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

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

核心素养点:推理能力、抽象思维、模型思维。

学科素养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善于反思。

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

德育渗透点:感受数学学习的严谨,了解古人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2.教材分析

小数的产生是“利用特定单位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不能用整数数据表示时就产生了小数”,从“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开始,准确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表达绳子的长度,学生理解,但如果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学生在理解方面还是有困难的。因此,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产生的意义。

张奠宙教授说过,“小数的本质在于‘位置计数法’的拓展,而不在十分之几的表述。小数是将个、十、百、千等不断扩大的位置计数方式,朝着另一个方向(‘不断缩小’的位置计数方式)加以延伸,即增加了十分位、百分位等新位置,使之成为更为完善的一种位置计数制度。”因此,本节课以十进制作纽带,从已有的整数拓展到小数,紧紧抓住整数与小数的连接点,让学生感受结构化的数学。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

3.学情分析

学生一年级学习人民币时已经初步接触过小数,进而又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了小数,这些都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而且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能够迁移到理解小数的意义上。搜集各个版本的“小数地意义和性质”的教材,关注点都在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建构上。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画一画的方法解释小数的意义,知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0.1;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0.01……为后续学习三位小数及计数单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思考、探究中理解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直观图形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利用计数器探究小数数位及其计数单位,培养迁移能力与推理能力。

3.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感受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

【评价设计】

1.针对目标1:

评价任务:通过测量绳子的长度,引导学生理解米尺上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利用课件展示、学生积极想象思考,大胆发言,完成教学目标1的达成。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

评价任务:通过图形和计数器等直观模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有理有据的表达小数各个数位所表示的意义,实现教学目标2的达成。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

评价任务:通过图形的十等分,建构一位小数的意义,通过100等分、1000等分,建构两、三位小数的意义,通过不断的抽象、推理、变换、演绎等,实现对小数意义的建构。在0.259的关键节点处借助课件动态演示实现模型的建构,理解“满十进一、退一作十”,实现教学目标3的达成。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PPT课件、磁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体会小数的产生的必要

(一)课前谈话

师引导学生先用整数数数,再用小数数数。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了解学情,在数数的过程中沟通整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小数的必要性,对于新课有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二)在测量绳子中,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创设测量绳子的情境,学生根据知识经验,需要更精确的单位来

测量绳子的长度。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抽出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更精确”是什么意思,培养学生有理有据、思维缜密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1。】

二、在情境中,感受小数的意义

(一)活动一:改写小数,理解意义

1.通过测量绳子,感受小数0.1、0.01、0.001的由来,初步建立十进制的模型。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测量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单位不断细化的过程,逐渐打破学生不能表示绳子长度的思维定势,感受数据的无限精确,引导学生去不断去探索更精细的单位。通过这一环节,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对于长度单位的逐渐变换,重新对于十进制产生新的认识。达成教学目标2。】

2.在改写过程中,分别理解小数0.2、0.05、0.009的意义。

(二)活动二:初步感受十进制

1.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体验长度单位的累加到数字的累加的转变过程,把整条绳子的长度如果依然只用米作单位,理解1.259这个小数的意义。

2.结合长度单位的十进制关系,初步感受小数的十进制关系。(三)活动三:在整体“1”中感受小数

1.对比0.1与0.01,进而理解0.001,理解十进制。

2.在整体1中感受0.259。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合作,初步体会小数的直观表达,通过对0.2, 05,0.009这三个小数的画图过程,理解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三位小数在正方形中的表示方法,对于小数与整体1的关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达成教学目标3。】

环节四:

1.在计数器上,利用“满十进一”与“退一作十”,认识小数的

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中表示0.259,再次理解其意义。

【设计意图:借助计数器寻找数位,沟通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也能像整数那样“满十进一、退一作十”,真正感受、理解十进制计数法是小数、整数之间的纽带,深化小数意义的理解,实现了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小数意义的学习更具深度与广度,更好的培养学生思维缜密、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与意识。达成教学目标2。】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

①在计数器上拨出1.259,并说说每一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②如果在千分位加一颗珠子,会有什么变化?

③如果继续在百分位加4个珠子,会有怎样的变化?

④如果继续在十分位上加7个珠子,又会怎样?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的设计主要考察学生能否在计数器上找到0.259,在计数器上拨小数能检验学生是否对这一难点理解和掌握,如果在千分位再放一颗珠子,小数就会变成1.26,这是满十进一。如果学生对这一知识明确,就说明掌握了本课的知识难点。达成教学目标3。】

2.综合练习

根据图形填数。

【设计意图:这一练习题的设计主要考察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能否发现不同的、合理的数法,巩固对于整体1的理解,明确不够1时的表示方法,并考察学生对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具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习惯,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达成教学目标2。】

四、介绍小数的历史

播放微视频。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介绍小数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数学家对小数的产生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思考整数与小数的关系,把握人们创造小数的本源是运用十进制思想扩展数系,使得小数在形式上归属于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小数、分数因为十进位值、数的数数本质得到了贯通。达成教学目标3。】

五、总结

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建构知识间的关联,突出教学重难点。课止于此,但

思考却没有停止,这一环节的设置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学情分析

◆学生年龄特点◆

四年级是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

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改变,孩子自身心理和能力的发展都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思维特点◆

四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可以胜任更复杂的学习任务。这一时期孩子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孩子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关键时期。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

学生一年级学习人民币时已经初步接触过小数,进而又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了小数,这些都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而且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能够迁移到理解小数的意义上。搜集各个版本的“小数地意义和性质”的教材,关注点都在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建构上。

◆课前调研◆

1.前测题设计

2.前测题设计意图

第一题是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回顾,这是三年级学习小数的定位:感悟到生活中小数是大量存在的。了解到这一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在三年级学习过程中已经认识小数了,四年级再次学习会有哪些不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个问题是逐步帮助学生拓展数的认识体系,四年级之前学过了自然数(整数)、小数、分数,分类之后目的是帮助学会梳理已经学过的数的知识,然后把小数抽出来,继续研究小数。

第三题是创设让学生体验到测量的过程中整米数不能表示如何做?经过这样的前测,学生对小数地初步认识掌握的比较好,能够产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

◆前测调研结果分析◆

《小数的意义》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教师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这一理念为核心,课件简单而朴实,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珍视孩子个性化的体验,引发孩子深度的思考,尤其是教师对教材的专业理解,从更高的维度去开发和创新教材,纵观这节课,简约的设计、简单的方法,简练的语言,达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教学目标达成度】

通过测量绳子感受小数1.259的诞生,结合课件出示米尺,让学生猜、找、表示出0.001米,整个流程环环相扣,紧凑而流畅,切入点快而准,尤其是绳子的长度更是教师课前精心预设好的,可见,只有课前精心的预设,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生成。在量一量中、分一分中、以及拨一拨中,教师紧紧围绕“十进制”这一主题,展开教学,抽丝剥茧,学生渐入佳境,理解了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教学目标完成较好。

【教学效果满意度】

通过观课团的评议,根据课堂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效果满意度较高。在进率当中理解小数的意义,从一位小数过渡到两位小数的时候,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把一束再分成10 格,一共就变成了100个,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及时的让学生体会它们着两个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并把小数的意义和数位顺序表整合起来教学。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的理解有很大帮助。

【课堂练习、检测效果】

归纳小数意义时,学生从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上,感受到抽象化的方法,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抽象的小数意义理解更加深刻。检测后,发现学生的正确率较高,知识掌握较好。

《小数的意义》教材分析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青岛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思考、探究中理解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直观图形理解小数的意义。

2.在利用计数器探究小数数位及其计数单位的过程中,培养迁移能力与推理能力。

3.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感受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

◆教材解读以及教学建议◆

一、从数学知识体系分析

1.纵向看,本单元内容是在一年级学生认识人民币时已经初步接触过小数、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将为后面学生认识小数地其他知识和五年级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2.横向看,小数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在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完整地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在四年级的“数与代数”内容中处于重点地位。搜集各个版本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材,关注点都在与十进分数联系的建构上。

二、从课时教材内容分析

小数的产生是“利用特定单位测量的过程中遇到不能用整数数据表示时就产生了小数”,从“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开始,准确用不

同的长度单位来表达绳子的长度,学生理解,但如果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学生在理解方面还是有困难的。因此,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产生的意义。

介绍小数产生的历史,主要是借助微视频用简洁的方式呈现古今中外小数产生的过程,将拓展资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小数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的行程,这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的统一。

因此,这一课时内容,在知识上来讲前后联系紧密,为后面的小数地数位认识、性质等内容打下基础;在方法经验上来看,既是数系拓展的过程,也是数概念学习经验积累的过程。

三、从情感上来分析

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科的智慧性,当遇到不能表示为整数的问题时,数学发展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小数,体验到这种智慧我们也能够拥有,观察、思考、猜想、操作验证,就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小数的意义,属于数概念的学习,在已有学习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帮学生定位学习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计数单位等内容,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数概念学习的方法,积累这样的学习经验,为今后学习分数和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小数的意义》测评练习

一、想一想、做一做

①在计数器上拨出1.259,并说说每一个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②如果在千分位加一颗珠子,会有什么变化?

③如果继续在百分位加4个珠子,会有怎样的变化?

④如果继续在十分位上加7个珠子,又会怎样?

……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小数的十进制,在计数器上拨小数能检验学生是否对这一难点理解和掌握,如果在千分位再放一颗珠子,小数就会变成1.26,这是满十进一。如果学生对这一知识

明确,就说明掌握了本课的知识难点。

【评价标准】本题分为两小题,鼓励学生自主完成,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对于有错误的同学,应及时指导。

2.根据图形填数。

【设计意图】通过填数,检验学生对于小数意义的理解情况。巩固对于整体1的理解,明确不够1时的表示方法,并考察学生对于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评价标准】对于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意义,要求学生能够表述清楚,只有学生对于意义明确,才说明学生对知识的重难点理解和掌握。

《小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是《小数的意义》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是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绳子引入,让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运用实际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并借助熟悉的单位换算、改写等生活中常见的十进制关系理解小数与整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本节课的设计是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和而不同的独特理解,所有的设计,所有的教学,都是为学生而来,向着学生而去,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主题思想。正所谓,让学生站在学习的正中央,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来的。团队教师的不断研课,这节课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诠释了小数的意义,确实与众不同,但这是绝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大量的阅读和研究下,进行的大胆尝试。在这种站的高看得远的视角中,孩子们感受到的是整数学习的拓展延伸,降低了孩子的理解难度。

在教学中紧紧渗透教学难点——小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借助计数器使学生体会 1里面有 10个 0.1。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已经体会到 0.1和 0.01、 0.01和 0.001之间的关系。小数的意义属于比较抽象的知识,而教学抽象的知识比较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而且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不过,通过教学也发现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的表述、理

解、应用还是有困难,如果能有合适的学具让学生亲自分一分,画一画就更好了。学生通过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的过程,来感受十进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这样一步步的操作,学生的理解也要容易些了。三位小数的意义我原本想直接采用把平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体模型进行教学,但是通过课前谈话了解,发现学生只是理解这个平均分成1000份的正方体模型就需要很长时间,没有立体感的学生更是很难理解。因此我选择了先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生进行猜想,然后通过找表示1的正方形模型中找0.001进行验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明确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这样轻松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并运用知识迁移,明确了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多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提高了教学的时效性。

一节好课,需要“琢玉”般的研磨。一次次推翻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次次修改自己的教学环节。那种食之无味、夜不能寐的滋味不能用言语来形容。但当你用最合适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共鸣时,幸福就来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1.课堂上能放手给孩子去探究,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在课堂上去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充分了解学情,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理较好。

3.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重难点,重点突破。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

最新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每节 课反思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 (共3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共9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复习与整理(1课时) 4.单元测试(1课时)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共1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4. 探索图形(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5.单元测试(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共19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7.单元测试(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三)(共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共9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打电话(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1课时) 七、折线统计图(共4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共3课时) 九、总复习(10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共 2 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小学数学说学情案例 案例1: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案例2: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已经掌握了小学阶段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四则运算。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学生对数与代数的知识和经验已经积累到相当的程度,需要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进行学习。 3.方程作为数学领域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思想,也是学生在中学学习数理化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作为数学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方程,对小学生来说基本上是陌生的。 案例3: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能力自己动手,在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收集、编制、改造适合自身使用,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建模问题,他们乐于尝试、探索、思考、交流与合作,具有分析、归纳、总结

的能力,他们渴望体验成功感和自豪感。因而老师有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空间,同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案例4: 根据对我校四年级学生的调查,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三下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已掌握了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对于二位及以上的小数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而且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本节课采用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 案例5: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四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但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在第一学段中,已掌握部分统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而通过长期地学习策略和思维的训练,我班的孩子,不但基础扎实而且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与能力。 案例6: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5)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很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水平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水平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很多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众所周知,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作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实行重新理解,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一堂小学数学好课的评价标准。 “一个都很多”——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绝大部分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水平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注重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实行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仅仅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很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协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升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点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但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 要上好一节课,我觉得了解学生的学情很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老师的上课质量,而且也关系到学生所能吸收的能力。我在暑假期间学习了刘德武老师关于《学情分析与小学数学教学》感受颇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如何密切地配合好,与老师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学情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我们大家都很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有的专家讲过,小学数学教学这点事,不外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兴趣,一个是习惯,这两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创造一个很有趣味的情境。您创造的那个情境,无论它怎样引起同学的兴趣,一定要和您这节课,这个单元所讲的知识要紧密相配合、紧密联系。如果说两者之间是两层皮的话,那是不可取的,与其要是创造一个与知识联系不大的情境的话,那么这个情境还不如不创设。开门见山,倒也不错,所以说关注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从中我觉得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这是很重要的。 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什么叫学生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上课的时候学生不会自己主动举起手来,小

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这节课学习什么知识,我们大家就学习什么,是吧,这是很正常的。那么我在这时候谈的知识需求,就是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我觉得也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在上课时候很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数学课属于思维反响过低的话,那么这节课您最好先别上,您好好再备备课。刘德武老师其中举的一个例子特别好,就是用一把烧坏的尺子,问同学们还能不能测量?使我认识到他们的思维潜力是非常强的,是非常深厚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平台,只要我们给他创造机会,他们真的会在我们的舞台上,能够演出生动活泼的戏剧来,要敢于相信他们。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开放题。如将一个三条边分别是6、8、10的直角三角形绕着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图形,求图形的体积(得出三种答案)。学生思路狭窄、考虑问题不周全是受传统习题的影响所致,从生活和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收集材料,开放了学生的思路,克服了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广阔性。 四、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取数学知识并不是最终目,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的科研、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

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与应对措施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城子小学薛招招 一、学生个性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 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 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 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 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 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 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 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二年级的时候,有 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 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八十几分了,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由于学习内容多了,难度大了,孩子要保持高分,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马虎的话,成绩很容易大幅下滑。但是只 要各位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抓住这关键的一年,培养孩子养成踏实、 勤奋的学习态度,一般成绩不会下滑,而且这一年保持了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相反,如果三年级成 绩滑下去了,那基础肯定不会扎实,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偶尔下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要正确帮助他们顺利学好这一年。在教育孩子中要掌握技巧,常常正确的评价孩子。我们一定要记住: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用拇指别用食指。当然,表扬、鼓励也要注意方式,应该多精神的、少物质的,尽量不要 用钱去贿赂孩子。当孩子学习马虎时,我们要及时督促,严格教育, 更不能听之任之,过于迁就,溺爱孩子。 三、存在问题分析 1、有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待养成 结合学生平时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失分可归因于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很好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快大茂镇中心小学:张玉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我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头饰),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小动物的头饰?但是这些小动物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它们说只要你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或者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它们就跟你们做好朋友。这一节课咱们就看看哪些同学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 2、对口令:大(小)前(后)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前(后)、左(右)。 3、板书课题:左右

4、你常用你的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 左右手能帮助我们做许多的事儿,它们俩个呀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二、感知自身的“左右”。 游戏一:听口令,做动作。 (1)每一桌右面的同学起立,坐着的同学来都监督、检查、判断他们做的动作是不是准确的,如果错了请你马上帮他改正过来。举起右手来,用右手摸右耳。举起左手来,用左手摸左腿。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2)请每一桌左面的同学起立,向右转,向左转。 游戏二:找邻居。 (1)介绍你座位的前面是哪个同学?后面是哪个同学?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是哪个同学? (2)摆一摆,说一说。(在桌子上摆尺子,书、橡皮、文具盒,并向同学介绍) 游戏三: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感知左右) 游戏四:(1)“握握手跟你做好朋友”(感知左右的相对性)(2)走楼梯。 反思以上的教例,我觉得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0篇简短

教学反思 一、角的度量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二、轴对称 本节微课的设计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设计科学合理,能够采用技术手段达到图形的变化和演示到位,教学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微课注重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微课制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观看的,所以在设计时采用背景音乐,目的是给观者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这一做法还是有必要的。但老师的语言表达上过于严肃,少了一点童趣,如果讲解声音再亲和一点,个性一点效果会更好。 微课设计缺乏大胆创意,要勇于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三、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与合的意义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2到5的分与合时,我一直认为有序地说出一个数的分与合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有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况且有序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强调有序的操作,引发有序思维。而在教学6和7的分与合是出现了虚线框,要求学生用联想的方式得到 6 7的另外的分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教学8 9的分与合时已没有了虚线框,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由学生自己完整的说出:8 9能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 9两句话是本课的重点,有序的掌握“8 9的分与合”是本课的难点。多媒体动画分苹果的设计,突破了这一难点。 根据内容安排,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等原因,我在本课一开始就安排了“开火车”的游戏,通过游戏学生对猜谜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空前的高涨。接着是在把授课的内容讲完之后加了一个“点子数”的练习和一个“抢答题”的游戏,把所学的内容加深巩固了一遍。然而,他们毕竟只是 小孩子,到下半节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不那么集中了,如何让学生“跟着老师走”?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

2014—2015学年度四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 马集镇中心学校 **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情学情分析 一、学生整体情况:从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类型比较多样灵敏,同时紧扣课本、贴近生活。 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计算、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顾及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又有所侧重。 这份试题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的来讲,该份试题比较浅薄,学生对所考的知识点都基本掌握。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础部分得分较高,得分率在90%左右,失分主要集中在解决问题部分和动手操作题部分。 1、计算题大多数学生计算能力强,能烂熟应用解题技巧进行计算,但仍有少数学生大意出错。 2、学生对数学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 找规律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找不到规律,说明平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建立思维方法培养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3、应用题极少学生出错,说明少部分学生的分析理解和审题的能力欠佳。 4、对于学生存在这样的失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训练,让学生理解并能灵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要多练,且形式多样地加强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 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培养学生优良的认真读题、审题好习惯。 三、教情反思通过前面对试题的分析,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把握好知识体系,熟悉知识点覆盖面之外,还要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理解、研究教材,找到教材中知识与理念的结合点,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嵌入点,凭借教学手

段、方法,在教学数学知识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从而达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最终目的。 四、改进措施:1、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发挥教师群体力量进行备课,进而弥补自身个体钻研教材能力的不够,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确凿把握教材。 2、创设生动详尽的情境。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详尽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3、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 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敏应用的水平。4、加强学习习惯和策略的培养。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指导,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习惯等等5、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小学数学案例分析,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范文1、《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

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2、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 下面是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期又即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创新求发展,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二、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数学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