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诗歌研究

陶渊明诗歌研究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学艺术特色2008-06-07 12:25
【摘 要】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年少时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曾经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花费了十三年的青春,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最终陶渊明辞官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过着长久隐居清闲生活,开始大量的田园诗歌创作,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得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渊明的田园诗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真实体验为他写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作了铺垫,从而奠定了陶渊明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不朽的地位。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使自己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也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更反映了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诗歌的形象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

【关键词】 物我一体、冲淡之美、质朴无华

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魏晋时代文人仕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他们钟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有著名的兰亭之游、金谷宴游风流千古;特别是山水、田园诗派均滥觞于魏晋时期。陶渊明更是造化所钟的“天生尤物”、是六朝时代的宁馨儿,他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陶渊明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风格全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韵味极浓的冲淡之美,锤炼了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一、 陶渊明田园诗内容艺术的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内容的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天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还注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悟明彻底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非与是,只是写出他自已心胸中的一片天地。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

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小嫌他们庭荒芜重返旧草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生动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的不同。使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的庆幸着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领略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
陶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和恬静的环境给予由衷的赞颂,朴实自然毫无喧饰的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平和的生活表现得如仙镜般优美,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未直接说出,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购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了。
另一方面以热情劳动、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表现出热情劳动的作品有《庚戌岁九月中于西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景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基,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十。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诗中描写劳动的艰辛,写到辛勤劳作一天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欣慰,都很真切。陶渊明有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表现出他的生活很辛勤很劳苦的还例如《归园田居》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诗人一天从早到晚耕作,草繁苗稀、迎露沾衣、带月而作。虽然露沾衣,但也不足惜,反而写得田园生活有所乐趣,这是他喜欢的一面,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慰。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诗人力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愿,一种怡然自得之状呼之欲出。类似这类作还有《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劝农》等等都表现出对农业劳动的热爱之情,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
表现出诗人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的作品有如《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渊明先说自己久游而归,携子侄去访故友,却只见一片“荒墟”“依依昔人居”,又见“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可想而知屋舍荒芜已久。借问路过的“采薪者”,始知“死殁无复馀”。不由悲叹“一世异朝市”,最后更体悟到:生命是虚幻的,最终不过归于空无。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浑融,可以说达到了物我一体、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之境界。
还有一方面也揭露仕途的险恶、社会的腐朽黑暗。此类作品有《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素砾皛修渚,南嶽无馀云。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借用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依旧流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陶渊明性嗜酒,饮则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同时也将自然景象融入作品中以明喻事理。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

端憎恶和彻底决裂;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是在用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他的生活去实践他的诗篇。如《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他诗有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有一份“感”在里边,同时,他不但能感之,而且是能写之,能把自己那份复杂,对生活的体验表达得很巧妙,上诗用一只鸟形象来表达他所感受到的这些东西,“栖栖”形容一种来往追寻、不能安定下来的样子。叶嘉莹对渊明的这一段寻觅的过程,有过诗意的分析:“自渊明诗中,我们就可深切地体悟到,他是如何在此黑暗而多歧的世途中,以其所秉持的、注满智慧之油膏的灯火,终于觅得了他所要走的路,而且在心灵上与生活上,都找到了他自己的栖止之所,而以超逸而又固执的口吻,道出了‘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决志。所以在渊明诗中,深深地揉合着仁者哀世的深悲、与智者欣愉的妙悟。”①。
陶渊明田园诗内容的独特意义即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我们从那白描一般的画面中,从那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所以陶的田园诗内容不管在表现宁静自然和悠然自得;热爱劳动、穷困和农村的凋蔽方面,还是揭露仕途险恶、社会黑暗方面事理融入情景之中。

二、陶渊明田园诗意境艺术的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极醇厚而又自然宁静的冲淡之美。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②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极为自然,毫无矫饰。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史带来一种慷慨悲凉的美,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史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陶田园诗意境中平淡而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陶诗常常取“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

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诗之所以能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人、山川、空气、飞鸟,都是自然平淡之物。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清代文人龚自珍的一首《己亥杂诗》赞美陶渊明说:“陶潜酷似卧龙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③ 说明陶渊明所写的松树和菊花,就也像其本人一样的品格崇高。
作为诗歌意境的艺术,陶能写出一种境界,“境界”第一层意思是兼指景物与情事,即外界的山青水秀,情感的悲欢离合等等,但也有第二层意思,那就是精神或者心灵的境界,它是透过现实中的景物情事来传达的。
再如《归田园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其中“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只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的却表现出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以及《移居二首》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只用“敝庐、床席”两个词,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 更表现出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不“为权贵竟折腰”的高尚品格。
陶渊明的诗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很朴实,实际上却很复杂很难讲,一个人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的田园诗正好反映了他已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於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鮑、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④
“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瘦,引申为单薄简单,“膄”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是说陶诗外表上很质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说明他的诗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是就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
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⑤说此类诗写

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诗也有磊落不平的悲愤;如《杂诗八首》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冶中》中“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沈德潜说:“陶渊明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 ⑥。陶渊明自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之神释》,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宝贵,不戚戚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朱光潜先生也认识到了渊明“蜕变”的痛苦过程:“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淡’,……” ⑦。
人们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表浓厚韵味;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旖旎。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炊烟、山气,飞鸟等一切如实说来,本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韵味无穷。然而,平淡之中可见旖旎。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艺术特点: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 ⑧。就准确地指出了陶诗的语言简洁纯净。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而外,几乎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可是大家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
陶渊明能形成“质而实绮,癯面实膄”的的语风格,与他的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一般人作诗,难免有一个“为人”的心,所谓“为人”还是说

要讲仁义道德或者冶国安邦,成是说考虑到别人对诗的好坏之评价,有了这种念头,总想与人争胜,总想让自己的诗在千百年后受到人们的赞美,在写诗的时候就不免逞才使气,雕琢矫饰,有时就失去了自然真率之美。有诗人故意把诗写的很难,让大家看不懂,像李贺、韩愈即是;有的让不识字的老太婆都有听懂,像白居易,但不管难还是易都有一种“为人”之心。陶渊明与他们不同,他不是为了刻意去追求“为人”,而是把内心的感受写出来了。
陶渊明田园诗然而事实上,其语言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练、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正如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⑨,殆非虚誉。我认为一个人写诗是否真诚是很重要,一个诗人如果你自己的感情里边先有了一段空虚,那么你无论技巧多么高明,文字的外表多么华美,遇到真正有见识的人,把你一读,就知道你是实的还是虚的。而陶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太康诗人潘岳写过一篇《闲居赋》给人一种很清高澹泊的印象,可他本人追求功名利禄,为逢迎权贵贾谧,竟到了望尘而拜的地步,他虽然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陶诗写诗从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例如有写雪景之《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而不用“的砾”、“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了雪落无声的轻柔意态。再如写风景之《时运并序》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而不用“青萍”、“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陶诗的语言是不入斧凿却高度艺术化。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诗的语言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
通过对陶渊明田园

诗内容艺术风格、意境艺术境界及语言艺术特点三方面的探讨,不难看出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华和精力都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向了峰巅。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⑩。可见唐代田园诗人各自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吸取了某一方面的长处,而不能从整体上超越陶渊明。

【致 谢】
非常感谢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彭玉平教授对我毕业论文写作的帮助与耐心地指导!

【注 释】
①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②陈顺智《魏晋南北朝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74页;
③龚自珍著,刘逸生注《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页。
④苏轼著、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下)》,岳麓书社出版2005版,第436页;
⑤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人民大学出版社1973版,第172页;
⑥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卷上第161页;
⑦朱光潜《诗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第十三章293页;
⑧钟嵘著/韩晶译注《诗品?卷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2页;
⑨姚奠中《元好问全集》之《论诗绝句三十首》其四,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⑩同⑥卷上第163页。
【参考文选】
1、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袁行霈校注《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年版;
3、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姜书阁著《中国文学史四十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鲁迅著《且介亭杂文二集》,人民大学出版社,1973版;
7、沈德潜著、霍松林校注《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版;
8、朱光潜《诗论》(第十三章:陶渊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9、苏轼著、顾之川校点《苏轼文集(下)》岳麓书社出版,2005版;
10、钟嵘著《诗品?卷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1、姚奠中主編《元好问全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2、龚自珍著,刘逸生注《龚自珍己亥杂诗注》,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








文如其人”这条艺术规律,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诗不是吟风弄月的情感游戏,而是诗人的真实生活与情感的抒发。他诗歌中塑造

的意象,不仅体现了他甘于“守拙”、“守真”的朴素思想,也体现了他我行我素,不为世俗所缚的性情。他曾在《归去来兮辞》的序中说道:“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由此可见他以“真”为美,以 “伪”为丑,热爱恬静淳朴的田园,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他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人生真谛的思索,都融会在作品中,表现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这也决定了陶渊明的诗具有纯真、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这也是陶渊明文学作品的特色在审美形式层面的主要表现。

陶渊明的诗歌朴素自然,感情真率,一方面于诗歌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即诗歌描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以及处在这种环境中的诗人的恬静的心境,另一方面与他不动声色、朴质无华的用语也不无关系。陶渊明诗歌在语言方面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通过口语化的语言构建本真生活。海德格尔说:“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必得从语言之本质那里获得理解。”[1]陶渊明在语言方面的深厚修养,是陶诗获得巨大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陶诗善于提炼语言,但又看不见痕迹。宋人程俱说陶诗“言出无言意,妙语自天与。譬如清冷渊,月湛不可取”(《读陶靖节诗》)。明人王世贞说:“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如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艺苑卮言》卷三)。钟惺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有一种清和婉约之气在笔墨之外,使人心平累消”(《古诗归》卷九)。他创造的这些出之自然,归之自然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归于他重视口语的运用。

在《饮酒》(其五)中,他说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责子》中又说道“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这些句子都非常接近口语。另外还有一些更是接近谣谚和模仿民歌的语句,例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等,给人一种自然质朴、平淡清新的感觉,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节奏感很强。而且陶渊明的散文和诗一样,语言明白如话,平易近人,不象某些古文那样晦涩难懂。虽然曾经有人看不起陶渊明的诗文,把陶渊明的诗文蔑之为“田家语”,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正是陶渊明诗文的长处,而非短处。在当时“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文坛上,陶诗别开生面,语言清新自然,保存着民间语言体质素美的本来面目,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趣的是,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

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如《归园田居》(其三)表现的是陶渊明初归田园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陶渊明还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表现隐居生活的自然、安定和闲适。“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干净,一切又是那么和谐与自然。温汝能《陶诗汇评》说:“此篇是陶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移居二首》写诗人移居南村,喜得佳邻,与之融洽相处的情况。“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陶渊明用从容闲淡的笔调写出乡居生活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其乐融融的关系。诗人内心中对和谐自然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成为现实,其喜悦之情如在目前,难怪清代高静评选《看诗随录》中说此诗“公之和易近人,亦即于诗见之”。蒋薰说“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评<陶渊明诗集>卷二》)。陶诗的动人之处或说特殊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他以极为平淡,极自然的语言把最本质的生活和最坦荡的心灵展示给读者,使你无比向往那种纯净心灵和纯朴生活的召唤。

二、平淡中显精奇。不同的作家运用不同的语言,往往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翻开陶渊明的诗集,你便会发现,这儿又是另一番天地。农村俗事,田园风光,以及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恬静心情,都是通过朴素的语言抒写出来的。如《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

此诗运用白描手法,写出诗人半耕半读的文人隐居生活,使人感到确实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雕琢痕迹。即便是那些哲理性很强的诗句,如“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等,也都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清代沈祥龙在谈到语言的运用时说道:“词以自然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诠也。古人名句如:‘梅子黄雨时’,‘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外自然而已。”诗歌

也是同理。

陶渊明的语言质朴平淡,但却并不是淡而无味,就像苏轼所评价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质朴之中有深厚的情味。这种“不烦绳削而自合”(黄庭坚《题意可诗后》)的艺术境界,正说明了陶诗的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例如他的《挽歌诗》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这是诗人预感到死亡将临时写的绝笔诗。这首诗虽然运用的是朴素通俗的语言,但却传达出了深厚的意蕴,即他把死看成是自然规律并且能泰然处之,这能使我们感受到陶渊明的平和心态以及超越生死的达观。这也是陶诗平淡中显精奇的微妙之处。

陶诗在内容上的特点,就是寓精奇于平淡之中,陶渊明的作品,无论是诗,还是文,无论是抒发情怀,还是描摹景物、刻画人物,他一般都是轻加点染,力避浓笔涂抹。因此,形象鲜明突出,色彩淡雅清新。例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苏东坡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惠洪也曾说:“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冷斋夜话》卷一)。所以,虽然陶诗看似没有经过加工,实际上也是诗人经过仔细琢磨而创作出来的。

叶嘉莹说:“在我国诗人中,陶渊明是词语表现得最为简净,而含蕴却最为丰美的一位诗人。[2]”他的含蕴就是思想和对生活、历史以及人生的独到的认识。陶渊明用简洁的语言和为数不多的形象,反映了他作为诗人的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思想认识。陶渊明他把一切不必要的字句减缩到了不能再减的地步,即钟嵘所谓“文体省净,殆无长语”。陶诗在语言上的功力说明,只有洗尽铅华,方能显出明净的单纯,现出人所共称的冲淡之美,本色之美。难怪胡适要说:“他的意境是哲学家的意境,而他的语言却又是民间的语言,所以他尽管做田家语,而处处有高远的意境。[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