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设计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设计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设计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设计

长江三峡 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 ※学习导航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抓住特点 2、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 【学法建议】: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 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 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2.资料链接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

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 的水资源宝库之一。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 “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 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多年来,经过反复的 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 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2)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 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泪沾裳。'” (3)杜甫的两首诗 咏怀古迹(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三峡》教学设计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 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 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技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播放古筝乐曲《渔舟唱晚》学生自由朗读) 一、故事导入。

用“孔子学琴”中的四大“秘笈”——“习其曲(韵),习其数(技),习其志,得其为人”来引入本文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向孔子拜师,用这四大秘笈来学习这篇古文。 二、一读,习其韵。 (打开孔子的第一大秘笈) 1、学生朗读。 2、教师指导。 ①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②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③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2、何谓“峡”? (两山夹水) ①带“山”旁的字 ②带“氵”旁的字 三、二读,习其技。 (打开孔子的第二大秘笈) 1、学生活动。 让学生变换角色,化身为画家、诗人、摄影师、作曲家,根据第1、2、3、4段文意描绘、吟诵、拍摄、谱写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美。 2、作者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研读技法)。 夸张、、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绘声绘色、俯仰生辉、情景交融…… (以情景交融联系“志”的分析,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三读,习其志。 (打开孔子的第三大秘笈) 面对这三峡的山光水色,作者心情如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小组讨论)

初中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一课时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多媒体课件、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新课教学】 一、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读“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如下图),探究: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适时提示:从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和对外交流几方面展开讨论。)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东临黄海、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该地区可以依托长江水运,沟通东西部地区;依靠沿海航运,联结南北方地区;通过远洋航线,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2长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 【承转】

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教案4 (人教版八年级下)

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 [讲授新课]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 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 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 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 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 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 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 ①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 ②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 ③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 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 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 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长江三峡教案

长江三峡教案 导读:课文题解 长江三峡雄伟壮观,变幻多姿,具有神话般的魅力。我国古代文人曾留下许多吟咏三峡的脍灸人口的诗文。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李白的《上三峡》、《朝发白帝城》、白居易的《初入峡有感》等,都是盛赞长江三峡的名篇。作者刘白羽在幼年时期就熟读过一些描写长江三峡的作品,一心想从大江顺流而下,领略三峡美妙风光。1960年11月中旬,他如愿以偿,从重庆乘“江津”轮驶往武汉,历时三日。他的散文《长江三日》记述了这一航程,并描绘了沿途景色。课文所写的是《长江三日》中的第二日,因所写内容为穿行三峡时所见的瑰丽奇特的景象,故编者将课文题目定为《长江三峡》。课文简析课文以激越奔放的感情,运用抒情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长江三峡雄伟、瑰丽、险峻的山川景色,热情地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直前的革命精神,并启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一条前进途径,就能战胜困难险阻的生活哲理。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航行三峡总的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瞿塘峡的雄伟险峻。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描绘巫峡神奇绮丽的动人姿态。 第四部分(第6—9自然段),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实际感受。 全文以“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这条思想线索贯串全

文,统帅全篇,这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特点提示 本文即写了三峡水陡,流急、滩险的共同特征,又写了三峡各自的特点,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不同特点又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如对瞿塘峡的描写,则从正面写它的形、声、色、势以壮其观;对巫峡的描写,则多采用贴切的比喻以状其秀;对西陵峡的描写,则通过“江津号”的艰难行进和上行船的小心翼翼从侧面来突出其险。除了挥酒自如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作者还大量引用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来扩展意境。这些引用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加了历史知识,而且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尤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写景状物的同时,托物言志,使文章寄寓了深刻的思想,给人以启迪。以上几个特点使这篇散文达到诗情、画意、哲理的完美结合。 问题思考 作者在叙写西陵陕这一节江流虽险,却流传着无数优美的传说时,为什么重点表达了对屈原和王昭君的怀念之情? 解题思路 因为这里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这两个人在历史上有过贡献,屈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王昭君因促进民族团结而为后人所怀念。这里作者所发的不是一般的思古之幽情,而是提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哲理:凡是在历史上有过功绩的为人民作出过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形象将永该在世世代代人民的心中。

《三峡》教案

《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著有《水经注》。《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读准下列加点字: 郦.道元阙.处重峦叠嶂. 曦.月襄.陵沿溯. 乘奔御.风绝献.素湍.绿潭 飞漱.属.引 三、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全班交流: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多读。 明确:导朗指读:读出节奏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沿/溯/阻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清/荣/峻/茂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边读句子边看注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3.合作解决相关内容: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自:(2)略无:阙: (3) 嶂(zhàng):(4)自非:自:非 (5)亭午:夜分:(6)曦(xī): (7)襄(xiāng) 陵,(8)沿:溯(sù): (9)或:王命:宣:(10)朝: (11)江陵:(12)虽:奔:御:(13)不以:疾:(14)素湍:素:绿潭:(15)回清倒影:(16)绝巘(yǎn):绝:巘(17)悬泉:飞漱:漱(18)清荣峻茂: (19) 良:(20) 晴初:霜旦:(21)属引:属(zhǔ):引:凄异:(22)哀转久绝:绝: (23)沾: (24) 三声: (25) 裳(cháng): (2)句子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四、点拨探究: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至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五、归纳反馈: 学生放声朗读,体会作者情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复习课文:字词检查、重点句子翻译 二、自主学习: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秀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举例说出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6.树立和谐发展的人地观念,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4.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点评、指导小结,达到学会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能力。 【教学准备】

地理图片、地图、划分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静欣赏歌曲:《江南水乡》。 师: 花桥碧水弯/江堤柳丝长/ 微风轻吻荷塘/醉我江南水乡/ 竹篙轻轻点/小船入画廊/ 一曲丝竹小唱/醉我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人间天堂/ 香喷喷的日子/粉嘟嘟的船娘/ 仿佛幽梦弥漫唐宋清香/染你一身芬芳…… 同学们,一曲《江南水乡》,你醉了吗?未到江南,心到江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江三角洲,领略这片令人梦牵魂绕的人间天堂。 二、新课教学: 1.位置与范围。 探究一 读“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图(如下图),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发言展示、师生点评。 小结: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下游,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等地区。 探究二

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 教案教学设计

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教案教学设计 导读: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知道长江三峡的位置,组成和它们各自的特点,知道葛洲坝水利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的位置和重要性;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以及石灰岩地貌形成的简单原因。 能力:培养学生查寻收集,分析处理相关社会信息的能力。 情感:激光器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同时进行美育教育。 教学重点: 长江三峡的旅游资料和开发与利用。 教学难点: 桂林山水形成 的简单原因以及合理把握教材内容,驾驭课堂教学。 教学准备: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唐代诗人李白有“两岸猿专用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而同为唐代的散文大家韩愈也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你们知道他们的诗句分别描绘的是哪里的美景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

二、新课讲授: (一)学习长江三峡 1.学生打开课本完成第101页的说一说,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起动课件,出现场景一。 2.教师提问:长江三峡的位置在哪里?它是由哪三个峡组成的? 学生自学课文第101页前二段后回答,教师板书:(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后点击场景一至场景二。 3.学生分小组学飞长江三峡的自然景观,回答长江三峡各自有什么特点? 学生答教师板书:(雄伟壮观、幽深秀丽、滩多水急)。 4.教师提问:你认为长江三峡中哪一个最美,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后完成第102页读一读,神女峰的传说,教师点击场景二出现声景三。 5.教师讲述:如果说流经三峡的长江水如一条美丽的丝带,那么沿江颁的历史文化古迹,则就是点缀这丝带的明珠。这里有白帝古城,张飞庙、孔明碑、这里是爱国诗人屈原与出塞和新促进民族融合的王照君的故乡,这里还有许许多我的传奇故事和文学典故,这里的风光又引历代文人墨客借景抒怀,留下千古传达室诵的诗赋,其中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6.学生背诵唐诗《早发白帝城》。 7.教师讲解:长江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自古有“黄金水道”之称,然而在过去,这里处于原始落后状态的航运,又加之三峡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 批评指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 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 作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技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 (播放古筝乐曲《渔舟唱晚》学生自由朗读) 一、故事导入。

用“孔子学琴”中的四大“秘笈”——“习其曲(韵),习其数(技),习其志,得其为人”来引入本文的学习。我们也可以向孔子拜师,用这四大秘笈来学习这篇古文。 二、一读,习其韵。 (打开孔子的第一大秘笈) 1、学生朗读。 2、教师指导。 ①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②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③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2、何谓“峡”? (两山夹水) ①带“山”旁的字 ②带“氵”旁的字 三、二读,习其技。 (打开孔子的第二大秘笈) 1、学生活动。 让学生变换角色,化身为画家、诗人、摄影师、作曲家,根据第1、2、3、4段文意描绘、吟诵、拍摄、谱写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美。 2、作者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研读技法)。 夸张、、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绘声绘色、俯仰生辉、情景交融…… (以情景交融联系“志”的分析,过渡到下一环节)。 四、三读,习其志。 (打开孔子的第三大秘笈) 面对这三峡的山光水色,作者心情如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一说。(小组讨论)

初中地理_“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从地理景观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图片说明地理问 题的能力。指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或解释地理景观图片所反映的地理现象。 2.能够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自然环境所包含的要素),具体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3.学习地理方位词在地理原理描述中的应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利用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 间的关系。 2.以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总结河流对区域发展的

作用。 【教学难点】 1.选用合适的地图,用准确的地理语言描述自然环境与当地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 2.利用地图和方位词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古语说“江北虎啸龙吟,江南杏花春雨”,仅一江之隔,南北景观差异怎会如此之大?今天,咱们就从地理的角度走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去欣赏它的自然风光,去品味它的风土民情。 (设计意图:通过南北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出示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能根据相关地图分析长江三角洲自然特征与风土民情之间的关系。4.结合图文材料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位置和范围】 1.走进一个区域,我们首先认识它的位置和范围,请同学们指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7.2长江沿江地带 第1课时 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下)

第二节长江沿岸地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分布与河流、地形、陆上交通、自然资源等的相互关系,分析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分布密度的差异;认识本区不同地区的差异。 2.通过对长江沿岸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分析它们之间进行协作,相互促进的方法和途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2.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事实,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1.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2.正确认识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异和协作方法、途径。 教学难点 从图中指出沿江地带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挂图;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资料:长江上的主要城市介绍(学生课下准备);课件:介绍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经济的发展;课件:长江沿江工业基地介绍等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江的纽带和发射作用的知识,认识到河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在长江河流沿江地区,许多城市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河流,例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就与长江的关系密切。今天,我们就要讨论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问题。 教师:我们都知道在长江的沿江地带,从上游到下游的大城市依次有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那么,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如何依托长江的?其他沿江地带的

城市分布情况与这四个城市的关系又怎样呢?让我们首先来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教师:下面请大家根据“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图,按小组分别研究重庆、武汉、南京和上海四个城市在长江中的分布情况,讨论这些城市的分布与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周围地区的其他哪些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每组同学可以指派代表到讲台来介绍本组的讨论结果,也可以几个人上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学生:分小组展示成果。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的汇报很好,充分展示了我们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体现了我们比较高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大家结论的基础上,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些结论: 1.重庆位于四川盆地、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武汉位于江汉平原上,是长江和汉江、京广线与长江的交汇处;南京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上,有京沪线和长江交汇,临江近海,距入海口380公里左右;上海位于长江的入海口,有长江的最后一个支流──黄浦江和京沪线、沪杭线等交汇,又是沿海地区。 2.这四个特大城市是本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本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3.在四个特大城市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以它们为中心的四个城市群,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密集,密度大。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对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总之:长江是这些城市得以建立和发展的生命线。 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 教师:不仅如此,长江还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支柱──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地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下面,我们继续了解本区主要的工业地带及其分布、特点等知识。 另外要请大家进行讨论学习,我们提供讨论的主题: 1.本区主要的工业基地的分布与城市的关系如何?

《长江三峡》教案10

《长江三峡》教案10 导读:长江三峡 教学目的: 1、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引用”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2、掌握“引用”的修辞。 一、检查复习: 关于李健吾。 三、新课讲授程序: 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由三峡工程导入 (二)解题与作者: 1、读预习提示。 2、解题: (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

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动人。 杜甫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3、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

三峡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水经注》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其重点是“水”以及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它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本文中,作者首先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学情分析】 新《课标》对中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习惯,易于在形象思维和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启发与引导;但由于接触文言文较少,他们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还不够丰富,文章整体的理解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朗读,立足全篇,整体感知。以读来知、来感,在朗读中体会意境。 【教学构想】 1、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须注重积累与归纳。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 词语,且还能利用课下注释来读懂文章大意,因此,可采取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意,有问题的词句可由各小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决,这样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重视对课文的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 中可利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学法指导】 1、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 2、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写一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拓展练笔法。体会了文章写景特点后,练笔写景。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5、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6、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 教学难点: 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 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二、推进新课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请大家齐读教学目标,认真领会,然后带着目标学习本课。 教师(出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请大家读图,结合P50——51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指图说出长三角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对本区的地理位置作简要的评价。 3、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4、本区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 5、本区交通状况如何? (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学习的是长三角的概况,题目难度都不大。学生读图看课文基本上都能解决。通过自学,学生对长三角的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锻炼了学习能力。 学生展示学习结果: (学生指图介绍)1、纬度位置:30°N——32.5°N 2、海陆位置: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依托长江干、支流发达的水运、京杭运河、南北铁路干线,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学生指图介绍)3、本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4、本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同时,这里河湖众多,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5、本区地处江河交汇之处,沿江沿海港口众多,京杭运河沟通南北,自古水运发达。京沪铁路和沪杭铁路交汇于上海,加上高铁和高速公路的迅速普及使得本区的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河流对本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都有哪些影响呢?(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老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讨论) (在老教师指导下完成) 【设计意图】

2017《长江三峡》教案.doc

长江三峡刘白羽 一、导入课文(投影1-3): 介绍长江三峡: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其间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著称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夔州歌十绝句(之一)杜甫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二、介绍创作背景和作家(投影4-5): 课文节选自《长江三日》,这是一篇以日记形式写成的游记散文。刘白羽同志于1960年11月中旬,乘“江津号”顺流而下,从重庆到武汉。一路上,作者被“大自然伟力所吸引”,写下了这篇描绘祖国河山壮美景色,抒发庄严美好的革命豪情的文章。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写连续三天在长江航行所见到的不同景象。第一日11月17日写的长江迷蒙的雾景和雄伟的夜景;第二日11月18日写的长江三峡瑰丽奇特的景象;第三日11月19日写的长江平静清丽的风光。课文节选自第二日所记,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刘白羽(1916——)现代作家,北京人。1938年到延安从事文化工作,1944年到重庆参加《新华日报》副刊编辑工作,1946年到东北解放区作随军记者,1950年参加编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获斯大林文学奖金。曾两次赴朝鲜,写了许多通讯特写。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刘白羽散文集》等。刘白羽是一位富有时代感的、具有敏锐的生活观察力和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著名。 三、检查预习情况(投影6、7:字音字形解释) 四、整体分析课文: 提问: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

郦道元《三峡》教案(课时)

26、三峡 郦道元 备课者:郑时仁 目的要求: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5.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6.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案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案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三峡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教案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U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教案要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江海交汇之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分析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人地关系的整体性。 2.引导学生作比较,认识区域差异,加深对本区区域特征的认识。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江海交汇之地(板书) 1.教师引导学生读教材图7.13,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板书),并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读图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板书:(一)地理范围:上海、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发表小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气候: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地形: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设计一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设计一 【新课引入】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或让学生阅读八年级上册教材58页《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材料,要求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导入新课,板书。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和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重要的地理位置特点;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点明长江沿江地带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沿江的相对位置,以及依托长江对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3.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等三城市气温与降水量统计图表,思考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有什么特点;②长江上、中、下游的地形差异对其各段水文特征有何影响;③针对长江流域各河段自然条件的差异,如何开发利用其水资源。 4.教师总结时应强调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和特色形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①画出长江干流略图;②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③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①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②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③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④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 3.教师强调应该掌握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产业、技术、信息、商贸通道;自西向东江海联运的交通通道)。 4.让学生在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上绘出长江主要的南北支流和铁路干线。 5.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②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③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④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6.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小结。 7.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莱茵河流域经济带的相关资料,分组讨论问题。①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②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③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 8.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 【沿江地带的城市】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