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文言文特殊句式

[精品]文言文特殊句式

[精品]文言文特殊句式
[精品]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往事并不如烟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案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2、设题方式:

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3、授课过程:指出例句的句式类型

一、判断句:甲

(一)者也表判断:

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又叫提顿),也(耳)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1、

式。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

式。

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

式。

例: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4、

式。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5、

式。

例:刘备,天下枭雄。

(二)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1、……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例: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练习: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被动句: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

例: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

例: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主语+

+谓语

例: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判断下面句子是否是被动句: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8、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例: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2、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3、孙子膑脚。

练习: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倒装句:

三、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的宾语前置:含有不、未、毋、莫

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

;二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论语)十则》)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 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 (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 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文言特殊句式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宾语前置”及“状语后置”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不同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考题回顾】 (2014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一般把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古汉语中,有时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叫宾语前置。 探究一: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彼且恶乎待哉? 4、彼且奚适也?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6、微斯人,吾谁与归? 总结规律: 规律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常见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奚”等。 牛刀小试: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式不同的一项:() A、臣实不才,又敢谁怨? B、豫州今欲何至?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而今安在哉? 答案:C 探究二: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⑶忌不自信。⑷臣未之闻也。

⑸时人莫之许也。 总结规律: 规律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积累: 常见否定词:“不”、“无”、“毋”、“未”、“弗”“莫” 常见代词:“之”、“余”、“吾”、“己”、“尔”、“自” 牛刀小试: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受制于人。 C、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D、城中皆不之觉 答案:B 探究三:找出下列句子的共同点。 1、何陋之有? 2、无乃尔是过与? 3、唯利是图。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惟命是从。 总结规律: 规律三:以“之”或“是”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牛刀小试: 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唯才是举 B、夫晋,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甚矣,汝之不惠! 答案:D 探究四: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规律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宾语前置句小结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四、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一)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以下四种: 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形式。 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2.用副词“乃”、“则”、“悉”、“皆”、“为”、“本”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5)环滁皆.山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臣本.布衣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这”,作为判断句的主语。 如:是进.亦忧,退亦忧。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避险苦其心志。 3.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倒装句 四种类型:(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 (1)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宾语+动词),疑问代词有“何、谁、胡、恶、安、奚”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宋何罪之有 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常见的否定词:不、莫、勿、弗、未 常见的代词:之、余、吾、已、自、汝、尔 如:忌不.自信 C: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中心词+数量词) 如:为人五 ..……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 ..,窗八 尝遗余核舟一 ... (中心词+定语+者) 如: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吴儿善泅者.数百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古汉语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集锦 一、判断句 1,者……也……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⑤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2.在主谓之间,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用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斯是陋室《陋室铭》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这种句子跟白话文“……不是……”的句式相当。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二、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为乡里所患《周处》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构成“主语+见+动词+于+名词”的格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其它: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徐闻实中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译 一、画出下面句子的主谓宾语。(主语:谓语:宾语:定:( ) 状:《》补:〈〉)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2、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3、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探索地震灾害的规律。 4、鲁班用锯齿状的竹片在一棵小树树干上来回拉了起来。 5、除去发明了许多木匠工具外,鲁班在其他方面还有不少创新。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导入:按照(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格式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李燕婷 授课地点:高二(7) 授课时间:2017年9月26日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判断句”及“被动句”的特点。 2、学会辨析以上句式,并懂得运用。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析判断句式和被动句式,并懂得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借助多媒体视频展示观察、分析、思考,并整理出自己的结论,学生们相互补充,总结出各种句式的规律,并进行运用。 【考纲表述】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 【考纲精解】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考查题型】翻译题 【教学课件】班班通之梳理探究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之教学素材《文言语法练:判断句》和《文言语法练:被动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二、判断句 1、播放《文言语法练:判断句》 2、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总结何为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固”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7)句末用也表判断。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3、通过《文言语法练:判断句》来做闯关题 4、实战演练 (1)根据要求做题: ①“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②“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这些特殊句式一般都有固定的格式或运用某些词语做标记,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以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者,……也”,“……者,……”,“……,……也”,“……者也”。 例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者”、“也”的句子都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句的意思是“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这是“者”只表提顿,不表判断。又如,“珠可历历数也”句的意思是“念珠可心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也”在这里是助词,表肯定语气,不表判断。 2、用“则”“皆”“乃”“即”“诚”“必”“亦”等副词表肯定判断。 例如:(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吟鞭东指即天涯 (5)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 (7)熊掌,亦我所欲也。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3、用“是”“为”表判断。 例如:(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的“是”字,大多数是作为代词使用的。例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句的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是进亦忧,退亦忧”句中“是”指代前句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都不是判断句。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非天质之卑 5、不用判断词,根据上下文判断。例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等表被动,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有标志词语 (1)“于”表被动例如:管夷吾举于士 (2)“为”表被动例如: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3)“为……所……”表被动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见”表被动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没有标志词语例如: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

八年级语文一、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精品]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往事并不如烟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案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2、设题方式: 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3、授课过程:指出例句的句式类型 一、判断句:甲 乙 (一)者也表判断: 者表示主语后的提示和停顿(又叫提顿),也(耳)结尾表示判断语气。 1、 式。 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 式。 例: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 式。 例: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4、 式。 例:莲,花之君子者也。 5、 式。 例:刘备,天下枭雄。 (二)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判断: 1、……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例: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练习: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二、被动句: (一)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1、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 式 例: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 式 例: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主语+ +谓语 例: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判断下面句子是否是被动句: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 式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7、 式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8、用介词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例: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2、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3、孙子膑脚。 练习: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倒装句: 三、宾语前置: (一)否定句的宾语前置:含有不、未、毋、莫 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 ;二 。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是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无论是中考或高考,都会有这方面的试题。而想要在翻译方面得满分,首先得掌握比较特殊的文言句式,因为翻译题的考查往往是从这些种特殊句式中延伸而来。 今天我们来看下文言文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记得查收哦~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而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

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1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12.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非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8.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借否定词“不”) 9.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非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 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 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清单(广西华南烹饪技工学校整理) 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许之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 ⑤敢以(之)烦执事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⑦(秦伯)与郑人盟 《荆轲刺秦王》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 (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 宾客)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4)比(于)诸侯之列 (15)皆陈(于)殿下 (16)而(按)秦法…… 《鸿门宴》 1、判断句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 亚父者,范增也(……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此亡秦之续耳(……)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5)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 2、倒装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一)形式: 1词语: (1) 连词:则即乃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充即庐江人。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副词:非皆本素……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C、臣本布衣。 D、且相如素贱人。 (3)动词:为 夫执舆者为谁?(区别) 2句式: (1)…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也例:此沛公之参乗樊哙者也。 (3)…者,……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4)……也例:戴进,锻工也。 3无标志: 1)有语音停顿: (1)刘备,天下枭雄。 (2)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2)无语音停顿: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2)晋鄙嚄唶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 (3)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 (二)翻译: 1去掉标志,主语和宾语间加上判断动词“是”。 2则即非皆本素还要加上其自身所包含的意思。 3无标志,直接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三)特殊情况的判断句: 1形式上是判断句,实际上不是判断句: (1)实际上的比喻句——翻译为:“好比,好像,如同”等。 例: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 (2)实际上是推测原因的句子——翻译为“是因为是……的缘故”。 例:A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3)实际上是表凭借的句子——翻译为“是靠…是凭…”。 例:夫战,勇气也。

代词 2“是”在句中充当的词类:{ 动词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 (3)夫执舆者为谁?是鲁之孔丘与?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四)练习 (1)指出判断句类型,并翻译句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6人非生而知之者。 7刘豫州王室之胄。 8非死则徙尔。 9梁文即楚将项燕。 1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11环村居者皆猎户。 12予本非文人画士。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4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15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16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7夫鲁,齐晋之唇。 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9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1且相如素贱人。 22臣本布衣。 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4此为何若人也。 25视之,非字而画。 26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7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 2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 3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判断句的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训练1、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