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资料版)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资料版)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资料版)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资料版)

名词解释

1.艺术:(艺术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线与表现的同意,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2.艺术生产:(艺术创作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为了美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它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

3.艺术符号:艺术符号是符号学文学批评的术语之一,语出德国哲学家克希尔的《人论》。卡希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艺术符号与日常言语符号的差别不再手段而在目的,前者表现美感,后者表现概念。后者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他认为艺术符号不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浓缩情感记忆的生命精神。艺术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即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而这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自然而然地形成习惯。

4.艺术史: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艺术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

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解释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禅师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

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5.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其内涵包括:

①艺术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其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在线,仅再世界或听觉上感到他们的真实存在;

②艺术的真实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是本质的真实,通过对现象的真实反映达到对本质的把握;

③艺术的真实不仅是再现的真实,而且是表现的真实。

6.艺术美:(自然美在艺术美作品中的集中体现)艺术美是指经过艺术创造实践,爸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概括,比希纳是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应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美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形象。

7.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维核心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和开发,产生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精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于只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它强调一种主题文化或大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它只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业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

8.大众狂欢:大众狂欢是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理论学中一种对娱乐节目的研究学说。它将

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大众狂欢”的场面分为两种:一是以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维代表的各类型的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的兴盛;二、是以娱乐受众为标榜的各类型的游戏娱乐节目的蜂起。这些娱乐游戏类节目具备一定的大众参与性,它们一改以往综艺节目中观众的被动欣赏为主动介入,将观众拉入节目,使其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如《幸运52》《开门大吉》等,都排起了用明星来拉动收视率的方式,而改用平民参与的方式来引起坐在电视机前的收视群体的共鸣感。除此之外,还有仿制国外“流行偶像娱乐”的节目。如《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两天一夜》、《中国好声音》等以制造平民偶像为噱头的娱乐节目。

9.主体性:主体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二是融入了创作主题甚至欣赏主题的思想感情,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此,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主体性地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10.形象性: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因为它们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着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着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文字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如何,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地统一,内容与形式的同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11.审美性: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二是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一切艺术品和其他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12.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内涵是: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创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生动的图画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通过对审美主题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经由主题创造出来的蕴含情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成果。

13.艺术典型:艺术典型是指既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深刻的共性,并达到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体系。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肥肠鲜明生动的形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有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也就是概括出事务与人物的普遍性和共性,又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它要求在个性中体现出共性,在特殊性中体现出普遍性,在偶然中体现出必然性,在现象中体现出本质。如:鲁迅笔下的阿Q,罗中立的《父亲》,米开朗琪罗的《大卫》。

14.客观精神说:客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理念”或“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上,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

15.主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之一,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或“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认为,艺术纯粹是艺术家们的天赐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德国哲学

界尼采将其推向极端,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艺术的本质特征。

16.模仿说:模仿说从古希腊以来很有影响力的一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多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17.柏拉图: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生于雅典的大贵族家庭,生活在古希腊文明由盛至衰的转折时代,青年时代师从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开辟了一个学园,专门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从事学术活动。柏拉图一生密切关注政治,“改造社会”始终是他思考的重心。他以“理念论”为中心,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微信主义哲学体系。泼辣图一生完成著作40多部,大多以对话的方式讨论哲学、美学、伦理、逻辑、政治等问题。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大西庇阿斯》、《斐得若》等著作中。

18.《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方案,《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19.黑格尔: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出生在斯图加特一个高级军官家庭,他在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主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思维和存在,本质和现象,相对与绝对是辩证统一的。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以其哲学为基础,集西方美学理论于大成,把德国古典美学推向顶峰。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于《精神现象学》、《美学》等著作中,尤其是在三卷《美学》著作中,他创立了系统完整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体系。在《美学》第一卷中提出了他的美学理论的核心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是艺术,或者“美的艺术”,因此美学这门科学的恰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一点,“美的艺术的哲学”。对于黑格尔来说,只有艺术美才是真正的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他把唯心辩证法应用于美学研究,认为艺术是随理念自身的发展而发展的,表现为三种历史类型:象征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20.康德: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前半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为主,后半生转向对哲学和美学的研究。在哲学上,他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批判力批判》三部著作构成了康德哲学的完整体系。在美学上,康德从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和天才与艺术三方面进行探讨,从其美学的总体来看,康德美学的主旨在于强调美的主观性和超功利性,美不依赖概念而独立存在,美具有合目的性,带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色彩。康德美学思想在欧洲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各种形式主义和纯艺术论大都溯源于此。

21.《批判力批判》:这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著名的“三大批判”中的最后一步。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批判力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美与崇高两个范畴;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主观合目的性”的探讨,辨证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观。书中亦论及艺术与天才的问题,阐述了艺术与自然,科学工艺品与手工工艺品的区别,认为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2.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在认识论上,你次啊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其实。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后来的生命哲学,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后现代主义,都不同程度地收到尼采哲学思想地影响。尼采地主要著作又《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不合时宜地考察》等。

23.妙悟:文艺美学术语。泛指对某一事物本质地直观领悟,或对于某一艺术已经深邃内蕴地透彻理解和评味。故严羽说:“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早见于六朝文献,为当时玄学、佛家常用词汇。作为佛教用语时意为从迷惘状态中解脱出来,以直觉感知本体地心理过程与境界。

24.“文以明道说”:“文以明道”说是把艺术本质归为某种客观精神。是中国传统美学中设计“文”“道”关系时地基本命题之一,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时南北朝时期地刘勰,他在《文心雕龙》中已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将“文”、“道”关系推向了极端,趋向重“道”而轻“文”,将“文”与“道”的关系看作本末主从关系。

25.艺术意象: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后的心理形态,同时它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象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你接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这种主客统一的审美意象,一旦经过艺术媒介或艺术语言等物质手段表达出来就成了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26.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艺术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意象的古义是用来表达某种抽象观念或哲理的艺术形象。审美意象的特征:

①哲理性,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②象征性,卡夫卡的《变形记》;

③荒诞性,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27.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简而言之,完形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1912年诞生于德国,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阿恩海姆等学者的艺术心理学研究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密切关联。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是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他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时整体的或完型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该心理学派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28.同质异构:同质异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一级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该学说综合运用了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整体论、综合了心理实验与其他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其学硕忽视了社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审美活动的影响,有其局限性。如: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

是凝固的音乐

29.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以“完形心理学”为基础,反对用“联想”和“移情”来解释艺术形式的表现性,提出艺术形式之所以能表现一定的情绪因素,取决于知觉式样本身以及大脑视觉区域对这些式样的反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早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39年移居美国,后加入美国过激,曾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走向完形心理学》等。

30.《艺术与视知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的代表作。概述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将完形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知觉场”和“同形论”引入审美心理的研究领域,认为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城生理力场。并且对视觉结构做了大量分析,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释了他的“异质同构”说。

31.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美学是在运用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美和艺术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疑是与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创始人为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派。它是用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人的无意识的理论和科学,主要包括无意识论、本能论、泛性论、梦论、人格论等。代表人物还有荣格、阿德勒等,该学派用无意识、泛性欲主义和梦幻来解释文艺和审美现象,把艺术堪称是性欲的转移和升华。

32.精神分析法:定义:精神分析法:通过对咨询对象(患者)过去的了解,了解接受咨询者的心理内部动力以及咨询对象(患者)与治疗医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对咨询对象的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一般以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出版的《关于歇斯底里的研究》作为心理分析正式创立的标志。

33.情感符号说:西方符号论美学对艺术本质的解释,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符号美学家、艺术评论家苏珊-朗格。卡西尔将艺术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苏珊-朗格发展了这一学硕,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但这里的情感不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和“艺术符号”。该学硕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符号”究竟是审美,艺术究竟是不是“符号”,有没有抽象的普遍人类情感等问题未作圆满回答。

34.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三部曲《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美学著作:《莫泊桑文集序》、《艺术论》、《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等。列夫托尔斯泰是艺术表情论的著名代表,他认为艺术的功能与使命是在人际间简历普遍的情感联系,艺术品的水平取决于情感的真诚、独特、清晰所产生的感染力。在《艺术论》中,他指出并论述了情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作用。他指出,艺术的感染力是区分真正艺术与虚伪艺术的标志。艺术感染力的程度取决于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解释。他以特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是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史中也有巨大的影响。

35.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里夫-贝尔提出对艺术本质理解的表述。他通过“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发现了线条、色彩的构成关系与排列组合在绘画作品中具有的独立价值和意义,他把这些构成方式和排列组合视为“有意味的形式”。他的理论细加推敲不难发现其循环论证的毛病,但是它直接为塞上以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在美学上影响深远。

36.“师造化”理论:“师造化”理论是中国美学史上强调艺术与现实关系的理论代表,它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如隋代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师造化”理论在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并不否认心的作用,不排除主观情感意志的融入。它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二十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

高度统一。

37.游戏说:关于艺术起源的一种说法,又称“席勒-斯宾塞理论”,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一时。席勒认为,艺术发生的真正原因是以外观为目的的游戏冲动,游戏就是过剩精力的发泄。斯宾塞进一步发挥了席勒的理论,认为游戏与审美的共同特征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活动中去。游戏与艺术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但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未能科学、全面地揭示出艺术生产生地最终原因,其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地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专有。动物地“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地发泄,而人地“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地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地区别。因此艺术起源于“游戏”地说法偏离了人类的社会,未能解释艺术诞生地真正奥秘。

38.模仿说:关于艺术起源最古老地说法,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地模仿冲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模仿说”的重要代表亚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此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世界的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是更高的真实。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的模仿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艺术表现的事物比生活中原来的事物更理想、更美。这对后来西方传统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实践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巨大深远的。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莱奥纳尔多、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39.巫术说:关于艺术起源的一种说法,核心观点是:原始艺术意愿与原始巫术,原始巫术植根于万物有灵的世界观,原始人通过偶像、图画等造型艺术手段,以达到巫术的目的,而原始艺术也就成为原始世界观的一种曲折反映。巫术说是20世纪以来西方影响最大的艺术发生理论。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见于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了解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无知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全地了解原始艺术地真正起源。

40.劳动说:关于艺术起源地一种说法,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主导,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地推动力,在他们地影响下,动物地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地脑髓”。主要代表人物有: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等。集中俄国普列汉诺夫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地分析,以及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系统地论述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并且引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原始艺术确实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史前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产活动的印记。但是“劳动说”过分主义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关系,不免有些简单化。

41.表现说:关于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学说,美学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它与“模仿说”直接对立。“表现说”形成于20世纪初,创始人为意大利的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在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相互关系中,突出强调艺术家的主体决定性作用,认为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艺术家主体生命意志的表达和外化。同时,表现说认为艺术就是情感的表现,而情感的表现就是直觉的表现,是外在形式无关的心灵活动。阔洛奇美学理论的核心论点就是“艺术是直觉”。克罗齐的表现说把艺术和审美作为人类一种最重要的精神活动,着力探寻艺术和审美的独特规律,这对后世美学有着重要启示。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于“表现”,

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仍然是把现象当本质,把结果当原因,同样不能科学阐明艺术起源问题。

42.多元决定论:艺术起源的一种理论,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道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观点。该观点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著名芬兰一数学家希尔恩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解释艺术起源的奥秘。

43.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的贡献主要有:“整一”理论,“艺术创建论”,第一次提出悲剧范畴和讨论悲剧艺术的美学家,悲剧思想有:悲剧情结、悲剧人物、悲剧的净化作用。主要著作有:《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政治学》、《伦理学》等。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学生,生于马其顿的斯达吉拉城,是古希腊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他在政治、哲学、美学、心理学、天文学、医学、生物学等方面都有过研究和著述,因此被后人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称哲学为“第一原理”,即关于宇宙的一般的知识。44.《诗学》: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原名《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有佚失,现存26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其中有些观点曾被近代新古典主义奉为金科玉律。

45.狄德罗:法国接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了“美在关系”的观点。“美”是一个存在物的名词,它标记着存在物一种共有的性质,这个共有的性质就是“关系”。这就是“美在关系”的含义。他把艺术美看作“模仿的美”。他主张艺术效法自然,反对仿古,反对墨守成规。认为大自然高于艺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主要贡献:打破古典主义的悲剧和喜剧的框架,简历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严肃剧或市民剧:扭转法国绘画以布歇为代表的“洛可可”风,提出了一整套启蒙主义理想的现实主义艺术理论。主要著作:《论画》、《关于(私生子)的谈话》。

46.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上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认为美是对生活的“再现”,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和作家,他坚持唯物主义感觉论的原则,批判康德的不可知论和我主观唯心主义以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47.席勒《美育书简》: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代表作,或译《审美教育书简》内容是作者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谦公爵的27封信,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提出“审美教育”概念,其根本目标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48.《原始文化》: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此书中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理论主张,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是万物有灵。

49.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通过对原始音乐、舞蹈、绘画艺术以及他们同生产劳动实际联系的分析,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的问题,认为艺术不是起源于“游戏”而是起源于“生产劳动”。

50.阿尔都塞: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关于艺术起源“多元结构论”的作者。

51.“准艺术”:指艺术发生的第二个阶段(从工具的产生,道艺术的发生,大约经理三个阶段:纯粹的实用品,实用的艺术品,这是艺术发生的开始,称作“准艺术”、“史前艺术”、“艺术前的艺术”,第三个阶段是纯粹的艺术品)准艺术发生在狩猎经济为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准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过渡性和发展性。

52.艺术发展的他律性:指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解释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②正式对艺术的发函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③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和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和内容。

53.艺术发展的自律性:指艺术发展自身的发展规律,包括两方面内容:①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关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②从艺术发展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于创造,民族艺术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54.“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观点,阐明了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时间的规律之一。美的规律指“内在的尺度”,即人的目的和愿望以及人类美化规律的统一。

55.数字艺术:又称“数字化的艺术”,指艺术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的艺术,其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世永数字技术手段。包括:1.交互媒体设计:指以互动媒体为载体的设计,如以万维网为载体的网页设计、网络游戏设计,以手机为载体的彩信设计;2.数字影像艺术:包括数字动画、DV电影、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等;3。虚拟现实设计:指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一类虚拟空间设计;4.新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它与传统美术、雕刻相对应。

56.美育:即审美教育,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美与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概念的出现,是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体系之后,由席勒提出来的。但是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古已有之。在中国,刚刚摆脱原始氏族社会的野蛮状态而进入古代文明的西周奴隶制社会,便有周公“制礼作乐”,礼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仪式,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教育的方式。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把教育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孔子结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部类发挥了他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

57.蔡元培:我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爱国主义者,辛亥革命后第一人教育总长,1917——1926年期间任北大校长。他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试试科学教育,尤其要普及美术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文章。寄希望于以纯粹之美育来陶冶人们的情感,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58.“寓教于乐”: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帮助。解释了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活动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教”即指社会道德教育,又指文化开发,艺术的“教”的功效影史崇尚美德、简朴、正义、秩序、法律。“教”是目的且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艺术形象,欣赏着总是在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

59.艺术管理:艺术管理是五种传统管理的应用——计划、组织、实施、监督和控制。艺术管理有助于表演和视觉艺术作品,并把艺术家的作品展示给观众。从理论上讲有几个途

径:目标管理、行政手段、法制管理。艺术管理专业是以现代管理观念与管理理论为依托,以文化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新型专业。

60.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民族人民时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等。

61.艺术革新:革新是一切时代、民族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规律。艺术革新是艺术的任务、本质所决定的,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和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独特性所共同决定的。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革新主要体现在:1.从艺术作品来看,艺术革新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革新;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看,艺术革新表现为对他人和对自我的超越;3.从革新程度来看,艺术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62.艺术文化学:艺术文化学是一门以整个人类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艺术问题、研究艺术现象的综合性学科。属于艺术分支学科,处于普通文化学和普通艺术学的交叉领域,它重点研究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所具有的地位、作用,以及艺术与其他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63.维克多-巴巴纳克:60年代末美国著名设计理论家,最早提出“设计理论”这一观点,著有《为现实世界的目的》一书。该书明确提出了设计的三个目的:①设计应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少数富裕国家和阶层服务;②设计不但应为健康人服务,而且应考虑为残疾人服务;③设计必须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必须为保护地球服务。巴巴纳克提出的设计的三个观点,反映了现代设计的根本宗旨和本质特征,对美国和世界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书中的诸多观点更被认为是现代设计师进行设计实践必须奉行的准则。

64.罗伯特-温图利: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家,他奠定了建筑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基础的第一人,著有《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1969年在论文中提出“少则烦”的设计原则,针对米斯凡德罗提出的“少则多”的设计原则,从形式基础上对现代主义提出挑战,并阐明了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形式宣言。

65.工艺美术:又称实用工艺,指在生活领域中以功能为前提,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的创造,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工艺美术强调制作的手工性特征。主要包括三类:①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用品(绣花枕头);②民间工艺美术品(泥塑、竹编);③特种工艺美术品(景泰蓝制品、象牙雕刻、陶瓷玉雕)工艺美术在本质特征上具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属性,这一双重属性决定了工艺美术的创作原则,实用、经济、美观。

66.才美工巧:指制作工艺品的材料要优良精美,工艺要精湛巧妙,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工艺品。出自中国古代工艺设计的典籍《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67.现代设计:20世纪兴起的一门艺术学科,它研究生产技术、艺术、社会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既符合生产工艺和产品性能,又符合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生产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的新型产品。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和环境设计,与现代胜寒紧密结合是他的特点。

68.实用艺术:将实用与审美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型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与一般的绘画、雕塑、摄影等强调艺术家个人艺术思想相区分,通过设计师的工作,为社会大众服务。

69.包豪斯:1919年德国创办的一所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简历的设计学院。该学院在教学思想上强调集体工作方式,标准化,科学的逻辑的工作方法和艺术表现的结合,试图将教学的中心从比较个人的艺术性教育体系转移到理工型体系的方向上来,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艺术与技术双重才能的设计人才。创始人是德国建筑家格罗

皮乌斯。

70.工业设计: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型生产条件下对于传统实用工艺的重大发展,他将技术活动与审美活动有机地统一到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实践中,并通过市场推广扩展到人类生产与生活地许多领域。工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30至40年代,是一种代替实用艺术的新型工业艺术创作。广义上讲,凡是采用现代工业手段生产的便是工业设计,狭义的工业设计指的是产品设计。

71.视觉设计: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的需要运用人的视觉特点所进行的视觉传达设计,狭义上讲,视觉设计又被称作平面设计,但实际上视觉设计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

72.野兽主义艺术:20世纪初产生于法国的一个美术流派,是西方现代艺术中最早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马蒂斯,野兽主义追求强烈的主观表现,注意吸收东方和非洲艺术地表现方法,采用单纯强烈的色彩和粗犷造型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画的新样式。强调绘画的抽象化表现,主张树立新的绘画准则。

73.“空本难图”:“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是关于中国绘画中关于虚实相间画法的苗雪,出自笪重光中国绘画美学里的一部杰作《画荃》。

74.“以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齐白石关于“神似”(尤其是写意)的说法。

75.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长于绘画、工艺、建筑,尤其擅长肖像画与历史人物画。他的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人物神态刻画精致,被誉为“神品”。代表作《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76.“清初四王”:又称“江左四王”,以王时敏为首,分别是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在艺术思想上共同的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他们以山水画为主,绘画具有“中”“和”之美,能使人消除偏激浮躁之气。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派的“娄东派”。

77.浙派:明代前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流派之一,开山鼻祖丁敬(西冷八家之一),主要成员戴进、吴伟、兰瑛、张路、蒋崇、姜肇等人。浙派画家在继承的同时,更注意个人笔墨技法与画风的变化,他们的笔墨粗简豪放、酣畅淋漓,富有较强的节奏感。所绘物象,结构严谨,描绘精确。吴伟学戴进而更为豪放,后形成浙江派支流——江夏派。明代中期以后,浙派画家因为一味追求肆意、狂放、流于草率,逐渐失去画坛主流地位。

78.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指华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由元代画家赵孟(兆页fu)首次提出。“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文人画举杯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的特征,其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呈现不同的追求,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79.《格尔尼卡》: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表现了1937年德国共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时人民的痛苦、受难和法西斯的兽性。这幅画中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的典型形象。

80.造型艺术:造型艺术是艺术形态之一,18世纪德国哲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中使用这一名词。造型艺术时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个艺术门类。是一种再现性静态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习惯上分为“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两种。

81.造型艺术的瞬间性:指的时造型艺术为了能够以行传神、以静写动,从而在事物运动的动静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瞬间形象,并将其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

下来。通过讲瞬间闪现的画面,把日常生活当中的典型之处捕捉出来,者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82.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为人观看的只管艺术形象的造型艺术,包括影史、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造型手法多样,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包括二位和三维,也包括动态一是视觉艺术等形式。

83.绘画:绘画是以线条、色彩、块面等造型艺术为手段,塑造具有一定内涵和意味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艺术样式。它在美术门类中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居于基础地位。绘画可以由创作主体根据自己的经验,描绘出取材于社会和自然的一切可视形象。在照相术发明以前的漫长岁月里,绘画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映现实的主要手段。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为自由的一种类型,题材广泛。因使用的物质材料和技法不同,分为许多品种,其中主要的是油画、水墨画、版画等。

84.书法: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地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灯造型美来表现人地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地境界。大地类别由纂、隶、真、行、草等字体。广义上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书写法则。即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鞋子,使之成为富有美感地艺术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地“书法”。狭义上讲,“书法”特指“汉字的书写艺术”,其中尤以毛笔书法最受研究者重视。

85.油画:油画是以亚麻仁油、罂粟油灯来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创作的一个画种。其特点是操作自由,由广泛的可变效果,颜色遮盖力强(《玫瑰》),能较充分地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地色彩效果。

86.圆雕:圆雕是艺术形象地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地各个侧面,圆雕又称浑雕。它要求雕刻者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具有生动、逼真、传神地特点。

87.摄影艺术:摄影艺术是摄影师以摄影为手段,根据创作构思把人物或者景物拍摄下来,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地艺术形象,以之来反映社会生活或者自然景象,并表达作者主观情感地一门造型艺术。

88.纪实主义摄影:摄影中一个重要地流派。从照相机能真实客观还原客观事物形貌地特点出发,强调摄影地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地艺术风格。

89.表演:指演奏乐曲、上演剧本、朗诵诗词等直接或者借助技术设备以声音、表情、动作公开再现作品。表演艺术地最高境界是对角色塑造地完美化以及性格意义上地出色刻画,其大致分为:①影视表演,主要有电影表演(由演员扮演角色,在摄影机前表演情节地艺术)和戏剧表演(演员在舞台上可以直接和观众进行交流);②音乐表演,是指借助一定地音乐器材或音乐伴奏而进行地表演;③舞蹈表演,是在一定地时间与空间中展示地视觉艺术,以由韵律地人体动作为主要手段地表演;④时装表演,指设计师、企业或者学生团体为提出新的设计主张,引导流行色彩、流行款式,由模特儿穿着时装在舞台、灯光、音乐等条件下所作的表演,分为商业性艺术表演和艺术性文化性时装表演。

90.“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不决不如画”:这句话是董其昌关于绘画和自然的关系的一则论述,出自《画禅室随笔》,强调创作畅神写意的原则。91.听觉艺术:以听觉为主要感知方式地艺术,听觉艺术作品塑造地形象和情感内容要通过音响、旋律等组合在时间流动中,直接为欣赏者地听觉所感知和把我,如音乐,与“视觉艺术”相对。

92.古典主义音乐:狭义指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地一种乐派,即“维也纳古典乐派”;泛指17、18、19三个世纪地音乐创作,其中包括古典时期以前地巴洛克音

乐、洛可可音乐和古典时期以后地浪漫音乐,也包括维也纳古典乐派。

93.新古典主义音乐:20世纪初开始盛行的一种创作思潮,它主张音乐应回归到“古典”中去。题材上有的选自古代神话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纪宗教题材;在音乐上力求模仿古代音乐风格,创作手法上则多运用现代技术。最典型作品:《阿波罗》、《妖女地亲吻》、《圣诗交响曲》等。

94.浪漫主义音乐:萌芽于18世纪末,形成于19世纪初地音乐创作思潮。在音乐上,它地艺术主旨是表现个人情感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地主观体验。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地爱情主题,倾心于带有自传性质地忧郁孤独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更强调主观色彩地表现。这期间地欧洲是政治风云变幻频繁地时代,反映在艺术领域里,便产生了一种幻想式地、乌托邦性质地浪漫主义学派。

95.学堂乐歌:一种选曲填词地歌曲。兴起于清末,这时随着“新学”的举办,在新式学堂里开设唱歌课蔚然成风。在这种学堂中传唱的填词或自创歌曲,即为学堂乐歌。起初多是归国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地曲调填词,后来也有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

96.“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美学观点。“大象”原指一切事物的本愿,原引申为封建帝王一统天下。“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谈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弘、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二十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

97.感悟:感悟时因有所感触而领悟或者醒悟。它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基础上,由于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及擦出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和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或渐渐领悟,或瞬间开悟,它可以使人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感悟的产生,看似是因偶然出发而在无意识中创造性发生,实际是建立在艺术家长期艰苦思考的基础之上。

98.制片人:制片人是电影电视剧的做高管理者,全权负责“挑本子、找款子、组班子、卖片子”等工作。广义上额“制片人”包含三重含义:①制片人是指负责整个影片或电视剧摄制资金的策划人、融资人;②制片人是指在专业技术上负责整个影片或电视剧项目的制作人;③制片人是指影片或电视剧的投资者本人。他们负责、统筹并指挥影片的筹备和投产,有权改动剧本情节,决定导演和主要演员的人选等,并且大多懂得电影艺术创作,了解观众心理和市场信息,善于筹集资金,熟悉经营管理等,可以说制片人是一部影片或电视作品的主宰与核心。国内知名的制片人由张纪中、韩三平、汪涵等。

99.栏目定位:指栏目所确定的自身在现实中的位置、栏目所担负的任务和栏目的宣传对象。定位是一个栏目的灵魂,关乎方向,决定成败,准确而又清楚的定位是一个节目能否拥有生命力的关键。栏目定位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方面:①受众定位;②节目定位;③市场定位;

④收拾定位;⑤目标定位。例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的栏目定位为“五性”,即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

100.互动性:指社会交往活动,主要是人的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过程。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在其于1908年所著的《社会学》艺术中最早使用“社会互动”一词。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时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互动的类型主要有:①语言的互动与非语言的互动;②正式的、有组织的互动与非正式的,无组织的互动;③传统的、习惯方式的互动与现代的、创新方式的互动等。

101.综艺脱口秀:是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

“脱口秀”一词时从英语词组“talk show”音译而来的,”脱口秀“这一节目类型最早出现在美国《Tonight show》。脱口秀节目一般都有一列嘉宾席,通常由有学问的或者对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我国内地第一档电视娱乐脱口秀节目《东方夜谈》于2004年在东方卫视播出,其余著名的综艺脱口秀节目由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天津卫视《今夜有戏》等。

102.电视散文:电视散文诗一种具有浓郁抒情分为的电视文学样式,它主要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地生活情景和刹那间地思维活动,运用独特地电子制作手段将散漫地思维碎片组合在一起,应在出一种婉雯般优美地意境。电视散文将电视与散文联姻,崔胜成一个新的文学载体,具有文学性,以画面、音乐、色彩、字母、声响等艺术元素构成直观的审美视觉空间,在观众地直接交流中,产生审美地即时互动效果。电视散文的代表作:温州电视台《永远的廊桥》、四川电视台《哑巴渡》。

103.虚拟演播室:一种独特地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虚拟演播室地实质是将计算机制作地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地任务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地实时合成,使人物与虚拟背景能够同步变化没从而实现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合,以获得完美地合成画面。虚拟演播室系统具有诸多优越性:①空间不受物理空间限制,摄像机可以全方位旋转;②引入大量虚拟特殊环境与道具,创作出更丰富、更吸引人地节目,使导演在很大程度上拜托了时间、空间和道具制作方面地限制,一伙的更大地创作地想象空间,以低廉地成本产生新奇地视觉效果;③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缩短了节目制作周期,提高演播室地利用率等。但虚拟演播室地价格昂贵,其普及和推广有一定难度。

104.大屏幕:屏幕通常对角线尺寸在40英寸以上。

105.直播:指广播电视节目地后期合成与播出同时进行的播出方式,分为电视现场直播和网络直播。电视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随着时间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其充分体现广播电视媒介传播的优势。网络直播是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繁盛、发展进程同步制作和发布信息,具有双向流通过程的信息网络发布方式。电视直播显现的时空既有现在时又有过去时;网络直播除具备电视的两大时空之外还具有压缩时空的功能,如同步的文字直播、图片直播、赛事直播、手机直播和比分直播等各种直播频道和样式。106.戏剧:一种表演艺术,其特点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在中国,戏剧是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的总称;而在西方,戏剧仅指话剧。世界各国戏剧都有古代的歌舞演变而来,逐渐发展成由文学、美术、音乐、表演等多种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不同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构成戏剧性,反映社会生活,达到教育规劝的目的,并使观众获得美的享受。

107.戏剧的“三一律”模式:是17世纪欧洲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规则,指戏剧的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单一,每剧限写发生在一天之内、同一地点的单一情节的故事。代表人物由法国的莫里哀。这种规则有利于剧作情节简练集中,但作为清规戒律,却束缚了戏剧的发展。18世纪以后,三一律逐步被打破。

108.类型电影:类型电影,就是按照各种不同的标准化模式创作出来的影片。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是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占据世界影坛统治地位。大制片企业为确保商业利润而实行的由制片专权,强调专业分工,各司其事的传递带式影片生产。随着大制片厂制度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逐渐解体,类型电影也趋于衰落,各种类型之间的严格界限趋于模糊,越来越成为一般意义上的样式划分。

109.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味组合、装配、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艺术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蒙太奇的完整概念应当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和叙事方式,不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110.通感:又称“移觉”,是人了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是把不同的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以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例如:“光亮”,也就是“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又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111.语言艺术:指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题材。由于文学总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作为艺术媒介和基本材料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一般讲文学称之为语言艺术。

112.自由诗:一种不拘规律、音韵、字数、句数自由的诗体,又称新诗,与规律诗相对而言。自由诗一般指那些只求节奏和谐、押韵合辙的诗歌作品,其在句式、行数、字数、音韵上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和要求。一般认为,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诗自由诗的创始人,其代表作诗诗集《草叶集》。“五四”前后,自由诗开始在我国成行,郭沫若、胡适、刘半农等在此期间均有新诗问世。

113.叙事散文:散文的一种样式以记叙时间/描写人物为主。叙事散文通过真实时间和人物的记叙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描写中,也可夹以抒情、议论。记叙散文包括报告文学、特写、速写、传记文学、游记等,其侧重叙述人物、景物或者时间,尤其是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并且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蕴藏在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叙述之中。114.古典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是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创作方法。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在政治上的妥协产物。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主要由:

①忠于自然又合乎理想。古典主义强调复古(古希腊),号召“摹仿自然”,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过主观选择的现象,主要描述对象是人性;

②崇尚理性与理智、排斥感情,追求共性与规则,往往以抽象的共性代替具体的个性,强调克制自我的感情和欲望,服从国家的需要,为君主专制的利益服务;

③结构严谨。例如:“三一律”创作剧本,即戏剧的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三者必须完整单一,每剧限写发生在一天之内、同一地点的单一情节的故事。

④采用诗的语言,即把文体和语言分为雅俗两种,粗词俗剧不能出现在悲剧中;

⑤古典主义要求简洁、冼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等。

115.写实:又称“写实性”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本来的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写实性表现为:

①忠于生活本来的面貌。把描绘的木管集中在普通人身上;正如别林斯基所指出的,现实主义文学要“忠于生活的现实性的一切细节、颜色和浓淡色度”,因此“它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如油画《打石工》、话剧《茶馆》、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等,都是根据现实生活塑造的,都以生活的本来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达到了合乎生活本来面貌的真实性;

②艺术家依照现实本身的逻辑真实地描绘现实,“即使这真实同他个人地喜爱不相符”,占支配地位地是生活本身地逻辑而不是作者地喜好和愿望。代表作家作品有:巴尔扎克《人家喜剧》、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羊脂球》。

116.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特征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作除艺术美地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是相对于抽象思维而言的。具体而言,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中,艺术家以表象作材料,将表

象升华或将表象瓦解、重组和联结,再经过艺术想象(以升华或重组过的表象为材料加以艺术想象)。从而加工成艺术胎儿——完整的艺术意象。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它始终伴随着形象,并通过“象”来构成思维流程。

117.自然主义: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潮。自然主义以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和泰纳的实证主义美学为理论的基础,其本质在于表面地描绘现实地个别现象,请示艺术地概括,拒绝对所描绘地事物坐社会的、政治地、道德的和美学的评价。作为创作方法,自然主义追求绝对地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地表面现象作记录式地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在文学艺术上,以“按照事物本来地面貌去摹仿”作为出发点地自然主义创作倾向,同现实主义创作一样源远流长。

118.艺术流派:指中外艺术一定地历史阶段,由一批思想倾向、艺术主张(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地艺术家所形成地艺术派别。艺术流派地形成,有的式自觉地,由一定地组织形式和共同宣言,有自己地创作队伍和代表艺术家,如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有的式不自觉地,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地相近或相似而组合在一起,如威尼斯画派;或是被后人归总为特定流派:意识流文学等。

119.巴洛克艺术: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地一种艺术风格。“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普杰的《克罗托纳德米罗》、卡拉瓦乔的《埋葬基督》、卡尔德隆的《人生如梦》等。巴洛克艺术的特点主要有:

①豪华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②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③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④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⑤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商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领域里的一些银色和想象;

⑥浓重的宗教色彩:

⑦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花纹一般。

120.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以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为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并能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技巧,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简言之,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活动过程,生活体验、艺术构思、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

121.意在笔先:又称“意在笔前”,“意存笔前”。指艺术家在下笔前先有充分的审美思维活动和立意,传言王维所作《画学秘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清代画家方薰将“意”与风格联系,认为“意”具有奇、高、深、远等特点,因此作品应具有相应的风格。

122.解衣般礴:指艺术家对艺术的精神投入。出自《庄子》的一段关于绘画活动的著名论述。其形象地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自由情态,借此说明,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时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弃杂念,以全身心投入到其中的一种创造劳动。“解衣般礴”论就是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无拘无束的抒发。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123.隐含的读者:德国接受主义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隐含的读者”不是真正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伊瑟尔指出,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并不仅仅通过阅读表现出来,

而是贯穿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文学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它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因此,无论作者是否意识到,他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都会预先设计道“接受受模式”这就是“隐含的读者”。

124.意匠:文艺学术语,指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的匠心独运,或艺术活动中创造性的构思设计。语源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其具体操作内涵包括:对生活素材的收集、概括、提炼,对客观物象的位置经营,对作品主体的发掘等。

125.艺术直觉:艺术直觉是指在一定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地思维活动。它具有不经逻辑思考瞬间把握事物地特点,标志着艺术家艺术素养地超常水平,但它地发生往往要以雄厚地艺术实践经验和长期积存地艺术心理定势为前提。

126.艺术体验:艺术家观察或接触过生活后,被生活感动,从而产生饱含感情地感受和难忘的记忆与思考。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或准备阶段,艺术家只有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读到的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才能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得心应手的进行加工创作。艺术体验一般包括自发体验和自觉体验两种,呈现出“取精用弘”、“厚积薄发”的原则和特点。

127.艺术构思:艺术家在既定的艺术心理定势和创作目的的指导下,围绕从生活的暗示中初步形成的主题意象,运用思维对与此有关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和组合,从而在头脑中孕育出一个完整而独特的艺术意象,其实质时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艺术构思时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上承观察和体验生活,下接意象物化,时将生活表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的典型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和情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28.艺术心理定势:指长期从事艺术创作的工作者形成的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过程中,在头脑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也就是长期反复运用的艺术知识、审美观念、创作经验和世界观等形成了习惯意识和习惯无意识,作为主题的既定心里态势,对以后进行的艺术活动发挥着充分准备和预先指向的作用。

129.意向物化:意向物化是指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即艺术作品,其实质时一种审美表现活动。这是艺术创作的最后完成阶段,也只有通过这一阶段,艺术思想才能成为为人所识所知的艺术品。

130.艺术思维:艺术思维时相对于科学思维而言的,主要是指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形成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的系统中,以构思艺术意象为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在艺术创作中贯穿始终并占据相对优势,抽象思维则起着配合和引导作用。

131.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在无疑是或下意识地状态下,突破了常规思维地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地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地方式冲破了原来地框架,使创造性地飞跃、顿悟或灵感不期而至。

132.灵感:是创造思维中地特殊思维方式。灵感是人地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产生地一种特殊地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是在一定地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地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地顿悟式思维形式。灵感地产生建立在平时艰苦思考地积累上,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历史上灵感曾被神秘化,但灵感是有客观规律和物质现实基础的。

133.西方现代派艺术:萌芽于19世纪中叶,产生于19世纪末期的艺术流派,西方现代派艺术不是一个单一的艺术流派,而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

在主义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成,几乎遍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体裁。总体上讲,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它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反映出社会危机中人的异化;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地表现能力,扩大了艺术地表现空间。

134.艺术创作方法: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题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艺术创作方法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知道整个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艺术创作方法贯穿于艺术史的两大主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他还有古典主义创作方法、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等。

135.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指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常用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情节等构成奇幻的特色。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西方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6.艺术作品: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艺术作品有三个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

137.艺术语言: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具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称作艺术语言。

138.“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出自曹丕的《典论-论语》,它魏晋时期文学理论发轫之作,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一片文章学专著。曹丕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是“经国之大业”,有利于国家;而是“不朽之盛世”,有益于自身。曹丕以开始将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

139.“内容非他,即形式之回转到内容;形式非他,即内容之回转到形式。”:出自黑格尔《小逻辑》,它的大意是:形式因内容而生,未内容而设,它是内容的“外衣”,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段话充分揭示了艺术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且内容与形式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140.神韵:又称“韵”,指含蓄蕴藉、冲淡清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神韵以书写主题审美体验为主,追求生动自然,冲淡清远的艺术风格和境界。神韵以书写主题审美体验为主,追求生动自然,清奇冲淡、委屈含蓄、耐人寻味的境界,使人能从所写之物中冥观未写之物,从所道之事中默识未道之事,即获得古人常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无穷”的美感。“神韵”是一种聊理想的艺术境界,其美学特征是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的痕迹。

141.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142.艺术思维: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辨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其主要作用。艺术思维对现象和本质两方面进行双重加工,加工的重点在感性形式上,遵循的是个性的情感逻辑。现象是用共性概括个性,是自然作用于人的精神;本质是用个性显示共性,是人的精神作用于自然。艺术思维特有的双重加工使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均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统一,即新的艺术形象,艺术品的诞生。

143.典型人物:又称“典型”、“典型性格”、“典型形象”,是指具有鲜明特点的

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表现为非常复杂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受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制约;另一方面又收到作家创作意图的影响。只有直接体现时代的特色和要求,又引起作者特别注意,并被用以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态度和看法的性格成分,才能成为典型性格中反映某些社会本质的东西。因此,典型人物的共性一般都带有阶级性,并且带有某一时代、民族、地域、阶层的人物所共有的属性。144.艺术作品的内容: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他们主要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子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精神性的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融汇而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示,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构成。题材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经过选择乃至虚构而进入作品的生活内容,其提炼于素材。主题是作品反映的生活社会意义与作者对它的认识与评价,即作品的中心思想。

145.题材:指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概括的内容。题材来自社会生活,但又经过了艺术家的选择和加工,成为作品主题得以表现的基础。广义的题材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也称取材范围。狭义的题材是指构成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也就是作品表现出来的生活形态。在小说、电影、绘画作品中,题材就是指作品所具体描绘的时间、人物和故事。

146.主题:指透过题材所暗示出来的思想内涵。主题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思与题材本身的客观意义的契合,从中生发出的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的思想,也就是作者对题材的不断认识理解,所提炼出的明确的思想。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主导因素,所以被称为作品的“灵魂”、“统帅”。艺术作品的主题可以是政治性的,哲学性的,伦理性的,宗教性的,生活情趣性的,自然之美等性质的。

147.艺术作品的形式: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形式,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艺术作品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艺术作品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联系两部分。内部联系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得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外部表现形式即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艺术媒介、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

148.艺术语言:指艺术作品中起到表情达意的物质表现手段或符号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呈现方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由一定物质材料或符号体系构成,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有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艺术语言还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达艺术内容;二是审美的功能。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语言具有准确、鲜明、生动、丰富、新颖等特点。

149.文如其人:指艺术家的人格境界决定其艺术作品的格调。西汉美学家杨雄指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身化形,君子小人见矣”即言为心声,书为心画。艺术家的人格境界决定了他的艺术作品的格调,是从艺术家的身上寻找艺术风格形成原因的一种观点。

150.风格即人:18世纪中期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提出的观点。他认为:艺术风格是从作品中剥去不属于艺术家本人的东西,剥去和其他人一样的东西之后的剩余物和内核,即风格就是人本身,在此指出艺术风格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有什么样的个性就有什么样的风格,个性决定风格。

151.抽象:指在思维中抽取事物的本质、规律而扬弃具体的现象和感性的形式,是理论体系上的“抽象”,而不是“抽象艺术”中的抽象。“抽象艺术”作为一种风格和流派是为了与历史上的再现性、描绘性艺术有所区别,实际上都是具有视觉形式的艺术形象。“抽象”是指对作品的形状、颜色等作概括化、几何化、主观化处理方法或结果。

152.象征: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

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涵,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153.优美: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在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的自由,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主体与客体处于在一种和谐状态。形态上表现为光滑、柔和、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154.崇高: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矛盾冲突中克服矛盾所呈现的自由,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事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特征,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

155.悲剧: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的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在激烈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156.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雅的作品一般说具有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还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格调高低与艺术作品的种类无关。格调高低不仅在于表现审美,也在于怎样表现。157.四品(四格):古代画论术语,是评画的标准之一。如唐代朱景玄《躺好名画录》中把评画的标准分为神(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妙(亦称“妙格”,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徐复官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分析“妙格”,所谓“能格”,指的是形似的精能;所谓“神格”,指的是气韵;而“妙格”是介乎二者之间,忘技巧而尚未能忘物之形似;得气韵之体,而尚未能得气韵之全。”)、能(指精能,能格作品注重客观描绘物象,得其形似)、三品,外增逸品(亦称“逸格”,品评绘画艺术的一个等级,俗话讲:“格外不拘常法”的“逸品”)。到北宋黄休复的《益州名画记》分为逸、神、妙、能四品。

158.品味:指作品文化含量和美学含量的高低层次。不同品味的形成是艺术家从不同的艺术观念出发把握生活的结果,艺术家对待世界的不同态度、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对审美趣味的特定偏好,有次也就形成了不同品味的艺术作品。如中国古代画论中分析出的“禅”、“妙”、“能”、“逸”。等品评等级。

159.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其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可以多重理解的。艺术作品的意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①寓于各门类艺术的物质材料之中;

②包含在作品的形式构成之中;

③作品中的物象、时间、情节等的指称意义和表现意义;

④文化意义,也就是约定俗成的意义和本质的意义;

意蕴的各个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并只有在整体性中才能得以确定。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等特点,它深藏于作品内部,需要欣赏着靠心灵去感悟、体现。艺术意蕴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作品具有不朽艺术美丽的根本原因。160.意境: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艺术中,意境是指艺术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象整体达到情与景的高度融合、艺术家自我与客观物象实现深刻交流而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万年雪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在长期的美学探讨的基础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意境说产生了重大影响;意境首先是“情景交融”,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

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境不仅只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161.王国维:中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他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思辨方法与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美学和文艺理论以及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史研究。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戏曲艺术史专著,其著作结集未《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162.共鸣: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共鸣可以发生在不同鉴赏者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中,也可以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名族的鉴赏者之间。其产生一般需具有两个基本条件:

①艺术作品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②鉴赏者应怀有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心态。

163.时尚:时尚是“时间”和“崇尚”的相加,在这一简化的意义上,指短时间里人们对社会某项事物的一时崇尚。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穿衣打扮、行为起居、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时尚的特征主要有:

①短暂性。指一种时尚的短暂性,而非指时尚的全部发展历程;

②阶级性,是指时尚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团体间是互不相同的;

③包容性,时尚包罗万千,其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复古中时尚。

二是时尚跨越国界。

164.谢赫“六法论”:谢赫“六法论”是我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绘画实录的系统总结。南朝谢赫《古画品录》所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的具体内涵分别是:

①“气韵生动”所表现的人类艺术家的艺术境界为最高,“气”是艺术家对自然中的生命力的感悟和灵现;

②“骨法用笔”是指艺术家要具备图画中线条造型之绘画艺术的深厚功力;

③“应物象形”是指艺术家“应物”创作时,把追求多元发散思维的抽象表现或抽象描绘视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

④“随类赋彩”是指为了表现或发挥艺术家的不同“具象”、“形象”、“意象”和“抽象”等艺术思维与创作构思;

⑤“经营位置”是指艺术家创作图画时所进行的局部或整体的创作构思,及其索要达到或表现目的的全部核心之艺术品“创作思想”,包括艺术家所有的创作技法、技法和艺术表现力(具象或抽象)等;

⑥“传移模写”是指艺术家描绘图画的艺术验证或艺术效果是否达到了艺术家自身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图画视觉观众的艺术效果两方面。

165.艺术传播:是指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之得到扩展。艺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是构成艺术传播的五个要素。艺术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现场表演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方式。

166.艺术世界:由美国艺术哲学家丹托最早提出的。著名美学家迪基继承了这一概念,认为“艺术世界”是指艺术品赖以存在的庞大的社会制度。艺术世界同时也是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他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名词解释 美感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当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既有感官的快适,又有理性的满足,整个身心都感到愉悦,这就是美感。 艺术典型在作品中,艺术典型就是高度典型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它一方面以非常鲜明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的集中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又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造。 艺术发展的自律性: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第二,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以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多民族艺术的借鉴与创造,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Δ什么是艺术灵感艺术灵感就是大脑皮质兴奋中心的神经细胞,经过一段长时间的高度自 觉和异常紧张的苦思冥想寻求急需要的信息材料之后,调动其所有的脑细胞的警觉性,特别是调动起了习惯无意识和本能无意识心里活动的积极性,因而在习惯无意识同本能无意识心理活动中,突然发现了所急需的信息而产生了顿悟。 Δ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 方面行进或相类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也更为本质的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时代,民族和艺术家在艺术上超越了幼稚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成熟的标志。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这种“情”和“境”不是分离的,而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简答题 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空间与实体统一,空间与技术结合,风格性与象征性 为什么说生产劳动实践是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展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4)生产劳动时间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原因 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1)艺术发生的上限——人所创造的第一件工具(2)“准艺术”的发生(3)“准艺术”的繁荣(4)“准艺术”的衰落与艺术的发生 为什么说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第一,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第二,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

艺术学概论 名词解释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模仿说或再现说: 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4、模仿说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

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游戏说起源于“游戏”。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8 、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 9、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 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 术家)对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 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 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与鲜明的艺术特色。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 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 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 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 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

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X、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1、艺术意象:是艺术家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将主体的审美情感,审美认识与把握到的客观物象相融合,并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规律作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观念中的艺术形象。 2、基形意象:是客观具体事物最基础的局部形态在人脑中经过想象加工形成的局部意象。 3、艺术风格:体现艺术家成熟而稳定的艺术特征的代表性面貌。 4、艺术直觉: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5、艺术心理定势: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6、艺术思维: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1.艺术创造活动/(过程) 艺术创作活动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欲望的推动下,运用已掌握的艺术创作本领,以生活中得来的素材为材料,围绕一定的主题倾向,进行艺术思维,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艺术意象,并能运用艺术语言和各种表现技巧,把它物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形象,简言之,即艺术作品的全部创作过程,一般可分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意象物化三个重要阶段。 2.解衣般礴 “解衣般礴”出自《庄子》的一段关于绘画活动的著名论述,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艺术家创作时的自由情态。借此说明,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它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和功利心,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造劳动,“解衣般礴”论即强调艺术创作中主体精神的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无拘无束的抒发,这一理论对中国艺术创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庖丁解牛 出自《庄子》,喻指人的自由获得在于主观精神和客观规律相一致。艺术创作活动须长期摸索客观规律,使“技”游刃有余,达到自由境界,方能与“道”相通,而且,此外提及的“技”是含规律与含目的的,艺术家只有经过长期的勤学苦练和艰苦的艺术实践,才能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如“庖丁解牛”一样的艺术境界,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一大贡献。 4意在笔先 意在笔先是指艺术家在下笔前须先有充分的审美思维活动和立意,意在笔先又称“意在笔前”、“意存笔前”。传言王维所作《画学秘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清代画家方熏将“意”与风格相联系,认为“意”具有奇、高、深、远等特点,因此作品应具有相应的风格。 5“隐含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

传播学概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二、简答题 1、如何提升组织传播的效果? ⑴从组织传播的信息流向来看, A信息的下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多途径发布,造势,大张旗鼓)? B信息的上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金点子征集)? C信息的平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讨论会、学习会)? ⑵从传播的主要层次来看,需要考虑 A自我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激励个体的自觉学习)? B人际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话题)? C大众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新闻点)? 2、从两级传播模式来看如何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 (1)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并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 (2)在第一级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高效、更有意识地触动第二级人际传播的发生。…… (3)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促进更多级传播的发生。…… 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依赖大众传播工具,有专门的传播组织和职业传播者。 ⑵信息的公开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传播快捷性。 ⑶受众的匿名性,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⑷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互为补充,互相交互。 注意: 简答题答题技巧——记住和理解题干要点。考试时,题干要点后面需要加一到两句自己的理解。 论述题答题技巧——采用两段论模式,“一般认为”、“我认为”。“一般认为”相当于简答题中的题干要点,“我认为”相当于简单题中的自己的理解,当然要展开论述。 传播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3、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焦点访谈法的操作要点

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

一、名词解释 1.艺术作品的内容 【答案】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精神性的内涵。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融会而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示,主要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艺术作品的形式 【答案】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艺术作品的形式一般可分为艺术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两部分。其内部联系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式即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艺术媒介、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 3.圆雕 【答案】圆雕是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小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圆雕又称浑雕。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圆雕具有生动、真、 传神的特点。 4.艺术鉴赏 【答案】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5.格调 【答案】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格调高雅的作品一般说具有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还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格调高低与艺术作品的种类无关。格调高低不仅在于表现什么,也在于怎样表现。 6.审美态度 【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审美态度不仅是一种接受方式,而且是一种审美能力。在艺术鉴赏过程的准备阶段,审美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接受者能否在具体的接受过程中从艺术的、审美的角度与艺术作品交流和对话的心理基础。审美态度必然带有个人的思想、人生态度,不是绝对超然的。 7.多元决定论 【答案】多元决定论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的观点。多元决定论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认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8.互动性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资料版)

名词解释 1.艺术:(艺术是人对世界的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一种生产,艺术是感性的、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线与表现的同意,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其特有的目的。 2.艺术生产:(艺术创作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为了美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它是由马克思提出的,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 3.艺术符号:艺术符号是符号学文学批评的术语之一,语出德国哲学家克希尔的《人论》。卡希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或符号体系”,它是对“人类经验的构造和组织”。艺术符号与日常言语符号的差别不再手段而在目的,前者表现美感,后者表现概念。后者美国学者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表现人类情感概念的符号”,他认为艺术符号不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更是浓缩情感记忆的生命精神。艺术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即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而这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完全是使用语言的社会集团自然而然地形成习惯。 4.艺术史: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艺术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 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解释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禅师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 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5.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表现主观世界。其内涵包括: ①艺术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其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在线,仅再世界或听觉上感到他们的真实存在; ②艺术的真实不仅是现象的真实,而且是本质的真实,通过对现象的真实反映达到对本质的把握; ③艺术的真实不仅是再现的真实,而且是表现的真实。 6.艺术美:(自然美在艺术美作品中的集中体现)艺术美是指经过艺术创造实践,爸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地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美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经典概括,比希纳是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艺术美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不仅要反应社会和自然的美,而且要显示艺术家自我心灵的美。艺术美虽然源于生活,但并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的独特创造,是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形象。 7.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维核心的新兴产业。“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运用和开发,产生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精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于只能产权三项内容。文化创意产业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它强调一种主题文化或大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它只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业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 8.大众狂欢:大众狂欢是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理论学中一种对娱乐节目的研究学说。它将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6. 艺术流派: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艺术家群体。 19.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7.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20.艺术语言:指任何一们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赌局饿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艺术语言。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5. 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9. 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14。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包含三层含义: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三、从美学层面上讲,它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29、什么是艺术意象? 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11、什么是灵感? 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等特点。 2、什么是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指的是经过艺术家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过的人类生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构成因素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情感、环境等诸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3、什么是艺术批评? 艺术批评是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艺术作品及一切艺术活动、艺术现象予以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的科学活动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资料——《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汇总 艺术理论名词解释汇集 文学理论基本名词解释汇总 1.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2.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3.材料: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所获取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4.艺术发现:作家依据自己的理想、审美原则,从所观察的事物中发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 5.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 6.艺术构想:作家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意向及其序列的过程。 7.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判断和认知。 8.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9.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10.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更加与众不同。 11.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中心意象或意念的主要特征的构思方式。 12.变形:作家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13.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进行的指称的描写,以造成似曾相识的生疏感。 14.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15.推敲:在文字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16.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17.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18.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

艺术学概论形考作业2及答案

《艺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造型艺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2.雕塑艺术: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 3.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现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4.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5.实用艺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6.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7.园林艺术: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优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二)填空题 1.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_基本特征_。雕塑艺术更是在_三度空间_里创造出立体的形象。摄影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_造型_艺术。 2.造型艺术具有造型性与_直观性_、_瞬间性_与永固性、再现性与_表现性_等美学特征。 3.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_造型艺术__、_表情艺术_、_综合艺术_和_语言艺术_。 4.实用艺术具有实用性与_审美性_、表现性与_形式美_、_民族性_与时代性等美学特征。 (三)简答题 1.艺术分类是最基本的6种方法分别是什么? 1.第一种是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第二种是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 第三种是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 第四种是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

传播学 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模式 59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适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 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抽样 280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又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以及多级抽样。由于各种原因,抽样调查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大众传播 111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 传播媒介 59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信息 42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塔罗瓦尔宣言》 247 该宣言是1981年由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上所发表的。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容器人 151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 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容 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受众参与理论139 即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其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上限效果”假说232 该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其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简答题 1.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两者都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不可想象会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所以也不存在只有形式或只有内容的艺术作品。“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和内容紧密的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另外形式是内容的外观,形式不佳,肯定会影响对内容的鉴赏。所以,在接受活动中,从这一意义上说,艺术形式确是具有先行性的,而且也是有决定性的,另外,从接受角度来看美术,电影,音乐等作品它们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就是说这些作品形式不但体现了作品的内容,同时它们也决定了自身的内容。已完成的作品中,内容与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成为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P -398】 2.简述道德、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1)艺术与道德:有些艺术作品能体现一定时代的道德准则,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在意蕴等表现出来。艺术家的道德观也会影响他的艺术创作。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网搜】同时,道德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既然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艺术作品当然就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融入艺术家个人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2)宗教对艺术: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其次,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第三,表现在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P448】 艺术展览馆新闻媒介艺术出版社艺术博物馆艺术市场艺术院校 4.辨析艺术作品的格调与品位。 (一)格调是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属性,它既与作品的风格和意境、形式和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特定的内涵。

艺术学概论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艺术生产 2.艺术教育 3.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4.宗教艺术 5.包豪斯学派 6.实用艺术 7.造型艺术 8.肖像摄影 9.风光摄影 10.舞台摄影 11.体育摄影 12.建筑摄影 13.表情艺术 14.表演艺术 15.综合艺术 16.戏剧艺术 17.戏曲艺术 18.蒙太奇 19.电影艺术 20.电视艺术 21.戏剧性情节 22.非戏剧性情节 23.主人公 24.表演 25.语言艺术 26.诗歌 27.散文 28.小说 29.艺术创作 30.艺术体验 31.艺术构思 32.审美意象 33.艺术传达 34.艺术风格 35.艺术流派 36.艺术思潮 37.艺术鉴赏 38.期待视野 39.空白 40.鉴赏心理的保守性 41.鉴赏心理的变异性 42.审美直觉 43.通感

44.审美体验 45.审美升华 简答题 1.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2.艺术生产理论究竟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3.艺术的特征 4.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5.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的关系 6.艺术的社会功能 7.艺术教育 8.文化与艺术的关系 9.哲学和艺术的关系 10.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11.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12.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三个辉煌时期,区别本质目的思维方式具体操作成果 13.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积极和消极 14.艺术创作过程:过程,艺术创作,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审美意象,艺术传达 15.艺术风格,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名解 16.艺术风格多样式的形成 17.艺术流派的三大类型 18.艺术思潮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9.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艺术鉴赏,期待视野,空白,艺术鉴赏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艺 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涉及哪些方面。 20.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 21.艺术鉴赏与批评:艺术批评的作用,艺术批评的特征,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的联系区别。 22.实用艺术:名解,审美特征 23.造型艺术:名解,分类,审美特征 24.表情艺术:名解,分类,审美特征 25.综合艺术:名解,分类,审美特征。电影艺术,蒙太奇。电视艺术,电视功能,电视电 影联系区别。戏剧性情节,非戏剧性情节。 26.语言艺术:名解,体裁,审美特征,艺术鉴赏的培养与提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00504《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00504《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 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 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 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4、模仿说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游戏说起源于“游戏”。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8、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