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练习题(第三四章)

练习题(第三四章)

练习题(第三四章)
练习题(第三四章)

练习题(第三章)

一、判断题

1.教育功能总是表现为积极、正向的作用和影响。

2.个体教化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3.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4.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接受教育与获得幸福的关系上。

5.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一定的顺序,记忆的发展顺序为意义记忆到机械记忆,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时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各关键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7.个体的活动主要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层面和内容的活动构成。8.教育无用论者的致命缺陷在于,忽视或否定了遗传素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9.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

10.研究发现,教育的先进与否和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和实际水平决定的。

二、单选题

1.被称为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期”“风暴期”的是()

A、幼儿期

B、青春初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2.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的是()

A、幼儿期

B、青春初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4.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5.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6.“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特点。

A、顺序性

B、间断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7.“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

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8.“狼孩”“猴孩”现象,说明了()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个体自身活动

C、环境

D、社会活动

9.()是旨在满足个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和自我控制的需要的活动

A、社会实践活动

B、生理活动

C、心理活动

D、个体自身活动

10、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如果给他一打健全的儿童,他可以将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乞丐、盗贼等。这是()的观点

A、教育无用论

B、教育有用无用论

C、教育万能论

D、教育本位论

三、多选题

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在()

A、教育具有个体社会化功能

B、教育具有个体个性化功能

C、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

D、教育能促进个体的身体发育

2.学校教育对个体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

A、学习生活机能

B、内化社会文化

C、完善自我观念

D、学会承担社会角色

3.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作用体现在()

A、提出个性发展的目标,明确个体个性化的方向

B、充分挖掘个体潜能,为个体个性化创造条件

C、提高个体基本素质,为个体个性化打下基础

D、营造整体文化环境,为个体个性化提供保障

4.政治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CD)。

A、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B、政治决定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C、政治决定了教育的内容

D、政治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

5.教育政治功能表现在(AB)。

A、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人才

B、教育培养合格公民

C、教育传播政治意识

D、教育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

6.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涵盖了如下哪几个阶段()

A、幼儿期的学前教育

B、童年期的小学教育

C、少年期的初中教育

D、青年初期的高中教育

7.学前教育阶段的独特任务是形成两种对自己的态度,分别是()

A、积极要求自己的态度

B、相信自己独立生活的态度

C、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态度

D、相信自己能力的态度

8.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BD)。

A、文化传统影响教育传统

B、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文化的发展影响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D、文化的发展影响教育内容

9.教育对文化的反作用体现在(ABC)。

A、教育使文化得以传递

B、教育使文化得以更新和创造

C、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

D、现代教育促进了文化的交融10.针对初中阶段个体发展的特点,教育应该()

A、加强青春期教育

B、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自由探究的空间

C、加强代际沟通,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

D、教学生学会择友和交往,学会自我保护。

11.要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该()

A、教育目标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B、应该精心设计、开展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活动

C、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作为根本任务

D、学校教育应把培养受教育者识别、控制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本任务1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A、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B、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C、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D、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13.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

A、经济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B、经济基础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经济谁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结构、内容和手段

D、经济体制决定教育体制

练习题(第四章)

一、判断题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般和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2.卢梭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因此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

天性,把他们培养成为“自然人”,而非“社会人”。

3.教育目的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工作

的总体要求。

4.古希腊的学者认为教育应致力于理性的培养,这种表述属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中的培养目标。

5.社会本位论的极端形式表现为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种族中心主义。

6.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前提假设都是有缺陷的。

7.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偏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而且主要以儒家的教育目的为代表。

8.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论述教育目的重要性的第一人。

9.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10.在“五育”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关系,它们在内容上都有相互交叉的地方。

11.“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在基本精神上是不一致的。

12.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

13.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大方面。

14.社会本位论认为,个人的存在优先于社会的存在,并决定社会的存在,个人

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

15.洋务派倡导的教育目的是明人论,以道德教育为轴心。

16.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17.个人本位论的假设,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人观念。而社会本位

论最根本的错误是陷入了抽象的社会观念中。

18.教育与“宣传”没有本质的区别。

19.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

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20.蔡元培的教育目的思想得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

二、单选题

1.美育作为独立的教育范畴,最早由()提出

A、泰勒

B、席勒

C、缪勒

D、宗白华

2.()提出美育是沟通“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的中介和桥梁

A、蔡元培

B、孔子

C、席勒

D、李石岑

3.“素质教育”概念提出始于()

A、20世纪90年代

B、19世纪中后期

C、20世纪70年代后期

D、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4.()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早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和

要求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课程与教学目标

5.()提出的教育目的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项内容

A、林则徐

B、张之洞

C、梁启超

D、蔡元培

6.“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一对教育目的论述出自()

A、1958年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

C、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7.()将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三、多选题

1.教育目的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具有()特征。

A、抽象性

B、理想性

C、可操作性

D、终极性

2.教育目的具有()功能

A、导向功能

B、指导功能

C、激励功能

D、评价功能

3.良好教育目的的衡量标准

A、先进性

B、均衡性

C、前瞻性

D、历史性

4.《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把学校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四大领域,分别是()

A、智力目标

B、职业教育目标

C、社会和公民教育目标

D、个人发展目标

5.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主张()

A、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

B、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内在的天性

C、受教育者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天赋的基本权利必须得到尊重与保护

D、个性的自由发展、内在潜能的开发、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之所在

6.社会本位论在教育目的上的主要观点有()

A、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

B、个人知识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C、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社会化,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

D、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者社会权威的服从

7.社会本位论的基本价值准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A、个性化

B、规范控制

C、社会价值

D、社会化

8.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

A、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教育

B、基础性、普及性的教育

C、强调全面发展教育

D、一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性教育

9.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与社会的价值和尊严发生冲突()

A、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

B、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

C、专制主义的社会

D、极权主义的社会

10.个人自由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思想自由、讨论自由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

B、思想自由包括行动自由是创造文明的前提条件

C、自由是促进个人生长的必要条件

D、个人自由不是绝对的

11.民主纪律的主要特征是()

A、这种纪律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公共秩序以保障个体基本权利

B、这种纪律是集体成员运用民主的方式与程序,共同协商、讨论和对话的产物

C、这种纪律是依靠外力的强制得以维系

D、这种纪律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予以不断修订和完善12.教育应向学生开展基本的人权教育,主要包括()

A、使学生了解人权的概念、性质、范围及其产生的根源、演进的历史

B、训练学生平等地尊重他人、看待他人

C、使学生破除特权意识、主奴意识和官本位意识

D、使学生养成独立自尊的人格

13.理性权威与非理性权威的区别在于()

A、理性的权威诉诸理智的说服

B、理智的权威愿意接受健全的批评

C、非理性的权威严禁批评

D、非理性的权威诉诸于权柄的慑服

14.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有()

A、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坚持培养劳动者

B、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C、重视促进个性的发展

D、培养现代人的品格并适当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格局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 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者的关系: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的状况趋于平缓。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 堆积作用: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堆积地貌地貌名称典型分布区 海水堆积地貌沙滩沙质海岸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湖、冰碛丘陵日内瓦湖 波德平原、东欧平原 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 黄土高原 流水堆积地貌山麓冲积扇、 冲积平原、 三角洲出山口 中下游、 河口(入海口)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换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 一般而言:背斜适合储油气,建隧道,向斜是储水构造 二、断块山 含义: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一般而言:大型工程选址应该避开断层。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和喷涌出来的岩浆物在流动过程中堆积形成的锥形物,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如我国长白山主峰。

第4章习题及答案分析

【第四章综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金鱼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 2.金鱼身体上各鳍的名称分别是、、、、。金鲫系列金鱼有个鳍,正常的龙睛系列金鱼有鳍,正常的国寿系列金鱼有 鳍。 3.金鱼原产于,而锦鲤是由国培育而成的。 4.金鱼的头型有型、型、型,其中型又可依据鱼体有无背鳍而分为两种小的类型。 5.金鱼变异眼型包括型、型、型、型。 6.金鱼的绒球鼻是由变异而来的。 7.金鱼的传统分类法对我国民间影响很大,它将金鱼分为草 种、、、 、。 8.“12分法”将金鱼分为、、、、、、 、、、、、。 9. 锦鲤在日本被认为是最正宗的锦鲤。 10.鳉类热带鱼有、两大类,孔雀鱼属于,它的臀鳍特化成。 11.脂鲤类和类中多数热带鱼背部有两鳍,一个有鳍条,一个无鳍条。 12.美洲灯鱼属于类。

13.丽鱼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七彩神仙属于。 14.观赏鱼的食性有三种,分别是、、。 15.观赏鱼的生殖方式可分为、。 16. 卵生鱼类的卵可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 17. 类热带鱼具有褶鳃,可以呼吸水面的空气,它们繁殖时产类型的卵,泰国斗鱼等在繁殖时筑巢。 18.脂鲤类的卵比重比水,非洲产的脂鲤的繁殖方式是。 19. 口孵型、洞穴型和型的鱼往往有较强的护卵、护幼习惯。 20. 卵生鳉的繁殖值得关注,它们按寿命长短可分为和。卵子被亲鱼埋入泥土,并能渡过河水干涸期,在雨季再次来临时孵化的是。 21. 雌雄亲鱼平行游动于水面,突然一齐越出水面,将卵产在鱼类不能达到的岸边岩石或水草上,用黏胶状物封盖透明的卵。 22. 水域在空间上可分为上、中、下三层,河魟科的鱼类体型扁平,通常层活动,而卵胎生鳉通常在层活动。 23. 卵生鱼类的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后,将雌雄鱼按一定比例放入产卵容器,一般播撒型繁殖方式的鱼类雌雄比例为,其他鱼类多数比例为。 二、简答题 1.简述金鱼形态的变异? 2.简述大正三色和昭和三色锦鲤的特征,并加以区别? 3.简述观赏鱼的攻击行为有哪几种,并举例说明? 4.简述观赏鱼亲鱼的选择?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四章习题

. 第三、四章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 设随机变量函数X 和Y 具有联合概率密度?????<<<<=其他0 2 0,408 1 ),(y x y x f ,则P{Y X <}= ; 2. 已知离散型随机变量X 与Y 相互独立,且{0}{0}0.3P X P Y ====,{1}{1}0.7P X P Y ====,则 {1}P X Y +== ,{}P X Y == ; 3. 设随机变量~(,)X b n p ,且5.0)(=X E , 45.0)(=X D ,则=n ,=p ; 4. 若~(2)X π,则(22)D X += ; 5. 已知随机变量~(2,4)X N ,~(1,3)Y N ,X 与Y 相互独立,则32X Y -服从的分布为 ; 6. 已知()1E X =-,()3D X =,则2(31)E X -= ; 7. 设~(10,0.6)X N ,~(1,2)Y N ,且X 与Y 相互独立,则=)(XY E ,= -)3(Y X D ; 8. 设随机变量X 在区间(0,2)上服从均匀分布,且21Y X =+,则()E Y = , ()D Y = ; 9. 设随机变量X 与Y 的方差分别为()25D X =,()16D Y =,相关系数0.4XY ρ=,则 ()D X Y += ; 10. 若随机变量X 与Y 相互独立,则相关系数XY ρ= . 二、 判断题 1. 设X 为随机变量,C 为常数,则()()D X C D X C +=+; 2. 设X 为随机变量,C 为常数,则()()E X C E X C +=+; 3. 若随机变量,X Y 相互独立,则,X Y 一定不相关; 4. 设随机变量X 和Y 都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Y X +服从正态分布; 5. 若X 与Y 相互独立,则cov()0X Y =,; 6. 已知随机变量~(0,1)X U ,2Y X =,则随机变量X 与Y 不相关; 7. 已知随机变量~(1,1)X U -,2Y X =,则随机变量X 与Y 不相关; 8. 随机变量X 和Y 的联合分布决定X 和Y 的边缘分布. 三、 计算题 1. 设(,)X Y 的概率密度为, 01,0(,)0, cxy x y x f x y ≤≤≤≤?=? ? 其他,求(1)c 的值;(2)两个边缘概率密度; (3)说明,X Y 是否相互独立;(4)条件概率密度()X Y f x y .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 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3、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2)具有细胞壁(3) 活细胞 4、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5、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 (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了解) (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的) 二、比较几组概念 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 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 (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 (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 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 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略,见P65-67)、细胞融合实验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三、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胞吐。(如分泌蛋白的形成) 利用原理:膜的流动性 两种方式都需要能量,但不需要跨膜,通过囊泡的形式运输。 五、影响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条件 1、自由扩散:内外浓度差 2、协助扩散:内外浓度差、载体数量 3、主动运势:载体数量、A TP量

第三四章课后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和第四章课后练习题 1. 衡量样本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时,应采用( D ) A 标准偏差 B 相对标准偏差 C 极差D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2. 某次测量结果平均值的置信区间表示为:x±t0.01,6s / = 10.79%±0.02%,它表示置信度为99% ; 测量次数为7 ;最高值为_____10.81%___。 3.有一组平行测定所得的分析数据,要判断其中是否有异常值,应采用---( B ) A t检验 B 格努布斯检验 C F检验 D 方差检验 4.当置信度为0.95时,测得Al2O3的μ置信区间为(3 5.21±0.10)%,其意义是(D ) A 在所测定的数据中有95%在此区间内; B 若再进行测定,将有95%的数据落入此区间; C 总体平均值μ落入此区间的概率为95%; D 在此区间内包含μ值的概率为0.95; 5.下列可减少测量过程中的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D ) ( A ) 进行对照实验( B ) 进行空白实验 ( C ) 校正仪器( D ) 增加平行实验的次数 6、下列数据各包括了4位有效数字的是 C ,包括了两位有效数字的是 D E F 。 A、0.0330 B、10.030 C 、0.01020 D、8.7×10-5 E、pKa=4.74 F、pH=10.00 7、下列情况将对分析结果产生何种影响:A.正误差,B.负误差,C.无影响,D.

结果混乱。 a.标定HCl溶液浓度时,使用的基准物Na2CO3中含有少量NaHCO3;A b.用递减法称量试样时,第一次读数时使用了磨损的砝码;B c.加热使基准物溶解后,溶液未经冷却即转移至容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马上进行标定;B d.配制标准溶液时未将容量瓶内溶液摇匀;D e.用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时事先未用待移取溶液润洗移液管;B f. 称量时,承接试样的锥形瓶潮湿。C 答案: (1) .A (将会使滴定时用去的HCl溶液的体积V少,n/V的结果将会高,故为A)。 (2). B(将会使第一次称量数值减小,第二次用准确的砝码来取出试样,数值准确但比原来大了,故取出的试样数值少了,为负误差。如从0.4265g(不准的)和0.4658g(准确的)中取出一定质量的试样至读数为0.2256g时,前一个的差值为0.2009,后一个为0.2402。故前一个负误差)。 (3). B (4). D (5). B (6).C 8、下述情况中,使分析结果产生负误差的是()。 A、以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某碱样,所用滴定管未洗净,滴定时内壁挂液珠; B、测定H2C2O4·2H2O的摩尔质量时,草酸失去部分结晶水; C、用于标定标准溶液的基准物质在称量时吸潮了; D、滴定时速度过快,并在到达终点后立即读取滴定管读数 答案:B 9. 以下物质必须采用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B ) (A) K2Cr2O7 (B) Na2S2O3 (C) Zn (D) H2C2O4·2H2O

第三四章练习题

1.逻辑地址就是_______。 A. 用户地址 B. 相对地址 C. 物理地址 D. 绝对地址 2.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引入“快表”,是为了_____________。 A. 保存最近访问的数据 B. 保存最近用过的页表项 C. 保存最近用过的物理地址 D. 保存最近用过的虚拟地址 3.动态重定位技术依赖于。 A. 重定位装入程序 B.重定位寄存器 C. 地址机构 D.目标程序 4. 虚拟存储器的最大容量。 A. 为内外存容量之和 B.由计算机的地址结构决定 C.是任意的 D.由作业的地址空间决定 5.在虚拟存储系统中,若进程在内存中占3块(开始时为空),采用先进先出页面淘汰算法,当执行访问页号序列为1、2、3、4、l、2、5、1、2、3、4、5、6时,将产生次缺页中断。 A.7 B.8 C.9 D.10 6.在固定分区分配中,每个分区的大小是。 A. 相同 B.随作业长度变化 C. 可以不同但预先固定 D.可以不同但根据作业长度固定 7.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是:互斥、、循环等待和不剥夺。 A. 请求与阻塞 B.请求与保持 C. 请求与释放 D.释放与阻塞 8.银行家算法是一种算法。 A.死锁解除 B.死锁避免 C.死锁预防 D. 死锁检测 9.假设下述四个作业同时到达,当使用最高优先数优先调度算法时,作业的平均周转 A.4.5 B.10.5 C.4.75 D.10.25 10.虚拟存储的基础是程序局部性理论,它的基本含义是()。 A.代码的顺序执行B.程序执行时对内存访问的不均匀性 C.变量的连续访问D.指令的局部性 11. 在可变分区管理方案中,若采用“最佳适应”分配算法,通常将空闲区按()排列。 A.容量递增B.容量递减C.地址递增D.地址递减 12.在存储管理的各种方法中,主要考虑程序是否需要一次性装入、程序是否被装入到连续的物理内存中、能否实现存储扩充等问题。请问能够实现程序部分装入不连续物理内存便可运行的存储管理方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 识点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点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作用。3 .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4 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 弯曲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表的影响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全球范围看,以________运动为主,以________运动为辅 知识点2 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 举例说明: 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冰斗和角峰:________;沙滩: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_;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等等。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知识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________、沉积岩。 2.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 技巧点拨: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 ________; 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________。 2

第三章-第四章补充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都是能量转化装置, 液压泵将驱动电动机的机械能转换成液压系统 中的油液的( ), 供系统使用,液压马达是把输来的油液的( )转换成机械能, 使工作部件克服负载而对外做功。 (压力能、压力能) 2.液压泵是依靠密封工作腔的( )变化进行工作的,其输出流量的大小也由其大 小决定。(容积) 3.液压泵的额定流量是指在额定( )和额定( )下由泵输出的流量。 (转速、 压力) 4. 单作用叶片泵和双作用叶片泵的流量都存在脉动,为了减小脉动量,单作用叶片泵 叶片数通常选用( ), 而双作用叶片泵叶片数通常选用( )。(奇数、偶数) 5.变量泵是指( )可以改变的液压泵,常见的变量泵有 ( )、 ( ), 其中( )是通过改变转子和定子的偏心距来实现变量, ( ) 是通过改变斜盘倾 角来实现变量。 (排量;单作用叶片泵、轴向柱塞泵;单作用叶片泵;轴向柱塞泵) 15.齿轮泵中每一对齿完成一次啮合过程就排一次油, 的变化率每一瞬时是不均匀的,因此,会产生流量( 16.单作用叶片泵转子每转一周,完成吸、排油各 ( 变它的( )可以改变其排量。 (偏心距) 17. 液压泵和液压马达轴端一般不得承受( 接安装在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轴上。径向力 18.液压缸输入的是液体的流量和压力,输出的是( )和( )。力、直线速度 19.双活塞杆液压缸可以采用不同的安装方式, 采用杆定式时最大活动范围是有效行程 的( )倍,采用缸定式时最大活动范围是有效行程的( )倍。 2、 3 20.要求单活塞杆液压缸在左右两个方向上的速度和推力都相等时,无杆腔面积 A 1 与 第三章-第四章 6.液压泵的实际流量比理论流量 ( (小;大) 7.外啮合齿轮泵位于轮齿逐渐脱开啮合的一侧是( 合的一侧是( ) 腔。 (吸油;压油) 8.为了消除齿轮泵的困油现象,通常在两侧盖板上开 变少时与( ) 腔相通,闭死容积由小变大时与 (卸荷槽;压油;吸油) 9.齿轮泵产生泄漏的间隙为( 间隙,其中( )泄漏占总泄漏 量的 10.双作用叶片泵的定子曲线由两段( 成,吸、压油窗口位于( )段。 );而液压马达实际流量比理论流量 ( )间隙和( ) 70%?80%。(端面、 )、两段( )。 )腔,位于轮齿逐渐进入啮 ) ,使闭死容积由大 )腔相通。 间隙,此外还存在( 径向;啮合;端面) )及四段( )组 (大半径圆弧 、小半径圆弧、 过渡曲线;过渡曲线) 11.齿轮泵的吸油口制造的比压油口大,是 为了减小( 12.双作用叶片泵一般为( )量泵;单作用叶片泵一般为 13.轴向柱塞泵主要有驱动轴、斜盘、柱塞、缸体和配油盘五大部分组成,改变( 可以改变泵的排量。 (斜盘的倾角) 14.对于液压泵来说, 实际流量总是 ( 其理论上所需要的扭矩。 (小于、大于) )。(径向不平衡 力) )量泵。 定、 变) ), )理论流量; 实际输入扭矩总是 实际在这一过程中, 压油腔容积 )。(脉动) )次,同一转速的情况下,改 ),因此不得将带轮、齿轮等传动零件直

高中化学__必修一第三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 一. 金属的物理性质: 钠: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软,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熔点低,电和热的良导体。 铝: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展性,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铁:纯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有磁性,可以被磁铁吸引,有延展性,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金属 Na Al Fe 与O 2反应与H 2O 反应 与酸反应与盐溶液反应先与水反应与碱反应 与水反应 二、铝、铁与钠的化学性质的比较 4Na+O 2 = 2Na 2O 2Na + O 2 = Na 2O 2△2Na + 2H 2O =2NaOH + H 2 ↑2Na + 2H + = 2Na + + H 2↑常温下生成致密的 氧化膜,纯氧中可 燃烧生成Al 2O 3潮湿空气中易腐蚀,纯氧中燃烧生成Fe 3O 4 常温或加热都不反应3Fe(s) + 4H 2O(g) Fe 3O 4(s) + 4H 2(g)高温2Al+6H +=2Al 3++3H 2↑Fe+2 H += Fe 2++ H 2 ↑可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 可置换出较不活泼的金属2Al+ 2NaOH + 2H 2O = 3H 2↑+ 2NaAlO 2 不反应 考点:1.钠与氧气反应;钠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现象。 2. 铝与酸碱的反应离子方程式、计算。 3. 铁与水蒸气反应、实验。 典型例题:1、将Na 、Mg 、Al 各0.3mol 分别放入100ml1mol/L 的盐酸中,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 (C ) A.1:2:3 B.6:3:2 C.3:1:1 D.1:1:1 解析:钠与稀硫酸、盐酸等非氧化性酸反应时,首先是钠直接跟H +反应,过量的钠再与水反应。 2. 金属钠露置在空气中最后生成什么物质?用图表示之。 提示: Na 2CO 3。 Na ――→O 2Na 2O ――→H 2O NaOH 溶液――→CO 2 Na 2CO 3·10H 2O ―→Na 2CO 3 3、在盛有5mL 饱和石灰水的试管中放入一小块块钠,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C )

金融会计第三四章作业及练习题参考答案

金融会计第三四章作业及练习题参考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三章存款业务的核算 一、单选题 1.活期储蓄存款的金额起点为:( C )。 A.100元 B.10元 C.1元 D.不限 2.整存整取储蓄的存储起点为( B );零存整取储蓄的存储起点为 ( A );存本取息储蓄的存储起点为:( C );整存零取的存储起点为( D )。 A.5元 B.50元 C.5 000元 D.1 000元 3.整存整取储蓄的存期分为:( B );零存整取储蓄的存期分为: ( A );存本取息储蓄的存期分为:( A );整存零取储蓄的存期分为:( A )。 A.1年、3年、5年3个档次 B.3个月、半年、1年、2年、3年和5年6个档次 C.1年、2年、3年3个档次 D.半年、1年、2年3个档次。 4.存款人能够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账户是:( A )。 A.基本存款户 B.一般存款户 C.临时存款户 D.专用存款户 5.个人活期存款的计息时间是:( B )。 A.上年7月1日至本年6月30日 B.上季末月21日至本季末月20日 C.上季末月20日至本季末月21日 D.上年6月20日至本年6月21日 6.活期存款的结息日为( B )。 A.每月30日 B.每季末了月的20日 C.6月30日 D.12月20日

7.计算利息的本金基数以( A )为起点;利息金额计至( B )。 A.元 B.分 C.10元 D.角 8.定期储蓄存款,按( A )利率计息;提前支取的部分,按( C )利率计息。 A.开户日 B.到期日 C.活期存款 D.原利率 二、多选题 1.下列情况,存款人可以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 ABD )。 A.外地临时机构 B.临时经营活动需要 C.在基本存款账户以外的银行取得借款的 D.与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单位2.定期储蓄存款,根据存取本息形式不同,可分为:( ABCD )。 A.整存整取 B.零存整取 C.存本取息 D.整存零取 3.存款人在银行开立的存款账户按资金性质和管理要求,可分为( ABCD )。 A.基本存款户 B.一般存款户 C.临时存款户 D.专用存款户 4.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 AB )。 A.本金×存期×利率 B.积数×利率 C.天数×利率 D.存款金额×利率 5.银行存款的利息核算可采用:( AD )。 A.余额表 B.日计表 C.总帐 D.乙种帐 E.甲种帐 三、计算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点复习及练习题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 金属的物理性质: 钠: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软,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熔点低,电和热的良导体。 铝:银白色,有金属光泽,质软,有良好的延展性,是热和电的良导体。 铁:纯铁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有磁性,可以被磁铁吸引,有延展性,是电和热的良导体。 单质 1、与非金属反应(O 2、Cl2、S):表现强还原性,被氧化 1)常温下:4Na + O2=== 2Na2O (白色) 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表面变暗,生成氧化膜,说明钠比Al、Fe活泼得多 (应用)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因为钠易与水或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钠不与煤油反应,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所以保存在煤油中。 2)受热时:2Na + O2=== Na2O2(淡黄色) (现象)钠在空气中受热后,先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后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2、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分析电子得失) 现象: (应用)钠燃烧引起火灾,怎么办?(一般用砂土盖灭) 3、与酸反应:2Na + 2HCl == 2NaCl + H2↑(比水更剧烈) 小练: 1、将一小块新切的不规则形状的金属钠投入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中,观察到下列现象,其中可说明钠与水反 应放出气体的现象是() A、金属钠浮在水面上 B、金属钠形成小球状 C、金属钠在水面上迅速游动 D、反应后的溶液呈现红色 2、将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试管中(煤油和水均足够多),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钠浮在煤油层上,不反应 B.钠沉在煤油层下,不反应 C.钠沉在煤油层下,浮在水层上,在交界处剧烈反应 D.钠沉在水层下剧烈反应 3、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A.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2OH-+H2↑ B.钠与CuSO4溶液反应:2Na+Cu2+===Cu+2Na+ C.钠与盐酸反应:Na+2H+===Na++H2↑ D.钠跟氯化钾溶液反应:2Na+2H2O===2Na++2OH-+H2↑

数据结构第三四章习题答案

第3章栈和队列 习题 1.选择题 (1)若让元素1,2,3,4,5依次进栈,则出栈次序不可能出现在()种情况。 A.5,4,3,2,1 B.2,1,5,4,3 C.4,3,1,2,5 D.2,3,5,4,1 (2)若已知一个栈的入栈序列是1,2,3,…,n,其输出序列为p1,p2,p3,…,pn,若p1=n,则pi为()。 A.i B.n-i C.n-i+1 D.不确定(3)数组Q[n]用来表示一个循环队列,f为当前队列头元素的前一位置,r为队尾元素的位置,假定队列中元素的个数小于n,计算队列中元素个数的公式为()。 A.r-f B.(n+f-r)%n C.n+r-f D.(n+r-f)%n (4)链式栈结点为:(data,link),top指向栈顶.若想摘除栈顶结点,并将删除结点的值保存到x中,则应执行操作()。 A.x=top->data;top=top->link; B.top=top->link;x=top->link; C.x=top;top=top->link; D.x=top->link; (5)设有一个递归算法如下 int fact(int n) { 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 D. 栈(11)用链接方式存储的队列,在进行删除运算时()。 A. 仅修改头指针 B. 仅修改尾指针 C. 头、尾指针都要修改 D. 头、尾指针可能都要修改 (12)循环队列存储在数组A[0..m]中,则入队时的操作为()。 A. rear=rear+1 B. rear=(rear+1)%(m-1) C. rear=(rear+1)%m D. rear=(rear+1)%(m+1) (13)最大容量为n的循环队列,队尾指针是rear,队头是front,则队空的条件是()。 A. (rear+1)%n==front B. rear==front C.rear+1==front D. (rear-l)%n==front (14)栈和队列的共同点是()。 A. 都是先进先出 B. 都是先进后出 C. 只允许在端点处插入和删除元素 D. 没有共同点 (15)一个递归算法必须包括()。 A. 递归部分 B. 终止条件和递归部分 C. 迭代部分 D. 终止条件和迭代部分 (2)回文是指正读反读均相同的字符序列,如“abba”和“abdba”均是回文,但“good”不是回文。试写一个算法判定给定的字符向量是否为回文。(提示:将一半字符入栈) 根据提示,算法可设计为: IOIIOIOO B. IOOIOIIO C. IIIOIOIO D. IIIOOIOO ②通过对①的分析,写出一个算法,判定所给的操作序列是否合法。若合法,返回true,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4章习题 4-1 对信源?? ????=??????01.010.015.017.018.019.02.0s s s s s s s P S 7654321 进行二元编码,编码 方案为 (1)计算平均码长L ; (2)编码后信息传输率R ; (3)编码信息率R '; (4)编码效率η。 解:(1)()14.3L s p L i q 1 i i =?= ∑=(码元/信源符号) (2)()61.2S H =(比特/信源符号) ()831.014 .361 .2L S === H R (bit/码元) (3)logr L R ='=( bit/信源符号) (4)831.0R R max == η 或者()831.0R S H =' = η 4-2 设离散无记忆信源的概率空间为??? ? ????=??????414 3 s s S 21 P ,若对信源采取等长二元编码,要求编码效率96.0=η,允许译码错误概率5 10-≤δ,试计算需要的信源序列长度N 为多少

解:信源熵为 ()81103 4 log 434log 41S .Η=+= (bit/符号) 自信息量的方差 ()()()[] 2 2 i q 1 i i 2 S H logp p S -=∑=σ4715.0811.041log 4143log 4322 2=-?? ? ??+??? ??= 因为编码效率96.0=η,由 ()()ε += S S H H η 可得 ()3379.0811.096 .004 .0S H 1=?= -= η η ε 可得 ()7 5 2221013.410 3379.04715.0S N ?=?=≥-δεσ 所以,信源序列长度达到7 1013.4?以上,才能实现给定的要求,因此等长编码没有实际的意义,一般统计编码都是采用不等长编码。 4-6设离散无记忆信源的概率空间为?? ? ? ??=??????1.09.0s s S 21P ,对信源进行N 次扩展,采用霍 夫曼编码。当N=1,2,∞时的平均码长和编码效率为多少 解: (1)N=1时,将1s 编成0,2s 编成1,则 1L 1= 又因为信源熵 ()469.0))logp(s p(s S H q 1 i i i =-=∑=bit/符号 所以 ()469.0L S H 1 1== η (2)N=2时,编码过程如下 2S 概 率 霍夫曼编码

练习题(第三四章)

练习题(第三章) 一、判断题 1.教育功能总是表现为积极、正向的作用和影响。 2.个体教化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3.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4.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接受教育与获得幸福的关系上。 5.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一定的顺序,记忆的发展顺序为意义记忆到机械记忆,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及时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各关键期,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7.个体的活动主要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实践三种层面和内容的活动构成。8.教育无用论者的致命缺陷在于,忽视或否定了遗传素质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9.童年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 10.研究发现,教育的先进与否和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和实际水平决定的。 二、单选题 1.被称为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危机期”“风暴期”的是() A、幼儿期 B、青春初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2.抽象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的是() A、幼儿期 B、青春初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3.“口头语言逐步过渡到书面语言,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这样特点的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4.我国教育法规将教育规定为社会主义性质,这反映了(B)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5.德意志民族重理性思维,美利坚民族则崇尚实际,这主要体现了(C)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科学技术 6.“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特点。 A、顺序性 B、间断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7.“同年龄的儿童在兴趣、爱好和性格等个性倾向性方向不同”,这显示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B)特点。 A、不均衡性 B、个别差异性 C、稳定性 D、可变性 8.“狼孩”“猴孩”现象,说明了()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个体自身活动 C、环境 D、社会活动 9.()是旨在满足个体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和自我控制的需要的活动 A、社会实践活动 B、生理活动 C、心理活动 D、个体自身活动 10、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说,如果给他一打健全的儿童,他可以将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乞丐、盗贼等。这是()的观点 A、教育无用论 B、教育有用无用论 C、教育万能论 D、教育本位论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1至4章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基本知识框架: : 第四章基本知识框架: 知识梳理: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I 、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1、细胞膜的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多少有关。 提取膜的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涨 破 2、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等构成的膜系统。 细胞核的功能:为细胞的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控制中心;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 —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的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与蛋白质的多少有关。 提取膜的材料和原理方法:红细胞、吸水涨破,离心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叶绿体:双层膜结构,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器 高尔基体:囊状结构,能形成囊泡,是蛋白质分类包装和发送站,与多糖的合成有关,如植物细胞壁的形成,膜多糖的合成核糖体:游离或附着在内质网上,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脱水缩合)。 溶酶体:有膜结构,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细胞和有害物质 中心体: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如藻类),与有丝分裂有关 细胞外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线粒体提供能量 下面为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的过程: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细胞质基质:胶质状态,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酶等。 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核膜:两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染色质:即呈极细丝状的染色体,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DNA 的载体。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细胞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 核仁:与某种RNA 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的结构: 细 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物质跨 膜运输的实例 生物膜 的流动 镶嵌模 型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洋葱表皮细胞放在30%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把分离的细胞放到清水,可见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结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可作为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分离出膜,并通过化学分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是脂 质和蛋白质→提取脂质,并发现膜是由两层脂质构成→提出结构模型(静态)→通过小鼠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得出细胞 膜具有流动性的结论→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水、氧、CO 2、甘油、乙醇、苯 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要能量分析:以上失水和吸水属于渗透作用,渗透作用是小分子物质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方向进行的扩散作 用。红细胞的细胞膜和成熟植物细胞中的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即原生质层均可以作为半透膜,而半透膜的特性 是大分子(如血红蛋白、蔗糖分子等)不能通过,小分子可以通过(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等);因而动植物细胞 的失水和吸水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流动镶嵌模型 糖侧链 度,要能量、载体 生物膜的功能: 1)细胞膜保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在与外界进行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许多重要反应都在膜上进行,广阔的膜面积为各种酶提供广阔的附着点,有利于生物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3)使各个细胞器形成相对独立的小区间,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相互影响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激素的分泌和作用于靶细胞过程、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交流等 线粒体:双层膜结构,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健那绿染液) 内质网:网络状结构,是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脂质合成场所 液泡:有液泡膜,内有细胞液,含有水分、糖类、色素、无机盐和蛋白质等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 细胞的吸 水和失水 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红细胞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外 界溶液中所产生的不同变化(胀破、皱缩和保持不变) 其他实例: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而且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 主动运输:各种离子、 氨基酸 胞吞 胞吐 大分子物质的进出细胞的方式

金融会计第三 四章作业及练习题 参考答案

第三章存款业务的核算 一、单选题 1.活期储蓄存款的金额起点为:( C )。 A.100元 B.10元 C.1元 D.不限 2.整存整取储蓄的存储起点为( B );零存整取储蓄的存储起点为( A );存本取息储蓄的存储起点为:( C );整存零取的存储起点为( D )。 A.5元 B.50元 C.5 000元 D.1 000元 3.整存整取储蓄的存期分为:( B );零存整取储蓄的存期分为:( A );存本取息储蓄的存期分为:( A );整存零取储蓄的存期分为:( A )。 A.1年、3年、5年3个档次 B.3个月、半年、1年、2年、3年和5年6个档次 C.1年、2年、3年3个档次 D.半年、1年、2年3个档次。 4.存款人能够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和现金收付的账户是:( A )。 A.基本存款户 B.一般存款户 C.临时存款户 D.专用存款户 5.个人活期存款的计息时间是:( B )。 A.上年7月1日至本年6月30日 B.上季末月21日至本季末月20日 C.上季末月20日至本季末月21日 D.上年6月20日至本年6月21日

6.活期存款的结息日为( B )。 A.每月30日 B.每季末了月的20日 C.6月30日 D.12月20日7.计算利息的本金基数以( A )为起点;利息金额计至( B )。 A.元 B.分 C.10元 D.角 8.定期储蓄存款,按( A )利率计息;提前支取的部分,按( C )利率计息。 A.开户日 B.到期日 C.活期存款 D.原利率 二、多选题 1.下列情况,存款人可以申请开立临时存款账户:( ABD )。 A.外地临时机构 B.临时经营活动需要 C.在基本存款账户以外的银行取得借款的 D.与基本存款账户的存款人不在同一地点的附属非独立核算单位 2.定期储蓄存款,根据存取本息形式不同,可分为:( ABCD )。 A.整存整取 B.零存整取 C.存本取息 D.整存零取 3.存款人在银行开立的存款账户按资金性质和管理要求,可分为( ABCD )。 A.基本存款户 B.一般存款户 C.临时存款户 D.专用存款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