识产权。
使我国客观上能够成为多媒体视频会议业务、音视频点播业务以及远程教学业务等方面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国家,为我国进一步研究和制订这些业务的体系架构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掌控这些业务相关产业形成的主动权。
本项目的完成有助于形成健康的IP网多媒体会议、音视频点播以及远程教学产业链,推进了相关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二等奖《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主要完成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肖雳、周镒、刘宝殿、褚文华、陆冰松、宋崇汶、张兴海、胡巨波、邓江、谢玉明主要内容:《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由YD/T1312-2004《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和YD/T 1169.2-2001《800MHz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两部分组成。
其中《无线通信设备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系列标准包含:《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宽带无线电设备》、《第3部分:个人陆地移动无线电设备(PMR)及其辅助设备》、《第4部分:无线寻呼系统》、《第5部分:无线语音链路设备和无线话筒》、《第6部分:业余无线电设备》、《第7部分:陆地集群无线电设备》、《第8部分:短距离无线电设备(9kHz-40GHz)》。
该项目由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该系列标准对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研究,提取了其中的共通之处。
该系列标准即包含了各种无线通信设备通用的测试方法、限值和测试等级,又根据每一个类型的无线通信设备的特点提出了相应测试方法。
该系列标准的制定为将来各种无线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标准的制定建立了参考。
与国际相关标准相比,增加了传导杂散、辐射杂散两个测试项目。
在辐射杂散测试项目中,现在普遍使用的测试方法测量范围为6GHz,在本项目中将测量频率范围提高到了载频的10次谐波,通过该系列标准的实施,将有效的减少无线设备对外界的辐射。
该系列标准在辐射骚扰抗扰度试验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的等级上也高于国际相关标准。
在第5部分“无线语音链路设备和无线话筒”中,根据EUT的用途为专业用途、家庭用途、普通消费对EUT进行了分类,并根据EUT的类别和是否能建立连续通信链路相应的给出了不同的性能判据。
由于该部分是针对声学设备的,所以专门给出了声学耦合夹具。
该系列标准适用于除广播接收机以外的所有种类的无线通信设备。
无线通信产品的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标准的制定一般落后于产品的研发。
在一个新的产品面世的时候往往没有相应的产品族标准与之相对应。
该系列标准可以使业界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就有据可查,不用在产品问世后,再对产品进行修改,来满足相应的EMC标准,可以为厂家节省大量的研发费用。
该系列标准由于其具有无线设备的代表性,被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的电磁兼容标准(含WCDMA、CDMA2000、TD-SCDMA)等多个标准引用,为相关标准的制定节省了大量的研究时间。
二等奖《下一代网络中的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主要完成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主要完成人:刘恩慧、冯伟、李宁、赵慧玲、陈运清、杨明川主要内容:《下一代网络中的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ITU-T Recommendation Y.RACF)是国际电联(ITU-T)关于下一代网络(NGN)所制定的系列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标准。
标准名称:“Resource and admission control functions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该标准规定了下一代网络中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的功能框架和需求,可以支持各种接入网传送和核心网传送技术,可以支持分域部署(接入网或核心网分别部署)、多域同时部署和域间部署。
资源和准入控制功能框架规定了实时应用驱动的基于策略的传送资源管理方法,以支持端到端服务质量,门控制,网络地址转换,远程穿越网络地址转换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