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人不要轻易打胰岛素

糖尿病人不要轻易打胰岛素

糖尿病人不要轻易打胰岛素

糖尿病人不要轻易打胰岛素

想一想如果一个人因为牙痛就不吃东西了靠输营养液能活的舒服吗是不是应该把牙痛病治好还得用这个牙吃饭呢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胰腺不好用了那就不用胰腺了用胰岛素来替胰腺你认为人能活多久人能活的多舒服呢认识一个糖尿病人他的脚烂了他把脚给截肢了心情好的不得了天天在轮椅上坐着你觉的他活的舒服吗这都不是好办法治病要治根每一个糖尿病人都要成为一个糖尿病专家这样你才能自救好好看看中医的书上面对很多病有很多辩证的分析相信每一个糖尿病友都能有一个对自己非常正确的判断对治好病有非常大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病治好千万不要做傻子这个医生说了什么你就听那个医生说了什么你就听他们谁也没有你更了解自己的病情别人有时说别人的身体真的很不负责我们要有自己的认知这样才不会把自己的身体搞坏我们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看清对方是什么档次的医生看清对方的真正的意图这样才不会把自己的身体轻易的交出去

糖尿病与肝脏的关系

糖尿病与肝脏的关系 目前的高脂血症、探讨胰岛素抵抗、体重指数与2型糖尿病脂肪肝(DFL)的关系。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进行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BG)、血脂(TG、TC、HDL、LDL)、血浆胰岛素(FINS)测定,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BMI),同时检查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并与2型糖尿病非脂肪肝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与未并发脂肪肝组相比TG、TC、LDL、FINS、FBG、BMI均升高,HDL、ISI降低(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超重,而且大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2型糖尿病尽可能防止高胰岛素血症,控制血糖,维持正常血脂,减少胰岛素抵抗(IR),对预防和减少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对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脂化验室检测及肝脏超声,对56例脂肪肝患者进行糖耐量试验,两项结果对照比较。结论:4%~46%的脂肪肝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近乎50%糖尿病患者有脂肪肝;约30%~70%的糖尿病患者可有无症状性的肝肿大和轻度的肝酶异常。T2DM易合并脂肪肝,约75%的患者两病共存。 脂肪肝虽然在早期基本没有什麽症状,但肝细胞中长期堆积的大量脂肪会导致肝细胞的损伤,坏死,造成脂肪性肝炎。储存了大量脂肪的肝细胞其解毒代谢糖脂的能力均下降,由于其糖脂代谢能力下降可加重糖尿病及血脂紊乱的程度。脂肪肝可以是糖尿病的后果,根据近年来的文献,肥胖、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脂肪肝患者81%存在超重或肥胖,44%有2型糖尿病。与肥胖、胰岛素反抗有着密切关系,是近年来代谢性疾病的热点领域之一。、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关系研究进展做一回。 瘦素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1瘦素与胰岛素反抗 胰岛素反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之一。IR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下降,即一定量胰岛素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低于正常水平,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的共同发病基础。瘦素缺乏和高瘦素血症均可导致IR。高瘦素血症与IR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推测。IR导致高瘦素血症。IR患者长期的高胰岛素血症刺激了Ob基因的过度表达,进而使血中瘦素升高,产生高瘦素血症。高瘦素血症导致IR。这为多数学者所认可,进一步的解释是胰岛素对脂代谢的作用是促进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肪分解,而瘦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本身就造成了胰岛素反抗;瘦素对体内糖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肌肉、脂肪组织等有特异性,导致具有高瘦素血症的肥胖个体胰岛素反抗;瘦素还可抑制胰岛素在脂肪细胞中的多种代谢作用,包括葡萄糖转运、脂肪分解、糖原合成等,间接地加重胰岛素反抗。互为因果。生理情况下,胰岛素刺激瘦素分泌,瘦素则可抑制胰岛素分泌,在胰岛素与瘦素之间存在着一个双向的反馈环。一旦这种平衡遭到破坏,胰岛素对瘦素的敏感性降低,则可导致IR,IR可进一步引起高瘦素血症。也有学者认为瘦素不是引起IR的主要原因。

2020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课件)

2020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课件)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 一、每日胰岛素用量: 1、按空腹血糖估算:(u)=[空腹血糖(mmol/L)×18-100]×10×体重(公斤)×0。6÷1000÷2 18为mmoil转为mg/dl的系数,100为血糖正常值(mg /dl),×100为mmol转为mg/di的系数,×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0.6是指全身体液量为6 0%, ÷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指2克血糖使用1u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至1/3量。......感谢聆听 简化公式:每日胰岛素用量(μ)=(FBS克数-0.1)×2~3×体重Kg数?例 1 FBS300mg/dl(0。3克),体重50Kg,计算结果为每日量20~30单位。?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粗略公式:空腹血糖mmol/L×1.8=日胰岛素量。空腹血糖mg/dl÷10=日胰岛素量.......感谢聆听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 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阀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u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 血糖高、病情重,0.5-0.8u/kg(公

斤); 病情轻,0.4-0。5u/kg(公斤);病情重,应激状况,不应超过1。0u/(公斤)。 4、按4次尿糖计算: 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阀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个“+”需用4u胰岛素。 5、综合估算:人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再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根据上述估算,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分配. 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为2-4小时,午餐前胰岛素用量最小。如果睡前不用胰岛素(晚餐至次日晨再用),晚餐前胰岛素用量应比午餐前大。如果睡前要用胰岛素,则晚餐前胰岛素用量要减少,睡前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感谢聆听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进一步调节胰岛素用量. 1、根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应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阀正常者) 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

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注意事项与_护理

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有哪些注意事项 存胰岛素,防止胰岛素贮存不当而发生腐坏,平时治疗时应学会自我观察、自我记录,当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应注意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需要再冰箱冷藏层保存,且不宜长时间储存,使用中的胰岛素应放在室温下,选择阴凉干燥处放置,避免阳光直射。短效胰岛素为无色透明的液体,而中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和超长效胰岛素为均匀的混悬液,轻轻摇晃后可如牛奶状。如果发现胰岛素瓶底有沉淀物,或液体内有悬浮物,有一层冰霜样物体黏附在瓶壁上,提示胰岛素可能发生变性,失去疗效或剂量不准确,不应再继续使用。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硬结、皮肤损坏、炎性渗出,必要时应请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自备血糖仪,定期对于空腹和餐后血糖进行测量,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并自己建立记录,以便作为复查时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的依据。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可立刻进食淀粉类食物,严重者可以进食糖果或喝糖水。如果仍不能缓解,应及早就医。 患者不妨先学习。

1、注射前充分消毒--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前应对注射部位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一般选择碘伏,待碘伏完全挥发再注射可预防刺痛。 2、避免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注射时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可经常轮换,避免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 3、注射时间与注射部位统一--在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可以降低血糖波动性,确保吸收速度和吸收率一致,可以在早晨进行腹部注射,中午进行手臂注射,晚上进行臀部注射等。 4、根据药效选择合适注射部位--皮下组织的厚度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吸收率,使用短效胰岛素或短效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时,一般选择皮下组织相对较薄的腹部和上臂,中长效胰岛素要求缓慢吸收,最合适的注射部位就是皮下组织较厚的臀部或大腿。 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2~4次控制血糖,有些患者经过长期的胰岛素治疗出现局部皮下硬结,皮肤感染,疼痛增加等情况,很多患者因此考虑放弃胰岛素注射治疗。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正确选择胰岛素注射部位而导致的。 胰岛素的常用注射部位包括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臀部等,其中腹注射胰岛素吸收最快,臀部注射吸收最慢,肢体介于二者之间。可以根据距离吃饭的时间选择注射部位,如果吃饭提前可选择腹部注射;延迟可选择臀部注射。

糖尿病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方法

糖尿病注射胰岛素的正确方法 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胰岛素是终身不可缺少的,目 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而制成的。大家都知道,使用胰岛素治疗是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糖尿病治疗方式。如何运用好胰岛素治疗?病友应与医生一起,监测血糖,研究讨论,摸索经验,选择剂量。病友如果能多加学习,自己熟练掌握注射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掌握好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也是一项重要的学问。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大体有以下几种。 餐前注射 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胰岛素是一种六聚体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需分离成单体后才能吸收入血,起效需时约30分钟。为了使胰岛素与血糖高峰同步,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 餐前应监测血糖,按照餐前血糖值来决定胰岛素注射时间。但医学界对于餐前血糖值与注射时间的关系文献介绍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在住院期间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要求需严格些,具体为: 餐前血糖在3.9~6.7mmol/L的患者,在餐前15分钟注射,可适当多进食; 餐前血糖在6.7~10.0mmol/L者,在30分钟注射,按常规进食;

餐前血糖高于10.0mmol/L者,在餐前 45分钟注射,减少进食。 对于老年患者及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者,餐前血糖值要放宽些,具体为: 餐前血糖 7~10mmol/L者,餐前15分钟注射; 餐前血糖10~15mmol/L者,餐前 30分钟注射; 餐前血糖高于15mmol/L者,餐前45分钟注射。 单用中效胰岛素者需在餐前30~60分钟注射。 餐时注射 目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而制成的。 人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进餐时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后必须立即进食,否则可能出现低血糖。 速效胰岛素作用时间为1~3小时,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因而用于餐时注射时低血糖反应少见,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治疗。因为不需要在餐前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在治疗应用中为病友提供了极大便利。但速效胰岛素注射后必须进食,以防止低血糖。

糖尿病与胰岛素的关系

糖尿病与胰岛素 一、胰岛素简介: 胰岛素是由胰岛上的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在人体十二指肠旁边,有一条长形的器官,叫做胰腺。在胰腺中散布着许许多多的细胞群,叫做胰岛。胰腺中胰岛总数约有100~200万个。 二、胰岛细胞分类: 胰岛细胞根据其分泌激素的功能分为以下几种: 1、A细胞(α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24%~40%,分泌胰升糖素,胰升糖素作用同胰岛素相反,可增高血糖。 2、B细胞(β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60%~80%,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 3、D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6%~15%,分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 三、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主要作用在肝脏、肌肉及脂肪组织,控制着蛋白质、糖、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和贮存。 1、对糖代谢的影响:能加速葡萄糖的利用和抑制葡萄糖的生成,即使血糖的去路增加而来源减少,于是血糖降低。 (1)、加速葡萄糖的利用:胰岛素能提高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促进葡萄糖由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为组织利用糖提供有利条件,又能促进葡萄糖激酶(肝内) 和己糖激酶(肝外)的活性,促进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从而加速葡萄糖的酵解和氧化;并在糖元合成酶

作用下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的合成和贮存。 (2)、抑制葡萄糖的生成:能抑制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以及抑制甘油、乳酸和氨基酸转变为糖元,减少糖元的异生。 2、对脂肪代谢的影响:促进脂肪的合成和贮存,抑制脂肪的分解。糖尿病时糖代谢障碍,脂肪大量动员,产生大量游离脂肪酸在肝脏氧化至乙酰辅酶A,然后变为酮体,若酮体产生过多则出现酮血症。胰岛素能抑制脂肪分解,并促进糖的利用,从而抑制酮体产生,纠正酮血症。 3、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阻止蛋白质的分解。 4、胰岛素可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可促进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及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另外,葡萄糖在红细胞及脑细胞膜的进出,葡萄糖在肾小管的重吸收以及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 5、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有肝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血细胞、肺脏和肾脏的细胞、睾丸细胞等。 四、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关系: 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以及胰升糖素活 性相对或绝对过多所致,也即B和A细胞双边激素功能障碍所致。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细胞严重损害或完全缺如,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极低,需用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与血糖的相互关系

胰岛素与血糖的相互关系 血糖,顾名思义是血液中的糖。糖是我们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之一,人摄入食物以后,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其实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通过血液被运送到全身的各个组织细胞,分解燃烧产生人体所需能量。 血糖随血液流经全身,与全身的组织胞代谢有密切关系,因此,血糖的稳定与否影响到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机能。正常情况下,血糖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每日消耗与补充同时进行。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则是失衡的。 人体中,主要由肝脏、激素和神经系统负责调节血糖。 肝脏。在血糖升高时,多余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肝细胞将这部分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起来。饥饿时,血糖会下降,这时体内血糖来源主要依靠肝糖原的分解,从而达血糖的平衡。患有严重肝病的人,由于肝功能不佳,肝糖原储备不足,很容易产生低血糖。 激素。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糖代谢调节系统,维持着血糖的动态平衡。这些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其中胰岛素是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它主导着葡萄糖在体内的合成和转化,是调节血糖的最重要激素。其余五种激素的作用主要是升高血糖。正常情况下,升高血糖激素与胰岛素处在一个平衡状态,从而使得血糖保持平衡。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系统控制各种激素的分泌,进而维持血糖的平衡。在肝脏、激素以及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空腹血糖正常值应为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毫摩尔/升。 血糖进入人体后,其中大部分通过血液被送往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但血液中的葡萄糖并不是可以随意进入细胞的,因为在每个细胞的细胞膜上都存在着葡萄糖进入的“特别通行证”,这个结构叫做“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当胰岛素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时,才能打开通道,葡萄糖才可以进入到细胞被利用,所以,胰岛素是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钥匙。胰岛素既可以促进血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细胞,促进血糖转化为能量等,也可以抑制肝脏葡萄糖的异生,降低血糖的浓度。 血糖对胰岛素的分泌也有制约作用,当血糖升高时,胰岛就会接受命令----多制造胰岛素,降低血糖,而血糖过低时,胰岛也会减少或停止制造胰岛素,血糖就不再下降了。所以健康的人不论进食与否,一般血糖含量都比较稳定。 而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发生病变,不但不能生产足够的胰岛素降低血糖,而在高血糖的刺激下又需要不断地分泌胰岛素。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就长期处于疲劳的状态,胰岛的分泌功能会变得很差,而血糖也无法通过胰岛素的作用进入细胞,细胞因为缺乏营养而逐渐衰弱,最终导致人体受到严重损坏。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胰岛素的治疗 一、胰岛素应用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 3)处于应激状态时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 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 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 4、某些继发糖尿病 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 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 二、胰岛素使用原则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 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 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 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 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 糖水平 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 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 三、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10----20d完成如下过程:1、初始剂量的选择2、餐前剂量分配3、剂量缓慢调整4、最终治疗量)。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24----32U,空腹平均分泌h,进餐后分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8----10倍,高达h,因此将24U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或PZI,正规胰岛素与N混合后,各自起作用,与P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胰岛素>50U/d,应睡前加注少量胰岛素,有酮症者增加液体,必要时小剂量胰岛素维持静点)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取191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中医辨证将其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阳虚湿瘀型(34例)、湿热困脾型(102例)、阴虚燥热型(5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6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分析中医辨证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观察组阳虚湿瘀型患者ISI为(-4.43±0.38)、FINS为(19.89±4.74)mU/L、FPG为(10.34±1.37)mmol/L,湿热困脾型患者ISI为(-4.91±1.07)、FINS为(23.29±8.46)mU/L、FPG为(11.40±1.86)mmol/L,阴虚燥热型患者ISI为(-4.28±0.26)、FINS为(14.94± 3.19)mU/L、FPG为(8.65±1.11)mmol/L;对照组ISI为(-3.44±0.26)、FINS为(7.56±3.80)mU/L、FPG为( 4.74±0.86)mmol/L,观察组患者ISI、FINS、FP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虚湿瘀型、湿热困脾型ISI、FINS、FPG水平与阴虚燥热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虚湿瘀型患者ISI、FINS、FPG水平与湿热困脾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G、TC、HbA1c、BMI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湿热困脾型患者TG、TC、HbA1c、BMI水平与阴虚燥热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虚湿瘀型患者TG、TC、HbA1c、BMI水平与湿热困脾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各证型患者胰岛素抵抗各不相同,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关键词2型糖尿病;阳虚湿瘀型;湿热困脾型;阴虚燥热型;胰岛素抵抗 中医治疗糖尿病在我国具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但由于糖尿病中医病机复杂,辨证困难,因此进展缓慢[1]。科学在不断进步,通过研究糖尿病患者关键指标,如胰岛素抵抗在中医各症型患者中的关系,有助于帮助中医获得更大的进展,使辨证更加准确规范[1-3]。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自2015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91例作为观察组,按照中医辨证将其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阳虚湿瘀型(34例)、湿热困脾型(102例)、阴虚燥热型(55例),其中男126例,女65例,年龄40~62岁,平均年龄(50.1±4.1)岁;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69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10例,女59例,年龄40~60岁,平均年龄(49.7±3.9)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检查,包括ISI、FINS、

糖尿病人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人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 正确注射胰岛素对糖尿病人来说至关重要,国内外专家都提倡糖尿病人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见胰岛素对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由于糖尿病需要终生治疗,所以就要求糖尿病人自己学会注射胰岛素。不正确的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血糖波动较大,或造成皮肤发炎甚至破溃。那么糖尿病人自己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呢? 首先,针头应每次更换。很多患者为了省钱同时也觉得自己的胰岛素反正是自己专用的,就会反复使用一个针头,事实上所有的针头都是依照一次性使用标准生产的,重复使用3 次以上就会使针头产生倒刺,在推进拉出的过程中刺激皮下导致皮下脂肪增生,不利于血糖控制的效果。针头更忌混用,切勿多人共用针头。 其次,注射部位每次更换。胰岛素注射部位为上臂侧面及稍向后面、大腿前侧及外侧、臀部、腹部,而在硬结处、瘢痕处和脐周5厘米内不能注射。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会致皮下硬结,影响正常吸收。应该是在腹部、上臂、大腿和臀部不同部位间轮换注射。并且避免在一个点上反复注射,最好与上次的注射点距离约1手指宽度。 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尤为重要,注射前应先用酒精棉球消毒注射部位皮肤,不建议用碘伏消毒。糖尿病人抵抗力非常低,消毒不规范很容易造成局部感染,而且难以愈合,消毒范围以注射部位为中心5cm见方。胰岛素是皮下注射,注射时用一只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2~3厘米宽的皮肤,另一手握胰岛素注射器,将针头以45°~90°角快速刺入注射部位,推注药液,然后放松提起的皮肤。特别要注意的是,推注药液后不能立即拔出针头,应推注药液后继续保持针头停留10秒以上,这样才能保证胰岛素充分吸收。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胰岛素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多,胰岛素已成为许多糖尿病病人的终生伴侣。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重视并学会如何正确注射胰岛素,只有正确注射胰岛素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糖尿病基础知识考试答案#精选、

糖尿病基础知识考试答案 填空题(每空2分) 1.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的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 代谢性疾病。 2.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可分为胰岛素促分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 四大类 3.胰岛由4种细胞构成,分别是A细胞(α),B细胞(β),D细胞(δ),F细胞(PP) 4.生理胰岛素的分泌分为基础分泌和餐时分泌,其中基础分泌量为24 U,进餐刺激分 泌量为24 U 5.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猪胰岛素和牛胰岛素与人胰岛素分别有1和3个氨基酸不 同。 6.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切点126mg/dl( 7.0mmol/l)_,餐后2小时血 糖切点200mg/dl(11.1mmol/l)。 7.因92%经粪胆途径排出,无肾脏蓄积作用。瑞格列奈是目前唯一可以在“肾功能不全” 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安全使用口服降糖药。 8.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为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缺陷_ 9.从2型糖尿病发病时的并发症检出情况看,发病时已经有5-10年病史。 10.诺和龙(瑞格列奈)为苯甲酸衍生物,起效时间0.5小时,达峰时间与半衰期均为1 小时; 那格列奈为D-苯丙氨酸衍生物,通过肾脏排泄,且其中16%以原型排泄。 选择题(每题2分) 1.人体内降血糖激素是(C. 胰岛素) A.胰高糖素 B. 肾上腺素 C. 胰岛素 D. 胃泌素 2.下列哪一项符合ADA对糖尿病的分型(B. 2型糖尿病) A.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B. 2型糖尿病 C. 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D. 营养不 良相关糖尿病 3.下列哪项不是1型糖尿病的特点(C. 口服药治疗) A. 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B. 常在青少年发病 C. 口服药治疗 D. 自身抗体阳性 4.口服降糖药适应症为: (A) A: 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者 B: 妊娠糖尿病 C: 酮症酸中毒 D: 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 5.下列哪一项属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A. 冠心病) A. 冠心病 B. 视网膜病变 C. 糖尿病肾病 D. 神经病变 6.1型糖尿病强化治疗的研究是(D. DECODE) A. UKPDS B. DCCT C. Steno-2 D. DECODE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用量计算方法 一、每日胰岛素用量: 1、按空腹血糖估算:(u)=[空腹血糖(mmol/L)×18-100]×10×体重(公斤)×0.6÷1000÷2 18为mmoil转为mg/dl的系数,100为血糖正常值(mg/dl),×100为m mol转为mg/di的系数,×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0.6是指全身体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指2克血糖使用1u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至1/3量。 简化公式:每日胰岛素用量(μ)=(FBS克数-0.1)×2~3×体重Kg数 例1 FBS300mg/dl(0.3克),体重50Kg,计算结果为每日量20~30单位。 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粗略公式:空腹血糖mmol/L×1.8=日胰岛素量。空腹血糖mg/dl÷10=日胰岛素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阀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u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u/kg(公斤);病情轻,0.4-0.5 u/kg(公斤);病情重,应激状况,不应超过1.0u/(公斤)。 4、按4次尿糖计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阀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个“+”需用4u胰岛素。 5、综合估算:人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再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根据上述估算,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分配。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为2-4小时,午餐前胰岛素用量最小。如果睡前不用胰岛素(晚餐至次日晨再用),晚餐前胰岛素用量应比午餐前大。如果睡前要用胰岛素,则晚餐前胰岛素用量要减少,睡前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进一步调节胰岛素用量。 1、根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应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阀正常者)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糖(或当日晨尿糖)。 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Ⅰ型糖尿病及肾糖阀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血糖值调整胰岛素用量。从短效胰岛素变为30R胰岛素的剂量计算:日总剂量不变,将2/3的日剂量放在早餐前,1/3的日剂量放在晚餐前。 ? ? 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注意事项

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注意事项 1.胰岛素的存放温度要求:胰岛素存放温度应该在2~8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直接影 响胰岛素的使用期限,甚至失效,应该避免受热或阳光直射,不能冰冻。如果不能正确存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胰岛素的治疗效果。 2.关于胰岛素制剂、类型:胰岛素制剂从作用时间上分为超短效、短效、中效、长效、 超长效和预混,预混胰岛素根据中、短效胰岛素的比例有30R(内含30%短效胰岛素)、50R(内含50%短效胰岛素)。胰岛素剂型有瓶装和笔芯两种:瓶装胰岛素为10ml内含400单位胰岛素,0.1ml内含4单位;而笔芯胰岛素一支为3ml内含300单位胰岛素,0.1ml内含10单位胰岛素,如同样为短效胰岛素笔芯胰岛素剂量是瓶装剂量的2.5倍。因此笔芯胰岛素不能用1ml注射器来抽吸注射,必须安装在胰岛素笔芯内方可使用。 3.胰岛素注射部位及注射的轮换原则、不同部位的胰岛素吸收快慢:人体的皮下均可 注射胰岛素,但最好选择远离关节、神经及血管的部位,如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前外侧、臀部外上1/4。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到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 4.各类胰岛素的起伏及达峰时间:这对观察胰岛素的疗效和低血糖反应有着重要的作 用。胰岛素治疗方案是根据其药代动力学而制定的,如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皮下注射即刻起效,故可以进餐时注射;而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皮下注射后30min起效,2~4小时达高峰,持续时间6~8小时,故每日三餐前30min注射;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后2~3小时起效,8~12小时作用最强,故可临睡前注射来控制次日空腹血糖;预混胰岛素(精蛋白锌胰岛素、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由于是短效和中效的混合,故可早晚一日两次餐前30min皮下注射。 5.选用腹壁注射胰岛素的优点:1)腹部对胰岛素吸收速度均衡,可防止血糖浓度波 动过大2)可减少运动对胰岛素吸收速度的影响3)腹部注射可选面积大,患者自行注射方便,可在腹壁行多点皮下注射。 如何对糖尿病病人实施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于满不在乎的病人,我们除宣教疾病的基本知识外,重点强调其危害性,使之重视所患疾病;对于惶恐不安的病人,我们首先安慰病人,着重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而对于沉默寡言、消极逃避的病人,我们耐心的开导、关心体贴,并请病情控制良好的其他病人现身说法,增进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教育内容要制定标准的、切实可行的糖尿病教育计划,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健康宣教材料;便于记录、整理、评价的糖尿病健康教育表格。教育方法有:1)主动接触病人,积极进行交流:病人一入院,护士热情接待,自我介绍,为其测量生命体征、身高、体重,详细讲解病区环境、设备,主管医生、护士长,并询问病人有何要求,增进病人的信任。2)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问答式教育;随机性教育;如输液、发药时为病人讲解药物的作用、用法及副作用等;课堂式集体化教育:每周指定一天下午定为糖尿病健康教育日,分别由专科医生、护士长、护士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糖尿病的预防、治疗、饮食、运动等相关知识,并及时解答病人的提问;出院健康教育:在病人出院的前两天,为其系统地讲解糖尿病的自我监护常识,并在出院当天要求病人及家属复述重点及注意事项,演示指测血糖及胰岛素的注射,解答病人出院前的疑问并定期电话随访。 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发作的相关因素 1.饮食不当:因呕吐、腹泻以及进食减少过者合并有胃轻瘫等并发症,影响食 物的吸收;空腹饮酒;延迟进食如空腹状态下进行一些用时较长的特殊检查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护理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护理 标签:糖尿病;胰岛素;护理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慢性高血糖为公共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日益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现将笔者所在科室使用胰岛素治疗的68例2型糖尿病患者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糖尿病患者68例,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21岁,住院天数最长达35 d,最短12 d。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长期的血糖波动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应多安慰患者,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心态稳定,配合治疗。强调糖尿病可防可治,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担心会成瘾,向患者说明胰岛素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并举例说明,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心情愉快的接受治疗。 2.2使用胰岛素的护理 2.2.1胰岛素的注射工具有胰岛素专用注射器、胰岛素笔、胰岛素泵3种。专用胰岛素注射器,注射器上直接表明胰岛素单位,减少发生剂量错误;胰岛素笔是一种笔式注射器,胰岛素笔直接装入笔内,不需抽取,易于携带;使用胰岛素泵时,将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装入其储药罐内,按预先设定程序注入体内,也可餐前追加负荷量。 2.2.2使用胰岛素的注意事项(1)胰岛素的分类有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两种,剂型有短效、中效、长效三种。(2)吸药顺序:长、短效或中、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短效胰岛素,再抽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切不可逆性操作。(3)胰岛素的保存:未开启的胰岛素放于2 ℃~8 ℃冰箱保存,切忌冷冻。使用中胰岛素在室温(25 ℃左右)下保存一个月,避免高温及在阳光下暴晒,旅行外出可将胰岛素放于胰岛素专用(冷藏)包内保存。(4)注射部位的选择与更换:注射部位可选择上臂、臀部、大腿前侧、腹部等,硬结、瘢痕处不能注射。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长期注射胰岛素可引起局部皮肤反应,红肿、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出现硬结应行热敷或理疗。注射同一区域,两次注射间的距离在2 cm以上。(5)注射胰岛素时用乙醇消毒胰岛素瓶盖瓶塞,如为混合胰岛素应轻轻揉搓滚动混匀后在进行注射。短效胰岛素于餐前0.5 h皮下注射。(6)注意监测血糖,如发现血糖过高或过低,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糖尿病里的三角关系(糖、胰岛素、胰升糖素)

糖尿病里的三角关系(糖、胰岛素、胰升糖素) 说到糖尿病,就离不开糖、胰岛素和胰升糖素,自然也就离不开产生胰岛素和胰升糖素的胰腺(胰岛)了。那我们就先来谈谈胰腺及其作用: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从而具有两大功能)。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胰液通过胰腺管排入十二指肠,有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作用。内分泌腺由大小不同的细胞团──胰岛所组成,分泌胰岛素、胰升糖素等,调节糖代谢。 1、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胰岛素的功能: (1)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2)调节糖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肝脏中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原分解。促进肌糖原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肌肉、肾脏和脂肪组织细胞内,从而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当然胰岛素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进入组织细胞内的葡萄糖减少.同时肝糖原的分解增强;由肝脏释放入血的葡萄糖大大增加,血糖水平升高,并超过肾糖阈值而从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时由于血液成份中改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亦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 (3)调节脂肪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胰岛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血脂升高,久之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疾患;与此同时,胰岛素缺乏会导致机体脂肪分解加强,生成大量酮体,出现酮症酸中毒。 (4)调节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一方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一方面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腺垂体生长激素的促蛋白质合成作用,必须有胰岛素的存在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对于生长来说,胰岛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2、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胰升糖素(胰高血糖素)? 胰升糖素由胰腺分泌,是体内对抗胰岛素的激素之一。胰升糖素的主要作用和胰岛素一样,可以调节糖代谢,迅速使肝脏中的糖元分解,促进肝脏葡萄糖的产生与输出,进入血液循环,以提高血糖水平。 3、糖尿病里的三角关系(糖、胰岛素、胰升糖素):

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注意事项及护理

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有哪些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在长期应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正确保存胰岛素,防止胰岛素贮存不当而发生腐坏,平时治疗时应学会自我观察、自我记录,当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应注意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需要再冰箱冷藏层保存,且不宜长时间储存,使用中的胰岛素应放在室温下,选择阴凉干燥处放置,避免阳光直射。短效胰岛素为无色透明的液体,而中长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和超长效胰岛素为均匀的混悬液,轻轻摇晃后可如牛奶状。如果发现胰岛素瓶底有沉淀物,或液体内有悬浮物,有一层冰霜样物体黏附在瓶壁上,提示胰岛素可能发生变性,失去疗效或剂量不准确,不应再继续使用。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硬结、皮肤损坏、炎性渗出,必要时应请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处理。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自备血糖仪,定期对于空腹和餐后血糖进行测量,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并自己建立记录,以便作为复查时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的依据。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出现低血糖反应时,可立刻进食淀粉类食物,严重者可以进食糖果或喝糖水。如果仍不能缓解,应及早就医。 不少糖尿病患者为方便,经医生指导后常自行注射胰岛素控制病情,却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实际上,注射胰岛素大有学问,糖尿病患者不妨先学习。

1、注射前充分消毒--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前应对注射部位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一般选择碘伏,待碘伏完全挥发再注射可预防刺痛。 2、避免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该部位皮下脂肪增生,注射时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注射,可经常轮换,避免产生硬结和脂肪肉瘤。 3、注射时间与注射部位统一--在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可以降低血糖波动性,确保吸收速度和吸收率一致,可以在早晨进行腹部注射,中午进行手臂注射,晚上进行臀部注射等。 4、根据药效选择合适注射部位--皮下组织的厚度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吸收率,使用短效胰岛素或短效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时,一般选择皮下组织相对较薄的腹部和上臂,中长效胰岛素要求缓慢吸收,最合适的注射部位就是皮下组织较厚的臀部或大腿。 许多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2~4次控制血糖,有些患者经过长期的胰岛素治疗出现局部皮下硬结,皮肤感染,疼痛增加等情况,很多患者因此考虑放弃胰岛素注射治疗。这些都是由于没有正确选择胰岛素注射部位而导致的。 胰岛素的常用注射部位包括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臀部等,其中腹注射胰岛素吸收最快,臀部注射吸收最慢,肢体介于二者之间。可以根据距离吃饭的时间选择注射部位,如果吃饭提前可选择腹部注射;延迟可选择臀部注射。

糖尿病人怎样计算胰岛素用量

糖尿病人怎样计算胰岛素用量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维持在 3.3~6.1 mmol/L(60~110mg/dl),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一般在10.0mmol/L(180mg/dl)以下,最多也不超过11.1mmol/L(200mg/dl),餐后2小时又回到7.8mmol/L(140mg/dl)。 对于有胰岛素使用指征的人怎样计算用量 (一)怎样估算其初始用量 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1、空腹血糖估算: 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g/dl)-100〕x10x体重(公斤)x0.6÷1000÷2 注:(100为血糖正常值: x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 x0.6是全身体液量为60%: ÷1000是将血糖 mg换算为g: ÷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1/2—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岛素. 3、按体重计算: 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状态, 不应超过1.0μ/kg。 4、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一般一 个“+”需4μ胰岛素. 5、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故应综 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 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的用量来分配。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用量要用量大。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整用量。 1、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 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 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Ⅰ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睡前的 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详见下表: 血糖值(mmol/L) mg/dl 餐前RI增量其它处理 ?2.8 ?50 减少2—3μ立即进餐 2.8— 3.9 50—70 减少1—2μ 3.9—7.2 70—130 原剂量 7.2—8.3 130—150 加1μ 8.3—11.1 150—200 加2μ 11.1—13.9 200—250 加3μ 13.9—16.6 250—230 加4—6μ 16.6—19.4 300—350 加8—10μ 餐前活动量增加减1-2μ或加餐 (加餐前活动量减少加1-2μ)

糖尿病知识试题

糖尿病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 1. DKA早期临床表现包括口渴、多饮、疲倦。 2 ?糖尿病低血糖(Whipple)三联征是指低血糖症状和体征、血糖浓度v 3.0mol、血糖升高至正常时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 3 ?最轻运动持续30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强度运动持续5分钟消耗90千 卡热量。 4. 无症状低血糖是指无明显低血糖的症状,但血糖w 3.9 mmol/L。 5. 糖尿病的中医分类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兼证型、 阴阳欲绝型。 6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 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糖尿病骨关节病等。 7. 酮体一般是指乙酰乙酸、丙酮、B -羟丁酸。 8.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轻度水肿、过敏反应、脂肪营养不良。 9. 代谢综合征伴有的症状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中心型肥胖、微量 白蛋白尿。 二、单项选择题 1. 合理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D ) A. 25%-30% B. 35%-40% C. 45%-50% D. 55%-60% 2. 合理的糖尿病饮食,脂肪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C ) A. 5%-10% B. 15%-20% C. 25%-30% D. 35%-40% 3. 下列哪一项属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A )

A.冠心病B .眼底病变C .糖尿病肾病D .神经病变 4. 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D )

A.血肌酐水平升高 B ?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 C ?浮肿D ?尿中有微量白蛋 白 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为:( A ) A.头晕、乏力 B.恶心、呕吐 C ?视物模糊 D.意识改变 6. 为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眼底? (B ) A.两年一次 B. —年一次 C.每次体检时都要查 D.出现眼部症状 后检查 7. 最易导致低血糖昏迷的降糖药是:( A ) A.优降糖 B .亚莫利 C .达美康 D .糖适平 8 .胰岛素治疗时,以下控制血糖最理想的治疗方案为:( D ) A.每日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 B.每日三次注射短效胰岛素 C. 每日四次注射短效胰岛素 D. 每日三次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9.产生抗药性最强的胰岛素 是 (B ) A 猪胰岛素 B 牛胰岛素 C 赖脯胰岛素 D 门冬胰岛 素 E 人胰岛素 10. 鉴别是不是Somogyi 现象的最好的方法 是 (B ) A 测早餐前空腹血糖 B 夜间多次测血糖 C 晚餐前测血 糖 D 测晚餐后2小时血糖 11. 如何处理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反跳性高血糖(Somogyi )现象(C ) 12. 抢救体重约50kg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时,胰岛素用量为 (A ) A 减少饮食中总热卡 量 D 加用双胍类药 B 增加胰岛素剂量 C 减少胰岛素剂 E 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