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路改建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述

1.1 编制依据及背景

1.1.1 任务依据

XX省XX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受XX县交通局公路管理所的委托,对XX至XX 公路改建工程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根据委托书的要求,组成项目研究组,通过对路线方案的纸上定线,现场勘察、调查收集有关地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等资料,听取地方有关部门的意见,在充分论证发展预测、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同时参照《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96年),于2012年7月上旬完成了编制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 编制依据

本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如下:

1、《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88年6月);

2、《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交通部1996年讨论稿);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及现行有关公路工程的规范、规程;

4、《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5、《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1号】(交通部1996年);《公路工程基本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2号】(交通部1996年);《公路工程估算指标》【交公路发(1996)611号】(交通部1996年);

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建设部1993年);

7、《XX县路网建设规范》、《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计划纲要》及《XX交通志》;

8、XX县各有关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计划;

9、XX省关于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的补充规定。

10、XX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交路农建函[2011]251号)的通知。

11、XX省交通厅川交【2006】560号《关于做好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前期工

作的通知》。

1.1.3编制背景

XX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交通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本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改变少数民族落后的经济现状,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交路农建函[2011]251号)的要求,充分利用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通乡公路建设的优惠政策,解决各乡镇农产品外运难、农用生活物资运进难的“两难”问题,彻底改变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得交通问题,促进乡间、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逐步缩小城乡差异,构建和谐社会。

该工程起于XX县XX乡XX,途经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止于XX场镇,全长13.4公里。是XX至XX及沿途各乡镇发展、开发项目的重要通道,为认真贯彻乡乡通公路,确保两地及沿途各村的开发与发展,是惠民工程。为此对XX县XX乡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

1.2 研究范围

1.2.1 研究范围如下

1、调查项目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现状、发展规划及路网布局,论证本项目的建设对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研究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的可能性。

2、通过交通量、国民经济调查,综合分析有关地区的经济和交通运输发展趋势,预测道路的远景交通量,提出建设规模与标准。

3、在1:5万地形图上研究路线方案,实地踏勘调查沿线地形、地物、地质、水文等条件及特性,进行必要的局部测量和地质调绘,拟定备选方案。

4、测算工程数量、估算工程投资,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研究其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综合选定推荐方案。

5、根据资金筹措及工程规模,进行路线方案比选,提出路线方案意见、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一级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6、进行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提出环境保护对策。

1.2.2研究目的

通过上述调查研究,在交通经济发展预测和经济评价的基础上,对本项目建设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和实施可能性提出综合性的研究论证报告,以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为上级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或建议。

1.3 主要研究结论

1.3.1 公路现状

适应西部大开发、完善XX省公路网建设的需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良好交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保证各乡镇之间的联系与外界的通行,缩小地区差异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开发XX至XX沿途各村经济,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及交通量、运输量增长的需要。因此,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1、是适应“生态立县、水电强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的需要

“生态立县、水电强县、旅游兴县”是XX县政府根据本县的特点提出的发展县域经济、发挥XX县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本项目的建设是适应XX 县发展战略的需要,本项目的建设将给沿线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飞跃。

2、该工程属于惠民工程,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交通,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得重要基础设施,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十二五”期交通发展得重中之重。加快农村公路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发挥农村公路对干线公路的支撑和集散作用,构建便捷、通畅、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公路网整体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项目沿线经济落后,交通条件极差。

XX地处山岭重丘区,此次通乡公路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简易公路,技术标准低,路线起伏大,急弯多,陡坡多,遇雨则泥泞不堪,洪水顺路跑,涵洞垮塌、淤塞,挡土墙、护坡经常塌陷,天晴则尘土飞扬,给当地群众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且对当地生活环境和农作物生长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地环

境污染,道路边坡极不稳定,造成大面积的边坡严重坍塌,阻断交通,使得人们出行艰难,车辆也难以通行,严重影响了乡镇的物资交流,制约了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而XX县XX乡XX至XX公路又是连接XX和XX的重要通道。以上公路的种种现况已严重影响了车辆的正常通行,制约了XX至XX间各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交通流量,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满足交通发展得需要,此次公路的改建十分必要。

3、是开发各乡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需要

XX乡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在实施退根还林以来,乡人民政府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把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乡境内特产丰富,盛产板栗、核桃等干果,有天麻、党参、大黄等地道中药材,乡人民政府优化粮食经结构布局,落实粮食直接补贴工作和优质粮食补贴工作,按照“补足政策公开,补助面积公开,补助标准公开,补贴农户公开”的原则进行宣传公告,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调动和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以上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与利用离不开一个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公路运输网。为了加强各乡镇与XX的快速横向联系,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拟建项目的实施十分必要且势在必行。

本项目是XX至XX的通乡项目,早日建成将大大改善沿线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提高当地各乡镇、名族之间的联系、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改善沿线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XX乃至整个绵阳地区的经济发展。

5、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要求“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本世纪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充分说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发展为主题,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

按照省交通厅公路网规划原则,以国、省公路为依托,连接邻省、地、县及县以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集散地,形成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XX

县XX乡XX至XX公路改建工程建设对于完善我市农村公路网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1.3.2交通量预测

本路段交通量预测在交通调查和现有交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该线路及其影响区域社会、经济、技术和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特征的调查和分析,分析确定基年交通量,测算出未来发展得交通量,预测结果如表1—1;表1—2

表1—1趋势型交通量增长率表

表1—2交通量预测结果(PCU/D)

1.3.3 建设标准及规范

1、技术标准

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本项目在公路网中的功能和作用。同时按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并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地质、地形、地貌的实际情况,本系列项目拟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4.5m。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3。

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1-3

2、建设规模

路线总长13.4公里,主要工程量见表1-4。

主要工程量表

表1-4

1.3.4 路线走向、主要控制点

1)路线走向

该工程起于XX县XX乡XX,途经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止于XX场镇,全长13.4公里。

2)路线主要控制点

路线主要控制点为;XX,XX乡场镇、三柒沟、宋家堰、银洞沟、树家湾、XX场镇。

1.3.5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本工程预计建设期是2012年9月开工,2013年9月建成,工期12个月。

本项目建设里程全长13.4公里,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20公里/小时,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总投资为5233.43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278.37万元。

本项目属通乡公路,总投资5233.43万元,其中建安费3895.47万元。安省上每公里补助40万元,其余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

1.3.6 工期安排及经济评价

1、工期安排

本工程预计建设期是2012年9月开工,2013年9月建成,工期12个月。

2、经济评价

本项目评价基准年为2012年,建设期,评价计算期为:建设期一年加20年。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见表1—5。、

国民经济评价表

从本项目的经济评价结果可知,本项目国民经济效益及各项财务指标均较好,并具有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本项目是可行的。

1.4问题与建议

1、落实资金来源

本项目的建成将大大改善沿线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由于初期投入大,资金的落实是关键。因此,需要点解决

资金落实的问题,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施工期间的交通

本系列项目属改建公路,施工期间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车辆的安全和通行。

3、项目管理

建立强有力的项目管理机构,选择资质和实力均符合要求的施工、监理单位,严格管理,以实现质量、安全、工期和投资的控制目标。

4、环境保护

项目实施过程中,测设中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注意人工构造物与地形地貌的协调与配合,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和完善排水系统,避免水碓地表的冲刷和水土流失;施工时应切实控制好施工中的废方、废水处理,降低噪声;沿线多植树种草,美化环境,达到环保、工程双赢的目的。

第二章现状及发展

2.1 区域概况

本项目位于XX县境内,XX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全县11个乡镇分散驻地在主干线公路沿线,人口分布东南方较密,西北方稀少。基本形成了以木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矿产、食品、电力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主要有茶叶、淀粉、白酒、机砖、黄金、锰粉、钨矿、花岗石板材、大理石板材、水泥、丝绸、木材制品等。有1800多种农副土特产品植物资源,列为国家一、二、三类保护、以大熊猫为首的22种珍稀动物资源,储量相当大的30余种矿产资源,蕴藏量142万千瓦的水能资源及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由于大多数地方交通落后,不能得到很好的开采、利用,只有人背马驮,靠索道、林区公路机耕道来运输,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2 社会经济现状

2.2.1.绵阳市

2.2.1.1概况

绵阳市位于XX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距XX省会成都市91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绵阳东接南充市,南接遂宁市,西南连德阳市,西靠阿坝藏族自治州,北抵甘肃省,东北与广元市为邻,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称“蜀道咽喉”、“剑门锁钥”。全市幅员面积2024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0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533.3万人(2006年末)。下辖涪城区、游仙区及安县、北川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XX县、和江油市,市人民政府驻涪城区。

绵阳气候温和,盛产粮、油、猪、蚕、棉等,森林覆盖率38.3%。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有水能蕴藏量320万千瓦,有天然气等矿产资源57种,有麦冬等传统出口药材20多种,有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大熊猫、金丝猴、云豹等珍稀动物30多种;有李白故里、白龙溶洞、罗浮山、白水湖、大庙山、报恩寺、鲁班水库、富乐山、王郎和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在现存的60件国家级文物中,有汉代人体经脉漆雕、大铜马、摇钱树、说唱佣、铜佛像被称为“五绝”。绵阳这方热土,曾孕育出大禹、蒋琬、李白、沙丁、邓稼先、冯达任、海灯法师等众多杰出人物。

绵阳市是我省重要的科研和工业基地,全国电子工业城市之一,经过四十多年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已形成一个以教育、科研为中心,电子工业为主体,集电子、冶金、食品、轻纺、建材、机械等六大工业支柱产业的综合性新兴工业城市。

绵阳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著名的文化古城和旅游胜地。境内分布着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9处,以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民族风情资源而闻名于世;有翠云廊、王郎和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旅游资源。同时,绵阳市又是中国生态旅游的经典和狭义生态旅游的示范基地。

2.2.2.2 经济现状

1991年以来,绵阳市先后被列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优化资本结构”、“综合配套改革”等多项试点城市和XX省“加速两个转变”的试点市。经过大力的调整和发展,绵阳市已成为XX省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2006年,全市实现GDP560.84亿元,增长13.9%,高出“十五”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

GDP增长速度在全省各市州中上升3位,排名第八。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6.1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45.34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9.32亿元,增长11.4%。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54.24亿元,二产业的比重为43.7%,三产业的比重为35.6%,产业构成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4.24亿元,增长18.9%,占GDP的比重为45.3%,拉动GDP增长8.6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上涨2.5%,比上年上涨1.6个百分点。工业原料、燃料和动力类价格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4.8%。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7.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72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43.51亿元,增长28.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88亿元,增长23.9%。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43亿元,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81.66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7.36亿元,增长7.1%、牧业产值93.65亿元,增长8.9%、渔业产值9.21亿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产业产值2.55亿元,增长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50户以上,比上年新增14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38.8亿元,增长21.3%;实现工业增加值161.1亿元,增长29%,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六个主要工业城市中排第一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8.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过亿元企业达到74户,比上年净增8户;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5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4.4%,同比增长27.6%。六大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总产值

390.65亿元,增长17.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到达72.5%。其

中,建材、纺织、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食品工业集群工业总产值增幅均达到20%以上。

绵阳市历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见表2-1;2006年三大产业构成如

图2-1所示。

绵阳市历年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注:1、资料来源于绵阳市历年统计年鉴

2、经济指标采用当年价,增长率可按比例计算;人口为户籍人口。

2006年绵阳市三大产业构成图(%)(图2-1)尽管目前绵阳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工业经济,特别是电子工业的拉动,经济增长缺乏弹性和活力。工业内部结构矛盾突出,表现在主导产业电子工业发展迅速,而工业领域中其它行业的情况不容乐观,其中尤以重点发展的六大行业中的食品、纺织、冶金等行业为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绵阳市的第三产业仍十分落后。在此背景下,为突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突出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在巩固和发展第三产业中的传统产业的同时,应大力培植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

2.2.3 XX县

2.2.

3.1 概况

XX县位于XX盆地西北部边缘,居涪江上游,东邻青川县,南连北川县,西接松潘县,北接甘肃省,东南接江油市,西部接九寨沟县,

现成距绵阳市168公路,距省会成都305公路。幅员辽阔,山高坡陡,地广人稀,民族错居。县境位于东经135°50′至104°58′,北纬31°59′至33°02′,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5959平方公里。县辖9镇16乡(6个藏族乡),249个行政村,1489个村民小组,10个街道居委会,总人口18.7万人。

县境东西高差悬殊,高山深谷普遍,河川水流湍急,云多雾少,最高海拔5400米,最低海拔600米,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区。中山和低中山面积分别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0.61%和61.28%;海拔1000米的山地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3.76%;陡坡超过25°的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67.3%,由于地势起伏很大,各地气候差异十分明显,在低山河谷地带,夏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分,四季分明,在中高山地带,降雨量大,日照不足,四季难分。

2.2.

3.2经济现状

XX县经济迅速发展,2006年我县经济继续保持了跨越式发展势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按现价计算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07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

26.4%;第三产业增加值3.38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11.4%。第一、

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值由2005年的33.6 :40.7 :25.6转变为30.1 :44.9 :25.0,第一产业比重在次下降,第二、三产

业快速上升,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民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470万元,比上年增加478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6038万元、林业产值7403万元、牧业产值24086万元、渔业产值117万元。全年人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574元,比上年增加267元。2006年,通过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作物复耕指数等措施,在面临较为严重的旱灾情况下,农产品产量仍得以稳步上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700公顷,比上年增加11.4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9436公顷,比上年增加11.86%。继续坚持“水电强县”的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工业十亿工程”,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发展质量取得显著进步。一是协调好原有饿13户规模以上的企业的生产运行,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积极开展对水电、矿产、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全年新增了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速了工业发展“量”的积累。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9.65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实现工业增加值3.54亿元,同比增长25.7%。面对比较丰富的资源,由于交通发展得落后,而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很多地方还是人背马驮,靠索道,林区公路,机耕道来运输。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关XX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情况见表2-2:

XX县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统计表

表2-2

注:1、资料来源于绵阳市历年统计年鉴

2、经济指标采用当年价,增长率可按比例计算;人口为户籍人口。

2.3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2.3.1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2.3.1.1 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1、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要分析城市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必须明确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及在区域发展中所承担的职责。绵阳市的区位优势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科技区位上,绵阳是我国重要的电子工业生产和国防科研基地之一。绵阳拥有50家大中型骨干企业,其中的长虹企业集团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彩电生产基地。境内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唯一的磁性研究所等18家国防科技研院所,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众多科技领域中聚集着高科技人才。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布局中,绵阳被作为科技城发展。这些为绵阳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2)经济区位上,绵阳将是川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是XX省南北向经济走廊北端的重点。以成都为中心向南分别至宜宾、自贡和乐山,向北经德阳、绵阳、江油至广元一线是新XX省发展的战略重点,XX 在这里部署了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它同时还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成渝经济带北环上的重要城市。作为川北重镇,绵阳凭借优越的经济地缘优势和位居XX省第二位的综合经济实力,依托资源丰富的川北腹地,其经济将有更大的起色,将会形成一个以绵阳为中心的川北经济圈。

(3)交通区位上,绵阳是川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素有“蜀道咽喉”、“剑门钥匙”之称。国家北京至昆明公路主干线和宝成铁路复线都经过这里。在XX省公路网布局中,它位于全省“大

字形”主骨架北端龙头,是省公路网重要的支撑点。随着绵阳市公路网络的完善,高等级公路的增多和与市地州间快速通道的建成,极大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未来经济增长铺平了道路。

纵观整个绵阳市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绵阳市在西部地区、XX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绵阳科技城以及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政策倾斜,更为绵阳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这些都将为绵阳市这块古老、神奇、充满活力的土地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照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1世纪前10年,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发挥绵阳科技潜能,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把科技城建设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城市水平的现代化城市,把绵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和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

综合上述分析,绵阳市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如下:

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在2004年基础上翻一番,突破850亿元,年均增涨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00元以上,力争提高三年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超过80亿元,年均增涨14.8%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

科技城建设上台阶:到2010年,绵阳科技城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6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高新

技术企业发展到50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军转民企业销售收入实现50亿,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5%。体制创新、对外开放、教育事业与人才支撑、城市现代化平、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上台阶。

产业优势更加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6.3%;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增加值达到345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生物和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1.4%。

2.3.2预测思路及预测结果

交通需求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二次需求,因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数值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由于交通需求与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好,因而在本次预测工作中主要是对上述两项指标的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分别对市的经济指标进行预测。根据交通量预测需求,经济发民预测年份到2032年。

1.人口预测

由于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保政策及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育龄妇女比例来决定,因而人口的预测主要依据项目所在区域

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

道路交通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北京容大博通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编制 【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总论 一、研究的简要综合结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

第二部分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一、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背景 (一)公司产业布局 (二)项目发起缘由 (三)…… 二、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国家十二五规划 (二)省及地区十二五产业规划 (三)产业指导政策 (四)行业准入政策及行业规划 三、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政策可行性 (二)市场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财务及效益可行性 (五)社会及区域可行性 第三部分道路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市场分析 一、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情况 表3.1 国内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情况

二、道路交通工程路网现状及道路交通工程服务水平评价 随着土地的开发利用,对道路交通工程运输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路网的不完善,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现状道路交通工程的服务水平将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表3.2道路交通工程路网新增能力 (二)区域路网规划 说明国内各地区的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情况并列表。见表 3.4。 表3.4 道路交通工程区域规划

注:一般要求过去5年数据,有条件时,历史数据越充分越好。 表3.5区域道路交通工程构成情况 注:一般要求过去5年数据,有条件时,历史数据越充分越好。 以研究项目的计算期为期限,预测设定产品世界需求总量以及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三、交通量预测思路 根据本项目影响区综合交通现状与发展的分析,本项目交通量预测采用“四阶段法”。“四阶段法”将交通预测的全过程划分成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及交通分配四个阶段进行预测。 四、交通量预测内容 一、交通运输规划调查 交通运输规划调查包括交通调查和规划相关信息的专项调查。交通运输规划调查的目的是搜集人口,经济活动、出行特征和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数据,用来分析、评价交通运输系统现状,预测未

乡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乡村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1.1项目背景与编制依据————————————1 1.2研究过程及内容——————————————2 1.3主要研究结论———————————————2 第二章现状及发展——————————————— 6 2.1 研究区域概况———————————————6 2.2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6 2.3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7 2.4 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状况————8 第三章建设规模及技术标准———————————9 3.1建设规模的论证——————————————9 3.2 建设规模—————————————————9 3.3技术标准—————————————————9 第四章建设条件及路线方案———————————10 4.1建设条件—————————————————10 4.2路线方案—————————————————11 4.3主要工程概况———————————————12 4.4拟建项目队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12 第五章投资估算、资金筹措————————————15 5.1投资估算—————————————————15 5.2资金筹措—————————————————17

第六章建设期安排与实施方案——————————17 6.1施工条件和特点——————————————17 6.2项目实施计划———————————————18 6.3施工方案—————————————————18 6.4工程招投标————————————————19 第七章经济评价—————————————————22 7.1经济评价的基本考虑————————————22 7.2评价的内容和方案—————————————23 7.3社会效益评价———————————————24 第八章问题与建设————————————————25

道路改造项目可研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1)造工程项目 (2)道路硬化及连接管工程项目 (3)道路建设及绿化工程 2、项目承办单位 3、项目法人 4、项目联系人 5、项目建设地址 方正县方正镇 6、项目建设期限 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 7、建设性质 新建 二、项目建设方案 1、改造工程:道路补油长262m,宽12m,面积3,230m2,安砌路缘石524m,铺装步道板4,049 m2,安砌树围石105组,景观绿化200m2;附属设施改造工程:铺装步道板6,381 m2,安砌路缘石520m,安砌树围石104组,景观绿化1000m2;道路补

油长253m,宽4.5m,面积1,139m2,安砌路缘石506m,铺装步道板3102 m2,安砌树围石100组,景观绿化300m2。 2、道路硬化及连接管工程项目。道路硬化长911.2m,宽9 m,面积8,287 m2。采用40cm风化山砂、两层18cm水泥稳定、22cm 水泥混凝土;收水井36座,检查井18座,连接管310m。 3、道路建设及绿化工程。道路总面积36,070平方米,人行道总面积20,875平方米,绿化总面积42,640平方米。(1)北海路长380米,宽15米,面积5,700平方米;人行道长363米,宽10米,面积3,630平方米;绿化长363米,宽30米,面积10,890平方米。(2)边灵街长721米,宽15米,面积10,815平方米;人行道长721米,宽10米,面积7,210平方米;绿化长721米,宽20米,面积14,420平方米。(3)湖滨北大街长685米,宽23米,面积15,755平方米;人行道长685米,宽12米,面积8,220平方米;绿化长685米,宽20米,面积13,700平方米。(4)铃兰路长380米,宽10米,面积3,800平方米;人行道长363米,宽5米,面积1,815平方米;绿化长363米,宽10米,面积3,630平方米。 三、投资结构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2615.7万元人民币。 (二)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为县政府投资。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最新版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最新版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背景 **市位于**省中部,东与湘潭市接壤,南与邵阳市相连,西与怀化市毗邻,北与益阳、长沙市交界。全市人口435万,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8万,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素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199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扩城区、强筋骨、抓配套、增功能”的城建工作方针,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作、高速度发展的总体要求,掀起了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高潮,建成区面积从撤地设市前不足20平方公里扩大到46平方公里。近日,经**市委常委会议研究,确定了**市城区今后五年城市建设的工作盘子,总体思路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城市路网建设为主线,快速拉通主干道框架,分片配套完善,切实加快“扩容提质”步伐,到2016年形成东西南北环道,成功创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加强路网建设,任务重点是完善城区交通网络,**市元冲南路北接湘阳东街,南连江龙路,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新区重要的道路,及早建成该路能及时解决被拆迁群体及周边单位的出行。因此,**市元冲南路(湘阳东街—江龙路)的建设,对完善**城区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生活环境,发展**经济,吸引外来投资,增加居民就业机会与收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元冲南路(湘阳东街—江龙路)道路的建设,该项目北起于湘阳东街,南至江龙路,全长929.005米,道路路幅宽24米,采用一块板形式:中间15米行车道,两侧各2.0米绿化带、2.5米人行道。 2015年6月,**市经济技术开发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我中心对**市元冲南路(湘阳东街—江龙路)道路工程的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我中心随即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研究工作,由于得到甲方的大力支持与关心,顺利地完成了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三、项目业主单位概况 (一)单位概况 **经济技术开发投资建设有限公司(简称投资公司)于2002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组建的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实行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注册资本金贰亿壹仟捌佰万元人民币,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市人民政府授权,公司负责对经开区范围内国有资产经营和管理,盘活存量资产,筹措、管理和营运开发区建设资金,主要致力于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有关项目的综合开发。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开发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对建筑业、房地产业的有偿投入使用和有偿服务;负责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与管理,负责国债资金中用于城镇建设部分的使用与管理;并承担开发区基础设施等国有资产的管理;开展房地产开发、建设,引进外资,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公司现设有办公室、财务部、经营部、工程部、技术部、水电办、审计部等

公路改建工程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

公路改建工程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 简介:市耀州区柳林至印台区崾岘二级公路改建工程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容完整,符合规要求。 关键字:公路改建,执行报告 一、工程概况 xx区xx至xxxxx二级公路是xx市“φ”字型路网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三级公路标准低、路况差,严重制约西部煤炭外运和沿线乡镇经济发展。此段公路改建等级的提高,对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xxxx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此工程项目设计起于xxx柳林镇九里坡头,(设计桩号 K0+000),经柳林镇、瑶曲镇、家沟、止于印台区崾岘梁与省道305线相接,路线原设计终点为K43+894.452,按耀柳路统一里程,此改建工程项目的起点统一里程桩号为K24+063.800,终点统一里程桩号为K66+271.827,全长42.208公里。(原工可研批复路线长度为44.285公里,因施工中局部路线发生多次变更,实际最终竣工路线长度为42.208公里)。技术标准按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建设,桥涵设计荷载汽-20、挂-100,路线设计时速每小时40公里,路基设计宽度8.5米,路面行车道设计宽度8.0米,路面结构层为30cm厚石灰土底基层或30cm厚石灰土稳定天然砂砾底基层,18cm 厚水泥石灰土稳定天然(或级配)砂砾基层,4cm厚中粒式沥青砼,3cm厚细粒式沥青砼。路缘石宽度为2×0.25米,路肩采用与行车

道相同结构满铺式进行硬化处理。路线平曲线最小半径9m(K 35+400原下穿铁路立交处),回头曲线最小半径18.3m,直线最大长度580.222m,最大纵坡8.74%,最短坡长50m,竖曲线最小650m。全线新建桥梁3座,由交通公路设计设计,公路管理局勘察设计所完成全线路基、路面及其它沿线设施的设计。公路下穿铁路立交桥2座由铁路分局勘测设计所完成。 全线共征用各类土地313亩,拆迁建筑物9534.7m2,拆迁各类电杆535根。共完成路基土石方64.847万m3,沥青砼路面351.342km2,水泥混凝土路面47.020 km2,大桥1座,中桥2座,旧桥利用9座,涵洞94道,下穿铁路立交桥2座,防护工程53068m3,排水工程23426m3,反光标志牌82块,完成全线路面标线、绿化工程42.208公里,完成水毁工程55处(其中K36+ 800处山体滑坡正在抢修),在建瑶曲收费站1处。 该项目总投资为8996.7809万元。2002年5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7月31日建成。该项目由市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组织进行全线质量检测,整体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工程标准。二、项目建设执行情况 (一) 项目前期工作的执行情况 xxx市计划委员会以铜计发〔2001〕26号文提出项目建议书,省计委以陕计基础〔2001〕203号文件批准立项。2002年5月24日省计委以陕计项目〔2002〕454号文件批复了初步设计。2002年6月12日xxxx公路局以〔2002〕405号文件对施工图设计和施工

战备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乐平市战备公路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概述 (1) 第二章现状和发展 (10) 第三章交通量分析及预测 (21) 第四章技术标准 (28) 第五章备选方案拟定 (29) 第六章环境评价 (34) 第七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40) 第八章经济评价 (43) 第九章节能评价 (52) 第十章综合选定 (53) 第十一章实施方案 (58) 第十二章问题及建议 (59) 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 (60)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 建设必要性、建设目标、功能及建设规模 1.1.1 做好兼容文章提升公路战备效益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和军队作战的生命线。交通战备工作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着军队的战略机动、装备物资投送和人民群众参战支前等活动,对战局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覆盖面广、战场适应力强,是建设立体交通保障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交通战备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兼容式发展思路,提升公路交通战备工作效益。 (1)与国家公路网建设相协调,做到平战兼容 战备功能是国家交通的重要功能之一,任何一条交通线都具有一定的军事意义,战时更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生命线。公路交通战备工作要寓于国家交通建设之中,二者协调发展,要在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公路交通建设。当前,我国的公路网建设已经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村村通”,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增幅较快,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速公路网。但公路建设发展不平衡,公路建设的规划设计重经济建设需要而忽视军事需求的现象并不鲜见,如在一些战略位置重要、但经济欠发达地区,公路基础建设还非常薄弱;不少非主干线路设计只能满足普通民用运输需求,在规格、承重、走向上满足不了军事活动需要。纵贯南北、横穿

改建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二水磨至东禅镇界(石鼓) 改建公路工程 二、项目建设地址: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 三、项目业主: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交通局 四、建设规模:本项目路线全长4.61公里。 五、项目建设投资:5705.607万元 1.2编制依据 1.交通部1998年12月编制的《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2.《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8),及现行有关公路工程的规范、规程;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委、建设部2006年); 4.《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交公路发(1996)610号](交通部1996年); 5. 四川省关于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的补充规定; 6. 安居区综合交通体系“十一五”规划; 7. 1:10000地形图; 8. 项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9. 现场调查资料以及其它有关文件资料。

1.4研究过程及内容 根据交通部《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中关于工程可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要求,对东禅镇二水磨至东禅镇界(石鼓)改建公路对安居区社会经济现状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及现有公路基础设施状况及未来路网规划进行了调查;对沿线交通发展、交通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和预测;通过对该条路的初步调查,提出了该路的初步整治方案。调查研究的范围和主要任务如下: 一、调查研究所在地区的交通运输和公路现状,以及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程度。 二、根据安居区政府“十一五”计划和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及安居区政府制定的“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对安居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全面分析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影响。 三、搜集地区历年交通运输资料,同时进行交通量调查,进行交通量的发展预测,推算项目远期公路交通量。 四、经过初步分析,拟定该路段初步整治方案的比较选择。在优选整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征求了地方有关部门的建议和意见,依据公路交通量的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和节约工程投资的原则,提出本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推荐方案和改建规模。 五、测算工程量、估算工程投资,研究项目建设资金筹措的可能性。 六、进行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七、研究分析该路段建设过程中,与道路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对

市政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可研报告

目录 1 概述 (4) 1、1 项目名称、建设单位、项目性质 (4) 1、2 项目背景、研究过程及建设必要性 (4) 1、3 编制依据 (7)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7) 1、5 研究结论与建议 (8) 2 现状及发展 (14) 2、1 区域概况 (14) 2、2 项目影响区域分析 (16) 2、3 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情况 (19) 2、4 项目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20) 2、5 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21) 2、6 拟建道路在路网中得功能定位 (22) 3 交通分析及预测 (23) 3、1 现状交通调查与分析 (23) 3、2 交通预测方法 (25) 3、3 交通预测内容及结论 (25) 4 技术标准 (30) 4、1 采用得规范、标准、规定 (30) 4、2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32)

4、3 主要技术标准及采用得设计指标 (33) 5 建设方案与规模 (36) 5、1 建设条件 (36) 5、2 总体设计思路及原则 (36) 5、3工程设计方案 (38) 5、4 道路工程 (39) 5、5 给水工程 (50) 5、6 排水工程 (53) 5、7 道路照明及供配电工程设计 (59) 5、8管线综合 (63) 6 环境影响分析与节能评价 (67) 6、1 沿线环境特征分析 (67) 6、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67) 6、3 环境保护措施 (69) 6、4节能设计 (71) 7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5) 7、1 投资估算 (75) 7、2 资金筹措 (84) 8 经济评价 (84) 8、1 评价依据 (84) 8、2 评价参数 (84)

道路工程可研报告

第一章概述 1.1.任务依据及项目背景 1.1.1.任务依据 2009年1月中国X工程设计建设XX分公司受X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委托,对三合路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本次所设计的三合路设计等级为城市次干道Ⅰ级,标准路幅宽30米,道路全长1024.755米。 本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依据如下: 1、X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我院签订的工程设计合同; 2、本区域路网交通规划; 3、业主提供的1:500带状地形图。 4、《城市道路设计规》 CJJ 37—90。 5、三合路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已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达市发改[2007]528号)。

1.1. 2.项目背景 1.1. 2.1.区域社会背景 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位于、XX、、四大都市交汇的中间地带,将成为服务腹地承接辐射的重要承接点,具有广阔的区域市场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 市城市历史悠久,从东汉和帝建制起,历经县、州、府等建制,中心地位十分突出,距今已有1900余年历史。行政区划虽有改移分合,但治址承袭至今。因“地处四达之地”而得名,历史上便是川东北的物资集散地。l999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消达川地区和县级市,设立地级市。 2000年前城市虽然也试图通过规划引导推动城市空间向外围拓展,但由于当时城市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缺少相关项目的拉动和政策的支持,城市空间的拓展步履艰难,造成城市建设发展始终跳不出旧城区及南外这个有限的空间,同时,城镇化带来的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便加剧了城市空间由多密走向高而密的格局。 2000年以后,伴随着达成铁路作用的发挥及达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城市的经济

得到快速发展,客观上形成了城市空间向外围拓展的强烈需求,市行政中心的适时西迁,终于突破旧城空间的束缚,引导并带动了西外组团的整体发展,使城市真正步入“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轨道。 2005年后由于天然气能源的重大发现及其开发,城市在空间上继续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道路,跨越翠屏山、火峰山,在大尖子山以南发展,形成了天然气能源化工产业园区,进而也为形成综合承载力更强的大城市空间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西外组团用地开发趋于饱和。根据城市发展变化的情况,大致分为l990年前、1990~1995年、l995~2000年、2000~2005年、2005年至今等五个阶段。 近几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交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交通问题也日益成为城市扩容,经济发展的一个制约条件。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基本上是从中、小城市发展过来的,设施配置规模、标准都偏低,更与建设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要建设人口超百万的特大中心城市,城市将承担更多的区域发展功能,并且将对秦巴地区乃至更大区域产生强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为此,随着城市的空间拓展,应同步对现有的部分设施进行扩容和改造,如道路等级的控制、市政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等设施的新建与扩容。同时,还要按特大城市标准逐步强化城市各项功能建设,如区域性物流中心、大型专业市场、会展中心、市级博物馆、文化中心等功能设施。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城市交通,适应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已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为此市委市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并投入了大量资金,新建、改建了很多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为的经济发展与城市扩容提供了一定的先决条件。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必须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工程的开发力度。经济要发展,交通需先行,大力发展道路交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1.1. 2.2.建设背景 (1)培育成渝经济区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重新审视X省城镇体系发展。 2007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市和XX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加快西部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培育成渝经济区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同年,川渝两地政府签署了《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明确要求加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篇:乡村公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篇:瓯海区高铁温州站至丽岙连接线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三篇:长兴洪桥至图影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组评审意见第四篇: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五篇:国家交通运输部已将乌兰浩特至扎兰屯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报国家发改委(xx政务信息082) 更多相关范文 某市乡村公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研究过程 根据委托书的要求,我院于xx年8月成立了拟建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组,在1:10000地形图上初拟了路线建设方案,并组成了交通经济和工程两个外业调查组,分赴项目影响区,对影响区域内的各地、市、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布局,交通量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规则,相关公路的路况及历年交通量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并进行了交通量od调查,踏勘了路线走向,调查了沿线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形、地质、重要设施、水利工程等方面资料,征询了沿线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在收集了上述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我院于10月上旬完成了此项目的工可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城建现状。 2、调查、研究路线走向方案,沿线主要控制点的合理性。

3、调查原有公路现状,利用原有公路的可能性,条件及利用程度。 4、研究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趋势,进行公路交通量的预测。 5、研究建设项目的公路等级、建设规模和主要技术指标。 6、研究拟建项目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地震等自然条件对公路建设的影响程度。 7、预测项目建设后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环保措施。 8、计算主要工程量、估算工程投资。 9、征求建设单位对拟建项目投资,贷款方式等问题的意见,提出了筹措资金的办法,并对拟建项目进行评价,财务分析。 10、根据资金筹措的可能,研究实施方案及工期安排。 11、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三节主要结论 一、建设的必要性 1、我省干/支线公路网建设的需要 据《江西省干线公路网规则(1991-xx年)》从我省公路网划分为四个层次:主骨架线、干线、连系线和覆盖线,规划中的“北京至福州”、“上海至瑞丽”、“赣粤”三条高等级公路,以及与之并行的三条国道316、320、105构成主骨架线,干线由206、319、323国道为主的“二纵三横”组成,连系线和覆盖线主要由一般省道和县乡道路构成,以提高主骨架线和干线的辐射能力,本工程系我镇覆盖线

公路改建工程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招投标书范本

千里马招标网https://www.doczj.com/doc/222724076.html, 勘察设计合同 工程名称:G焦村至东亭公路改建工程黟县县城至叶村段 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及勘察设计委托单位:黟县交通运输局 受托单位: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年月日

一、合同协议书 本合同协议书由黟县交通运输局(以下简称“甲方”)与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于年月日共同签署。 甲方通过月日的中标通知书接受了乙方为G焦村至东亭公路改 建工程黟县县城至叶村段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及勘察设计所做的投标,双方达成如下条款: 一、工程概况: 第标段由K+至K+,长.km,公路等级为一级公路,设计 时速为km/h,沥青混凝土路面;大中桥座,计长m;隧道座,计长.km以及其他构造物工程等。 二、乙方承担的勘察设计任务包括:包括但不限于全线(含总体设计、路线、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绿化、交通安全设施及市政照明、雨污水管网、弱电等)工程的以下内容: ()项目建议书编制(包括为编制项目建议书而进行的所有调查、踏勘、资料收集、现场勘察等);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包括为编制报告而进行的所有调查、踏勘、资料收集、现场勘察等); ()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按相关文件规定应完成的相关专题评价工作(包括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规划选址报告、节能评价报告、防洪影响分析评价报告、隧道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地质

灾害评估报告、土地勘界、文物调查、用地预审、征用林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题、矿产压覆等支撑性文件); ()勘察、规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分标段施工图设计、估算编制、概算编制、分标段施工图预算及工程量清单编制、征地放样、技术服务及相应后续服务等工作; ()同时为完成上述工作内容中所涉及的各项专题报告的评审(含审查费)和审批工作。 三、下列文件应作为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本协议书及各种合同附件(含评标期间和合同谈判过程中的澄清文件和补充资料;设计人提交的经发包人审核通过的勘察设计详细工作大纲及进度计划、专题研究详细工作大纲等); ()中标通知书; ()投标函; ()专用合同条款; ()通用合同条款; ()勘察设计技术要求; ()报价清单(如有); ()投标文件中承诺投入的项目主要人员; ()联合体协议(如有); ()构成本合同组成部分的其他文件。 上述文件应认为是互为补充和解释的,但如有含义不清或互相矛盾

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专业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概述 (8) 1.1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8)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及法定代表人 (8) 1.3建设地点 (8) 1.4建设规模与内容 (9) 1.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 1.6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0) 1.7编制原则 (11) 1.8报告研究内容 (11) 第二章建设条件与项目选址 (12) 2.1项目区自然与社会环境 (12) 2.1.1 区位概况 (12) 2.1.2 自然概况 (12) 2.1.3 社会经济 (14) 2.2建设条件分析与评价 (15) 2.2.1 项目所在区域自然条件 (15) 2.2.2 项目材料供应条件 (15) 2.2.3 项目施工条件 (16)

2.3项目选址 (16)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7)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7) 3.2结论 (17) 第四章工程方案设计 (19) 4.1道路工程 (19) 4.1.1 编制依据 (19) 4.1.2 建设规模 (19) 4.1.3 技术指标 (20) 4.1.4 设计标准 (20) 4.1.5 道路绿化 (25) 4.1.6 道路排水工程 (25) 4.1.7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与信号灯设施 (26) 4.1.8 道路景观设计 (26) 4.1.9 照明工程 (26) 4.2供水工程 (28) 4.2.1 编制依据 (28) 4.2.2 水源选择 (28) 4.2.3 管材的确定 (28) 4.2.4 管网布置及工程量 (31)

4.3供热工程 (32) 4.3.1 设计依据 (32) 4.3.2 管网工程 (32) 4.3.3 管道防腐及保温 (34) 4.3.4 节能 (35) 4.4供气工程 (36) 4.4.1 设计依据 (36) 4.4.2 建设规模 (36) 4.4.3 天燃气气源 (36) 4.4.4 输配管网系统 (36) 第五章环境保护 (40) 5.1建设地区的环境现状 (40) 5.1.1 项目的地址位置 (40) 5.1.2 地形地貌、水文气象 (41) 5.1.3 自然资源 (41) 5.1.4 工程地质条件 (42) 5.1.5 水资源状况 (42) 5.1.6 交通条件 (43) 5.1.7 社会经济活动污染资料 (43) 5.2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44)

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道路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名称与承办单位 (1) 1.2项目概况 (2) 1.3编制依据 (3) 1.4编制原则 (3) 1.5研究范围 (4) 1.6结论 (4) 第二章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6) 2.1区域概况 (6) 2.2区域交通现状及发展规划 (7) 2.3项目提出的背景 (8)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基本条件 (11)

3.1项目建设地点 (11) 3.2交通条件 (11) 3.3自然条件 (11) 3.4地质地貌 (12) 3.5地震烈度 (13) 3.6施工条件 (13) 第四章工程建设方案 (14) 4.1设计原则 (14) 4.2设计依据 (14) 4.3工程沿线现状 (15) 4.4建设内容与规模 (16) 4.5工程设计技术标准 (17) 4.6道路工程 (18) 4.7排水工程 (20) 4.8景观环境工程 (21) 4.9照明工程 (22) 第五章环境影响分析 (24) 5.1环境影响预测 (24) 5.2评价标准 (24) 5.3环境影响分析 (24) 5.4环境影响评价 (29)

第六章劳动安全 (31) 6.1影响劳动安全的因素分析 (31) 6.2防护及监控措施 (32) 第七章建设管理 (33) 7.1建设期项目管理 (33) 7.2建设期组织机构 (33) 7.3项目运营期管理 (34) 第八章项目进度计划 (35) 第九章项目招投标 (36) 9.1编制依据 (36) 9.2招标范围及内容 (36) 9.3招标方式 (37) 9.4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 (37) 9.5评标组织、评标原则及决标 (38) 9.6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质要求 (38) 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0) 10.1投资估算 (40) 10.2资金筹措 (42) 第十一章效益分析 (43) 11.1社会效益 (43) 11.2经济效益 (44)

农村公路改建工程(大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概述 1. 项目背景及建设意义 XX县位于XXXX盆地西北缘的天山南麓,濒临我国边境,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县。全线土地面积8889m2km,其中XX柯尔克孜民族乡是XX县贫困程度最为严重的边境乡。由于受XX河阻隔,与最近的经济点XX县城的差距正在逐步加大。改善路桥基础设施,尽快使农牧民脱贫致富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因此,2010年,交通厅立项作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修建XX和雅乡至XX乡(在县城对岸)的农村公路,使XX乡得以通过新建的跨河公路与XX县城联通。本项目为该跨河公路中的大桥和引道工程。项目的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XX县XX河对岸五万多农牧民的脱贫致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意义重大。 2.现有通行状况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XX乡及XX河对岸其他村镇五万多农牧民一直靠水利部门修建的电站大坝桥通行。该桥位于XX县以西约7km的水电站,系水电站的分水闸兼过河桥梁。为长120m、孔径10米的板桥,桥面宽3.5m,车辆荷载标准为汽-15级。经近30年的使用,桥面及主体结构已破损不堪,被定为危桥,限制车辆通行。目前只允许非机动车、农用车等轻型车辆通行,较大型的车辆无法通行。因此,本项目做为XX县城附近XX河上的唯一桥梁,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项目的建设迫在眉捷。 3. 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及全长 本项目为XX乡-XXXX农村公路的一部分,该农村公路已开工。大桥桥位选定后,引道与两端的道路顺接。设计路线全长5002.54m,其中跨XX河为一河两桥,中间河心岛路基长724m,两座大桥长分别为1桥426米,2桥396米,两端引道长4180.54m。

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道路可行性研究报告 xx道路工程位于xx15公里处xx镇xx村,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地貌特征,地形复杂破碎,致使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xx村位于xx镇川道,共有4个村民小组254户,951人,耕地总面积2100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89元。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大棚果蔬为主。 二、交通现状 该村处于xx南翼旅游环线,通村路骨架已初步形成,进村路基翻浆、沉陷等病害普遍,行车不畅,路面宽窄不一,坑洼不平,纵坡不顺,排水不畅,转弯半径偏小,严重影响着群众生产生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拟对该路进行硬化。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建设该工程是改善本村交通条件的迫切需要 目前该路面窄弯急,大棚果蔬运输困难,极大地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建设该路成为改善村民出行条件、解决行路难的迫切需求。 2、建设该工程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该路沿线为xx镇xx村大棚果蔬生产基地,该道路承担着全部运输任务,现有公路难以满足机械运输条件,主要靠小型运输机械运输,遇到阴雨天气,几乎瘫痪,销售季节正值多雨之时,极大制约了果蔬外销运输,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将会改善交通状况,可促进果蔬外运,加速资源开发利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3、建设该项目是区域路网合理布局的需要 该路是该村次网道路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路况差,通行能力低,不能适应路网结构发展的需要,实施该项目可使路网更趋合理,路网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充分发挥道路作用。 4、建设该项目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该路沿线两旁有新农村建设点,实施该工程可促使新农村建设,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四、规划设计原则与依据

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融资投资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撰咨询)

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立项 投资融资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项目概论 (1) 一、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5)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6)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0) (二)设备购臵 (20) 二、建设规模 (21)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 二、基本生产条件 (23)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 二、工艺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 (二)技术保障措施 (25)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5) 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6) 三、设备的选择 (26) (一)设备配臵原则 (26) (二)设备配臵方案 (27)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 第八章环境保护 (28)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9) 二、污染物的来源 (30) (一)省道S101昭阳至永善公路改建工程项目建设期污染源 (31)

道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述 1.项目背景、建设必要性及项目研究过程 随着太平社区建设的启动,滨河路工程作为规划主干道路,已成为先期建设的重点工程,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受xx市工业开发区的委托,我院组织专人对太平社区进行了现场的踏勘、调查。经过对现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认为该建设项目具有可行性。 2. 编制依据 ⑴xx市工业开发区的委托及要求; ⑵xx市太平社区新农村规划;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 ⑶xx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布局规划的 批复 ——彭府函[2006]73号 ⑷xx市人民政府关于xx市太平社区的建设规划的批复 ——彭府函[2006]93号 (5)太平社区地形图(1:1000)。

3. 批准的道路规划 可研的规划依据为《xx市太平社区新农村规划》(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 4.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根据以下原则对滨河路工程的建设可行性进行研究: ⑴依据太平社区的整体规划,满足太平社区发展要求; ⑵因地制宜,结合太平社区地形特征,合理安排,构筑城市道路网络,满足交通需求; ⑶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分步实施,远近结合; ⑷满足环境保护和成本节约要求; ⑸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给排水规划、电力设施规划,科学协调,合理布臵管线。 可研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工程总体方案等。 5. 主要研究结论 经过研究得出:太平社区滨河路工程具有规划可行、建设可行、方案可行、环评符合要求、资金可行、效益可行。

第二章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1.区域概况 (1)地理位臵概况 太平社区位于xx市南大门,位于xx市南大门,南接新都区,西邻郫县,北与天彭镇相邻,地势由平坦,是xx市向南发展的主要区域。 建设的滨河路工程起点位于老彭郫路蒲阳河大桥桥头,沿蒲阳河而下,止于新彭郫路K4+257.943里程桩处。场地高程564.41m~576.1m 左右,地形起伏比较平坦,主要以平原为主,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基承载力较高,规划以居住为主。 (2)社会经济状况 致和镇面积64.5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共21744户农户,总人口70295人,全镇共有企业156家,工业总产值7.759亿元 2.道路现状及评价 太平社区对外交通枢纽主要由公路构成。公路布局对太平社区的建设有较大影响。滨河路的建设起点为老彭郫路蒲阳河桥头,沿蒲阳河而下,止于新彭郫路K4+257.943里程桩处。为连接太平社区和将规划修建的古玩之乡提供帮助,

市政道路及给排水工程可研报告

目录 1 概述 (4) 1.1 项目名称、建设单位、项目性质 (4) 1.2 项目背景、研究过程及建设必要性 (4) 1.3 编制依据 (7)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7) 1.5 研究结论与建议 (8) 2 现状及进展 (14) 2.1 区域概况 (14) 2.2 项目阻碍区域分析 (16) 2.3 项目阻碍区域社会经济现状与进展情况 (19) 2.4 项目阻碍区域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20) 2.5 项目阻碍区域交通设施现状与规划 (21) 2.6 拟建道路在路网中的功能定位 (22) 3 交通分析及预测 (23) 3.1 现状交通调查与分析 (23) 3.2 交通预测方法 (25) 3.3 交通预测内容及结论 (25) 4 技术标准 (30) 4.1 采纳的规范、标准、规定 (30) 4.2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 (32) 4.3 要紧技术标准及采纳的设计指标 (33) 5 建设方案与规模 (36) 5.1 建设条件 (36)

5.2 总体设计思路及原则 (36) 5.3工程设计方案 (38) 5.4 道路工程 (39) 5.5 给水工程 (50) 5.6 排水工程 (53) 5.7 道路照明及供配电工程设计 (59) 5.8管线综合 (63) 6 环境阻碍分析与节能评价 (67) 6.1 沿线环境特征分析 (67) 6.2 建设项目环境阻碍分析 (67) 6.3 环境爱护措施 (69) 6.4节能设计 (71) 7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75) 7.1 投资估算 (75) 7.2 资金筹措 (84) 8 经济评价 (84) 8.1 评价依据 (84) 8.2 评价参数 (84) 8.3 效益计算 (85) 8.4 项目经济费用的调整 (87) 8.5 运营期费用的计算及调整 (90) 8.6 国民经济评价所用交通量的确定 (91) 8.7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计算 (91) 8.8 经济评价结果 (92)

市政道路工程申请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第一章工程概况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长三角地区重要核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交通方面,津浦、宁沪、宁赣三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宁沪高速公路从这里贯穿苏南,南京港位于长江下游的黄金水道,禄口国际机场航线覆盖国内外各主要地区及城市,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XX区地处南京主城西南,长江之滨,XX畔。全区面积134.6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8.5万人,暂住人口14.5万人,常住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4.7 万人,城市化率达79%。下辖宁南、板桥、西善桥、铁心桥、赛虹桥、雨花新村、梅山7个街道和雨花经济技术开发区。 XX西路东延位于南京XX区,随着XX区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作为地域发展的配套工程,方便周边居民的出行,加快XX区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XX西路东延西起管道路,东至XX南路,道路全长约0.511km。

第一节编制依据 1、XX区建设局委托书 2、《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3、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4、国家计委、建设部计投资(1993)530号文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 第二节研究范围及过程 一、研究范围 XX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起点位于管道路,终点与XX南路相接。设计范围桩号K0+407.23~K0+918.56,工程全长约0.511km,道路线形为直线型。 二、研究过程 我院于2009年5月接受XX区建设局关于XX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设计任务委托; 2009年5月底,会同区有关部门对全线进行了初步踏勘; 2009年6月上旬,向等有关部门进行了征询及资料收集工作; 2009年6月,进行工可报告的编制工作。 第三节主要结论 一、建设必要性 1、实施XX西路东延道路新建工程,对XX区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区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周边地块开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道路东侧为在建的西善桥经济适用房项目地块,随着周边其他道路的相继建设,路网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可满足区域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求。 3、道路西起管道路,东至XX南路,周边另有天保立交、绿洲东路等现状道路,作为承担项目所在地块东西向主要交通流的重要通道,XX西路东延的建成对丰富路网结构,促进周边地块开发有着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