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点清单]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宋明理学

1.历史背景

错误!

2.思想内容

错误!

整体把握

宋明理学

3.影响

错误!

易混易错 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陆王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其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深层点拨

理学的内涵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 烈冲击。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2.“异端”思想家李贽

????? 1学术上: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3.三大进步思想家

?????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 监督机构等设想。3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经世致用”。

史论共识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

整体把握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基准考点一宋明理学

主题一理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视角1 儒、佛、道三家相互融合

(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道家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视角2 宋代理学出现的社会条件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

为时尚。

主题二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与实质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①“理”是世界的本原;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③“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可进一步认识到,程朱理学所谓“天理”是指封建道德规

范和等级秩序;理学实质上是用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望,以维护专制统治。

主题三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史料一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集》史料二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史料三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信息解读] 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主要思想是:①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方法论:“发明本心”、进行内心反省。②王守仁:世界观:核心“致良知”、本心是良知,良知就是理。方法论: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树立思想标准的重要性。

主题四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共同点: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

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就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主题五宋明理学的影响

史料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中国文化概论》

[信息解读] 据史料可知:(1)宋明理学主要的消极影响是: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2)我们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基准考点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主题一李贽的思想主张及评价

史料“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未必)高,众人不曾低。”“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谓一与理也。”

[信息解读]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具有以下“异端”思想: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探讨世界本原,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评价: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史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由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信息解读] 史料主要反映了:①批判揭露君主专制,君主为天下大害。②亡国不同于亡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主题四如何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由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倡导“经世致用”的学者,均主张以实用为宗旨的“实学”。就是要提倡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他们还发扬注重实践、注重实证的求实精神,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明清之际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另一个时代,与“经世致用”之学是分不开的。主题五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1)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专制,倡民主。

③反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

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2)明末清初批判思想并未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起到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的原因

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②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不利于学术自由发展。

③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未能彻底突破传统思想的局限。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2.继承: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

3.重创: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4.主导: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冲击: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遭冲击。

6.融合: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7.理学: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8.批判: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给传统思想注入时代气息。

探究思考:你认为当商场着火的时候,上面两个人物各有何反映?

提示(1)程朱理学代表:反复观察火情,寻找逃生方法。

(2)陆王心学代表:闭目静坐,想象着火会自生自灭,千万不能乱

了方寸。

例1 (2012·海南高考)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审题突破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朋友有信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属于封建纲常伦理思想,魏晋时期对佛教的斥责说明佛教的某些教义触犯了儒家伦理。

答案 D

例2 (2012·全国新课标高考)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审题突破审题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材料含义。材料突出士、农、工、商四民都是“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心与道是核心,致良知是目的。A项的表述与材料突出的四民并举相矛盾;材料不涉及对四民的整合,所以B项不正确;C项错误在于误解了“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其强调的不是民生内容,而是强调关系人们生存的方法。

答案 D

例3 (2012·浙江高考,节选)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审题突破解题主要根据材料进行归纳,“根据材料”提醒了不要脱离材料而直接回答课本所学知识,否则会容易造成所答非所问的状况。“分别”要求从三个层次上回答。

答案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非选择题得高分的诀窍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2)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联系教材是必要的,应该把材

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

论和解答。

(3)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

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

(4)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转(转换材料信息

和知识)→答(组织答案)。

解答注意事项

(1)答案要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要点化是根据设问分成要点组织

答案;系统化是指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来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的系统

化,避免重复或者遗漏现象的发生。

(2)语言要做到“两化”:简单化、专业化。简单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量

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专业化是指组织答案时,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

语言作答。

(3)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

命题思想一隐含社会热点

1.(立意——社会遗存:贞节牌坊) 说到徽州,我们马上就想起了徽商……徽州又以牌坊闻名。明清时期徽州妇女贞节牌坊数量惊人,据记载,仅仅一个歙县,历代受旌表的贞女烈妇唐代2人、宋代5人、元代21人、明代710人、清代7098人。1905年,古徽州最后一座牌坊“贞孝节烈坊”在徽州知府主持下建成。镌有“徽州府属贞孝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八名口”等大字。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徽州妇女地位逐步得到提高B.妇女受到的道德束缚越来越严重

C.徽州商品经济发达,大兴土木工程D.中国古代对妇女极其尊重

答案 B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理学的消极作用,理学的消极作用是压抑人性,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贞节牌坊的数量增多实质上反映了理学对妇女的思想束缚越来越严重。

命题思想二紧扣主干知识或核心概念

2.(立意——主干知识:宋明理学)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 C

解析A项错在“统治地位丧失”;B项错在“彻底否定”;D项只是表面现象;C项揭示了明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本质。

3.(立意——核心概念:理学求理的方法) 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 A

解析“理以应事”与“格物致知”思想一致;B项强调等级秩序;C项强调自修自省;

D项突出立志。

命题思想三凸显新史观或核心价值观

4.(立意——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张岱家、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答案 A

解析题中所述黄宗羲等人在思想和政治上的局限性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局限性,即A项。命题思想四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5.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A.认为儒、道、佛三教缺一不可B.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D.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答案 A

解析认真读题,明确德清禅师主张儒(知《春秋》)、道(精《老》《庄》)、佛(参禅)三者不能缺一。

6.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在此倡导的是( ) A.推行体现民众意志的法治B.明确和强化法治的严肃性

C.树立统一的“天下之法”D.法治与人治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 A

解析黄宗羲强调“天下之法”、“治法”(完善制度建设),即强调法治要体现民众意志和利益。

对点训练

考点一宋明理学

1.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 ( ) A.程颐B.王阳明C.陆九渊D.朱熹

答案 B

解析王阳明有“知行合一”的观点。

2.“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副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 ( ) A.朱熹B.程颐C.李贽D.陆九渊

答案 A

解析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3.《清史稿·烈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 )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 D.明清君主批判思想答案 C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

考点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说明李贽( ) A.赞扬商鞅、吴起的改革精神B.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

C.尖锐批判封建道学家的虚伪性D.否定孔子和儒学的权威性

答案 D

解析“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的意思是都是以孔子认为的对错为对错,所以从来没有什么对不对的。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题干。

5.在《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发表了自己离经逆道的独到见解:“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他的这种叛逆精神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是一致的(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主要反映了贾宝玉思想与现实的思想格格不入。这与李贽的思想极其相似。

6.南宋学者金履祥说:“国,天下之国;家,天下之家也。君之者,长之而已,固非其所得私也,况可以专其利以自私哉?”以下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 A.陆九渊B.顾炎武C.王守仁D.黄宗羲

答案 D

解析材料观点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相似,而此观点是黄宗羲的观点。

7.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 ) A.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C.王阳明思想主张激进D.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所指时间可以推断该理论出现在明末清初,由此排除南宋朱熹、明代李贽和王阳明。而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8.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儒家思想的背弃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答案 D

解析D项是错误的,顾炎武对儒家思想批判继承,他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9.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依据此言论,可见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工商皆本”

C.要求实现耕者有其田D.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的制度

答案 D

解析由“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得出王夫之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深化训练

1.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对儒家思想的崇拜。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在西汉,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唐宋。

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宋代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主要从万事万物的本原出发。3.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任何一个研究、解释历史的人,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一种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一部分。下列不属于历史观的是( ) A.“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B.“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C.“太极生阴阳,理生气”

D.“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答案 C

解析“太极生阴阳,理生气”这是属于哲学的观点,和历史观没有关系。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安得天分,不有私心,则行一不义,杀一不辜,有所不为。有分毫私,便不是王者事。

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朱熹《近思录》材料二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南宋学者和思想家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韶、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会上,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双方争议了三天,最终不欢而散。如今,这座古寺也许是因为有这么一次重要会议,也许是因为朱熹住过,将其作为“书房”,作为教书育人之地,因而也叫做“鹅湖书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扼要归纳朱熹思想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朱熹与陆九渊就“教人之法”方面对读书与明理成为圣

贤方面会如何各执一词?为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朱熹与陆九渊对世界本原认识上的不同和思想属性方面的相同。

答案(1)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②人伦道德、尊卑等级、三纲五常都是“天理”;

要“存天理,灭人欲”。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更好地理解天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2)朱熹:①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

论。②强调“格物致知”。

陆九渊:①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②从“心即理”出发,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

(3)①对世界本原认识的不同: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

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②思想属性的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天理流行,处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朱子语类》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不遂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3)材料三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答案(1)认识: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3)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学校。

经济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

为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并焕发新的生机。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1.(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5?浙江文综?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思想主张 【解析】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故①正确;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故②正确;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物”,故③正确;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万物始于水”,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第3课 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 【课堂达标】 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解析:选C。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B.佛学 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文天详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 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 解析:选C。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A.内心世界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D.天的意志 解析:选A。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宋)朱熹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1,得出问题中的目的就是材料中的“为……”,把这三个“为……”解释出来即可;第(2)问的解答抓住材料2中的目的词即可。 答案:(1)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2)追求: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A.春秋战国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两宋时期 解析:选C。题中四段历程分别为春秋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纲:宋明理学人教版必修

第3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儒学的挑战与新发展 ⑴挑战:1社会动荡: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2道教: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3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 ⑵新发展:1内容: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2传播范围:北方少数民族大力崇儒兴教; 3影响: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隋唐从“三教合一”到“三教并行” ⑴隋朝:“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⑵唐朝: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二、程朱理学 1、背景: ⑴儒学正统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挑战。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3唐朝统治者实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随着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先声。 ⑵北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⑶宋代“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北宋相对宽松文化政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程朱理学——理学形成与繁荣:

⑴理学概念: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⑵理学代表及主张: 3、程朱理学的影响 ⑴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统治。 ⑵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⑶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朝鲜、日本甚至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4、理学的特点: ⑴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⑵儒学从佛道中汲取有益内容,完成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三、陆王心学——理学新阶段:

第4课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第4课宋明理学 166中学王晓晶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学生课前体验出发,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提升学生辩证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立意。 本课遵循人本主义理论,由学生游学活动展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考纲与课标要求 1.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 1.必修三文化文明进程中,第一单元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第4课; 2.本课承前启后,上承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启明清之际传统思想的批判,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了解起到重要的背景作用; 3.本课对于学生的人文修养,人格培养,素质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知识水平: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背景了解较弱,需加强知识点的总结与落实。 2.能力水平:示范校文科重点班,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综合学习能力,迁移知识能力,阅读能力。可以安排预习,材料阅读,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对于理学与儒家思想有更多思考。 3.心理特点:愿意主动发言和深入思考的同学较少;对材料解析有畏难心理,粗读,盲目。开展合作探究鼓励主动思考,提问时注意引导对各个层次学生。 4.学生课前曾游学参观武夷山与朱熹园,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宋明理学认识很有限且较为偏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典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分析理学的内涵。 2.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探究问题的答案。 3.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知识。 4.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2.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多视角的认识理学的影响和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高中历史第七分册备课笔记第2课 宋明理学

第2课宋明理学 考纲要求:朱熹的理学(B);王守仁的“致良知”(A) 重点:程朱理学的内容 导入:理学的含义是什么?(参考“知识链接”P7) 一.程朱理学 1.背景 (1)唐代中期以来,儒学的研习、传播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A.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三教合一、三教并行的现状开始对儒学的正统地位构成威胁;B.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发生变化,神学色彩浓郁的“天人感应“说不再盛行,粗疏而僵化的传统经学不再令人信服,也难与佛、道对抗,更无法解答一系列现实问题。 (2)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延续近千年的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经学体系的基础是神学色彩浓郁的天人感应说(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 (3)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佛教、道教的巨大冲击;(4)有学者大声疾呼:复兴儒学,直接继承孔孟“道统”; (5)自宋初以来,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解释。 2.理论来源:儒、道、佛思想 3.产生的方式: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解释,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创成一个以“理”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入世“的理学以解答现实的伦理、政治问题见长; ●佛、道善于讨论深奥玄虚的哲学问题,在理论思维的层次上儒学出于下风; ●理学家吸收佛、道的思想成果,对儒学加以创新改造,才能在理论高度与佛、道进行对抗; ●后人形容理学“儒表佛里”一语中的;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原本为空,人经过修行,排除欲望,领悟并达到空的境界,即可成佛; ●道教认为世界由道而生,人经过返朴归真的修炼,与道合一,即可成仙; ●这种成佛、成仙的出世观与儒家重伦理、重人事的入世学说相矛盾。 ●佛教和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的解释对儒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理学体系的形成——朱熹(朱学) (1)地位、贡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2)时间:南宋 (3)思想主张 A.思想核心是天理论,关键落实到天理与人伦的沟通 a天理既是宇宙的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b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天理的具体体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B.明天理,灭人欲:人性与天理一致,但为后人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明天理,灭人欲” 5.理学家讨论宇宙本原问题的出发点和目的:出发点是围绕伦理道德这一基点,目的是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永恒、合理、至善。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3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 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内容 导入 《江南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学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儒者们研究儒家经典专重发挥词章考据和文字训诂,死守着所谓“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的教条;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董仲舒学说中的“谶纬”思想,专注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将现实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天意的安排。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两汉之交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的印度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怀的概念,如宣扬“因果轮回”,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这自然而然受到统治者日益重视,也容易为久经战乱的人们所接受。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也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2.三教合一 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 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儒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派别

高中历史 第4课《宋明理学》全套课程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4课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正统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三教合一”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随着政治稳定三教相互渗透,彼此调和逐渐趋向合一。在扩大社会影响和争夺各类信徒的过程中,儒学、佛教和道教互相吸纳对方的优点,三家互相渗透。儒家强调人世,根本目标就是强国。个人的精力应该奉献给国家。道家强调自由,目标就是超脱尘世而获得更大的自由。佛家强调解脱。儒家思想在三教中多侧重于人世间的事。而儒家思想是佛道二家的基础。 3、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和探索 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高中历史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学习指导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法建议】 1.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要与现实社会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2.对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进行比较。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评价宋明理学。 4.把握一条线索,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特别注意的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演变,理解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重难点分析】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思想文化方面: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及唐代赤裸裸的恐吓已经已无法控制人心;自魏晋以来,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发展出现了危机;唐宋以来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儒学的更新与发展;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2.政治方面:国家分裂和战乱频繁、农民起义等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秩序,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学说;北宋时期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 3.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统治者迫切需要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醉。 二、理学的概念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三、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历程 1、两宋时期兴起。 2、元朝时曾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发展到高潮。 4、南宋时期,心学形成,明中期得到发展。 四、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1.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2)主张: ①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万物遵循永恒不变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②认识论:要把握“理”,通过“格物致知”,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以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③伦理观: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 (1)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2)主张:①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即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②王守仁: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随堂练习题:第二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1.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学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A.传承性B.批判性 C.佛学化D.超前性 B [理学家对于先秦时期孟子、荀子和西汉时期董仲舒均进行了批判,说明宋明理学具有批判性,B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2.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 C [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被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其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存天理,灭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核,故排除D项。] 3.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据此可知( )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 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 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 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 D [结合材料“知而不行是不知”可得出王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故选D项;A项表述有误,排除;不能概括为以行代知,排除B项;C项表述有误,知行脱节,排除。] 4.黄斡(1152-1221年)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材料中的“先生”是指( ) A.朱熹B.陆九渊 C.王阳明D.黄宗羲 A [材料指出朱熹是继孟子之后,在儒家传道系统中继承和发展道统学说的又一位杰出人物,高度评价了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南宋前中期是程朱理学臻于完善的时期,以朱熹为杰出代表的理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故A项正确;B、C两项提出了心学;D项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5.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 ) A.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三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 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来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绝句》和泰山红门宫图片。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设问:这种情景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概括: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学说互相吸收、融合,从东晋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儒家

201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

第2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点清单]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宋明理学 1.历史背景 错误! 2.思想内容 错误! 整体把握 宋明理学 3.影响 错误! 易混易错 程颢、程颐兄弟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陆王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其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学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深层点拨 理学的内涵 (1)“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道德之善的目的。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阶级矛盾尖锐。2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 烈冲击。3思想:八股取士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近代科学传入中国。 2.“异端”思想家李贽 ????? 1学术上: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2道德上:批判传统道德,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3哲学上: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3.三大进步思想家

?????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2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 监督机构等设想。3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提出“经世致用”。 史论共识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明清之际思想界的活跃使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易混易错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而是对儒学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是一种批判继承。

18 19第1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儒学的危机 1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 阶级的需要。 2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二、程朱理学 1. 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 主张 (1) 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 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 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 影响 (1)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 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 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辨析]~~“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 “理”的体验和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

和真理的探索。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 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 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三、陆王心学 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学说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创 、-—IV 立者 主张“心即理 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 宙”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 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王守仁 明中 期 心学的集 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 理”,强调天理 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 知”,强调自我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 [轻巧识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 1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 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⑵进步性 ①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 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1.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的 潮流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重兴儒学, 唐宋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到宋代,形成 “理学”。 2.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强调“格 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 建等级秩序。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 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 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 3.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 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 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攻重难] IU1卜 WW W. 知识精要 宣 羽rtT 陀7坠岸Ifi 时期用歯片h 未理供ffi.i 心粧

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导入课堂: 复习第2课的内容导入。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述了儒学在汉代在内容上发展为新儒学并在地位上发展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有三个标题。第一,从无为到有为,西汉初年采用无为思想的原因、措施、影响(积极和消极),积极影响是经济上、思想上来看,消极影响是西汉潜伏着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对政治提出了哪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规范人民行为,缓和阶级矛盾等,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怎么样做?上新课的时候如果设置情景,提问学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讲完社会危机之后就问学生,西汉王朝要从哪些方面加强统治,作为统治者你会具体采取什么办法,让学生讲,然后导入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看他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怎样看待董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情景设置这个办法非常好!!!怎么我当时没有想到要这么讲。)。从消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转变为有为思想的必然性,从积极影响我们可以看到转变成有为思想的可能性。因此我们总结出了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第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的历史地位和贡献,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和评价。第三,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包括思想上,政治上,教育上三个方面的措施,以及措施带来的结果。 教师提问导入: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学生回答:一是因为汉代的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儒家思想适应了客观上汉代巩固统治的这种需要。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君权,使汉朝度过社会危机,儒家思想分别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等理论,还提出了三纲五常来规范人民的行为和稳定汉朝的统治。二是董仲舒在这套理论的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三是汉武帝在这套理论付注实施并稳稳地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起了积极的主导作用。所以这题要谈的内容很多,大致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主观又可以从两个人的积极作用去谈。 教师导入新课:学习完了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和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我们接着来学习下一课,儒学在汉代以后即从魏晋隋唐到宋明时期的发展。 新课内容: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这个标题不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主要是学生将内容归纳并识记下来就可以了。) 教师点出本小节线索:找出这两段话的时间点(三个时间点:第一段讲魏晋南北朝,第二段讲隋唐)所以本小节是按时间顺序讲的,我们把第一个标题归纳为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发展情况:既面临挑战又有新的发展。 ⑵面临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盛行②道教也广为传播③儒学本身的缺陷,缺乏思辩性和理论性,只是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教师问:魏晋南北朝儒学的发展情况怎样?请同学们阅读前言部分和课本第一段用两个词来概括。 学生:挑战、发展。 教师:为什么面临挑战? 学生:找出其中的两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教师说出来。不光是外部原因,儒学自身也有问题。我们看先秦到汉代的儒学,主要内容是伦理原则和教条,对于为什么样遵守这么原则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宋明理学课后练习

第34讲宋明理学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迅速传播,佛教和道教之间也不断相互斗争,崇尚自然和张扬个性的玄学在士族阶层也非常流行。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佛教的社会影响力最大 B.包容和开放的社会心态 C.道教受各个统治者推崇 D.儒学不再居于正统地位 解析:选B。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佛道两家不断争论,玄学盛行,反映出社会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故B项正确。各家学说竞相发展,虽然冲击了儒学独尊的地位,但是儒学本质上是服务于政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最受统治者推崇,仍处于社会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儒学的社会影响力还是最大的,排除A、C、D项。 2.(2019·石家庄二中期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到“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可知“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3.(2019·林州一中调研)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这一思想( ) 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 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 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 解析:选C。程颐主张“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与个人私利对应的是社会集体的利益,即追求个人私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或集体的利益,故C项正确。 4.(2019·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有人问学于程颐:“人有志于学,然知识蔽固,力量不至,则如之何?”程颐的回答应该是( ) A.“求之性情”B.“发明本心” C.“内积忠信”D.“只是致知” 解析:选D。“求之性情”是心学的主张,与程颐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南宋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认识修养方法,故B项错误;“内积忠信”是程颢的思想,故C 项错误;程颐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故D项正确。 5.(2019·黄石高三调研)胡适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存天理,灭人欲” 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解析:选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观点,故A项错误;“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儒家道德规范在范仲淹身上的一种体现,故B项错误;“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自觉复兴儒学所做的努力的体现,故C项正确;“明道救世,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故D项错误。 6.(2019·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检测)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

第三课 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吧,孙悟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大家肯定会说就一猴子呗,那么在这个猴子身上体现了哪些宗教的思想和精神?在他的身上体现了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那么怎么体现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是谁?就是教他72变得那个,菩提祖师,菩提祖师是一个白胡子老道,他哪教派的形象,道教。体现了道家思想。孙悟空西天取经的故事,取回来佛经,这是一个佛家思想。同时最难理解的,孙悟空身上怎么能看出儒家的思想?在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降妖除怪的浩然正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以及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这种等级观念,都是儒家思想的痕迹,从这里面我们在悟空身上我们看到了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合一无处不在,时常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我们就先讲讲三教合一。 二、新课讲授: (一)宋明理学出现的背景:汉武帝以后,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使得儒学呈现繁荣的景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候儒学地位却受到挑战了,为什么这时候儒学

地位受到挑战呢?因为这时候佛教开始盛行,与此同时道教也开始盛行,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进来,到了东汉才慢慢被关注起来,当时一个东汉皇帝汉明帝做了个怪梦,梦见一个身材高大头顶着白光在皇宫里飞来飞去。于是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叫大家来解一下梦,有一位非常博学的大臣傅毅说道:我听说西方有个神,他的名字叫佛,就跟陛下你说的一样。为了圆梦,皇帝拍了18 个人往西方寻佛。在印度遇到两位高僧,并且邀请他们两去中国。两人欣然同意,一伙人以白马驼着一大堆佛经回到中国,这佛经就是四十二章经,就是韦小宝里的四十二章经,到了洛阳。皇帝还特意建立了一个白马寺供着这两位高僧和白马,这就是早期的佛教传入,与之相比北魏时期的龙门石窟的气魄已大不相同,历经几百年营建,石窟佛像达到十万多尊。佛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盛行。为什么佛教在中国那么盛行呢?其一是统治者大力支持,为什么支持呢?只要人们沉醉在宗教里的时候,就没有心思犯上作乱了,有利于维护他们的统治。那么支持到什么程度?皇帝舍身佛寺,南朝梁武帝,就三次舍身入寺院,每次出来都要捐很多钱以表示对佛的虔诚。其二社会矛盾尖锐,那时候社会动荡不按,人们都渴望在宗教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最新教育文档

汉代儒学、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家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面临许多问题,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①政治:王国问题依然存在并不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②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势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③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2)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的主张,适应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汉武帝时,董仲舒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兼采道家、阴阳家的合理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1)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②“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专制统治长久的。 ③“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虽然是从维护统治秩序着想,但是确实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至于“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因为古今时代背景不同,社会发展不同,就需要区别对待。今天,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小农经济必将向大农业经济迈进,正确引导这种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不能一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 ④重利轻义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第4宋明理学教案 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文化史的基础比较薄弱,本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 【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段小字,认识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原因,了解当时佛、道兴盛的表现,加深对教材正文“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这一结论的理解。】 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