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5年9月

灌溉排水学报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第34卷第9期 

文章编号:1672-3317(2015)09-0001-06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

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杨林林1,2,高阳1,申孝军1,韩敏琦2,李新强1,巩文军3,段爱旺1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需水与调控重点实验室,河南新乡453002;

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3.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管理局,河南焦作454550)

摘 要:以“周麦22”为试材,研究了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的株高增长速率,拔节期灌溉对株高的影响较返青期小。返青期灌

溉对促进叶面积指数增长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则能有效减缓后期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

在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较拔节水和灌浆水更有利于冬小麦形成较多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较高的千粒质量。

从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在播前灌溉条件下,拔节水比灌浆水效果好,而返青水又比拔节水效更好。

关 键 词:冬小麦;灌溉;农艺性状;产量;耗水量

中图分类号:S275.3;S512.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522/j.cnki.ggps.2015.09.001

杨林林,高阳,申孝军,等.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5,34(9):1-6.

0 引 言

华北平原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以河南省为例,2014年年初遭受了60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全省近35%的小型水库干枯;全省除信阳市和驻马店市外,其他地区的多数大中型水库仅能维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供给,农业灌溉已无水可用。随着极端气候出现频率的不断增加,华北平原出现秋、冬、春连旱的概率也在不断升高,对冬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因此,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是保证冬小麦生产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不同,水分状况对作物生理生化过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异[2]。水分亏缺会影响作物生长的许多方面,包括解剖结构学、植株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及产量组成等。因此,在确定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土壤水分有效性时,都需要以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反应为基础[3]。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作物的高度、叶面积大小和产量上[4],但水分亏缺也并非一定总是会降低产量,关键在于水分亏缺发生的时间及体现的程度[5]。已有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时期形成适度、限量灌溉或适度的水分胁迫,可明显降低农田耗水量,而对产量的影响十分轻微,或基本没有影响,从而会使水分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升[6-7]。

播前蓄水是一项有效调控水资源季节供需矛盾、改善土壤墒情、提高冬小麦稳产性的措施。特别是在土壤质地黏重的区域,播前蓄水有利于出苗,并对冬小麦的分蘖、越冬过程,以及后期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灌水时期和灌水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产量形成、

收稿日期:2015-04-14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30);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7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9153,51309227);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YETP1834)

作者简介:杨林林(1980-),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E-mail:yanglinlin19@126.com

通讯作者:段爱旺(196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作物水分生理与高效用水研究。E-mail:duanaiwang@yahoo.com.cn

水分利用的影响,对于不同播前蓄水量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亏缺的敏感性及不同灌水量对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通过设置不同的播前蓄水处理及生育期灌水量处理,研究播前蓄水和不同生育阶段水分状况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冬小麦的高产、稳产栽培提供适宜的用水管理理论与技术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于2012年10月—2013年6月在河南省焦作市广利灌区灌溉试验站(112°55′E,35°40′N,海拔150m)的测坑内进行。每个测坑的上口面积为6.66m2(2m×3.33m),深度为1.8m;测坑底部铺设0.2m厚的砂石滤层,滤层之上覆盖1.5m厚的土体,土壤表面低于测坑顶部0.1m。测坑四周用防渗水泥壁隔离,以阻止水分在不同测坑之间相互侧渗。测坑内回填的土壤质地属砂质黏土,0~150cm土体平均干体积质量为1.45g/cm3,田间持水率为26%(质量),饱和含水率为30%(质量)。试验站所在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94mm,平均蒸发量1 775mm(直径20cm蒸发皿观测值),平均气温14.5℃。试验期间遇到降雨时即用防雨棚覆盖整个试验区,以防止雨水对试验的影响。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7个处理,3次重复,共21个组合,分别在21个测坑中实施,具体设计见表1。各测坑均采用地面灌溉方式灌水,用水表量测精准控制灌水量,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保持一致。

冬小麦品种为“周麦22”。播种前每个测坑撒施0.4kg复合肥(N-P-K质量比例为25-13-7)作底肥,然后进行翻耕,深度约为30cm。在返青—拔节期每个测坑追施0.2kg尿素。冬小麦于2012年10月10日

表1 试验各处理灌水量 mm处理灌水量灌水期

T1 60,60,60播种后1周,返青期,灌浆期T2 60,60,60播前,返青期,拔节期

T3 90,60播前,拔节期

T4 120播前

T5 60,90播前,拔节期

T6 60,90播前,返青期

T7 60,90播前,灌浆期

播种,行距20cm,每个测坑15行,播种量按225kg/hm2控制;于2013年6月4日收获。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土壤含水率。采用烘干法测定,测定深度为140cm,每20cm为1层,每10d测定1次。冬小麦播种前、收获后,以及每次灌水前后均进行测定。为避免土钻孔对作物生长及灌溉的影响,每次打完土钻后,都用土将土钻孔填埋密实。

2)群体密度、株高和叶面积。群体密度于分蘖前开始测定。每个测坑内都选定3个1m长的样段,定期调查每个样段的总分蘖数及有效分蘖数,取平均数折算成公顷分蘖数使用。株高测定从土壤表面开始,测定到自然状态下冠层顶部的高度;在每个处理内随机选取长势一致的12个植株,取下所有叶片,在叶片最宽处测取叶宽,从叶鞘到叶尖的长度计为叶长,然后按照叶面积=叶长×叶宽×0.85计算确定每个叶片的叶面积。各试验小区的叶面积指数(LAI)用式(1)计算确定[8]:

LAI=D·A,(1)式中:D为群体密度(株/m2);A为单株叶面积(m2/株)。

3)产量构成项。穗粒数:收获时每个测坑内随机取样30个有代表性的麦穗,分别测定穗粒数,取平均值;单位面积穗数:每个处理中随机取3个1m长的样段,计取有效穗数,然后折算成每平方米穗数;千粒质量:在每个处理脱粒后的小麦中随机取1 000粒,称取质量,重复3次,取平均数;籽粒产量:每个处理中随机取3个1m长的样段,收获、脱粒、晒干后测定籽粒质量,然后折算为每个小区的产量。

1.4 数据分析

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DPS 12.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显著性检验(Duncan新复极差法)。2 结果与分析

2.1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播前及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株高有显著影响(见表2)。7个处理均在播前或播种后1周进行了灌溉,至返青初期,各处理1m土体平均含水率降低至田间持水率的53.4%~67.0%,基本属轻度胁迫。由2

于前期苗小根细、水分需求少,播前灌溉60mm水量的各处理(T2—T7处理)在返青初期,株高差异不显著。但T1处理由于在播种后1周才进行灌溉,因试验地土壤质地黏重,播种时土壤水分状况不良影响了种子萌芽,小麦的出苗及长势受到抑制,T1处理的株高在返青前期最小,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并对后期作物生长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表2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平均株高

处理

平均株高/cm

返青初期拔节初期灌浆初期

株高增长率

返青—拔节期拔节—灌浆期

T1 13.7cB 44.6aA 59.2cC 226.2%(60mm)32.7%

T2 16.1bAB 42.3ab A 70.0aAB 161.8%(60mm)65.7%(60mm)

T3 17.8ab A 38.1bc AB 59.1cC 113.3%55.2%(60mm)

T4 18.6aA 41.9ab A 60.4bc C 125.0%44.0%

T5 18.7aA 43.1ab A 64.5bBC 130.3%49.6%(90mm)

T6 17.3ab A 43.9aA 71.1aA 153.9%(90mm)62.2%

T7 17.4ab A 35.0cB 61.7bc C 100.5%76.6%

 注 各株高增长率下方括号内的数据为该阶段的灌溉水量;株高增长率下方无括号的,表示该阶段未进行灌溉;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下同。

返青期灌溉可提高冬小麦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T1、T2、T6处理在灌溉后第3d,1m土体平均含水率增至田间持水率的80.8%~89.2%,而未在返青期灌溉的其他处理,此时1m土体平均含水率仅为田间持水率的58%左右。从表2可以看出,与未进行返青期灌溉的处理相比,灌溉返青水的处理(T1、T2、T6处理)在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均达到153%以上,而未灌溉返青水的处理(T3、T4、T5、T7处理)在返青—拔节期间株高增长率均在130%以下。

拔节期灌溉对冬小麦株高增长也有积极作用。灌溉拔节水的3个处理(T2、T3、T5处理),在灌溉拔节水后第2d,1m土体平均含水率增至田间持水率的78.4%~88.8%,而未在拔节期灌溉的其他处理,此时1m土体平均含水率仅为54%左右。灌溉拔节水的处理在拔节—抽穗期间株高增长率达到50%以上。

由于灌浆期及后期株高基本固定,故仅分析了灌浆期前株高的变化情况。

2.2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不同阶段灌溉对冬小麦LAI的影响结果汇总于图1和表3。

图1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

表3 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的LAI增长率

处理返青期LAI增长率拔节期LAI增长率灌浆期LAI降低速度

T1 450.5%(60mm)4.4%21.7%(60mm)

T2 339.6%(60mm)11.5%(60mm)35.4%

T3 173.5%4.6%(60mm)37.1%

T4 284.6%0.5%35.4%

T5 114.5%7.5%(90mm)27.0%

T6 152.2%(90mm)3.1%49.5%

T7 164.0%-32.1%6.5%(90mm)

由图1可知,冬小麦不同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返青期前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上升较慢,返青后叶面积指数增加变快,到抽穗期达到最大,随后开始减小,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9-10]。

不同时期灌溉对LAI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差异。返青期灌溉促进LAI增长的效果最为显著,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能有效减缓叶面积指数的降低速率(见表3)。返青期灌溉的各处理,返青—拔节期间LAI增长率达152%以上,且LAI在拔节初期也普遍高于返青期未进行灌溉的处理。而播前灌溉量较多的T3、T4处理,在返青期虽未进行灌溉,但因返青期土壤含水率仍较大,返青—拔节期LAI增长率也较大,分别达到了173.5%和284.6%。T1处理由于未进行播前灌水,而是在播种后1周才进行灌溉,到返青前期,其LAI为各处理中最小;在灌溉返青水后,在返青—拔节期间,T1处理LAI增长速率同株高一致,均为各处理中最快,但LAI在拔节初期仍为各处理中最小。

拔节期间,冬小麦LAI增长较慢,增长率在10%左右。拔节期灌溉的处理LAI增长率较未灌溉的处理稍大。但T7处理由于在播前灌溉60mm水量后,返青期和拔节期均未进行灌溉,持续的干旱抑制了作物生长,拔节期该处理LAI增长率为-32.1%。

灌溉灌浆水的处理,在灌浆期的LAI降低速率普遍低于未灌溉灌浆水的处理。表明冬小麦生育后期适宜的土壤水分能减缓有效绿叶面积降低的速度。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T4处理到拔节后期之前,LAI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120mm水量基本满足在此之前冬小麦的生长需求;但从灌浆期开始,由于土壤水分的进一步降低,持续的水分胁迫加快了LAI降低速率。

T5、T6、T7处理均在播前灌溉60mm水量,而拔节期灌水的T5处理与仅返青水灌溉的T6处理相比,在拔节后期,LAI差异不大,但T5处理在灌浆后期LAI降低速率较T6处理减缓。T7处理在返青和拔节期均未进行灌溉,持续的干旱抑制了植株生长,拔节期开始LAI就表现出降低的趋势,到拔节后期,T5处理LAI为5.32,而T7处理LAI仅为2.89。

2.3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灌溉对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影响数据列于表4。

表4 不同处理冬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

处理有效穗数/(万穗·hm-2)穗粒数/粒千粒质量/g籽粒产量/(kg·hm-2)T1 305fF 36.9bc BC 48.21bAB 4 272cCD

T2 450aA 40.2aA 51.16aA 6 604aA

T3 385cC 35.3cd CD 46.43bc BC 4 554cBC

T4 366dD 34.2dDE 46.43bcd BC 4 047cd CD

T5 378cCD 35.4cd CD 47.54bABC 4 658cBC

T6 428bB 38.3bAB 50.87aA 5 416bB

T7 345eE 32.0eE 43.86ce C 3 491dD

从表4可以看出,T1处理的有效穗数最少,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播种期土壤墒情差,对土壤质地黏重地区的冬小麦出苗、分蘖及后期生长影响显著。T2处理的有效穗数最多,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T6处理的有效穗数高于T5处理,T5处理的有效穗数高于T7处理,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3处理的有效穗数略高于T5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播前灌溉条件下,播前和拔节期灌水总量相同、水量分配不同,对有效穗数影响不大。

T2处理的穗粒数最高,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除与T6处理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外)。T7处理的穗粒数最低,与其他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T6处理的穗粒数高于T5处理,T5处理的穗粒数高于T7处理,均达到极显著水平。T5处理的穗粒数略高于T3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播前灌溉条件下,播前和拔节期灌水总量相同、水量分配不同,对穗粒数影响不大。

T2处理的千粒质量最大,略高于T6处理,差异不显著。T6处理的千粒质量高于T5处理,差异显著;T5处理的千粒质量高于T7处理,差异极显著。T4处理的千粒质量与T3处理相接近,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T2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极显著。T7处理的籽粒产量最低,与T2、T5、T6处理间的差异极显著。T6处理的籽粒产量高于T5处理,差异显著;T5处理的籽粒产量高于T7处理,差异极显著。表明播前灌溉条件下,返青水比拔节水有利于形成较高的籽粒产量,而拔节水比灌浆水更有利于形成较高的籽粒产量。

2.4 播前和不同生育阶段灌溉对冬小麦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利用水量平衡法计算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冬小麦生育期灌溉和降雨后均未观测到有地表径流的流入和流出,故不计地面径流量;另外试验在测坑中进行,测坑底部设置砂石滤层,没有上移水量;试验期间未观测到有下渗量;试验在遮雨棚下的测坑进行,不受降雨影响。因此,计算冬小麦耗水量的平衡方程式可简化为:

ETi=Ii+ΔWi,(2)式中:ETi为各生育阶段冬小麦耗水量;Ii为各生育阶段灌溉水量;ΔWi为各生育阶段土壤贮水消耗量。

将不同时期灌溉对冬小麦耗水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数据列于表5。

表5 不同处理冬小麦的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处理

灌溉水量

灌水量/mm占总耗水量的比例/%

土壤贮水消耗量

土壤贮水消耗量/mm占总耗水量的比例/%

总耗水量/mm

水分利用效率/

(kg·m-3)

T1 180 59.80 121.1 40.20 301.1 1.42T2 180 48.80 188.9 51.20 368.9 1.79T3 150 49.60 152.7 50.40 302.7 1.50T4 120 40.90 173.6 59.10 293.6 1.38T5 150 48.80 157.3 51.20 307.3 1.52T6 150 47.80 164.1 52.20 314.1 1.72T7 150 50.40 147.9 49.60 297.9 1.17

从表5可以看出,T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总耗水量最大,且土壤贮水消耗量为188.9mm,也为各处理中最大,占总耗水量的51.2%;T6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总耗水量次之,土壤贮水消耗量为164.1mm,占总耗水量的52.2%;说明在播前灌溉60mm水量的条件下,返青期灌溉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土壤贮水量的消耗。T1处理总灌溉水量最高(与T2处理相同),T1处理在播种后1周、返青期、灌浆期进行了灌溉,由于试验地土壤质地黏重,播种1周后灌溉对种子萌芽和后期作物生长都起到了抑制作用,T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仅为1.42kg/m3,总耗水量仅略高于总耗水量最少的T7处理,T1处理的土壤贮水消耗量为各处理中最低,为121.1mm,仅占总耗水量的40.2%,说明生育前期作物的正常发育对后期作物生长、土壤水分利用都有较大影响。T4处理仅在播前灌溉了120mm水量,作物生育期内未进行灌溉,苗期适宜的水分条件促进了作物生长和根系发育,T4处理的总耗水量虽最低,但土壤贮水消耗量达173.6mm,为各处理中最高,说明冬小麦生育前期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对作物生长、根系下扎作用明显,促进后期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但因生育期内T4处理未进行灌溉,后期土壤水分过低,造成T4处理的水分利用率不高,仅为1.38kg/m3。T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构成与T5处理差异很小,表明在灌水时间和灌水总量相同的情况下,播前灌水60mm和90mm对冬小麦的水分利用影响很小。T5、T6、T7处理相比,在播前灌溉60mm水量的情况下,返青期灌溉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土壤贮水消耗作用最明显,拔节期灌溉次之,灌浆期灌溉效果最差。

3 结 论

1)播种期适宜的土壤墒情对种子萌芽、出苗、分蘖及后期作物生长影响显著。对于土壤质地黏重的地区,尤其在干旱年份,冬小麦播种前进行播前灌溉,或在播种后及时灌溉“出苗水”,是培育壮苗的关键环节;适宜的土壤水分也利于提高冬小麦分蘖,并形成冬前壮蘖,从而提高成穗率,保证冬小麦稳产高产。

2)返青期之后,冬小麦进入快速生长时期,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对株高、叶面积指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等指标影响最为显著。拔节期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生长也有促进作用。灌浆期灌水对株高的影响不明显,可减缓有效绿叶面积降低的速率。

3)播前灌溉增加了深层土壤的储水量,减少了灌水次数,适宜的灌水时间对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播前灌溉120mm水量可满足冬小麦拔节期前作物生长需求,如遇干旱年份,建议应在拔节后期或灌浆初期进行灌溉。分析不同灌溉处理对作物生长指标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认为,播前灌溉60mm水量时,返青期是适宜的灌水时间,返青期建议灌溉90mm水量;或者返青期灌溉60mm水量,并在拔节期再次补充灌溉,均可达到节水、增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参考文献:

[1] 康绍忠,胡笑涛,蔡焕杰,等.现代农业与生态节水的理论创新及研究重点[J].水利学报,2004,12(12):1-7.

[2] 张瑞美,彭世彰,徐俊增.作物水分亏缺诊断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2):205-210.

[3] 李开元,李玉山,邵明安.土壤保墒性能与土壤水分有效性综述[J].中国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集刊,1991,13(6):94-104.[4] Kramer P J.Water movement in the soil plant atmosphere continuum[M].Orlando,Florida:Academic Press,1983.

[5] 孟兆江.调亏灌溉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

[6] Kang Shaozhong,Zhang Lu,Liang Yinli,et al.Effects of limited irrigation o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winter whea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2,55:203-216.

[7] Wang Huixiao,Zhang Lu,Dawes W R,et al.Improv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irrigated crop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measurementsand modeling[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1,48:151-167.

[8] 段爱旺.作物群体叶面积指数的测定[J].灌溉排水,1996,15(1):50-53.

[9] 高阳,邱新强,巩文军,等.黄淮海平原播前土壤水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2,31(3):17-20.

[10] 黄玲.河南中部不同年代主栽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特性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Effects of Irrigation before Sowing an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 Wheat

YANG Linlin1,2,GAO Yang1,SHEN Xiaojun1,HAN Minqi 2,

LI Xinqiang1,GONG Wenjun3,DUAN Aiwang1

(1.Key Laboratory of Crop Water Requirement and its Regulat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Farmland Irrigati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xiang 453002,China;

2.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442,China;

3.Guangli Irrigation Restrict Management Bureau,Jiaozuo 454550,China)

Abstract:“Zhoumai 22”,a dominant variety in He’nan province,was used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 tostudy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before sowing and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n growth and yield of winterwhea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rrigation during reviving period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plant heightincrement during reviving and jointing period;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on plant height increment decreasedwhen irrigation was applied in jointing period.Irrigation during reviving period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leaf area index in later stages,and the effects would be reduced when irrigation appeared in jointing period.Irrigation during seed filling period could effectively lower the decrease rate of leaf area index in late stage.Irrigation during reviving period wa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e valuable ears per unit of land,grains perear and weight per thousand seeds than irrigation during jointing period,and seed filling period under situ-ation that irrigation was practiced before sowing.For improving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irrigationduring reviving period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during jointing period,and much better than thatduring seed filling period,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an irrigation was carried out before sowing.The resultswould b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irrigation scheduling of winter wheat.

Key words:winter wheat;irrigation;agronomic traits;yield;water consumption

责任编辑:陆红飞

冬小麦生长周期

冬小麦生长周期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麦的生长周期 以冬小麦为例(播种时间:9月下旬~10月上旬) 一、 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过程,小麦一生的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期为230~270天。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1 .播种期:播种的日子。 2.出苗期:全田50%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厘米时,10月上中旬左右。 3.分蘖期: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2cm时,10月中下旬左右。 4.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的日期,11月底12月初。 5.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

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2月下~3月上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着伸长,其第一伸长叶的叶耳与年前最后 一片叶的叶耳距达,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三月中旬。 7.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四月中上旬。 8.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4月下旬。 9.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的一半时,4月下旬~5月上旬。 10.开花: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5月上、中旬。 11.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的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5月中旬开始灌浆。 12.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适宜的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6月上旬。

油菜品质及检验

第七章油菜品质及检验 凡是栽培的用于收籽榨油的十字花科(Cruciferac)芸薹属(Brassica)植物,统称为油菜。油菜是世界四大油料作物(大豆、向日葵、油菜、花生)之一,近几年世界油菜生产面积0. 22~0. 25亿公顷,年总产2400万吨~2700万吨。中国2005年油菜种植面积万公顷,总产1305. 23万吨,平均单产1793. Okg/公顷。中国油菜面积和总产约占世界30%,是最大的油菜生产国。长江流域面积、总产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一,是最大的油菜产区。 油菜种子含油量占自身干重的35%~50%,菜油含有十多种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E的含量较高,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长期食用菜油。普通菜油结过脱色、脱臭、脱脂或氢化等精炼加工可用于制造色拉油、人造奶油、酥油等产品。普通菜油芥酸含量在45%以上,可直接用于加工高温绝缘油和选矿工业的矿物浮选剂等。低芥酸菜油则是良好的食用油,色泽清淡,味香无臭,不浑浊。高芥酸菜油(芥酸含量55%以上)是理想的冷轧钢脱模剂及喷气发动机的润滑剂,还是金属I业的高级淬火油。菜油还可以将其硫化、氢化及硫酸化的产物用于橡胶、油漆、皮革生产。 菜籽榨油后得到约60%的饼粕,成分与大豆饼相近,是良好的精饲料。菜油的自然沉降物和水化脱磷残渣(油脚),可加工提取磷脂,用于食品加工,并用作磁带、胶卷、橡胶、塑料等多种工业原料。油菜还是能源作物。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快了柴油替代燃料的开发步伐。利用油菜开发生物柴油,是目前油菜生产国的研究重点之一。低芥酸菜油的脂肪酸碳链组成与柴油分子十分相近,是理想的生物柴油原料。菜油经过脱甘油甲脂化处理后生成的生物柴油,可以任意比例在柴油机上混兑使用,具有燃烧充分、抗爆性好以及贮存、运输、使用安全等优良性能。 第一节油菜品质及其评价 一、菜籽的化学组成 油菜种子主要含有水分、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植物固醇、酶、磷脂和色素等。油菜种子含油量(脂肪)最高,占种子质量的35%~45%。当油菜种子含油量为40%~41%时,种皮含油量为16%,胚的含油量为45%—46%。油菜种子中的脂肪就是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的甘油三酯。甘油三酯是菜油油脂中的主要成分,而脂肪酸又是甘油三酯中的主要成分(90%)。芸薹属植物油脂中的脂肪酸大约有50种。油菜中含量在%以上的脂肪酸有】5种以上。油菜所含脂肪酸与其他植物油相比,最大特点之一是含有较多的芥酸,较多的亚麻酸,较少的亚油酸。长链的二十烯酸和芥酸,被看作为十字花科的典型脂肪酸,由于不易消化而成为影响油菜品质的不良脂肪酸,且易导致人体冠心病和脂肪肝的发生。菜油的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C16:o)、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o)、油酸(C18:1)、亚油酸(C18:2)、α-亚麻酸(Cis:3)、花生酸(C20:。)、二十碳烯酸(C20:1)、正二十二烷酸(C22:o)和芥酸(C22 1)。亚油酸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热能高,为必需脂肪酸;油酸易氧化成饱和脂肪酸,变得难以吸收,亚油酸和油酸有降低人体内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及软化血管和阻止血栓形成等作用;亚麻酸易为人体吸收,含有较高的能量,为必需脂肪酸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前体,但有3个双键,极易氧化产生异味;芥酸对人体有不良影响,在人体中吸收慢,利用率低。 普通菜油同其他几种作物油脂相比较,营养品质及加工品质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脂肪酸组成不够理想。普通油菜油中芥酸含量达20%-55%,而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则为14%和is%左右,亚麻酸含量8%左右,棕榈酸含量仅3%左右。除亚麻油以外,菜籽油和大豆油是仅有的两个含亚麻酸的主要食用油,由于亚麻酸含量高的菜籽油有较强的辛辣味,而且它与空气、光、热接触后容易氧化变质,使菜籽油不耐贮藏。 菜籽的毛油通过精制加工和精炼过程在剩下5%~9%的油脚中,含有磷脂、脂溶性维生素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可以进一步加工提炼,形成有用的产品。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 ×0.7。

对2015-2017年间常规玉米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

对2015-2017年间常规玉米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 摘要:为了筛选出适合在福清及周边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通过2015-2017年间对6个常规玉米品种和在2017年间5种水果玉米、甜糯玉米15个品种的对比种植试验,以掌握其农艺性、丰产稳定性等特征,利用LSD法与高稳系数法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明甜系列、南玉1号、华健1号、晶甜9号、南玉218、苏玉39几种经济效益较高的玉米品种推广种植。 关键词:玉米;高稳系数;农艺性状;产量对比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the maize varieties with highter econnomic to popularize ,6 varieties of conventional corn were tested during 2015-2017 and 5 kinds of fruit corn, 15 varieties of sweet-waxy maize were tested in 2017.So we can grasp their agronomic, high yield stability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LSD method and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method, several maize varieties with high economic benefit, such as Mingtian series, Nanyu 1, Hua Jian 1, Jingtian 9, Nanyu 218, Suyu 39, were selected. Key words:maize; Hight Stability Coefficient;agronomic characters;production comparison 玉米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每年全球的玉米总产量比其他任何作物产量都要高。中国的玉米市场巨大,在2000年,玉米成为仅次于水稻的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1]2014年世界玉米总产量为10亿4千万吨,其中美国以世界总量的35%占据首位,中国占21%,产量仅次于美国。在全国玉米的6个种植区域中,福建省所在的南方丘陵玉米区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6%,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5%【2】。为了筛选出适合福建福清地区种植推广的玉米品种,以开 拓玉米销售业务,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闽绿合作社于2015年至2017年3年间内,在福清镜洋镇的生产种植基地对我省已审定或国家审定涵盖我省的若干玉米品种进行对照种植,对这些玉米品种在福清镜洋镇种植的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等进行客观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及环境 试验地点位于福清镜洋镇浮山村,试验点中心纬度为北纬N25°44′39.22″,东经E119°15′52.46″,海拔81m。基地周围低山环绕,属南亚热带海洋性 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9.7℃,年无霜期325天,年平均降雨量约1250毫米,面积250亩,土壤肥力中等。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因子分析

学报,2002,57(5):531-538. [3]曲均峰.化肥施用与土壤环境安全效应的研究[J].磷肥与复肥,2010,25(1):10-12. [4]徐谦,朱桂珍,向俐云.北京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2):24-28. [5]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等.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J].中国稻米,2012,18(1):1-14. [6]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等.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4):490-496. [7]孟琳,王强,黄启为,等.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24(1):68-71.[8]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44-45.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单产水平不高,与美国相比,在育种水平、栽培技术、产量方面有很大差异。美国是世界上生产玉米最多的国家,玉米种植面积占世界玉米总面积的1/4,总产量占世界的1/2,单产水平高[3]。在我国加入WTO 后,杜邦先锋种业、孟山都、先正达、KWS 等外国种业纷纷进入我国,给我国玉米育种科研单位和种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为更快的摆脱困境,及早赶上国外品种的水平,在充分发挥本土玉米种质资源优势基础上,积极引进国外资源材料,提升育种水平是当务之急。 为此,利用国内外10份外引优势系为父本,利用通化市农科院4份自选系为母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所组配的40个组合17个数量性状进行调查与测量,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因子分析,为创制强优玉米新组合和基础材料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选用自选系Reid 血缘的通1009、通852、通465 及黄旅血缘的通B20共4份材料为母本,以外来材料Ph09b 、Ph2vk 、Ph6jm 、Ph4cv 、Ph1w2、Kx3564♀、 K208、K210、五谷704♂、EP9共10份材料为父本进 行杂交组合配制。具体情况见表1。 1.2试验方法 2012年按NCII 遗传交配设计,共配制40个杂 交组合,其中近缘基础材料测试26个组合,准优势群测配14个。2013年在通化市农科院试验田进行杂交组合鉴定试验,杂交组合鉴定试验以先玉335为对照品种。杂交组合鉴定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2行区,行长4m ,行距65cm ,株距25cm , 密度61541株/hm 2,单粒播种。杂交组合鉴定试验调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因子分析 作者简介:李忠南(1991-),男,在读硕士。 李忠南1 王越人2 李福林2 张 建2 李光发2 (1.吉林农业大学 长春130118;2.吉林省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海龙135007) 摘要:通过对14份玉米自交系进行10×4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试验,遗传分析表明:参试各组合在出苗率、出苗时间、吐丝时间、出蓼-吐丝间隔时间、株高、穗位高、吐丝-成熟时间、成熟日数、收获籽粒水分、脱粒水分、公顷产量、穗长、穗行数、秃尖长度、百粒重、粒穗比、容重17个数量性状上差异较大。通过对这17个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表明,有20个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有43个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通过因子分析表明,产量、穗长、百粒重、出蓼-吐丝间隔时间短,是品种选育的第一要素;合理的株高、穗位、吐丝时间,是品种选育的第二要素;较低的收获水分,脱粒水分,较小的秃尖是品种选育的第三要素;适当的吐丝-成熟日数、成熟日数、穗行数,是品种选育的第四要素。关键词:玉米;数量性状;相关;因子;分析39--

冬小麦生长周期

小麦地生长周期 以冬小麦为例(播种时间:月下旬月上旬) 一、 小麦地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地成熟种子地整个过程,小麦一生地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地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期为天.小麦地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地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播种期:播种地日子. .出苗期:全田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厘米时,月上中旬左右. .分蘖期:全田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时,月中下旬左右. .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地日期,月底月初. .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地回升,小麦开始生长,植株年后新长出地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且大田 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月下月上

.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地叶耳与年前最后 一片叶地叶耳距达,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三月中旬. .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地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四月中上旬. .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月下旬. .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地一半时,月下旬月上旬. .开花:全田有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月上、中旬. .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地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月中旬开始灌浆. .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 适宜地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月上旬. 二、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指标 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栽培面积3000万亩(200万公顷)左右。淮北平原冬小麦区和江淮丘陵冬小麦区是我省小麦的主产区。其中淮北平原冬小麦区占全省的2/3以上。 温度 小麦属温凉作物,生物学零度为5℃。各生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如表1。 表1. 小麦各生育时期对温度条件的需求(℃) 时期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萌芽2~4 15~25 32~37 出苗3~5 15~18 32~35 分蘖0~3 10~17 28~23 越冬- - - 拔节8~10 12~16 30~32 抽穗9~10 13~20 32~35 开花9~11 18~24 30~32 灌浆~黄熟10~12 18~22 32~35 表2. 冬小麦各发育期活动积温及间隔天数(合肥) 发育期间隔天数活动积温(≥0℃) 播种~出苗11 134.9 出苗~三叶14 137.7 三叶~分蘖20 116.4 分蘖~起身74 250.8 起身~拔节25 181.7 拔节~孕穗25 314.0 孕穗~抽穗11 157.6 抽穗~开花 6 99.1 开花~乳熟17 336.4 乳熟~黄熟15 261.9 黄熟~成熟8 132.6 全生育期226 2123.1 2. 降水 表3. 淮北地区冬小麦生育阶段需水规律* 生育期播种~出 苗出苗~分蘖分蘖~拔节拔节~孕穗孕穗~乳熟乳熟~成 熟 全生育期 起止月日28/10~5/ 11 6/11~5/12 6/12~23/3 24/3~13/4 14/4~15/5 16/5~1/6 28/10~1/6 天数9 30 108 21 32 17 217 阶段需水量 ( mm) 8.7 18.0 100.9 77.2 174.3 75.6 454.7 需水强度 ( 0.96 0.60 0.93 3.68 5.45 4.45 2.10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 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 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 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 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 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 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 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 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 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 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 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 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 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 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0.7。 每公顷叶面积(m2)=平均单株叶面积(cm2)×每公顷株数÷10000(cm2/m2) 上式中平均单株叶面积的计算通常需在20株以上。 在叶面积测定过程中,应将测定植株始终固定,对其绿叶面积予以系统的测定,一般每隔7~10 d测定一次。但在某一措施(如施肥、灌水)实施后或受某种特殊条件影响后,均应及时测定叶面积的变化,而不必受7~10 d的限制。 25.叶面积指数:表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绿叶面积。其计算如下: 叶面积指数=每公顷叶面积(m2)÷10000(m2)

冬小麦生长周期

小麦得生长周期 以冬小麦为例(播种时间:9月下旬~10月上旬) 一、 小麦得一生就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得成熟种子得整个过程,小麦一生得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与栽培条件得影响很大,冬小麦生育 期为230~270天。小麦得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得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 1 .播种期:播种得日子。 2、出苗期:全田50%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厘米时,10月上中旬左右。 3.分蘖期: 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10月中下旬左右、 4.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基本停止生长得日期,11月底12月初。 5、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得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得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

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2月下~3月上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始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得叶耳与年前最后 一片叶得叶耳距达1、5cm,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三月中旬。 7.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得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1、5~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四月中上旬。 8。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4月下旬、 9.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就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得一半时,4月下旬~5月上旬。 10.开花: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5月上、中旬。 11.灌浆:子粒外形已基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得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5月中旬开始灌浆、 12、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基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就是 适宜得收获期。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与颜色,内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止,6月上旬。

水稻农艺性状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农作物田间试验记载项目及标准,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丁颖,中国水稻栽培学,农业出版社,1961 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水稻栽培,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一秧田期1,、浸种和催芽期:分别记载浸种和催芽日期、时间、天数及根芽长度(50粒平均值)和发芽百分率(100粒,重复3次,测算平均值) 2、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 3、净播种量:按实际播种面积(除去畦沟后的净秧版),计算的干净谷(经盐水选种)播种量,并注明秧田的利用率。 净谷重(斤)*6000 净播种量(斤/亩)= 实际秧板面积(平方尺) 二秧苗素质考察 1、叶龄【叶片数】(不包括不完全叶): 定单苗20~50株,从出苗起逐片点漆标记,调查主茎上的完全叶片数,调查时最上一片真叶如尚未充分展开,则以展开程度计算,如已展开一半,为0.5叶,绿叶片数则以绿叶为准,求其单株平均值。 2、秧苗最大叶片的长度、宽度:拔秧前选有代表性的秧板,横过畦面取样30~100株,测定其单株平均值(单位厘米) 3、苗高与叶鞘长:测定的样本同2项,苗高为苗基部至最高叶片之顶端的高度,叶鞘长为苗基部至新叶以下的叶耳处(即至最高叶耳处)的长度 4、分蘖数:测定的样本同2,求单株平均分蘖数和分蘖苗的百分率(亦可分别统计带不同分蘖数秧苗的百分率) 分蘖苗百分率(%)=有分蘖的秧苗数/测算样本的秧苗总数 5、秧苗基部宽:从测2、3项的样本中任取20根秧苗,每10根平放紧靠在一起,测量秧苗基部最宽处的宽度,求其平均值(不包括分蘖秧) 6、发根数:数计总发根数及在半寸以内的新根数,各求其单株平均值 7、地上部干物重:除根系外的地上部干物重,求其单位面积或单株平均值 三、本田期 1、插秧期:实际移栽日期,并注明秧龄天数。秧龄天数从播种后一天算起到移栽这一天为止的天数。 2、返青期(活棵期):秧苗移栽后,晴天中午有50%植株的心叶重新展开时 3、分蘖期:有10%植株的新生分蘖叶尖露出叶鞘时为分蘖始期,每隔3~5日调查分蘖数,达到最高分蘖数时为分蘖高峰期;与最终有效穗数相同的日期,为有效分蘖终止期。 4、拔节期:50%茎杆的拔节高度超过最高生根节的长度(早稻1.5cm左右,晚稻2cm以上)为拔节期 5、幼穗分化始期:剥取主茎顶端生长点,镜检发现幼穗原基开始分化,为幼穗分化始期,肉眼可见幼穗长1毫米时为始穗期。 6、孕穗期:50%的植株的剑叶鞘露出下位叶鞘,剑叶鞘已呈“锭子杆”形的日期,用目测法记载 7、抽穗期:有个别茎干稻穗露出叶鞘时为见穗期(杂穗不计在内),有10%茎杆的稻穗露

(完整版)2018年国家玉米记载标准

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 A.1 物候期 A.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日/月表示,下同。 A.1.2 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苗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 A.1.3 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A.1.4 抽雄期:全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A.1.5 吐丝期:全区50%以上的雌穗抽出花丝的日期。 A.1.6 散粉期:全区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 A.1.7 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A.1.8 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的天数。 A.2 农艺性状 A.2.1 叶(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A.2.2 叶片色:在植株生长到3-4叶时目测,分淡绿、绿、深绿等。 A.2.3 雄穗分枝:散粉盛期目测10株雄穗一级侧枝数目,求其平均值。 A.2.4 颖壳颜色: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的颖壳,分绿、紫等。 A.2.5 花药颜色:散粉盛期观测雄穗主轴上部1/3处新鲜花药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 A.2.6 花丝颜色:吐丝期,新鲜花丝长出约5厘米时观测雌穗新鲜花丝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黑紫等,调查一次重复。

A.2.7 穗柄长度:腊熟期在小区边行选择10株剖开果穗苞叶,测量穗柄与穗位节间长度的比值,求其平均值。 A.2.8 果穗与茎秆角度:腊熟期观测果穗与茎秆角度,用<45°、≥45°表示。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A.2.9 苞叶长短:收获前观测果穗和苞叶。果穗明显露出苞叶定为短,当苞叶刚好覆盖果穗或略超出果穗定为中,苞叶明显超出果穗定为长。 A.2.10 成株叶片数:分别在植株第三叶、第五叶、第十叶和第十五叶点漆标记,在乳熟期统计10株全株叶片数,求其平均值。 A.2.11 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A.2.12 株高:植株停止生长后,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A.2.13 穗位高:测量株高的同时测量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求其平均值,用cm表示。 A.2.14 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A.2.15 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A.2.16 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A.2.17 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A.2.18 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A.3 果穗性状(1-6项一般随机取样10穗测量)

冬小麦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一)建设高产稳产田,满足小麦对土、肥、水的要求 1、深耕整地。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复种指数的提高,复播面积不断扩大,由于农时季节紧迫,一年中只有种麦前一次深耕整地机会,整地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而且还关系到下茬作物的生长,所以,小麦播种前的深耕整地是关系全年产量的一次耕作,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确保耕作质量。 深耕要逐步加深,一年加深一点,不宜一下耕得太深,以免将大量的生土翻出。具体耕地深度,机耕的应在25-27厘米;畜力犁地耕到18-22厘米。根据各地的大量资料表明;深耕由15-20厘米加深到25-33厘米,一般能使小麦增产15-25%。 播前的整地应该达到“深、细、透、实、平、足”的质量要求。深: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逐年加深耕作层;细:就是把土块耙碎,没有明暗坷垃;透:就是耕透耙透,不漏耕漏耙;平:就是耕前粗平,耕后复平,作畦后细平,使耕层深浅一致,达到上平下也平;实:就是表土细碎,下无架空暗垡,达到上虚下实;足:就是麦田墒情要适宜,底墒要足。精细深耕整地,是确保播种质量,以利小麦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 在一年一作的休闲旱麦田上,要大力推广闻喜县东官庄“四旱三多”纳保结合的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四早就是:早灭茬,破土保表墒;早深耕,纳雨贮深墒;早细犁,破垡活土匀墒;早带耙,立足秋旱收全墒。三多就是:多浅犁,多细犁,多耙地。具体做法是:小麦随收随灭茬,伏前抢墒深耕,雨后抢墒犁地耙地,伏天多犁多耙,犁后带耙。把深耕提前一个节令,把立秋带耙改为伏里带耙,立秋后多耙少犁,播种前无雨只耙不犁。 2、施足基肥。小麦是需肥量较多的作物,为使小麦在冬前能够很好地出苗、分蘖和扎根,长成壮苗,安全越冬,并满足以后各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必须施足底肥。特别是我市麦田,旱地麦占到小麦总播种面积的90%以上,由于冬春雨雪稀少,表土比较干旱,追肥施入较浅,不易发挥肥效,施足底肥就显得更为重要。 基肥的施用,应掌握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的原则。提倡三肥底施一炮轰,农谚有:“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年里不如掩底。”充分说明了施足基肥的重要性。一般我市常用亩施肥量,农家肥60-80担,碳铵50公斤,磷肥50公斤。在施肥方法上,基肥要结合深耕整地,均匀撒施翻埋在土里,切忌暴露在地面上,以免肥分损失,化肥要提倡深施。施肥量较少,应采取集中施肥法;施肥量较多的还是以普施为好,然后翻耕。 小麦在播种的时候,用适量的速效氮素化肥作种肥,能促进小麦生根发芽,提早分蘖,有显著的增产效果。特别是旱地麦、晚茬麦、薄地麦增产幅度更大些。各种试验证明:化肥用量以每播5公斤种子用纯氮0.5公斤比较安全,超过纯氮1公斤就能造成缺苗。一般亩用4-5公斤硫酸铵,种麦时与种子混播或集中沟施均可。 3、浇足底墒水。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增产措施,我市入秋以后,一般雨量逐渐减少,当秋作物收获后,土壤墒情已显不足,有水浇条件的一定要浇足底墒水,这不仅满足小麦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需要,保证苗全苗壮,而且为中、后期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一般认为小麦种子发芽的临界土壤含水量为15%,土壤含水量低于17-18%时,就应浇底墒水。在秋作物收获较晚的地方,为争取时间,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前,可以带茬洇地,腾茬后即可整地播种;对腾地较早的地块,在不误适时播种的情况下,也可先耕后涸,待墒情适宜时,再整地播种。底墒要浇足,一般浇水量每亩60立方米左右。 对于灌溉条件较差或根本不能灌溉的旱地,一方面要多保蓄伏雨、秋雨,防旱蓄墒,一

玉米实验调查表及调查方法

玉米品种比较试验调查表及调查方法 1.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5行区,小区面积20平方米,实收中间3行(面积12平方米)计产,四周设不少于2行的保护行。种植密度为4500-5000株/亩。 2.参试品种生育期应与对照先玉335同期,对照成熟当天,不论成熟与否,全部收获。 第一次重复边行2行调查生育期,第二次重复边行收15穗室内考种。 3.试验要有代表性,施肥水平与当地生产水平相当,农家肥不要每年都施,争取2-3年一次,试验管理应高于当地生产水平,每项田间管理措施和测定要在同一天内完成,如遇特殊天气,同一重复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 4.调查表中每项都必须填写,不可缺项。 5.植株形态性状中幼苗叶鞘色、叶片色、叶缘色、花药色、花丝色、颖壳色、雄穗分枝数以指定单位调查结果为准,其他单位也参与调查,其结果用于对承试人员技术水平和试验态度进行衡量。 6、平均值对照。产量为核心的作物,无合适对照品种或对照品种表现异常时(例如对照品种产量低于组内品种平均产量时),用组内品种平均产量做对照;如对照品种表现正常,仍以其为对照。 七、生育阶段气象资料

八、生育期和生物学特性记载 九、经济性状 4

5

十、产量结果表(小区产量以实收面积12平方米计,小区产量保留2位小数,亩产保留1位小数。含水量按14%计) 测水仪实测籽粒含水量;小区产量为小区脱粒产量与含水量折率成标准水后小区产量;果穗数为小区实收穗数;果穗鲜重为收获时小区果穗鲜重(去苞叶)。 附件1:玉米品种试验调查项目和标准 A.1 物候期 A.1.1 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A.1.2 出苗期:全区有50%穴数幼苗出土高达2cm时的日期。 A.1.3 苗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 A.1.4 吐丝期:全区50%以上的雌穗吐出花丝的日期。 A.1.5 抽雄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 A.1.6 成熟期:90%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 A.1.7 生育期:从出苗到出现成熟黑层的天数。 A.2 新品种测试及农艺性状 A.2.1 幼苗叶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 绿色、紫色。 A.2.2 叶片色:在植株生长到3-4叶时目测,分淡绿、绿、深绿等。 A.2.3 叶缘色:在植株生长到3-4叶时目测,分白色和紫色等。 A.2.4 花丝颜色:吐丝期,新鲜花丝长出约5厘米时观测雌穗新鲜花丝颜色,

“豫红花1 号”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

“豫红花1 号”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 作者:李静等 来源:《广东蚕业》 2020年第8期 DOI:10.3969/j.issn.2095-1205.2020.08.04 李静1 轩娜梅2 夏伟3 (1.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河南漯河 462000;2.华润河南医药有限公司新稀特大药房河南郑州 450000;3.盈科瑞天津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作者简介:李静(1988- ),女,汉族,河南平顶山叶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药 品生产管理及经皮给药新剂型。 通讯作者:夏伟(1989- ),男,汉族,河南确山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药用植 物栽培。 摘要以不同时期“豫红花1号”为样品,采用常规测量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豫红花1号”株高、叶数、冠幅、分枝、叶长、叶宽、茎粗、根粗等15个表型农艺性状和植株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及灰度关联度。结果表明:花蕾数与株高、冠幅、叶型指数、根粗呈显著正相关 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0.683*、0.683*和0.878**,与叶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83*;顶蕾直径与株高、冠幅、叶型指数、根粗和侧枝叶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0.781*、0.781*、0.976**和1.000**,与叶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 系数为-0.781*;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及总黄酮与农艺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通过灰度关联度分析可知,花蕾数与分枝数、侧枝叶数和株高的关联系数为0.710 6、0.577 9和0.457 5; 顶蕾直径与侧枝叶数和分枝数关联系数为0.572 8、0.459 4;可溶性蛋白与叶型指数、根冠比、叶绿素含量、根长、叶宽、叶长、根粗、茎粗、冠幅、叶数和株高关联度系数为0.510 0、 0.508 4、0.501 5、0.498 1、0.489 9、0.488 4、0.487 2、0.479 8、0.475 8、0.474 8和 0.464 4;可溶性糖与叶宽、冠幅、叶长、叶型指数、叶绿素含量、茎粗、根长、根粗、根冠比关联度系数为0.639 9、0.630 0、0.622 4、0.618 1、0.579 7、0.578 2、0.567 6、0.561 3 和0.549 1;总黄酮与叶宽、根冠比、叶长、叶绿素含量、根长、茎粗、叶型指数、冠幅、根 粗关联度系数为0.635 4、0.605 7、0.591 8、0.586 3、0.583 0、0.574 3、0.560 3、0.532 0和0.515 3。综合上述可以得出“豫红花1号”花蕾数和顶蕾直径主要与植株株高、冠幅、叶型指数、根粗、叶宽有一定的相关性;植株营养成分与植株农艺性状关系紧密,这为进一步研 究“豫红花1号”及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豫红花1号;营养成分;农艺性状;相关分析;灰度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S567.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05(2020)08-07-03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亚地区,其花序为我国常用中药材之一,其幼苗可作蔬菜,红花可作染色剂,植株又可作饲料等。红花为菊科植物红花 的干燥花序,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功效,多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跌打损伤、疮疡 肿痛[1]。红花始载于《开宝本草》[2],自张骞引种回魏地后逐渐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常用道 地药材之一,现今红花广为引种,在原有道地产区河南的基础上,又发展到新疆、云南、四川 等地。

小麦生长周期

1.小麦 黄淮冬麦区小麦生长阶段和影响产量的因素 阶段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抽穗—扬花灌浆—乳熟 月份 10上(寒露后)-11 12-1-2上 3月份还可部分春分蘖 2中下-3-4 5初—5中 5下—6 需水量适中 2月较少 3月逐渐增大 4月高峰期最关键适中 与气候的关系如果在播种阶段天气持续阴雨或干旱,土壤长期处于过湿或过干状态,小麦播期会推迟(比如10-15天),则导致出苗发育期较常年推迟,苗情会相对较差。不能满足种子的吸水量要求,就不能发芽。 1.分蘖数量的多少初步决定了小麦的收成好坏。如果小麦苗情较差,则分蘖数量会偏少。分蘖数量决定小麦的穗数。如果分蘖能力太强,则在收获前遇到大风,容易形成倒伏,从而影响产量。 2.越冬是小麦储备能量的时期,如果能有几场大雪,则可有效补充土壤水分。降雪虽伴随着较强的降温过程,但大部地区有积雪覆盖,对农田起到了增墒、保温作用,保证了冬小麦安全越冬。 3.12月下旬至1月底正常生长的小麦进入越冬期以后,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而一旦气温回升,幼苗缓慢生成,抗寒力就会降,这时若出现-13~-15℃的低温,对小麦会造成较严重的冻害。 在2月中下旬,冬小麦开始陆续返青, 4月上旬陆续进入拔节阶段。由于返青后植株生长加快,抗寒力明显下降,加之早春麦田气候多变,冻害频繁,影响小麦生长。 1.如果此一阶段遭受严重冻害袭击,则部分已处于拔节期的冬小麦将会被冻死,由此决定了该地区冬小麦的单产水平将肯定出现下降。这段时间要提防“倒春寒”。 2.期间如果干旱,则影响穗器官的发育,使穗粒数锐减,对产量影响最大。 主要因素是每天有比较长的日照时数和一定的天数,其次要求比较高的温度,以20度左右通过光照阶段最快,温度低于10度。如果光照阶段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正常发育,不能正常抽穗。在5月份,冬小麦生长进入需水最关键时期。 如果旱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继续发展,则抑制子粒灌浆及干物质向子粒的运输与积累,导致粒重下降,会直接影响到小麦单产水平。 如果出现大风天气,则对小麦扬花不利,容易使花粉流失,小麦受粉程度减弱,影响小麦质量,使容重降低。 冬小麦灌浆充实籽粒阶段。如果水分适中,则小麦会充分灌浆。 1.如果天气严重干旱和高温,则会造成小麦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不完善粒增加; 2.如果出现强降雨和大风天气,则容易形成倒伏现象,影响后期生长和正常收割;一般小麦抽穗前后倒伏造成产量损失30%-40%,灌浆期倒伏减产10%-30%。 3.如果出现干热风,则会使小麦灌浆受到影响,容易早熟,影响籽粒饱满。干热风轻者造成减产5%左右,重则减产10%~30%或更多。 4.如果在收获前或中,遭受大范围降雨天气,则小麦容易生芽。

小麦的生育时期判定

国内 出苗期分蘖期 返青期 起身期 拔节期 孕穗期 抽穗期 扬花期 完熟期 Feekes Feekes 1Feekes 2 Feekes 4Feekes 6Feekes 9Feekes 10.0Feekes 10.3Feekes 10.5.2Feekes 11.4 Zadoks GS 10 GS 21 GS 30 GS 31 GS 39 GS 45 GS 55 GS 65 GS 92 判断 标准 第一片真叶伸出胚芽鞘第一个一级分蘖出现 春季麦苗转为鲜绿色,部分心叶露头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叶鞘开始增长增厚 茎基部第一个节可见 小麦旗叶完全展开,叶舌可见 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但穗未抽出麦穗由叶鞘中露出的1/2 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药散粉 籽粒具有本品种的体积和色泽,内部坚硬,手搓不碎

小麦生育时期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叫全生育期。全生育期是由各个外部器官的特征时期所组成。人们为了便于指导生产,把有栽培意义的器官特征,加上首尾农事操作,而将小麦生育全过程,分为以下可记录的生育时期: 1.播种期记载播种的年、月、日 2.出苗期小麦的第一真叶露出地表2-3厘米时为出苗,田间有50%以上麦苗达到出苗标准 时的日期,记为该田块的出苗期。 3.三叶期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节三片绿叶伸出2厘米左右的日期,记为三叶期。 4.分蘖期田间有50%以上的麦苗,第一分蘖露出叶鞘2厘米左右时,记为分蘖期。 第三个一级分蘖出现为分蘖盛期。 5.越冬期北方冬麦区冬前平均气温稳定降至0--1℃下,麦苗基本停止生长时,即为越冬期。 6.返青期北方冬麦区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麦苗叶片由青紫色转为鲜绿色,部分心叶露头 时,为返青期。 7.起身期翌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主茎第一叶叶鞘拉长并和年前最后叶叶耳距相 差1.5厘米左右,主茎年后第二叶接近定长,内部穗分化达二棱期、基部第一节开 始伸长,但尚未伸出地面时,为起身期。 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露出地面1.5~2厘米时,为拔节期。 9.孕穗期全田50%分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为孕穗期。 10.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不包括芒)由叶鞘中露出的1/2时,为抽穗期。 11.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药散粉时,为开花期。 12.乳熟期子粒开始沉积淀粉、胚乳呈炼乳状,约在开花后10天左右,子粒含水量在45% 左右时,为乳熟期。 13.蜡熟期籽粒颜色变黄,胚乳呈蜡状,易被指甲划裂。 14.完熟期籽粒具有本品种的体积和色泽,内部坚硬,手搓不碎的日期。 15.收获期记载具体的收获日期。 国际上常用的小麦生育期的划分有2张方法,一种是 Feekes Scale,一种是Zadoks Scale,下面简单介绍两种方法和国内生育期记录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