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北京经济”比“首都经济”的提法更适合;“京津经济圈”比“首都经济圈”和“北京经济圈”的提法更合理;北京市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一个现代的全球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也应该是“知识型经济中心”。

关键词:北京北京经济京津经济圈知识型经济中心

(一)关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的问题

近年来,“首都经济”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中,但笔者认为“首都经济”的提法值得商榷。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首都是属于政治范畴。首都是全国的首都,是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影响力是全国性的。与之相对应,首都经济也应该是影响全国的。事实上,从经济辐射功能的角度上,在我国首都目前的这种影响很小;二是从国外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首都经济”的提法,倒是有人专门研究过大伦敦地区经济或大巴黎地区经济;三是谁也不能保证一国首都或永恒不变的,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首都并非定位于大城市,有些原来在大城市后迁移到小城市或新区。而北京市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北京经济”是一个永久性的概念。因此,我们认为,与“首都经济”的提法相比,“北京经济”的提法更适合。

我们知道,城市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要素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要素和非基本要素。一切非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部门、国防军事单位等都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直接的决定作用。而非基本要素的产品或服务则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而非外埠)需要的。据此研究范式,我们也可以把“北京经济”分为“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两类。前者是指为北京以外的地区(即外埠)服务的经济,后者是为本市(即本埠)服务的经济。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二者的关系来看,后者应包含前者,“首都经济”应是“北京经济”的一部分。其关系如下:

首都经济的一个比较流行定义是:首都经济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经济;是充分体现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充分发首都优势,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是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密集、高度开放、资源节约、环境洁净方向发展的经济;是既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又体现较好效的经济。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对“首都经济”这一概念的涵义的最好界定。其实,从逻辑学的角度上讲,这一定义是过于宽泛,不太符合给概念下定义的要求。如果把上面定义中的“北京”和“首都”都换成国内其它某一城市(如上海、天津等),那么就变成“某一城市经济”(如上海经济或天津经济)的概念,这似乎没有不妥。因此,与之相比,我们认为,首都经济是“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的定义,是一个更恰当的定义。

(二)关于“首都经济圈”、“北京经济圈”与“京津经济圈”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各地区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形势,竞争空前激烈。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各国各地区而言,利弊并存。纵观全球,以地缘与人文背景为基础的“联合称霸”、“联合抗强”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欧盟与东南亚联盟的成立与扩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非洲联盟成立的首脑会议的召开以及目前世界其它100多个区域化经济集团的组建,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在国内,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正在寻求新一轮的合作,以上海为首的长江三角洲也在加快协调整合,特别是上海市打“长江牌”,把协助周边地区发展经济当作自己的任务,在安排投资、贷款和项目时一视同仁。毫无疑问,这些做法大大增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北京市不能不考虑同天津及周边县市加强联合,聚散为整,增强对外抗衡力。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把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称为“首都经济圈”或“北京经济圈”或“京津唐经济圈”。但笔者认为,“京津经济圈”这一叫法较为妥当。正如前文所分析那样,首都经济圈就象首都经济一样,也不是一个理想概念。因为,如果有首都经济圈的话,那么,整个中国都应该在这个经济圈之内,而不象现在所说的那样,仅包括京津及其周边地区。因此,相比较而言,北京经济圈可能是

一个更好的概念。

但是,北京经济圈的概念也不全面。因为它没有突出本圈层的另一特大城市——天津市应有地位。天津市也是一个人口1000万以上、行政级别与北京相同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它对北京地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能被忽视,在国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在给这个圈层命名时,应该考虑天津的地位。至于圈内的唐山、秦皇岛等城市,无论是行政级别上,还是经济、社会影响力方面,均与北京市、天津市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在这个圈层的命名上可以不加考虑。所以,我们认为,京津经济圈是一个最好概念。

(三)关于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问题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集中和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本质特征的。在划分城市等级时,通常是以非农业人口数量作为依据。在我国正式的城市分等中还没有都市这一概念。都市一词来源于日语,但在日语中,都市与城市有同等的意义。因此,大都市即为大城市。从人口规模角度来界定大城市,不能揭示一些城市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世界城市(worldcity)与全球城市(globalcity)、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city)、国际大都市(internationalmetropolis)等。

英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家霍尔(PeterHall)认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它不仅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的所在地。世界城市通常也是各类专业性组织、工业企业总部的所在地;(2)世界城市是商业中心。它们通常拥有大型国际海港、大型国际航空港,并是一国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3)世界城市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世界城市集中广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它也是新闻出版传播业的中心;(4)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中心。世界城市或城市集聚区都拥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5)世界城市是文化娱乐中心。美国学者约翰·弗里德曼(J.Friedmann)和戈兹·沃尔夫(G.Wolff)等认为,世界城市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世界城市的判别标准为:第一,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结的形式与程度,即作为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的作用,国际剩余资本投资“安全港”的地位、面向世界市场的商品生产者的重要性、作为意识形态中心的作用,等等。第二,由资本

控制所确立的城市的空间支配能力,如金融及市场控制的范围是全球性的,还是国际区域性的,或是国家性的。全球城市与世界城市的涵义相似。与世界城市相比,国际大都市和国际城市的内涵并不十分严密,通常是指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而且国际性有时具有世界性、全球性,有时则只具有国际区域性意义。国际大都市与国际城市相比,在于大都市的人口较多,如日内瓦只有30多万人,只能称作国际城市,而不能称作国际大都市。一个城市的国际性并不和其人口数量成正比。因此,国际城市或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外延较广的术语。根据国际城市的特点,可把国际城市划分为不同类型:国际政治中心城市,如维也纳、日内瓦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如香港、新加坡等;国际旅游城市,如檀香山、蒙特卡罗等;综合性国际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

国内一些学者把世界城市发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球性城市(GlobalCity或WorldCity):是指在世界城市格局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发挥全球性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国际一流城市。目前公认的全球性城市有纽约、东京和伦敦,集中了远远超出常规比例的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机构(如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等),发挥着全球性的战略作用与影响。二是即区域性国际城市(RegionalCity):是指经济实力雄厚,功能相对齐全,能够在世界上几个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处于这一层次的城市往往被看成是地区性国际城市中心或次全球性城市。它们既是国际资本和商品集散中心,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同时也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合点。如巴黎、柏林、罗马、悉尼、大阪、洛杉矶、香港等大约20个城市。三是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CentralCity):这是一些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的首要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增长都很迅速,一般兼为各国主要海港或航空港口,多数为各自国家的首都或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中心,联系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带动国内各类城市融入世界城市格局的前卫力量。在亚洲、拉丁美洲这样的巨型城市正在兴起,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就属此列。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世界城市格局最主要的层次,进入第一与第二层次的城市通常被人们称为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City),处于世界城市发展的领先水平。有些学者把处于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国际城市统称为国际大都市,但是考虑到它们在国际社会发展作用层次上的差别和影响力的不同,区分这两个层次是有意义的。

分清上述概念后,结合北京市目前的市情,我认为,笼统地说把北京建成“国际大都市”,不太确切。北京市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成一个区域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一个全球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当然,前面均还可以加上“现代化的”几个字。

(四)北京也是“知识型经济中心”

我们一直强调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不强调北京的经济中心地位。但是,作为一个1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可能没有很强的经济功能——这种功能对北京以外地区表现也非常明显。其实经济中心性并不一定表现在工业或制造业上。北京的巨大消费能力、发达的第三产业、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及全国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买世界,卖全国”贸易中心地位等,就足以表明北京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经济中心。更何况北京还有着较为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呢?据北京市经贸委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11月,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有159家在京投资。目前全市共有外商投资性公司119家,占全国总数的5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9家,各类研发机构50多家。另椐最新一期《财富》杂志公布了2004年全球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未包括台湾地区)仅有15家,即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人寿、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化工进出口、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粮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其中前12家的总部均在北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也是中国大型跨国企业的控制与决策中心。北京经济中心的地位,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我们不仅不能削弱这一中心地位,反而应该强化它。考虑到北京作为首都和北京市目前的发展特点,在强化经济中心地位时,特别要强化北京市的“知识型经济中心”地位。为此,应该做好北京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禁止新建、限建或转移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用水量大的产业或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把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高精尖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开忠等著: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2.王文元:东京大都市(M),北京大学图书馆。3.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的崛起(M),北京大学图书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及必要性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及必要性 中国发展至今,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认识和重视。伴随着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根据智慧城市运营商贝尔信多年来对智慧城市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对城市现状的深度分析,深刻认识到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性及必要性。 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压力剧增 中国的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动党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之后,从此揭开了中国城镇建设发展的新篇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空前活跃。依据目前的城市化速度,预计2035年,全国城镇人口数量将占总人口的70%,人口压力过大带来的贫困、贫富差距等种种社会问题,直到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年总收入低于2万元的贫困人口近3500万人,低于2.5万元的低收入人口达6500多万人。 高资源消耗模式难以为继 由于城市人口季度膨胀,城市发展日益收到土地、空间、清洁水和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高资源消费模式难以持续。城市快速扩张造成土地资源消耗过快,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建设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中国城市上班族平均通勤实践全球领先,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能源消耗急剧上升,据预测,2015年中国城市能耗将占全国的79%,2030年将提高到83%。 环境生态压力日渐加大 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使得城市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已经受到严重威胁。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城市水质为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占57.2%,同时存在城市地下水过度开采,地面加速沉降等问题。城市自然植被覆盖较低,钢筋水泥丛林面积不断扩大,城市湿地面积锐减,城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重仅有10%,生活多样性持续减少。 1/ 1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中国某市智慧城市建设整体方案建议书(完整版)

xxxxx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xxxxx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目录 一、概述 (6) 二、智慧城市概念 (8) 2.1.什么是智慧城市 (8) 2.2.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和作用 (8) 2.2.1.意义 (9) 2.2.2.作用 (11) 三、xxxx市基本情况与现状 (16) 3.1.基本概况 (16) 3.2.发展现状 (18) 3.3.存在问题 (18) 四、xxx市智慧城市发展目标 (19) 4.1.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思想 (19) 4.2.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19) 4.2.1.高标准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19) 4.2.2.高水平的城市数字化管理 (20) 4.2.3.高增长的城市信息化经济 (21) 4.2.4.高水准的城市数字化生活 (21) 4.2.5.高质量的城市数字化环境 (22) 4.3.智慧城市的建设原则 (22) 4.3.1.统筹规划、政府主导 (22) 4.3.2.需求导向、注重实用 (23)

4.3.3.以民为本、服务经济 (23) 4.3.4.统一标准、联合建设 (24) 4.3.5.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4) 五、xxxx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25) 5.1.智慧城市总体设计 (25) 5.2.建设主要任务 (26) 5.2.1.资源共享 (26) 5.2.2.服务民生 (27) 5.2.3.健康发展 (27) 5.3.重点项目规划 (28) 5.3.1.智慧基础设施 (28) 5.3.2.智慧政务应用 (30) 5.3.3.智慧民生应用 (33) 5.3.4.智慧产业应用 (36) 六、xxxx市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39) 6.1.云服务中心 (39) 6.1.2.政务云 (43) 6.1.2.1.建设目的 (43) 6.1.2.2.电子政务基础云平台建设关键 (44) 6.1.2.3.电子政务云平台整体框架 (47) 6.1.2.4.电子政务云平台云服务 (49) 6.1.3.电商云 (65)

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区域规划理论中的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重点通过比较法对济南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出第三产业是济南市的优势产业,并以南部山区的规划发展为例对此加以说明,最后运用增长极理论就如何加快和完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如何利用优势产业加快济南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提出几点意见与分析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济南市区域规划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 0:序言 增长极的形成,应具有历史、技术经济和资源优势三个方面的条件。从历史条件看,不同形式的集聚范围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社会文化环境如果具有了优势条件,就有利于增长极的形成。从技术经济条件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技术和制度方面具有较强创新和发展能力的区域,更适合于增长极的产生和发展。从资源条件看,在原料、能源以及水源等资源优势的区域,新的增长极更有利于形成。 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 比较法是国际和地区间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的基础,是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各国能互利和双赢的基础。各国、各地区生产和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或劳务,进口自己不具有优势的产品和劳务,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也对别人有利,更对地区和全球有利。抓住比较优势,就是最落后的发展中地区也能成功地抓住机遇。对于大多数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就是采用增长极理论与比较法,对济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 1:济南概括 济南地理位置与资源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

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

智慧城市概念及国内智慧城市分类

智慧城市背景介绍 一、智慧城市概念 1、智慧城市的定义 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智慧城市”的理念就是把城市本身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城市中的市民、交通、能源、商业、通信、水资源构成了一个个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在过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力量的不足,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无法为城市发展提供整合的信息支持。而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显现出来,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之系统”。智慧的城市意味着在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的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2、智慧城市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城市智慧型产业优势,集成先进技术,推进信息网络综合化、宽带化、物联化、智能化,加快智慧型商务、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公共服务、居家生活等领域建设,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生活质量,努力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城市建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通畅、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捷、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 3、智慧城市特征 (1)全面感测: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 (2)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 (3)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航空运输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航空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正是航空运输业,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使全球范围的商务和旅行成为可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自从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开航以来,全球商业航空运输量已经增长了70倍。这种增长是任何一种其它的运输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务需求促进了航空运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航空乘客量和数十亿美元的商业销售额。 多年来,世界航空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乘客数量在过去的10年内增长了45%,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翻了两番。货运交通的增长更快,吨公里数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这种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很多。首先,随着GDP的增长,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与休闲出游的机会增多。其次,航空业效益的提高和逐渐增加的竞争,使全球航空费用比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价)。第三,全球化推动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际贸易,增加了长途旅行和在国外政策和社会环境优越的地区进行商务活动的频率。最后,70年代源自美国,并在80年代逐步被欧盟及其它地区所采纳的放松管制政策,使得航空业得以迅速扩张、重组以及实现航线网络结构最优化,这极大提高了航空业的承运规模,并降低了航空飞行的费用,因而促进了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根据航空运输组织(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统输送近20亿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货物,以及40%(按照货物价值)的区域间货物出口量,和大约40%的国际旅行。航空运输业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总计2900万个就业,和大约2960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影响,相当于全世界GDP 的8%。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运输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积极影响,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扩大服务市场,还可以在广阔的活动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式的节约。更间接的实例还包括交通设施建设所诱发的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建设中的自然资源投入和劳动需求所引发的乘数效应。 航空服务水平和航空网络的组织对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个城市体系中,高效的交通网络都有两个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劳动者的流动更及时,更有效。这对于需要频繁交流和直接接触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近代技术革命减少了某些领域直面接触的需要,许多经济部门之间依然严重的依赖于他们和同行、供应商、顾客等的直接接触。Nooteboom认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空间、认知和文化距离,从而成为知识交换的关键。对于管理和辅助人员(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来说,由于涉及到各个层次的沟通,合作研究以及开发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对面的频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网络就愈加重要,相应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乘机率大大高于其它产业。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从事信息业,生物科技,电子业以及管理的新经济部门,员工的乘机率是传统产业雇员的1.6倍。 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运作模式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带来的可达性越来越关键。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运输系统的性质,以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在城市集聚区的作用。这篇文章集中探讨航空机场的经济作用。笔者将通过分析主要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的优势,以及这种机场所在城市和地区所获得经济利益,着重探讨机场相关活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航空枢纽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如今,航空枢纽已经基本拥有现代城市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地方社区一起承担许多职责,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一个机场可能有上百个承租人,从事一系列的航空事业或商业活动,为机场和地方创造可观的收入。机场年度预算可能达到上千万、上亿美元,投资计划可能达到数百万、数十亿,或者更多。即使是一个中型的商业机场,候机楼群、通用航空设施和机场辅助支撑设施(如用于飞机维护保养的建筑与器械,跑道、停机坪,滑道等航行区域)也价值数亿美元。现代机场是一笔“大生意”,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务的方式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响。航空放松管制20年来,美国国内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发展了轴辐式(hub-and-spoke)的航空网络。这为美国公众减少了航空费用,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旅行线路。这种轴辐式的结构,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差别很大。 某个城市成为航空枢纽,不仅给乘客带来多种利益,也对本地的整个经济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居民

浅谈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前提与载体,其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基础设施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物质载体和保障,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是城市产生聚集效应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我国城市体制的深化改革,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确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运行效率的基本保证。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关键,综观各国经济的发展,当代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不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工业落后的国家,工业化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中间阶段,而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工业化过程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当社会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经济进入为起飞或快速发展做准备的阶段。通过这一时期基础设施的集中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工业化的进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中缺少基础设施的集中发展时期,这种结构的缺陷必然成为今后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的先行建设是一国经济起飞的一个必要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在一国经济可能出现起飞之前,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必须有最低限度的先行社会基础资本建设。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居住条件的改善促进了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城市经济活动的开展严重依赖于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及固体废弃物等基础设施的发展。纵观我国现行的基础设施基本状况:铁路建设落后,超负荷运转,铁路运载力不足而导致能源损失;公路规模尚小,高速公路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尚未形成具有大规模效益的高等级公路网;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供应严重不足、不稳,多数年份电力的增长速度低于同期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水利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抗灾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是当代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大影响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更不能满足城市发展扩张的需要。城市供水的短缺、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造成城市交通拥挤、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环境恶化,污染日趋严重;这些现象不仅从宏观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微观上,影响企业的经济行为和活动结果,而且影响经济的另一微观主体一家庭。从而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正是基础设施必须也能够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不失时机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将为我国经济的起飞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关于将北京建设成世界城市的些建议和意见

我对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看法 北京打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口号,着力要把北京建设成一个世界城市。但有很多问题依然需要解决。我认为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缺乏的不是硬件,而更多是软性的东西,很多东西实际上会涉及制度层面。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虽然条件已经比较成熟,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吸取经验,总结不足,力争更加完善。比如北京的优势是首都,是三北的中国心,俯视中原,频临大海,傲视蒙古和东北,是非常重要的军事要塞。由于首都效应,交通、教育、文化、经济自然而然地集中。北京的劣势是缺水,沙尘暴,偏离中原,也偏离经济条件优越的东南。 文化上,很多南方不爱看中央电视台,原因非常简单,北京所代表的文化跟我们差异太大了,中央电视台更像东北电视台或北方电视台,最多再找几个蒙古人、新疆人和西藏人来点歌舞就是全国大联欢了,习俗太不一样了。除了简体中文和普通话这两个独到的利器外,吸纳南方的习俗文化才能是北京真正称为文化中心。 军事中心上,中国的地理中心和文明中心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西安,如果西安丢了,中原丢了,中国的脊梁骨也就不复存在。 北京最大的功能应该在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立法中心、司法中心、执法中心,是国家标准化的中心。 对于经济,中国的飞速的发展奠定了首都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前进方向,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的首都曾经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发达的城市,而近代的经济告诉我们纽约的兴起成为世界城市,成为世界大国的标志,东京等等无不如此。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带动了城市建设步伐的快速前进。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将其建设为国际化都市不仅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北京发展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而且对加快建设其他大城市的发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世界城市是国际大都市的高端形态,对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当是应对全球竞争的严峻形势的需要,还在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也就是随着北京进入世界的步伐加快,北京的发展已经日益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只有这样北京的发展才会有一个更广阔的前景、更高的台阶。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还将带动京津冀城市圈与环渤海城市圈的快速发展,这个重大意义在我们看来也是从历史经验和世界经验得来的,比如说大家知道的纽约经济圈,纽约带动的经济圈占全美经济的三分之一还要强。在国内,我们北京在京津冀城市圈与环渤海协作区的领头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都是滞后的。 世界城市不能自称,这个公论既不能通过一个国际专家委员会来投票产生,也不能由哪个国际权威组织选举确定。最终建设世界城市就成了一个文化问题、软实力问题。 北京不仅是一座现代都市,也是一座文明古城。北京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各种历史文物,文化遗迹使这座城市既时尚前卫,又不失古朴典雅。北京建立世界城市的软实力,由四个方面组成,即在世界上有极高的知名度、深远的影响力、独特的吸引力以及强大的亲和力。因此北京建立世界城市固然要具有全球一流的经济力量,更要注重打造北京独特的文化软实力。从这一点上来看,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方面最有条件,因为北京文化底蕴的深厚,不仅所有中国城市难比,世界各大城市也罕见。北京建立世界城市,时机很好、立意很新、意义很大、目标很高、底气很足。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情况 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所需要时间对有的城市来说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的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但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统一。 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分以下几类: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深圳将建设“智慧深圳”作为推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突破口,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契机,着力完善智慧基础设施、发展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智能交通、培育智慧产业基地,已被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并提出2012年实现宽带无线网覆盖率达到100%,组建华南地区的物联网感知认证中心等。 南京将提出要以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政府建设、智慧人文建设为突破口建设“智慧南京”。将“智慧南京”建设作为转型发展的载体、创新发展的支柱、跨越发展的动力,以智慧

城市建设驱动南京的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从根本上提高南京整体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沈阳是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近年来致力于创新从老工业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转型。为此,沈阳市政府与IBM合作,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创新运用绿色科技和智慧技术,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融合为基础,为沈阳市生态化建设提供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努力实现打造“生态沈阳”的战略目标。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 武汉城市圈完善软件与信息服务发展环境,加快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产业的发展,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城市圈的综合协调和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加快构建武汉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生产了全球1/2的笔记本电脑和1/8的数码相机,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宁波将以建设6大智慧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发展。6大基地分别为:网络数据基地、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企业总部基地等。 3、以发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为重点 昆山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包括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服务型电子政务等方面,从而为城市运营和管理提供更好的指导能力和管控能力。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北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北京经济”比“首都经济”的提法更适合;“京津经济圈”比“首都经济圈”和“北京经济圈”的提法更合理;北京市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一个现代的全球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北京不仅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而且也应该是“知识型经济中心”。 关键词:北京北京经济京津经济圈知识型经济中心 (一)关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的问题 近年来,“首都经济”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中,但笔者认为“首都经济”的提法值得商榷。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首都是属于政治范畴。首都是全国的首都,是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影响力是全国性的。与之相对应,首都经济也应该是影响全国的。事实上,从经济辐射功能的角度上,在我国首都目前的这种影响很小;二是从国外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首都经济”的提法,倒是有人专门研究过大伦敦地区经济或大巴黎地区经济;三是谁也不能保证一国首都或永恒不变的,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首都并非定位于大城市,有些原来在大城市后迁移到小城市或新区。而北京市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北京经济”是一个永久性的概念。因此,我们认为,与“首都经济”的提法相比,“北京经济”的提法更适合。 我们知道,城市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要素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要素和非基本要素。一切非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部门、国防军事单位等都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直接的决定作用。而非基本要素的产品或服务则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而非外埠)需要的。据此研究范式,我们也可以把“北京经济”分为“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两类。前者是指为北京以外的地区(即外埠)服务的经济,后者是为本市(即本埠)服务的经济。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二者的关系来看,后者应包含前者,“首都经济”应是“北京经济”的一部分。其关系如下:

(暑假一日一练)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学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2.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因素。3.分析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调整措施及发展方向。 [基础知识梳理]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变化 (1)20世纪80年代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且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2.国际国内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时间1979年~1990年1990年以后 优势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劳动 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 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 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出现的原因: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出现的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受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酸雨的危害。 ②水污染严重,“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 ③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④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⑤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高考二轮复习“综合题”课堂专项小测: 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1、读“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和“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完成下列要求: 勒 拿 河鄂 河 毕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 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 (1)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与西部经济地带相比,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 。 (2)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的 ,分析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3)俄罗斯濒临三大洋,境内河流也较多,但其水运不发达,其主要原因是 ,该国的运输业以 为主。 (4)与一些欧洲国家相比,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主要原因是: 。 解析:俄罗斯是世界上地跨两洲、临三大洋,跨经度最多,东西最长,纬度高的国家,其资源、人口、经济发展东西差异巨大,且不相匹配,从表格中的数据对比就可见其差异性。 答案:(1)能源、矿产、森林、淡水、水力资源丰富。 (2)1/11 ①寒冷的气候(俄罗斯远东区地处中高纬地区,北临北冰洋,气候十分寒冷,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②冻土 ③崎岖的地形(俄罗斯的远东区主要位于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上,地表崎岖不平)。

(3)俄罗斯由于气候寒冷,河流和海域的封冻期较长铁路运输(每点1分,共3分)(4)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的自给程度很高;俄罗斯有一个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和深厚的国内市场。 2、右图是热带太平洋 中的一个小岛.现拟对该岛 进行综合开发。该岛白天热 晚间凉爽,全年盛行强劲的 东北风;没有煤、石油、天然 气资源;森林丰富;多温泉; 有流速很大的河流。请回答: (1)图中A、B两地降水 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中所示,拟在该岛平原地区建一个小型农场。根据图中农场的布局,为满足农场的能源需要,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出发,在E处应充分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___________,该能源项目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向___________方向发展。 (3)D处应大力营造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岛除在E处开发的新能源外,还可以开发哪些新能源?请列举三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现有条件,请你为综合开发该岛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拟将小岛开发为旅游区,请你为该岛设计一则特点鲜明而又简短易记的广告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和地图已经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小岛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东北信风带,风能、水能、地热能丰富,目前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这些都是我们答题有用的信息,稍加迁移、、组织、加工即可。 答案:(1)B B地处东北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明显 (2)沼气良性循环 (3)海防林防止强风和海浪侵袭 (4)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5) ①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突出热带海滨和岛屿的特色,例如发展海洋生态游。②着重开发海洋资源、耕海牧渔,着重发展资源加工,以及热带动植物资源等。③加强港口建设,通过海运发展外向型经济。 (6)略。 3、读广东地理区位图,试就广东省位于我国南方沿海的地理区位,简述广东省发展经济的优势。 解析:从广东的地理区位入手,迁移气候、资源、 交通、市场、第三产业发展等优势条件即可,注意答 题的条理性。 答案要点:①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高温多雨,生 物资源丰富,发展高产优质农业条件优越;②气候四

智慧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智慧政府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不断推动时代进步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催生着新的信息科技革命。目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持续加快,以云计算、云存储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技术正在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大潮;物联网技术在促进各单元互联的同时,也将带来更加广泛的信息量,知识经济进一步凸显,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深入城市管理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国正处于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信息基础设施已较完备,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各级政府纷纷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升到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给予人才、资金、行政协调上的支持。由此判断,我国已经具备在以物联网等为特征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中争得发展机遇的实力,应科学谋划、抢前布局,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信息化、智慧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在上次互联网热潮中,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具体到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即是数字城市。可以认为数字城市的核心是用当时可提供的数字化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且统一处理城市各方面信息。它为调控、监管、预测城市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而且描述了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武汉市最早在我国提出建设数字城市,西安、北京等城市进行了这方面的建设。 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为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物联和有效整合创造了条件,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概念。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相继提出建设“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新区”的发展战略。新加坡提出到2015年建成“智慧国”的计划。深圳要打造“智慧深圳”,浦东新区提出建设“智慧浦东”,滨海新区提出“建设智慧新区”任务,武汉、沈阳、宁波等地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 二、智慧城市分析框架 按照智慧城市一般概念,可将其建设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基础设施、智慧政府、智慧经济与智慧社会。 信息化首先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发展首先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骨干光纤、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实施三网融合等信息资源整合,以点到面推进传感器布局,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向智慧化的转变。 智慧政府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抓手。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效电子政务系统,逐步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网络平台,提高政府信息的利用水平和政策科学制订水平,促进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 智慧经济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实体。要跟踪信息化最新技术,掌握物联网、第二代互联网等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先进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得出完整技术图谱,突破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促进物联网等新技术对新区工业、服务业、农业的渗透与带动升级。 智慧社会建设是智慧城市的落脚点。在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推广使用物联网等技术,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智慧化管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向智慧化发展的前提与条件,所谓的经济智慧化更多涉及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以及由此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与升级,智慧社会是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而智慧政府建设则对上述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是政府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建设好智慧政府,可以确定城市未来发展方面,带动信息基础设施升级,以政府采购等手段直接促进智慧经济发展,以规划或实施方案等方式引导微观经济

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京政发[1984]18号 【发布部门】北京市政府 【发布日期】1984.02.10 【实施日期】1984.02.10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失效依据】本篇法规已被《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发布日期:1992年7月24日实施日期:1992年10月1日)废止 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一九八四年二月十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京政发【1984】18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按照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加强城市建设工程的管理,制止违章用地、违章建设,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北京地区进行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都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

要求,执行规划管理的规定。 第三条凡在北京地区进行下列城市建设工程的单位,均须持有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国家或地方建设计划的有关文件,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依据城市规划审查批准,发给建设用地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征地、用地;发给建设工程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1)机关、团体、部队、城市企事业单位(包括国营农场等)和这些单位与农村集体所有制单位联合经营的企事业单位的城市建设工程; (2)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规定的市区范围内和郊区的城镇、工矿区、文物保护区、风景游览区、水源保护区等规划范围内,以及其它特定地区内的农村的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新农村、新集镇的建设工程。这些建设工程也视同城市建设工程。 本项所列的各类区域规划的具体范围由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划定。市区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范围以外地区的农村建设管理办法另定。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的城市建设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翻建房屋建筑、人防工程、公用设施、市政管线、铁路、地下铁道、道路、桥梁、公园、城市绿地、行道树、河湖水系、水源井、围墙和其它构筑物等。 第五条本办法第三条所列的城市建设工程,如系临时建设工程或需临时使用土地,亦须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临时建设工程和临时用地应严加控制。 第六条居住在城镇内的个人进行建设工程,亦须报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审查批准。第七条节约土地是我国的国策。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都必须十分注意合理使用和节约建 设用地。 第八条城市各项建设工程须由取得设计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按城市规划要求进行设计,设计单位对自己所设计的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负责。建设单位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建设工程许可证,须报送设计方案的主要图纸和说明。

1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运用经济学理论并联系我国实际,试论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答:城市经济是“由工商业等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城市人口频繁的交往以及在城市内部大量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观地说,区域经济的研究重点是那些规模在城市之上同时又在一国内部的经济地带,比如一国的东部、中部或者西部。但是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强调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现象。 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对于整个区域来说,其具有强大的聚集、扩散功能、辐射和带动功能、创新功能等,是整个区域经济的龙头。其发展程度关系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我们一般认为是由在社会进程中为解决各生活聚居点在相互交易与交流上的不便,以及为了达到交易流通成本上的公平而选择的聚集点发展而成。现今,城市已经成为了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聚集、扩散作用 (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三)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