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产养殖中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水产养殖业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地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而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饵料供应则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饵料依赖于人工投喂或者直接使用天然饵料,然而这些方法往往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为了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和应用生物饵料培养技术。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以及其优点和应用前景。

一、自养生物饵料技术

自养生物饵料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培养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等,产生高蛋白质和丰富营养的饵料。这种技术的优点是能够自主调控饵料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

1. 光合细菌培养技术

光合细菌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合成有机物质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生长在水中的光照区域。利用光合细菌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水产养殖所需的高蛋白质饵料。同时,光合细菌还可以利用水中的有机废料进行生长,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2. 微藻培养技术

微藻是一类微小的浮游植物,具有高蛋白质和丰富营养的特点。通过微藻培养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饵料。微藻培养技术的优点是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而且微藻还可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养殖水体,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二、外源性生物饵料技术

除了自养生物饵料技术外,还有一种常用的培养生物饵料的方法是通过外源添加。这种方法适用于养殖水域条件有限,不适合大规模培养微生物的情况。

1. 河虾饲料技术

河虾饲料技术是指通过培养河虾等底栖动物,产生高质量的饵料。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河虾饵料适应性强,可以生长在各种水质条件下。同时,河虾还可以帮助清除养殖水体中的有机废料,提高水质。

2. 鱼粪饲料技术

鱼粪饲料技术是指将养殖鱼类的粪便作为饵料供应给其他鱼类或虾类等。通过鱼粪饲料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鱼类粪便,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鱼粪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饵料,可以提供养殖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

三、生物饵料培养技术的应用前景

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在水产养殖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饵料,满足养殖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养殖效益。其次,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可以帮助净化于养殖水体,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降低养殖环境的污染程度。此外,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废料和废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这些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饵料,提高养殖效益,同时还可以净化养殖水体,降低环境污染。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将不断完善,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饵料培养

生物饵料培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饵料:致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各种水生生物、动植物。 2、饵料生物:经过人工筛选的,可进行人工培养的、适合养殖对象食用的优质饵料生物。 3、微藻:通常指的是单个细胞或多个细胞组成的微小藻类。 4、纯培养:即无菌培养,是指排除了包括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5、一次性培养:(批次培养)指的是一次接种培养后一次性全部收获。 6、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之母本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无需副本不胚子的参与,母本的卵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胚胎。 7、非混交雌体: 8、非混交卵: 9、两性生殖世代: 二、填空题 1、生物饵料培养学是主要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定)的一门应用学科。 2、狭义光合细菌最本质的特点是(能在厌氧和光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总反应式是(2H2A + CO2 →2A + CH2O + H2O )。 3、光合细菌的色素主要有菌绿素a、b、c、d、e及类胡萝卜素。在不同的菌种内含量不同。( 叶绿素 )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媒介,而( 类胡萝卜素 )的主要作用是捕获光能及起光氧化的保护剂作用。 4、光合细菌获得代谢所需的能量的形式有三种:光照厌气条件下 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黑暗厌气条件下,通过(脱氮和发酵)获得能量;黑暗有氧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获得能量。 5、光合细菌菌种的分离是开展光合细菌培养和应用研究的前提。分离的步骤主要有(采样)、(富集培养)、(分离纯种)。其中(富集培养)是光合细菌成功分离的关键步骤。 6、光合细菌的培养方式有(全封闭式厌气光照培养)和(开放式微气光照培养)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小规模培养,后者可用于生产性大规模培养。 7、小球藻有较厚的(细胞壁)不易被鱼虾幼体所消化,很少直接用于投喂鱼、虾、贝的幼体。小球藻通常用于培养(动物性生物饵料),也广泛用于鱼类和甲壳类育苗中(水质)的调控。 8、在单细胞藻类的一次性培养中 藻类的生长繁殖表现出一特定的模式曲线,自接种后藻类的生长繁殖可分成五个时期,依次为 (延缓期)(指数生长期) ( 相对生长下降期)(静止期 ) 和死亡期。 9、细胞藻类的培养过程可分为(消毒)(配置培养液)(接种)(培养管理)及采收五个步骤。 10、藻类接种时,为了保证接种成功,必需把握好三个因素(藻种质量)(藻种的数量)和( 接种时间)。 12、从自然水域分离某一单胞藻,通常要经历采样、( 纯培养 )和( 分离)三大步骤。 13、在轮虫消化道前端有一重要器官(头冠)、该器官是高度变形的咽喉,有很厚的肌肉壁,内有发达的(咀嚼囊),有咀嚼和研磨食物的功用。 14、在人工培养条件下的轮虫 其个体大小和形状 会随培养条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以确认(温度)、(培养密度)、(饵料)等环境条件,是引起轮虫大小变化的主要原因。生产上根据轮虫大小及其对温度的适应范围,通常有L型轮虫 (大型轮虫在水温(20 )

水产养殖中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水产养殖业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地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而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饵料供应则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的饵料依赖于人工投喂或者直接使用天然饵料,然而这些方法往往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为了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人们开始研究和应用生物饵料培养技术。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生物饵料培养技术以及其优点和应用前景。 一、自养生物饵料技术 自养生物饵料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培养技术,通过培养水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等,产生高蛋白质和丰富营养的饵料。这种技术的优点是能够自主调控饵料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 1. 光合细菌培养技术 光合细菌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并合成有机物质的细菌,这些细菌通常生长在水中的光照区域。利用光合细菌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提供水产养殖所需的高蛋白质饵料。同时,光合细菌还可以利用水中的有机废料进行生长,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 2. 微藻培养技术 微藻是一类微小的浮游植物,具有高蛋白质和丰富营养的特点。通过微藻培养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出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饵料。微藻培养技术的优点是生产成本低、效率高,而且微藻还可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养殖水体,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二、外源性生物饵料技术 除了自养生物饵料技术外,还有一种常用的培养生物饵料的方法是通过外源添加。这种方法适用于养殖水域条件有限,不适合大规模培养微生物的情况。 1. 河虾饲料技术 河虾饲料技术是指通过培养河虾等底栖动物,产生高质量的饵料。这种技术的优点是河虾饵料适应性强,可以生长在各种水质条件下。同时,河虾还可以帮助清除养殖水体中的有机废料,提高水质。 2. 鱼粪饲料技术 鱼粪饲料技术是指将养殖鱼类的粪便作为饵料供应给其他鱼类或虾类等。通过鱼粪饲料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鱼类粪便,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鱼粪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饵料,可以提供养殖动物所需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 三、生物饵料培养技术的应用前景 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在水产养殖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饵料,满足养殖动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养殖效益。其次,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可以帮助净化于养殖水体,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降低养殖环境的污染程度。此外,生物饵料培养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废料和废水资源,实现循环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水产养殖生物饵料研发

水产养殖生物饵料研发 在水产养殖业中,养殖生物的饲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与传统的天然饵料相比,经过科学研发的水产养殖生物饵料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生长效益。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生物饵料研发的意义、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水产养殖生物饵料研发的意义 1. 提高水产养殖效益:科学的饲料配方和研发可以提供养殖生物所需的全面营养,促进其快速生长和健康养殖。合理的饵料配方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2. 保护环境:优质的水产养殖生物饵料可以减少养殖废水中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减轻对水体的污染。同时减少水产养殖对野生鱼类资源的捕捞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 3. 提高养殖生物的健康免疫力:科学研发的饵料可以提供养殖生物所需的抗氧化物质、免疫增强剂等功能性成分,提高其抵抗病害的能力,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二、水产养殖生物饵料研发的现状 目前,水产养殖生物饵料的研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下是目前研发中的几个关键方面:

1. 优化饵料配方:通过科学的营养需求研究,优化饵料配方中各种 营养成分的比例,确保养殖生物得到全面的营养。同时,根据不同种 类和生长阶段的养殖生物的需求进行饵料配方的个性化设计。 2. 利用生物技术研发新型饵料: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提取和纯化适合 养殖生物需求的蛋白质、多糖等功能性成分,研制出具有特殊功能的 新型饵料。例如,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富含益生菌的饵料,提高 水产养殖生物的消化吸收效率。 3. 探索替代饵料:为了减少对野生鱼类和其他蛋白质资源的依赖, 研发替代性的饵料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利用植物蛋白、昆虫蛋白、海藻蛋白等材料研发新型饵料,提供养殖生物所需的营养。 三、水产养殖生物饵料研发的未来趋势 1. 绿色环保:未来水产养殖生物饵料的研发将更加注重环保因素。 研发更多的替代性饲料,减少对天然蛋白质资源的需求,降低环境污 染程度。 2. 高效营养:未来的研发将更多关注营养的高效利用,提高饲料的 营养价值,减少养殖生物对饲料的浪费,提高养殖效益。 3. 个性化设计:未来的研发将更多应用生物技术手段,根据养殖生 物的个体差异和发育阶段的变化,进行个性化饵料的设计,满足不同 需求。

水产养殖的养殖饵料与饲养方法

水产养殖的养殖饵料与饲养方法水产养殖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产业之一,而养殖饵料和饲养方法 是决定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饵料的种类 和特点,以及如何选择适合的饵料,并介绍一些常用的水产养殖方法。 一、水产养殖饵料的种类和特点 水产养殖饵料是水中生物的食物来源,合理的饵料选择可以提高水 产养殖的效益。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水产养殖饵料可以分为植物性 饵料、动物性饵料和综合性饵料三类。 1. 植物性饵料 植物性饵料主要由藻类、水生植物和水草等组成。它们具有较高的 养分含量,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并且富含必需的氨基酸。植物性饵料有助于水产养殖物种的生长和发育,同时对水质的改 善也有一定的作用。 2. 动物性饵料 动物性饵料主要由动物性原料制成,如鱼粉、虾粉、虫类和动物内 脏等。它们的优点是蛋白质含量高,且氨基酸组成较完整,能够提供 养殖生物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动物性饵料适用于一些对蛋白质需求 较高的水产养殖物种。 3. 综合性饵料

综合性饵料是指由植物性饵料和动物性饵料混合而成的饲料。它们 能够充分满足养殖生物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养殖效益。综合 性饵料的配方可以根据养殖物种和生长阶段的不同进行调整,以促进 水产养殖的健康生长。 二、饵料选择的原则 选择适合的饵料对于水产养殖的成功至关重要。在进行饵料选择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 养殖物种的特点:不同的水产养殖物种对饵料的需求不同,需要 根据其特点和生态习性来选择合适的饵料。例如,肉食性水产物种需 求高蛋白饵料,而草食性水产物种则需要高纤维饵料。 2. 营养需求:根据养殖物种的不同生长阶段和需求,选择具有合适 营养元素比例的饵料。例如,幼鱼期需要高蛋白饵料促进生长,成鱼 期则需要含有较多脂肪的饵料提高肉质品质。 3. 饵料质量和成本:选择质量好、稳定性高的饵料,能够提高水产 养殖的效益。同时,还要综合考虑饵料的成本,确保在养殖过程中能 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水产养殖方法 除了合适的饵料选择,水产养殖方法也对养殖效益有重要影响。以 下是一些常用的水产养殖方法:

生物饵料学复习重点资料

生物饵料学复习重点资料 生物饵料:是指经过筛选的优质饵料生物。 饵料生物:是指在海洋、湖泊等水域中自然生活的各种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水生动物。 微粒饲料:为满足水产动物幼体的发需要,将不同的营养物质加工、配合,制成相应生物饵料大小的颗粒饲料产品,称为微粒饲料,微粒饲料的作用与生物饵料相同,但它不是生物饵料。 生物饵料培养学:主要是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二、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生物饵料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1、基本原则:(1)环境适应性;(2)培养的食物来源广;(3)生活史短(4)生殖力强。 2、营养物质丰富; 3、大小适口; 4、方便水产动物幼体摄食; 5、营养级低。 (二)生物饵料的规模化或大量培养技术研究 (三)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动物饵料培养: 通过筛选、定向培养和营养强化,获得符合某种水产经济幼体发育阶段营养需要的、营养全面和饵料效果好的生物饵料。 微藻培养: 通过筛选与培养,最终选择富有HUFA的藻种和藻种品系,以满足水产经济动物幼体发育的需要。逐步建立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体系,研究提高生物饵料营养价值的培养方法和技术。 生产实践中发现,微藻对鱼虾贝早期幼体开口阶段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微藻与动物性生物饵料混合投喂,可提高幼体生长率和存活

率;微藻能刺激鱼虾蟹幼体的食欲;微藻能改善幼体肠道与环境中的微生物结构;微藻释放氧气来改善环境;微藻可作为动物生物饵料的食物。 二、生物饵料培养的终极目标:微粒饲料的完全取代 微粒饲料代替生物饵料存在如下困难。 1、幼体开口饵料要求颗粒小,制成微小的饲料颗粒,很难保证每一颗粒具有相同的营养成份。 2、营养成份在水中的稳定性难以得到保证。由于饲料颗粒小,在水中溶失比较严重。 3、很难保证微粒饲料在水中的悬浮性。 4、对鱼虾蟹类幼体的营养需求了解非常有限,很难配制出营养均衡的微粒饲料。 5、鱼虾蟹幼体有限的消化吸收功能,限制了对饲料的利用率。 第一章 光合细菌:又称光养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群原核生物。广义的光合细菌包括产氧光养细菌和不产氧光养细菌。产氧光养细菌,又叫蓝细菌,也称蓝藻;不产氧光养细菌,即狭义的光合细菌。包括厌氧光合细菌和最近发现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 光合细菌的生态分布 (一)湖泊:厌氧层,分布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 (二)氧化池:紫硫细菌和荚硫菌在氧化池内大量繁殖。 (三)活性污泥槽:红假单胞菌大量繁殖。 (四)污水沟:夏季,红螺菌占优势;冬季紫硫细菌占优势。 (五)海水:在海岸和海水厌氧层中,分布着各种光合细菌。 (六)其他:在池塘、沼泽、硫磺泉、水田和土壤均有光合细菌分布。 光合细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一)光合细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光合细菌能利用太阳能同化二氧化碳,固定分子氮,在自然界的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们还能把下层水中残留的有

生物饵料培养学复习

生物饵料培养学复习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生物饵料复习 生物饵料:特指经过人工筛选的、可进行人工培养的、适合养殖对象食用的优质的饵料生物。 混交雌体:是指通过混交生殖的方式繁殖子代的雌性轮虫,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有减数分裂。 混交卵:混交雌体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单倍体卵,又称需精卵。 卤虫卵孵化率:指每克卤虫卵能过孵化出的无节幼体的只数。 饵料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波等水域中,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各种水生微生物、动、植物。水域中生活的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水产动、植物。 连续培养:指在接种后,根据培养液中藻密度或营养盐度的消耗量,连续采收藻细胞和添加营养盐的藻类培养模式。 单性生殖:又称孤雌生殖、非混交生殖、指母本在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无需父本配子的参与,母本的卵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胚胎。 生物饵料培养学:主要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学科。 1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有两种:第一种是 (产氧)光合作用,是蓝细菌和植物所 有的光合作用;第二种是(不产氧)的 光合作用。 1、光合细菌获得代谢所需的能量的形式有三 种:光照厌气条件下,通过(光合磷酸化 作用)获得能量,黑暗厌气条件下,通过 (脱氧作用与发酵作用)获得能量,黑 暗有氧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获得 能量。 2、光合细菌的培养方式有(全封闭式延期光 照培养)和(开放式微气光照培 养)两种,前者主要用于小规模培养, 后者可用于生产性大规模培养。 3、在轮虫消化道前端,有一重要器官(咀嚼 囊),该器官是高度变形的咽喉,有很厚的肌肉壁,内有发达的(咀嚼器),有咀嚼和研磨食物的功用。 4、根据培养过程中人为控制程度,轮虫的培养 可分为(精养)和(粗养)。按培养 和收获的特点,可分(一次性培养)、 (半连续培养)和(大面积土池培 养)。

轮虫的培养技术

轮虫的培养技术 养殖技术(轮虫的培养技术) 轮虫是一群微小的多细胞动物,种类多,广泛分布于淡水、半咸水和海水中。其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快、营养丰富、大小适中、易培养,是鱼、虾、蟹幼体理想的动物性饵料,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性培养的是褶皱臂尾轮虫。 一、轮虫概况 1、饵用特点 1)生活力强:易培养,喜欢有机质较丰富的水体。 2)繁殖快:环境条件适宜时,日生长率达30%。 3)营养丰富: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57%、脂肪20%、钙1.8%、磷15%。 4)大小适宜:约150×250μ,为大多数有鳍鱼类的开口饵料。 2、研究发展史 1)1960年日本伊藤发现轮虫作为仔鱼的饵料,1964年日本开始大量培养轮虫。 2)1965年,Hirata 和Mori首先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70年代就大量利用面包酵母,但发现酵母轮虫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原因为酵母轮虫缺乏鱼类必需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20个碳以上),随后研究酵母轮虫的营养强化技术。 3)我国从60年代开始研究,70年代后期研究培养轮虫,8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面包酵母培养轮虫,90年代研究轮虫品系的选育,如小轮虫(<100μ)、大轮虫(500-1000μ)、低温轮虫等。 3、存在问题 1)探明轮虫两性繁殖的机制。 2)开发高密度培养轮虫的装置。 3)选育和引进优良的轮虫品系。 4)探讨室外土池稳定生产轮虫的技术措施。 5)进一步探讨轮虫培养过程中增殖率突然下降的原因和机制。 二、轮虫的生物学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陈学豪教授番禺梅山马利酵母有限公司(联合编写) 1、形态特征 1)、轮虫为雌雄异体,雄性个体小,结构简单,仅有纤毛环和精巢,也不摄食,专为有性生殖交配。雌性个体大,被甲长196-250μ,宽150-202μ,前沿背面有棘刺6个,而腹面仅4个。轮虫有一个尾足,其内有粘液分泌于足趾,可粘于池壁等物体上作休息。 2)、轮虫三大特征 a、轮盘:由纤毛环、棒状突和触毛组成,具运动和摄食作用。 b、咀嚼器:接口后端,将食物磨碎。 c、原肾管:为一原始的肾,内有焰细胞。 2、生殖习性 1)、孤雌生殖:在适宜的生态条件下,轮虫均进行孤雌生殖,即由雌性成体产生夏卵,然后

水产养殖饵料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水产养殖饵料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水产养殖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养殖方式之一,由于其可控性、生长周期短、食用价值高等优点,在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而水产养殖的高效率以及水域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离不开饵料的优质使用。下面我们将从水产养殖饵料的研究及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产养殖饵料研究 1.1 饵料物理性质研究 各国针对水产饵料物理性质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饵料成型、饵料耐水性、饵料浮力以及水中溶解度等方面。研究表明,不同饵料物理性质的设计与使用能显著地提高养殖效率,尤其是提高饵料的浮力以及耐水性可降低饵料的浪费率和减少饵料对水质的污染。 1.2 饵料营养成分研究 饵料的营养成分是影响水产养殖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合理地选择饵料并 确定营养成分也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重点。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研究者们对饵料中氨基酸、脂肪、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比例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以确保饵料在满足蛋白质、维生素等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同时,也达到对水体不会带来污染的要求。 二、水产养殖饵料发展趋势 根据环境问题、市场需求、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水产养殖饵料发展的 趋势如下: 2.1 绿色环保型饵料

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而饵料成分对水体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未来研究者将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友好型、无化学添加成分的饵料研究,力争减少污染。同时,在生产技术上,采用生物酶制剂的方法,将猪、鸡等农业废弃物打造成高营养的水产饵料,对环保和资源利用更加贴近。 2.2 高效经济型饵料 提高水产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是水产养殖行业的一大追求目标。未来,饵料将越来越注重降低成本效益的同时,增加营养成分的组合比例,提高养殖效果,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2.3 功能型饵料 饵料不仅是为了喂养鱼类和其它底栖动物,同时也具有调节鱼类的身体机能、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等重要作用。未来,科研人员将引入新的成分、研究更多功能性组分,如改善养殖鱼类的健康、强化免疫力等,为饵料的结构与组分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结语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水产养殖饵料的研究与发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时刻满足养殖行业的需求。面对未来的发展,饵料制备技术将不断提高,环保功能将得到更好发展,也将更好的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的繁荣发展。

饵料生物培养重点整理

饲料:饲养动物(禽、畜等)的食物。 饵料:鱼、虾、贝等水产动物的食物。 饵料生物:是指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生活的各种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水生动、植物 生物饵料: 是经过筛选的优质饵料生物,进行人工培养后投喂给养殖对象食用的活的饵料。 微粒饲料:将不同营养物质加工,配合,制成相应生物饵料大小的颗粒饲料产品,称微粒饲料。 生物饵料培养学:是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光合细菌:又称光养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一群原核生物。 饱和光照强度:光合作用或细胞分裂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光照强度称为最适光照强度或称饱和光照强度。 补偿光照强度:适光范围的低限。在这样的光照强度下,藻类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量恰好相等,细胞只能维持基础代谢不能生长。 饱和白昼现象:在较强的光照强度和较长的日照时间下,日照时间虽然增加,生长率并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饱和白昼现象。 光抑制: 过强和过长时间的光照会引起光抑制,使叶绿素发生光解而褪色。 纯培养:即无菌培养,是指排除了细菌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条件下进行的培养。

单种培养:在培养过程中不排除细菌存在的一种培养方式,称为单种培养。 混合培养:各藻种混杂在一起的培养方式。例如水样采集后单一藻种分离前的预备培养。 一次培养:在一定的容器中,配成培养液,把少量的藻种接种进去,然后在适宜于藻类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培养,经过一定时间(5-7天),待藻液达到一定的密度后,便一次性采收或作进一步扩大培养。 半连续培养:是指在一次培养的基础上,当藻类细胞达到一定密度后,每天(或隔天)收获一部分浓藻液,并加入新的培养液继续培养。连续培养:在培养容器内,新的培养液不断流入,达到一定密度的藻液不断流出。一般在室内进行,采用自动控温、人工光源、封闭式通气培养。 自养培养:是一种传统的培养方式,是利用光能、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进行的培养。 异养培养:以可利用有机碳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进行的培养,具有易进行高密度的纯种培养、可实现培养条件的自动控制等优点。 兼养培养:是介于自养培养和异养培养之间的一种培养方式。是利用光能,以可利用有机碳作为碳源进行的培养。 选择育种:在培养过程中,不经过特殊处理,利用藻类自然变异,有目的定向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藻种。 诱变育种:通过物理和化学诱变方法,导致藻类发生大量变异,从中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藻种。

生物饵料培养doc

绪论 一..饵料(food,food for fisheries):为诱食性的食物,专指鱼、虾、贝等水产动物的食物。如:鲜活的称为饵料,配合的可称为饲料或饵料。 二..生物饵料(food organisms) :经过筛选的优质饵料生物。能进行人工大量培养后,以活体作为养殖对象食用的专门饵料。或说作为水产经济动物苗种饵料的饵料生物。 三.饵料三个类型 微生物饵料:光合细菌和海洋酵母; 植物性生物饵料:微藻类 ; 动物性生物饵料:主要有轮虫、卤虫、双壳贝类的卵和幼虫、枝角类、桡足类、颤蚓、沙蚕等。 四.应用情况 主要为鱼、甲壳类的虾蟹、贝、海参、海胆等饵料。 a、鱼类育苗:目前离不开活饵料。 微藻、双壳贝类的卵和幼虫、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 b、甲壳类:在早期利用微藻,后期利用卤虫幼体; 大多利用人工配合饲料替代; c、贝类:利用微藻中的金藻类和硅藻类; d、海参、海胆:主要利用底栖硅藻类。 五.生物饵料筛选的原则 ①基本原则:环境适应性和抗逆性强;培养的食物来源广;生活史短;生殖力强(具“暴发式”增殖);可高密度培养。 ②营养物质丰富:不含有毒物质,具有含量高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 ③大小适口:作为开口饵料(几→十几um ); ④便于摄食:悬浮于水中或运动能力较弱、均匀分布,适于幼体摄食; ⑤嗜食性和易于消化:幼体均喜食,且易消化吸收。 ⑥营养能级低:食物链短,培养成本低。 第一章 一.光合细菌(Photo synthetic bacteria,简写PSB)是一类光合色素为菌绿素,自养性营养,在厌氧下光合不产氧的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 二.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1、净化养殖水质:可利用有机物、硫化物、氨氮;拌泥沙撒于池底,可减少换水量30%。用量1-2ml/m3。 2、作为饲料添加剂:蛋白质高及氨基酸齐全,VB 种类和数量多,活性辅酶Q丰富; 3、用于培育鱼、虾、贝类幼体:作为饵料,可提高培养幼体的生长率、成活率和变态率,减少换水量; 4、用于培养动物性生物饵料:以藻菌混合投喂可节约微藻数量; 5、防治鱼病:辅酶Q是具有消炎作用的抗病因子,对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已发现鲤鱼烂鳃病和瞎眼病、鳗鱼水霉和赤鳍病、黑鲷烂尾病等,利用10倍稀释液泡10-15分钟,半月即恢复。

生物饵料培养学

1.生物饵料特指经过人工筛选的、可进行人工培养的、适合养殖对象食用的优质的饵料生物。生物饵料可分为植物性生物饵料(光合细菌及单细胞藻类)和动物性生物饵料(轮虫、卤虫、枝角类等)两类。 2.饵料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各种水生微生物、动、植物,如:细菌、酵母、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等。 3.生物饵料培养学是主要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学科。 4.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内容和任务:生物饵料的筛选;生物饵料规模化或大量培养技术研究;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5.优良生物饵料所应具备的条件:①生物饵料的个体大小必须适合养殖对象的摄食;②生物饵料在水中的运动速度与在水层中的分布情况,应便于养殖动物的摄食;③生物饵料的营养价值高,容易被养殖对象消化吸收;④生物饵料及其代谢产物无毒或毒性小,不危及养殖对象的健康;⑤生物饵料的生命周期短,生长繁殖迅速;⑥生物饵料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 6.生物饵料的优点:①对养殖水体的水质影响较小,且有改善水质的作用;②营养丰富,含未知的生物活性物质,能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③规格多样,满足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④容易被消化,自身含消化酶,可弥补幼体消化能力的不足;⑤可获得性佳。 7.什么是清水育苗和绿水育苗,为什么绿水育苗得到广泛认可? 第二章光合细菌的培养 1.光合细菌是一大类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细菌的总称。其最本质的特点是能在厌氧和光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 2.水产上使用的光合细菌多为红螺菌科的菌种。水产上应用价值大的红螺菌科的红假单胞菌属 3.光合细菌的色素主要有菌绿素a,b,c,d,e及类胡萝卜素。菌绿素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媒介,而类胡萝卜素的主要作用是捕获光能(天线色素)及起光氧化的保护剂作用(防止菌绿素受光氧化损伤)。 4.光合细菌的色素主要存在细胞内的载色体或绿色包囊中,载色体或绿色包囊是光合细菌进行光合磷酸化的部位(细胞器)。 5.载色体存于与红螺菌科和着色菌科,由细胞膜陷入细胞质内而形成,并与细胞膜相连。绿色包囊存在于绿杆菌科和绿色丝状菌科,分散附着于细胞膜下面,是一个独立的球形细胞器。 6.光合细菌菌种的分离的步骤:(1)采样。根据光合细菌生长所需的条件,有选择的采集含光合细菌的水样和土样。一般在有机物污染严重,缺氧的环境中采样;(2)富集培养。光合细菌分离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的富集和分离的培养基,提供符合光合细菌生长需要的厌氧环境,适宜的温度(25--35℃),一定的光照(5000—10000lx)。一般采用液体富集培养基,重复多次富集培养; (3)分离纯种。将富集后的菌液进行固体培养基涂布或划线培养,挑取单菌落,重复多次分离,可得纯培养。 7.光合细菌的培养方式:封闭式厌气光照培养主要用于小规模培养;放式微气光照培养可用 于生产性大规模培养 8.光合细菌菌种保藏的方法:(1)低温保藏法4c左右低温冰箱保存,时间在30~60d,也可在棉塞上浸蜡,一般可达3~4个月,至半年之久;(2)低温定期移植保存法这是一种经典的简易保存法,即菌种接种于所要求的斜面培养基上,置最适温度下培养,至菌落形成后,置于低温、干燥处保存,每隔3~6个月移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技术与管理

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技术与管理水产养殖是指人工饲养水生生物,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以满 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养殖技术与管理是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 的一环,它对于提高产量、保障品质以及保持环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养殖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来探讨水产养殖中的相关内容。 一、养殖技术 1. 水质管理 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的水质管理可以提高养 殖生物的生长速度和养分利用效率。首先,需要进行水质检测,包括 pH值、溶氧量、氨氮含量等指标。其次,根据不同的水产养殖品种, 控制相应的水质要求,例如温度、盐度等。 2. 饲料管理 合理的饲料管理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根据不同的水生生物品 种和生长阶段,制定相应的饲料配方,并合理安排饲料投喂量和投喂 时间。同时,定期检测饲料的营养成分,对饲料进行质量控制。 3. 疾病防控 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防控是确保养殖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定期进 行疫病检测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原体侵袭和疾病流行趋势。采取 预防性措施,如定期消毒、维持良好的水质条件以及合理的饲养密度,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二、养殖管理 1. 种苗选育 种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益,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选育优质 种苗是十分重要的。选择经过良好培育的优良品种,以确保其健康和 生长潜力。此外,合理的种苗引进和繁育管理也是提高种苗质量的重 要环节。 2. 养殖环境与设备 为了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水产养殖需要合理规划养殖场地和配置 必要的设备。根据养殖生物的需求,选择适宜的水域,进行合理的围网、养殖池或者水槽建设。同时,选择适宜的装备,如氧气机、水泵、温控设备等,以确保水产养殖的顺利运行。 3. 监测与数据分析 养殖过程中的监测与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养殖户及时了解养殖情况并 作出相应调整。定期监测生物生长状态、饲料利用效率等关键指标, 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评估。根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和管理 措施,以提高养殖效益。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中的养殖技术与管理对于水产品的生产和质量 提高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应用养殖技术,提高水质管理、饲料管理以 及疾病防控水平,结合科学的养殖管理措施,包括种苗选育、养殖环 境与设备规划以及监测与数据分析等,可以有效提高水产养殖业的效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是我国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饵料培养实验指导书

《生物饵料培养》实验指导书 覃志彪编写 广西大学 2004年7月

一、课程简介: 生物饵料培养主要介绍海淡水饵料微生物、植物性饵料生物、动物性饵料生物的主要类群的生物学、种群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光合细菌、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以及枝角类、桡足类、糠虾类、颤蚓和摇蚊幼虫培养的营养特性和生产技术,作为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水产动物饵料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术,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水产资源,研究经济水产动物的生态特性和养殖规律打下基础。 二、课程实验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饵料生物培养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简易培养系统的安装方法、生物培养环境控制调节技术、质量监督方法、采收方法等常用基本技能。通过典型饵料生物种类的培养观察,掌握当前主要生产种类光合细菌、单细胞藻类、轮虫、卤虫,以及枝角类等采集、培养、采收方法,为甲壳动物养殖学、贝类养殖学、鱼类增养殖学、水产动物疾病学等课程教学与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学生能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文明的实验作风。 三、注意事项 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书,明确实验目的、要求,了解实验内容和方法,熟悉 操作环节,以提高实验效果。 2、实验前仔细清点实验用具、材料。实验后须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方可离开实验室。 如有损坏,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认真填写好损坏的物品登记。 3、实验时应按照指定方法观察、操作,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4、认真记录实验结果,按时完成实验报告。作业力求简明扼要,清晰正确,不得草率 和照抄。实验报告不合要求者,教师有权要求重做。 5、爱护实验仪器及用具,要特别注意显微镜和解剖镜的正确使用和保护。遇有故障或 损坏时,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 6、爱护实验材料,不得浪费和随意丢弃。珍惜实验标本。节约药品。实验材料、用具 等,用后要及时清整,物归原处,由值日生统一归整交还老师。 7、遵守实验秩序,保持室内安静,有事先报告,未经指导老师允许,不得擅自提前离 开实验室。 8、每次实验结束后,由值日生作好清洁整理工作,要特别注意水、电等的安全检查, 关好门窗,方可离开实验室。 9、实验课不认真完成,未经指导教师通过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成绩以“不及格” 论处。 10、每次实验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加权到课程终成绩。

水产养殖过程中轮虫培养技术-室内培养

水产养殖过程中轮虫培养技术-室内培养 褶皱臂尾轮虫属轮虫纲,简称轮虫,其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口,体内含有粗蛋白达60%~70%,江苏连云港和射阳等地,大量培养轮虫是中华绒螯蟹和梭子蟹大眼幼体土池生态培育的关键措施之一。也可以培养后,作为鱼虾蟹育苗的优良开口饵料。 室内培养 1)种的采集与分离用浮游生物网(200目)从池塘沟渠中捞取浮游生物样品,在解剖镜下比较容易将轮虫分离。为避免其它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吸于一清洁的玻片上,经观察后再转到小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以保证轮虫种的纯度。将分离出来的轮虫分成几个小单位分别进行培养,防止可能发生的污染等情况而使轮虫培养失败,从而保持并储备数量充足的原种。 2)容器的准备与消毒室内水泥池进培养前用25mg/l高锰酸钾进行消毒,一天以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待用。 3)培养用水培养用水亦须严格消毒。培养前水体须用药物消毒,常用药物为漂白粉。漂白粉可以杀死大部分敌害生物及藻类,具体用量为80x10-6,因其药效消失快,故经5—7d充分充气后即可使用。但在正式使用前,应以少量轮虫试水,确认轮虫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接种。 4)接种轮虫的接种密度一般以2~5个/mL为宜。在适宜的温度、饵料、溶氧、光照等条件下,经8~10d即可扩大培养或收获。 5)饵料投喂培养轮虫的饵料以酵母和光合细菌等为主。在培养过程中,要保持较好的光照条件。目前培养轮虫较理想的饵料为单胞

藻、酵母和光合细菌等。光合细菌对轮虫的种群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投喂量为5x106—10x106个m1。并根据培养中的具体情况及轮虫胃中内含物的多少来调节投饵量,以吃饱且略有剩余为宜,过多或不足都不利于轮虫的增殖。在小水体中培养轮虫,投喂酵母后应轻轻搅拌,使之分布均匀,并能增加水体的溶氧量。采用稍大水体进行轮虫培养时,应连续充气,以保证培养水体中的溶氧量,并可防止饵料下沉;(但充气量不宜过大,否则轮虫容易受伤后漂浮在水面一层),以利轮虫的快速生长和繁殖。 6)温度控制轮虫适温范围较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为使培养的轮虫达到最快的生长繁殖速度,应注意保温加温。 7)水质控制轮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水质关系很大。在培养过程中,随着轮虫密度的增加、饵料密度的变化以及轮虫排泄物的积累,水体中的理化因子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所以应定时观测水质,及时补加新水。 8)轮虫的扩大培养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充足的饵料,良好的水质及合理的培养方法下,经10d左右的培养,当轮虫的密度达到50个/ml以上时,即可进行扩大培养或采收。 9)采收当轮虫的密度达到50个/ml以上时即可采收使用。可用200目筛绢制成的专门网具捞取;也可利用轮虫的趋光特性进行光诱,使轮虫集群,然后进行捕捞。为使轮虫培养得以延续,应确定合理的捕捞量,使水体中保持一定的轮虫密度,以利再生产(所以要经常检测轮虫的数量,不宜虫多藻少,水色过清,一旦失去平衡,便不好调整)。 10)注意事项 轮虫培养中最常见的敌害生物是纤毛虫。当轮虫排泄物较多,酵

水产养殖中饲料生产技术研究

水产养殖中饲料生产技术研究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其中对水产品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的饲料生产问题一直困扰着养殖业者。因此,研究和发展新的饲料生产技术,以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率和质量,已成为业内人士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简介水产饲料生产技术 目前,水产饲料生产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饵料,主要以海藻、真菌和随水而来的活性生物为主,这类饵料原始且质量不稳定,一般不适合大规模生产。另一类是制造饵料,这种饵料同时保证了饲料质量和生产效率,并逐步发展成水产养殖的主要饲料形式。通过科学配方和技术的不断改良变化,现代化制造的水产饵料致力于为水产养殖提供全面和均衡的营养成分,以及确保饲料的消化率和生物可利用率的最高效率。 二、水产饲料生产中的正确配方 生长和成熟的水产需要自然平衡和稳定的饮食环境,而养殖饲料的正确配方则是具有关键性的,因为饲料中过量和不充分的成分都可能对水产产生负面影响。不同饲料需要具备的营养成分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包括有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还包括油脂、蛋白质、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等基本成分。水产需要的营养成分随饲料的类型、品种和生长阶段有所不同,因此,准确地确定每种品种和阶段需要的营养成分,以及其在饲料中的含量是至关重要的。 三、生产水产饲料的两个双重目的 生产水产饲料有两个双重目的。首先,水产饲料需要具备良好的营养成分和适宜的饲料组成,能够满足饲料需求和产量要求,以实现现代化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其次,生产环节需要保证节省成本和提高养殖效益,以实现系统发展和卓越的商业

成功。实现这两个双重目的的成功,需要更成熟的制造和技术,也需要更高的标 准和要求。 四、水产饲料生产需要的工艺流程 生产高质量的水产饲料需要一系列复杂而又关键的工艺流程,包括材料的表征、混合均匀、预处理、膨胀、干燥、涂散和包装。每个环节都需要高技能的生产人员,以精确地控制成分和含量,确保合理的营养配置,以及快速、高效的生产过程。在流程设计和选择技术的时候,因水产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食品的质量和营养成分会有所变化,因此,每个应用程序都要针对性较高、高度适应性. 五、水产饲料生产发展趋势 当前,为解决水产养殖中的饲料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营养成分和饲料 类型、品质与其适用范围之间的关系。一些科学家和专家近年来也开始研究利用生物科技和环境友好型的制造工艺来开发新的饲料类型。同时,基于目前一些区域型特殊物种的养殖需求,饲料的特别化也得到市场的广泛接受。总之,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开展,水产饲料生产将会不断提高其质量和生产效率,使其能够成为水产养殖成功发展的重要保证。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单细胞藻,轮虫培养技术要点 福建饵料动物培育技术讲班讲稿 单细胞藻和轮虫是饵料浮游动物中最重要的基础性生物饵料。在水产养殖中,单细胞藻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为鱼、虾、贝类等水产经济动物提供饵料,还可以作为鱼虾配合饲料的重要添加物,起到营养平衡与强化效果,有利于培育健壮的苗种。同时,单细胞藻作为培养轮虫的优质饵料,可以提高轮虫的营养价值。 以下是单细胞藻和轮虫培养的实用技术要点: 1、单细胞藻培养实用技术要点 1.1 选用适当的单细胞藻种类。不同的水产动物需要不同 种类的单细胞藻,如养鱼池水中以适量绿藻为宜,养虾池水中以适量硅藻为宜,而贝类幼体在浮游期以金藻和绿藻为宜,在匍匐期则以底栖硅藻为宜。

1.2 清洁培养器具。在培养单细胞藻前,必须清洁培养器具,以避免污染和细菌感染。 1.3 分级培养小球藻。小球藻是最常用的单细胞藻之一,分级培养可以提高单细胞藻的品质和数量。 1.4 营养和接种。单细胞藻的营养和接种非常重要,充足的养分和适当的接种量可以促进单细胞藻的生长和繁殖。 1.5 管理工作要点。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管理工作,如控制温度、光照、通风等。 1.6 PVC透明塑袋培养。PVC透明塑袋培养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单细胞藻培养方法,适用于小规模生产。 1.7 敌害生物防控。在单细胞藻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敌害生物的防控,如藻类寄生虫、藻类食草动物等。 1.8 防治措施。对于已经感染病菌的单细胞藻,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入抗生素等。

1.9 单细胞藻的浓缩和冷藏。单细胞藻的浓缩和冷藏可以延长其保存时间,方便后续使用。 2、轮虫培养实用技术要点 2.1 轮虫个体的大小。不同种类的轮虫个体大小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轮虫。 2.2 生态性。轮虫的生态性对其培养有很大的影响,需要了解轮虫的生态性和生长规律。 2.3 繁殖特点。轮虫的繁殖特点也需要了解,以便控制轮虫的数量和质量。 2.4 食性和食料。轮虫的食性和食料也是轮虫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选择适当的饵料。 2.5 培养方式。轮虫的培养方式有很多种,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培养方式。

(完整版)生物饵料培养——复习题答案

复习题目录 第一章绪论习题 第二章单细胞藻类的培养习题 第三章光合细菌培养习题 第四章轮虫的培养习题 第五章卤虫的培养习题 第六章其他生物饵料的培养习题 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物饵料: 特指经过人工筛选的、可进行人工培养的、适合养殖对象食用的优质的饵料生物。 经过筛选的优质饵料生物,进行人工培养后投喂给养殖对象食用的活的饵料(海水小球藻、褶皱臂尾轮虫、蒙古裸腹蚤等)。 2.饵料生物: 是指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等水域中,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各种水生微生物、动、植物。水域中生活的可供水产动物食用的水产动、植物。(微藻、轮虫等)。 3.冰鲜饵料: 4.生物饵料培养学: 主要研究生物饵料的筛选、培养及其营养价值评价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简答题 1.生物饵料培养学的主要任务。 2.优良生物饵料的特点。 答: 1、对水环境的影响:使用生物饵料,对养殖水体的水质影响较小。 2、营养组成:生物饵料的营养丰富,能满足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 3、规格多样:生物饵料的大小可满足养殖对象的需求,不同生物饵料可组合成系列饵料,满足养殖对象不同生长阶段的具体需求。 4、可消化性好:大多数水产动物喜食生物饵料,而且容易消化。自身含消化酶,可弥补幼体消化能力的不足。 5、可获得性佳:大多数水产动物能方便的摄食生物饵料,可针对养殖对象的运动和栖息习性,选择运动能力和分布水层都适合培养对象的种类。 3.生物饵料与配合饲料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4.区别“清水育苗”和“绿水育苗”含义。为什么“绿水育苗”得到普遍认可? 5.为什么说生物饵料培养仍是今后鱼虾蟹幼体育苗的主要饵料途径? 6.培养优良生物饵料所应具备的条件。 答: 1、个体大小适合养殖对象摄食。 2、运动速度与分布水层便于养殖对象摄食。 3、营养价值高,容易被养殖对象消化吸收。 4、代谢产物无毒或毒性不危及养殖对象的健康。 5、生命周期短,生长繁殖迅速。 6、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密度大,产量高。 7.说明生物饵料培养的主要类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