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

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生活积累的结果。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 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

授,研究生导师。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 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

全,并不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 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时期找到原因。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

“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第2点,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问题身边成人造就”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是监护人的问题,比如说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孩子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结果。这些道理其实我们都懂,就像老人常说的“三岁看老”,你给她/ 他用的、吃的、对以及他说的话会影响他一辈子的。讲道理的时候大家都头头是道,但是这背后所引发的问题,也许真没几个人想过,更不会想到可能引发出这样严重的后果,因为成人的问题更容易“想当然”接收他们愿意看见的。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亲力亲为这条路上也走过弯路,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以工作、应酬当借口,喜欢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母亲的角色放假,心里也明白孩子不能让老人带,因为

老人太容易溺爱孩子,在隔辈亲的关系上,他们对孩子更容易选择纵容,处于帮忙带孩子,怕生病,怕磕磕绊绊怕这怕那,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孩子的自由。这些对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做家长的又怎能不知道呢,伴随着孩子日益长大,变得娇蛮任性、自私自利,在家里肆意妄为,完全不守规矩,直到发现了问题,我们全家才开始着手解决,脱离了姥姥姥爷的保护圈,我儿子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成长过程,这段时间我们也不好过,纠结、忍耐、陪伴、每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促膝长谈有小半年的时间,他彻底适应了我们的节奏,学会自立,自理能力突飞猛进的背后有多少次他不是没穿袜子哭着出门, 是忘记东西哭着回家,好在结果我们成功了,我们都挺过来了。回望这段日子,我逃避的付出都加倍的补偿了,而效果可能仅仅是事倍功半,直到现在因这个正确的决定,我仍在收益,作为一个一年级小朋友的母亲,我几乎不用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反而还能得到这名小朋友的照顾,最主要的是我们的亲子关系的信任程度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

第3点,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这里李教授给举例子:“青少年问题专家何华彪告诉记者:暑假里,一个来自珠海的家长带着儿子找到他。一见到何华彪,家长就开始数落孩

子的种种不是:因为叛逆、早恋、在外打群架,他被多所中学拒之门

外,后来发展到夜不归宿,在外结交社会不良青年。然后,父亲拿出10万元钱,要求专家用半年的时间将儿子改造成乖孩子。”而李玫瑾老师给出的答案却是“你把10万当成自己的工资,天天陪着他, 有可能在3、4年后能改变他。”这是怎样一个残忍的答案,亡羊补牢, 为时已晚,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毁在自己的手里。所以说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第4点,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

更大,也是我们常说的情商比智商重要,这是我们大人常说的话,这也是经验的结论,可见这套理论也应该从娃娃抓起。我们知道哪个更重要,但是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更重要,在这里,李教授给出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一个高智商的犯罪者,远比那些平凡人的危害性要大。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具有人性的人,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狂魔。

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意义。所以,教书和育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为了整个民族,家长的工作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第5点,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事实上,智力只决定能力,这一点相信只要养过孩子的人都很容易感同身受。孩子的性格真的是影响他一辈子的关键因素,就算自己的父母也不愿意带着每天情绪不稳定、哭闹不止不讲理的孩

子,老师也不一定喜欢学习最好的那个,进入社会后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未必仅靠能力,想要有所成就,他一定是有责任,能合作,有自制力,愿意付出的人,而合作、责任、自制、付出……士匀因性格,而非智力。

第6点,家庭教育的关键点-抓住孩子情感的关键期,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都有关键期,6-12岁之就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对孩子的教

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12岁之后是青春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李玫瑾教授提出一个观点:人最弱小的时期是父母获得对孩子心理控制力的关键期, 人的基本心理模式建立时期,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其实也是说在孩子12岁以前,家长从他弱小时候的开始陪伴一直给与, 让孩子产生依赖和信任,在以后的性格道路上才能更好的引导和纠正, 而这一系列的举动不地但可以使孩子受益一生,更能够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平稳度过他们的青春期,孩子也会因此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乐观面对。

伴随着课程的结束,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李玫瑾教授所谈的这些观点,仔细想想,都是我们曾经或多或少意识到的,但是却没去认真面对的问题,就像她提出的“高中生自杀”事件,谁曾想过这样小的一个躯体下,究竟是怎样一种曲折的心态让他那么轻易的选择放弃一切,我们不曾去想,因为认为离我们很远,其实这些悲剧真的远么?都是发生在一个个健全的家庭里,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应该是今天的话题:家庭教育。曾经以为教书育人更多的应该是老师的责任,但是现在看来对孩子的人生负责的是父母,老师教的知识不足以让孩子幸福的过完这一生,甚至老师的100分努力可能不及家长的50分示范,这是以身作则的力量,改变孩子行为须先改变大人行为,只有我们好学习,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